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witnesses a murder in a small town.The police don't allow him to leave after his testimony.On the other hand,a quarantine is declared due to rabid dogs.The whole town turns into purgatory with no exit is almost at the edge of insanity.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现!三条不同时间的战争主观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
《敦刻尔克》影片表现的是一次大败仗,大溃退,这在过去的影坛中可是不多见的。无独有偶,前不久去内蒙集宁参观了“集宁战役纪念馆”,惊讶地发现我们过去不知道或很少提及的一个解放军的大败仗:“第二次集宁战役”。抗战胜利后,46年1月我军抢攻下集宁,为第一次集宁战役;“46年9月起,我军集中50个团十几万人攻大同,久战不下;敌军傅作义部转攻集宁,解围大同,战斗非常惨烈。大同集宁战役前后历时1个半月,解放军连续作战,歼灭敌军1.2万人,不可谓不英勇。但是由于指挥失误,战役失败,大同未攻下,集宁又失守。这次战役的失利,使解放军重镇张家口处于傅作义军两面夹击的不利形势,也导致了晋察冀军区面临的形势急剧恶化,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也极为被动,胡宗南趁机进攻延安,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被迫撤出延安。” 当然,48年的第三次集宁战役可是大胜仗,不仅收复了集宁还直接导致傅作义的起义及平津战役的胜利。
集宁的战役展览馆用事实、图片详实地记录了这三次战役,使我们看后大为感慨,这段历史真应该拍成电视剧啊,因为有大失败才有后来的大胜利;而且无论胜败,战火中的战士、指战员的奉献都是应该歌颂与铭记的。我们不能总是报喜不报忧,不能只回顾过去的胜利、成就,不反思过去的失败与挫折。今天看到诺兰的这部关于敦刻尔克大溃退的电影,实在是即满足了我们的这一愿望,又高出期许。
当然,导演在银幕时间上的精彩探索与创造,更值得电影专业人士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首先,之前哈迪追击轰炸机时就已经做了选择,已经不打算返航战斗到底了。他知道自己是仅有的英国战机了。这是大前提。;
其次,空油滑翔的时候击落敌机,得到绝望士兵们的欢呼,此刻他的继续飞行给沙滩上撤退的英军的是希望和精神上的安全感。试想击落以后直接跳伞会影响士气。
然后,他的继续飞行会给敌人以威慑力,如果提前跳伞失去控制的飞机会很快下坠而不是滑翔那么久。
还有就是之前提到这是英国的喷火式战机,是新研制出来的机型量产不久。这是第一次参战,那个高度跳伞了,飞机落地无油的情况下不会起火,况且高度不高最多解体,落到德军手里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他降落第一件事是点燃飞机。
1. 依照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惯例,他决定采用真的海军驱逐舰而不是利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CGI)来打造海战的场景。他也把用硬纸板裁剪出的士兵和军用车辆放置在镜头的远背景中,以此来营造出大批军队的效果。在拍摄时,现场一度出现了62只船。
2. 因为执导《敦刻尔克》,导演诺兰将会收到两千万美元的薪酬和百分之二十的票房收入,在2005年,导演彼得·杰克逊在执导《金刚》时也获得了同样的报酬,现在看来,他们两的酬劳在好莱坞圈内也是最高的。
3. 本部电影的剧本完全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己一人完成的,这已经是第三次由他自己独立完成电影剧本了,前两次分别是电影《追随》(1998)和电影《盗梦空间》(2010)。下面还有其他关于剧本的事:《记忆碎片》(2000)是基于他弟弟乔纳森·诺兰写的故事拍摄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致命魔术》(201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和《星际穿越》(2014)的剧本均是由他和他弟弟共同完成的。《蝙蝠侠:侠影之谜》(2002)的剧本也是由他和大卫·S·高耶共同完成。诺兰唯一没有参与写作的剧本是他执导的电影《失眠症》(2002)。
4.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又一次自电影《失眠症》(2002)以来带上了迈克尔·凯恩。(我于8月1号改了,好多豆友都提醒我了,老爷子参演了,只是没有露面。)
注:我也是才发现没有老爷子参演的啊!!!总以为老爷子是诺兰电影的标配啊。
5. 对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这是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的电影。他电影有的是基于原创剧本拍的,有的是翻拍别人的,有的是基于小说或者是故事改编的,还有的是根据漫画改编。
6. 为了重现33万三千名盟军撤退时的惊人大场面,拍摄时用到了1500名临时演员,一辆吊车和一架喷火式战斗机。
7. 本部电影是演员基利安·墨菲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五次合作。
8. 从第一手的资料中,导演诺兰得知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撤退的这些士兵是多么的年轻和缺乏经验啊,所以他决定让一些年轻的和不出名的演员来出演沙滩上的戏份。
9. 这是电影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第二次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合作。第一次合作是《星际穿越》 (2014)。
10. 厄克(Urk)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剧组成员们也曾在这里为艾瑟尔湖上的拍摄做准备。
11. 片名“敦刻尔克”被划分成了三段颜色,天蓝色,深蓝色和橘色,指代着到电影中的天空,大海,陆地,三种空间相连的画面。
注:原文说的就是橘色(orange),我也不懂为啥,哈哈,明明就是白色嘛,哈哈。后来豆友“挺”告诉我这是因为战火,然后满脸血迹,落日霞光带来的橘色!
12. 这是Christopher Nolan第六次与作曲家汉斯·季默合作。他们合作过的电影有《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2010)和《星际穿越》(2014)。汉斯·季默也因为《盗梦空间》(2010)和 《星际穿越》(2014)获得过两次奥斯卡奖的提名。
13. 在谈到敦刻尔克战役重要性的方面时,克里斯托弗·诺兰说道:“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大撤退失败了,英国就不得不臣服于德国,整个世界也将沦陷,或者说世界将会走向不同的命运:毫无疑问,德国将会占领欧洲,美国也不愿意去参战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这是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大撤退的成功使得丘吉尔给民众注入了精神胜利的理念,使得他能鼓励他的军队,让他们具有抵抗精神,尽管这次大撤退看起来像是一场投降。在军事层面上看,我们失败了,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层面上看,这就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14. 电影剧本有76页。
15. 电影的有些部分是在荷兰的艾瑟尔湖上拍摄的。
16. 这是汤姆·哈迪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盗梦空间》(2010)和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后的第三次合作。
17. 本部电影本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开拍的,据说这个想法的种子在他学生时代就已种下,但是他特别害怕在大片制作上的经验欠缺会损害到他对于本片的拍摄热情,所以在他拍完了《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 (2010) 和《星际穿越》 (2014)之后,在这些电影中,他的技巧磨砺得越来越娴熟,他觉得okay,时机成熟了,就开始拍本部影片了。
18. 跟民间普遍认为的观点相反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从来就没有在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下达过停止德军进攻的命令。这个命令其实是由陆军元帅格特·冯·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的司令官和第四军的君特·冯·克鲁格将军一起下达的,他们是在应坦克部队的司令官保罗·冯·克莱斯特将军的请求下才下达的命令,因为当时克莱斯特将军的坦克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装甲部队,这就需要时间来重整队伍。希特勒只是批准了他们的决定,并不是他直接下达的停止进攻的命令。
注:对于这条,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关于德军停止进攻的命令,历史上的争议也是相当多的。
19. 克里斯托弗·诺兰研究了不少无声电影,想只通过细节就使得群戏的表演充满悬念,因为这部电影里的对话实在是太少了。
20. 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像电影《贪婪》(1924),《党同伐异》(1916)和《日出:两个人的爱情之歌》(1927)这类型的无声电影来为《敦刻尔克》的群戏来汲取灵感,诺兰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看这些无声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包括临时演员们的行动和进展方式,空间是是如何被呈现的,以及怎么用摄影界来捕捉这些画面,还有拍摄视角的运用。”诺兰也研究了《死囚越狱》(1956), 《扒手》(1959), 《拯救大兵瑞恩》(1998), 和《恐惧的代价》(1953)等影片来试图弄明白怎么通过细节来制造悬念。
21. 这是自电影《致命魔术》(2006)以来的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没有收到传奇电影公司的资金支持。
22. 汤姆·哈迪和马克·里朗斯分别因为荒野猎人 (2015)和《间谍之桥》(2015)被提名了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后,里朗斯赢得了这个奖。
23. 这部电影演员里有一名奥斯卡奖获得者:马克·里朗斯,还有两位奥斯卡奖提名者:汤姆·哈迪和 肯尼思·布拉纳 。
24. 在电影的创作上,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尽力在每一方面都做到真实,他把IMAX摄影机安放在一架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座舱和机翼的位置,让摄影师和演员一同漂浮在水中进行拍摄。
25.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
26. 本部电影有7分钟的IMAX序幕在《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2016)之前放映。这是第三次诺兰的电影序幕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六个月就发布了。另外两部电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他们的IMAX序幕分别是在《我是传奇》(2007)和《碟中谍4》(2011)电影之前放映。
27. 两只具有历史意义的渔船被用来当做背景的装饰。这两只船叫做UK12和UK114,然而这里的UK并不代表着英国(United Kingdom),这里的UK是代表荷兰港口厄克(Urk),这正是电影的拍摄地。
28. 在拍摄中,大约用到了1000多名零时演员。
29.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第十部长片。如果把他的短片《蚁蛉》(1997)和纪录短片《奎》(2015)算上,这是他的第15部电影。
30. 这是诺兰的第七部由华纳兄弟公司发行的电影。
31. 《敦刻尔克》(全片长107分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从《追随》(1998)后最短的电影了。
注:《追随》片长70分钟。
32. 在电影中,汉斯·季默用的是诺兰的怀表来制作时钟滴滴答答的电影原声。
33. 当克里斯托弗·诺兰被问到他为什么要让哈里·斯泰尔斯来参演这部电影,他说道:“不夸张的说,我面试了上千个年轻人,还有不同的青年组合,最后哈利胜出了,就是这样。”
34. 这是诺兰第一部执导的传记电影。
35. 哈里·斯泰尔斯在拍摄现场有一个私人保镖,因为太多女粉丝跑去见他了。
注: 哈里·斯泰尔斯男子组合One Direction的成员啊,没想到去演这部大片了,哈哈,好喜欢他的歌啊。但是他这个关注度也太高了吧,保镖随身带!!!
36.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电影配乐师汉斯·季默,剪辑师李·史密斯,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艺术指导南森·克罗利,选角导演约翰·帕帕席德拉,演员汤姆·哈迪和演员基里安·墨菲的再一次团聚。大多数的剧组成员是从《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就开始和诺兰合作的,而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则是从《星际穿越》(2014)开始和诺兰合作的。
注:大家可以搜搜里面的人物,全都是业界的大神啊。
37. 有四万多的英军士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退而被俘虏,在这其中有一万名士兵是苏格兰人。在电影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英国人扮演了第51苏格兰高地师的一名士兵。
注:关于苏格兰高地师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们是英国陆军的一只步兵军团,后来又被叫做“黑卫士兵团”。
在网友的回复中,我查了下资料,被俘虏的四万人应该是盟军,而不单是英军。
38.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参演以二战为题材改编的影视剧。第一次参演的是《兄弟连》(2001),在这部美剧中,他扮演了美国第101空降师的一名空降兵。
39. 一架改装过的雅克-52被用来出演一架喷火式战斗机以便演员和真实的飞行员能够互换座位来满足拍摄的需要。
40. 这将是汤姆·哈迪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影片,第一部是《科蒂兹堡大逃亡》(2005)。
41. 这是诺兰除了《致命游戏》以来的第一部时代剧(period film),距离《致命魔术》已有11年了。
注:这里的period film 我翻译的是历史剧,后来网友告诉我是时代剧,good。
42. 威尔·阿滕伯勒的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参演过1958年的电影《敦刻尔克》。
注:他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也是很牛的啊,演员,导演,制片都做过的,大家记得他的作品的可能就是《侏罗纪公园》了。
43. 这是 肯尼思·布拉纳 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电影。前两部电影是《阴谋》(2001) and 《行动目标希特勒》(2008) 。如果算上 《摇摆狂潮》 (1993) ,这就是他参演的第四部二战题材电影。
44. 电影大部分的拍摄都在厄克(Urk)的里面或者是周围,厄克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厄克(Urk)的发音其实正与电影名字“敦刻尔克”(Dunkirk)发音的第二部分相同。
45. 法国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市希望电影能够在他们市拍摄一部份,因为他们市才是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发生地啊。所以敦刻尔克市的市政厅组建了一个电影部门去宣传和组织在本市的电影活动,结果就是他们从各种不同的电影项目中获得了总共207天的拍摄时间。
46. 电影时长1小时47分钟,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1998年的《追随》后,他执导过时间第二短的电影了。
47. 本部电影是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与肯尼思·布拉纳的合作。
2017.7.17更
48. 克里斯托弗·诺兰依然坚持胶片拍摄电影,而不选择数字电影。为了实现最优的影像质量,诺兰的电影拍摄结合了15/70毫米IMAX胶片以及超宽银幕(Super Panavision)65毫米胶片。《敦刻尔克》将会成为继《大师》(2012)和《八恶人》(2015)之后第三部在2010年到2020年中使用70毫米胶片拍摄并上映了的影片。
49. 《敦刻尔克》将会成为自《大地雄心》(1992)之后拥有最大放映量的70毫米胶片格式的电影。《敦克尔克》的70毫米胶片电影将会登陆在125家可放映70毫米胶片的影院,这将会超过《八恶人》(昆汀·塔伦蒂诺用70毫米胶片拍摄的影片)的100家影院的放映记录。
注:《大地雄心》是由 朗·霍华德执导,阿汤哥和妮可·基德曼 主演的影片。
2017.8.1更(建军节好有纪念意义,哈哈 )
50. 根据演员肯尼思·布拉纳说,差不多30位还健在的老兵(他们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幸存下的军人)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敦刻尔克》电影首映礼。当记者问到老兵们的观影感受时,老兵们说:“这部片子啊,演的就跟我们那时经历的差不多啊,但是这里面的轰炸声音可比我们那时侯经历的轰炸的声音要大的多啊。”老兵的评论让诺兰会心一笑,哈哈。
我感觉这群老兵好可爱啊!!!!!
就看看这位参加了首映礼的老兵吧
51.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他老婆艾玛·托马斯,还有他的一个朋友,他们一起坐船从英格兰跨海到了敦刻尔克。他们是在感受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那些平民们是如何渡海的。诺兰说因为海面的情况,他们花了19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52. 实际上,导演诺兰是乘坐过电影中出现的那架喷火式战斗机的,他是为了体会到战斗机在空中翱翔的感觉。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他拍摄电影,使得他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真实空战的感觉。
53. 在拍摄一架喷火式战斗机紧急迫降到英吉利海峡的情节时,一个IMAX摄影机被固定到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座舱上,此IMAX摄影机的任务就是拍摄杰克·劳登(在片中饰演柯林斯)是如何尽全力逃出机舱的过程。但是在拍摄过程中,这架飞机在水中的下沉速度远比事先预测的快的多。后来,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把这架飞机打捞上来,但是IMAX摄影机的外壳早已被水充满了,这种情况不仅使得这个昂贵的IMAX摄影机被毁了,而且更珍贵的胶片也被毁了。在这种情况下,诺兰使用了一种让胶片保持湿润的老式电影技术,然后通过船运把此胶片送到了洛杉矶市,在胶片干透之前,对胶片进行加工处理。正是在这种挽救措施之下,我们才有机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段胶片中的画面。
注:我想请问下摄影机是说一个,还是一架啊?
54. 在一次采访中,克里斯托弗·诺兰把英国音乐家哈里·斯泰尔斯的出演比作了《黑暗骑士》中饰演小丑的希斯莱杰。(因为大家常常低估了斯泰尔斯。)
55. 一直到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之前,敦刻尔克大撤退都被广泛认为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注:原来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才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56. 迈克尔·凯恩老爷子在片中扮演一个无名的,而且看不见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有趣的是,老爷子在1969年上映的电影《不列颠之战》中也扮演过一名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
57.在伦敦的全球首映礼上,英国王室的哈里王子到首映礼上会见了敦刻尔克的老兵们和《敦刻尔克》的导演,演员们。
2017年8月6号更,终于下班,赶快把剩下的补上
58. 马克·里朗斯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名叫道森(Dawson),这个角色是基于一个名叫查尔斯·莱托勒的真实人物而创设的。莱托勒是泰坦尼克号轮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最后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二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莱托勒(他那时候已经66岁了)驾驶者他的流浪汉号游艇到敦刻尔克进行撤退行动。在大撤退中,莱托勒拒绝海军们驾驶他的船,他说:“如果有人能驾驶它,那个人就是我。”,他还带上了他其中一个儿子一同参加行动;莱托勒也在二战中失去了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小的儿子),他的这位儿子名叫布莱恩,在1939年9月4号,他在驾驶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威廉港(德国北部港市)进行轰炸时,英勇牺牲。布莱恩在生前还教过他爸爸如何在空袭中躲避。莱托勒尽可能多救人,以至于有四个人不得不站在浴缸里面,一直到他的船都快载不下人了,负责登陆的军官不敢相信小小的“流浪汉”号竟然装下了55个人。
59. 温斯顿·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的时候,才总共当了16天的首相。
60. 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片中出现了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是由约翰·诺兰(John Nolan)饰演的。约翰·诺兰就是导演诺兰的叔叔,他已经在侄儿子的好几部电影中都有过出镜了。(这应该算作彩蛋了吧,哈哈哈。)
61. 据诺兰所说,他在观看《拯救大兵瑞恩》时感受到的紧张焦急与他想赋予《敦刻尔克》的紧张焦急是不一样的。
62. 该片中使用到了威廉尖叫:出现在电影的前面部分,镜头是一只满载士兵的船正在沉没。
简单说下哈,什么叫威廉尖叫:就是一个叫威廉的人在尖叫,开玩笑,哈哈。还是看看定义吧。
威廉尖叫: 威廉尖叫(英语:Wilhelm scream)是一个影视剧常用声音效果,从1951年的电影《军鼓》起被用于超过200部影片中。该声效常用于角色被枪击,从高处摔落,或被爆炸抛出时。 (这句话复制的,大家看看。)
63.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在片中长时间地饰演佩戴面具(面罩)的角色。第一次是饰演《黑暗骑士的崛起》(2012)中的贝恩;第二次是出演《疯狂的曼克斯:狂暴之路》(2015),在片中饰演曼克斯。
啊,真的好期待这部片子啊!!!!!所以快把上面的花絮翻完了。还有3个4个没有翻译,有空就加上。欢迎指正我哦。翻译自IMDB。
《三块广告牌》的幕后以及致敬! 你知道科恩嫂的花头巾是在向哪部片子致敬吗?知道片中的小鹿是谁吗?你知道弹吉他的伍迪·哈里森吗?你知道......
裴淳华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新片:关于《敌对分子》你不知道的事
卡西·阿弗莱克、鲁妮·玛拉的新片《鬼魅浮生》幕后故事,花絮,还有很多,还算可以吧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宏伟的结果没有悬念。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这种美丽又残忍的矛盾,哎。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我们相信: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至少我是这么相信了。
财哥表示,他要来写一写盟军到底是怎样怂到敦刻尔克的,于是我就帮他发了一发
文/旺财
1940年5月26日,海风呼啸,大雾弥漫,铅灰色的汹涌海浪拍打着海滩,留下棉絮一样堆积如山的泡沫。夏天还没有任何到来的痕迹。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敦刻尔克海滩,一边是茫茫大海,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元首拿出了几乎全部家当(两个坦克集团,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要把这支从1939年9月1号开始,只宣战不打仗的联军彻底消灭在法国的敦刻尔克海滩边。
此时,元首斗志昂扬,在欧洲大陆简直是横着走。十多天之前的5月10日,德军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欧洲大陆,直击英吉利海峡。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四十多万名英法联军被元首撵着,严严实实地被包围在法国北部法兰德斯地区。
英国和法国面临着失去国家所有能打的青壮年的危机,大西洋对岸的丘吉尔算了算手里的家当,清了清嗓子:要么,同志们努力努力,咱们争取运个三万兄弟回来?
……
为啥英法联军怂成这样?
这还要从法国人修的那条固(mei)若(sha)金(luan)汤(yong)的马奇诺防线讲起。
马奇诺防线——它和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同名。这玩意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耗资50亿法郎。(后来冷战的时候法国人又把这玩意重新拿出来用了一段时间,1962年以后它就变成了一个价格不菲的旅游景点)这条牛逼哄哄的防线主要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听起来不错对吧?当时法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在修防线的时候偏偏绕过了靠近比利时边境那块崎岖的阿登森林(当时法国人认为元首的坦克师没法通过那种鸟不生蛋的鬼地方)。于是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纳粹德国A集团军利用坦克部队奇袭了阿登森林。德军就这么绕过了法军最依仗的堡垒,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巴黎,就这么赤裸裸的暴露在了元首的坦克师面前。就在这次奇袭之后,可伶的比利时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直接投降了,留下一脸懵逼的英法联军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站在敦刻尔克海滩边上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中,英国人带走的比利时人都比法国战友多,以至于负责殿后的40,000法军最后都来不及撤退就直接被德国人送进了战俘营!正所谓,神一样的对手也不敌那啥一样的队友~~)
从1939年9月,英国人就打着“宣战”的旗号,“动口不动手”。事到如今,你是想打也得打,想跑也得打,真刀真枪再不往外招呼,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兄弟们可!就!回!不!来!啦!
然而英国人剩下的家底也真是少的可怜,除了几艘大型的驱逐舰,英国本土都没剩下什么可用的船只了。海军中将拉姆齐大人灵机一动,发扬了天朝光荣传统,发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撤(tao)退(pao)过程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动用了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861艘,其中还有豪华游艇。
所以,诺兰老师讲的,英国人从小就听说的“敦刻尔克精神”,就是英国版的豪华逃命大全“四渡赤水”。
《敦刻尔克》是一部文艺青年看了会赞不绝口的史诗。然鹅!对于各位军迷小伙伴来说,什么配乐啦构图啦艺术处理啦,再牛逼也比不上鱼雷击中游轮的那一声巨响啊! 为啥会有鱼雷呢?这就是导演懂行的地方了。
熟悉二战的小伙伴们想必都知道“狼群战术”——这是一种以多艘潜艇集结攻击,使得破坏战的成果大幅提升的作战方式。由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发明并付诸实践。恐怕在英国人从全国各地紧急征召的各种大型船舶千里迢迢到达敦刻尔克之前,它们就已经被德国人的潜艇盯上了。
可惜的是,当时急于回家的英国人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大型船只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击沉了!在影片里,每个讲到“U boat”的士兵脸上都是一副见鬼的表情。恐怕比见鬼还可怕!Cillian Murphy所扮演的PTSD小哥一开始搭乘的船就是被鱼雷击沉的!导致他被救上来之后密闭恐惧,再也不敢进船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逃命千万别扎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撤(tao)退(pao)靠渔船,英国本土能打的军队为0,要保护撤(tao)退(pao)的陆军,只能靠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喷火式战机了。在电影里,敦刻尔克的故事被分成三条线讲述,“一周”线讲海滩撤退,“一天”线讲平民渔船,“一小时”线主讲空军,汤老师和Jack Lowden代表的空军组基本上是丧满全场的电影里唯一的英国民族自尊心体现。
然鹅,被他们驾驶喷火式战斗机追着打的德国BF109战斗机也不是吃素的!
下面我们就先来科普一下这两种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Spitfire)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单发液冷式引擎战斗机。(剧中喷火式第一次从道森老爷子头上飞过去的时候,他看也没看一眼就直接说道:超级马林制造,劳斯莱斯梅林发动机!)传说中他就像一个美丽而娇蛮的大小姐:虽然设计复杂让设计师伤透脑筋,在试飞阶段更是几次险些坑死了驾驶她的试飞员!但其优美的气动外形和接近音速的俯冲速度在当时简直是牛逼的不要不要的。(当然要是气动不行的话 汤老师扮演的法瑞尔也不可能驾机滑翔这么远对吧?)
作为不列颠民族工业的骄傲,喷火式不仅在敦刻尔克挽救了数十万英法联军,更是在一个月后开始的英伦空战中大放异彩:她和顽强的英国人民一起捍卫了不列颠的领空,硬生生的把元首挡在了海峡的另一边。日后更是转战整个欧洲、亚洲和北非。可以说半个地球都留下过她战斗的英姿。(当然德国的BF109也是一路追随,相爱相杀,不离不弃~)
在影片“空中一小时”的时间线中,RAF的飞行员们驾驶着他们的喷火式战斗机从英国本土起飞,当时,英国最大的军用机场就是位于伦敦的希斯罗机场(对,就是今天英国最大的航空港,当年就是靠做空军基地起家的)。当他们到达敦刻尔克时,油表显示机内燃油还有50加仑(约等于222.27 公斤)于是飞行员们给自己留下了40分钟的空战时间,也就是说40分钟以后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返航。(任务油量=出击用量+返程用量+滞空时间。喷火式战斗航程760公里,即使他们从英国最东边的机场起飞。到了时间也必须返航!这已经是挂载了副油箱之后的极限了。)
然而,天空中仅有的几架喷火式最后却都没有返航!汤老师扮演的法瑞尔更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主动放弃了返航,和对面的德国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甚至在机内燃油耗尽后处于无动力的状态下时又多敲下来一架德国人的轰炸机!
那么问题来了!气动性能再好的飞机能不能在无动力的状态下还能保持和轰炸机一样的高度和速度呢?这真是一个“剧情需要纯属巧合”的问题。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种英勇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动容。在影片的结尾法瑞尔绕场一周,迫降在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他在销毁了自己的座机之后,以一个英雄的姿态被德军俘虏。这位年轻的飞行员应该难逃被送进集中营的命运,至于他能不能活到五年以后,二战胜利,我们不得而知。
那么问题又来了,培养一个空军的飞行员需要150小时理论课程,220小时飞行时间,所以说一个王牌飞行员的价值可以换多少陆军马鹿啊!
而另一边,同样是液冷式引擎战斗机的BF109使用梅塞施密特Jumo 210发动机。与喷火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BF109和喷火式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生的对手,以至于在各项性能指标上喷火式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汤老师在影片开头的那一场空战中打的这么吃力,瞄来瞄去都瞄不住)
有意思的是,在BF109开发之初,德国人尴尬地发现他们刚出厂的原型机居然没有适合的发动机!怎么办呢?找对岸的英国人啊~ 经过一番谈判,劳斯莱斯很快就答应了德国人购买梅林发动机的请求(对!你没有看错!就是一样的发动机!毕竟谁会和小钱钱过不去呢?)那时是1935年,离纳粹德国席卷欧洲还有4年,你们说英国人要是知道了当年此举造就了一个在未来10年最难缠的对手,会不会分分钟想跳大西洋啊?
在影片中,除了BF109之外,德军阵营中还有另一款被英国飞行员视为重点猎杀目标的恐怖轰炸机——当它每次呼啸着掠过敦刻尔克沙滩的时候,所带来的就只有爆炸, 恐惧和死亡.......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Ju 87 “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
Ju 87俯冲轰炸机这个最拉仇恨的大块头最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它那双弯曲的鸥翼型机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独有低沉的尖啸声。它在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中取得非常大的战果能,1940年后纳粹德国空军在非洲战场及东线战场大量投入这种轰炸机。Ju 87俯冲轰炸机不但给予地面目标大力的打击,其独有的发声装置所发出的尖啸声,同时也对地面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尤其是大家在看IMAX版《敦刻尔克》的时候,你听到的轰鸣声据说会比当年更加恐怖!)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6日到6月4号,英国的渔船在喷火式战斗机的保护和一片混战中运走了338,226人,给了丘吉尔一个巨大的惊喜。于是影片最后,丘吉尔终于能够放下心来发表了一通冗长又煽情的演讲。
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当惨烈的。一共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炮火击沉,共造成28,000余人死伤。其中还包括一艘被英国政府征用的豪华游轮,造成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葬身海底!
那么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逃)退(命)是否意味Happy Ending呢?错!伦敦空战就在一个月之后。影片最后,当飞行员Collins被BF109击落,差点因为机舱打不开淹死,被救上船去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回祖国,却一脸懵逼地被军需官谴责:where the hell were you的时候,他们都不会知道,一个月之后的英伦空战,将是这些撤回来的飞行员最后的表演。
不懂干嘛都说当悬疑片?根本就是一部很写实的战争片。那些讲拍出盗梦空间感觉的朋友,我合理怀疑你两部电影都没看过。
之前还担心电影只有107分钟会不会太短,因为诺兰之前的电影时间都很长可以把故事讲的细致入微,不过这一次他把握的很足,在该有的时间点插入什么样的故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时间虽短但该有的故事都讲的很全面了,并且不会再有多余时间去讲述别的事物,而且整体节奏还很快,一部成功的实验影片。
的确是尊重了史实,这也导致主线只是了无新意的流水账,拯救观感全靠一手诺兰式“伪震撼”:用夸张极端的音效+BGM+运镜堵塞观众的大脑,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强行把20分的剧力在感官上虚高到90分。同时本片在表达上又极度匮乏,对人与战争的思考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是外强中干到了极致。
多线叙事的优缺点在这里都很明显:成功撤退是史实,故事的悬念就不能用结局来制造了,三条线如何交汇才是重点;而在几个故事中来回切换次数多了,吸引力到后来远不如开头,只能通过回到诺兰最喜欢和擅长的——传统的家庭观念、孤胆英雄的奇迹等等来激发情感,所以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当是冒险求生片吧
外网评价虚高得一塌糊涂………虽然喜欢汤甜的空战戏份,但我看不得这么色调清新精致煽情的战争片,觉得特别假。也不喜欢结构和节奏。诺吹勿扰,非粉非黑,不要觉得你喜欢的东西别人就一定得喜欢。还是建议去看,但不要信评分,用你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
你们逃走了三十万,成就了一个非凡的行动;我们仅仅南京就殁了三十万,在中国人的历史面前,再大的IMAX屏幕和音响,都微不足道。
Meh
我预测,这将是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的片子。诺兰大神功课做得足啊,学习了《党同伐异》《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狱》《扒手》《恐惧的代价》,所以拍出了《敦刻尔克》。因为视听语言把握得好,所以故事讲得好。hope与home,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拯救。审视当下,珍惜和平。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演!三条不同时间线的主观战场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赞!
期待看战争叙事人性情怀的观众大概要失望了,影片重点更在重现撤退的惨痛与残酷。三个视点,三条交织的时间线,有英雄主义但保持在了情理之中。最大优点是主观与客观镜头的转换剪辑,无论空战还是逃生,都在转换中营造出了精彩的紧张感。Hans Zimmer的配乐也功不可没。
太一般了,就不要吹什么史上最好的war movie,我还真的可能找不出什么比它更差的来,imdb上诺兰粉都已经失去理智,希望豆瓣的各位不要因为追捧一个导演而人云亦云。全片最可爱的还是汤老师,依然带着面罩没什么屁话,一如既往fuckable
一开场看到这么多卷毛蓝眼英俊小哥哥心想大事不妙,又要来那套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了我不要啊呜呜呜。结果诺兰这个死颜控,根本没舍得杀俩就全部送回家了,好吧算你干得漂亮。
用最贵的演员,露最少的脸。——《诺兰哈迪传》
四十万人去哪了?
三条故事线,不同时间长度,却有意平行剪辑,造成假象。这一回没太多叙事花样,也没什么视觉奇观。主要还是还原恐怖气氛,营造当时的绝望与紧张感。这里有英雄也有被吓破胆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强。音乐对影片情绪有强烈的推动,也让结尾更加释然。结尾滑翔真的很美。算诺兰一次新的挑战。
我不管,反正诺兰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导演,《敦刻尔克》是我心目中的2017年度最佳影片。
无聊是真无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这个牛逼至极的结构足够诺兰及其粉丝吹上十年的,也够电影学院学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时间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还能玩出新花样真是不得不服。就凭诺兰对时间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个当代大师的位置。
一个《敦刻尔克》,生生拍出了《盗梦空间》的即视感。把尽人皆知结果的一个历史事件拍的全程悬念迭出,让观众屏住呼吸看完全场,恐怕也只有诺兰了。。。
英国人真喜欢排队啊。。。
喜欢这个抛弃了繁复叙事、投身极简主义的诺兰。没有背景没有铺垫,第一个镜头就将观众拖入战场。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故事线反复绞杀心灵,不用血腥暴力也能呈现战争带来的压迫感。IMAX+70mm=最佳观影方式,轰得想喊救命...(推开眼花缭乱的小鲜肉为汤老湿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