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薄暮之光

    剧情片其它2006

    主演:Janne Hyytiäinen  Maria Heiskanen  伊尔卡·克伊瓦拉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猜你喜欢

     剧照

    薄暮之光 剧照 NO.1薄暮之光 剧照 NO.2薄暮之光 剧照 NO.3薄暮之光 剧照 NO.4薄暮之光 剧照 NO.5薄暮之光 剧照 NO.6薄暮之光 剧照 NO.13薄暮之光 剧照 NO.14薄暮之光 剧照 NO.15薄暮之光 剧照 NO.16薄暮之光 剧照 NO.17薄暮之光 剧照 NO.18薄暮之光 剧照 NO.19薄暮之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社会底层人士考斯迪南(詹·海帝安Janne Hyytiäinen饰)是个不起眼的保安。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斥着失败感,如果说他曾经有过一些挣扎的话,也陷于徒劳,因为无穷无尽的孤独和自卑感已经把他牢牢笼罩。他似乎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太久。美女米尔雅(玛利亚·海斯卡涅 Maria Järvenhelmi 饰)就这样意外的出现了,被她如此垂青,考斯迪南的人生终于重现亮光。
      没料到,米尔雅接近考斯迪南,不过是珠宝店抢劫计划的一部分。可怜的考斯迪南不但默默忍受了一场情感的欺骗,还因此事而入狱。即使保释出狱后,一切都有了重建的希望,噩运却始终不肯离开这个小人物,又一次给他无情的打击。走投无路的考斯迪南,只有期盼着人生能有一丝曙光。

     长篇影评

     1 ) 薄暮之光,光在哪里? 《薄暮之光》观后感

    科因斯泰恩是一个夜班保安,生活单调乏味。影片开始他孤单的身影走过长长的无人地下通道,又乘着高不见顶驶向黑洞的无人自动扶梯,在无人的商业区逡巡。交班的时候一句“照旧”,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主管和同事都讨厌他。他在那里三年了,没有交到朋友,大家都希望他能够离职。他们嘲讽他是娘娘腔,厌恶他,排斥他。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同事都鄙视他。

    他也的确与众不同。

    他不同于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事。他总是头发梳的整整齐齐,没有胡须的脸洗的干干净净,衣服也是熨的平平展展。他租住一间地下室,简陋的地下室被他收拾的整洁舒适,成为了一间人住的居室。他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一双不知所措的眼睛看着这个强大的世界。

    生活中我们有时碰到这样的人,他们被命运抛在一个不属于他们的地方,他们与环境格格不入,与周遭的人格格不入。好像命运专门与他们作梗,而他们又没有力量摆脱这样的境况。他们哪也去不了,就被困在那里一片茫然。就像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废物。

    老天给了他们细腻的情感,善良的天性,同时赋予他们软弱的个性和普通的智力。他们能感到生活中的痛,却无法表达,无处表达。他们只能陷在云雾般的深渊里没有出逃的路。

    深夜里三个看起来粗壮的流浪汉一边走一边在交谈,谈论马克西姆.乔治、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普希金、果戈里,这些人都是天才,是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虽然他们也与世人格格不入,甚至自杀,但是他们生来就不平凡,他们的格格不入都是高格调的象征。好像这三个人是老天专门派来提醒科因斯泰恩的使者,告诉他普通人就该踏踏实实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活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要立足现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科因斯泰恩胆怯的躲在暗处,看着三个流浪汉越走越远,似乎更茫然了。

    科因斯泰恩是个善良的人,他同情绑在路边没水喝的狗,在被女骗子盯上以为自己获得了爱情以后,勇气陡增,敢于为狗向恶人讨说法。然而怂人终究是怂人,无智无力的他被揍的鼻青脸肿。科因斯泰恩注定是永远的失败者。有时候善良就是一种软弱,或者说善良是软弱者掩盖软弱的借口。善良,单纯,软弱,多愁善感,这些都是骗子最喜欢的特质,骗子敏感的鼻子最能追寻这些味道。

    其实就算是智商平常的普通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骗的,只要他具有一般的现实检验能力,就能分辨出骗子的伎俩。但科因斯泰恩整日耽于幻想,幻想命运会突然改变,幻想意外的破格提升,并没有去做一件让自己真正获益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胜利的体验,他一辈子都在遭人鄙视,这种境遇让他无法承受,于是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就自我鼓励,幻想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一个非凡的成功人士,以此来平衡这种难以承受的自卑情结。所以他会相信咖啡馆里萍水相逢的美女爱上了他。他在被人唾弃呵斥之后去跟小食摊的女摊主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开一个大公司,你相信吗,只要我需要,我的同事都会追随我。科因斯泰恩轻松的用幻想摆平了现实中的屈辱。女摊主当然不相信,她对科因斯泰恩怀着悲悯之心,是唯一一个平等对待他愿意与他做朋友的人,但是科因斯泰恩也许是觉察到她的同情而不愿接受,也许是已经习得了一种在鄙视中顽强活命的惯性,却没有承受善意的勇气,反正科因斯泰恩不愿接受女摊主的好意,总是拒接来自女摊主的温情,甚至在他坐牢期间对女摊主的来信看都不看就撕毁了。他似乎需要在女摊主面前保持高大的形象。而对于这种需要又倍感羞耻。

    也许科因斯泰恩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利用价值,对女骗子倾注真情毫不设防,女骗子利用他夜班保安的身份盗取了珠宝店密码,下药迷倒他,和同伙一起盗走了价值连城的珠宝。科因斯泰恩认了所有的罪,在警察没有证据放走他女骗子又再次藏赃物与屋内陷害他之后,他依然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宁愿自己坐牢也要保护女骗子周全。你想不到一个在屈辱中拼命维护自尊的人,会用怎样疯狂的手段毁灭自己来证明自己的高尚,以此获得一丝优越感。也许他太留恋这种爱情感觉,虽然虚假,慰藉却是真的。他不能面对真实的现实,他宁愿活在幻想之中。

    有多强烈的自卑就有多大的翻身期待,科因斯泰恩似乎要履行对女摊主夸下的海口,他去学习公司法,然后去银行要求贷款开办公司。银行经理讥讽他一个中专生身无长物毫无信誉,拿什么贷款?他说他自己做担保。结果当然是一顿羞辱被当成疯子赶出银行大门。他被骗子盯上以后,跑去跟女摊主说他恋爱了,有女朋友了。女摊主黯然神伤,科因斯泰恩应该知道女摊主对他有意思,也许他忍不住就是想伤害这个女人,就像别人伤害他那样。

    出狱的科因斯泰恩,住在一个福利机构,面对前去看他的女摊主,指着临床的流浪汉说,这个人很厉害,他们两人准备合伙做大生意。他的一点点尊严都是建立在谎言上。出狱的科因斯泰恩在一个饭店做洗碗工,非常不幸的是他在饭店里遇见了女骗子和她的同伙。他们用他坐牢换来的钱享受美食和欢愉。科因斯泰恩看着女骗子躲闪的眼神,第一次有了价值感。然而科因斯泰恩不知道,在老虎眼里,不管你是善良的羊,美丽的羊,智慧的羊,都是羊而已。老虎对羊最大的慈悲就是连皮带骨吃净他的最后一块肉,然后舔舔嘴唇赞叹美味。这次相遇,骗子告发科因斯泰恩是窃贼,令他丢掉饭碗。科因斯泰恩终于怒发冲冠,拿起小刀扑向骗子……从来没赢过的人,很难扭转败局,科因斯泰恩被骗子打的半死,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这次面对赶来救他的女摊主,科因斯泰恩握住了她的手。

    薄暮之光,就是没有光,在短暂的光亮之后即陷入沉沉黑夜。科因斯泰恩的光在哪里?也许是死而重生。

     2 ) 你能看出这是一幅革命者的肖像吗?

    《薄暮之光》中有几处场面调度,类似地,都是先从主人公考斯迪南的面部镜头切换至人物群像,然后镜头慢慢向人群推进,像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代替主人公,用镜头去端详和审视,镜头运动过程中,观感也从主人公对相关者的视觉印象迫入心理境况。还有几个“半主观镜头”,交代过现场人物关系后,就停留在男主身上,这时,呆板的面部表情不再具有独立存在的基础,静态镜头下是翻滚的情绪状态……然而,在感叹阿基·考里斯马基精湛的技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它也只是沦为导演关怀人物的手段,深情却不动神色,或许只有充分地理解芬兰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才有自伟德体育最新网站自己的镜头去代替人物视角。吝啬的对话,细微的肢体动作,静物绘画般的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平静感,让人感觉这个影像世界张开了双臂静止在原地,随时准备给小保安代表的所谓具有薄弱社会地位的群体以拥抱。这是影片给我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该乒乒乓乓的珠宝抢劫事件,以及社会对男主人公残忍地心理侵犯和侮辱过程,始终是不悲不喜的视觉传递。导演没有想通过角色个人处境的强化去激起愤怒,反而是在弱化个体象征,悠长地描述芬兰的社会现状:芬兰这个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差距悬殊的社会结构,为人性留足了变幻空间,歧视,敌意,伤害随时都在打磨一个人,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这样再回想影片开头持伏特加的夜行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多过普希金,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了。本来心怀骄傲感,有未来设想的保安,一直在被动接受来自周围的纠葛,这是发达的福利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监狱出来后,得到安置,考斯迪南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落入更大的社会困境。
    影片人物是一出恢宏悲剧的承受者,所以观看过程一直保持着被压抑状态,但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向上的,从保安考斯迪南的主观镜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经受的,心存疑惑,这种疑惑不需要答案,至少当他拿起水果刀的时候还不需要,影片中仅有的“激烈”镜头隐含着对阴暗人性的反抗,基于的是保安自身对光明的认识和坚持,就像影片的插曲《灯光》,流淌着忧伤中略带浪漫色彩的旋律。导演让镜头结束在这里,受伤斜倚在车轮旁的考斯迪南,眼神开始坚定,像极了一幅革命者的肖像了。

     3 ) 後政治時代,底層人民該怎麼辦?──《薄暮之光》

      即將於三月在台上映的《薄暮之光》(Lights in the Dusk, 2006),是芬蘭大導演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繼《浮雲逝事》(Drifting Clouds, 1996)、《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之後,所完成的「芬蘭三部曲」最終章。簡言之,本片乃藉由描繪一位保全被設計栽贓、判刑入獄,乃至假釋出獄後仍遭陷害的歷程,一方面揭露後政治時代社會底層人民走投無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希望地暗喻出路之所在。

      學歷只有商專,只好擔任保全的男主角寇斯特(Koistinen),是一位個性相當矛盾的人。他孤僻被動,卻又期待與人互動;他沒有自信,自尊心卻又很重。寇斯特這種被動、脆弱且十分好強的個性,不僅促使他被保全同事們排擠奚落,也讓他不善於與女性交際。

      因為沒有學歷、工作低下、住所破敗、缺乏朋友與女友,寇斯特在社會生活中備嘗羞辱。望著上層社會人士西裝筆挺、出手闊綽,還有美女相隨,寇斯特不免也夢想要開公司、娶得美嬌娘,獲致成功富裕人生,以便擺脫目前低賤而寂寞的處境。然而不幸的是,寇斯特不僅被銀行貸款部嚴厲地打回票,還被珠寶竊盜集團盯上,被美女設計栽贓而自願入獄服刑。假釋後,寇斯特好不容易找到收容所與工作,卻又遭竊盜集團首腦爆料前科紀錄而失去工作。走投無路的他最後拿了一把水果刀要去刺殺首腦,卻反遭小嘍囉痛毆。人之走投無路,莫此為甚。

      本片因而突顯出底層人民的困境在於:溫良恭儉讓、沒有法律知識、不為自己主張權利,不免蒙受黑道的陰暗淫穢暴力與國家法律的制度性暴力的雙重打擊。不過這還只是浮面的見解而已。更重要之處在於:能夠讓弱勢的工人不再宿命,而能團結起身要求普遍權利的階級意識與民主鬥爭,在今日似乎已是天方夜譚。

      如Slavoj Žižek所云,在今日「一開始就排除」(foreclose)了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後政治(post-politics)社會裡,真正的政治介入已不再可能,而國家因而化約為一個治安維護者,服務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包容式人道主義。我們再也看不到作為政治主體而要求其普遍權利的「工人階級」;相對地,我們只能看到工人作為多元文化社會裡多樣特殊階層與群體之一,有其特殊的困難與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與關懷」、「值得政府解決問題」。

      然而,如果對於工人的「關懷」與「問題解決」只得在現行社會政治關係的框架中思考,那麼那些使工人生活無從改善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消滅。其結果便是,工人──如本片的寇斯特──若非夢想「力爭上游」,按照現行社會邏輯當個資本家,就是「自甘墮落」,靠治安國家的社會救助政策(例如本片的夜間收容所)與補充前者的資本家大善人的救濟來過活。

      而不論是「力爭上游」也好,「自甘墮落」也罷,工人始終深陷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邏輯裡,安於被剝削而後被救助的位置,而無能政治化他們被排斥在外所面臨的困境,無從自我主體化而發動民主鬥爭。

      因為被既存框架既排擠又安置,吃不飽但也餓不死,卻始終難以自困境脫身的底層弱勢人民,該怎麼面對後政治境況呢?就《薄暮之光》看來,雖然寇斯特的遭遇如此每下愈況,在片尾甚至來到看似走投無路的地步,但導演郭利斯馬基並不主張底層人民的宿命論、末日論與在劫難逃說。

      相對地,透過結局黑人流浪小孩的通報、被棄流浪狗的守護,以及攤販女老闆的前來照顧,郭利斯馬基暗示了底層人民∕動物要在國家、資本以及黑道的三重打壓下生存,就必須聯合其他弱勢人民∕動物,普遍化自身,以動搖既存多元文化社會宣稱「尊重差異」實際上卻犧牲了少數他∕她∕牠∕ㄊㄚ者的「自然」「中性」秩序。

      最後一幕,寇斯特握起攤販女老闆的手,這不只意味著他終於接受她的愛,也象徵著他終於不再羨慕上層社會而排斥厭惡自我社會地位,並願意與弱勢者聯盟。而弱勢者之間相互聯盟而實踐行動,不就是走投無路之際突現的出路,不就是薄暮中浮現之光嗎?正是在片尾,片名「薄暮之光」以寇斯特與女老闆的握手影像具體化了起來。

     4 ) 薄暮之光:生活遗弃了他,可他还在寻找一线光亮


           科因斯泰恩是一个被生活遗弃的可怜人。
           这位主人公的设定很有意味。在电影中,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恋人,与周遭人的相处甚是冷漠与疏离,干着一份刚够填饱肚子的工作——珠宝店保安。他的目光冷峻而略带仇视。寒冷的赫尔辛基街道上,几个过路人谈论着柴可夫斯基契科夫普希金果戈理等艺术家的轶事,他只是躲在一旁,默默的瞪着他们;几个工友在酒吧里喝酒,隔着窗户骂他是“娘娘腔”,他也只是默默的瞪着他们;一个人男子从卫生间出来,站在门外的科因斯泰恩像是夹肉饼似的被挤在门与墙壁间;他跟一个时髦女郎主动打招呼,那个女郎藐视的瞟了他一眼,然后女郎的男友就叫他“走开”。他只能去住所附近的杂货铺买两根烤肠,与老板娘聊几句对生活的期许。生活中的他处处遭人白眼和冷落,但他却逆来顺受,对发生的这一切毫无反应。
            当他独自一人喝咖啡时,一个漂亮的金发女郎走入他的生活。她对他说:“看来你需要个伴儿,你可以和我谈谈。”他禁闭而又渴望的心灵接纳了这个女郎:“别看我们粗野,可我们也有感情。”他西装革履的赴约,在电影院里,女人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他却一直盯着女人的脸,眼神里全是欲望。他以为他们的关系可以步入正轨,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郎是一伙大盗的帮凶,她是这伙人放出勾引斯泰恩的诱饵,因为斯泰恩掌握着珠宝店的钥匙。可以预见的案件发生了:女郎事先在斯泰恩的咖啡里下了迷魂药,之后拿走了他的钥匙。珠宝店被洗劫一空,而斯泰恩成了最大的替罪羊。在他被关押前,他都没有向警方吐露是那名女郎及其同伙干的。
           “虽然我的心在哭泣,但你看不到我一滴泪。”留声机上放着忧伤的旋律。在狱中,斯泰恩无所事事,用抽烟和睡觉来打发时间。狱警给他带来了杂货铺老板娘写给他的信,那时他正用拖布在地上画圈。他看了一下信封,就将信撕碎了。我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要袒护那名女郎?替他们承担起所有的罪责?难道仅仅是孤寂时女郎抚慰了他的心灵么?整部影片中,都看不到女郎对斯泰恩有丝毫的爱情,作为犯罪团伙其中一员的她,如果还保有良知的话,那么就是她说的这句话:“你们究竟想从中得到什么?他一无所有。”在那一刻,女郎似乎在心底对斯泰恩产生了些微的怜悯。怜悯,只有人性最后的一点怜悯。而斯泰恩,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她。
           斯泰恩出狱后,蜷缩在收容所里,那个杂货铺的老板娘来看他(她或许是他唯一的朋友)。斯泰恩本来找到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却无意间碰到了那个金发女郎和指使她犯罪的同党,那个主谋,告诉咖啡馆的老板斯泰恩之前有犯罪前科。斯泰恩醒悟过来。回到收容所,他准备了一把水果刀,再度来到刚才的咖啡馆,拿着刀向珠宝失窃案的主谋刺去,没想到却被他的保镖夺下了手中的刀,还被他的同伙暴打一顿,将他丢弃在荒郊野外。
           当杂货铺的老板娘找到斯泰恩的时候,他正窝在一辆推土机下面,寒冷使他蜷紧了身子。看到老板娘来了,他只是轻微的吐出了四个字:“留在这里。”最后,两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被生活咬啮的千疮百孔的斯泰恩终于在生命的烛光将熄未熄中看到了一丝光亮。这重新燃起的光亮,足以温暖他的生命。
           这一次,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将镜头对准了北欧福利国家下的贫苦下层人民。暗淡的暮色中,稀疏而寒冷的街道上,主人公踽踽独行。他是一个失意的人,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意味的符号。任何一个国家,这种挣扎在精神空虚、生活困顿中的人并不在少数。而考里斯马基用精炼而俭省的镜头语言和省略的对白,描摹出一种荒芜的寒冷,精神家园的丧失。
            影片也有一些令人不太信服的地方。例如:斯泰恩带着那个金发女郎进入他执勤的高楼,毫无顾忌的输入进入珠宝店的密码。他对这个女人丝毫没有防范之心。斯泰恩的年龄起码有30岁,可是对于这个刻意接近他的女人,却没有一点警惕,简直匪夷所思。当然,如果一开始斯泰恩就拒绝了金发女郎的话,那么后面也就没有任何发展了。
           如果除却它的最大的弊病——不符合社会交往的常理,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精致的小品。一部片长不足80分钟的电影,传神的表达出主人公落魄、萎靡的形象,这要归功于导演选角的能力和演员自身的功力。一个失落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

     5 ) 《薄暮之光》:心甘情愿的做带手铐同谋

    南国没有真正的四季。

    这几个月一直滴雨未下,也从没冷过。从电视上看到,9月下旬的赤峰就下了第一场雪,而岭南仍是如此闷热,只是这几天才下了一场雨,气温也稍微和缓些,仍维持在22度,在本是冬天的节气,体味着淡淡的秋意,年头久了,也就习惯了。

    但内心总是怀念那种隆隆的冬意,虽然裹着厚厚的衣,心气却顺畅好多,没有如此地肿胀。生活在四季不分明之地,总是无法融入这种气场,因为脑袋总是空空的,或者就是莫明的痛得发怵,除此之外,视野所及,只有蚊蝇蟑螂,哪怕是在11月的月底。

    记得1976年11月,尚幼的你在看报纸,报上登有海南某农场职工,穿着短袖衬衫声讨“四人帮”罪行的举手照片。大人们说那地方真有意思,我们这儿都快下雪了,他们还过着热天呢。这么多年了,已深深体会到了那幅照片所带给你的某种“能量”。当然,老人们有理由喜欢这里的“冬天”。

    你又听到了谁的嘶叫声?

    不知为何因为一场迟迟而来的秋雨,就想起这些老掉牙的事。令人难以平绪的可能还有这部芬兰电影《薄暮之光》,由芬兰名导阿基·考里斯马基编导。影片格调沉静、冷漠和绝望,但不窒息。

    一个落寞的保安,歧视与反歧视,总是沉默面对一切,“七仙女”的到来,也只是犯罪集团利用的把戏。于是,珠宝店被盗,于是,顺理成章,老实的考斯蒂南成了替罪羊。

    问题的症结点是:对一切都心灰意冷的他,心甘情愿的成为唯一的“带手铐同谋”。在判了一年出狱后,他还是无法逃脱坏人的魔掌,漂泊无依,无立锥安身之地。似乎,从中能找出我们现实中的某种晃动的影子。

    如果这是一部简单的“盗窃案”影片,就没有意义来探讨这部影片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其实,这样一部表现处于生活在底层的年轻人,只有一颗单纯的心,却要用来应对复杂又可怕的现实,结果可想而知。

    阿基能拍出这样的影片,这也说明,芬兰与其它北欧国家一样,是一个同具艺术深厚滋养的国度。谁也别小看芬兰,“二战”前,小小的芬兰,曾经抵挡了几十万苏联军队的入侵,打得苏联人落花流水,要不然芬兰也早就被苏联肢解了。

    雨停了,从《薄暮之光》中走出。

    但你记住了主人公考斯蒂南那双无助的眼睛,澄澈中透出一股愤怒。也许,除了无望,就是漫漫长夜,在内心里沉溺于哭泣,外表却无比沉静,这是他幻灭之后的微光;这也是薄暮之光,给予他的一点希望,抑或无休无止的苦难。

    2006、11、22

     6 ) 男主

    男主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导演并没有对男主施加带有自己的情感的怜悯,即使是怜悯,也是自上而下的怜悯,或者只存在于创作过程中的怜悯,比如小卖店的女人从一出场时就会知道男主将要在结局和她在一起,结局也鲜明地以两个人手交握的场面结束,这是电影唯一的温情,然而,这个温情是因电影安排而产生的,其本身并不显示任何情感力度,导演从一开始,从创作之初就想好了故事的一切,男主的命运和故事纯粹的核心,所以男主不仅在故事内部是惨的,他也因为导演的机械安排只能走向最后的命运这一方面而惨。

    电影展现了一些详细的段落,比如摇滚歌手在唱歌,抢劫犯打牌,这些段落虽然漫长,但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作用是和男主做对比,这些段落越是有精心的布景,延长的时间,镜头转向男主的时候,男主就越显得带有滑稽感的可怜,就像是以男主为中心向整个电影里的人和事物辐射一种冷感。

     短评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3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不是我的菜。感觉表演好做作

    11分钟前
  • Marc
  • 较差
  • 小人物的故事

    13分钟前
  • KID
  • 力荐
  •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17分钟前
  • 驚 情
  • 还行
  •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25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29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较差
  •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3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31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35分钟前
  • 好奇心
  • 推荐
  •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37分钟前
  • 是和有
  • 力荐
  •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3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39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41分钟前
  • 姽嫿ღ
  • 还行
  •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45分钟前
  • btr
  • 推荐
  •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4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5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电影中的文学性

    53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