•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老狗

    剧情片内地2010

    主演:洛杰  旦正措  卓玛加  

    导演:万玛才旦

    猜你喜欢

     剧照

    老狗 剧照 NO.1老狗 剧照 NO.2老狗 剧照 NO.3老狗 剧照 NO.4老狗 剧照 NO.5老狗 剧照 NO.6老狗 剧照 NO.13老狗 剧照 NO.14老狗 剧照 NO.15老狗 剧照 NO.16老狗 剧照 NO.17老狗 剧照 NO.18老狗 剧照 NO.19老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0:38

    详细剧情

    一只年老的藏獒,将老人,儿子与卖狗人扭结在一起。儿子要卖了它,老人坚决要留住这牧人的朋友,卖狗人要将它卖去做宠物。由羊群,白云,牧人组成的藏区风景上,或许是最后纯种的藏獒该何去何从?既是老人的苦恼,也是对藏族文化传承的迫切叩问。

     长篇影评

     1 ) 老狗,一个民族的命运

    影片中处处可见汉族文化“渗透” 西藏的身影。乡城的每一个招牌都写上了汉字,电视里充斥着低俗的商业广告,年轻人们纷纷迎合“内地”人的喜好营生。倒卖藏獒, 也许只是凤毛菱角的变化。老人,代表着最纯正的藏区牧民传统,老狗,也是乡里为数不多的纯种藏獒了。他们似乎是西藏最后的不加污染的文化符号,而下一代,带有讽刺意味的不孕不育,懒惰败家,变卖藏獒,与老一辈的朴实藏民有了明显的鸿沟,他们正在一点点的丢失传统,迷失自我。而这种变化又是那么的不可阻挡,无可奈何。老人对于老狗的坚持,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不安和灾祸。商贩一次次得上门商讨价格,儿子也因为老狗被偷打伤别人而拘留。面对着被金钱至上一步步包围的外围世界,老人渐渐明白了这份坚守的无力。唯有死亡,能让老狗带着尊严离开,能让老人抬起头,走完剩下的路......可是,这份纯正通过歇斯底里的抗争,甚至自我毁灭,就能够维护吗?

     2 ) 以死亡抵抗消融

    每一个镜头时间都比较长,固定镜头占大多数,让人感觉时间之缓慢,以及缓慢带来的无奈、无聊而不是从容,因为画面的场景被画面外部世界的速度和被利益异化的一切包裹并消融。影片结尾让人联想到《飞越疯人院》的结尾。也许,在酋长和父亲看来,人失去人之格,狗失去狗之格,死亡至少是一种保持某种尊贵的结束方式。

     3 ) 我心中的《老狗》背后

                                              《老狗》
    1.卖狗和领狗都要经过一个中间人——多杰,而他的身份是派出所的。背后的现实值得深思,不是他们的问题,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有的一种现状。
    2.而老王买狗和还狗过程中态度的变化却因这个中间人而前后截然相反。
    3.在饭馆吃饭时多杰和他舅舅对话的镜头从门外拍,两人表情不太清晰,“现在狗为什么这么值钱呢?”“城里人养狗干什么呢?”老人的无解、无奈或者那种想不通的表情如果表现的更明显是否会更能与我们产生共鸣呢!
    4.另外玻璃反光好像工作人员有露馅,看到有个人头晃来晃去的
    5.当把马和狗栓在手扶拖拉机上时,两者产生鲜明的对比,两种交通工具的对比吧!这种对比在影片中还有其他表现,比如后面老人一再强调说贩狗小伙子不再像父辈那般是狩猎高手,连样子都不像,是对两代人之间的对比。
    6.摄影师的镜头角度总喜欢用透过窗户,透过门来描述主题,而这个手法在贡布和妻子仁措去学校找她姐姐的时候,镜头角度的猛然转变让观众在视觉上跳跃很大
    7.还是藏人传统观念与被现代侵蚀的思想之间的冲突与对比,表现在老人与年轻小伙子抽的烟,以及最重要的是对狗的感情或者态度,在老人“狗是牧人的宝”“狗是牧人的朋友”“狗是牧人和牲畜的依靠”而在贡布和一些年轻人“以后肯定被别人偷了卖掉”“养不住才卖狗”,年轻人更多的是以钱为中心,而老人身上真真散发着的是老一辈藏族人对五万生灵的爱抚之心与不被世俗玷污的牧民的尊严。
    8.画面表现中有平行蒙太奇,感觉挺好(贡布和妻子看病时,老人与买狗的藏族小伙子的之间的对话,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
    9.晚上大家一起看电视那段,正宗路易士永恒奢华耐美金链的广告,从广告学角度讲它属于植入式广告,就是说你们无意中在给这个广告打广告,但是这不是重点,因为在影片的这种气氛下,给观众更多的是虚假广告与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或者讥讽吧!!
    10.狗的价格由一千到两万的增加,这样的数目对于生意人来说是可喜的,而对老人来说意味着可能失去老狗的指数就越高,他在乎的不是钱而是狗,是牧人的朋友、是牧人和牲畜的依靠。
    11.影片最后老人吊死了藏獒,其实,我觉得这种结局还是比较乐观吧!因为他用这种方式维护了老狗与藏人的尊严,我在看前面的故事时在想,结局会不会是老人要给儿子(生育问题)看病或者儿子闯祸什么的急需钱,所以最终无奈之下忍痛将藏獒卖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结局才是真真的悲,因为连老人(影片中最具藏人那种纯洁精神,或者坚守藏民生活态度和尊严或者那种对万物生灵充满爱抚的形象)都被现实的无奈与金钱的诱惑而改变的话,我觉得是真真的悲剧。但影片结局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庆幸的,因为老人选择亲手杀死老狗,让老狗在草原上静静的安详(我相信去了另外那个世界的老狗还是能感觉到草原上的一草一木,听到老人的口哨声,羊群的咩咩声、、、、)而不必被送往内地给有钱人当宠物,呼唤来去,谄媚主人。
    12.我们无法阻挡外来文化或者外族人侵蚀我们的生活态度或者生活方式,但是我们有抉择的权利,老人的行为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只有我们藏族人自己能体悟!!!
    13.片名是《老狗》,看得出作者想通过老狗的命运,告诉我们外族夺走的不只是藏獒的自由,顺带也夺走了原属于藏民所坚守的生活态度与生命尊严。作者也是从老人的角度表现了老人离不开狗,毕竟养了13年,他们是有感情的;但我觉得作者也可以从狗的角度出发表现它也离不开主人,因为它被养了13年,人是有感情的,狗也有感情,当我们能用镜头表现动物的感情时,我觉得更能让观众融入剧情中,我们不必刻意去让狗表现,只需给狗几个特写,比如:贡布将狗卖给老王把狗栓好离开时,我真的看到狗转过身无奈地看着贡布,他自己也看了一下它,为什么不给狗一个特写呢! 狗是无声的,也是无奈地,因为在人类将它买来卖去、偷来偷去的时候,它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它将要被怎样!
    14.深挖影片价值的话还有太多太多,比如现在人人讲和谐社会,人文关怀、、、、、、、其实,这些被现代人研究并推崇的所谓的道德标准,其实在老一辈藏人身上(老人)身上就有体现。我就不一一废话了!总之,《老狗》确实勾起了我心中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谢谢导演和所有工作人员用电影这种方式呼唤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些尊严!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处可忽略

     4 ) 喧嚣与骚动

           无论从那个角度说,《老狗》都不是一个虚幻美丽的香格里拉神话,倒更像一曲充斥着喧嚣的挽歌。从一开始,刺耳的摩托车声、大货车倾轧声、电钻机声、工地的敲打声便把这个藏区小镇掷入嘈杂的现实世界。一堆红砖,几间建筑中的底层小楼,将远处群山排挤出镜头,只在镜框的边缘露出一小角青天白云,牧歌式的神秘西藏便杳无踪迹:这是一个现实的西藏,在资本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那条沉默的藏獒老狗是主角,是牧人难分难舍的昔日伙伴,是商人们觊觎的对象,是小偷毫无抵抗的受害者。老牧人不解地问:这狗为什么身价这么高?答曰:内地的有钱人爱养藏獒做宠物。老牧人道:狗是牧人的朋友,城里人养他做什么?
           可是,就是这城里的有钱人改变了这个偏远藏族小镇的日常生活。骑着摩托车的狗贩子扰乱了牧场的宁静,儿子贡布怕偷索性把狗卖了,牧民的狗都养不住了,纷纷出让或被偷。如果说有什么更能体现这小镇的日常节奏,该片丰富的听觉效果就是最好的表征: 噪音——无休止的机动车声、电视中喋喋不休的购物广告——正因为声音的无边界与时空限制,已经渗透到小镇的每个角落,资本世界的网已经将这个边陲小镇牢牢裹挟其中。不过,这些声音最集中于儿子贡布的镜头里,大约更能传达藏族青年的骚动与迷茫吧。老牧人的镜头中总是有些自然音,如马蹄声,羊叫声。
           老牧人的拒绝是绝望的。在他心中还顽固地坚持一方未被“钱”渗透的领土。可是即使将老狗放归神山,它也逃不出重落入狗商之手的结局。也许,观众不禁要惊讶,牧人与老狗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却未见有任何与狗亲热的镜头,甚至连流连地抚摸都没有。这大约是将狗视为宠物、又亲又抱的城里人不能理解的:除了宠物,现代人还能与动物建立其他关系么?
          结尾令人震惊:牧人带着老狗穿过牧场,散落的白色羊群渐渐向牧人靠拢,绵延的山坡柔和的线条托起堆积的白云,一个中景,老人与狗坐在草坪上,仰望着蓝天白云,老人缓缓站起,将老狗的绳索穿过牧场的围栏,他猛然用力,只听见老狗低低的呜咽,绳索剧烈抖动,老人的手却不放松,脸转过面向远方,像被定格了,只有绳索的颤动,渐小而平静了。老人转过脸,看了一眼。喘息声中,镜头追随老人的背影,向远方的草场走去。沉默的老狗,至死不过是几声低低的呜咽。
          这个结尾是导演版,据说因为通不过广电部的审核,改成了老人牵着狗走上神山的无结尾式结尾。

     5 ) 藏地的魔幻与现实,都在万玛才旦的小说和电影里了

    万玛才旦导演最近很忙。刚出席完上海书展的 5 场活动,又马不停蹄地飞赴广州,参加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他的小说《气球》荣获中短篇小说奖。

    8 月 20 日,万玛才旦来到无锡,作为古运河文学电影季的嘉宾,用 2 个晚上的时间,为无锡的观众带来《老狗》的放映,最新小说集《乌金的牙齿》签售,以及一场电影大师班讲座。

    万玛才旦大师班

    接下来,他即将启程去往威尼斯。小说同名电影《气球》入围了第 76 届威尼斯电影节 " 地平线 " 竞赛单元,这是他继前作《塔洛》、《撞死了一只羊》之后,第三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8 月 30 日,《气球》将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正如花城文学奖颁奖词写的那样:万玛才旦是一个贴近民族心脏的写作者,也是一位根植大地、与同胞亲人休戚与共的电影艺术家。在他的小说和电影里,能够谛听到一个民族隐微却真实的声音。

    " 小说创作比较自由 "

    万玛才旦曾是个文学青年。在家乡做小学老师的时候,一开始每月工资只有 90 多元。每次发了工资,就会去县城买书。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万玛才旦陆续发表文学作品,大部分题材都跟藏地有关,讲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和生存方式。

    2009 年,他的第一部藏文小说集《诱惑》以及翻译的民间传说《说不完的故事》出版。此后,陆续出版了中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嘛呢石,静静地敲》、《撞死了一只羊》和《塔洛》。

    《乌金的牙齿》是今年最新出版的一本小说集,收录了 13 篇短篇小说。在日常即魔幻的藏地之上,万玛才旦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故乡的故事," 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

    万玛才旦新书签售

    对于创作,有些作家需要实际的经验,有些作家只需要一个灵感,万玛才旦属于后者," 一个灵感在脑海中出现,就有想写下来的冲动。" 万玛才旦没写过长篇,一直都写短篇小说,且创作速度惊人," 有的一个晚上,有的两三天,最多不超过一星期。" 收录进《乌金的牙齿》里的那篇同名小说,就是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写完的。

    有的时候,仅仅因为脑海中冒出了一个人物形象,一篇小说就可能应运而生。

    " 塔洛平常都扎着根小辫子,那根小辫子总是在他的后脑勺上晃来晃去的,很扎眼。" 这是小说《塔洛》的开篇。万玛才旦说,最初就是有一个形象出现在了脑海里,于是写下了这句话,之后才构建起了完整的故事。

    2016 年,小说改编的电影《塔洛》上映,斩获多个奖项。小辫子塔洛的形象深入人心。

    《塔洛》海报

    相对于电影的工业流程,万玛才旦觉得小说的创作更加自由,不需要太多的团队配合,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不受外部条件的限制," 哪怕不发表,完成了自己的表达也是可以的。"

    " 电影充满不确定性 "

    早年观看藏族题材的电影,万玛才旦总会感到不满足,因为电影里充斥着各种细节的错误。" 当时就有个愿望,如果将来有洞悉自己民族生活习俗的导演来拍,肯定会不一样。" 抱着这样的想法,万玛才旦走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

    2000 年,万玛才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2005 年,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此后又陆续拍出《寻找智美更登》、《老狗》,完成了 " 藏地三部曲 "。在这些电影里,你能看到上世纪 90 年代藏区的日常,看到现代文明如何冲击着藏地的传统。

    在无锡放映的《老狗》,对万玛才旦而言,是一段压抑的往事。《老狗》表面上讲的是一只狗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寓言和象征。90 年代末,随着内地的炒作,藏獒价格直线上涨,万玛才旦听到好多故事,决定拍一部关于狗的电影。

    《老狗》海报

    跟其他电影不一样,《老狗》是先有了结局的设定,然后用一周多的时间完成了剧本。在电影的结尾,老人用铁链勒死了象征着牧民传统的老狗。拍完这个沉重的长镜头,现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电影的隐喻,让大家陷入了沉思。

    万玛才旦觉得,和小说不同,电影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他大多选择现实题材拍摄的原因。一直到《撞死了一只羊》,才呈现出魔幻和先锋的色彩。在他看来,这也是电影不确定性的一种表现。《撞死了一只羊》其实在《塔洛》之前就完成了剧本,但一直没拍成,反倒是先完成了《塔洛》的拍摄。新作《气球》也是,剧本完成之后一直没机会拍摄。万玛才旦很喜欢这个故事,于是又把它写成了小说发表,直到现在终于有机会搬上大银幕。" 电影的外界限制太多,很难形成一个规律性的、轨迹性的东西去总结归类。"

    " 超越族群的局限 "

    在学习电影的过程中,万玛才旦也曾受惠于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如今万玛才旦经常在一些电影节上担任评委,为年轻电影人指引方向,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万玛才旦提携了不少藏族年轻导演。今年备受关注的《旺扎的雨靴》,是青年导演拉华加的处女作。万玛才旦参与了该片的监制工作,从剧本阶段就介入指导,除了给一些创作建议,也会帮忙处理剧组里的一些事务。

    此外,万玛才旦还担任了一些非藏族导演作品的制片人或美术指导。" 我自己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资源、经验都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当一个年轻人要拍电影,对电影充满向往,应该帮助支持一下。" 万玛才旦说," 在创作层面,并没有族群的区分。"

    《气球》国际版海报

    未来,万玛才旦也有计划参与藏地电影的策展工作,把更多优秀的青年导演和藏地电影推向世界。他告诫年轻的电影人,做电影需要做好两手准备,当一个题材在某个阶段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去尝试另一个题材。" 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机会,难免浮躁,一定要有一颗沉得下来的心,作为导演需要更多的沉淀。"

    如今的万玛才旦,已经有了足够的积淀,但从拍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就明确,自己的电影不只是拍给藏族人看的,而是能够超越族群,超越地域,超越局限。就像那个 " 小辫子 " 塔洛,在他对于身份的迷失里,我们似乎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塔洛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作者:小懒

    现代快报记者,书本资深影迷

    (编辑 罗晓宇)

    end

     6 ) 深夜睡不着,想起老狗

    抵挡虚无,我会想起史铁生
    抵挡消融,我想起老狗

    这是被消融的世界。
    信仰被消融,被金钱,日益变化的生活方式,新的潮流还有旧的思想。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得无聊。无聊在于每一个时代都是混沌的,都是割舍一些旧的,加上一些新的,我们都生活在混沌的时代,而非好坏的时代。所谓的好坏只是我们的妄想。就像中世纪的教会,其实中世纪一直被当作愚昧的禁锢的代名词,但是实质上“中世纪的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而不是圆的”这一说法是19世纪的一个科幻小说家捏造的,可笑的是,被20甚至21世纪的人深信。中世纪的时候,教会发明了精确的钟,可以预测月食日食,性生活教维多利亚时代还要开放先进。当然也因为教会的贪婪奢败,时代逐步没落了。中世纪的教会孵化了现代知识,同时也摧毁着现代理念。我们也是一样。
    可见,每一个时代是混沌的,含混的,好坏,新旧杂之的。

    装范儿的文艺青年的标准里面一定有一条“去西藏朝圣”。
    然而,懂得朝圣者甚少。圣,不是神。神,单面菩萨,纯善。而圣是双面湿婆,善之,恶之,生之,死之。
    西藏和他们的信仰正是这样,有善一面,对老狗那种淳朴的牧人的爱,对人们心存敬畏的一度相信,老人曾以为放在神山就没有人胆敢冒犯,但,那是牧人的规则,不是商人的。这是一种固守的坚定的姿态。
    同时,也有恶的一面,儿子有着传统的男女不平等观念。而因为这种观念他不愿意承认和相信生育的问题在自己身上。他一直说的是“不是她的问题”,但是没有直接肯定地说是“我的问题”,这展示着他内心的矛盾,一边那个完全信仰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接纳科技的时代还没到来。他站在尴尬的中间。就像生活在马路中间的羊群。

    老狗保不住了,即使不被卖掉,不被偷掉,不被吃掉,他终是保不住的,因为牧人和他们的生活已经保不住了。儿子没能传宗接代,对于老人家而言,留恋和期盼的意义也消散在神山的风中。

    没能保住老狗是因为外界的金钱的冲击,没能保住家族血脉是源于自身的局限。


    导演表现了老人的坚守的伟岸,也展示了儿子愚昧的一面。他们都是信仰的组成部分,不要以为只有好的才是信仰或者只有坏的才是信仰。

    总觉得,老人和儿子的形象重叠起来才是我理解的西藏。

    在现在的西藏是外部的消融大于内部的消融。正如影片的笔墨侧重。


    因为买狗的中间人令我想起南方的包工头,以前的(九几年)的时候,包工头是暴发户的代名词,蕴含着某种破坏的代名词。他们开山劈路,填湖造地,挖土建楼,他们曾被歌颂也曾被鄙夷。
    但是包工头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家认为大款的是开发商。
    我的一位叔叔,他曾经是包工头,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十几二十年前,现在,他穿着普通的白T恤,衰老了,他说,当年不够黑心,送点钱给某某政要,否则现在我就像A那样开楼盘了,A现在混得好,还不是因为和某长关系网打得好,想当年找工程是靠实力的,靠声誉的,现在,他妈的天下!
    原来只是不够黑心。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荣耀。
    那个卖狗的中间人,即可怜又可恨。
    然而终会有比他更可恨的。

    世界不美好,导演版很真实。据说改掉的结局是老人牵着老狗上神山。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而是继续延续的时代,一边消融,一边生长。

     短评

    可能是万玛才旦最小成本的一部,也是与中国独立电影脉络交叉的一部。固定长镜头,大全景以及远景,空间内的线条(门框,窗框,墙壁……逆光的门窗,倒影,frame in frame),电视(及广播)作为媒介及内容,“重复”这一手法的运用。由此那几个运动镜头才格外有力量。“不孕不育”的问题([气球]中生殖力太强又是另一个问题),“老狗”也是稀少的纯种藏獒,不同话语与价值的碰撞。结尾几个长镜头击穿银幕的力量直追达内兄弟。

    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 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体会和理解老人杀死老狗的动机。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纪录片式的剧情片,对一个时代的侧写。

    1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 故事并不精彩 然而不精彩并不代表它不好 相反 不精彩使这部描写藏民背景的作品更符合藏族人们的性格与气质 对生活低调及对信仰的坚持 镜头几乎无技巧式的朴质 呈现简单低调的生活 在区外的物质世界 奢华金钱侵蚀着他们的时候 这个拥有信仰的民族却以低调方式抗衡到底 坚持着对生活 生命 信仰的那份忠贞

    14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 3.5;门窗框的“自动”构图,结尾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镜头有独到之处;电视上疯狂的推销,千年一日的寂静终被打破,一切都在土崩瓦解。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 老牧人一直在问,城里人养狗做什么?

    21分钟前
  • Zzzzzz....n
  • 推荐
  • 万玛才旦的这部电影十分震撼。藏民族对当代命运的那种悲壮情感,让人无法不为之颤栗!

    24分钟前
  • capwl4
  • 力荐
  • 门框透视真相,死亡切断归属。千方百计的挽救,最后却死于守护它的老者之手。

    2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 节奏慢到要睡着。藏区文明即将消亡的尴尬,人活成珍稀保护动物状。你有本事杀狗,你有本事自杀啊!嗯?最讨厌这种所谓气节了,这难道不正是亚洲文明的前进阻力?人类中心主义必须灭亡必须灭亡!

    31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 非常原生态的一部作品,没有配乐,连观众都像活在片中的现实里。老人没有孙子,纯种藏獒日渐稀缺。一人一狗,一同没有”后路“地老去,荒凉得不动声色。天地悠悠,假如结尾能按照导演的初衷拍出,定然有力得多。三星半。

    3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 此时的万玛更偏文人化,注重故事本身的内核,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还略显单一。主线上,以一条老狗的命运,来探讨藏族游牧文化以及传统品德的存续,副线上,以儿子无法在生理上传宗接代,探讨家族的传承续亡。出发点很好,可惜这两条并行的明暗线,并没有做出很清晰的互文点,导致整片无法将两条线想要表达的存续危机形成合力。再加上开篇以男主的视角来叙事,中途又在剧作上更换了爷爷做为主人公,更加剧了这种割裂感。如果以老狗做为剧作界碑来看此片,全篇通过“男子卖狗,爷爷赎狗,男子抢狗,爷爷杀狗”这四个主事件构成。要卖狗的男人经历抢狗事件以后,其实从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对父亲“游牧文化”传承的转变。因此,父亲才认可了儿子,主动去公安局看望“败家子”儿子,买烟买酒。而最终杀狗,则是老人维护传统藏族美德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37分钟前
  • 平坦
  • 还行
  • 收音组的老师们完全放飞了

    42分钟前
  • cnniuge
  • 推荐
  • 新与旧的格格不入,就像摩托与马,彼此瞧不顺眼。可大势唯“新”,老亦无奈,老人尚有些坚持,老狗只有忍耐。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 养狗保娃,偷狗死妈,藏犬的力量就是藏地的力量,但是本片讲究的是遏制力量,话都说得囫囵,狗也始终静默,最后狗喘气,老人喘气,退化的概念就这么轻松讲清楚了,剪辑调度再次完美利用了环境,电视机和各式门窗的景框玩得忘乎所以,却也不失风采。

    47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 德格才让老师说这已经不是万玛才旦的的担忧 而是绝望 好多现状是已经发生而不能阻止的 我不觉得我们可以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 最后的结局让人难过 即便是电影

    49分钟前
  • lili
  • 力荐
  • 值得關注

    51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 老狗是宝藏,卖狗的偷狗的都盯上,老狗也是老人,无力对抗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当信仰被物欲入侵,或许只有了却生命才是唯一自保的机会。《老狗》是万玛才旦的一个转折点,不同于之前作品里的忠实记录,自此开始,万玛才旦的态度变得鲜明与犀利。

    5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 这才是纯粹的藏族电影

    59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 创造力。这部电影带来的启示便是:用一台卡片机你就可以拍电影了。让video上升为image的方式:细致的构图和精巧的设计。两场背向镜头的对话、两片玻璃分隔的戏以及最后老人的独行都极其有力。如此简单,力量又如此足,内地的独立导演没有这水准。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 镜头舍弃了景深虚化,舍弃了人工打光,不再讨好观众,对,没错,这就是告诉那些对藏区猎奇的人,藏区不是美在迎合现代人的臆想,而是美在保留了古代人的善良。这种善良是放弃两万元,也要牧羊人的狗,在牧羊人身边。即便他死在自己手里。最后一幕本来是当着镜头弄死的,后来为了过审改成了墙后。

    1小时前
  • 小石匠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