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致埃文·汉森

    剧情片美国2021

    主演:本·普拉特  朱丽安·摩尔  凯特琳·德弗  艾米·亚当斯  丹尼·皮诺  科尔顿·瑞安  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尼克·多达尼  艾萨克·鲍威尔  Avery Bederman  Gerald Caesar  DeMarius Copes  Liz Kate  Tommy Kane  Marvin Leon  金·罗森  

    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

    猜你喜欢

     剧照

    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2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3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4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5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聚焦青少年自杀、心理疾病等问题,讲述一个深受社交恐惧折磨的高中生编造故事,试图接近一个已自杀的同学的家庭。对“局外人”、心理创伤和人性的探讨细腻、私人,触动心灵。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在看音乐剧改编电影时,我们在看什么

    全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以及观影体验,不公正,不客观,若有未能照顾到诸位感受的地方,提前抱歉。


    就算是卓博斯基这样的青春片行家,遇上《埃文汉森》这样的烫手山芋,也还是把事情搞砸了。

    我承认,当我发现是卓博斯基接手了《埃文汉森》的电影改编时,我一度以为这是天作之合。卓博斯基书信体写作形式的小说和其后改编的电影《壁花少年》让其名声大噪,而《埃文汉森》中的关键要素恰恰是一封封书信;以卓博斯基对于校园类剧本的掌控力,对nerd类人物的刻画纯熟程度,在我想来,改编《埃文汉森》定会是十拿九稳。

    1.如何改编是门学问

    但卓博斯基做了件最不该做的事——他把音乐剧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荧幕上。

    请不要误会,人类并不厌恶炒冷饭,从Whitney Houston炒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到Capcom炒的《生化危机2》,只要冷饭炒好了,你能听到的几乎都是齐刷刷的“真香”。但如果冷饭连炒都不炒一下,直接换个碗盛冷饭,那自然是免不了挨骂了。

    把音乐剧的改编成一部真人电影,灾难收场的结局为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剧不适合电影荧幕,大家对于音乐剧电影并不陌生,中国的80、90后几乎都是伴着音乐剧长大的。对,迪斯尼动画电影,从狮子王到冰雪奇缘,都是血统纯正的音乐剧。音乐剧歌词中的奇思妙想,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对观众做出及时反馈(唱到什么都可以呈现什么),自然妙趣横生。当然音乐剧动画电影也有逆向输出到百老汇的例子,16年的《Anastasia》的百老汇改编版本就做得还算不错。

    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趣味十足

    音乐剧形式的真人电影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便是:观众凭什么来看你拍的MV?先行者《芝加哥》用风格鲜明的色彩布置和舞蹈编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芝加哥》故事背景就给予了电影改编时可以在场景布置上大开大合的优势,但如《埃文汉森》、《waitress》一类的生活情景音乐剧,本身并不适合做太多花里胡哨的设计,电影的形式又没收了音乐剧在台词间的诸多幽默、俏皮话。直白点说,用音乐剧形式改编《埃文汉森》,本身就是个馊主意,音乐剧形式的《埃文汉森》应该在百老汇呈现。

    从电影中的呈现来看,电影版《埃文汉森》在几首广受好评的歌曲MV的处理上,只能说是令人大失所望。不知是不是疫情原因造成的预算缩减,不少歌甚至就是没有任何剪辑处理的干唱,不过就是调整了机位,还用了非专业演员来唱,请问这样我凭什么不去看官摄的音乐剧,要来受这个罪。

    2.天作之合还是命数相冲

    卓博斯基选择音乐剧的形式来改编的另一个大问题便是几乎完全丧失了对于电影配乐的掌控,卓博斯基和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配乐品味一直称得上上乘,卓博斯基的作品,尤其是《壁花少年》,不夸张地说可以算是导演个人献给观众的半张mixtape。

    卓博斯基的mixtape

    但这回偏偏遇上了音乐剧形式改编的电影,好听的导演mixtape,没有了。《埃文汉森》里的歌难听吗?一点也不。但这回偏偏需要一堆非专业百老汇演员来进行演绎,Ben Plat和Laura Dreyfuss合唱的《Only Us》好听到能让人单曲循环, 但电影版里换成Kaitlyn Dever的版本,听得我只想快进。何况我并不会因为是Julianne Moore或是Amy Adams在唱歌,就感到情绪振奋。唱得不好就是唱得不好,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要拍音乐剧形式的电影,找有专业经历的Emmy Rossum一类演员来唱不好么。

    如果能让喜爱音乐的导演去选他的mixtape,让专业演员做分内的事,事情也许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3.满脑子都是赢麻了最后都得输麻

    笔者算是半个音乐剧爱好者,《埃文汉森》的几乎每首歌曲都谙熟于心,结果电影版就是加了真实场景的劣质的音乐剧重现。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本片不值得一看。

    如果是对音乐剧鲜有涉猎或毫无兴趣的观众呢,本身就不算高明的剧本加上low-fi版本的曲目重现,当个温吞校园片也能凑合看吧。当然歌肯定是好听的,尤其是Ben Platt演唱的部分,只能说两个字专业。

    以卓博斯基的实力呈现一部剔除音乐剧元素的《埃文汉森》一定不会差到哪去,可既想讨好音乐剧迷,又想利用音乐剧的大名造势俘获蓝海市场,最后的下场就是竹篮打水。从19年的《猫》的花枝招展,到今年的《埃文汉森》的换皮冷饭(《身在高地》电影版加入了不少朱伟浩的少数族裔观点表达,表现要稍好那么一点)。想要百老汇、好莱坞通吃之前,还需三思。

     2 ) 改编音乐剧也要讲究基本法

    首先说演员和角色,Ben Platt饰演Evan Hansen,作为首演原卡,演唱表演都没问题——因为是演电影所以还格外注意要收着演了。然而造型妆容出乎意料地不合适——演员年纪已经偏大了,这个中年脱发版的卷毛和一脸疲惫的化妆再往老龄上整真的就没救了……有几个场景因为演唱比较用力,表情已经可以用狰狞来形容;逼死人的镜头还非要从下往上拍,随便截一下图都可以当表情包了……

    Julianne Moore饰演的单亲妈妈Heidi,背景只保留了没有福利保障的实习护士职位,省去了她还一直在读的法律夜校,于是在电影中疲于奔命的程度也有所下降,也就没了音乐剧中那股风风火火的野劲儿。作为电影卡司最大牌的一位,Julianne年龄确实是大了点,但是和同样超龄的Ben放在一起就还好。影后的唱功在这里够用,可惜她的歌曲被删除太多,发挥余地不大,唯一的高光时刻就只剩《So Big/So Small》了。至于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well,我们后面会谈到。

    Amy Adams饰演的中年白富美Cynthia,问题不小。音乐剧中的Cynthia有钱有闲神神叨叨,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乱作一团,热衷于一切当下流行的中产阶级趣味,对外界却没什么真正的兴趣——这么一位集肤浅和溺爱于一身的有闲阶级代表,其实对于自己儿子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在电影中非常微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Amy Adams看起来太胖了,总是给人额外的“稳重感”——任你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好像死个儿子完全没当回事儿似的。在校长办公室见到Evan时,Cynthia应该是濒于崩溃甚至已经崩溃的,整个人已经彻底散掉所以才会死死抓住那封信当作救命稻草,人家都否认了她还要死命再给圆回去。然而Amy在这里表现得更像福利院院长在照看孤儿,有节制的悲伤配合脸上满溢的慈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Evan一家死了人她只是来探望呢……

    而且我完全不能理解电影中为什么要把Cynthia改成丈夫死后再婚,Connor和Zoe都不再是Larry的亲生子女。这个改动除了让Larry年轻化更合理外,到底有什么必要的理由?Connor的双相障碍是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和是否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毫无必然关系。这么莫名其妙一改,隐约就像是在内涵继父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样……什么意思?你到底几个意思?全美继父继母联合会都要跳起来大喊这是污蔑了吧?老老实实讨论原本就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加入特殊设定,然后模糊焦点让整件事看上去只是一个特例呢?而且这么一来,原来不过是标准一普通中产妇女设定的Cynthia女士,突然就加上了“孩子才一岁时老公忽然死了,因为很有钱立刻又勾上了年轻小鲜肉”的设定,原本好好一白富美莫名就黑化了好吗?

    接着来说她的丈夫Larry,再婚设定造成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音乐剧版的Larry也是个典型的中产白男形象,事业有成却拙于表达感情,对自己的子女期望很高同时又充满焦虑。在儿子死后陷入严重的愤怒和否定,拒绝与其产生任何感情上的连接以此来保护自己。电影中将他改为Connor和Zoe的继父——如果说二婚改动只是让Cynthia这个普通的白富美多了一层解读,那么这个改动对Larry的损害却几乎是致命的。不是说继父就不会像亲生父母那样疼爱孩子,不会为孩子的逝去而痛苦,而是电影把Larry的叙事重心从原本一个父亲望子成龙却希望破灭的愤怒和绝望,偷换成了作为继父的犹疑和对自己能否很好胜任角色的担忧——一名继父会这样想,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这和音乐剧版中驱动Larry的感情力量的强度相比,简直就是天渊之别。感情力量的大幅削弱,使得Larry这个人物完全失去了之后崩溃的感情基础,也使得观众无法调动日常的共情去充分感知他的痛苦,整个人物从此游离于故事主线和感情基调之外,似乎改成这个家庭父亲早就死了都没什么影响。到了这一步,演员再怎么演都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唯一的Solo被删掉更是毫不奇怪——就只可惜了《To Break In a Glove》这一首好歌, 用突兀的音阶跳动来捕捉这一对“父子”之间笨拙却又微妙的情感交流,构思实在巧妙——它原本就淹没于整部剧的一众好歌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下再次顺理成章地被人遗忘。

    还有一个细节,音乐剧版在交流完棒球手套之后,Evan满是羡慕来了句“Connor有你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啊”,是实话却也有点没心没肺,没有顾及到还沉浸在丧子之痛的Larry听到会是什么感受。Larry沉默半晌,才艰难地避开这个话题,内心的悲痛尽在这不言中。而电影版对此事怎么处理的呢?只见Larry缓启尊口,轻飘飘回了句“你爸有你这样的儿子也很幸福啊”。???WTF!!!我明白电影是想借此赶紧进入下一个场景让Evan和他父亲互动,但是当时Evan在他们家也混了一段时间了(石膏都拆了),Larry对Evan家的情形也应有所耳闻才对,这么说不是在Evan身上插刀吗?还是说主创是想表现Larry内心腹黑而且嘴炮功力一流?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反击——但整个人物形象都变asshole了好吗!

    然后是他们的女儿Zoe,相对来说Zoe的设定和演绎是相对较好的,成功表现了Zoe的清冷。和音乐剧版相比,电影版的Zoe似乎要更“幼”一点,更像一只需要呵护的小鹿,而音乐剧版的Zoe明显要更酷一点。我个人认为音乐剧版的表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只有更酷的Zoe,才能生出满身盔甲抵挡自己哥哥带来的所有伤害。Zoe外在应该会有一层进化出来的尖刺,但内在却有一个既美又善的心灵,所以才会在一开始对Evan充满质问和抵御最后却沦陷其中。电影版这么演也可以没关系——但是那场飙车戏实在看得我满心问号——这是在开local哎姐姐,你上来就飙到90迈?就算想表现Zoe的“失控”,也不用这么直白吧?主创这是想把Zoe往个什么方向上发展?相比之下Connor虽然情绪也失控但起码不害人,Zoe情绪一失控可就要上街杀人了,怎么看着都是Zoe的问题更严重吧?!

    至于他们的儿子Connor,好吧,无论是音乐剧版还是电影版,其实都只能算是半个人物,只有一开始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之后都只是一个活在他人心中的声音或者回忆而已。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剧场中Connor在其死后一直作为一个影子不停出场,说别人让他说的话,做别人以为他做了的事,然后在别人为他编织的回忆中出现。这个角色最大的功用,并不是塑造Connor Murphy自己那早已失落了的灵魂,而是成为Evan心中所有期冀而不可得的欲望的化身,在每次事件的关键节点,点燃Evan心中压抑而不自知的火苗,推动事情进一步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他其实是在和Evan Hansen自己合力,共同塑造了Evan Hansen这个角色。

    ——当然另一方面,Connor本人怎么想,经历了些什么,在他死后其实早就无人在意。其他每个人都只想着怎么样从这段经历逃出来,或者能从中得到些什么。人一旦死亡,他也就失去了对自己人生解读的权力,从而变成一个可以任由他人捏造的东西。仔细想来,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可是到了电影中,Connor的戏份在死后被删减到几乎没有,只保留了确实没法动的《Sincerely Me》,之后只在几段回忆中有过非常非常短暂的出场——而作为导致Evan Hansen迈出关键性一步并推动整个剧情发生重大发展的《Disappear》,竟然真的就这么“消失”了。于是整个故事逻辑都变得怪怪的,就好像Evan Hansen也没碰到什么刺激,突然就自觉自愿去发动这个大型纪念活动似的——观众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以为他就是故意在沽名钓誉,整个人物形象完全就不对了。

    事实上,电影版整个故事在推动上逻辑都是不通顺的。音乐剧版Evan每一次更深地参与到事件当中,都给出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他之所以会加入悼念Connor的活动,是因为他的好基友Jared大嘴巴到处宣扬Evan和Connor的“深厚友谊”,Alana听说后才会主动找上来,而不像电影当中就好像Alana只是和Evan看对眼了似的。而Jared之所以嘴巴会这么大,除了看热闹不嫌事大以外,更是因为他本质上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也需要说些什么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虽然表现得很嫌弃Evan,但是Evan也是不多的可以让Jared找到存在感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Jared后来的行动和他深藏的欲望其实一直保持一致。而到了电影里,Jared却被删减到让人无语。表达他也同样渴望被关注被接纳的《Sincerely Me(Reprise)》以及最后整个人的失控爆发全部被删,完全退化成了一个标准的nerd或者side kick。主创完全放弃了对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将这个本来非常重要的配角成功变成了一个单薄的工具人、背景板。

    其次电影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事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刻画也是不到位的。音乐剧里面,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着非常详尽的描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趋炎附势跟红顶白、众口铄金又积毁销骨,罔顾事实又肆意发泄情绪,把几个可怜人反复操弄于股掌之中,正是事态一步步严重的元凶——Connor刚出事儿的时候,社交媒体上全是他的消息,学校里更是恨不能是个人就来跟他攀亲戚,甚至有女生因为没来得及认识Connor而哭到脸抽筋。然而没过几天别的trending一来,Connor和由此带来的对Evan的瞩目立马就被丢到了爪哇国,再也没人关注。人生第一次得到大家目光及认同的Evan完全无法接受被再次“抛弃”的现实,这才会借着Connor的影子说服自己,克服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孤注一掷站到了聚光灯下,发表演讲努力造势——他的故事是假的,他的勇气却是真的。他内心潜藏已久的求生欲望,借由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彻底迸发了出来。他的演讲之所以会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被广泛传播,是因为他在演讲中爆发出了真实的惊人的情感力量,这和整个故事是否真实毫无关系——很可惜的是,当谎言被揭穿时,这一点也被众人连同谎言一起无视掉了。

    而另一方面,与Jared被大幅削弱形成绝妙对比的,是电影版对另一位配角Alana的塑造。在她身上电影版主创不可谓不用心良苦智计百出——在他们的巧手改扮下,电影版的Alana仿佛是平行宇宙穿越过来的一样,浑身都散发出不一样的璀璨光芒。

    音乐剧版的Alana,实在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老师提问题她手永远举得最高,恨不能把所有日常活动都KPI化,见面三句话离不开自己的成就,哪怕是问你问题下一句也一定会拐到自己有多牛逼上。她有她的痛苦和纠结,但是这些都是深藏在故事大幕背后的,只在极个别角落得以一窥而非故事重点。整体上呈现出来的Alana仍然是一个行为夸张、充满喜感、很有干劲同时又带有一定负面色彩的配角,具有非常明显的功能性。也正是因为她的充满干劲,Connor的纪念活动才会一直被推着往下举行;正是因为她完全听不进别人说话,才会在Evan的急切哀求声中仍然把Connor的“绝笔信”发布到网上。而电影这位Alana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她冷静、亲切、友好又热情,就跟国产剧大女主附身了似的,对外长袖善舞对内又绵密如针,和男主角Evan一下就看对了眼,在深夜公园促膝长谈交流感情,有那么一瞬间我还以为她要取代Zoe和Evan发展感情线呢!

    事实上,Alana在电影版才像是第一女主角。电影中Heidi和Larry都被删了一首歌,而Jared还有Connor下半场完全消失不见,所有挤出来的镜头都给了这位新一姐,甚至实打实为她加了一首新歌——一点也不好听还TM唱了两遍!然而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添加的戏份骗到,电影中塑造出来的Alana看似完美,干出来的都是些啥事呢?最后Evan反复告诫她千万不要把这封信放到网上她也答应了,最后却一边重复着自己的主题曲不要再默默无闻一边就给发出去了……音乐剧版里这个场景中两个人都处在亢奋状态,Alana一如既往根本就没有在听Evan在说什么,满脑子就只有她的捐款目标,会这么做一点也不奇怪。可是电影版这位一贯伟光正的Alana可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食言出卖朋友,选择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确定这真的不是黑吗?多加了一首歌换来被塑造成这样子,来来来Alana的粉丝你们觉得这样能接受吗?这种明粉实黑、打着为偶像拍写真的旗帜专po偶像丑照的行径,在粉圈见得可太多了,根本糊弄不了我们好吗!

    更可怕的是,这种给配角胡乱加戏的行为还对电影整个主线的推进造成了很大干扰。音乐剧版整个故事的重心是牢牢落在Evan Hansen本人身上的,详细展示了他的痛苦和渴望,利用人物推动故事,然后利用故事让主人公成长。其他所有人自然也都陷在自身的问题中,只不过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他们愿意对外展示的那一面,看上去只是用种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搞笑,其内心深藏的痛苦却都隐没在只言片语之后,任由观众去思索去猜想——Evan Hansen就像是一把被详尽展示了正反两面的折扇,而其他人物则只给我们看到了扇子的正面。这样处理,一方面帮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故事进一步拓展解读的空间。所有人物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主题旋转,相似的旋律切换不同的声部,最终汇成了一首完整的大合唱。而在电影版当中,突然就抛开主线不管,开始表现起了Alana的强颜欢笑、她自己的焦虑和挣扎——这些心理问题,深究的话即便是在音乐剧版那个已经几近丑角的Alana身上,也都是明确存在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电影主创在无中生有,但是问题是这个故事不是关于她啊!故事的主角是Evan Hansen,观众好容易沉浸在Evan的故事当中,代入他的视角与他经历这一切,别的角色都应该是围绕着他的故事而存在的。现在你突然插进来一段Alana的心声,要命的是还和剧情推进毫无联系,把好容易浸入的观众又从Evan Han身上拽了出来——你这是在干啥?是要跟电影主角抢镜头争存在感吗?看上去就像是主创成功使出一招“左脚绊右脚”,结果成功把自己绊倒了哎!

    既然提到删减,那我们来看看被删掉的曲目有哪些?——Larry都当继父去了,还唱什么歌?《To Break In a Glove》拿掉;Connor人都死了,留一首意思一下就行,于是《Disappear》真的就disappear了;Jared一个side kick有什么好表现的,《Sincerely,Me(Reprise)》删掉;什么Heidi要跟Evan发飙?哎呀这太不合家欢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嘛,再怎么样也要维护他们的光辉形象嘛,《Good For You》这样的赌气话就不要唱了……除了删掉整首歌,保留下来的歌词也要尽可能无害化——连“我唯一爱上的男人只有我老爸”这种搞怪的歌词都被替换,真是搞不懂电影主创的小心灵到底是有多脆弱?

    而且别的删减也就算了,放着《Anyobody Have a Map》这么现成的开场曲不用,说难听点,简直就是有点没有音乐剧电影的常识……就像小美人鱼不会开场就唱《Part of Your World》,花木兰也不会开场先来段《Reflection》一样,故事需要一步步开展它的背景,观众也需要时间进入到剧情中来。在观众还没有和主角建立感情联系之前,不应该把代表主角心声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就这么放出来啊……写得这么优美分量如此重的一首歌被这么突兀地浪费掉,作为观众我都替他心疼。

    那么其他保留下来的曲目表现又如何呢?演员的唱功和演绎基本上都没有问题,问题基本都出现在场景设置镜头切换乃至打光等技术问题上……其中表现在第一梯队的应该是《Requiem》和《Sincerely Me》,前者基本上表现出了我所想象的这首曲目在大荧幕上应有的样子,而后者的镜头切换和场景设置都非常跳跃活泼,成功传递出了这首歌的搞怪精髓。《If I Could Tell Her》和《Only Us》作为小情侣的呼应之作,表现也在伯仲之间。《For Forever》以及与之相对应的《Words Fail》场景设置类似,镜头语言的运用也非常相似,但是都有点太倚仗Ben Platt本人的表演而显得电影语言运用比较贫乏。作为男主角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以及整部剧的主题曲《You Will Be Found》明显规格更高场面更大,但是整体我是不太满意的。前者忽视了“Window”的双重涵义,不仅仅意指物理隔绝了主人公的实体窗户,还指涉了现在快捷方便的智能设备,明明是为了让人们沟通更方便而存在,却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拉得更远。而后者的镜头运用凝滞呆板,完全不够燃,最后巨型拼图的表现手法更是即便放在十年前也算老套了……

    将镜头语言贫乏的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的,是Heidi唯一保留下来的solo曲目《So Big / So Small》,所有镜头都笨到家了只有两个人头正反面反复切换——你是电影哎,明明没有舞台限制哎!明明可以闪回一下当初的场景,把年幼的小Evan如何目睹父亲离开自己的那一幕拍出来的——慢镜头那么一摇,多少观众的眼泪赚不到?多么现成的电影语言,为什么就不做呢……《So Big / So Small》这首歌,是在经历一系列惊涛骇浪之后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盏灯塔,是风雨飘摇之夜疲惫回家后捧上的第一杯热茶——在所有的磨难挫折之后,还有最为无私的母亲为你把一切兜底。如此有力而且天生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语言的歌曲最后只达到这个程度,真的只能说真是太遗憾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宁可电影版从头到尾都没有运用一点点镜头语言,老老实实把所有曲目从头唱一遍就好,别乱删更别乱加,我就当MV收藏了……

    相比之下,当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芝加哥》在现实和抽象舞台之间踩着鼓点、华丽地自由切换,营造出目眩神迷的戏剧效果,水准确实高了不止一档。二十年的时间一晃过去了,音乐剧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不进反退,真是让人唏嘘。

    还有必须要提的是死亡打光——室内场景的布光普遍是很温馨很家居很真实没错了,可是打在角色脸上的光能不能稍微唯美一点?特别是《Only Us》里面Ben的脸在很多场景的打光下都狰狞地像个反派了好吗?音乐剧改编的电影真的不用那么追求凡事真实可信的——动不动就开口唱歌在现实环境中本来就有一点尬,更需要提供一点高出现实的舞台灯光效果来中和掉这种不和谐感。灯光师你这么自顾自地追求真实效果,我的脚趾头真的很累啊!

    总的来说,结论就是,如果你觉得电影版还不错,那只是因为音乐剧版做得更好。音乐剧版为电影搭好了绝佳的架子,电影版却毫不重视地把它丢在一边,还自视甚高另起炉灶,把故事篡改得一塌糊涂。音乐剧版的故事版本对于电影主创来说,太锋利太尖锐了。音乐剧版是在糖里藏了玻璃渣子,电影版则是简单把糖做成了玻璃渣子的形状。殊不知在那些欢乐和深情背后隐藏着的空洞和悲凉,正是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最迷人的地方。音乐剧的主创人员,实在是太懂怎样用糖果包着玻璃渣子来喂给观众吃,用表面的欢乐刻画背后深藏的无尽的悲伤。他让你欢笑,让你感动,用貌似平凡的事件来积极调动观众的共情,然后击中每个人最软弱地方。可是如果你陷进去了,想要自己走到幕后去看到更多,你就会发现——那里其实没有更多积极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表面的欢乐下都是孤独的,都在渴望着被救赎,而这救赎明天并不会到来,你只能去祈祷假以时日,事情会慢慢变得好起来那么一点点。

    然而很明显,电影版完全不是这么想的,它明明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不仅没有看得更远,反倒在犯嘀咕——“有必要讲那么多吗?搞个大家随便看看的合家欢不是更好?”于是电影版在结尾处煞费苦心,安排Evan最后四处访亲探友,终于寻找到一段关于Connor本人失落的真实回忆,并把它还给了所有人,从表面上似乎让一切都有了个交代。可是首先,Evan自己不过是个有严重社交障碍的未成年,他在把所有事情搞砸之后能够保护好自己不崩坏已经很难了,还要求他去做出必要的修补是否过于强人所难?其次要知道音乐剧版的结尾只是让他勉强学会和别人交流,能够在Pottery Barn唠唠叨叨卖家具而已。这种程度的改进,一方面是搞笑,另一方面也是真实可信的。而电影版让他去做的,实在是太像是为了让电影有个结尾而专门定制的成长,太“合家欢”也太不真实了,更适合登载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而不是出现在真实生活里面。

    尤其过分的,是在对Evan如何从树上摔落真相的揭露上。音乐剧版把这一段,藏在Evan最深最深最隐秘的内心深处,甚至要内心欲望幻化出来的Connor不停逼迫追问,才勉强予以默认。因为这是他内心完全无法面对的痛,当然更加无法说出口。可是电影版是如何处理的呢?Evan对着自己的妈妈竟然就那么说出来了,然后他妈表示可以接受,于是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我知道主创不喜欢Connor的影子,打定主意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不要出现;我也知道主创为了给Alana多加戏非常赶场子,留给主角Evan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拜托,这是大结局哎!Evan面对内心的痛苦揭示真相的力量,难道还比不上Alana再唱一遍和故事剧情压根毫无无关的solo吗?

    ……无话可说。

    所以,对于这部期待了好久最后却看了个寂寞的《Dear Evan Hansen》电影版,我只能说改编音乐剧也要讲基本法啊……明明也算是努力了,却因为不遵守创作规律胡乱改戏,得到如今的恶评不是太遗憾了吗?

    如果你对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感兴趣,那么我的建议会是不要看这版电影。如果你已经看过音乐剧,想要见识一下通过细节的各种改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毁掉主题的表达,那倒是可以来瞧瞧。电影版所做的,是在表面上贴近在内核上却背道而驰;它所表达的,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原剧精神的一种背叛。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主题,只是对音乐剧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反倒会影响你去欣赏音乐剧本身。

    真的,宁可去看盗摄也好过看电影版。看不清也好过念错经。

    我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等待Broadway官摄版早日面世吧。

     3 ) 忠于死者,不要美化(短评写不下,标题乱取的)

    歌好听,唱功不错,歌舞部分比较像舞台剧,角色旁若无人地直视镜头、高声歌唱;歌曲也作为剧情一部分,而不是单纯地表达情感。

    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情,埃文汉森刚开始向Conor 父母隐瞒信的来源,还是可以理解;但之后他不去挖掘Conor隐藏的生活,反而编造Conor的回忆来欺骗Conor父母,美化死者的人生,骗取他父母的关怀,就难以理解,看得如鲠在喉。完全没有尊重死者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看Conor在他们想象中倒带机式的歌唱那段;而且也不尊重死者家人,之后悼念Conor的活动演变成基金会筹款,那种消费死者及其家人的感觉就更强烈了。在此补充一句,如果美国青少年都像片中一样,因为一场"Not Alone" 的演说就共情Conor,那还蛮蠢的。此后基金会筹款建果园,乃至泄露死者隐私,都可看做初心变质、公益作恶的例子。

    此外,片长也是问题,2小时看得有点累。

    最终结尾回到了谎言揭穿,Conor的心声终于被人听到,令人长舒口气。但前半段的蠢事又多又长,Conor的真实形象也没建立起来,无法挽回。

    关于问题少年自杀后家人的振作和救赎,推荐同题材的《无人引航》,片中的儿子犯下校园枪击案后自杀,崩溃的父亲找出了儿子谱写的歌曲,组乐队,表演,在逐渐理解儿子的内心的同时,父亲也实现了与悲伤和解。片中做到了不美化死者的错误(枪杀他人),又走进死者的内心,试图理解问题少年走向悲剧的原因,也实现了家人的救赎。我觉得这才是最佳做法。当然《致埃文汉森》并不全是这个主题,但剧情的最大问题在此,想到就写了。

     4 ) DEH电影版

    没抢到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票,也没熬到霓虹正式上映,最终我还是在自己的电脑上看了DEH的影版。

    上映之后我就在看IMDb的评分,一直在6分上下,十分的凄惨,但是仔细看了评论,基本都是在喷Ben长得老的 hhhh 还有一些说DEH拿心理疾病当噱头,实际上根本不了解患者的。而原本的剧粉大多给了满分,这我就放心了。

    说实话影版看了80%我都无法给他打分,作为一个铁血原著粉,原著每一句台词每一句歌词我都几乎能背下来。作为一部比较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连男主都没换,再减去剧院的感染力,说实话没有什么能惊艳到我的,而每一处感动都像是既定程序,早就写在DNA里了。

    这么一部作品对一个原著粉来说可以说是无功无过,如果换换男主,我们或许还能装模作样的评头论足。所以最初我是打算抛开电影如何不谈,完全按照我对DEH的爱来给10分的。

    直到我看到了最后。看到Conner的Video我真的蚌埠住了。

    所以说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旧的美好保留了,新的感动也有了,我没有任何怨言。

    有些人可能会不喜欢影版做的改动,那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主创的采访。Dear Evan Hansen: Waving Throung the Window 这本书里非常细腻的写了几位主创的心路历程,边看电影边回想他们的采访就会发现,每一处改动都和他们曾提到过的细节相吻合,非常的make sense。我认为这部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即使一种对于遗憾的弥补,又是对于这个故事另一种思路的尝试。

    看看编剧团队名单,只有Steven和Pasek & Paul就知道了,这不是那种拿了版权就瞎改原著的改动,而是完完全全主创自发的修改,他们只是在讲一个在剧场里没能讲好的故事,这和从reading到workshop到off-broadway到music box的每一次改动一样,只是一次版本升级而已。而这几次的改动,在大方向上也基本都是一致的。

    首先,主创一直希望这个故事里没有坏人,尤其是Evan。在最初的故事里Evan的谎言更有目的性,更加的故意。后来经过一点点的修改,大家在剧场中看到的那个Evan,已经完全担得起这个主角光环,就算不说人见人爱,至少也没有人会忍心去责备他。而对于电影版,最后加上了Evan主动向世人承认了自己的谎言,并去寻找Conner的蛛丝马迹,这都让他显得更勇敢也更有始有终。(关于Conner的书单,我记得主创的采访中似乎有提过这个片段,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删掉了,所以他再出现在电影里,真的非常惊喜。)第二个最重要的改动应该就是Alana了。因为我在看到电影之前差不多一个月就听到了OST,因为很多人的solo被删了,但alana有了加曲,所以我也是意识到了她的故事会有很大的改动,并且十分期待的。对于Alana,她的戏份在创作过程中也是一直被改了又改的,我依稀记得她曾经是有自己的歌,后来又被删掉了的(这应该不是曾经那首,因为Amandla是创作者之一)。我相信在大多数观众眼中,alana应该都是原版里最讨厌的人,毕竟他一开始看起来虚伪、自私又势力,后来还擅自把别人的遗书po到网上,直接把美好的故事转变成了悲剧。有这样一个任务的存在,have someone to blame,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轻松的,但我和主创的想法一样,对于这样一个脆弱美好的作品来说,我更想让观众看到现实的无奈和应有的希望,而不是孰善孰恶,谁又改为这个结局负责。(也许,我只是说也许!主创为amandla的名声妥协了,才把这个角色美化,又给他新歌的,但不管是从创作意图上还是结果上来说,我觉得这都不算事坏事吧。)

    第二,Connor。作为一个只在故事里存活了一天的主演,Connor的戏份安排对于主创来说一直都是棘手的存在。影版删了disappear,加了A Little Closer。对于disappear的删除,首先这个整个看下来还是很丝滑的,disappear是整个作品中最能让人想起next to normal的部分了吧,而Connor到底是ghost还是Evan的illusion一直都很模棱两可,但如果删掉这首歌,Connor的戏份就太少了。(说实话,不管是剧院还是电影版我都觉得Connor的戏份还是少!毕竟我最爱Connor了!!或者说我最爱Mike Faist了!!!!所以这个电影这个选角和造型是我最为不满的,影版Connor哪里School Shooter Chic了!)Disappear这首歌其实一直都比较像是You will be found的前奏,一个过场,从平台播放量也能看出来他不大受欢迎。(但我个人是超爱这首的!)换成了A Little Closer之后,搭配的虽然还是Evan的镜头,但当Connor的Video出现之后,你就会忽然意识到这首歌的归属,这就是Connor自己的歌啊,而且是Connor写的歌,我当时真的蚌埠住了 QAQ 并且这首歌在结尾的位置,给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真正的有始有终的结局。本来听OST的时候我是更喜欢 The Anonymous Ones的,但是现在我真的爱死A Little Closer了。好想听Mike唱这首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第三,对于电影的妥协。电影和剧院最大的区别:剪辑和时长。剪辑让很多剧情可以在一首歌里得到压缩和合并,而时长则让主创不得不删去一些歌曲。其实原本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solo曲的,包括Alana和Jared,但剧院版虽然相对时间长,但也是要屈服于时间限制的,所以最后他们很多都被删掉了,而电影只能删掉更多。删掉妈妈的两首歌Map和Good For You,其实都是非常合理的,(虽然这两首都是我超级超级爱的,不能更多遗憾)。这两首歌的形式都更适合剧院。Map放在剧里有一点Overture的作用,所有演员亮相,故事开始。但对于电影来说,也许并不需要Murphy一家这么早的出场,也不需要妈妈过多表现他的无奈,慢慢展开才更适合为电影营造悬念感。而Good for you,因为Alana和Evan故事线的改编,这首稍微有些负面的歌就不再适合这个故事了。最后既然说到了这两首歌,就不得不说说Julian Moore的演绎了,个人觉得无功无过吧,这也是电影版我最不满的地方,因为RBJ yyds,无可取代!

    所以,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我给到8分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A Little Closer,我分分钟满分。

    最后,都是瞎写的!因为我还没看影版相关的采访!!!!!!我去恶补了!!!!!!!!!

     5 ) 讲观影时发现的问题

    友邻品味和我一致,都是两三星,舒服。

    一般而言,如果没有严重剧情问题、也没有表达错误与制作各方面的完整性的问题,我就不打三星以下了,但是很多三星音乐剧电影最多值两星半。本片娱乐价值还不如《芳草心》,因为,本片给人一种MV拍太长的感觉。

    问题:

    首先,本片为了在场景更自然的同时,让观众听到演员在唱歌,拍的“MV”连口型都没对上;而且配唱在演唱时的状态,和画面呈现的角色的状态完全不符。

    (注:有其他评论说这个电影是现场收音。我觉得康奈家部分也许是,但是开车、坐车场景和开头开场曲明显不是。校园场景也不像。这些场景当中以画面中演员的状态,演唱唱出来音质不是听到的这样的。我之前看过一个同样难看的电视音乐剧叫《火爆浪子》,不仅现场收声而且电视录像、现场直播,很有水平。)

    这一定程度上是声乐部分的导演不行,音乐剧又不是MV、让观众听一条人声干净的旋律线就完了,嘴都没打开、甚至很明显不是正在唱歌的动作,怎么能配一堆字正腔圆的演唱进去呢?如果一定要取舍,音乐剧电影需要的是一个属于音乐剧的平行世界,人说话就是用唱歌的方式,就不要去呈现“最现实世界的场景”。

    而且,就算口型对上了,精神疾病的主角唱belting,应该是那种,虽然一听就是练过的,但是又在所有的细节上粗线条混乱的状态,不是这种流行歌旋律线。

    这同时还说明演员拍摄的时候导演允许他不唱、用嘟哝意思一下,以至于嘴型都对不上。这个和国产电视剧后期配音,演员只需要念数字1234567,不用背台词一样,没有诚意。

    镜头也有问题。镜头一切换,连贯的场景里面的角色状态立马不一样了,穿帮。

    而且我做了太多humanwatching,我知道吃一堆精神科药品的高中生并不是舞台版本演的那样;那样演演出来的完全不是焦虑,就只是混乱、懵懂、缺乏技能训练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穷人),这什么精神问题也不是。舞台版可怕的一点是一年内的时间段,男主社交水平奇迹般地转变。同时,男主也不是电影里面呈现的这种没有自信的卖惨(中性)的小男孩,而且不同镜头不连贯,不同状态之间快速转换,比如不开心切到挤眉弄眼又切到端着又切到路人状态。就连没自信和卖惨都不是持续的稳定的,演的痕迹特别明显。

    这样的小男孩,剧情应该改编,直接把故事交代成家庭令人痛苦、生活一团糟令人痛苦,人无时无刻不痛苦,该剧不应该去蹭精神疾病的社会热点(可以去蹭穷人的热点不过原著版权方可能不同意)。(我一说这个是蹭热点就有人反对,可是这个真的是蹭热点。)

    然后根据剧情,康奈是一个脾气很差招人讨厌的(路)人,如果拍得好其实观众是会生气的(参考《士兵之女》真的看得很气),但是情绪化、冲动、易激惹、暴力、自我中心、冷酷无情,完全没有拍出来。这样的人每一天被情感波动拽着走,情感起伏太强烈,失控,其实自己都不堪其扰。

    (其实剧情很好懂,按照上下文猜得出每个角色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每个角色的演员,都没有把他们应该表现的表现出来。)

    男主妈妈按照剧情推断,是一个穷人,而不是电影当中虽然很忙但是在关心子女方面的“社交水平”这么完美的中产。穷人单亲妈妈努力做一个好妈妈,状态不是这样的,你会第一眼看明白她的意思但是会看起来很不自然。而且这样的妈妈,各种细节确实做不好,因为她们自身生活受到很多的限制。(音乐剧原版是准备转行做护士,这个电影版是已经做护士了,很奇怪。)

    康奈家全家人读埃文信件的时候,拍出来感觉像他们每个人都在对着乐谱(其实是对着信)唱歌。有经验的音乐剧演员是不会一边读信一边唱歌的,会看两眼,把唱歌时间点刚好错开,唱歌时做其他表达具体意思的表演,然后到位得夸张是允许的。

    康奈家的镜头,任何人唱歌都是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修饰的,都是念台词直接替换成唱歌词的感觉,很违和。音乐剧的世界是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外显、都夸张、都戏精附体,完全看到心理活动不需要观众主动猜——但是这回事,故事中的角色自身并不意识到。如果不这样还配歌曲,就成了MV,不像普通电影,也不像音乐剧电影。

    康奈家的小女孩本来也是很委曲求全的一个人,但是音乐剧、电影都没有还原她的处境(剧情明明都说出来了,妈妈这么喜欢她哥其实她对她哥没有一点感情,然后她妈妈朝令夕改去年信佛今年不信,执行力强不着调。然后她继父是一个有点像完成任务一样过生活的人,只做人们期望他做的事——又是白人男性中年中产)。

    本片所有的细节都让人不适。每一个镜头基本上穿帮,不穿帮也因为剪辑和镜头快速切换呈现出MV的蒙太奇的质感。

    满意的地方:

    埃文汉森做演讲的时候听起来像在哭一样,这个是像紧张的人做的事。但是接下来的镜头又不那么像了,而且镜头不连贯,突然男主又变成普通老实人,之前那种状态没有办法保持。不那么紧张的时候应该是恐惧,端着,颤抖或者粗笨,迷茫,困惑的状态。紧张焦虑会影响一个人精细动作的控制,因为太警觉。不应该去表演挤眉弄眼或者看起来像平静的老实人。棒读都比这样好,一个人没有办法进行完全自然的社交又意识到应该做些什么,就会去棒读。(有时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就是把你的情感反应拉平,做事有逻辑,但是执行特别机械、平淡也特别冷静,灵活性和生气勃勃的状态会减少。还有的会影响睡眠,然后你会sleepy。)另外还想到一种处理是除非有冲突性的场合,否则男主和普通高中男孩没什么区别,其实也不用特别做什么进行表现,我真的不喜欢本片作态又不连贯不能自圆其说的表演。

    很可能男主演技不行,否则演讲就应该给一些长镜头了。

    最不满意:

    本来埃文汉森演讲、捏造故事的时候,事情就失控了。可是这个时候音乐开始出现很轻松愉快的流行歌,和纠结讽刺的正常情感完全不符。还以为是什么戏仿作品parody。和《杰哥不要音乐剧》没什么区别了,后者xingqin氛围,不知道怎么写成音乐,就去搞普通的high流行歌。

    这个剧的所有故事情节的推进都不流畅,埃文汉森怎么一步步被逼把故事编出来出现细节,这个过程在电影里是不连贯的,全是碎片的片段。

     6 ) 写给自己

    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机缘巧合,谁能想到故事会这样发展? 对于康纳的自杀,男主承受的实在是太多了。因为善良和怯懦,比起他人隐瞒伤害制造谎言,这个选择更为艰巨。 不过冲突带来的戏剧性恰恰值得品味。尽管造化弄人,当你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继而脱胎换骨,创造奇迹的时刻,一定比那些歌词美好万分。 石膏上的签名,口袋里的信件,还有那个跌落的灵魂,正是这些让一个写作尤佳的人释放出最大的可能,想要挽救康纳的父母以及借他之名,说我爱你…… 并无交集的人,是否值得这些?或者说怎样做才能让良心可安?他什么都不知道,唯有鼓起勇气发言纪念、编辑聊天记录、重建果园…… 对于思慕已久的女孩,那句“你让我的哥哥又回来了”该是多么快乐的感觉。他也害怕真相,害怕失去,不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你的心足够澄澈,就能看清用意。

     短评

    将假意温情的虚伪对白用一首首流水线歌曲(主歌低沉副歌高亢,演唱人挤出热泪嘴角抽动)反复Highlight只会让灾难更加灾难。好莱坞对于塑造歌舞片里播撒福音的救世主木偶永不满足,以至于连死去的人都必将以爱的名义被装饰、点化、复活、再判死。观众对于当代歌舞片的不信任全拜此类电影所赐。

    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创作者更本没看懂DEH这部音乐剧对于“故事”这个概念的本体论表达,上手就来拍了个白月光的故事。煽动情绪,唱唱歌,说电影只要情绪的观众为啥不直接去看个流行歌的mv或者唱歌综艺呢?

    6分钟前
  • 呼风唤雨的小孩
  • 较差
  • 唱歌的时候全场爆笑 气氛很不对劲 musical和电影的balance很难找到吧

    10分钟前
  • RindyDing
  • 较差
  • 因为同是内向的人,依然很好哭。但Ben真的有问题,老了不说,这发型、眼袋和厚厚的浓妆,搞得很像跟踪狂。看在音乐剧的份上给4星。平心而论,只能给个3星。

    15分钟前
  • JC
  • 推荐
  • 这部电影在小范围预映阶段就被音乐剧粉骂得不行不行的了,据说是因为著名制作人Marc Platt (主演Ben的爸爸) 早就买下了版权所以Ben才理所当然地在银幕上继续演Evan,27岁的Ben嗓子一向没的说,但外形实在是像37,不知道网上传Ben生活中的人品就是男版的Lea Michele是不是真的~~

    17分钟前
  • B.Blanca
  • 还行
  • 这次看的讽刺意味更强了 connor's dead and he will never be found 那些令人感动的东西都是假的 当你从树上摔下来 没有人会在那里 当你拼命挥手 nobodys waving back to you

    18分钟前
  • 西瓜不能有籽
  • 推荐
  • 我觉得电影还行啊,不知道评论为什么会这么苛刻,我觉得歌比我今年看过的歌舞片里的歌都好听,Ben Platt演得也挺好,Amandla Stenberg的角色也让人眼前一亮,更能让我这种“程度”的人感到认同。

    22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 虽然被剧迷骂得狗血淋头,但没看过的朋友我还是会推荐吧,毕竟也没有官摄也等不到现场,每次听到you will be found都哭得稀里哗啦,所有的歌都是la la land的词曲人写的,尤其是anonymous one那首原创,因为在音乐剧里没有,单方面认为是全电影最自然又不用力的表演了,结尾的新歌a little closer顺带加入了一个新情节,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

    27分钟前
  • 第二个乌托邦人
  • 力荐
  • 不知道为什么要唱,出戏得要命。Kaitlyn Dever 真的好可爱好可爱啊!AA跟摩尔阿姨对戏那一场,仿佛还是逊色了一点点,也可能只是角色气场的不一样吧,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更喜欢摩尔阿姨的唇纹。

    28分钟前
  • vivi
  • 还行
  • You Will Be Found还是很好哭的|AA真适合演温柔母亲|第一次听咩咩唱歌,确实好听

    33分钟前
  • Isabelle
  • 还行
  • 两个壁花少年,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共情。音乐剧的抓马特性搬到大银幕后明显水土不服。摩尔阿姨可以多唱唱歌吗?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 剧情好弱~

    43分钟前
  • mpor2
  • 还行
  • #TIFF21 第8场 我有多喜欢音乐剧的DEH就有多无语这个电影版的DEH🙃可以说是一次相当灾难的“翻拍”,从选角到剧情改动以及角色弧光建立还有切镜等等,缺点被暴露的一览无余。诚然,电影版给作品增添了活力,将原先平面的舞台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心水sincerely me那段的活泼;咩姨的solo抢眼;K妹很惊喜。可是电影的表达手法也是桎梏,尤其是表演上,或许坐在剧院看感受没那么强烈,但是电影的大特写镜头搭配歇斯底里的表演,很难不让人觉得尴尬。和原作相比,做了不少人物形象的加深和歌曲的变化,不能说是累赘,但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刻意而为之。我很喜欢小本,但选角导演扪心自问下,如今的他真的适合出演Evan吗?一声叹息,这片也是一个警告信号吧,不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都适合用电影的形式搬上银幕。

    47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较差
  • 比《猫》要好点,朱利安摩尔只唱了一首歌但Slay整部片 #多伦多2021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 唯一惊喜居然是Sam Smith…

    54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 上映前:唯一的遗憾是ben platt老了一点,个人感觉演高中生缺了一点说服力。看完后:我的担心成真了。三十岁的ben不适合这个角色,甚至感觉他的声音状态也不如以前。当然这个片子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所有角色里面只有evan的妈妈能让人共情,evan不是很讨喜,其它角色则基本都是边缘化功能化了。3星不能更多。

    57分钟前
  • ARoBttH
  • 还行
  • 其实我很好奇,拍电影的时候演员要一脸正经满带情绪的看着对面另一个演员声情并茂的唱歌,会不会觉得尴尬?

    1小时前
  • 饮歌
  • 较差
  • 因为和现实走得太近,总觉得DEH是最不适合改电影的那类音乐剧,加上破除假定性后灵气全无,在电影层面又实在是故事&技巧都显得太一般。好在小本依然出色,摩尔阿姨也很抢眼,对于音乐剧的粉丝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1小时前
  • Dr.Ray
  • 还行
  • #TIFF 2021 开幕片#虽然该笑的地方笑了,该哭的地方哭了,但更多的是音乐响起后的生理刺激,而非剧情表演所带来的感动。大热音乐剧改编,最后却呈现一种可看可不看的状态,原剧很多经典桥段要么删了要么变得非常奇怪,就怎么说呢,改编的时候还是用点心吧,毕竟电影还是电影,舞台剧有很多用力过猛的地方还是不适合大银幕。

    1小时前
  • 天马星
  • 还行
  • 最不合适改做电影的那类音乐剧,这部剧除男主以外都是功能性人物,甚至男主自己也只有一种状态,人物转变只有最后一次,这造成了他无法构成戏剧的三幕,而电影强行想做这件事,导致男主的人物动机发生偏离,音乐剧里男主是被其他人推着走的,他也是这个误会的受害者,最后还成了坏人,这份憋屈是令人共情的,但电影却给他主动去做这件事的动机,彻底成了一个坏人,因此不讨喜也就不奇怪了。另外,音乐剧的音乐过于出彩,导致电影无法割舍(但其实好几首歌从情绪上和叙事上并不适合电影),也是让这个电影情绪接不上,还很空洞的原因之一。但是,但是,DEH依然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剧之一,BenPlatt也是地球上我最喜欢的小可爱。

    1小时前
  • 坂口健大郎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