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聚焦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马克·鲁弗洛  迈克尔·基顿  瑞秋·麦克亚当斯  列维·施瑞博尔  

    导演:汤姆·麦卡锡

    猜你喜欢

     剧照

    聚焦 剧照 NO.1聚焦 剧照 NO.2聚焦 剧照 NO.3聚焦 剧照 NO.4聚焦 剧照 NO.5聚焦 剧照 NO.6聚焦 剧照 NO.13聚焦 剧照 NO.14聚焦 剧照 NO.15聚焦 剧照 NO.16聚焦 剧照 NO.17聚焦 剧照 NO.18聚焦 剧照 NO.19聚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

     长篇影评

     1 ) 一桩事先张扬的性侵案

    《聚焦》无疑是2016年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热门和黑马,由众多好莱坞一线演员加盟。该片取材自一篇《波士顿环球报》针对天主教会内部教父娈童案的长期报道,这篇新闻曾赢得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该电影在2015年冬季举行的各类电影节中横扫各大奖项,在威尼斯影展和多伦多影展荣获炸裂好评。在第73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公布前,《聚焦》已连续拿下美国工会、评论家、评论协会、独立精神、在线影评人、电影学会以及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纽约、哥谭、华盛顿等影评人协会的年度最佳影片奖。目前《聚焦》凭借高达97%的烂番茄新鲜度,有80%+可能拿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电影开始于一个深夜发生在警局的纠纷调解。臭名昭著的神父盖根,曾对一个家庭中七个男孩实施长期性侵,剩余一个因为是女孩而幸免于难。在90年代中期,盖根长期累积的罪行再也无法掩盖,针对他性侵的诉讼高达134件。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小专栏针对盖根的84个未了诉讼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编马蒂·拜伦的注意,他决定让聚焦小组对此报道背后的事实进行深挖。
    <图片1>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没有卖弄性地在电影中布置悬念或制造噱头,也没有利用这桩丑闻中受害者们任何的伤疤和隐私来吸引关注度,相反,充满自信又低调简速的叙事手法,凌厉无缝、一气呵成的高超剪辑为这部电影赢得尊重和独具能量;以接近纪实文学的清晰骨干携带起整个故事累累脉络,掌控好了多名人物表演之间的平衡,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微妙联系,一步步带领观众,不知疲倦地走向终点。节奏紧张严密,叙事冷静完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这部电影崇尚讲故事的简洁高效,却依然成功地把对每个人物的细描、情绪上的捕捉安置进了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中,展现了使用电影语言和镜头暗示的上乘功夫。导演麦卡锡曾是《权力的游戏》的编剧和导演之一,精确丰富的台词和行为设计使我们得以领略每个出场人物他们的身世背景、性格特点与选择;引领起一场精彩纷呈又深厚迷人的群戏:

    如果说新上任的总编马蒂给聚焦小组设立了调查性侵案的目标,那“聚焦”组长罗比森在波士顿地区的深厚人脉,在新闻行业的资深地位、丰富工作经验则确保了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电影从黑夜里“私了”神父盖根性侵男童案的黑暗隐晦场景,切至波士顿环球报新闻办公室那明亮宽敞的工作间内;封闭的神权包裹着如此寒心的冬夜,而环球报的工作室却充满欢声笑语。对比的意味不言而喻。聚焦的一线记者迈克出场就是个“爱打听”,他接连向参加完欢送聚会的罗比森询问报社情况,有着喜欢刨根问底的行事方式和敏锐的嗅觉直觉。总编马蒂言简意赅,他“犹太裔出身”和“不结婚”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他在波士顿传统上流社交圈中特立独行、油盐不进的形象,也为他不受干扰、持续推进性侵案调查提供可能。

    电影开始没多久,每个人物的特点、特长、性格和人际关系互动均已速写完毕,这部电影在故事性上的高能概括性和强劲的表达能力令人折服。影片并没有刻意使用正面手法去衬托新闻人们的形象,是他们本身的言行,逐渐证实了自我。

    电影叙事线是新闻调查线的还原:定目标—挖掘细节—验证消息来源。“聚焦”报道组最开始以为这只是个案和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发现,事件扩大到单单波士顿教区就有249名教父,多年中涉嫌性侵1000余名受害者,而红衣主教劳尔和教会却屡屡私下赔偿受害者、调离涉事教父,掩盖这些罪行。不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的全世界天主教会内部,都在频繁上演着这种暴行。教会娈童、利用神权性侵弱势家庭似乎成为惯例和规律;而针对男孩实施的性侵也并非出于性向原因,只因为这些教父看准男孩受到性侵后耻辱感更强,更倾向沉默/而不是说出真相。这则新闻在格局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延伸至对性虐待精神病理的分析,上升到足以撼动天主教会体制。它不仅将质问神权,也将质问那些选择忘记真相、为施害者帮凶的人们,那些自认为是正义和公平代言人的人:警察、律师和新闻工作者们和教会领袖。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聚焦”调查小组屡次接触的受害者们、证人、线人,还是教会雇佣受理此案的律师,他们都在重复一句话:“我十年前就向你们报社寄过二十名性侵教父名单!为什么不回去翻翻你们报社的剪报?”——曾为教会调解的前代理律师埃里克·麦克里希;“我上诉过多次,把故事告诉了报社,却为此差点被吊销律师执照”——受害人代理律师米切尔·盖瑞比迪恩;“我一直在不停向你们写信!你们却一无所知?! ”——性侵互助会“SNAP(折断)”的领袖,也是受害人之一的菲尔;“罗比森,你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这件事!过去几十年你干什么了?!”——罗比森的球友、关键线人和教会律师吉姆·沙利文。

    其实在2002年前,不止波士顿环球报一家报社对神父性侵案进行过断断续续、心不在焉的表面报导,这意味着,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受害人、心存良知的律师和线人曝出消息和不断努力争取媒体注意,但波士顿封闭顽固的天主教信仰环境、人际关系稠密复杂的传统社交圈让人们选择忽视和遗忘、明哲保身。这使教会性侵儿童肆无忌惮、愈演愈烈。有些家庭父亲和儿子均遭受性侵;有些教父自己被性侵,长大后性侵儿童,不幸成为神殿里重复上演的轮回。盲从和包庇不能维护这个集体,而只能制造了更多失语的悲剧、集体的沉坠,信念的崩溃;沉默不能维护信仰,却纵容了信仰内部腐朽,放任神权体内/恶魔们的诞生和胡作非为。这部电影的演绎方式就像人们承认真相的过程,事实在影片一开始就毫无掩盖地呈现在人眼前,但人们却要经过很长时间去跳出思维桎梏与从众习性、鼓起勇气认可它的存在和危险。值得玩味的是,信奉天主教的女法官斯威尼最终裁决解封和公开了一部分关键性的保密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指出教会性侵/确凿存在,也明指红衣主教的帮凶作为,为整个事件浮出水面,坐实了证据。

    《聚焦》既有《虐童疑云》、《不良教育》,《熔炉》中性虐脆弱儿童的类似故事;又有着《总统班底》、《对话尼克松》、《惊爆内幕》中新闻人挑战权势的勇气和纪实新闻气质。从一桩丑闻扩展到对制度的批判——强大清晰的叙事能力、层层推进、严密工整、毫不煽情,完美还原了一场新闻媒体人对真相和正义的探索与征途,多方人等在这件事上的良心和助力,彻底将这起“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陋”搬上银幕,这部电影不但揭露了天主教丑闻的根源,极权体制内部的溃烂与阴暗,也直指人性深处的冷漠、趋利避害的本能与集体盲目性。

    2002年一年,“聚焦”小组针对此案发表了600余篇报道,报道持续至今;2003年神父盖根被捕入狱,次年被狱友殴打致死狱中;2002年红衣主教劳尔被迫卸任波士顿教区职务,返回梵蒂冈。2015年圣诞前夕,《聚焦》上映,收获了北美地区、美国、甚至波士顿本地电影院里如雷贯耳的好评与掌声。我们敬佩敢于说出真相的人、黑夜中敢于点灯/追索光明的人;那些逆流而上、真正为人类生活谋求福祉、支撑弱者的人。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感受罪恶披着宗教的外衣,如此强大和隐蔽;但也能体会善良的坚韧不屈。一点一滴的善良和正义感汇集起来,最终击败了暴行。信仰本质上其实并非对一个神、一种教义的崇拜,而是对人和世界的相信;信任我们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能够超越私欲,可以拯救自我与他人。引用电影中天主教会内部精神病理专家、证人之一理查德·赛普的话:“教会由人建立,它终将随时间流逝;而我的信仰将永留心中”。(署名党阿飞,原创影评,严禁抄袭或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2>

     2 ) 如何拒绝上帝之手——北美新片《聚焦》漫谈

    如何拒绝上帝之手 《聚焦》自从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无论是在柳赖德,还是多伦多电影节的展映,都获得了无数业界的好评和观众的赞誉,凭借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第三位的成绩,众人都更加期待该片可以在颁奖季走的更远。11月份,观众们终于可以在北美的影院里,见到该片了。多伦多市区影院里,周二下午三点档奇迹般的满场,像很多影迷描述的一样,即便不是电影节,无论身至哪个影院,映片结束后常常伴有掌声。 <图片2> 近年来,很多这样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不乏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主题深刻、人物演绎到位,外加讲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时常会令人分辨不清,让观众们深感认同的,是更偏向事实本身,还是影片主体。上个月的《间谍之桥》,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手,汤姆.汉克斯的口,为人们带来了一段深沉的过往。影片历史悲歌一样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再次领略到了,一个男人,肩扛责任,战胜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尔伯格的处理、科恩兄弟的编剧、还有摄影与剪辑等等,令这个主旋律的故事,脱离了固有的枷锁,以自我调侃的姿态,更加自信的出现在观众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可否认,该片的背景事实,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一篇荣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揭露了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对贫寒家庭男童,进行性侵的案件。现实中,从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顿环球报》持续报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后引发了全球广泛的对同类案件的调查与报道,最后连罗马教皇也要做出行动,不再沉默包庇相关的神职人员。 这样的人神共愤的故事,在观众们买票走近影院之时,就已经手持赞同票。如何不卖弄的讲故事,不利用别人的伤疤,制造自己的关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关键。有评论认为该片继承了1976年《总统班底》的风格,找到了一种丰富、吸引人却又平实的方式来刻画记者的基础工作,通过档案柜和复印机传达出这样的触感。这就是该片,如何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进而得到更多平凡大众认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见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画与表现,没有悲惨的煽情,更多的是人们真实的隐藏和羞愧的心理情绪。故事开始于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顿环球报社里,众人欢送前老板之余,迎来了由:列维·施瑞博尔 饰演的马蒂.巴戎(Marty Baron),刚刚上任的他,就想借助聚焦新闻调查小组(Spotlight),挖掘一条神父性侵新闻背后的故事。 这位新老板,用谨慎谦虚的态度,在极其冷静的表情下,讲出了该工作项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闻专题一样沉着,看不到任何张扬的野心或激进的正义。相信他笃定的要追查这件事,不光是因为他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而是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记者和媒体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是一样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马蒂·巴戎就像在波士顿这片平静的土地上,轻轻的抛下了一颗种子。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调查组长:Robbie Robinson,带领着三名调查记者,萨莎(Sacha Pfeiffer)、迈克(Mike Rezendes)、马特(Matt Carroll),分别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马克·鲁法洛、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四人小组开始了一系列,长期的调查工作,要想翻动这块冻土,每个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里,扎根其中,仅仅的抓住微弱的线索,一点点的将根系扩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们的一切努力,才会被公众看到,用他们的成果,净化这片混沌污浊的大地,让新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滋生。让那些埋藏在人们心里的阴影,可以在阳光下释然,也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树木一样在阳光下,度过童年。 该片剧本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被拍摄的好作品之一。而这样的脚本,除非是大制作,大导演,也许也没人敢轻易碰触。这次由在业界有着多重身份:演员、编剧、导演和制作人的托马斯·麦卡锡 自编自导,在近年来的电影主题偏执化、灰暗化的铺垫下,真实故事改编成为了更有说服力的基础。而他对影片没有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员间的平衡,剧情与对白的火候恰到好处的拿捏,让这部影片随着线索的铺设,一步一步带领观众,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终点。而回想全片,脑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对话,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场无比真实的案件调查经过,不需要故弄玄虚的情节,只需要真相被一点一点地剥开,每一层外壳的瓦解,显露出的内核,都足已令观众更加神经紧绷,目不转睛的等待,见证真相公之于众的瞬间。 正是因为这样,影片没有被过多拍摄技术包裹,十分诚意的重现当年的环境和人物白描。复古的台式电脑、翻盖手机、用烂的横格本,影片扑面而来的朴素感,令人感觉一时间回到了2000年前后。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还是新闻战线上的工作者。这令影片中四位小组成员的主演们,有了丰富生动的参考资料。 他们的人物演绎,有了准绳,在真实可信的限度中,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同真实人物神似,是他们的首要标准。工作中的坐立行、如何讲话,表现喜怒哀乐,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参考系。四位性格迥异的小组成员,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萨莎,是成员中唯一的女性。采访中瑞秋说,在与萨莎聊天时,她感受到,萨莎从未把自己当作与其他成员不同的女性记者,而是作为同等的小组成员,一起分担工作的重压,尽自己的全力去调查。她主要的工作是与受害者进行交淡,安抚并收集他们的故事。她的那句:“我在这,是因为我真的关心。”,打动了那些对媒体失望的年轻人。 由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迈克,有着更加激进的态度,在听到这项目之初,就充满干劲儿,摩拳擦掌。似乎马克·鲁法洛总在演绎一些,脾气有些暴躁,做事情不在乎小节的人物。而他时常的小动作,永远的穷追不舍,最终打动了由斯坦利·图齐饰演律师:米切尔,一位多年来接受了多位受害者的委托,一个人默默与教会抗争,维护受害者权益的资深律师。 由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的马特,是个扎实的案头工作者,当他发现涉案的神父中,有一位就住在自己家的街区,他不由得从外围的调查记者,陷入到了潜在受害者的角色,请求组长可以尽早曝光新闻,作为家长的他,希望守护好自己的孩子与家庭,这个角色纠结又充满真实感。 最后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组长:沃尔特,作为领导,从始至终贯彻着调查到底的精神。对于为教会一方辩护的知名律师,他几次寻找突破口,最终那段慷慨激昂的宣战威胁:“一个关于神父猥亵儿童的故事,一个关于律师如何协助教会,包庇神职人员的故事,究竟写哪一个,因为最终他一定会挑一个写。”,令律师最终妥协,交出了多达45位之多的辩护清单,不过沃尔特也反被将了一军。 调查在经历了突然的9.11事件之后,被迫暂停,冲突表现在组长沃尔特与迈克的争执中,迈克拿到法院隐藏的受害者信件时,他觉得实证在手,不应该再沉默。而组长沃尔特则坚持等到新年过后,要有足够多的案例证据,将整个关联的体系推翻,才可以着手刊登,这一点他强调了两次。因为他不想再像多年前一样,一篇几十个神父猥亵儿童的报道,静静地被刊登,然后被教会定义为少数人的行为,之后被大众逐渐遗忘,没有产生任何的作用。他的一切愤怒都是真实合理的,有自责,有弥补,也有坚持。 影片中的四位核心小组成员、外围的两位领导与两位律师,让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层叠有序,相互之间体现着报社内部的平衡,外部的压力与支持共存。个人的困境与迷茫、人物之间的冲突,令影片没有用正义的言辞去衬托他们的形象,他们的行为本身,就为他们证实了自我。 故事结束在报道发布的第二天,周末的上午,萨莎和马特一如平日,早早来到了办公室,随后组长沃尔特和迈克到来,被前台告知,今天有空的人都去你们小组帮忙了,原来从一早开始,热线电话就没有停过。沃尔特和迈克带着跟观众一样的视角,难掩激动的情绪,随着迈克被马特叫住,让他接听自己座位上的电话后,沃尔特也走近了自己的办公室,默默的接起了电话,说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组。”,全片点题结束。 现实中,持续了近一年的调查,压缩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没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因为这案件太沉重,是看不到既得利益的项目。更没有人相信他们真的能撬动这块石板,最终在这片平静的土壤里,掀起平地惊雷。他们没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着馆藏资料、无数的电话回访、约见被害者、与利益集团僵持,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可谓是没有顽石,只有坚持信念的执笔。 影片中的小组成员,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记者,更是作为父母与社会人。在西方,宗教与社会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每个周末去教堂里寻求安慰的人们,如何审视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职人员,如何拒绝与抵御,这些以上帝之名,亵渎孩童的魔鬼行径。这是他们在这篇报道之后,在这部影片之后,需要去坚定的立场。 当年这颗石子的抛出,引起了无限波澜,遍及世界。令人们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职,实际龌龊的潜在可能。这样的事实,不忍面对也要接受,影片不仅仅是为了重现这个故事,表彰这几位记者,更多的是唤起社会人的责任心,在揭露残忍真相的同时,带给人们以希望。影片中的数字从9到13,从20多到45,从70到最后的90,每一次随着调查而来的数量增加,都令人震动。如同约翰·斯拉特里饰演的编辑本·布莱德里(Ben Bradlee Jr.)说的:“如果是这样的数量,人们一定是知道的。”,而记者迈克回答到:“也许,人们就是知道的。”,画外音是人们自己选择了隐藏与沉默。正是因为他们的推动,人们才有了途径,敢于在神圣的领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今年同样在多伦多展映的《真相》,也取自新闻题材,由凯特·布兰切特和罗伯特·雷德福联袂演绎了一段电视媒体人的“父女情义”。故事改编自2004年,丹·拉瑟关于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件涉嫌伪造,这让内容编辑玛丽·梅普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片中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新闻主播,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栏目编辑,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老搭档,更是如同父女与师生般的情谊。最后导致丹的主播生涯结束,退休隐去,而玛丽也面临伪造证据、诬陷政治人物的控告。现实一发不可收拾,残酷的不听任何解释,只有清者自清,勇于承担的自我。 而《聚焦》没有刻意走渲染人物情感的道路,选择了客观呈现人物的状态,每个人都是无比的专注,一丝不苟,用大量严谨的事实陈述和访问对话,来呈现每个人面临的心里重压和坚定内心,就这样一步一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很久以前,宗教曾经衍生了大量的艺术,而如今的艺术形式——电影,反而用来揭露宗教的阴暗面,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治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同自我的恐惧斗争,如今也是一样,无论是否信仰宗教,我们的恐惧来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信仰,给了我们不同的面对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出埃及记》中,摩西在红海前,面对众人的那句:“请大家相互扶持,牵着同伴,我们一定可以跨过海面,到达彼岸。”。上帝之手,也许就在你身边。 <图片1> 2015年11月2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聚焦》电影剧本

    《聚焦》电影剧本

    文/〔美国〕乔希·辛格、汤姆·麦卡锡

    译/艺馨

    1.内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警察局,1976年12月,晚上

    一个寂静而寒冷的冬夜。一名年长的警官走出一间审讯室,沿着长长的走廊走来。

    他走到前台接待处。一位年轻的警察满脸好奇地看着他。此时,年长警官给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烟。

    年轻警察:怎么样了?

    年长警官:母亲又哭又喊的,叔叔气疯了。

    年轻警察:她没有结婚吗?

    年长警官:离婚了,带着四个孩子。我猜,父亲应该也帮忙抚养孩子。

    年轻警察:帮忙?

    年长警官耸了耸肩。前门被推开,伯克走了进来。他32岁,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身上穿着一件黑色大衣。

    年长警官:嗨,伯克先生。他们在后面,正与主教谈话。

    伯克:神父也在这里?

    年长警察朝另一边点点头,示意方向。

    年长警官:我们让他在审讯室等着。

    伯克:有媒体来吗?

    年长警官:《公民报》的记者来过。但是,被我打发走了。其他大报社没来过人。

    伯克:继续这么处理。

    伯克向审讯室的方向走去。

    年轻警察(目送伯克):这是谁啊?

    年长警官:助理检察官。

    年轻警察:问讯的时候,就很难阻止媒体的人报道了。

    他说的倒是事实。年轻警察向神父(吉欧根)所在的审讯室那边使劲看了两眼。

    年长警官(画外音):你可以告诉吉欧根神父,马上就完事。

    2.省略

    3.内景,警察局,审讯室,晚些时候

    一位主教,年纪约50多岁,正在小声和希拉谈话。希拉33岁。两名男孩坐在她身边,一个7岁,一个9岁。

    主教:希拉,你也知道教会为社区做了很多贡献。我以个人名义向你保证,我会将这名神父赶出教区。这种事情将永远不会再发生。

    伯克走进房间。他看到希拉正在紧张地捻着手里的一串念珠。

    主教:我们马上就说完,保罗。

    伯克:好的,神父。

    主教转过头去,再次面对希拉。伯克则看着孩子们。

    主教(画外音):希拉,我会给你我的名片……

    4.外景,警察局,晚些时候

    年轻警察站在警局外吸烟。他目送着主教和吉欧根神父两个人,走出警察局,钻入一辆林肯高级轿车。那辆轿车配备的专职司机正在车里等候着二人。车辆驶离后,镜头定格于年轻警察身上。

    画面渐黑,隐去

    淡入

    5.省略

    6.内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2001年7月,白天

    报社的新闻会议室。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记者和编辑们聚集一处。

    副主编本·小布拉德利和一位比他更年长的记者站在人群最前面。布拉德利50多岁;在他身边的是斯图尔特,大约60多岁。二人面前摆着一个蛋糕。

    本:失去那些优秀的记者,会让人感觉举步维艰,而如果失去的是我们当中最棒的那一位……好吧,我搜肠刮肚地想找个词汇形容一下这种感觉,应该就是——彻底完蛋。

    人群中微微响起一些礼貌的笑声。

    本:罗比认识斯图尔特的时间之长,甚至超过你们大多数人的年龄。那么,现在让他来说说吧。罗比?

    本注视着沃尔特·罗宾逊。大家都叫他罗比,今年55岁,是报社的中流砥柱。

    罗比:谢谢,本,好吧。尽管对你话里话外暗指我资历甚老这一点,我抱有很大的异议。但说起斯图尔特的离去,确实让我感到痛苦。这是为什么呢?迄今为止,我认识他二十年了,我想这二十年里斯图尔特可能更愿意离开扑克牌桌以及他下的那些注……(笑声)要知道,我家里还有个上大学的孩子,指望着他这笔钱呢。

    爆发出更多的笑声。

    斯图尔特:是呀,可我还是准备继续玩下去。

    罗比:那问题就解决了。老天呀,我的老伙计。

    现在,每一个人都在笑。罗比与人的交流就是这么温暖而简洁。

    罗比:斯图尔特,我发现你离开报社的时点,有些令人不安。角落里的办公室还空着,新来的主编要等到周一才能报道。所以原谅我冒昧地问一句……伙计,你到底知道什么内幕?

    房间里一片大笑。斯图尔特捂住嘴,以示不能透露。屋里响起了更多的笑声。

    7.内景,环球报社,走廊/楼梯处,晚些时候

    两个人沿着走廊进入楼梯间,顺着楼梯下了几级台阶。两人手里都拿着蛋糕。其中一人是萨莎·法伊弗。她28岁,思维睿智、语言简练。另外一个是马特·卡罗尔,大约45岁左右,留着小胡子,已经成家。

    7A.内景,环球报社,聚焦专栏办公室外的走廊,稍后

    二人出现在下一层楼道里。萨莎正在吃蛋糕。

    马特:味道怎么样?

    萨莎:真的很棒。你的那份还不吃吗?

    马特:不,这是给迈克的。我绝不能碰这类东西。吃了会让我感觉沮丧。

    萨莎:明白。(又咬了一口蛋糕)你看到从华盛顿那边传过来的数字了?

    马特:是的。很有意思。

    萨莎:我也这么认为。

    两个人一起走进——

    8.内景,环球报社,聚焦专栏办公室

    这是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屋子的窗户都很小。迈克·雷然斯正坐在办公桌前,桌子上乱糟糟的堆着各种文件。他年近40岁,长得很帅气,但是发型却打理得马马虎虎。

    迈克(对着听筒):嗯,丹,我跟司法部的朋友谈过。我知道你们放弃了很多诉讼官司……丹,我的意思并不是警察是否在说谎。我知道他们。我想问的只是谁在后面捣鬼?

    马特将蛋糕放到迈克面前,然后走到一张摆满家庭合影的书桌后,坐下。萨莎的办公桌则整整齐齐,摆满了各种书籍。她坐在桌旁,开始检查留言。

    迈克(对着听筒,继续说道):我知道了,你不想跟我说。(听了一会儿)我不生气,丹。我饿了。说了这么久,我还没吃午餐呢。所以,我要去吃点儿东西。正好可以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自己决定,是站到正确的队伍当中,还是跟其他人一样,等着从新闻报道中读到这一切。

    迈克挂断电话,开始大快朵颐地吃着蛋糕。

    萨莎:你认为卡希尔手里掌握什么内情?

    迈克:也许吧,我只是不认为这样的故事合适我们专栏。

    马特:本会喜欢这个故事。

    迈克:是呀,故事不坏,只是不合适我们聚焦栏目而已。

    罗比走了进来。

    罗比:什么不合适我们栏目?

    萨莎:警察局的数字。

    迈克:数字的故事。感觉没什么意思。

    罗比:哦。你撬开卡希尔的嘴了?

    迈克(有些丧气):还没有,但是我会的。

    罗比:很好。到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否有报道的必要了。

    罗比走进他的办公室。他这个人还是有点个性的。

    迈克:楼上情况怎么样?

    马特:很好。罗比的演讲很出彩。

    萨莎:我听说,鲁宾和康纳都要跳槽去泰晤士报了。

    马特:得了,这是真的吗?

    迈克:是呀,我也听说了。

    马特:他们简直就是在挖咱们的墙角。

    迈克:至少总部从迈阿密还给咱们这里派了个人过来。应该还是有所帮助的吧。

    马特:巴伦来过波士顿吗?

    迈克:我不认为他曾经来过这里。也许我们应该给他买张地图。

    萨莎:我有个朋友在先锋报,说巴伦要削减15%的工作人员。

    马特:太棒了。

    迈克把自己的椅子向后滑动了一段距离,靠近罗比的办公室,开始大声跟他聊起来。

    迈克:嘿,罗比,新老板是来裁员的?

    罗比:我也不知道。

    迈克:你都没见过他吗?

    罗比抬起头看了看,可恶的雷然斯,总是在四处窥探。

    罗比:对,我见过他。

    迈克:你认为会裁咱们聚焦栏目的人吗?

    罗比:我不知道,迈克。但是,我知道,本希望知道有关罪案数字的内幕。

    迈克:我告诉你,我真心不认为那个故事能成为咱们栏目的报道内容。

    罗比:也就是说,你的确套到卡希尔的话了?

    迈克一脸懊恼,转过身去面对他的办公桌,抄起电话。

    9.省略

    10.内景,四季酒店,餐厅,晚些时候

    马蒂坐在一张餐桌边,看着《贝比鲁斯魔咒》。他手边就放着笔记本,方便及时进行记录。

    罗比:巴伦先生。

    马蒂抬起头来,站起身来迎接罗比。

    罗比:我是沃尔特·罗宾逊。叫我罗比就行。

    马蒂:感谢您周末抽出宝贵时间来见我,罗比。

    罗比:我很荣幸。(二人落座)您在读什么?

    马蒂扬了扬手中的书。

    马蒂:《贝比鲁斯魔咒》。

    罗比:很棒的书。只要您安顿好了,环球报社有芬威球场的季票,可以去看看。

    马蒂:谢谢。老实说,我不是棒球迷。我只是想找点儿这个城市的感觉。你是波士顿本地人吗?

    罗比:我是,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咱们报社很多人都是本地人。这么来说,报社感觉很像地方性刊物了。

    马蒂:报社被《泰晤士报》收购之后,有什么变化吗?

    罗比:没有。我并不认为有什么影响。

    马蒂:好吧。(停顿了一下)那么,你是……聚焦专栏团队的主编?

    罗比:我更喜欢把自己看作是栏目的教练。但是,是的,您可以这么说。您熟悉聚焦栏目吗?

    马蒂:不,不熟悉。

    罗比:好吧,我们是四人调查小组,直接向本·小布拉德利汇报。我们的工作对外一直保密。

    马蒂:你们现在在做什么专题?

    罗比:我们刚刚发表了一篇关于豆腐渣工程的文章。现在正四处搜集下一个议题。

    马蒂:通常来说,需要多长时间准备?

    罗比:很难说。几个月吧。

    马蒂:几个月。

    罗比:是的,我们不喜欢仓促出稿。一旦我们定下课题,甚至可以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调查。

    马蒂快速地做了一些笔记。罗比看到他在纸上写了很多内容。

    罗比:这有问题吗?

    马蒂:不一定会有问题。但是,就我所知,读者数量逐渐在缩减。互联网正从传统媒体里分一杯羹。我想,我需要严肃地对待这个趋势。

    罗比:你预计会有更大幅度的裁员?

    马蒂:是,很有这个可能。但是,目前来说,我的重中之重,是想让这份报纸成为读者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资信来源。

    罗比:我认为波士顿环球报已经做到这一点了。

    马蒂:好吧。我只是设想,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11.省略

    12.省略

    12A.外景,波士顿,白天

    环球报社门口。马蒂从一辆出租车里出来。他关上车门,走进报社大楼。

    13.内景,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白天

    本大步走进新闻会议室。罗比已经就座。

    罗比:布拉德利先生。

    本:嗨。我看到关于警局数字的邮件了。看起来很有趣。

    罗比:是呀。其中大有文章可作。

    本:你还需要多长时间?

    罗比:还要一周。

    本(意识到什么):你是准备要去哪里吗?

    罗比:十点半之前都没事。

    本:你吗?从什么时候起?

    罗比:技术上来讲,我还是一个编辑。

    本:只是技术上。你和巴伦的会面怎么样?

    罗比:我读不懂他。

    本:这倒是头一遭听说。

    罗比:你觉得他如何?

    本(耸肩):这家伙挺会讲笑话的。

    14.内景,环球报社,大会议室,晚些时候

    编辑们围坐在圆桌边,桌边所有椅子都坐满了人。众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马蒂。他正在看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马蒂左右两侧坐着本和编辑海伦·多诺万。海伦大概有50多岁。罗比在房间角落里找到一个座位,他坐下之后,观察着在座的各位。

    海伦·多诺万:大家早上好。让我们开始吧。你想说些什么,马蒂?

    马蒂(对着众人说道):大家好。大多数人现在已经知道,我的名字是马蒂·巴伦。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如果大家能够做个自我介绍的话,我想会对我帮助很大。

    马蒂再次将目光移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海伦·多诺万:好的。彼得,从你开始吧?

    本向都市版的编辑彼得·卡内洛斯点了点头,示意可以。彼得大约40多岁。

    卡内洛斯:我叫彼得·卡内洛斯,是都市版的编辑。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个非常大的独家深度报道,计划八月初成稿……

    马蒂在笔记本上作记录。本和罗比二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

    15.内景,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稍后

    迈克,手中端着一杯咖啡,朝史蒂夫·凯克金的办公桌走了过来。史蒂夫大约60多岁的样子。

    迈克:嘿,史蒂夫。昨晚的牌局可真够烂的。

    凯克金:他们简直不堪一击。

    迈克朝会议室里正在开会的编辑们看了一眼。

    迈克:大早晨10:30,艾琳·迈克纳马拉在做什么?

    凯克金:你想要做什么,迈克?

    迈克:没什么,仅仅好奇而已。

    凯克金:我得干活了。请你去别的地方好奇吧,行吗?

    16.内景,环球报社,大会议室,稍后

    会议接近尾声。

    体育部编辑:看来佩德罗九月一日之前都不可能复出了。虽然吉姆说他今年会重返赛场,但是医生似乎没法给出定论。

    本:什么时候才是爱国者队的出头之日呀?

    大家都笑了起来,除了马蒂一脸严肃。

    马蒂:所有人都介绍完了吗?

    海伦:对,就这样了。

    马蒂:很好,谢谢大家。大家都读过这个周末艾琳·迈克纳马拉的专栏吗?

    房间的人全都是一脸不解的神情。编辑们将目光转向50岁的艾琳·迈克纳马拉。

    海伦:是有关吉欧根案件的报道吗?

    马蒂:是的,这是一个连续报道吗?

    本:那只是一篇专栏文章。你想为这个案件做个连续报道吗?

    马蒂:显然,在过去三十年间,这个神父在六个不同教区里都曾猥亵过儿童。而这些受害者的代理律师,那位先生叫什么来着……

    艾琳:加拉贝迪安。

    马蒂:谢谢,艾琳。加拉贝迪安先生说,主教在十五年前就发现这件事了。但是,他什么都没做。

    卡内洛斯:我觉得那位律师脾气很古怪。况且,教会早就驳回了申诉。

    艾琳:人云亦云呗。

    马蒂:无论加拉贝迪安先生脾气秉性如何,他说他有文件能够证明红衣主教早就知道这件事情。

    本:据我所知,那些文件尚未被公开。

    屋里一片安静。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回应。罗比看了看手表。

    马蒂:好吧,事实依然是,在我们波士顿,有位神父猥亵过80名儿童,而一位律师说他有证据证明红衣劳主教对此是知情的(翻看着他的笔记)……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对于这两个故事是否有报道见诸报端?对我来说,这绝对是地方报纸必不可少的新闻故事。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去追踪一下那些文件。

    卡内洛斯:您想要怎么做呢?

    马蒂:我不知道这里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但如果是在佛罗里达,我们首先会去法院。

    罗比扬了扬眉头。事实上,整个房间里的人差不多都是这个反应。

    本:你想起诉教会?

    马蒂:从技术上讲,我们不会起诉教会。我们只是提出一个动议,请求解封那些文件而已。

    本:教会会将动议理解为,我们在起诉他们。所有人都会这么理解。

    马蒂:谢谢你告诉我这个信息。

    近景拍摄罗比。他一脸诧异,沉浸在思考中。

    17.内景,环球报社,本的办公室,稍后

    本和罗比一起走进本的办公室。

    罗比:第一天上任这么干,够勇猛的呀。

    本:形容的很恰当。

    罗比:你觉得接下来会怎样?

    本:我觉得吉尔曼得坐立不安了。

    呯、呯,迈克在门口敲门。

    迈克:嘿。

    本:关上门。

    迈克回身关上门,看着罗比。

    迈克:怎么样了?

    罗比:吉欧根案。巴伦想要上诉,要求法院判决解封已经冻结的文件。

    迈克:他想起诉教会吗?那可够牛的。

    本:三年前,吉欧根案件曝光的时候,我们就作过报道。那时候,巴伦还在迈阿密。

    罗比(想要刺激本):那时候,他还在《泰晤士报》呢。

    本:他不在《泰晤士报》工作。

    迈克:你认为上诉有机会吗?

    罗比:取决于主审法官。

    本:还取决于他所属的教区。

    本的电话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

    本:布拉德利。是的。好。(挂断,对罗比说道)巴伦现在想和我们谈谈。

    罗比:我们?

    罗比一脸惊讶。

    18.内景,环球报社,马蒂的办公室,稍后

    本和罗比走了进来。马蒂正在打电话。

    马蒂(对着听筒):好的,谢谢。是的。好的,谢谢。

    马蒂放下听筒。二人同时坐下。

    马蒂:明天,我跟公司律师联系好了。咱们一起开个会……

    本:乔恩·阿尔巴诺吗?

    马蒂:是的。

    本:案件主审法官是谁?

    马蒂:是康斯坦丝·斯威尼。

    本:很难搞啊。

    马蒂:为什么这么说?

    本:忠诚的天主教教徒。

    马蒂继续说道。

    马蒂:从我读过的报道来看,我们似乎并没有彻底调查过吉欧根案。对吗?

    本:不,这么说并不正确。我们报社曾经非常努力地调查过吉欧根案件,是城市版的大卫·阿姆斯特朗和宗教版的迈克尔·保尔森两人负责的。

    马蒂似乎不以为然。

    马蒂:既然这样,那么我的理解是,除了日常报道部分,我们并没有对案件进行彻底的调查。起码就红衣主教是否知情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对吗?

    本:是的,没有。

    马蒂(对罗比):这种报道,一般是你们团队报道的范畴,对吗?

    罗比:聚焦栏目吗?是的。但是,目前我们仍在跟进波士顿警察局的那个故事。我之前跟您说过的。

    马蒂:你能把它放一放吗?

    罗比:可以。

    本:马蒂,过去聚焦栏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很大程度上他们能够自主选题。

    马蒂:你会考虑这个报道吗?

    19.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稍后

    迈克、萨莎、马特,三人都在工作。萨莎正在通电话。

    萨莎(对着手机说道):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对您进行报道。但是我会转告他,您来过电话。好的。再见。

    当罗比走进办公室时,萨莎挂断了电话。

    迈克:嘿,怎么样?

    罗比:很好。巴伦想要我们挖掘一下吉欧根案。

    迈克:很棒呀。

    马特:我们曾经报道过吉欧根案件吗?

    罗比:一名律师指控红衣主教其实早就知情。

    萨莎:米奇·加拉贝迪安,对吧?我曾经在法院采访过他。

    罗比:你能约到他吗?

    萨莎:我采访过他一次。他很有个性。

    迈克:我喜欢有个性的人。我要会会他。

    罗比:好吧,他是你的了。另外,我们应该找那位在波特案件中谴责受害者的律师谈谈。律师名叫埃里克·迈克利什。

    马特:那家伙总上电视。

    萨莎:波特案件?谁能跟我说说?

    迈克:波特神父。故事差不多。大约十年前,在霍巴克河那里,猥亵过几十名儿童。

    马特:所以我们暂时将波士顿警察局的报道放一放了?

    迈克:我赞成。

    罗比:我们只是现在暂时放一放。无需我来告诉你们,在现在这个时点上,大家需要更加谨慎。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案件感兴趣,不仅仅是《先驱报》。在咱们掌握有用信息之前,我可不希望走漏风声,让法院知道我们在调查。

    马特:但愿吧。

    众人又开始各自的工作,有的开始打电话,有的开始在电脑上耕耘。罗比离开了。

    20.外景,萨莎祖母苏西的家,晚上

    这是一条静谧的街道,蜿蜒而去,消失在远方的港口处。萨莎和汉斯从他们的车里走出来,穿过马路。

    21.内景,萨莎祖母苏西的家,餐厅,晚上

    这是一间舒适的就餐室。萨莎、她的祖母和萨莎的丈夫汉斯三人刚刚用完晚餐。萨莎祖母的脖子上戴着金色的十字架。

    萨莎:你什么时候走,奶奶?

    奶奶:早上九点整,公共汽车会在教堂停车场等我们,大约会有四十人一起去。

    萨莎:多米尼克神父会去吗?

    奶奶:不去。他说,他没这个福气。当然了,能不能去,和是否有福气没有关系。

    汉斯忍不住微微笑了一下。

    萨莎:奶奶上一次赢了一百六十美元呢。

    汉斯:哇。

    22.内景,萨莎祖母的家,厨房,晚上

    汉斯和萨莎正在洗碗。他们小声地聊着。

    汉斯:你会告诉她吗?

    萨莎: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是否会进行报道。

    汉斯:“环球报起诉教会?”这种报道肯定会有。

    萨莎继续冲洗着碗碟。她瞥见水槽上方的窗台上,有一尊小小的圣母玛丽亚瓷像。

    23.内景,环球报社,出版人休息室,白天

    某高档商用办公楼里,马蒂正顺着巨大的开放性楼梯向上走。他离开楼梯,开始沿着走廊向前走去。然后,他停下脚步,环顾四周。他居然在自己工作的办公楼里迷路了。

    此时,一名年轻的员工从他身边走过。

    马蒂:抱歉,你知道出版人办公室在哪里吗?

    员工用手指了指。马蒂朝着他指的方向走了过去。

    24.内景,环球报社,出版人办公室,白天

    理查·吉尔曼,50多岁,身穿布鲁克兄弟牌的衣服。他刚刚与人通完电话。这是一间宽敞而豪华的办公室。马蒂在吉尔曼对面的一张沙发上坐下。

    吉尔曼(对着听筒):谢谢,汤姆。我会的。(挂断听筒,对马蒂说道)你好吗,马蒂?安顿好了吗?

    马蒂:是的,我想是的。

    吉尔曼:好吧。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马蒂:我想对吉欧根案中保密的文件提起启封请求。

    吉尔曼:你想起诉天主教会?

    马蒂:只是提出一个动议而已。但是,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吉尔曼:你认为那些文件那么重要吗?

    马蒂:是的。我认为重要。

    吉尔曼:你要知道,教会会因此强烈抨击我们的。对于我们的读者群而言,这一点不可能不被注意到。要知道,我们的读者大约53%的人都是天主教徒。

    马蒂:我想他们会感兴趣。

    吉尔曼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看起来神情有些不安。

    吉尔曼:好吧。

    马蒂点点头,起身离开了。

    吉尔曼:马蒂?天主教波士顿总教区的人很可能会和你联系,要求与你直接见个面。这是惯例。

    马蒂:已经联系过了。会面就在下周。

    吉尔曼:我不会对外提及的。

    24A.内景,环球报社,白天

    马特走过一排办公室隔间,消失在螺旋形的楼梯里。

    24B.内景,波士顿全球图书馆,继续

    马特顺着楼梯走下来,到达前台。

    马特:嘿,丽莎。你能把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新闻剪报都给我送来吗?

    他递给她一张纸。她看了看,感到大为震惊。

    丽莎:好的。这是为聚焦栏目报道收集素材吗?

    马特:准备好了,就给我送来,谢谢。

    马特走开。

    25.内景,米奇·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从电梯间里走出来,走进一间仓库般乱糟糟的办公室。他看到,在接待处那张小小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箱。

    迈克:你好。有人吗?

    通过一扇敞开的房门,迈克瞥见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从地面到天花板,全部堆放着文件箱,箱子的标签上都标注着吉欧根案。

    助理律师:有什么能帮您的吗?

    迈克转过身,看到一名助理律师正从她坐的小隔间里探出头来。

    迈克:哦。你好。我叫迈克·雷然斯,是波士顿环球报的。我来这里见米奇·加拉贝迪安。

    助理律师:他正在接电话。请您先坐一会儿。

    迈克抓过一把椅子,顺便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此时,他听到,一扇关着的门后传来一阵咆哮声——那是加拉贝迪安吗?

    26.内景,一幢跨国公司云集的办公楼,大堂,白天

    罗比和萨莎穿过一个巨大的有大理石装饰的大堂。这幢建筑物与加拉贝迪安废墟般的办公室形成鲜明对比。

    27.省略

    28.内景,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会议室,白天

    埃里克·迈克利什,40多岁,面庞俊朗、反应敏捷。他面带微笑,走进豪华会议室。萨莎和罗比正坐在这里等他。

    埃里克·迈克利什:大名鼎鼎的沃尔特·罗宾逊竟然出现在我的会议室里。

    迈克利什和罗比握了握手。

    罗比:很高兴再次见到你,埃里克。这是萨莎·法伊弗,这位是埃里克·迈克利什。

    埃里克·迈克利什:很高兴见到你。你打高尔夫球吗?

    萨莎(猝不及防):呃,不。

    埃里克·迈克利什:那就好。你这位同事去年可在一个慈善比赛中赢了我不少钱呢。

    罗比:一次幸运的推杆而已。实际上,当我击球时都没敢睁眼看。

    迈克利什微笑着,态度友好。

    埃里克·迈克利什:那么,有什么我能帮忙的?

    罗比:你熟悉吉欧根案件吗?

    埃里克·迈克利什:当然。八十名原告。都是以个人名义起诉的。加拉贝迪安肯定是千手千眼。

    罗比:原告指控的都是红衣主教吗?

    迈克利什沉思着这个问题。

    埃里克·迈克利什:你知道,这问题很棘手。要理解这都是些不太有希望的案子。法定上诉时效只有三年,而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事发很久以后才想起来起诉。

    萨莎:这是为什么?

    埃里克·迈克利什:事发时,他们还都是孩子,自觉很耻辱,感觉自责。他们大多数出身贫苦社区。没有人会承认这种事情的存在。所以,一方面时间有限制,即使你能竭尽所能地打官司,慈善豁免法也限制了损害赔偿上限,大约也就两万块。

    萨莎:猥亵儿童就罚两万?

    埃里克·迈克利什:法律系统就是这样规定的。教会可是块硬骨头。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把事情捅给媒体。波特案件,我就是这么干的。问题是,大多数受害者不希望自己在电视上出现。况且,米奇也不太可能这么干。他和别人相处得都不怎么好。

    罗比:所以,加拉贝迪安不太可能让这些受害者与新闻界交流了……

    埃里克·迈克利什: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让我猜,他手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于劳主教的把柄。

    萨莎:你认为他在使诈?

    埃里克·迈克利什:我认为他很喜欢哗众取宠,可能是为得到一个更好的和解协议吧。

    罗比:这么干可有点鲁莽。

    埃里克·迈克利什:你见过米奇·加拉贝迪安吗?

    29.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稍后

    迈克,还在等待,不停地看着自己的手表。从那扇紧闭的门后不停地传来吼叫声。突然,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身材矮小的男子。

    迈克看了看助理律师,用表情询问她:“是他吗?”助理律师摇摇头,转身离开了我们的视线。迈克目送她走了出去。此时,迈克有些不耐烦了。他站起身来,走进——

    30.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会议室

    一间小会议室。米奇·加拉贝迪安正在桌边埋头于各种文书工作。他身材清瘦,50多岁。说得好听点儿,他就是那种言辞刁钻的人。

    迈克:你好。

    加拉贝迪安:你是谁?

    迈克:我叫迈克·雷然斯,来自《波士顿环球报》。我跟您预约过,会面时间在一小时前。

    加拉贝迪安:我现在不能和你说话,我很忙。(对着接待处的方向大喊)莎伦?

    迈克:莎伦出去买咖啡了。她说她马上就会回来。我从一篇文章看到……

    加拉贝迪安:《波士顿凤凰报》的那篇?

    迈克:不,《环球报》的一篇。

    加拉贝迪安:你看过《波士顿凤凰报》的那篇报道吗?

    迈克:不,我没看过。

    加拉贝迪安:我认为那篇写得非常好。我这里还有复印件,放在什么地方了。

    他开始在面前的纸堆里四处搜寻。

    迈克:没关系。我会跟进那篇文章的。实际上,我看的是艾琳·迈克纳马拉发表在《环球报》上的一篇专栏文章。她的文章写得是关于您的一场官司。

    加拉贝迪安:是一堆官司,确切地说,是八十四场。不是集体诉讼。您至少应该把事情弄清楚。

    他说的句句属实。加拉贝迪安就是这样一个脾气古怪的人。

    迈克:您说的对。我应该事先把情况掌握清楚。您看,我只是想得到一些背景信息,是关于吉欧根案件的……

    加拉贝迪安:你没在录音吧?

    迈克:没有。没有得到您的允许,我不会那么做的。

    加拉贝迪安(粗暴地说道):我不可能给您看任何有关教会的文件,如果那是你想看的东西。那些文件已经被勒令密封了。

    迈克:这我知道。

    加拉贝迪安:你知道他们曾三次试图让马萨诸塞州律师监督委员会的人调查我?他们对我,那可是重点防控,严密监视。

    迈克:您说的他们是指教会?

    加拉贝迪安:是,就是教会。他们想让我丢了律师执照。事实上,是把它收起来。(将迈克的记录本推开)给我扔了这个!我不想让你以任何方式、任何形式记录我的话。不许记录、不许录音,什么都不许。事实上,我甚至都不应该跟你说话。

    迈克:您看,加拉贝迪安先生。我知道,有些事情您不能告诉我。但是,我也知道这件案子里大有文章。我认为把这个事情公之于众,非常重要。

    加拉贝迪安:我已经和《波士顿凤凰报》的人谈过了。

    迈克:好吧。您知道,我没看他们的报道是有原因的。现在,根本没人再读《波士顿凤凰报》了。他们已经完蛋了,没有任何话语权或者影响力。但是,《环球报》有。如果由我们来报道这则故事,每个人都会读到。

    加拉贝迪安:雷然斯先生,几个世纪以来,教会跟你想得一模一样。他们认为教会才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这方面,你认为你有什么资源超过教会?

    迈克:是的,我认为我有。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问,您有吗?

    迈克提问时毫无威胁之意。但是,加拉贝迪安对此却很介意。他站起身来,把迈克推到门口。

    加拉贝迪安:我没有时间和你谈论这些,雷然斯先生。我很忙。(大喊着找)莎伦!

    就在他推迈克出门的一瞬间,迈克转过身——

    迈克:至少请允许我和您的当事人谈一谈,好吗?那些受害者?我很想和他们谈谈。

    加拉贝迪安:明天再打电话给我吧。我需要时间,想一想这个问题。

    31.内景,环球报社,资料室,白天

    按键按下,控制面板亮起。

    正在翻动的库存资料剪报停了下来。

    从旧报纸剪裁下来的文章片段被拉了出来。

    一个文件夹从巨大的剪辑图库文件档案里被抽取出来。

    计算机屏幕上正检索着在线新闻平台信息库。

    另一个屏幕正在进行过往期刊微缩照片搜索。

    打印机里打印出来一篇由过往微缩期刊上找到的文章。

    电脑打印程序里很多待打印的文件。

    一堆被打印好的过往新闻报道被装入标有“波特案”的文件夹中。

    32.内景,环球报社,走廊,晚些时候

    近景拍摄同一个文件夹。

    这只文件夹和其他文件被装在一辆金属小推车上。实习生(旺达)正推着小车沿着走廊走过来。

    33.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晚些时候

    一张被许多新闻剪报覆盖的书桌,马特和萨莎正在阅读这些剪报。此时,敲门声响起,旺达推着金属小车停在门口。

    旺达:我从资料室又搞到了更多的剪报。

    马特:就放在那里吧。

    实习生旺达走到马特办公桌旁,开始往桌上卸文件夹。

    旺达:你们在写关于教会的报道吗?

    马特:没有,我们没写关于教会的报道。

    旺达瞟了他们几眼,转身离开了。罗比走进来,为自己倒了点儿咖啡。

    萨莎:马特,你从菲尔·萨维亚诺嘴里撬出什么信息来了?

    马特:没有。你说的这个人是谁?

    萨莎:他是某个受害者组织的。就在波特案发生后,凯克金就写了一则关于他的报道。

    罗比:还有受害者组织?

    萨莎:是呀,这个组织叫“崩溃”,参加的人都是那些曾经被神父侵犯过的人。

    马特:“崩溃”是个缩写吧。

    萨莎:你想让我把这个人找来吗?

    罗比:当然。把他带过来吧。把这些剪报都过一遍,你需要多久?

    萨莎:需要几天吧。剪报太多了,而且丽莎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新的过来。大部分剪报都是关于波特案的。

    马特:嘿,伙计们,我想我又发现了另一名神父。

    罗比和萨莎转过身来。马特盯着手头的一则新闻剪报。

    马特:利亚姆·巴瑞特。他在费城侵犯了一些孩子,因此被调职到波士顿。然而,他又在波士顿犯了同样的事,之后再次被调离。

    萨莎:真的吗?这听起来跟吉欧根很像。

    罗比:这是我们过往发表的新闻之一?

    马特:是啊。记者署名蒂亚戈·里瓦德内拉。一定是他还在宗教栏目组时写的。

    罗比:有没有后续报道?

    马特:并不多,只有一个短篇。看起来教会后来搞定这件事情。(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你们都不知道吉姆·沙利文吗?

    罗比:知道,怎么了?

    马特:看上去教会搬他来做救兵。

    马特将那条短篇新闻剪报交给罗比。罗比读过之后,大吃一惊。

    34.外景,芬威球场,晚上

    远景。镜头从上空拍摄。球场内正在进行一场比赛。

    34A.内景,芬威球场,晚上

    迈克、马特、本和史蒂夫·凯克金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比赛。球员三振被迫出局,观众中爆发出一阵嘘声。

    本:耶稣基督呀。内野除了曼尼以外,就没有人能击中球吗。

    马特:没人。

    迈克: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生这个气。

    马特:起码能让我从比赛中喘口气。

    凯克金:知道还有什么能帮你吗?

    凯克金举起一支空啤酒瓶。马特站起身来。

    马特:好主意。这回轮到我请客了。马上回来。还有人想要吃点儿什么吗?

    迈克:要热狗。

    马特转身走开。本抓起一把花生,转向迈克。

    本:你们的调查有什么进展吗?

    迈克:当然。这绝对会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

    本:怎么讲?是因为,你这个崩溃的天主教徒又有理由拿教会撒气了?

    迈克:我们挖到一些好素材。

    本:说说看?

    迈克快速瞥了凯克金一眼。

    凯克金:我不过是来看比赛的,可不是来帮你作证的。

    迈克:我们又挖到另一名神父,叫利亚姆·巴瑞特。

    凯克金:我们报道过他。(看都不看迈克)我是说,我们以前报道过。

    迈克:好吧,那家伙过不了几年就会被调个教区,很像吉欧根和波特案。我认为这是同一种模式。

    本看了看凯克金,他似乎对此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

    本:听起来没什么可报道性。你们还挖到什么消息?

    迈克:萨莎找到个家伙。他是受害者组织的成员,叫菲尔·萨维亚诺。

    凯克金:“崩溃”吧?好家伙,我们也报道过他。

    迈克:我还以为你是来看比赛的,史蒂夫?

    凯克金:那个家伙可够牛的,迈克。

    本:我们报道过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那人会不停的写信。

    凯克金:他就跟要打圣战似的。

    迈克:你觉得,他不值得我们跟进调查?

    本:加拉贝迪安那边进展的怎么样了?

    迈克:我还在跟进。

    本:罗比说迈克利什认为他只是在虚张声势。

    迈克:我觉得他的确掌握些情况。

    本:给我搞点真材实料回来,不然我就把你撤下来。我不想在这件事情上没完没了,自找麻烦。

    37.外景,沃拉斯顿高尔夫俱乐部,白天

    吉姆·沙利文,50多岁,轮到他开球。击出很棒的一球。罗比和另外两名高尔夫球手看着吉姆,他正对着自己的球自言自语。

    吉姆:离那个坑远点儿。

    罗比:老伙计,你的球离那个坑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另外一名高尔夫球手(保罗)开球了。

    吉姆:我在那个坑里栽过跟头。

    罗比:好吧。可是现在,也许轮到保罗认栽了。

    一行人大笑起来。

    38.外景,沃拉斯顿高尔夫俱乐部,第8洞球道上,白天

    罗比和吉姆在球道上走着。罗比算着比赛的点数。

    吉姆:现在怎么样?

    罗比:我们不错。领先两杆。

    吉姆:很好。(过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新主编工作的怎么样?

    罗比:哦,他可不喜欢棒球。看起来,他似乎是一个聪明的家伙。

    吉姆:是呀,我刚读了一篇关于他的报道,说他是咱们环球报社历史上第一位犹太总编。

    罗比:你这新闻可够老的。

    吉姆:他结婚了?

    罗比:没有,他没有结婚。

    吉姆:离婚了?

    罗比:我不这样认为。

    吉姆:这么说来,《波士顿环球报》的新总编是一位未婚、有犹太信仰、不爱棒球的人?

    罗比微微笑了笑,耸耸肩。

    吉姆:他们应该把总编的位置交给本。他就是个大嗓门版的本·布拉德利。

    罗比:他举手申请慢了一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顺便说一下,我读到关于巴瑞特神父的报道,其间说你涉及了案件。

    吉姆反应很大,吃惊不已。

    吉姆:巴瑞特,是的。那就是个坏蛋。湖街红衣主教官邸请我帮忙,我就加入了。

    罗比:受害者说,当他来费城时,劳主教对巴瑞特性侵是知情的。

    吉姆:你知道我不能谈论案件内容的,罗比。

    罗比:禁止公开吗?

    吉姆:禁止公开,我不能谈论任何涉案内容。这和你们的诉讼有关吗?

    此时,罗比为了掩饰自己的吃惊之情,停下了脚步。

    罗比:你听说过什么吗?

    吉姆:我不知道那个叫巴伦的家伙长什么样,也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坦率地说,我根本就不在乎。我只是不希望,你为他挡子弹。

    吉姆朝他的球走去。

    39.内景,沃拉斯顿停车场,芭芭拉的车,晚些时候

    罗比钻进来,她拉下了手刹。

    芭芭拉:球打得怎么样?

    罗比:还可以。真不应该带着推杆来。

    芭芭拉:吉姆怎么样?

    罗宾:还好。他谈起了案子。

    芭芭拉:真的?他说什么了?

    罗比:有点恐慌。

    芭芭拉:这一点不奇怪,罗比。要知道教会在这个城市的确做了很多好事。

    罗比点点头,但是,关于这个案件,总有些什么让他感觉不对头。

    40.外景,马特·卡罗尔的家,周日早晨

    马特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他正带全家出门,钻进一辆小型货车内。他的妻子和女儿都着正装,儿子们也都穿着蓝色裤子和卡其色上衣——这身打扮明显是要去教堂。

    神父(声音先入):前几天,我上网浏览了一下。你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

    41.内景,苏西区教堂,白天

    周日弥撒。教堂座无虚席。一名神父正在布道。在座位后排,可以看到萨莎、她的丈夫汉斯以及她的祖母。

    神父:现在,身为一名神父。我必须承认,这使我有些紧张。我是不是要担心自己工作的安全了?

    萨莎看着她的祖母,她正在和会众一起大笑。

    42.外景/内景,南波士顿地区,教堂/餐厅,白天

    会众们都依次走出教堂。

    神父(画外音):我不这么认为。你要知道,知识是一回事儿,而信心是另外一回事儿。

    镜头里出现马蒂。他正坐在教堂街对面就餐。他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读着书。此时,他抬起眼帘,往教堂这边扫视着。

    42A.外景,旧港,多赛尔,白天

    迈克全身运动装束,沿着岸边,正在跑步。

    43.省略

    44.内景,环球报社,新闻部,晚些时候

    迈克走过新闻部,这里大部分座位都空着。

    45.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白天

    迈克走进来,将一个健身包放到自己的办公桌上。他从包里抻出一条毛巾。此时,他注意到,罗比,正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埋头工作。

    46.内景,环球报社,罗比的办公室,稍后

    罗比正翻开一些马特收集到的新闻剪报。

    迈克:现在这个时间,你不是应该在高尔夫吗?

    罗比抬起头。迈克就在他办公室门口,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

    罗比:高尔夫可不是个动词。我今天没时间去开球。

    迈克:高尔夫球里这么说吗?开球时间?

    罗比:又可以称之为休闲活动。你应该试试,迈克。

    迈克:我跑步吧。

    罗比:你一路跑到报社来的。

    迈克耸耸肩,是真的。他注意到罗比书桌上的剪报。

    迈克:你今天在这里干什么?

    罗比:看剪报。关于萨维亚诺的。

    迈克:本和史蒂夫都认为这条线索是个死胡同。看比赛的时候,他们俩没少因此跟我费唇舌。

    罗比:是的,本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了。

    迈克:他发邮件给你?

    罗比:是啊。他说我们应该放弃追踪这条线。

    迈克:你怎么想?

    罗比:约萨维亚诺来见见。

    迈克:准备不理会那些家伙的建议了?

    罗比:就这则新闻来讲,我认为我们无需理会任何人的建议。

    迈克:我很同意。(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日后他们要针对咱们,你认为巴伦会作何感想?

    罗比:没事,我不认为他会在乎。

    迈克:这倒是令人耳目一新。

    罗比:是啊。除非他错了。

    对于这句话,迈克倒是听进去了。

    47.外景,湖街,红衣主教官邸,白天

    一辆奥迪A4停在一座巨大的停车场里。马蒂从车里走了出来。他抬眼仔细端详了一下红衣主教坐落在湖街这座宏伟的官邸建筑物。

    红衣劳主教(声音先入):我一直对报纸这种媒体有很深的向往之情。

    48.内景,湖街,劳主教私人书房,白天

    桃花心木书架,皮革家具。劳主教,大约50岁,穿着神父服装,坐在马蒂对面。

    劳主教:还在哈佛的时候,我曾经和尼曼基金会的人一起参加过一次演讲。

    马蒂:我在那里看到过,您自己也曾做过编辑工作。

    劳主教笑了起来。

    劳主教:是的。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密西西比当地一家很小的教区报纸。但是,对一名30岁的神父来说,那可是很大的责任。应该说责任巨大。

    马蒂:为什么?

    劳主教:我和埃弗斯兄弟很熟。我们在民权方面立场一致。这让我们的读者群不满意。他们把我视作外来的搅局者。

    马蒂:我能想象。

    劳主教:那是一份很艰难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个那么小的镇子上。我想,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波士顿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小镇。马蒂,从很多方面来讲,波士顿就是这样的。如果我可以为你提供任何帮助,请不要犹豫,直接来找我。我觉得,这个城市如果想要繁荣昌盛,城里的各大机构就要通力合作。

    马蒂:呃,谢谢您。我个人还是坚持认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最好的运作方式是独立进行工作。

    劳主教有些反应强烈,看上去很是惊讶——然而,进行反驳似乎没有理由。

    劳主教:当然。尽管如此,我的提议仍然有效。

    门口有人敲门。

    劳主教:请进。

    一名秘书悄然而至,手里拿着一个包好的礼品包。

    劳主教:谢谢你,马蒂。这是一点小礼物,马蒂,就把它当作是红衣主教送你的波士顿指南吧。

    49.内景,马蒂的车里,晚些时候

    马蒂钻进了自己的车。他坐好,打开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书。书名是《天主教教义问答》。

    49A.内景,环球报社大堂,白天

    一名男性(萨维亚诺)抱着一只巨大的箱子,走到接待处。

    萨维亚诺:我想见萨莎·法伊弗?

    警卫:您的名字?

    萨维亚诺:菲尔·萨维亚诺。

    警卫:请您稍等。

    警卫拿起听筒,往楼上拨电话。

    50.内景,环球报社,罗比的办公室,白天

    整个团队都坐在罗比办公室的小休息区里。坐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菲尔·萨维亚诺。菲尔大约45岁左右,身材消瘦,精神躁动不安。他面前放着一个中等大小的纸盒,腿上放着一摞报纸。他正在报纸中间翻找着。

    萨维亚诺:也就是说,我是你们约见的第一名幸存者?

    罗比:是的,菲尔。

    萨维亚诺:好吧,首先,让我说,感谢你们今日的邀请。我想告诉你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与你们合作。我是说我们崩溃组织。

    萨莎:组织里有多少位成员,菲尔?

    萨维亚诺:截止到上一次会议,我们已经有十一个人了。凯伦刚刚加入。

    罗比:你们的组织里还有女人?

    萨维亚诺:当然有女人了。性侵犯者不会有性别歧视的,尤其是在他们侵犯别人的时候。这可跟同性恋没关系。本质上来讲,就是神父利用他们的道服掩盖猥亵儿童的事实。儿童里有男孩,也有女孩。

    他的手伸进一个文件夹,从里面抻出一张照片。那还是他在孩童时期照的。

    萨维亚诺:我才11岁。在伍斯特,大卫·霍利神父为我布道。我不是说祈祷。我的意思是他侵犯了我。你们有人信天主教吗?

    新闻团队成员都面面相觑。真是个好问题。

    马特:我是天主教徒,但是,现在,我陪妻子去参加长老会了。

    萨莎:我现在已经不信了。但是,我还会时不时陪着我祖母去教堂。

    罗比:可以说,我们从小都被灌输了天主教的思想,但是现在……

    迈克:没那么相信了。

    萨维亚诺:好吧,让我告诉你们。当你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宗教可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有神父关注你,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他会让你在布道之后,将赞美诗集收回来,或者把教堂的垃圾扔出去。你会觉得自己非常的特别,就像是上帝在要求你做事情一样。当神父给你讲个黄色笑话,也许感觉有点异样。但是,你和神父有了共同秘密。所以你接受了。然后他给你看一本色情杂志,你也接受了。你就这样一件件、一桩桩的接受,直到有一天他让你给他口交。那时,你也会接受。因为你会感觉自己已经深陷其中。他就是这样一路领着你走到那里。你怎么可能拒绝上帝呢,对吧?

    说到正题上了。

    萨维亚诺(继续说道):看吧,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虐待,它同样是精神上的虐待。当神父对你做出那样的事情时,他同样夺走了你对主的信心。(继续说道)你一路这样走下去,最终要么沉溺于酒精,要么依靠毒品,要么干脆自我了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称自己为幸存者。

    新闻团队的成员们都凝视着他,深深被他的言论所震惊。菲尔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

    萨维亚诺:你读过杰森·贝瑞的书吗?关于路易斯安那州葛施案的?

    罗比:我们不熟悉。

    萨莎:名字怎么拼,是G-U……

    萨维亚诺:G-A-U-T-H-E。去找理查德·塞普谈谈吧。他以前是名神父,曾经在教会治疗中心工作过。现在,他结婚了,和一名修女。(他拉出一个文件夹)在这里,这是他在葛施案中的证词。

    萨莎:菲尔,什么治疗中心?

    萨维亚诺:如果神父被抓到猥亵,会被送到这种治疗中心去。所有相关资料都在这里,在这个盒子里。五年前,我就把这些资料都交给过你们了。

    罗比:交给环球报社?你当时把文件交给谁了?

    萨维亚诺:我可不想点名道姓。但是,他们说他们不感兴趣。

    马特:但是菲尔,我们的确做了几则关于你的报道。我看过当时的新闻剪报。

    萨维亚诺:是的。但是坦率讲,那些报告远远不够!

    菲尔从纸箱里拿出一个小包裹。那个纸箱里盛满了新闻剪报、杂志文章以及数据光盘。此时,罗比和迈克交换了一下眼神。

    萨维亚诺:你们必须明白,这事情范围非常广,不只在波士顿,在全国、全世界都在发生,甚至在梵蒂冈。

    迈克:你有什么证据吗,菲尔?

    萨维亚诺:没有,还没有。但是想想,有这么多施虐者,他们怎么能隐藏这么久?

    迈克:有那么多人?

    萨维亚诺:神父!仅仅波士顿,我就知道至少十三位神父。

    罗比:你知道仅仅在波士顿,就有十三名神父猥亵儿童?

    萨维亚诺:是啊。你为什么不断重复我说的每一句话?

    罗比: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萨维亚诺:也许你应该在五年前就确认一下。就在我把所有这些资料都送给你的时候!就在这里。

    菲尔突然间就暴怒起来。这让整个房间里的人猝不及防。他盯着面前的纸箱子,试图镇定下来。

    萨维亚诺:我可以用一下卫生间吗?

    马特:可以。当然,菲尔。跟我来吧。

    马特带着菲尔起身出去。停顿了一下。迈克开始快速在那个装有资料的纸箱里翻阅起来。

    萨莎:你想干什么?

    罗比: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是肯定的。

    迈克:你觉得他有什么企图?

    萨莎:他显然经历过很多。

    萨莎:他的确很聪明,如果他断言的十三名神父,这个数字是正确的……

    罗比:这个“如果”太可疑了。(然后转向萨莎)查查他的背景,同时跟进他团体里的其他成员。

    迈克:我会跟进那位前神父塞普。

    罗比:好的。但是记得主要精力跟着加拉贝迪安这条线,他看起来更重要。

    迈克:加拉贝迪安超级难搞。

    罗比:你本人也可以变得超级难搞,迈克。

    52.外景,波士顿,道富街,白天

    加拉贝迪安沿着道富街步行。迈克跟在他身后。

    迈克:米奇,太意外了。你今天还好吗?

    加拉贝迪安:我很好,雷然斯先生。

    交通信号灯正好变绿,加拉贝迪安开始向前大步走去。迈克紧紧的跟着。

    迈克:我很好。你知道,我一直没有接到你的回电。我可给你留了好几条留言呢。

    加拉贝迪安:我一直很忙。我没时间给你回电话。

    迈克:老天,我相信你才不会给我回电话呢。听我说,米奇,让我跟你的受害者们谈谈……你可以作陪。如果你不满意,你当时就可以中断我们的会面。

    加拉贝迪安:我跟我的客户说了,他们都不想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对不起。

    加拉贝迪安走进——

    53.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大堂

    一个寒酸的楼宇大厅,迈克跟随着米奇,继续前行。

    迈克:我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不具名,米奇。

    加拉贝迪安:我根本不相信你,雷然斯先生。

    米奇走到电梯前,按下按钮。

    迈克:是啊,我相信你不会信任我。

    加拉贝迪安:我不会信任你。

    电梯门打开。米奇走了进去。迈克跟着他一起走进电梯间——

    54.内景,加拉贝迪安办公室的建筑物内,电梯间

    电梯门关上。空间很局促,迈克仍然在努力。

    迈克:听着,米奇,我可不是要轻描淡写,我正在酝酿更重磅的新闻。

    加拉贝迪安:更重磅,什么意思?

    迈克:我本来不应该告诉你的,但是我正在为聚焦专栏挖新闻呢。

    这一点引起了米奇的注意。

    加拉贝迪安:聚焦专栏想要报道这件事情?

    迈克:是的,我们正在调查。但是我需要一些帮助,米奇。你得让我和这些受害者们谈谈。请你帮帮忙。

    加拉贝迪安(停顿了一下,然后):明天回来。上午九点半。

    迈克:谢谢。

    电梯门打开。加拉贝迪安走了出去。

    迈克微笑着。终于搞定他了。

    55A.外景,波士顿南区,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萨莎走向坐落在南区的一家小咖啡馆。

    56.内景,波士顿南区,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这是一家很小的波希米亚风格咖啡馆。客人大多是男性。乔·克劳利,42岁,大块头,娃娃脸,独自一人坐着,眼睛盯着门口。他焦虑不安。大门开开合合。此时,萨莎走了进来,在原地停顿了一会儿,她环顾四周。

    乔·克劳利:您是法伊弗女士?

    萨莎:你是乔?

    他站起来,差一点打翻自己那杯咖啡。他拉开凌乱的桌子,开始清理上面洒落的食物碎屑。

    乔·克劳利:糟糕。太抱歉了。

    萨莎:不,没关系,没有问题。

    乔·克劳利:呃……请坐。坐在这里好吗?我等你的时候要了一块松饼。实际上,我要了两块。我一紧张就吃东西。

    萨莎:我也这样。(继而)我希望我没迟到。

    乔·克劳利:不,你没有,是我早到了。早了大约一小时。

    萨莎:你介意我记一些笔记吗?你觉得这样行吗?

    57.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加拉贝迪安以及25岁的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三人坐在一起。麦克索利看起来长得很帅气,只是衣服破破烂烂的。他的神态没有表现出紧张,但他说话的调门很高,身上还有注射毒品的印记。

    迈克:你不介意我记一些笔记吧?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你会写出我的名字吗?

    加拉贝迪安:不会。

    迈克:如果你不想我写出来,我不会。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只有一个孩子。他是独子。我不确定是否想让他了解这些。

    迈克:好的。我知道了。

    加拉贝迪安:只要你觉得需要,你可以随时中止这次采访,帕特里克。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好的。你可以记笔记。

    迈克:第一次发生时,你在什么地方?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在海德公园旁边的贫民区。

    迈克:就在停车购物旁边吗?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的,你认识那里?

    迈克:是的,我曾经开过好几年出租车。那地方开门早,咖啡难喝,对吧?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的,我想是的。

    麦克索利根本就没进去过。

    迈克:你那时候几岁?我是说事发时。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12岁。那时,我爸爸刚刚自杀。

    迈克:老天呐。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他是个十足的混蛋。而我妈妈,一开始的时候,她情绪不是那么稳定。

    迈克:什么意思?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的意思是她脑子有问题。

    加拉贝迪安:她有精神分裂症。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同样很混蛋。

    迈克:那么你初次遇到吉欧根是怎样的情景?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妹妹在甜甜圈店里遇到他。她跟他说了我们父亲的情况。听完,他就飞奔来我家了。

    帕特里克紧张地抓了抓自己的手臂。

    58.内景,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乔说话语速很快。他喝了一大口水。

    乔·克劳利:就是这位修女,芭芭拉修女,她为受困扰家庭的孩子们组建起来这个小团体。

    萨莎:在什么地方?

    乔·克劳利:多切斯特的圣安布罗斯。是她将我介绍给尚利神父的。他是那种走街串巷的神父,长长的头发,很时髦。他邀请我到他位于后湾的公寓去。

    萨莎:在后湾?

    乔·克劳利:灯塔街。你是在那里长大的?

    萨莎:我是在俄亥俄州长大的,但是我妈妈是苏西区的人。

    乔·克劳利:所以你还是认得那里。我可从来没有去过后湾。

    萨莎:第一次拜访发生了什么?

    乔·克劳利:嗯,他开始很友善,很随意,也很有趣。他给我看了他的风铃,就像婴儿床头挂着的那种。我想他甚至看出来我是个基佬。但是,他用的别的词语,比如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

    萨莎:当时,你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吗,乔?

    乔·克劳利:是的。但是这种信息可不是能够跟别人分享的。起码在多切斯特不行。

    萨莎:好的。然后,他给你看风铃,然后又发生什么了?

    乔·克劳利:好吧,我有点儿害怕。我猜他也看出来了。所以他说,你知道做什么能有所帮助吗,不如我们来玩脱衣纸牌吧。当然了,输的肯定是我了。事情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萨莎:具体发生了什么?

    乔·克劳利:具体来说,他猥亵了我。

    萨莎:乔,我觉得这时候,用词非常重要。我们虽然不能依此进行宣判,但是光说猥亵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

    乔向后靠了靠。此时服务员走了过来,为二人端来两杯咖啡。

    乔·克劳利:也许我们应该谈点儿别的。

    59.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麦克索利和加拉贝迪安,三人坐在一起。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吉欧根来我家,我的妈妈简直激动万分。我的意思是,这就像上帝光临一样,你能理解吗?

    迈克:当然。然后又发生什么呢?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你真的想听那些破烂事儿吗?

    迈克:是的,帕特里克。我想听。

    帕特里克明显在努力挣扎着。然后,他继续说道。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他提议带我去买些冰激凌。他是一名神父,而我只是个孩子。所以,我就跟着他去了。

    迈克:当然。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当我们开车回家途中,他开始拍我的大腿,然后……他的手向上滑了过去,抓住我的鸡巴。我呆住了,我简直他妈的石化了。我根本不能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是个小孩。(继而)我根本就没碰过那只冰激凌。它全融化在我的手里了。

    迈克:之后你又见过他吗?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啊。

    加拉贝迪安:好吧,很好。现在,让我们停停……

    麦克索利低着头,盯着自己的手。他浑身发抖。然后,他开始不停地抓挠着自己的手臂。这时,迈克注意到了,他手臂上满是注射毒品时留下的针眼。

    60.外景,波士顿南区,泰特斯麻雀公园,白天

    萨莎和克劳利走过公园。我们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教堂。克劳利显得有点紧张。

    乔·克劳利:他说这是一种能让我身体放松的方式。

    萨莎:接下来发生什么。

    乔·克劳利:他脱下衣服,跟我说他已经抑郁太久,也许我可以让他高兴一些。他让我给他口交。演技可真够好的。

    萨莎:你做了?

    乔·克劳利:是啊。我知道你一定在想,我为什么会给一个比自己大三十岁、那么恶心的人做那种事情。但是,你得知道,这是我生活中,第一次有人告诉我,作为一名同性恋没什么不对,而他还是一名神父。

    萨莎:你给他口交。你们有性交吗?

    乔·克劳利:有过。但不是那次,是后来了。那些破事真是毁了我。虽然我现在明白了,但是那是一切的开始。这让人感觉非常混乱,你要知道,这么被人引导接触性,然后又喜欢上男人……

    乔流下了眼泪。他停下来,擦拭着眼睛。

    乔·克劳利:对不起,我就知道我会哭。对不起。

    萨莎:不要对不起。这没关系,乔。没关系。

    乔注意到一些孩子正在教堂前面的操场上玩。

    乔·克劳利:是呀,教会就在那里。游乐场就在那里。

    乔紧张地笑起来。

    萨莎:乔,你有没有告诉任何人?

    乔·克劳利:告诉谁,神父吗?

    61.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晚上

    天色已经黑了。迈克正在记着笔记,而麦克索利已经穿上自己的外套。他向屋门口走去,迈克也站起身来。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能用一下您?

     4 ) 看的全身发冷

    “fucking ninety priests”

    这个数据出来的时候我跟Ben的反应是一样的. 看之前我当然搜了豆瓣看了影评介绍, 对娈童案大概也知道个一二, 但是跟着电影看到这块儿的时候还是不禁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are u fucking kidding me? 当然, 在影片结尾就更是感到全身发冷. 打出的字里说, 波士顿一共有249名牧师被指控, 然后就是一份有此类情况出现的城市名单, 满满一屏幕, 先是美国城市, 然后慢慢到了全世界.

    片子对娈童案本身的描述非常到位. 有几个地方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是sacha采访一个曾被侵犯过并且在那时候就知道自己是gay的男孩儿时, 他说, 你知道吗那是第一次我作为gay的身份被认可, 还是被一个神父认可. 多可悲啊, 神父特意挑选那些贫困的, 家里各种问题的, 或者同性恋, 就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说出来, 而这竟然成为这个男孩儿在那时候聊以慰籍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就是那个非常直率的牧师, 非常坦诚的承认了自己干的事情, 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 那一瞬间我觉得他们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居然把这种事情看作再正常不过, 没什么的事情. 但是他转而说, 因为自己不认为那个是rape, 他知道什么是rape, 因为他以前就被强奸过. 那一刻整个故事就深入到了另一个层次, 一个循环. 还有robby发现自己高中就有一个牧师侵犯过孩子, 而那个孩子还是自己的同学时, 他去了学校. 校长和当时的一些同学显然都知道这些事情, 但是他们不做声. 于是robby说, 牧师当时可是hocky的教练啊, 我只是庆幸他没有选择你我. 这些细节影片都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但是给观影者都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东西. 另外影片快结束, 大家开始全力以赴写稿子时, 背景音乐居然是唱诗班的孩子们唱圣诞歌曲. 非常讽刺, 也非常悲凉.

    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做的最好的其实是对新闻界本身的一些反思. 其实片子并没有涉及娈童案本身特别多, 当然所涉及的部分都很震撼, 但是故事本身是很白描似的对于这个报道过程本身的记录。很多非常真实的描述, 比如说911之后所有人都必须停下手中的活儿去报道这个, 然后“抢独家”这件事情也一直是他们很看重的. 然后我感觉最悲伤的是, snap的头头跟他们说, 几年前我就把这一箱子关于受害者的信息寄给过你们, 但是你们根本没有理. 合作的律师总是不肯透露信息, 最后被逼急了才说, 案发后一年我就把我知道的牧师名单都寄给你们了, 但是你们忽略了. 影片的高潮, robby的律师好友被质问了很多次后把robby赶出家, 随后又追了出来, 在名单上划出了自己辩护过的那些, 然后说

    what took you so long?

    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发生, 但是没有人采取行动, 就算是新闻人, 也没有采取行动. 所以我很同意之前的一片影评, 记者也是普通人, 也做着普通人会做的决定. 揭晓这个事情最难的并不是实际的过程, 而是说服自己的去做. 教会的力量固然大, 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如果记者自己心里没有质疑, 就没有问题.

    另外电影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好. 不刻意, 非常自然, 比如说心上任的主编就是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但是非常坚定的人, 指出来问题不在于每个牧师, 而是整个体制, 整个系统, 也是因为他整件事情才真正被重视起来. 绿巨人演的Mike也是非常棒, 说话的时候歪着头眼睛一大一小, 看着访问者手里一直飞快的写着, 非常到位的人物塑造. michael keaton就更不用说了, 从鸟人的时候就很喜欢他.

    总之真的是一部好片子...嗯嗯

     5 ) 《聚焦》真相背后:奥斯卡、大新闻以及媒体的自我修养



    文/鬼脚七


        2015十足是电影的小年,无论是对于好莱坞还是世界电影来说都是如此,只不过,小年并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而或许只是在说,没有足够多让人惊喜的“意外”出现。稳重温吞的传记片、大场面的科幻片、轻巧自然的爱情片,大多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套路,但是旧瓶总能酿出新酒,更何况旧瓶酿出的新酒往往更多一份韵味,《聚焦》正是这样的代表。
        作为又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讲述的是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小组收集证据,调查报告波士顿地区一系列神父性侵儿童案件的过程。典型的新闻自由对抗社会权威的故事路线,事实上,《聚焦》不是那种让中国观众一眼看上去会被吸引的类型,这并不仅是因为这个讲述媒体揭露社会阴暗的故事在国人看来几乎就是美国版的《焦点访谈》,同时也是因为影片所讲述的神父性侵儿童的案件和对于整个教会制度的反思在我们的现实中看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距离感。但是观影过程中我们的感受却恰恰相反,即便不甚了解美国的教会体系,我们也会理解调查小组面临的重重压力;即使并不是教徒,我们也可以体会那些纯真的儿童被尊敬的神父伤害后会留下怎样的疤痕;即使没有从事过记者或者编辑的工作,我们也能看到主人公在追查真相下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这些正是《聚焦》的精彩之处,它来自具体的现实,却传达出普世的情感。在用影像再次揭露当年的丑闻、展现新闻背后默默工作的英雄之外,《聚焦》几乎同时成为了改编真实事件的社会敏感题材电影的新范本。这部饱满沉稳,不露锋芒却力道十足的影片成为奥斯卡的热门影片之一毫不奇怪,何况无论结果如何,《聚焦》都已经和它的“前辈”《总统班底》一样,成为对于新闻自由和媒体力量的最好阐释。

    媒体的自我修养
        影片的故事开始于《波士顿环球报》迎来了新的主编马蒂·巴伦,新官上任,马蒂就建议“聚焦”小组重新开始调查此前已经报道过的神父性侵儿童的案子,因为在外表冷静沉稳的马蒂看来,“这个案件还没有结束”。于是,“聚焦”小组的四位记者就开始重新扫去这件尘封案件的灰尘,重新开始调查这起案件背后的更深真相。
        结果当然是惊人的,涉案神父从几个到几十个,民间的受害人团体,法庭解封的重要证据,“大家都知道却秘而不宣的真相”,来自宗教界朋友的劝阻,直到最后那片举世震惊的报道最终发出。《聚焦》在这个过程当中无疑展示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的坚韧力量,对于标榜着“自由”的美国社会来说,舆论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环,你可以报道政府的丑闻,你可以批评官场的腐败,你可以指责公众人物的失态,但是挑战教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聚焦”四人组挑战的不仅是一个两个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维护这些有污点的神父的整个教会制度。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年的报道刊登之后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也不难理解影片在整个过程当中所采用的冷静朴实的手法所带来的耳目一新的表现力。
        《聚焦》是常见的正反善恶对抗的叙事套路,但是却是不常见的不刻意渲染紧张感和冲突对立关系的作品。影片中没有挖掘真相要经历的冒险历程,没有被教会威胁和打击,没有反派人物的暗中破坏,甚至都没有太多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情感转变,影片只是克制简单、按部就班地展示着这帮记者们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用舆论之力和权势抗衡。与其说在故事当中对抗的双方是正义与邪恶,还不如说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坚持与随波逐流的放任。《聚焦》成了对于记者职业和新闻责任的一次礼赞——现实或许就是如此,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和戏剧化,而只有琐碎的细小工作,但是对于追寻真相的新闻界而言,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的琐事当中,累集起了改变现状的力量。还不仅如此,《聚焦》颂扬着新闻自由的勇气和韧性,同时也并没有神化这些总会有所疏忽的凡人。随着调查的推进,“聚焦”小组发现当年之所以将这个报道草草结束,没有继续追查,最大的责任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他们自己。各方面的资料、进一步的证据,甚至更多涉案神父的名单,都曾寄到报社,但是却被轻易忽视,无人理会。“聚焦”的组长罗比在影片结尾处站出来反省自己的失职,这是《聚焦》在主题上最大的亮点,它并没有神化勇士,也没有盲目地赞扬他们的行为。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之中,我们的得以看到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重要性:一念生一念死,或许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不知道何处某人的命运。在全片绷紧的神经刚刚松懈下来的时候,导演冷不防地再让观众们惊出一身冷汗,是的,还没有结束,不仅仅是那个主教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制裁,反而讽刺般地被调回到更高级别的教堂,世界范围内还有更多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同时还是因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和人性的懈怠之间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结尾处随着报道刊登,从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电话在与之前那些材料被忽视的对比中,成为振奋人心的力量。
        反过来看,“聚焦”为什么要执着地扑在这个早已结案的调查上,难道正如罗比那位给神父辩护过的律师朋友所说的,只是新主编为了给自己增添一点知名度而将“聚焦”当做工具,然后就拍屁股走人?这确实是个问题,对于“聚焦”小组里在波士顿土生土长的几个人来说,挑战当地教会带来的后遗症或许远在他们预料之外,追寻真理的勇者往往会落得众叛亲离。影片并没有交待报道刊登之后几个人生活有什么具体的变化。但是组员之一萨莎的祖母是虔诚的教徒,影片在结尾惊魂一瞥地展现了她一边阅读报纸一边满眼落寞的画面,萨莎守在一边,却无能为力。是啊,真理和情感的冲突是如此可怕,如此让人身不得以。即使这样,他们也要去做,哪怕开罪朋友,伤害亲人,他们仍然要去做,其中的理由早在一开始就已经由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马蒂说了出来:“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如此简单和直接,调查真相并公之于众,这似乎正是一个记者的无需选择的本能。影片并未振臂高呼地喊出这样的口号,却明明白白展示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多年之后,《聚焦》或许会出现在高校新闻专业的课堂上,这部影片在尽可能的意义上教科书般阐释着“何为记者”以及“如何做记者”的问题。

    纸媒时代的克制挽歌
        《聚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部古典的影片,这种观感一部分来自影片平静的叙事风格,一部分来自不追求戏剧化的节奏,但是更多的,或许来自这个故事本身饱含的,对于传统纸媒的怀缅之情。
        这种感情一方面体现在对于报社日常工作的展现和表达上,在整个调查过程当中,“聚焦”小组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采访当事人、收集资料、筛查新闻,影片不厌其烦地展示着这个重复单调的过程,大量剪成小块保存的剪报,堆积如山的文件,成本的笔记,一遍遍的电话联系,让人几乎怀疑这样的工作离真正的案件核心还有多远。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调查小组发现了地区神父的任职名录,从中发现有过性侵行为的神父都被教会以各种借口调离了原来的教区,而到新的教区任职的细节。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要从中找出那些有过违法行为的神父,无异于大海捞针。影片的主人公们采取了最原始的办法,从名录当中筛选出频繁调职的神父,再反过来求证核实。这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势单力薄的四名组员和隐藏在几大本人名目录中的违法神父之间的无形较量正是经由这些平淡无奇的乏味资料来视觉化呈现的,在这里,传统媒体,或者更准确地说,纸媒的形式力量显然远超越了现代化的媒体形式。对于资料的倚重或许在当代的新媒体行业当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远不如我们在《聚焦》所展示的庞大资料库当中看到的那样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震撼,我们既可以看到现代化的美国报界对于过往资料的仔细保存和归纳程度,也可以感受到影片中的几个主人公古朴的媒体人精神。影片对如今已被视为夕阳行业的传统媒体的敬意和缅怀,并没有转化成示弱者的扭捏感慨,而是在展现它的力量、勇气和坚韧。这场毫不卑微的缅怀,不仅投射在利用白纸黑字揭露强权的故事本身上,也同时投射在在这场斗争当中身体力行的每个参与者身上。“聚焦”小组当中最为出彩的人物或许是马克·鲁弗洛饰演的迈克,这个热血冲动却干净十足的记者始终背着一个硕大的公文包,穿行在法庭、受害者和资料库之间,生活简单到几乎空白。这种纯粹的热情带有强烈的怀旧意味,这种人物多少会让我们联想起《编舟记》中相似的职业精神。或许不同正在于,《编舟记》所采用的日式温暖笔触感慨的独坐寒窗的图书编辑那份清苦和坚韧,而《聚焦》在调查小组的成员们身上挖掘的,是平凡枯燥的日常工作之下隐藏的无限激情。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聚焦》,我们会发现影片在惊世骇俗的故事本身和简单朴素的风格所试图展现的职业精神之间所实现的微妙平衡是多么难得。即使我们早已知道这个故事来自真实事件,早已知道一切罪恶最终都会昭告天下,但是当涉案神父从报道中的个案,到受害者团体统计中的13个,到民间研究者预估的90个,直到“聚焦”小组最终确定名单时电脑荧幕上显示的87个。调查小组用愚公移山般的方式从旧纸堆和涉案人员的口中还原出了被教会掩盖和隐藏的真相,这个过程当然远不如动作片中深入虎穴去盗取一份重要文件更加刺激,也不如法庭片中当庭对峙正面交锋唇枪舌战来的精彩。但是《聚焦》对传统媒体的回顾之情恰恰在于,在最朴实无华的动作当中,所有人的努力坚持、对于涉案神父的愤懑、保护孩子们的责任、坚持真理的执着,都凝聚成了一叠薄薄的报纸。这一实体化的物件,在影片结尾处被分发到波士顿的每家每户。教会的反应我们从电影当中无法直接看到,所有的反响和震撼都被隐藏在片尾字幕升起的黑暗当中,但是这一沓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被视为落后的印刷品,却远比电脑屏幕上的的一篇更能激起我们内心所动。在这个以无言的宣告和揭露来结束全片的故事当中,《聚焦》完成了对于传统媒体的最高礼赞:它远离喧嚣,远离人们的关注中心,远离时髦和潮流,但是它始终做着它本质的工作——监督和拷问这世界。

    奥斯卡之路
        有着真实故事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在奥斯卡有所斩获似乎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去年的《万物理论》《模仿游戏》来自名人经历,2014年的《为奴十二载》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改编自小人物的生存故事,再往前的《林肯》和《逃离德黑兰》展现的是更广大的美国和世界历史。每年的奥斯卡,总会有几部真实事件改编类作品出现在候选名单当中,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或者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取材于美国社会新闻的影片早已在观众们走进影院之间就已经享受着此前的真实事件和新闻报道不断积累的“成果”。《聚焦》也是如此,面对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义愤填膺的观众们早就在连篇累牍的报道当中看清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他们在买票走进影院的同时,或许就已经在心目中预设好了再次揭露教会黑暗的戏码,从而与影片的主人公们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上。
        凭空而来的认同对于影片本身当然是再好不过的条件,而《聚焦》也幸运地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乱了阵脚。影片明智地避开重述案件,而将重点放在那篇著名的报道出路之前的幕后工作之上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将案件的焦点——神父隐藏在叙事背后,不仅给与了影片更多空间去展现真正的主要人物记者们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粗暴的价值判断和戾气十足的指责。显然,神父的所作所为理应值得鞭挞,但是这并不是影片要做的事。《聚焦》陈述了揭露真相的过程本身,而对于真相持何种态度,就交给了观众自己选择——要相信,观众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有洞察力和善恶心,远不需要被指导和带领。事实上,这种对于结果的不予置评并不是创作者回避问题的选择,而恰恰相反,在太多类似的影片当中,影片将强烈的判断植入到影片当中,将一纸影像化檄文呈现在影院的银幕上。这样的选择当然远说不上错,只不过在《聚焦》当中,冷静克制的态度最终赋予了影片更厚重的质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涉及宗教、儿童、法律公平等敏感话题的真实案件当中,如何客观诚恳地展现真相,如何不沦为玩弄噱头揭人疮疤的闹剧,是比披露真相正价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在影片中看到调查小组成员一遍遍过滤可疑人员的名单,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受害者可能面临的终生阴影,同时还有无数教徒的信仰和感情。当第一份名单出炉之后,主编马蒂坚持暂不发表,而要继续寻找能彻底驳倒主教的决定性证据,这无疑是在对受害者负责;而当最终发表之前,小组组长罗比则带着名单再次请求那位为神父辩护过的律师确认,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对公正负责。正义的含义不仅在于惩戒罪恶,同时也在于保护无辜。《聚焦》的冷静语调与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谨慎的价值表达共同成就了影片的不俗品质,在缺乏视觉刺激和紧张情节的《聚焦》当中,正是这种沉稳和克制带来了位列奥斯卡提名队列却不输于任何一部大片的独特气质。
        说回到奥斯卡,《聚焦》身负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提名,而在此前的几个前哨战奖项中,《聚焦》也反复被提名这个几个奖项。反观今年提名最佳影片的8部作品,无论是媒体还是学院,普遍看好的大热门影片包括《聚焦》《大空头》和《荒野猎人》,而后两部作品一部缺乏《聚焦》所秉持的厚重人文情怀,另一部几乎就是为小李子量身打造的影帝冲奥片,《聚焦》一度在博彩公司的赔率榜上被一直看好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对于身兼演员、编剧、导演多重身份的麦卡锡来说,收获职业生涯当中第一个奥斯卡奖杯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至于这个奖杯究竟会不会是最佳导演,乃至最佳影片,《聚焦》还有足以让人期待的理由。

    聚焦背后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在此前也曾导演过几部影片,但是大多数轻松诙谐的小格局喜剧作品。在选中《波士顿环球报》的这一系列报道作为改编对象之后,麦卡锡则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仅为了使影片展现出温和冷静的风格,和编剧合作改出了无数版草稿,还回顾和重历了“聚焦”小组当年所查阅过大量资料,影片结尾处调查小组突然发现自己曾经遗漏的爆料信息,正是麦卡锡在翻阅以往剪报的过程发现的。他将这个细节加入到影片当中,罗比的自责成为提升影片主题的一大亮点。而影片的几位主要演员,更是从原型人物身上“榨取”了每一滴可供表演的资源,迈克尔·基顿直接搬到了“聚焦”小组的组长罗比家附近住下,不断地研究对方的讲话视频和录音,于是在第一次与罗比见面时,就已经能以惟妙惟肖的模仿让罗比吃惊不小;而马克·鲁法诺甚至拿着剧本来到迈克面前,请他一字一句读一遍台词,自己再以此模仿。很难说《聚焦》创作团队上下这种“笨方法”值得被其他电影人借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当中,这部既无好莱坞模式、没有动作戏、没有爱情和性、没有大场面,也没有响当当有一线票房号召力的影片成为了一部上佳的作品。无论是资历尚浅的托马斯·麦卡锡,还是从超级英雄片场华丽转身的这群演员们,在戏里戏外反复给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捷径,或许就是保持初心的执着和坚定。
        《聚焦》在颁奖季的走红再次将新闻工作和记者职业推向了观众们焦点的中心,巧合的是,2015年同样有另外一部表现新闻工作者经历的影片上映。然而,这部同样是力图揭示被隐藏起来的隐秘故事的《真相》中的主人公玛丽·梅普斯则成了一个反例。她在2004年将矛头指向了正在谋求总统连任的小布什,指出他在服役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然而事实证明梅普斯所以来的材料却是伪造的。两相对照之下,我们不难理解“聚焦”小组的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的重点,并不在于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而在于他们懂得如何让自己的挑战更有意义和价值。《聚焦》所塑造的这群复杂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可以跻身史上最经典的新闻题材的作品之列,从颇具有悬疑色彩的《总统班底》到揭露烟草公司真相的《惊爆内幕》,再到英雄主义情怀的《新闻编辑室》,银幕上的记者们指摘过总统的丑闻,曝光过商业大亨的阴谋,有过充满倾向性的电视剧集,《聚焦》确实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形式,故事直指的是全美国人心目中的宗教信仰,但是态度上确实任何一部类似作品中都不曾见过的克制和谨慎,甚至包括对自我的反思。也许我们会说,在这些媒体曝光阴谋的影片当中,昔日单纯甜蜜的美国梦早已经荡然无存,影片中的美国现实千疮百孔,但是也正是在这些影片当中,电影人们在伤痕累累的现实当中制造出新的牛仔,《聚焦》成为了这其中的一环,它在《总统班底》《惊爆内幕》这些经典作品之后,继续塑造着媒体时代的孤胆英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奥斯卡欠两部影片的奖杯,终将会给出的原因。


    原载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6/02/23/1552645.html

     6 ) 《波士顿环球报》的这篇报道原文都说了什么

    看完了电影,非常激动,于是和同学连夜把这篇报道翻译了出来。时间仓促,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点击阅读英文报道原文 转载请注明译者,如有侵权请告知 《教会多年放任神父性侵行为》 -明知吉欧根的过往,教会仍然将他从一个教堂调到另一个教堂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超过130人出面讲述了可怕的童年经历,揭露前任神父约翰·吉欧根30年间在6个大波士顿地区的堂区大肆猥亵或强奸他们的行为。 受害者几乎全是上小学的男孩,其中一个只有4岁。 去年七月,有消息透露,红衣主教伯纳德·劳 (红衣主教是波士顿总教区的最高负责人,译者注) 从1984年开始就已经知晓吉欧根的行径,但劳还是批准他转到圣茱莉亚教堂,那是劳在波士顿担任主教的第一年。小威尔森·罗杰斯,这位红衣主教的律师,在去年夏天为这一次调任辩护道,总教区具有医疗措施,每一次吉欧根的职位调配都是“适宜且安全的”。 但一位下属主教认为1984年对吉欧根的调任是非常冒险的,他写了一封信向红衣主教抗议。聚焦团队 (即本篇的报道小组,译者注)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吉欧根之前的性癖好,总教区已经掌握了切实的证据。证据包括他在1980年的一段陈述,根据记录,他表示对一个大家族内7个男孩子的频繁性侵并不算什么“严重”的问题。 事实证明,调任圣茱莉亚教堂是灾难性的。吉欧根被委任负责3个青年团体,包括辅祭(举行弥撒时的辅助者,过去多为男童,译者注)。1989年,更多的性侵投诉迫使他因病离开,在专治神父性侵癖的机构里待了几个月。即便是这样,总教区依然让他返回了圣茱莉亚教堂,此后三年,吉欧根仍然在此持续性侵儿童。 现在,吉欧根将在下周第一次面临两个刑事犯罪指控,即使是他性侵罪行的细节,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许多天主教徒:吉欧根历经三任红衣主教和诸多教堂主教,但竟然在34年之后,这些孩子才终于逃离了他的魔爪。这究竟是为什么? 红衣主教劳的发言人多娜·莫里西表示,红衣主教和其它教会高层拒绝回应关于吉欧根的问题,她说教会没兴趣知道《波士顿环球报》想问什么。 在1984年前往韦斯顿之前,吉欧根已经屡次因猥亵男童而接受治疗,至少一次接受入院治疗。因为性侵,他至少被从两个堂区调离。举例来说,1980年,他被勒令调离牙买加平原的圣安德鲁斯教堂,因为他承认在那儿猥亵了7名男童。 1981年,在一年的病休之后,吉欧根被派到了多切斯特地区的圣布兰登教堂,看起来他仍然没有受到监管:与他共事三年半的牧师詹姆斯·莱恩告诉朋友,从来没有人告诉他吉欧根有过性侵的前科。 1984年11月,关于吉欧根性侵儿童的投诉迫使红衣主教劳将吉欧根调离多切斯特地区。过了两个月,红衣主教劳让吉欧根在圣茱莉亚教堂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1993年吉欧根不再担任教堂教职,至此,红衣主教劳已经纵容吉欧根在韦斯顿待了超过8年之久。然而,根据一些对吉欧根的民事诉讼和刑事指控来看,即使这一决定重新安排吉欧根在退休神父之家担任公职,也没能阻止66岁的吉欧根继续寻觅、猥亵幼童。 最终,1998年,教会“开除”了吉欧根,剥夺了他教会神职人员的身份。 吉欧根的犯罪辩护律师,杰弗里·帕卡德,说他的客户对针对他的指控不予评论。吉欧根性侵案的第一起刑事诉讼将于1月14日在密德萨斯高等法院开庭(本文刊发日期是2002年1月6日,译者注)。第二起将于2月在萨福克高等法院审理,他将面临一些更加严厉的指控。至于民事诉讼,吉欧根没请律师,也并不抗辩对他的指控。 红衣主教的律师罗杰斯七月份时曾暗示,教会可能就医生对吉欧根的康复认定进行法律辩护。《环球报》得到的教会记录显示,吉欧根调任圣茱莉亚教堂时确实已经在医学层面戒除性侵强迫症状,但就职后仅1个月,他又再次犯案。 在1984年的时候,许多临床医生仍然相信猥亵儿童的人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其他专家很早就警告了天主教的主教们,曾经性侵过儿童的神父可能变成频繁作案的惯犯。 除此以外,研究儿童性侵问题专家和受害者的代理律师们说,很显然对总教区来说,1984年就不该让吉欧根这种有着习惯性性侵记录的人回到教堂。 “在吉欧根的案子里,教会违背了它自己最基本的价值观——保护幼儿、培养禁欲精神。”曾任神父的理查德·西普如是说。西普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研究神职人员性侵方面的专家,长久以来,他认为天主教会在处理性侵儿童的神父上行动迟缓。 聚焦团队发现,有证据表明,一名红衣主教劳的高级下属曾经担忧吉欧根可能会在韦斯顿地区的圣茱莉亚教堂引起更多的丑闻,吉欧根从1984年11月13日起在那里任职。12月7日,主教约翰·达西向红衣主教劳写信,考虑到“一些与年轻小男孩们有同性恋牵扯的过往”,他质疑对吉欧根的任命是否明智。 不到一周,就有两名医生为吉欧根的神职扫清了障碍。一份法院文件中的总教区年鉴记载着,“1984年12月11日,医生:[罗伯特]-吉欧根神父‘完全康复’……1984年12月14日,医生[约翰]:没有精神病问题或者缺陷,不影响他教会神父的工作。” 这些法庭文件中还包含着一封悲惨又带着预见性的信,这封信是1982年8月写给劳之前的红衣主教梅德罗斯的,来自吉欧根在牙买加平原地区时迫害的7个受害者的姨妈。她对自己奉献一生的教会表示了质疑:教会在吉欧根对她们家庭做出了那样的事情之后,竟然给了吉欧根又一次机会在圣布兰登教堂任职。 “不管他或者治过他的医生怎么说,我不相信他被治好了。他的行为明显说明了他并没有,根本就没什么能保证一个有着类似癖好的人可以被治好。”玛格丽特·加兰特在给前任红衣主教梅代罗斯的恳求信中如此说道。 “这让我觉得非常困惑,教会对此表现得这么不上心。”加兰特写到,《环球报》拿到的总教区记录,大概能解释为什么加兰特在性侵发生后的两年写了这封愤怒的信:吉欧根再次出现在了牙买加平原,而且有人看到他和一个小男孩在一起。这一份记录显示了第二个月,“又一封来自加兰特女士的信。为什么没有人做点什么?” 单单就牙买加平原案一个案子,总教区的高层官员就发现了吉欧根对年轻男孩子们的吸引力,并且知道了他是怎样选择受害者的:和蔼可亲的吉欧根通常和信天主教并且挣扎着养活一大家子的妈妈们成为朋友,通常是单身妈妈。他提出要帮忙,通常是提出带孩子们去吃冰激凌或者陪孩子做睡前祷告,毫无疑问,他的提议会被接受。 曾经在海德公园住宅项目居住(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房,译者注),帕里克·麦索利在12岁时成为了吉欧根的受害者。那是1986年,即吉欧根被派往韦斯顿的两年之后。 麦索利说,吉欧根在圣安德鲁斯教堂结识了他们一家人。当他了解到自己父亲自杀了,便来拜访并向他患精神分裂的母亲致以哀悼。接着,这位神父就提出要给麦索利买冰激凌。 “我甚至觉得有点滑稽。”麦索利在采访中回忆。“我才十二岁,他是个老头啊。” 麦索利说,在买完冰激凌开车回家的路上,吉欧根安慰了他。但接着他拍了拍他的大腿上边,然后手就滑到了他的裆部。“我呆住了,我没法思考了。他把他的手放在了我的生殖器上,开始为我手/淫。我吓呆了。”他还补充道,吉欧根随后开始自/慰。 “当吉欧根把浑身打颤的麦索利送回家的时候,他建议把发生的这些事儿都当成他俩的秘密。“他说‘我们都很擅长保守秘密吧。’”麦索利说。 多年以来,麦索利都在和酒精、抑郁作斗争。现在,作为起诉吉欧根的原告之一,麦索利过得很苦。“后来我发现,天主教会其实知道他是一个猥亵儿童的人。每一天,这事都越来越困扰着我。” 麦索利说。 许多文件尚待启封 来自达西主教和玛格丽特·加兰特的信件是《环球报》在查看法院的公开文件中发现的,共有84桩待决民事诉讼起诉吉欧根。但是对于吉欧根的丑事来说,这些公开记录显然只是冰山一角。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关于教会对吉欧根监管的证据都被法院令秘密封存了,只允许教会的律师查看。 11月,高等法院法官康斯坦斯·斯威尼下令将这些文件公之于众。于是总教区向州上诉法院上诉,辩称《环球报》以及公众,不应该有权接触有关教会内部工作的文件。但是教会的上诉上个月被驳回了。这些记录,包括主教们的证词和人事档案,将在1月26日公开(本文写在2002年的1月,译者注) 多年来,红衣主教,还有其他五个曾任吉欧根上级的主教,在多个民事诉讼中被控玩忽职守,因为他们知道吉欧根的性侵行为却并未作出行动制止事情的发生。在此之前,从没有这么多的主教需要在针对一个神父的性侵指控中来为自己辩护。这五个主教,如今都已经成了他们各自教区的领导。这些主教是:纽约州布鲁克林地区的Thomas V. Daily,威斯康星州的格林湾地区的Robert J. Banks,纽约州洛克维尔中心地区的William F. Murphy,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地区的John B. McCormack, 还有新奥尔良的大主教ArchbishopAlfred C. Hughes。 这起事件是自1992年以来,在美国教区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丑闻。 1992年,在霍巴克河教区,超过100名受害者公开露面,出示证据证明詹姆斯·波特神父强制性侵儿童,而时任高级教士的马德里奥在父母知晓波特的性侵行为之后,只是将其从一个教堂调离到另一个教堂。 1997年以来,总教区共解决了约50件针对吉欧根的诉讼,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但没有公开任何保密文件。 84件待决诉案中的原告拒绝轻易索赔了事,教堂方面的内部文档也必须按要求在诉讼中公开。于是,总教区强行拿走了与监管吉欧根有关的信息,不让公众看到。例如,当其中25件诉案将红衣主教老作为被告人之一时,罗杰斯律师要求法官按下所有关于这位红衣主教的信息,声称他的名誉将有可能因此受损。这一要求遭到了法官的拒绝。 12月17日,总教区律师罗杰斯致函《环球报》律师乔纳森·阿尔巴诺, 威胁如果报道中公开了任何案件中的保密记录,他们将会对报社及律所采取法律制裁。他警告称,如果记者采访涉案的神职人员,他将会采取法庭强制措施。 数十年来,在美国的天主教堂之中,神父的性侵行为被层层掩盖。包括吉欧根在内,性侵儿童的神父大多要求那些身心受创的儿童对事情保密。而发现真相的父母大多感到羞愧和罪恶,拒绝承认事实,试图忘掉教堂所做的种种。少数选择投诉的家长也被要求噤声。与此同时,牧师和主教将性侵行为视作违反戒律而非一种难以控制的强迫症状,他们认为神父可以通过忏悔来改过。 马塞诸塞州的法律甚至也默许这种隐秘的行为,至今仍然如此。在吉欧根猥亵儿童的数十年间,尽管大多数监护人应当依法向警方报告性侵事件,并有可能提出诉讼,但神职人员并不受到这项法律的约束。直到去年夏天,教区才出人意料地放弃长期以来与法律相悖的立场,将神职人员加入到“强制报告”名单之中。但该法案在审议中不了了之。 近几年,尽管教堂对法庭依然有恃无恐,但情况还是有所变化。1985年,在包括红衣主教劳在内的一些国家高级教职人员的敦促下,教会做出了一份针对神职人员性侵行为的机密报告,报告也预测到了这一点。报告中说:“过去,我们依靠罗马教廷法官和律师保护教区和神职人员,这种日子一去不返。” 十二月中旬,《环球报》要求采访劳主教和其它教会官员。但迟迟不见答复,直到上周五教会发言人莫里西在电话中表明,他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包括书面采访。当被问到这是不是意味着总教区对采访问题毫无兴趣的时候,莫里西回答:“对”。 为了准备这篇文章,《环球报》的记者试图采访吉欧根曾经的的上司或同事,但没有一个主教愿意做出评论。同事中,也几乎很少有神父愿意公开发言。其中一个教堂主管神父直接挂了电话,而另外一个人在听到吉欧根的名字时就狠狠地甩上了门。 授职之后的性侵记录 毫无疑问,吉欧根在1962年接受神职于索格斯任职之时,就曾经性侵过儿童。主教区近日就曾经的指控进行赔偿,从《环球报》得到的教堂记录中可以看到,吉欧根在1995年承认,曾经猥亵过来自同一个家庭的4名男孩。在目前的案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堂官员是否已经知晓当时的性侵事件。 前神父安东尼·本茨维奇表示,他曾经警告过教堂高层,吉欧根经常将年轻的男孩带到他的住处。在针对吉欧根的指控浮出水面之后,一些新闻报道中也引用了本茨维奇的话。他曾提到,教堂官员曾经就揭露吉欧根事件威胁他,扬言要将他调离到南美洲担任传教士。 他将故事告诉了近期代理一系列与吉欧根、教堂发生民事诉讼律师的米切尔·加拉巴蒂安,这些都可以在法庭书面陈述上看到。 但是《环球报》回看法庭记录时发现,当2000年10月,本茨维奇前往加拉巴蒂安的办公室准备进书面作证的时候,威尔森·罗杰斯三世,成为了他的代理律师。这位律师的父亲正是红衣主教劳的律师。接着,宣誓后的本茨维奇改变了自己的证词。他说自己并不确定吉欧根是否带那些男孩去了自己的房间,也不记得是否向上级报告了吉欧根对儿童的行为。 在最近一次接受《环球报》采访的时候,本茨维奇表示他的确记得吉欧根将男孩们带到了自己的房间。他说,吉欧根总是去找男孩并喜欢让他们穿成神父的样子。但是,他再一次重复了自己宣誓时的证言,不记得就此事通报过上级。 本茨维奇说,宣誓前,威尔森·罗杰斯三世曾经找过他,告诉他教会在试图保护他免于成为被告,并且愿意成为他的代理律师。本茨维奇还说,自己之前同记者所说的话被误解了。 加拉巴蒂安因为保密规定,拒绝同《环球报》讨论本茨维奇的情况。然而,一旦有证据显示上级对吉欧根的性侵行为知情,教堂在未决诉讼中需要支付的经济赔偿将会大幅提高。 吉欧根的第二次任命发生在1966年,他被派遣至圣伯纳德教堂。根据教区提供的吉欧根任职记录详细年表,这次任职为期7个月。教区并没有解释为何派遣记录如此简略。 在待决案件中,吉欧根再次被指控于1967年到1974年间,猥亵其当时任职的辛厄姆圣保罗教堂堂区中数个家庭的男孩。其中一名受害者,安东尼·穆茨在上周的一次采访中说,除了自己的这一起性侵事件,他的叔叔也曾经发现吉欧根猥亵了自己的儿子。他的叔叔要求吉欧根离开自己的房子,并且向圣保罗教堂的主管提出抗议。 当时在巴尔地摩西顿协会任职的精神科治疗师西普表示,这一抗议的时间恰恰与吉欧根在西顿协会接受性侵个人治疗的时间相符。但吉欧根并非西普的病人。 派遣辛厄姆期间,吉欧根将手申得更远。他结交了乔安妮·穆勒,一位住在美尔罗斯的单身母亲,家里有四个男孩。根据证词,这位神父再次成为了这家的常客,当上了穆勒的精神顾问以及她儿子的伙伴,这些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5岁。 穆勒证实,一天晚上三儿子找到她,坚持告诉妈妈不要让吉欧根靠近他。“我不想让他再碰我的那里...”她回忆儿子当时说的话。 根据穆勒的证词,她询问了其他三个儿子并得知,吉欧根声称要带他们出门去买冰淇淋、帮他们洗澡、读睡前故事,然后便是以肛/交和口/交的形式强暴他们。同时,穆勒还说,吉欧根不让他们告诉别人。一个儿子告诉她,“我们不能告诉您,因为神父说这是在忏悔。” 穆勒说她立刻就带着孩子们去见了保罗·米切利,梅尔罗斯圣玛丽教堂的主教,他对吉欧根和自己家都很了解。 米切利向她保证,教堂方面将会以适当的形式处理吉欧根,并且“不能再做神父”。他还让她对此事保密:“已经发生了如此糟糕的事情,试试不要去想它,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米切利现在是红衣主教劳的内阁成员,他的证词与穆勒所说相互矛盾。他声称自己想不起她的名字,也没有过像她所说的那次会面。但米切利承认,自己的确接到过一个女人的电话,说吉欧根同自己的孩子相处时间过长。 他在证词中说,电话中并没有提到性侵行为。尽管如此,米切利称自己还是前往吉欧根位于牙买加平原的新教堂,当面向吉欧根传达了这位女士的担忧。 需要帮助的家庭十分脆弱 如果说,穆勒无形中让吉欧根得以轻而易举的进入自己家,并趁机接近孩子,那么玛利亚塔·杜索尔德的情况也是一样。1974年到1980年至今,在这位神父的下一站,牙买加平原森林山地区的圣安德鲁斯教堂,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杜索尔德独自抚养自己的4个孩子,三男一女,同时还有她侄子的四个儿子。她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居住的社区非常穷困,她希望能有一位令孩子们仰慕的神父。之后,她遇到了吉欧根,掌管教堂的辅祭和童子军。 她苦涩地回忆道,吉欧根很愿意帮忙。不久之后,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来到家里,定期带着七个孩子出门去买冰淇淋,哄他们睡觉。这样的日子几乎持续了两年。 但每一次,吉欧根都会定期对七个男孩行不轨之事。根据法庭记录,他有时会对他们口/交,有时会抚摸他们的生/殖/器,或者偶尔在他祷告的时候强迫孩子们摸他的生/殖/器。 一份1994年标有“私人保密”的备忘录上有过这样一段记录,吉欧根即使在静修期间也会待在杜索尔德的家里,“因为他太想念这些孩子们了。他‘会在孩子们睡觉的时候抚摸他们,并且摆弄他们的阴/茎来叫醒他们。’”(天主教内的一种宗教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避开"俗务",进行宗教静修,译者注) 根据法庭档案、杜索尔德的解释以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堂官员,我们得知,杜索尔德最后终于知道了这件事,因为孩子们告诉了他们的姨妈玛格丽特·格兰特。杜索尔德吓坏了,向附近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堂主管神父约翰·托马斯教士投诉。 托马斯质问吉欧根,但被吉欧根的态度吓到了。吉欧根随意地承认了这件事,“他说,对,都是真的。”那位官员回忆道,就好像问他的问题是“你喜欢巧克力味还是香草味的冰淇淋。” 托马斯随即驱车前往总教区位于布雷顿的办公室,通知戴利。就在当天下午,1980年2月9日,戴利致电正在圣安德鲁斯教堂的吉欧根,两人的对话很简短,“回家。” 吉欧根争辩将会没有人来做下午四点钟的弥撒,但戴利说,“我来做。”“回家。”这位官员说戴利后来开车来到牙买加平原并主持了弥撒。 弗朗西斯·德莱尼是吉欧根在圣安德鲁斯教堂的主管神父。在采访中说,他说教会方面并没有告诉他为什么吉欧根会离开教堂。 杜索尔德说,就在几周之后,愧疚的Thomas来到了她家,告诉她吉欧根承认了自己曾经猥亵这些男孩,但是他为自己开脱说“只有两家。” 托马斯当时在神父间进行了一次附加礼拜,之后恳求杜索尔德不要将此事公之于众。他说吉欧根学习了很久才得到神职,如果指控被公开,后果很严重。杜索尔德说,托马斯问她,“你知道自己夺走了他什么吗?” 托马斯现在已经退休,拒绝了采访。 1994年的一份总教区文件记录着吉欧根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七个孩子的态度:吉欧根承认这一事件,但并不认为这是很严重的或者是一个有关教区职责的问题。 吉欧根在接下来的几年因病休假,就其强迫性症状接受治疗,但仍在西罗克斯伯里与家人住在一起。1981年2月,他被派遣到圣布莱顿,他任职的第五个教堂。 几乎是刚一到任,吉欧根就开始负责圣餐,也与那些小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交友,甚至将那些男孩带到自己位于斯基尤特的避暑别墅。这些父母后来发现,吉欧根在那里猥亵了这些男孩。 圣布莱顿教堂的主管神父莱恩向堂区内一位值得信赖的老师透露,吉欧根之所以可以如此不受拘束,是因为主教并没有告知他任何吉欧根的前科。 这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教师说,一开始,吉欧根愿意无私献出自己的时间同孩子们相处的行为令人欣赏。但是慢慢地,教区居民们开始怀疑,“我们知道有些事情不太对劲”,教师说,“他只找几个固定的目标。” 吉欧根在这个教区待了两年,犯下了更多性侵案。1984年,他的任期突然中断,莱恩说那时他收到了投诉,说吉欧根对教区的孩子进行了性骚扰。 那位老师回忆,莱恩极为震惊,在告诉自己这个消息的时候失声痛哭。她说,他对于自己没有得到警示感到非常愤怒,“莱恩神父几乎被这件事情毁掉了。” 莱恩现在已经退休,当《环球报》的记者近期拜访他的时候,他一听到吉欧根的名字就甩手把门关上了。 红衣主教否认自己“转嫁问题” 去年夏天,红衣主教劳在教区报纸上辩解“我从来没有试图将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就在这位红衣主教作出的声明之后,就有消息披露他早已知情。我们在一份法庭文件上看到,早在1984年9月,他就已经得知吉欧根的“四岁男孩”指控——性骚扰牙买加平原地区的七个男孩。法庭文件显示,红衣主教劳接下来说,他注意到吉欧根从圣布莱顿教堂被调走,并处在“等待任命”的状态。 这位红衣主教的法律回应函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吉欧根在圣布莱顿教堂地区猥亵儿童的行为,而仅仅回应了起诉的那几起案件。 尽管有不良记录,但吉欧根仍然被派往圣茱莉亚教堂。根据教堂年鉴,在任职的前两年,他主要负责辅祭和教会的青年组织。 吉欧根抵达韦斯顿的三周之后,主教达西向红衣主教抗议,提到了吉欧根的问题,并说道:“我知道最近突然将他从圣布莱顿调离或许和这个问题有关。” 这封信函的复印件包含一段节选片段,直指尼古拉斯·德里斯科尔神父,他在上周承认自己在吉欧根抵达圣朱利亚教区前被调离。但是他的离开主要是因为酗酒和抑郁,并非性侵。因此,达西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一教区会发生更加严重的丑闻。”如果“有事情发生,”教区居民将会觉得主教“给他们派来了一个有问题的神父。” 达西要求红衣主教考虑让吉欧根“在接受某种治疗的时候”只在周末值班。《环球报》还没有发现证据证明红衣主教劳接受了这一提议。 上周,吉欧根在圣朱利亚教堂的上级,退休高级教士弗朗西斯·罗西特拒绝了本报的采访。但教堂记录显示,罗西特意识到了吉欧根的前科。 吉欧根面临的在米德尔塞克斯和萨福克地区的指控显示,在1984年红衣主教劳派遣他到温斯顿之后,吉欧根至少猥亵了30多名男童,均发生在1989年半年的病休之前和之后。 1989年,吉欧根回到圣茱莉亚教堂之后,又在此任职了38个月,之后才被调离。根据指控,三年后,吉欧根仍然寻找目标,受害者中包括一名为洗礼仪式身着礼服的辅祭。 吉欧根在教堂之间的调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巧合,为他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曾经猥亵的一名男童,恰巧是上世纪60年代福尔河教区男童性侵案中一名受害者的儿子。这名受害者以及百位波特案受害者的代理律师罗德里克·麦克利什向我们提供了这一信息。 麦克利什拒绝向我们提供这一家庭的具体信息,并且表示,尚未对吉欧根猥亵这一男童案提出诉讼。 麦克利什与波士顿总教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罗杰斯声明吉欧根的数次任命均获得医生的安全许可一事,他一直非常震惊。他说:“鉴于教堂已经知晓吉欧根犯下的不轨之事,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医生都不会认为将他从一个教堂调至另一个教堂是安全的。” Spotlight报道时间线 2002年1月6日教堂多年默许神父性侵儿童 2002年1月7日一位贵客,一个破碎的家庭 2002年1月7日吉欧根选择贫困儿童下手 2002年1月31日数十位神父卷入性侵案 2002年2月24日教会栖身于沉默文化之中 2002年2月24日数百人现在指控神父性侵 2002年3月24日前主教被控在纽约市不作为 2002年5月12日丑闻缠身,教堂失去人们敬重 2002年8月20日 Ariz.性侵案,两名主教涉案 2002年12月1日主教区考虑申请破产 2002年12月1日卷宗之争加剧 2002年12月4日更多神职人员涉案,案件隐秘 2002年12月14日教皇在罗马接受“红衣主教劳”的辞呈 译文首次发布于: 低冷趣味(微信号:dilengquwei) 四页(微信号:fourpages) 欢迎关注,谢谢!

     短评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高三那年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新闻理想填报了志愿,现在我在党委宣传部写新闻稿。

    7分钟前
  • 小白兔🐰
  • 力荐
  • 国内记者看来更像是一曲纸媒悲歌,近年国内调查新闻环境每况愈下,传统名牌报纸、电视调查栏目纷纷衰落,不仅仅是舆论环境持续收紧,未被政治打败的,也被资本击垮了。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部屠龙之技的鸡血片。

    1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 作为一个前记者,看完这种电影真是感慨万千啊……如果不能坚持新闻理想,倒也不必把选择悲情化。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只可惜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现实完全是拧巴的……电影本身非常棒!尤其是演员的集体表演!

    13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 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 这个时代,宗教似乎变得越来越虚伪愚蠢,自由媒体的力量却无孔不入!作为一部披露天主教性丑闻传记片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严密工整,完美还原了一场媒体人的报道征途。如此优秀剧本下一众大牌的群戏互动更是精彩异常!【这完全就是冲着奥斯卡来的嘛~

    19分钟前
  • 推荐
  • movies that make you want to make movies

    22分钟前
  • 瓦铃铛
  • 力荐
  •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 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 住在波士顿看这片感觉真是……全场白人老头老太最后鼓掌认真得不行。BP强力选手水平

    27分钟前
  • 快乐就这么简单
  • 推荐
  • 完成度很高,剧本好,节奏好,表演好,调度好,啥都好,独缺惊喜。

    3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3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本身,陈述来龙去脉,介绍人物,寻找证据,解决难点。冷静又条理清晰,据说对真实的记者办公和生活环境还原得也很贴切(没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呼小叫...)。当然为了保持这种基调,新闻本身的故事性就被削弱了,记者本身的性格也无法深刻塑造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好!(从第一篇的影评开始我就预测它拿奖,非常值得!)

    41分钟前
  • 常在我心
  • 力荐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42分钟前
  • Zou Sir
  • 推荐
  • 紧张精彩的行业片,节奏也不错,而且该煽情的时候也有煽情。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没有猪队友,没有渣Boss,没有性生活。不得不说美国梦真的可以洗脑,每每洗毕都感觉自己也香喷喷的。

    51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推荐
  • 本来想打四星。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题材让韩国人拍…”不由得虎躯一震,赶紧改成五星。

    56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 摒除所有抓马和猎奇,以极度冷静克制的表述抵消偏见和煽情,暗中积聚能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如一篇扎实负责的新闻报导,将判断和情绪的释放留给观众,坚持写实的态度令人敬佩。结尾字幕更鼓励关注调查记者并请受害者发声,报道结束而思考不止,这不正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吗?

    60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