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说说电影相对原著的一些改动
大约是之前期待过高的原因,第一眼看到嘉宝,没有想象中的惊艳;第二眼看嘉宝,又觉得不如的赫本优雅,嗓音也嫌低沉。一直看到全剧终了,才感到她演的玛格丽特的确让人念念回想。后一半电影时都在跟着她心碎。因为不想太动感情甚至哭泣,我在看几个场景时甚至不得不停下电影,故意和妈妈强颜几句玩笑,才能接着看下去。只是在她临终而阿尔芒竟然出现时,我不由狠狠吐槽:若要虐,请深虐——不如让她在绝望和孤独中死去吧,怎么改了个这么仁慈的结局!虽然玛格丽特最后和阿尔芒相见、互相倾诉着死去这幕,褒曼演的好极了,动人极了——可是这样一改,的的确确是不如原著虐了。这个软弱的姑娘是在幸福中死去的。
当然,要阿尔芒如同原著而大段大段念出玛格丽特的日记,的确是不合理的,这是电影手法的局限。可是我纯粹从艺术表现力而比较,认为书本更胜一筹。
还有几个地方,我对剧本的改动不满意。原著的玛格丽特讨厌男爵,她就请他滚蛋;她奢侈的生活主要是靠一个真诚地把她当做女儿的老公爵维持的。可是电影版的玛格丽特为着要奢侈的生活,是连自尊心都一起卖给讨厌的男爵的。褒曼听着阿尔芒的门铃却俯在钢琴上向男爵强颜陪笑的那一幕演的真好——可是真心没法喜欢一个这样的玛格丽特。若阿尔芒一见钟情后苦苦追求的只是这样的茶花女,那我真是要同情这份感情了。
第二个不喜欢的改动是阿尔芒父亲劝玛格丽特放弃阿尔芒的改动。电影改编中,玛格丽特是为了阿尔芒前程着想而放弃了这段感情;那说明她内心还是相信,远大前程到底是比感情更重要的。可是原著中,玛格丽特是为着成全阿尔芒妹妹的婚姻,才答应放弃阿尔芒的。如果阿尔芒的家庭为着自己破碎——阿尔芒深爱的妹妹为了自己而痛苦——玛格丽特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的,哪怕为着爱情也不能。如果知道阿尔芒的亲人为着他们的结合而痛苦终身,善良是不会允许她享受与阿尔芒在一起的幸福的。书中,她临终的那一点安慰也是阿尔芒父亲在她重病中曾看望她,安慰她;于是,她知道自己的牺牲没有白费。电影既然同样想表现这个父亲是诚恳的,相信并了解玛格丽特是付出了牺牲的,那么他在玛格丽特病危时至少该去看看她——可是电影没有费神顾及到这一点。
所以,总而言之,电影中玛格丽特的整体形象和原著里是不同的。嘉宝演的玛格丽特更虚荣些;不相信感情,只相信金钱;靠给冷酷的人低眉做玩物,来维持巴黎的纸醉金迷。她唯一的优点就是心软善良。终于遇到了唯一一个真诚的追求者——阿尔芒后,受了感动而变卖财产与他到乡下生活。但听了阿尔芒父亲的劝阻,为了阿尔芒的“前程”,又放弃了这段感情,几乎自杀般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玛格丽特的形象比起原著更软弱——一个心地单纯但虚荣的女孩子,因为对感情没有真正的信任,而痛苦、软弱。阿尔芒则是一个单纯的傻傻的男孩子,莫名地痴情,莫名地被抛弃,最后又莫名地发现他所爱又深爱他的女孩为着自己莫名其妙地死去了!——依我看来,他们两个都是弱者,都在深深自卑着:玛格丽特为了自己的地位,阿尔芒为了钱。这正是他们悲剧的原因。
如果这部电影再进行下去,我觉得“很久很久以后”,这个阿尔芒该与一个门当户对美貌贤良的女孩结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地位和未来,只有在某个闲暇时分,卧在躺椅上,或许会想到了玛格丽特而长叹一口气。而原著的形象可要更有硬骨——玛格丽特还不曾遇见阿尔芒时,就只愿见她愿意见的做情夫;她爱上阿尔芒后,确定的心意不会因为地位财产这样的东西改变;她与阿尔芒辞别后会最光芒四射地在整个巴黎旋转——舞蹈——大笑——杀死她的绝望和孤独,连同她自己:这才是茶花女。
(后来2015年初夏,伦敦还挺冷,又在西区看了茶花女的歌剧。那有名的祝酒歌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般的热、艳、绝望。不过当时对这个故事有了点新的感想。茶花女的爱情是场青春的爱情故事;两人靠的是单纯的狂热,一派痴心,互相怜惜。过去看了感动,现在感到怜悯。
还记得观剧时,我邻座的姑娘不出声地哭了好多回,她的男伴几次伸手来相握、安慰。剧终灯光一亮,才发现不是小姑娘,两位的头发都已灰白了,互相挽着慢慢走出去。)
2 ) 孤独女神-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曾说过,
“我一生中只有三次恋爱的感觉,遇到嘉宝是其中一次。”
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中,嘉宝给了无数人恋爱的感觉,
而她对爱情却一直淡淡回应:
“爱情,当然,我曾想爱过,谁没有恋爱过?
结婚,我说过好几次了,我不知道,我喜欢孤独,
我不喜欢总和人呆在一块儿。 ”
嘉宝讨厌采访,痛恨人群,她宁愿躲起来。
于是她就像一只精巧的蜂鸟,
轻轻的在人们的心头盘旋了一下,就飞走了。
3 ) 嘉宝笑了
葛丽泰嘉宝 我第一次知道她还是因为她和梅萨德斯那段同性之恋 诚然这不是个愉快的结局 梅萨德斯不仅是古董收藏家更是四海闻名的美女收藏家 她实在想见到无与伦比的嘉宝 当时的嘉宝正处在最矛盾挣扎的时刻“她屹立在美的顶峰 同时觉得智力低下”但梅萨德斯走进了她的客厅 留了下来 两年的时间 梅赛德斯便被打入冷宫 之后她想尽一切办法想回到嘉宝身边 甚至跑甩出她们之间的故事 终于把嘉宝被成了蚌蛤——这一描述来自嘉宝的传记作者 那五十五封信的面世让人们唏嘘又欣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回归电影 小说已经是几百年小时候看的了 但我敢肯定大多数台词都原封不动出自原著 我也终于见识到 何谓嘉宝的魅力 嘉宝早期是拍无声电影出名的 当有声电影普及时 美高梅一度担心人们会接受不了嘉宝的嗓音 那种低沉略带点沙哑并不轻灵的声音 但他们忐忑马上被观众打消了 人们爱嘉宝爱她的声音 她一开口说话 我只想到老旧的留声机在播放着不知名的大提琴乐的感觉 配上她没有时代感的美 那些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只能留给我们无限无限的遐思了
4 ) 薄命的“茶花女“,永远的Greta Carbo
"整个故事说穿了其实很简单(老套)",我一直很小心的杜绝在我写的影评里出现这样的话.因为为我一向认为,古往今来所有的文艺作品所讲的故事的主题无非就是这么几个(爱情,亲情,命运,信仰),只是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方式不同而已.
之所以在开头写下这几句废话,实在是因为这部优秀的爱情悲剧电影.(专指电影,本人没有看过原著小说).让我想起了某东亚国家多如牛毛的那些电视剧和电影.它们讲述着和前者相近的故事,(但其中大多数)却滥情,做作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人来演绎,有时就会显出这样的天壤之别.
让我们回到这部电影,其实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具戏剧特色的电影,似乎只有莎剧中才会出现的那些台词,一举手,一投足间尽显舞台剧风格的演员们.
它同时也是一部深具好莱坞特色的电影,豪华的布景,盛大的场面.典型的浪漫情节.
Carbo是这部电影的灵魂,这一点当然当然是毋庸质疑的.但"研究"一下影片中的三位男角其实也是相当有趣的.男主角青年亚芒,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是那种"纯情男孩",但是却是那种傻傻的"纯情男孩",因为他的傻,所以才会最后辜负了"茶花女"对她的爱.如果说,"茶花女"这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那么亚芒就是"一块顽石所化".
华维尔男爵,我想,他被绝大多数观众们认为,是这部电影中唯一的"坏蛋", 但仔细想想,他的命运其实也挺"悲剧"的,是的,他确实给了"茶花女"一记耳光,但仔细想想,他给了这个女人所有的爱(当然对他来说,就是给她很多的钱用),居然这个女人还跟一个"小白脸"跑了,自己也差点在和"小白脸"决斗中一命呜呼.他确实是挺憋屈的.当然,打人是不对的.{笑}),或者更准确的说,他爱她,但用错了爱的方式.
盖思登,默默地爱着"红颜","红颜"却并不知晓,"红颜"在卧病在床之前,几乎还不认识他(我在电影中他生病照顾"茶花女"的戏份出现前,也好像没有见过他{笑}).典型的"老实好男人",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好男人.
最后再来谈谈Carbo,Carbo是美丽的,她美的惊心动魄,她的美的风华绝代,但我也始终认为,过度谈论一个女演员的美,实在也是对她作为"演员"身份的一种侮辱,Carbo的高超演技体现在她在电影中的每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每一个细微表情变化之中,让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为之击节赞叹,Carbo,伟大的演技女神!
5 ) 茶花女与红磨坊
嘉宝的演技无可挑剔。与红磨坊中妮可的演技比起来,我更喜欢这种黑白的纯美的境地。
红磨坊的故事情节跟茶花女类似,总觉得她们有联系,上网构了一下,确实这两个是孪生姐妹。
其实在如果,爱中也能看到她们的痕迹,只是格调也没有两个大片高。
爱情总是需要一个更多的奉献,而且,相互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6 ) 爱你就像爱生命
曾经有位男性好友对我说,他爱一个女孩,最终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今天又听见另一位朋友这样说,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爱情的本质是自私的,无论多用力地爱对方,最终都是为了自己能感到幸福。
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觉得嘉宝美到像别人说的“她的面孔是人类可以进化的终极”,只是承认她的样貌和性格的确独一无二。
我是一个喜欢看英语老电影的人,觉得上世纪的好莱坞有一种大气和风范,像赫本、褒曼、费雯丽、泰勒、梦露....都是不同的美,又都深入人心,我还喜欢西区老头儿^^
今天我看了《茶花女》,本来担心会闷,但却被嘉宝、被玛格丽特,更准确讲,被爱情打动了。
我没有读过文学原著,但电影传递出的感情,于我已经足够。
看过的电影中,有很多可爱甚至完美的女性角色,但玛格丽特是独一无二的,爱情在这里回复到最本真的状态,不计较得失,真心为所爱的人着想。爱是成全。
也许我自己心中也存在着不安,影像中的爱情毕竟不一定能够在现实中存活;
也许当我们承诺无论贫穷或疾病都不离不弃,心中更多想到的是两人将要共同分享的欢乐;
我们期许美好的爱能为彼此带来双赢;
苦难在想象中总是缺席的,而我们的承受力也许真的很脆弱;
但我还是想推荐这部电影,给心里有爱的人。
“我爱你,胜过爱自己,胜过爱整个世界”
——很久以来,听到最动人的话
罗伯特泰勒在《茶花女》里可是大帅呀!不是张大帅,是真大帅。而且声音还那么有磁性(好莱坞最磁的?)。嘉宝呢,感觉三十年代后半段就已经开始显老了,眼角下垂…
幸亏玛格丽特死了
茶花女是我读过的第一部世界名著,当年读得撕心裂肺。如今用电影重温,已经没有了那份感动。不是电影不好,是我已不再年轻,爱情变得无足轻重;嘉宝不错,演活了玛格丽特;这个故事在中国,有个喜剧的版本,叫《卖油郎独占花魁》。
14岁第一次读到茶花女病死时,还没合上书就开始大哭。玛格丽特也从此成为我对十九世纪巴黎女人的想象源本。葛丽泰嘉宝其实并不符合我脑海中的那个茶花女。嘉宝的美接近于神性,隔绝欲望,与所有的人间情爱都保持着距离。而玛格丽特是不乏热情的,她的疏离其实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单纯和悲观。阿尔芒点燃了她对生活的热情,也是同样的原因让她选择了熄灭这火焰。罗伯特泰勒真的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第一美男子,两部经典足以让他留名青史。
最后嘉宝把茶花挂在腰间的样子真美,真让人心碎。
罗伯特泰勒当时和嘉宝比,有点嫩,有点姐弟恋的意识。茶花女处于爱情时的欢乐,失去爱情时的无奈绝望,嘉宝处理得都很好。嘉宝太有魅力了,那张脸,真得超越了性别。莱昂内尔演得父亲,很真实,也有他的无奈。他求茶花女放弃那段,两位演员算是飚戏吧,很精彩。
“一个人怎能基于瞬间的爱情 改变人生 建立新生活呢” 最悲哀而讽刺的是 一个原本不相信爱情的风尘女 最终却死于爱情 看的过程中 中文字幕永远慢半拍 看得好心累 真希望自己还保有上学时的英语水平
宴会过后,她百无聊赖的问他知不知道她最怕什么,他懵懂的说不知道,她慵懒的笑了“我最怕厌倦”
嘉宝真的很有魅力,演技也好。
嘉宝真是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冷艳啊,看见她就像看见冰山。“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的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真是很杯具啊!PS:罗伯特泰勒真是很帅很帅啊,帅过他在魂断蓝桥。
风尘中多奇女子,这种浮华生活离我很远,嘉宝扮演的茶花女却是各色女人中最打动我的
怎么说呢,嘉宝无论口音,姿态都显得优雅,美丽,高贵。但是和我小时候读的原著时给我留下的女主的形象有区别。以前觉得女主是脆弱的,略带病态的艳丽的病美女形象。但嘉宝呈现出那种贵族气质则与之相去甚远,显得富于涵养和礼教。哪怕情人间的挑逗丝毫没有路柳墙花的轻浮感。还有不知道为什么男女主看起来像姐弟,这有点令人出戏。不知是不是因为年代久远让我对原作女主的印象产生了偏差,看来有必要好好重温一下小说。
原来我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来源于此,最迷人之处莫过于看一个最初不相信爱情的可怜女人最后如何死于爱情。
黑白时代的经典。同意某条评论说的:只有她病重时那个默默看她,给她往钱袋里塞钱,瞒着她亚芒回来却没来看她的事实的男人,才是可以托付的好男人。
Robert Taylor多么年轻!
我突然间懂得了那个年代的布光构图表演音乐和故事设置 就是一场梦
纯洁心灵·逐爱巴黎资本社交圈,最为感触的是一位不相信爱的恐婚女为爱悲伤而死,在相信了爱的无私、善良、忠诚后又被现实打回冷宫。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她的死只因纯洁善良。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用情很深,演到前胸贴后背的程度,非常令人入戏。P.S. 罗伯特·泰勒帅出天际,20世纪好莱坞男主怎么那么有气质,大油头一梳全都无解!
乔治库克这一版的翻拍明显是美式的,有着好莱坞黄金时期大制片厂的风格印记,大量穿插的踢踏舞带有百老汇及爵士乐的遗风,华丽的摄影棚布景。导演同样保留了小仲马的文本台词。又见那个时代典型的“银幕接吻”。虽仍有仍旧有舞台剧表现形式的痕迹。却也同样作为默片向有声过渡期的历史见证不可忘
He is a man with puppy eyes I adore. She is a woman with the sparkle I admire. 喜欢男演女演的气质,才发现魂断蓝桥和大饭店里喜欢过他们。看来我的品味十年如一啊。
两个男人都不爱她,男爵花钱买占有欲,亚芒误会她爱钱时瞬间反目成仇当众羞辱她。只有她病重时那个默默看她,给她往钱袋里塞钱,瞒着她亚芒回来却没来看她的事实的男人,才是可以托付的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