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系统破坏者2019

    剧情片其它2019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丽莎·哈格迈斯特  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  玛丽安·扎瑞  马提亚斯·布伦纳  芭芭拉·菲利普  彼得·施耐德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猜你喜欢

     剧照

    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12

    详细剧情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

     长篇影评

     1 ) 年仅10岁,影后预定,她在这部口碑新片里演技炸裂!

    近些年,好莱坞的天才童星越来越多。 《奇迹男孩》中苏倒一片观众的诺亚弟弟片约不断。

    Noah Jupe

    《好莱坞往事》里的小萝莉跟影帝对戏都丝毫不输。

    Julia Butters

    论及天赋异禀的儿童演员,欧洲当然也不甘示弱。 去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咏梅(《地久天长》)的影后就差点儿被一个十岁出头的德国小姑娘抢走——

    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编剧:诺拉·芬沙伊德 主演:海伦娜·曾格尔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 丽莎·哈格迈斯特 上映日期:2019-09-19(德国) 片长:118分钟

    《系统破坏者》是德国新锐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的剧情长片处女作。 曾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成功斩获旨在纪念柏林影展创始人及表彰电影艺术创新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 后又代表德国冲击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媒体口碑亦相当优越,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

    借由极度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颇具动感的摇滚乐,导演真实地复现了精神病患者支离破碎、摇摇欲坠的内心世界。 时年仅仅十岁的小女主海伦娜·曾格尔更是锦上添花、技惊四座。 尽管最终在影后的角逐中惜败咏梅,依然凭借纯熟的演技收获了一众好评。 其层次分明、爆发力十足的痴狂表演也构成了影片的最大看点之一。

    海伦娜饰演的九岁女孩本尼患有严重的C-PTSD(Complex PTSD),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由长期、反复的创伤造成。 患者往往攻击性极强,杀伤力极大。 在本尼的身上,C-PTSD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易怒、暴力、偷盗和过度警惕等。 这导致她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到哪儿都不合群。

    片中,每当被激怒,或是童年遗留的创伤记忆被唤起,本尼就会在转瞬之间化身混世魔王,暴跳如雷、歇斯底里。 她敢在众目睽睽之下逃之夭夭。

    也敢在办公室的门口尿尿。

    她狂抡玩具车的力度可以砸裂防震玻璃。

    她随手一摁,就能把同龄的孩子搞得鼻血直流。

    别人手里的球拍,她说抢就抢。

    橱窗架上的提包,她想偷就偷。

    跟欺负人的小男孩们打起群架来,她也一点不含糊。

    逼急了,她还会拿起小刀,无所顾忌地挥舞。

    总而言之,本尼堪称名副其实的“系统破坏者”。 饶是专业的监护人员也不能奈她何。 三个彪形大汉合力,都未必制得住精神失控状态下的她。

    唯有在妈妈克拉斯的面前,本尼才会流露出小朋友天真、乖巧的一面。 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她也喜欢唱歌给妈妈听,还爱抱着妈妈不撒手。 可惜,妈妈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照顾好她。 因为,在家里,本尼还有一对弟弟和妹妹。

    对于频频被男友抛弃的克拉斯而言,独自养育三个孩子已经很难。 更何况,老大又是如此桀骜不驯、喜怒无常。 事实上,一旦发作,失去理智,本尼的拳头连妈妈也不放过。 所以,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受到姐姐的负面影响,也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克拉斯选择把本尼交由儿童服务机构收治。

    从此,她只需要偶尔探望。 反倒是一群善良而无私的陌生人整天被本尼折腾得焦头烂额。 为本尼提供帮助的好心人大体是由社工、医生和教师组成的。

    其中,属社工巴法内女士和本尼感情最深,也最有耐心。 她陪本尼辗转于辖区内的各大机构。 纵使数十次被拒绝,也未曾想过丢下孩子不管。

    可精神病院的床位毕竟有限,应急避难所也不宜长住。 封闭治疗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本尼还小,年龄不够。 在最后一家教养院也将本尼拒之门外后,巴法内彻底无计可施了。 无奈之下,一筹莫展的她同意了陪读米夏的提议。 允许他带本尼去森林疗养三个礼拜,一对一管教,看看效果如何。

    米夏是一名资深的愤怒管理教练,身材高大,心思却很细腻。 既能在肢体上有效地压制患者的暴力行径,又很有一套和青少年拉近心理距离的方法,可以说是看护本尼的不二人选。 在作出前往森林的决定之前,短暂的接触已然让他领教了本尼的活力四射与精力无限。

    当然,孩子崩溃时的声嘶力竭和失魂落魄,他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望着本尼被注射镇静剂后黯淡无光、欲哭无泪的两眼,身为人父的米夏于心不忍。 大概就是在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挽救这个外表强硬、心灵脆弱的孩子。

    在幽深、僻静的林间小屋,米夏迅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他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原则。 即便两人时有冲突,他也总能巧妙化解。 日复一日,在情绪趋于稳定的同时,本尼也越来越离不开米夏了。

    目睹初次体味到“父爱”的本尼幸福得手舞足蹈的样子,米夏陷入了烦恼和忧虑。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他很清楚—— 朝夕相处所引发的移情与依恋于医、患双方而言都是致命的。 本尼激发了他的拯救者情结。 哪怕他在心里极力说服自己,一切都不过是针对本尼制定的教养措施,不必太过真情实感,他对孩子的付出也早已越界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分离被摆在眼前,本尼的痛苦和破坏力将成倍爆发。 果不其然,从森林归来后,本尼变得更难缠了。 先是逼迫米夏破例带她回家,又是一口一个“爸爸”地乞求米夏收养她。

    直到她轻描淡写地说道: “杀了你的妻子和孩子,我就能独自占有你了。” 米夏终于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逐步撤出本尼的案例。

    就在这时,克拉斯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平日里,孩子哭着喊着才能向她求来一次敷衍的探视。 而今,她却一反常态,主动提出把本尼带走,重新开始。 包括米夏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商定本尼去向的讨论会也随即召开。

    这回,克拉斯难得地没有缺席。 可是,她反悔了。 虽然离开了渣男,但她没有工作,亦居无定所。 就这样,心血来潮的承诺还没来得及兑现,就成了又一个谎言,又一重背叛。 一如往常地,她辜负了本尼的期待,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诚然,本尼是个任谁见了都会退避三舍的“系统破坏者”。 她打架,骂人,偷东西,干过各种坏事,惹过许多麻烦。 但她并非天生“恶魔”。 如果她的爸爸不残暴,如果她的妈妈不软弱…… 如果童年的她不曾受屈辱,不曾被虐待,她也可以成长为一个性格温和的小女孩。

    幼小的本尼还得照顾怀孕的妈妈

    就算不去畅想以上种种可能性,影片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浑身带刺的本尼也没有那么不堪。 她的心里是有爱的。 电话中听到妈妈的声音,她顷刻间笑逐颜开。

    照料米夏家的小宝宝,她无微不至。

    在妈妈再度扬长而去、巴法内女士手足无措之时,她明明那么伤心,那么失落,却坚持安慰哭泣的老师。

    她还说过,她将来要做一名教养员。 原来,她也想像巴法内和米夏那样,给予同病相怜的孩子们慰藉与关怀。 在她烙满伤痕的心底埋藏着的竟是如此纯洁无瑕的理想。 我为之惊叹,也为之心碎。 她从不是恶魔,她本该是天使。

    然而,本尼自身难保,又何谈理想呢? 故事发展到了最后,每条路都被堵死了。 原本顺利推进的收养计划因本尼打伤寄养家庭的另一个男孩而夭折。 米夏也决意不再干预其中。 其实,他和妻子都是温柔、宽厚的好人。

    但面对危机,他们亦会惊惶,亦会猜疑。 而亲近之人的戒备与疏远正是刺痛本尼最锋利的武器。 就像森林疗养期间,本尼在睡梦中偷偷钻进米夏的怀里,却被赶了出去。 此时,米夏妻子试图“夺”走婴儿的举动也让她产生了一种与之相似的错觉。

    她渴望被接纳,她讨厌被排斥。 最叫本尼难过的是,上一次,米夏跑遍整片森林,找回了出逃的她。 这一次,他却止步门外,没有追上来。 本尼明白,梦想中的“爸爸”放弃了她。 我想,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从手中滑落,孩子的心或许就在这个雪天冻成了冰,再也不会融化了。

    让人心碎的对视

    万般努力终究是徒劳,本尼到底还是被送往非洲接受强化治疗了。 症结没有解开,创伤未能修复。 屡次失信的亲生母亲仍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毫无反思。 儿童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德国社会尚且对本尼这样的孩子束手无策。 在福利缺失、监管不力的其他角落,低龄精神病患的现状岂不是更加不堪设想?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无疑展现出了敏锐的问题意识。 她频繁地将本尼抛至绝境。 在愤怒的累加、暴力的循环中,问责愈发掷地有声。 视觉层面,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则与本尼灰暗的经历形成强烈反差,也为孩子狂躁不安却充满希冀的精神世界寻得了一处实体。

    诺拉还惯于将暴力和柔情并置。 片中,不管和谁起冲突,本尼都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她常常上一秒还在和别人争得头破血流,下一秒就转入昏迷状态,卧进了妈妈的怀抱。 有时在火中熔炼,有时在冰里沉睡。 这便是本尼每天经受的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通过粗暴而凌厉的剪辑方式,诺拉将其痛感传递给了银幕前的你我。 不幸的是,比起可以感知的疼痛,怀抱非但虚无,而且稍纵即逝。 有时候,一觉醒来,妈妈确乎陪在身边。 但更多的情况下,那只是一场幻梦。

    可毋论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妈妈的怀抱都是本尼顿挫生命的全部平和之所在。 为了挽留所爱之人,为了博得一点怜惜,她宁肯伤害自己。 至少血和伤疤够真切,足以印证她的真心。 这就是她长久以来恪守的,唯一行之有效的逻辑。

    归根结底,她是一个被错待了的女孩,她的存在本身并不是原罪。 可事已至此,追究父母该当何罪,于事无补。 关于孩子应该如何安置,也没人给得出答案。 所以,当她越过机场的安检,朝着天边纵身一跃,故事戛然而止。

    画面就此定格在了本尼生死未卜的剪影—— 依旧身着粉红色的外衣,打碎了又一块不堪一击的“玻璃”。 趁着时间停滞,不如好好想想,“系统破坏者”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作者:kiwi

     2 ) 一点感想

    还没看时以为是科幻异能轻松的类型,没想到是现实向的致郁题材。有一点震撼,在欧洲福利制度下,想让每个人都拥有正常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当面对像benni这样的system crasher就产生了矛盾。她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愤怒与暴力倾向,就算她本性善良也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坏孩子。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善待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她,但就是无法克制住自己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母亲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感到害怕将她扔到教养学校,教养院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想让她转走,医生因为照顾别的病人更重要将她注射镇静剂后放在一边。大人们都尝试着像接近正常人一样接近她,但仍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心底的恐惧和厌恶。小孩子则直白许多,在benni失控之后就会开始嘲笑孤立甚至欺凌她。benni只想和自己的母亲住,但因为母亲的恐惧被推开,接着又被每一个教养所推开。有评论说自己不圣母,刚开始想拯救她,之后因为她一直在伤害别人而想将她关起来。可能因为我是infp的关系对我来说更多的反而是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思考。而benni的刻画像是将一个人,或者说是我的负面情绪全部夸张并具现化。在被嘲笑时想把嘲笑的人的脑袋摁下去,被拒绝时想要砸东西,看见讨厌的人在家想将他打出去。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是人负面情绪的缩影,只是正常人会控制情绪而她不会,所以她表现出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到恐惧。也因为恐惧所有人开始将她边缘化,将她隔离,而还是个孩子的敏感的她也因此通过极端情绪的宣泄来引起人的注意。她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负面情绪的写照。

     3 ) 所有的憤怒,都是虛張聲勢的惶恐不安。

    她能破壞一切外在系統對她的束縛,卻始終逃不出更為隱秘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

    她的陰影,只是來自於母親的一時疏忽大意嗎?不,是母親對待她的方式讓她不由自主的學會了怎麼樣做才能繼續好好被愛的模式,形成了另一種飲鴆止渴。

    她不斷地暴走,不斷地反抗外在的一切,不斷地自我傷害,可以看見,幾乎她的憤怒是她母親極度懦弱的反面,只不過也許她母親的憤怒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懦弱、反复無常、飄忽不定。一個可以在她親自送走女兒的那一瞬間還是對女兒說我愛妳這種鬼話,混餚女兒的認知,然後轉過身舒舒服服過自己的生活,繼續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的迫害者,還能充當好人,這手段也是足夠高明的。所以就算她說她跟她男朋友分手了,會把女兒接回家,就在大家都在皆大歡喜的時候,她突然改變了主意,女兒再次暴走,調解員也在這個時候崩潰了。我在思索,她崩潰的原因是在於看見自己的高興其實並不單純還是在於原來噩夢遠沒有結束?仔細想想,能把女兒丟給機構自己逍遙快活的人,當她說出要接女兒回家這種話的時候,就需要忌憚三分。人性裡頭的幽微複雜,連紙上的承諾都能作廢,口頭承諾更是過眼雲煙。如果她真的愛女兒,就不會只是輾轉各色男人,而是在女兒出生的那一瞬間,養家糊口會是第一選擇。

    如果不是,說著我愛妳卻幹盡傷害妳的事情,這不就是渣男的手段嗎?怎麼到了母親這裡就可以變得高尚了?

    母親不是免死金牌。

    如果她能認清真相,在母親多次的反复無常裡,看清母親不再是唯一的幸福可能,必須自己開始艱辛的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人生,對母親的溫柔毒藥說不要,當她被陪讀帶到森林裡,她會認出,沒有母親的愛,她自己也能過得很好。而那些不知名的爆炸式的憤怒,也許會有更大的出口。

    在調解員最大限度裡的幫助,她也可以經由自己走出生活的泥潭。不會在誰對她多一點的傾注裡、關懷就陷進去而無法自拔進而糾纏,而是認清這些都將是過客,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掌舵者。

    只是,每一次,當母親對她投向溫柔的目光,她都義無反顧的投降了。

    一如外人對她每一次的傾注、關懷,都被她變成了另一種引火自焚的方式,更快速的隕落。她不懂,為什麼每一次都對這種有毒的溫柔鄉投降,但每一次她都會為之奮不顧身、飛蛾撲火。縱使只是片刻安寧,能夠安撫她心底的黑洞,她在所不惜。於是那些過客都被她當成救命稻草一般緊緊抓著,甚至她會用盡各種方式去留住他們,包括傷害自己,或者就算對方只是一名小小的嬰兒也寧要佔為己有,堅決不會放走。

    縱使後來都一一失敗了。

    然而這一點,不正是複製了她母親的行為模式嗎?

    只不過她母親用的是懦弱,而她使用了暴走。

    所以,她失控的憤怒只是病情的症狀嗎?

    不,也許正是來自於她對她自己的憤怒。或正是一種可以得到母親更多關注的手段。

    更確切地說,這憤怒背後更多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恐懼母親再次拋下自己,於是用恐嚇的方式試圖阻止母親。

    然並卵。

    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憤怒還加劇了恐懼本身。

    於是每當夜半尿床,她都需要更多更大的彌補來安撫自己。

    就像一個口子,經由大量的外來的力量瘋狂的左右拉扯,漸漸形成越來越大的坑,而這種拉扯是會越來越上癮的,就在這種毫無停下來的跡象裡,這個大坑終於進化成黑洞,裡頭還像上了發條的抽風機狂暴地吸走了所有陽光氧氣溫暖,最後只剩下陰暗潮濕冰冷,令人奄奄一息。

    而她的恐懼,也已經在外在的各種碰撞下變得越來越巨大,直到她自己再也無法扛住這股強大的黑暗力量。

    所以她只能用最笨拙的方式發洩出來——只要外界稍有一個不善良的眼神、話語、舉止,都能立即點燃她失控、怒火的炸彈,燃爆全場,令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受傷。

    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出來引導她。因為她的存在就像揭開了所有人都不願意去正視的一口煮著發出惡臭味爛粥的大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偽與陰暗,誰也別說誰。

    也許最合適對待她的方式,不是告訴她沒事,也不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鬼話,而是告訴她,現在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就是這種鬼樣子,妳母親就是不要妳了,妳母親就是沒能力再把妳帶在身邊撫養了。

    妳暴走也好,發瘋也好,這就是事實。

    只有妳自己才能決定以後的一切是將繼續更加糟糕,還是可以慢慢好起來。

    妳可以自己決定在這裡自己想辦法克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然後計劃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好好上學直到成年不想呆在這種只有傻瓜才會待的地方了,就自己去森林裡獨立過生活,也可以決定現在就去別的地方比如肯亞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

    沒有母親,妳不會死的。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很大。有那麼大的世界等著妳長大,只要妳還有一口氣,為什麼不想辦法靠自己活下來?

    妳可以繼續戰鬥。但不是向這個世界去戰鬥,而是向妳自己的心魔去戰鬥。在妳最恐懼最恐慌無措的時候,學著自己安撫自己,不再奢望誰來替代這個部分。

    反正妳的母親就是沒辦法再給妳所謂的愛甚至就是將會不停的拋棄妳不停的不要妳不停的放棄妳,妳是繼續無限期的憤怒到老到死到發瘋到變成終身廢物還是要想辦法自己愛自己自己不拋棄自己自己要自己自己不放棄自己,隨便。

    反正這個也真的是他媽的巨艱難。

    妳可以摧毀一切外在的系統對妳的束縛,但妳是不是要認出還有一個更為隱微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不再不知所以然的一直在這個系統裡兜兜轉轉,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隨便。

     4 ) 值得深思的人性电影 本尼不是熊孩子

    看预告的时候我就没控制住眼泪,果然电影全程小高潮不断,泪点不断。虽然说作为观众很容易代入看客角度过多的同情女孩而去指责她的母亲以及其他帮助她的人。因为也看到了很多条这样的评论,觉得本尼该被关起来,她身边的人都被折磨的不轻等等。 但是,我认为她和熊孩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她每次的暴力举动她是很清楚伤到了别人的。只要仔细看片子就会发现狂躁症是有,是该治疗,但是病症的诱发是有前提的,所有的那些尖叫,那些暴力都是有迹可循的。而在这个病症下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确实会做出比一般人更过激的事情。而她其实只是想要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偏爱罢了。可惜最爱的妈妈不敢爱她,给她善意的米夏和那个年龄最大的太太没办法帮她再多了,爱的有杂质。暴力源于恐惧,源于本能。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她能很清楚地感知到每个人的真心。我非常理解米夏他老婆要回孩子的冲动,也很能理解为什么本尼不想给。因为已经再没有像那个婴儿一样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人了,就算那只是短暂的错觉,她还是舍不得放手。

     5 ) 这个“系统破坏者”是人为的

    影片前半段只是觉得这孩子是个“问题”儿童,情绪容易失控,拒绝一切,紧闭心门,怕受伤害,想取得她的信任非常不易。

    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细枝末节的感知。因为常年的居无定所漂泊无依,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聪明世故,知道怎么和大人迂回周旋,诡计多端。

    在所有机构人员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拿这个麻烦怎么办时,她遇到了她的男伴读。在森林小屋里的时光,我一度认为能够让她的心安定下来,但我还是低估了童年阴影和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毁灭性的影响。她的心从没有一刻安定过,通过在一个个尿床的深夜熟练的更换裤子的镜头,就能知道她已经很习惯这种痛苦了,它们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

    一切从被男伴读将她带回家开始发酵,她疯狂的想占有男伴读,当她说如果杀掉男伴读的妻儿就能占有男伴读时,我真的相信,因为那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我怀疑一切人和事,却总愿意无条件的相信一个孩子说的话。其实她真正想占有的不是谁,甚至不是她的妈妈,她想被爱,想要安全。

    她总是在一次次失望后哄自己,大叫大笑,疯疯癫癫爆粗口,因为她要平衡,不平衡她早去死了。同时她又像男伴读说的一样,是个战斗小孩,她无条件的原谅接纳她的妈妈,无论她妈妈背叛她多少次,她都选择原谅,这种原谅是期待是希望是潘多拉魔盒,仅存的眼巴巴的奢望。所以我相信孩子,因为她们的爱是真的去爱,不像大人,嘴上说着爱你,背地里盘算怎么扔掉你,一边哭一边说着对不起。

    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她一个人走在森林里,又看到了那条她曾经恐惧咒骂的狗,她不在那么粗糙的对待它,而是趴在地上以狗的姿态接近它。然后和狗一起回到了狗窝,蜷缩起来相拥而眠,那一刻她没有尿床,她的心安定了。我觉得那只狗代表她阴影层的投射,投射出的是她的不安和恐惧,最后她与不安恐惧拥抱后,心才得以安定。所以,我们要的不应该是别人给予我们的爱,父母也不行,而是自己先爱自己,拥抱自己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自己选的。

    就像有一个镜头,小女孩为了去男陪读家过夜,用头撞车挡风玻璃,满脸鲜血,清洗伤口时吃痛呻吟了一下,男伴读说,都是自己选的。她从来都是敢作敢当,在世界里跌跌撞撞一身伤,也无所谓还能笑出来,因为那相较于寻找爱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她一直在找爱。

    折腾了一大圈最后还是要去非洲,过安检时不肯把她最爱的玩偶放进安检机器里,以不惜一切的架势带着她的“玩偶孩子”逃跑,这一点,她比她的母亲更称职,我又要说倾佩孩子了,有多少大人有孩子的真善美呢?

    她抱着男伴读孩子时,我是捏着冷汗看完的,因为她让那孩子摸她的脸了,她允许了,她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为什么呢?我想那是刻意证明爱。你看,我爱他,才肯让他越线。我为他打开底线,他就只需要我。最后她没有伤害那孩子,我的心重重落下了,可又带着一丝心疼。不像她第一次伤害滑冰那个孩子一样的心情,她有很多机会能够致人重伤或死亡,但我很感激导演没有让无辜者死亡,死亡对我来说是最好不要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的,我总觉得她还有机会,还有光照进生命的时候,凋零不要那么早的发生,那是大悲剧。

    零零碎碎的观影记忆,让我胆战心惊的结束了回忆。如果她生活在我身边,我也不会插手她的人生,我只希望她能像一只雏鸟,自生自灭。足够幸运就展翅迎接太阳,实在不幸,就像结尾,挂笑一跃而下,骂一句狗屁世界,老子走了。

     6 ) 系统破坏者:儿童的愤怒与疾呼

    这部片子获得了今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将代表德国角逐明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萝莉大暴走”是该电影的主题,动感十足的元素必不可少,而实际上这个发生在冬日的故事,也强调了寒冷致命的一面,故事的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贝尼很酷,但也很危险。

    《系统破坏者》海报

    小女孩儿贝尼是一个十足的破坏王。摔东西大吼大叫是她的拿手好戏;在班级里面只要有人敢嘲笑她,她可以单手操作,把人撞得头破血流;男孩们也不是她的对手,她踩烂大家心爱的玩具激起众人不满,却没人跑得过她,一溜烟的功夫就不见踪影;愤怒的时候她甚至直接在教室门口撒尿;在商店里摔小孩儿、抢包包,无所不做,老爱破坏规则的贝尼简直就是一个混世小魔头。

    《系统破坏者》剧照

    她令小孩恐慌,令大人头疼,就连她妈妈也怕她。贝尼欺负同学,砸坏学校东西,被各所学校拉入黑名单,将其交给了儿童保护组织看管,但她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逃跑就是撒泼,几经周转弄得所有人都筋疲力尽;而她每每有机会便会跑回家找妈妈,却因为三番五次的情绪失控,连妈妈也敢砸;就是这么一个小女孩天不怕地不怕,落到了成年男子的监管视野下,她也会拼劲全力,弄个鱼死网破不罢休。

    《系统破坏者》剧照

    无敌破坏王贝尼令人如此不安,可她是否真的很讨厌?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她也是一个会笑会想要拥抱的小女孩。原来贝尼患有C-PTS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这一症状是在经历过情感、战争或者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一旦接触到刺激神经的相关事物,患者就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摧毁相关事物,应激状态频发。

    《系统破坏者》剧照

    实际上电影并没有交代贝尼的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从一开始就呈现她的病态,另一方面电影强调了她的失衡点——一个刺激她的动作:除了她妈妈,她不准任何人摸她的脸,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一旦触碰到她的脸,她就会开启歇斯底里的模式。别看这个现象很奇怪、甚至令人迷惑,致命性也在此,就连刚与她建立友好关系的小伙伴也因此差点被贝尼杀死,血流不止险些丧命。

    《系统破坏者》剧照

    然而致命之处也是她最脆弱的地方,该症状会让患者时常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是梦,贝尼也如此。她的笑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就被自己的失常破坏掉,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敏感、激动,她奔跑砸玻璃,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全穿越马路,倒头来梦里全是妈妈抱着自己的幻影,她也曾渴望一份宁静,病患却不允许她过上正常女孩应有的生活。

    《系统破坏者》剧照

    然而面对这么一个凶猛的野小孩,整个社会真的拿她束手无策吗?是父母的失职?还是儿童组织的冷漠?贝尼作为系统破坏者,她的“一触即发”又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困扰?当观众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导演拍此片的目的也浮出了水面。

    《系统破坏者》剧照

    这是一个受到精神困扰的小女孩不听指挥,四处搞破坏的故事,而电影聚焦贝尼的同时,也对在她身边的成人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贝尼的母亲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面对女儿,她的眼光总是充满了抱歉与恐惧的双重神色。她对贝尼感到抱歉,不仅是因为无法给予女儿过多的爱与关心,她甚至还有两个更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另外她与现在的男友关系也不稳定,每当贝尼见到母亲的男友,也会即刻间爆发。所以无法独自承担患病的女儿,母亲也一直处于恐惧中。

    《系统破坏者》剧照

    其实初为父母的人,对孩子们高分贝的哭喊声,都会在心里有一层不设防的恐惧感,那声音像有一种魔力,激烈的嘶吼让成人的精神也变得异常脆弱。精神恍惚使这位单身母亲倍感无力,就连答应过女儿的承诺她也做不到,对贝尼每一刻都呈现出不同的感情状态,可以说忽冷又忽热,最后她只好不断将其托付给儿童组织与周边的社区管理。 生而为父母的失格,让渴望亲情关爱的贝尼逐渐变得愤怒,这导致了她与人沟通充满了怀疑与攻击性。接收贝尼的儿童组织其实很同情她,大家想方设法让她融入其他孩子们之中,又是给她定期检查治疗;又安排不同的社工照顾她。

    《系统破坏者》剧照

    一直负责看护贝尼的巴法内夫人,每当贝尼遇到麻烦都会选择继续帮助她,可当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发生,一向耐心的巴法内夫人也忍不住流出了挫败的泪,她替贝尼着急,也为再一次的失败告终深感压抑。

    巴法内夫人

    另一位注意到贝尼的社工,学校护送员米查也试图想要带给这个小女孩宁静。这位成年男子在自己年少时候也曾有愤怒管理障碍,每当他忍耐自己即将失控的情绪时,都会握紧了拳头使自己冷静下来。就是因为看着小女孩在愤怒中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有着同样的惨状,米查慢慢开始接触她,成为她的教导员,并带她前往小森林放松。

    《系统破坏者》剧照

    这位成年男子也许带给了贝尼片刻父亲的温暖,但看着米查拥有的幸福家庭,本尼的落寞使她再次发作,她还是选择了继续奔跑。

    《系统破坏者》剧照

    不与自己、不与所有人和解是这个女孩的真实写照。而她的“不听话”也一再打破社会的秩序,她接受指导,却仍旧不愿意被规训。在她刺耳的吼叫声中其实蕴含着孩童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唯有成长才能真正抵达成人世界,但显然贝尼拒绝成长,这也成了问题真正所在的地方,就如同社工们集体开会,突然一人表态称“其实我们可以送她去肯尼亚”,一旦当所有人都失去了耐心,贝尼便成了真正的异类。

    《系统破坏者》剧照

    可见即便是一向重视儿童福利的德国社会也依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而这就是导演诺拉·芬沙伊德创作的初衷。

    导演诺拉

    实际上《系统破坏者》也是诺拉的首部长篇处女作,关于创作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她在拍摄一部被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的过程。一名14岁的女孩儿,被无数家孤儿院拒之门外,正因为这个女孩也是一个《系统破坏者》,那是诺拉首次听到这个非官方术语词,她难以忘怀,于是开始了大量的调研考察。

    主创在柏林

    “对我来说儿童暴力是一种呼喊”。诺拉在调查期间也遇到了一位11岁的男孩,他辗转了52个德国福利机构,而那时诺拉意识到她必须要去讲述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她自述说“我拍这部电影的动机是让人们对像本尼这样的孩子更加关注,因此电影主要是从她的角度来讲述的。与此同时,本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狂野、不确定、充满幻想的世界,一个孩子在为自己的存在感而奋斗。” 这位年轻的女导演,通过小女孩儿的主要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出别样的故事,她也坦言,她并不想通过本片试图表态,而只是希望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去揭示德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应的是,诺拉以动感的视听元素赋予了这个本来带有浓厚悲情色彩的故事一抹儿童应有的纯真色彩。

    《系统破坏者》剧照

    即便是寒冷冬天自带一些灰暗阴冷的气息,当灵动的音乐伴随奔跑的女孩儿出现,暴走何尝又不是一个小孩儿最渴望的某种东西呢?它实际上也暗示了本尼的坚持是在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消解愤怒,获得自由与快乐的感官。同样闪动的观影也点缀了那份梦幻性,这是贝尼对于爱曾有过的幻想。

    《系统破坏者》剧照

    也许我们能在本影片中,找到儿童电影熟悉的影像,一如很多观众在本片前20分钟,会一度认为这个小女孩儿一举一动之间都有“假小子”(Tomboy:2011年也有同名的一部女性导演之手的成长电影)的风范,而导演诺拉对这个问题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的确希望她有一点男孩子气,因为她一直处于一个战斗者的状态,为了存活她不得不厚脸皮,但我也有意在她身上设置了一些明快的色彩,如红色、粉红、橘色和黄色。并非因为粉红是属于女性的颜色,而是因为电影本身需要这么一个易于辨别性别的概念,让人们能快速明白这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系统破坏者》剧照

    因而某种程度上说来,《系统破坏者》关注儿童问题,它的独特之处也在于,银幕上那个不与世人和解的孩子,那个具有危险属性的儿童,不再是爱冒险的少年,也并非是被性别困扰的假小子,而爱穿粉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儿同样在暴走。 作者|西西缪编辑|王施澳 孙胜男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

    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官方首席合作伙伴

    宝马即时出行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contact@oneiwff.com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短评

    #2019SIFF 无法认同是一种酷甚至只觉得小孩太可怕了。

    5分钟前
  • 山頂公仔波板糖
  • 较差
  •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10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1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19分钟前
  • 芊啊芊
  • 推荐
  •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2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24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25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33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还行
  • 明显是在德国传统的“问题电影”框架内游走的《系统破坏者》却规避开了几乎所有的俗套。显然作者有着她的社会学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变成居高临下的道德话语,相反她的电影富有体恤精神,对她的所有角色都充满理解。于是你无法预测电影的走向,充满目的性的“这有一个问题,需要这样来解决”式的剧情线完全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当下性,观众和角色一起被关在电影里宁静、暗潮涌动和激烈的场景里,这就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3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36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39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4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
  •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45分钟前
  • iMcFlurry
  • 较差
  •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4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51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