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小女孩雅卡与外祖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外祖母去世后,不负责任的妈妈也离家出走,留下她自己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回两个婴儿,开始照顾这两个小生命。该片采用儿童视角生动展现了小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清新、质朴,摄影出色。获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儿童最佳影片。
影片改编自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科姆潘尼科娃(Monika Kompaníková)的小说《第五船》(The Fifth Boat),讲述了一个有关缺失爱、寻找爱、填补爱的故事。小女孩亚拉生活在一个只有女性的家庭,分别是卧病在床的外婆艾琳娜、常年消失的妈妈露西娅以及年仅10岁的自己。她大部分时间是游荡在外的,用来逃避那个冷漠、脏乱、臃肿的家。
很多人看后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该片让人想起了《无人知晓》、《佛罗里达乐园》、《小偷家族》等等影片,而这些片子的共性,都是关于儿童和家庭。里面的孩子或是失去了港湾,或是身处残缺的港湾,或是通过找寻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港湾。《小小港湾》自然也是个有关于“港湾”的故事。
亚拉生活在一个明显“不正常”的家庭,随着观影深入,我们也逐渐拼凑出了关于这个家庭的碎片。外婆当年被外公抛弃,造成了她对女儿的暴戾和冷漠。女儿长大后,也不自主地走上了母亲的老路,年幼生子,只管生不管养,将亚拉随意丢弃在家。亚拉在母亲那里寻不到一丝关爱,外婆因为生病大部分时间也顾不上她。于是,她只能开始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港湾”。
外婆废弃的花园变成了她的秘密乐土,她喜欢在那间屋子里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她做妈妈,玩具小马做女儿。“别叫我妈妈,叫我露西娅,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对不对?”这句妈妈对她说了无数遍的话,也被她复述给了想象中的女儿,以此来慰藉现实中母亲一次又一次的缺席与无视。
如果说玩具小马仅仅是个无生命体的话,那之后出现的宠物刺猬及双胞胎婴儿,则进一步实现了亚拉试图重造“家庭”的愿望。小刺猬是邻居男孩克里斯蒂安捡到的,而后变成了她的宠物。它栖身在一个小小脏脏的纸箱里,没有干净的食物和水,被亚拉偷偷带到房间一角生存。然而即便如此,她也无法真正保护它。小刺猬被露西娅的朋友在背上插满蜡烛捉弄,最终被妈妈下令扔出这个房子。家,破碎了。
而后影片来到了最关键的叙事——亚拉与双胞胎婴儿的相遇。
外婆因病去世后,母女俩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又甜蜜的时光,然而一切又被露西娅准备去布拉格打破了,亚拉再一次被丢弃在那个房子里,而这一次,她只剩下一个人。不过她无论如何也不想跟妈妈分开,于是下决心去买票找她。
在车站里亚拉偶遇一个女人说自己要去洗手间,请她照看下自己的孩子。然而当亚拉左右等不来那个母亲,为了赶车来到站台时,却发现她正跟人喝酒打情骂俏。她马上意识到了,这又是一次蓄意的遗弃。那对可爱可怜的婴儿让她想起了自己,但这次她可以来做他们的妈妈。
这段亚拉与婴儿以及后加入的克里斯蒂安的四人生活,让人很容易便联想起在诱惑和变故发生前的伊甸园。在外婆花园里安家的他们,虽然照顾起婴孩各种手忙脚乱,但某些平静的时刻无疑是自由且幸福的,那是两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未曾体会过的。但这片乐土最终会消逝,如同他们无邪的童年时光。
不同于全篇的写实风格,在结尾处导演选择了一种诗意的处理。当成人们手拿工具步步逼近了他们的房子时,抱着婴儿的亚拉对克里斯蒂安说,“我们出发吧!”小男孩扳动机关,房子化身成一座小船,驶下山坡,驶进那片茫茫的蓝色海湾里。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或者定义这部影片的话,或许就该是“蓝色”。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水和蓝色的物体几乎渗透到每个场景中,以至于颜色成为叙事的主要元素。它设定了电影的基调,亮蓝色反映了青春的活力,而深蓝色则表达了成长和应对成人世界的忧郁。所有不同明度的蓝都指向了一个主题——亲子关系。
片中有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水戏”,也正好位于影片的头中尾部分。开头是一段梦境,小女孩在蓝色的水中游动,看上去好好似平静、温暖,直到有一双粗大的手碰触到她裸露的肌肤,惊醒了梦中的她;第二段在海边,亚拉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决定跑去高台跳水,在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后,终于一跃而下,回到岸边才发现妈妈已经离开;第三段则是那个充满温情诗意的结尾,亚拉与小男孩克里斯蒂安抱着婴儿,开动了船屋,一起共赴心目中的港湾。
前两天我偶然被这部电影柔和清新的海报吸引,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去找了这部影片。在没看任何电影介绍的前提下我开启了这段温暖的观影之旅。电影从一开始每一帧每一画就像是破败的童话故事一样,慢慢的镜头一点儿也不急于像大片那样交代故事情节,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破旧的房屋,乱糟糟的环境似乎是只属于她一人的小小天地,让人感觉不那么压抑反而充满了童真。阳光照在有年代感的生锈铁皮上,小女孩无意间去触碰,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这似乎让我回想起了早已逝去的童年。在外祖母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后我以为小女孩要开始悲剧的生活,看到这里我觉得故事的发展有些无厘头荒诞不经,然而这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小女孩在车站意外地收养了两个baby,在我的常识看来这是很不合理的,但据我推测,这部电影蕴含了导演很多的影射。故事中邻居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只是孩子,但从小缺失爱的他们并没丧失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像是过家家一样,用自己最纯真的爱去抚养两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与阴冷潮湿的环境对比起来让人着实感动。如此现实的场景却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描绘,我想是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尽管导演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略有不妥,但这部电影所蕴含着的现实意义却是可以在近几年电影市场上鹤立鸡群的。对比冷漠的现实社会,我们许多人就如同影片中小女孩的妈妈一样早在麻木中丧失了爱的天性,反而正需要被人爱的孩子们却是世上爱的载体。导演把自己的许多感情寄托在了影片中小女孩的身上,或是一种同情或是一种怜悯,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无奈吧,这是一部冷门的文艺片,但却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那颗爱的种子。在最后我只想说愿我们都能永葆童心,不要在随波逐流中丧失爱的能力。
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女孩的身上。她闭着眼睛,躺在盖着厚厚青苔的树干上。蚂蚁爬上她微微隆起的肚子,穿过她的指尖,在她的脸庞穿行。
女孩依旧闭着眼,不做声响,用身体接受着自然的爱抚,脸上没有抗拒,没有害怕。特写镜头缓缓地移动,将这一切收入画框。女孩拍了拍脸,从树上坐起,跳过水洼,穿过葡萄田,从一场小憩的美梦醒来。
下一场戏,亚拉回到家中,她的家凌乱,逼仄,闷涩,嘈杂,手摇镜头和中镜画幅的镜头在一转眼之间,从梦境的画框变成了囚禁的牢笼。
这是电影《小小港湾》的开头,也是10岁的女孩亚拉身处的两个世界。
《小小港湾》是斯洛伐克女性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的第二部作品,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导演凭借着这部作品一举摘得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
主人公亚拉在外祖母去世、妈妈离开之后,自己必须面对孤独的家,开始独自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亚拉在车站遇见了两个婴儿,她和另一位小伙伴一起,开始照顾起这两个小生命。母亲的离开让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然而爱的“缺失”却成为孩子心中的泉眼。
《小小港湾》以儿童成长为题材。同类电影让人想到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它让全世界的影迷们认识了柳乐优弥饰演的小男孩,在无父无母的家中坚持独自一人抚养3位弟弟妹妹的故事。或是2018年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流落街头的十二岁男孩在法庭上对父母的一声控诉,敲击着千万观众的心灵。此外还有肖恩·贝克导演的《佛罗里达乐园》,为我们塑造了一对在社会边缘的残酷中,紧紧依偎的母女形象。
奔跑于相似的命运
这些影片大多将儿童置于庞大的社会体系之下,讲述孩子们单纯而美好的童年是如何在严峻的社会现实之下变得如履薄冰。童年的梦幻之船还未扬帆,却已触礁现实的壁垒。
《小小港湾》却反其道而行,将故事的社会背景做极简化处理,转而将影片的重心转移到如何用电影的语言去呈现孩子的世界。
电影全篇采用小女孩亚拉的视角。前半段镜头近距离地对准她游走在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不负责任的母亲,重病住院的外祖母,家中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小区里亚拉最好的玩伴。可是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大人一个接一个从这里离开。
“我想醒来之后,成为一个大人。我能说不,能够捍卫自己,能够做决定。”
亚拉车站遇到两个婴儿和一位不太称职的母亲。或许孩子特有的感受力和相似的经历,让她做出这个大胆的选择,带着两位婴儿去过另一种生活。
影片的后半段,导演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片森林,一片大海,让亚拉和她的小伙伴在这里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在这里,树木是孩子们的护卫,动物是他们的亲友,破旧的木屋是他们的帆船,外面的世界是他们远航的大海。
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部分得益于文学文本的优势。以此为支撑,影片用对称的叙事结构,细腻而诗意化的视听语言,为我们构筑了在残酷现实的激浪之下,一个美好却令人心碎的儿童世界。手持摄影的镜头让我们的视线跟随着亚拉穿行在各个场景:母亲的床边,外婆的怀抱,海边,朋友的家,树干,田野,森林。
孩子的心不带防备地感受着周遭的冷漠,欢乐,孤独和谎言。亚拉的感受透过银幕传递到我们的心,或高高悬起,或轻柔放下。孩子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的世界沟通。
同类影片中让位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浪漫元素,在《小小港湾》里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呈现。绘本王国的斯洛伐克,这一次用电影的魔法将孩子们的浪漫与想象还给这个世界,让我们再度回到爱与梦的港湾。
-FIN-
动图制作 苏安
排版 Flo
©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marketing@hugoeast.com
海外发行|sales@hugoeast.com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
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chatroom@hugoeast.com
不太明白导演想讲什么?不赡养母亲的女儿?还是不养育子女、整天只知道鬼混的妈妈?还是火车站抛弃自己双胞胎的妈妈?还是躺在路上招了苍蝇的死猫?难道批判的是社会现象吗?第一次看斯洛伐克电影,看不明白
小女孩用着翻盖手机,小男孩用着好像是智能机
斯洛伐克家里的自来水也是能接了就能喝的
看到一辆本田,火车站还是比较破旧
这是一场女孩的冒险,她在奇幻世界和残酷现实中寻求一条坚固的生命之舟。该片采用儿童视角,有色彩明丽的幻想,有残酷无聊的现实,仿佛捷克斯洛伐克版本的《无人知晓》。摄影令人惊叹,风景醉人。IMDB评分8/10。
彭可:今天这部影片非常小众,是来自捷克女性导演伊韦塔·格罗福沃Iveta Grófová的《小小港湾》,而且对于她而言也是其第二部长片作品。
山茶:故事里的人物都渴望陪伴,温暖是相互的,照顾两个小孩,某种程度上也让女孩没有那么孤独了。想到之前看特吕弗的《零用钱》,也是孩子的故事。在老师发现家长虐待孩子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时候,对班里其他小孩说了很长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讲到说“生活可以很艰苦,但也很美妙”,用在这部影片也可以。
彭可:最后的船驶向河港,让我联想到小朋友在低幼时期很爱看的《花园宝宝》。每集开始都是依古·比古进入梦想,独自一人乘船到夜海深处,每一个快乐的故事事实上都发生在他的梦中。
我是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哲理的隐喻。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飘零者,生命之船只有靠自己独自前行。但是总体而言,我觉得前半段比较好,后半段比较平。雅卡抚养婴儿之后,过于注重情绪的表达,但是人物行动层面变化单一。
不过有的批评家认为童话般的结局是逃避现实。
阿文:现实解决不了的境况交给了超现实。
文子:虽然结局不悲,但是,还是把人掏空了。
Vivian:看到童话般的结局,总觉得是乐景写哀情,其实搜寻犬在山下围了一圈,我们已经知道现实的结局。
April:女孩虽然自己没能从妈妈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爱,却给出了自己想要的爱,感觉很勇敢,结局很浪漫。
彭可:影片是根据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科姆潘尼科娃(Monika Kompaníková)的小说《第五船》《The Fifth Boat》改编的。原著由成年Jarka讲述,回顾了她的生活,是从真实事件而来。但是导演兼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彭可:影片的摄影风格是手持摄影,带来了很强的纪实感,用大量的跟拍贴近人物,有晃动感。
导演主要从事纪录片和动画片创作,前一部作品是2012年的长片处女作《灰烬》,讲述了一个捷克东部女孩前往西部国境交界处工作,所遭遇的文化、现实冲突的辛酸故事。这部影片当年曾代表捷克参与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尽管这位女导演只有两部长片电影作品,但从她的作品特点中能够看到纪录片和动画片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以及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另一方面,则是如梦似幻的色调氛围。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女性身份与视角。本片的小女主角雅卡是导演的女儿,非常自然本真的表演了。
彭可:其实这场戏是这样做的……
昕儿:孤独,在自然界中找到朋友。
山茶:女孩儿爱自然~和自然共处。
Vivian:女孩头上还有个烂苹果,和自然一起自生自灭?
彭可:我个人读解哈,一个是与自然界的亲近,另一方面也是腐烂的一种象征。对雅卡生活处境的一种暗喻。而且这场戏所连接的开篇的戏是一个梦境,雅卡在水中,这个梦境场景在后来还出现过一次。水意味着母亲子宫里的羊水,对孩子意味着一种滋养和保护,但对于雅卡来说却是一场梦。
彭可:是的。前半程,雅卡不断向母亲示好,在这里也是,构图中,她在前景,而母亲所关注的却是后景中那名男子。接着,雅卡以赌气的心态爬上了高塔,最后跳进了水里。这一场她再次回到了母体(依然是象征性、短暂的、梦幻的)。等她爬出水面,回到现实,却受伤了,现实于她是残酷的,受伤害的。
Umi:细节很好,雅卡起来大腿都是红的。跳崖如果不垂直90度下水,很容易受伤,腿部、 臀部,会立马一片红。
彭可:水晶熊奖是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唯一面向儿童少年题材的一个奖项。2007年第57届柏林电影节首次设立「水晶熊」奖,以鼓励业界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儿观众观看的电影。
我去搜索了一下关于中国电影的部分:
2010年,由罗启锐执导、张婉婷监制的香港电影《岁月神偷》获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最佳影片。
2013年,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静林主演的《狗十三》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奖。
2019年,王丽娜导演的《第一次的别离》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新生代儿童电影评审团大奖。
2019年,白雪导演的《过春天》曾获得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提名。
影迷朋友们好!
《小小港湾》上映倒计时7天!为大家带来最新影讯:斯洛伐克大使倾情推荐这部柏林电影节获奖佳作,直言它将温暖所有观众的心!
欢迎影迷朋友们在淘票票电影 或 猫眼电影小程序 中点击想看,支持这个关于爱的童话!
斯洛伐克电影《小小港湾》将于9月2日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与全国观众见面。片中,10岁的小女孩亚拉与外祖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外祖母去世后,不负责任的妈妈也离家出走,留下她自己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回两个婴儿,开始照顾这两个小生命。
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Monika Kompaníková)的著作《第五艘船》(The Fifth Ship)。本书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一个女孩偷了婴儿车里的婴儿,开始像母亲一样照顾他。导演格罗福娃曾在访谈中说,“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成长故事。我马上就被故事的独特文本和视觉想象所吸引,我知道,这是一个必须讲述的故事。”
这部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获奖影片承载着展现斯洛伐克当代电影魅力的美好愿景,即将在正值斯洛伐克影史百年的当下与中国观众见面。斯洛伐克共和国驻中国大使杜尚‧贝拉深深赞赏了这部电影,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推荐理由:
«小小港湾»,9月2日,为爱远航!
-FIN- 撰文&排版 Flo ©️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marketing@hugoeast.com
海外发行|sales@hugoeast.com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
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chatroom@hugoeast.com
1+1<2的《无人知晓》+《佛罗里达乐园》葬礼→日晒机(《死神来了3》可是我的蒙太奇启蒙……)衣服堆里的小女孩两个设计很赞,收尾的超现实算是不功不过吧,有点过于梦幻了。
一个有着不负责任的妈的女孩和另一个小男孩抚养两个婴儿的故事。电影博物馆匈牙利影展,又删减了5分钟。
比无人知晓还要童话,看过只有心痛,唯愿他们平安健康。
三星半。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发现了爱。透过孩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的荒芜与冷酷,于是看到了废墟中可爱的昆虫,冷酷背后的拥抱,假装不在意的哭泣,混乱中不断找寻的双眼。于是,世界变成蓝色的海洋,房屋仿佛巨大的鲸鱼喷出水雾。他们在这里相遇,相爱,冲进大海流浪。
中欧版《佛罗里达乐园》,混了一点《月升王国》,很喜欢最后童话式的结尾
前半段的女孩视角很是灵动,后半程的过家家估计是乱发挥了,胡编一通,完全滑向三流电影节片
前半段有点闷,后半段挺好的,尤其喜欢结尾。一家四口,年龄加起来也就20岁,在一方小小港湾里,尽心尽职地学做父母。出现数次险些酿成悲剧的危险时刻,但导演还是仁慈的,没有造成《无人知晓》那样的绝望后果。画面很美,剧情能再丰满些会更好。
仿佛无人知晓 仿佛月升王国 仿佛弗罗里达乐园 但在童话感觉背后的却是残酷现实
像《佛罗里达乐园》一样,母亲的放纵与失责,让她的童年在荒芜中自顾自地生长。像《无人知晓》一般,母亲销声匿迹,留下她独自过活,几近自生自灭。像《九三年夏天》一样,感受不到爱,生活空洞而暗仄,湮郁而孤寂。像饲养刺猬一样,试着去养育两个婴儿,释放出自己不曾真正得到的母爱。深爱着母亲,心里有着无法被满足的空缺,想要以此证明,如果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母亲,将会释放数倍于自己所得去疼爱自己的孩子。莽撞而不拘小节,心里却是柔软且千疮百孔。于高台纵身一跃,猛烈冲击,被水紧紧包裹,这便是她的生活。
喂养孩子和饲养刺猬一样,不过就是把苍蝇换成奶粉。葬别外婆和埋葬黑猫一样,不过就是把快乐换成悲伤。妈妈的离去不会因为转盘的结果而改变,外婆的死亡不会因为氧气的供应而复活。男孩宁愿从溪水边艰难地提水,也不想在不染纤尘的房间里不敢开门。闻着女孩的长发,听着婴儿的酣眠,这座渔屋才是港湾。
有点像《候鸟》+《佛罗里达乐园》,东欧女导演在塑造儿童性格的独立性实数独特,缺爱的孩子一方面渴望得到爱,另一方面也在尝试给予爱,尽管在结局上所呈现出的问题依旧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如来一招奇幻场面更为讨巧。
睡得很开心。。。美术摄影还是比学生作品好一些的
你就是拍两个孩子在荒野里追逐打闹也不会很难看的,前提是这不是导演的功劳,男孩和女孩太优秀,又有儿童的淳朴,还有一种难得又珍贵的邪魅。诚如影片一样。#2018BJIFF#
#1st HIFF# 17年柏林水晶熊(最近几年水晶熊都不错啊!),转遍中国各大电影节。确实不错,拍出了童年的漫长、无聊和想象力,斯洛伐克版的[无人知晓]加[禁忌的游戏]。结尾启航的船屋确实堪称高光时刻。摄影好真是能解决很多问题。
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别为我担心,我用快乐和智慧做伴。
有一点《无人知晓》混合《弗罗里达乐园》的感觉,两个小朋友太甜了。不负责任的母亲对女孩说,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于是女孩对捡来的婴儿也说了同样的话。结尾美得过分了。
无人知晓版的月升王国,拍的是很美,但也够离奇,所以根本上是月升王国,小孩子做着扮演大人的游戏,不拖泥带水,不煽情,结尾挺加分
失而不孤,输出爱是她获取爱的方式。这是一个纸糊的童话,经不起雨淋,但被风一吹,即可远航。
画面干净纯粹,焦经常收得紧紧的,前后景分明,质感上想起之前欧盟影展的那部片子,名字忘了 =..= 小清新。不知美丽而超现实的寓言背后,真实事件是如何收场的。与母亲受外祖母影响而无法给予爱相比,能够给予已经是破天荒的幸运。像模像样的小家,有温馨也有争拗。不过女孩到男孩家那场戏让我很不喜欢她。男孩家里禁欲的白色让人不禁自我规制,也想规制他人,切勿乱说乱动。后面一场「无声」的医院天台也是白色,暴露在阳光下却让人觉得净化。
一部斯洛伐克电影能上院线,必须买票予以支持。工业城市的残酷童话,却使用了一种高亮低饱和的小清新滤镜。结尾那一幕太有Simon Stålenhag的艺术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