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亚国家阿富汗陷入连绵的战火之中。国家饱受摧残,人民流离失所。无情的轰炸摧毁了老人达斯塔戈(阿卜·拉贾尼 Abdul Ghani 饰)所在的村庄和家园,他的亲人几乎全部遇难,只有5岁的孙子亚辛(贾温·马德·何马翁 Jawan Mard Homayoun 饰)幸免于难,却也被爆炸声震聋了双耳。老人强忍着悲痛,带着孙子前往远方的矿区寻找儿子,要告诉他家中所遭遇的厄运。死者长已矣,生者却仍要在漫漫长路上奔波劳顿……
本片根据导演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的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2004年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评委会奖、2004年戛纳电影节Regard Original奖、2004年根特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5年比利时法兰德斯国际影展银刺奖、第六届印度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Abdul Ghani)。
我有一个来自阿富汗的朋友,她无时无刻都很开心的样子。她有一个来自巴黎的男朋友,两个人在阿富汗的同一家公司工作,然后相爱。阿富汗容不下他们,她失去了工作,遭到生命的威胁,于是和男友一起远走伦敦。这还是在塔利班上台之前。 她们现在在伦敦有一个小房子,他马上就要娶她。 这个男朋友也是很有意思的人。他在中国四川一个我都没听说过的地方做小额信贷,中文说的好到一个不行,因而在某些中国城市里饱受歧视 -- 大家都以为他是新疆人。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新疆普通话向我介绍过他所住的中国小城。照片里的那个地方清淡极了,一棵树一朵云都是一首诗。照片上还有在街上乱走的老人,市中心有一个天主教堂。那里的阳光是可以融化额间皱纹的阳光。我跟他说,这个地方很像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我常常梦回的故乡。于是这个法国人立刻以东道主的姿态,非常慷慨的邀请我去这个地方小住。 我跟这个阿富汗的女朋友,唱过阿富汗的歌,学过阿富汗语,聊过她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她们家的狗,一起做过饭看过电影喝过啤酒,计划过去她们家旅行,但是,我从来没有问过,任何关于这个国家的事情。 要怎么问?对于一个国家或是个人的伤痛,自我追问是值得尊重的,而对他人的追问则显得可耻。对于极度悲伤和痛苦的历史,对于谈论起他的人,也许唯一的自重和尊重就是对于谈论本身的克制。 战争从1979年以来给阿富汗带来的影响何止千万,而 Atiq Rahimi 极为克制的讲诉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故事。这个故事传递的是一些普世的情感,也许因为这样他才如此令人动容。 Atiq Rahimi 有多克制? 前半个小时我都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老人带着小孙子去寻找远在矿区工作的儿子,小孙子不听话,在错过一班车后,两人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这之后,随着一个一个细节展开,我们才知道这是战火中的阿富汗; 等老人因为等车不来转而去到儿媳娘家所在村庄过夜时,从他和他人的对话中我们才知道他在家乡已沦为平地,他失去了妻子和儿媳,小孙子也因爆炸产生的巨响而丧失听力。而这些细节在接下的剧情中又通过老人和其他人的对话一步一步丰满。儿媳被凌虐的场景一次一次出现在老人眼中,小孙子一遍一遍大叫”为什么没有声音“,这是战争留下的不能承受之重。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一遍一遍,愈发清晰的刻在我们心上。然而这就是关于战争残酷的高潮了。就是这么多。随着老人独自登上去矿区的车,这一切也就轻轻落下。 在片子里面至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坏人。那些参与战争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在自己的家乡被摧毁的时候将枪口转向自己士兵的,悲伤的普通人。那些看上去无关的人,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最后也从旁人的聊天里轻轻点过: 所有的人的生活都被战争影响了。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没有一个赢家故事,找不到罪人的故事。 而这一切都被以一种非常美的方式传递了出来。大量的诗一般的长镜头。 镜头都闪现着空旷,苍悲,平实,热烈的美感。画面中长长黄沙弥漫,像是战争留下的伤痛,裹得人满头满脸无从回避;可是在黑山黄土之中,又充满了质朴和深沉的壮美。老人路上遇到的商人,是个好人。在媳妇娘家遇到的各种人,让他搭车去矿区的人,都是好人。甚至那个被因为对自己士兵开枪而被送押的人,也是好人。这些和战争所带来的悲伤放在一起显得是那么惊心动魄。这好像是一场无声的告诉:这个战火纷飞的地方;他有美丽的土地和善良的人们;可是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地方,他们人民为什么要承受这样战乱? 战争没有任何意义,除了经历过他而活了下来的人要带着这段记忆继续活下去。我觉得唯一打动人的,是个人层面的东西,再往上加总就没有意义了。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是它没有任何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任何道德的说教。 它只是缓慢的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 战争会过去,但他给每个家庭带来的悲伤,以及人生价值上的坍塌,没有办法过去。好像剧里的老人,他不仅仅是悲伤而已; 他出来的时候也许只是下意识的觉得要去找儿子,告诉他村子发生了什么;然而随着时间过去,他意识到每一个行为的意义都因为战争而得被重新被审视和解释;他不知道因不因该去找儿子,他不知道应该对儿子说什么,他不知道要相信什么才可以继续活下去。而更加动人的地方,是即使在一切意义都已经坍塌,在一切事物之下,意识以下,人性之美依然闪着幽暗的火光。小卖部的商人劝告老人继续前行的话非常动人,但我想说的是两个细节:第一个是老人手里那袋至始至终没有交给儿子的苹果,红红的苹果几次在电影里出现,当老人颓唐的坐在桥边的时候,潜意识里死去的妻子在对他说:去见我们的儿子吧,告诉他家里的苹果树今年结了好多苹果,不要告诉他家里发生了什么;第二个是最后一个老人梦到他死去的儿媳的时候,他终于给她披上了衣裳。那是潜意识里的人性,凌冽的人生里的一点温暖火花。 电影,绘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以一点点美来对抗人生里的悲苦与不堪。在这些细节里,电影本身存在的某些意义和故事的意义重合了。这是部电影是我看过所有关于战争的作品里,最像诗的一部。“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说实话,从保罗策兰到克拉特尔,再到《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师》,有的我感觉到了天赋,有的我感觉到了伟大;但是,这部电影,他是一首诗。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那样的诗。 另外插一句,这部片子的配乐非常非常赞。 我个人是很不喜欢那种喧宾夺主,情节还没到从音乐就可以猜出来什么事情要发生的配乐。所以,这个就见仁见智吧。 最后用片尾曲结束全文。看那歌词,多么像异国的《诗经》啊。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刺伤我的心 陌生人自有他的方式 朋友也有他的方式 刺伤我的心 若是陌生人伤害了我 我无话可说 只能问我的朋友为什么 他要这样伤我的心 我的朋友 我需要你 我有话要对你说 留下来 留下来陪我 因为我的心已碎 我的心在哭泣……”
完全超出预期 很震撼 久久不能平息
本身是一个非常浓烈沉痛的主题 竟然拍的如此平淡 克制 同时 充满诗意 全片没有一个战争场面 却处处都能体现出战争留下的创伤
沙漠 群山 戈壁 使他们走不出远方 一个又个被轰炸燃烧的村庄 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 无数死去的人 葬礼上悠长的古兰经 夜晚村庄里聚集在一起的村民同唱悲歌 歌声痛苦苍凉 一切的一切 怎么能让人不充满愤怒 于是暴力和仇恨的蔓延 也就自然而然 在“孙子”的耳里全部人都变成了哑巴 新生一代只剩下了表达 耳不闻 蛮横的做了自己想做的,世界的声音被“坦克”夺走 老人手里的红布袋 儿媳的红裙 是这荒野里少许的亮色
全片充满着各种非常棒的细节 满地都是地雷 被误伤的牲畜和人 小卖部店主讲的那个意味深长的当地寓言故事以及自己唏嘘的过往人生 一直坐在坦克边不知道在等待什么的神秘母女 因为不忍自己村庄的村民被屠杀而开枪扫射自己的长官所以被逮捕的年轻军人
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场景也非常少 就是一个悲痛的老人 村庄被毁 家人去世 于是带着孙子想要去看望在矿上的儿子 准备告诉儿子噩耗并宽慰儿子
就是如此简单的故事 富含的意蕴却非常的深厚丰富 韵味悠长 真可谓以少见多 以小见大 四两拨千斤
而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主要是因为全片充满丰富精彩的细节和那些壮阔苍凉的大远景长镜头 以及相得益彰的配乐 当然 最根本的原因 还是因为导演自己的经历 积累 学识 以及 境界
开放式的结尾也特别棒 儿子究竟是因为狠心才没有回去奔丧 还是因为太过痛苦无法面对 还是更甚至 已经自杀 一切的答案都留给观众去思考和品味 老爷爷孤独的背影在壮阔苍凉的隔壁上渐行渐远
拍得非常淡,但依然很戳人。红布袋变成儿媳的衣服那一段简直神来一笔。可怜的阿富汗人,希望世界和平。8分。
阿富汗电影,讲述战乱中人的绝望飘零无依。幸存的垂老祖父带着被炸弹震聋的小孙子千难万不易去找在矿上工作的儿子,老人震惊于儿子已知村庄被毁却不返乡奔丧,悲伤不见而去。有好心人追出来相告,不是他不想回去,是矿主控制人身自由,骗他全家皆亡。一次又一次车过漫天黄沙,久久不退,镜头长久定格于灰蒙蒙的沙丘或者蝼蚁似的人。片中却又洋溢着无处不在闪光人性,艺术性也独特、强烈。老人数次幻视裸身奔跑的儿媳妇,他追着要给她裹身之物,可她要么投身火海,要么远去无踪。直到在他人的善意和鼓励下重拾勇气,幻视再现时,老人果断扔出红花包袱布,瞬间成了儿媳身上的连衣裙——战乱中被辱自杀的她,不知灵魂能否因此得安息?
就连那风声都像是在凄厉地哭泣~
这样杯具的国家 人性熠熠生辉
少有的被感动了
阿富汗日常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47671/
一片荒芜与伤痛···
对照塔利班重新夺回了阿富汗执政权,本片是真的太现实,阿富汗这国也是让人理解不了;本片的节奏也是普通的剧情片,很干巴,犹如男主坐在卡车上的桥段,晃悠着,沉沙飞舞,不知现实与梦幻。
假如你出生在阿富汗!片名叫《阿公带我回家》,可是哪来的家?村子被炸平了,亲人们都被阿公藏进了地底,所有的声音都被留在了坦克车里,亚辛无法理解,老人再也走不出悲悸。伤痛有三种发泄方式,战争带给普通人的却永远只有一种结果。
这个国家的未来成了聋子,现在的麻木而冷血,只剩下过去的来回奔波在刺痛的边缘。可怜的阿富汗。
贫瘠荒凉的不只是阿富汗的戈壁荒漠,更是被战争摧残凌虐过的死亡墓园。阿富汗失聪了,衰弱的他徘徊奔走在无谓的路上,他伤痕累累,不知道方向,在血泊里舔伤。踩到地雷炸死的羊、躲在坦克阴影下的母女、燃烧被毁的村庄、破碎的家庭、杀戮的回忆。。每个这样的场景,都在战争罪恶上加码。黄沙漫漫,黑压压的历史灰尘遮蔽了阿富汗的大地。。。
发条张。最近因为阿富汗的变故突然想到看看有什么这个国家的片子,于是乎在锻炼的时候就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完只能说是一生叹息,因为贪婪而自私人类可以迫害同类到这样的地步,都说即使是在体会到了最大的绝望的时候依然要保持对世界的乐观,可是看到如此真实的镜头的时候又总让我乐观不起来。生而为人,既感到幸运又感到羞愧。
声音被坦克偷走了;奶奶、叔叔、妈妈被爷爷藏到了地下,不然他们都会变成哑巴;“我们就像波浪,在死亡的海洋上浮浮沉沉。”
一个战乱不断的国家,苟且而掘强的活着,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惟愿世界和平
满满的情绪被结尾破坏殆尽。
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幸运。
阿富汗战火下的苦难爷孙。
人性苟存焉?
漫漫黄沙,略压抑,和艺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