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33年,江洋大盗约翰•迪林格(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与同伙约翰•汉密尔顿(杰森•克拉克 Jason Clark 饰)持械劫狱,从印第安纳州监狱中成功救出抢劫团伙成员,包括“漂亮男孩”弗洛伊德(查宁•塔图 Channing Tatum 饰),“娃娃脸”尼尔森(斯蒂芬•格拉汉姆 Stephen Granham 饰)等,并藏身腐败警察马丁(约翰•迈克•鲍格 John Michael Bolger 饰)的农宅。马丁说服迪林格藏身芝加哥,寻求黑帮保护。在一系列银行抢劫活动中,迪林格爱上了芝加哥女职员比莉•弗雷凯特(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探员茂文•普维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被上司胡佛局长(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饰)提升,在美国第一次“打击犯罪战”中誓将迪林格捉拿归案。行动中,随着迪林格的势败,联邦调查局却日益壮大……©豆瓣
“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去抢劫任何一家银行” 毫无疑问,迪林格具备一名银行劫匪一线领导的所有素质,他经验丰富,计划周密,头脑冷静并且应变机敏。所以他能在1分40秒洗劫一家银行并且满载而归,甚至能够赢得民众的爱慕。 可惜他并不明白这却不是他作案成功的原因。 他成功,只是因为有人需要一些服务,而他则被认为是合适的。 而他被人们当英雄一般看待的原因,则恐怕要归结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满足了人们种种的心理期待,比如暴富、冒险、成功、风光、魅力、还有让政府丢脸(反体制的),在没有强心针的情况下,他貌似一剂精神鸦片,给人们带来刺激的同时,也给自己贴上了时代情绪宣泄代言的标签。 或许他自己没有想到这么多,他说“我去过的地方也并不那么有趣。”,并且,他也并没有因为成功和富有而融入到社会主流中去,在离开高档饭店的时候,他说“让我们离这个倒霉地方远点。” 无论是贫寒的出身还是他成功的方式,都注定了他永远不会被那些“上流人士”所接受,甚至在自己的圈子里也一样。 他聪明机警,风雅浪漫,忠于爱情,可是他不够智慧。 酒吧里,在言及未来时,朋友说“你应该考虑下,我们所做的都不是长久之计。”而他却回答“我们享今天的福,何必去为明天担心。” 以他的头脑,如果不是字面上看来那么散漫天真的话,那么就只能说,他的经历让他对人生和未来是不抱什么希望了,在没有认识爱人之前,他甚至连退休都没考虑过,真正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就是行动,享受,再行动,直到有外力能结束这一切。 他只是一颗被黑帮集团用来敛财的棋子,被人利用而无力驾驭自己,在他仍热衷于抢银行的时候,那些需要他的人已经在开始寻找更为安全、稳定、性价比更具优势的财富增长方式了。如果他们的动作可以慢一些,那么迪林格或许还能多过几天好日子,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比迪林格聪明的多。 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后,他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罗伯特德尼罗在盗火线里说自己除了抢银行什么都不会做,但是迪林格显然不是,只是“在你绝望的时候,你根本没得选择。”可是一切都变了,一个没有背景支持只能靠拼命的小团队很快就被打的七零八落,伙伴们依次伏法,就连信息都靠不住了。“这是4万8千美元。”“听着要比80万少很多啊!”迪林格窝火的说,这个时候的他,美人迟暮的悲凉感尽显,收入减少,压力却再增大,警察追的他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再不退休,那么他肯定不能如自己所言,老死在爱人的怀里。 可是接着爱人当面被捕,这深深的打击了他,而后来朋友的出卖,不过是他悲剧收场的催化剂罢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无路可走了。 看电影前的下午,他冒险的深入警察局里晃了一圈,发现重案组空无一人(除了一个留守接电话的,他应该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墙壁上贴着自己都已先自己而去的伙伴照片,孤独悲凉的氛围随着镜头缓缓移动,最后他问道看电视的几个看门老警察看的什么电视,有人冷淡的回答了一句。 这个细节暗示了他已经不再被人关注和需要,那些日子都成为过去,如今的他被彻底的抛弃了,既然早晚都是这样的结局,那么何必再保守煎熬? 于是他选择了一场黑帮电影,他时而淡漠时而会心的笑。 面对抓捕,把枪掏了出来,转过身去看了一眼身后枪还没能举起的警探,却又把身子转了回来。他根本就没打算抵抗,但是他也没打算活着。 不会再有人帮助他越狱。 于是,他选择了最后唯一能选择的。 死棋。 “我们的人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普维斯知道这话并不讨那个有志于打造类似“青年文明号”这样的明星团队的上级欢心,可他还是艰难的将类似的话重复了三次。 毫无疑问,他是个坚毅、负责、有正义感和职业水准的优秀警察。尽管他看起来冷漠、倔强、笨嘴拙舌,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一次次的把迪林格逼上绝路。 奈何的是,他也无力改变自己作为棋子的命运。 他的上级因为他的能力而把迪林格的案子交给了他,但是却不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并且明显也看不上这个有些土气不善言辞的下级,普维斯走的是踏实的职业路线,调查追踪指挥冲锋,可谓有勇有谋。他的上级却对宣传包装制造热点乐此不疲。 从第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二人共同的亮相,就能看出他们的合作,其实和迪林格与黑帮集团并无二质。 上级追求的是成为政治明显以便加官进爵,打击犯罪对他来说更像是为达成政治愿望的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所以他选择了迪林格,因为迪林格罪大恶极,而且尤具明星效应。至于那些真正的黑帮,他却没有去过问。 而普维斯符合他此时的需要。 普维斯的艰难就在这里,他其实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同事们的配合也远谈不上默契,在影片中,几乎没有显示他们之间的交流,有的只是普维斯自己不停地分析和下令,而后就是下属们没有什么回应的散开依计行事(还搞砸过几次)。他唯一拥有的,就是指挥权,却不能让大家发挥积极性。结合整部电影来看,似乎普维斯的目标和大家并不一致(最后抓捕行动的消息确认后,他有些兴奋地说就是今晚,然而下属们的神情却依然是一副漠然的表情,可见大家的心思并不在这方面。结尾的警察局大家围着看电视,表明了那时候大多数警察的心态似乎就是混日子)。而他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处境,面对下属的散漫和失误,他也从不开口责备,因为他知道,这没有用。所以他只是尽自己的力,对于自己的团队,他似乎也并不抱很大希望。 可以想象,带着一帮除了行尸走肉从事这样的危险的工作,指挥官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所以到了后来,他也不得不默视一些有违自己初衷的逼供。但是其道德底线仍是不能触及的,在他抱起被粗暴对待的迪林格女友时,将那种面色隐忍却胸有波澜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几乎是他的招牌表情。) 迪林格被击毙前,导演给普维斯的慢镜非常耐人寻味,普维斯的表现先是沉静,然后进入紧张,最有些不合常理的是,当他跑到跟前却看到同事把枪举起来向迪林格准备射击时,有一种放松和绝望掺杂的神情,放松是因为迪林格不会再逃脱了,绝望却仿佛是因为自己迟来一步而不能挽回迪林格的生命。 接下来的一幕也很有趣,普维斯问击毙迪林格的探员“他说什么。”探员说没听清。然后普维斯说你善后吧,就独自走了。人们在他的身后拥向现场,再次映衬出他那种深刻的孤独。他的表情还是那么坚毅,但是明显带着无奈与失落。和迪林格一样,他同样不被接受,难以融入。 他或许是在思考自己是胜利了,还是被打败了。或许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 一年后,普维斯辞职离开联调局(传闻是因为其硬梆梆的个性得罪了时任局长胡佛而被其逼走),最终于1960年自尽身亡。 “需要什么,给他搞定。” 真正的公众之敌,就在两位主角的经历牵绊、两大集团的内力比拼中,逐渐浮出水面。 黑帮集团对迪林格说“有什么需要的,就告诉我。” FBI局长对助手说“告诉他(普维斯),他需要什么,我们都能帮他弄到。” 一场警察与罪犯的殊死争斗,被如此平常的一句话感光,不是黑与白的较量,而是利益的攫取与再分配。 对于黑帮来说,他们的生意是第一的,起初没什么好买卖,抢银行比较划算,于是他们支持迪林格,给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信息、装备、路线、安全、以及洗钱等一条龙的服务。但是一旦他们找到更稳定高效并且安全的经济增长点,那么立刻就对迪林格过河拆桥:“你现在对生意是不利的了”。一句话,迪林格立刻江河日下,由红人变为弃儿,就此走上绝路。 对于局长来说,迪林格价值不菲,对于善用媒体资源的他来说,其筹码价值可以发挥双倍功效,于是他找来了普维斯。而在普维斯说道需要老一些的警探们配合时,局长的面色立刻就不好看了,因为这和他倾力打造的年轻精英品牌团队背道而驰。看到这里,可以明白一点,局长希望破案,但是局长并不把破案看做头等大事,但是在权衡了一下之后,局长还是同意了普维斯的决定。毕竟软包装和硬政绩相比,后者要有吸引力的多。 迪林格案件落幕一年之后,普维斯就自尽了。如果说迪林格的死是明线,那么普维斯的死无疑给了众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再来看看影片里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最初劫匪屡次得手,而且多是有惊无险,但是从黑帮抛弃迪林格开始,他的照片就上了电影院的大屏幕。警察局的警员开始总是姗姗来迟,火力也基本是劫匪占压倒性优势,但是同样从黑帮抛弃迪林格开始,狙击手一枪就把匪徒按在地上,开始的时候迪林格有警察找不到的安全屋,后来到哪里都无所遁形。普维斯来到重案组后,才开始着手给大家配好些的武器和防弹衣。还有把武器送进监狱以便越狱,律师三言两语就扭转乾坤。。。 透过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腐败已经渗透了司法部门,所谓黑白正邪的划分,不过是民众的一厢情愿罢了。 而那些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但是都尽力的想去改变这一切的人,那些反抗体制的人,大多都只能成为夜幕下的牺牲品,不管你是主动抗争,还是被动诉求。 这就好理解为什么导演采取了一种很模糊地态度,并没有把两名主角作为对立的代表而将其分别象征化,而是让他们都做了一些不合职业特点的事,但是又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迪林格表现出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普维斯对逼供的默许。)因为他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在体制和利益的食物链上,他们都处于底层,其职业愿望其实不过是别人在需要你时赏给的一根骨头罢了。这也是为什么警察局人浮于事的原因,因为大家对这个社会绝望了,混日子,是普遍的选择。 这里不得不提到电影中插入的广播:“迪林格事件从某方面来说,也确实促进了法律的进程。。。”而后黑帮的对话也显出了一丝忧虑,不知导演是想借此说明社会终究是要进步的,还是仅仅想给灰暗沉重的电影添一点亮色,告诉大家,这个敌人并非不可战胜。 前提是你活得够长,付出的代价够大。 迪林格说警察们懦弱,迟钝,缺乏毅力,他没明白,那是因为“那些人”还没真的想对付你。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和台词都是在最后,白头警探二话不说,在迪林格无意反抗的情况下近距离对头射击,和他一同从外地调来的警探补的一枪也是打的要害,明显没打算留活口。 迪林格的女友最后看着他说:“他们说是你开枪打死他的。” 白头警探说:“是的,我是开枪的人之一。” 迪林格并非死在枪下,普维斯也一样。 他们是死在体制上。 真正的公众之敌。
电影是部很真实的传记片,镜头晃动和无时无刻的拉镜头更添氛围感;
剧情方面从开端幕约翰风头正盛适逢佳人到展开幕普威斯特与约翰针锋相对,后高潮幕约翰势衰两方枪战,结尾幕约翰枭雄落幕走向死亡。
将近两小时半的时长,像是刻意不特别突出人物性格,用总是晃动的镜头来记录一切,1933年,罗斯福上任,经济大低迷,犯罪尤甚,正如影片节奏走向,警方崛起罪犯势败,老美走上坡路的时候,有些混乱时代的人民“英雄”,就像约翰一样,渐渐消亡了。
下面说说我喜欢的几个镜头,很抓人,很有意思。
约翰与比莉共度春宵后约定终生,两人同处一个画面切近景,光源却不同,一明一暗,像是两个世界,这也暗示了两人最终命运。
构图很漂亮,有点黑色幽默,“罪犯就在你身边”,警察用大荧幕喊话,所有人听从向左向右扭头,唯独通缉犯约翰,他低头慌张又得意,帅拉了……
擅自严刑拷打比莉的胖警察被普威斯特拦住并且附赠无数眼刀(哥们儿办案不打女人)(同时也有前段剧情同事去世等等等等的心理阴影,贝尔警官,很拧巴的一个人,最后也给折磨自杀了。。。)警局中人站在门后走廊朝里面探头,胖子一个人贴墙呆站,嘲讽技能拉满,很记忆深刻的一个镜头。
前景是约翰的后脑,后景是呼应比莉的“戏中戏女主”,绝别意味很浓的气氛一下子烘托出来,悲伤又克制,大英雄的浪漫法,在所有人觉得他会去看另一场枪战电影时,他去了另一场。怀念和记住恋人和朋友。
all in all 戏中戏来再次call back一下本片男主至死人生信仰:
活的要精彩,死也要精彩,不要恋栈,燃烧你的生命吧。
【B】相较于《迈阿密风云》,本片的数字质感更极端了,不仅仅只有数字噪点,更加显眼的还有人物运动中所拖拽出的残影。同时,将数字摄影投放至这个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犯罪故事,本身就极具争议,过量的画面细节仅在面部特写时起效,而在其他场合下(甚至包括其最拿手的夜戏),也开始拖迈克尔·曼的后腿。唯有在迪林格被击毙后混乱的围观场面下,借由“手持DV”的影像质感,影片终于给了数字摄影穿越回这个时代的理由。怀疑迈克尔·曼的创作灵感在《借刀杀人》后就差不多宣泄殆尽,只剩顶级的枪战调度可以一看。
那个啥, 这男人咋越来越帅呢..
还打坏他的脸。
劫富济贫,逍遥于世。
“不要胡思乱想,我会老死在你身边。”
热闹 紧张 还有爱耍帅的男主角 好看的传记电影 尽管我之前从未对传记电影有过如此的感受 多亏了Depp 演技真棒
被自杀
金发红唇的凯瑞穆丽根和卷发红裙的马里昂科迪亚加上一个can be everyone的德普,德普微颓了演坏人更像了,纯粹就是大牌儿撑场面的小片片
爱的如此深沉……
他象诗人一样说出最浪漫的情话。
看的是deep影片其实不重要
我的抢银行梦再次出现!
没创意的水准之作。贝尔僵死了。
罪犯的命运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最终都是毁在了女人的手里。
我是看帅哥的,不解释。
Michael Mann,永恒的枪火之王,听到老爷子熟悉的轰鸣枪声,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Johnny Depp 总算演了个像样的角色,“给我一支枪,让我横扫天下”的坚毅霸气够震撼。“他们只在乎别人从哪里来,而重要的应该是人们要往哪里去”,纯爷们。
长还闷的吓死人
帽子 大衣 西装 背心 衬衫领带 我他妈要去抢银行!!!!
情节混乱,线索模糊,而且最重要的是数字高清摄影所呈现的质感和时代背景实在不搭
大强盗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