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梅兰芳

    剧情片大陆2008

    主演:黎明  章子怡  孙红雷  陈红  王学圻  余少群  英达  安藤政信  潘粤明  吴刚  石小满  六平直政  钱波  毕彦君  张少华  李明臣  柳景溪  李滨  陈强  于小彤  尹治  李胜素  

    导演:陈凯歌

    猜你喜欢

     剧照

    梅兰芳 剧照 NO.1梅兰芳 剧照 NO.2梅兰芳 剧照 NO.3梅兰芳 剧照 NO.4梅兰芳 剧照 NO.5梅兰芳 剧照 NO.6梅兰芳 剧照 NO.13梅兰芳 剧照 NO.14梅兰芳 剧照 NO.15梅兰芳 剧照 NO.16梅兰芳 剧照 NO.17梅兰芳 剧照 NO.18梅兰芳 剧照 NO.19梅兰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31 04:22

    详细剧情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传记电影,但多处描写与史实不符。
      唱了大半辈子戏的大伯因在西太后寿辰中顾及家中出殡未穿红被赐一纸枷锁后,少年梅兰芳将他临死留下的一封书信随身携带,开始跟随与梅家有世交的京剧老生名角十三燕(王学圻)学唱戏、做人。十年后,梅兰芳(余少群)在梨园崭露头角,想着能一辈子清清白白唱戏、做人。
      对戏剧艺术有颇深研究的留洋司法局长邱如白(孙红雷)满腹牢骚于传统京剧,却在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后难抑激动,提笔给他写下鼓励、建议书信。梅兰芳也想创新表演,对邱如白十分感激。两人封封书信往来、见面促膝长谈中,梅兰芳对京剧的理解日渐加深、翻新,并收获“三哥”邱如白持续一辈子的单纯情谊。
      但梅兰芳也因此与十三燕生出分歧。两人在好事者的怂恿下决定对打擂台,梅兰芳大获全胜,迎来自己的时代。梅兰芳能成功,除了自个有非一般的悟性、邱如白时刻在艺术上将他鼓励外,尚因大银行家“六爷”冯子光(英达)在财力上慷慨相助。
      之后,梅兰芳(黎明)迎娶福芝芳(陈红),开始试图过台上销魂女子、台下一般男子的生活,却注定如身戴“纸枷锁”般难如愿:结识当红须生孟小冬(章子怡)后,他与之结成精神上的伉俪,却抱憾擦身;抗日时期,为了表气节,他蓄须忍痛离别心爱的舞台。期间助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的赴美演出,亦是好事多磨。

     长篇影评

     1 ) 有关梅大师一生的三个“政治正确”(学院派,未完成)

    “为尊者讳”一向是中国人拍摄人物传记片的最低标准和最高纲领,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正是《霸王别姬》与《梅兰芳》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同于程蝶衣这个在历史缝隙中徘徊低唱,破碎斑斓的鬼魂,梅兰芳始终被塑造为一个质感纯正且硬朗的,堂堂正正“大写的人”。150分钟的胶片,连同那些隐藏在银幕背后种种史料,人物传记,创作访谈,花边新闻,似乎在彼此互文地讲述着一个“由神到人”的迷人故事,但更多所呈现出来的,是我们以当下的眼光与视角,从历史,艺术,道德,社会,文化碎片中,将一个介于“历史想象”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完满无暇的形象,共同指认出来的过程。
    对我个人而言,影片中最有趣的部分在于,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异常集中而清晰地将梅大师的一生表述为三个“政治正确”,并且恰好可以用文化研究的三个焦点话题来命名:“阶级”,“性别”,“种族”(虽然这种命名多少带有某些戏谑和牵强的成分)。
    在以下论述中,不可避免地会多处涉及到所谓“历史真实”和“银幕故事”间的改写与误读,但这种比较并非出自考据派寻经据典的较真或消遣,而更多是为了展现,当我们站在某种立场去讲述一个发生在并不久远的过去的故事时,那些材料和意义是如何被拼贴缝合,被重新描画和建构,并使之符合我们当下的主流的审美情趣。正如影评人最爱引述的那句米歇尔·福柯的话所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话语的时代。”

    全片刚开始的序幕,那封来自梅宛华大伯的信中,我们已然看到全片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改写:一个被赋予多重意义的,有关“纸枷锁”的隐喻,并为梅兰芳一生故事的讲述定下了某种基调——一个始终活在束缚中的,并不自由的人。然而影片所着重表现的,却并非主人公对这份束缚,这份不自由的抗争或者突破藩篱的向往,而是在一次又一次重大戏剧转折关头,那些重重束缚缠绕下所做出的“心灵的选择”是如何具有分量,如何像“戴着锁链的舞蹈”一般,混合着苦涩与甜蜜,危险与平衡,从而呈现出异样的华彩光芒。而姑父的信中不同片段字句也每每在这些紧要关头反复插入,宛如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超凡神启,将主人公向着选择的正方或负方一次又一次推进,为其最终“政治正确”的达成,提供某种先验式的指点和明证。

    在第一段故事中,“纸枷锁”展现出最为直白浅陋的第一层隐喻:来自封建旧势力的束缚甚或压迫。青年梅宛华与十三燕之间的对抗被集中描述为“新”与“旧”的冲突。姑且不论十三燕的原型谭鑫培,在艺术风格与为人上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有诸多出入,青年梅宛华在这一对抗中展现出来的,是他的“新”,“新戏”,“新思想”,“新变革”,以及邱如白,冯子光等“新派”的支持者,仅仅从自“五四”以来持续绵延在中国人思维模式中的某种意识形态,我们也能轻易做出判断,“新”代表进步和希望,代表与旧时代的污浊糟粕彻底决断的一尘不染,代表“子一代”向“父一代”执着艰难的挑战以及挑战中必然伴随的切肤之痛,也毋庸置疑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必然来临。
    我们姑且不再去细细考察,这一段带有宏大叙事色彩的故事讲述,是如何小心翼翼而又顺理成章地抹平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纵横断裂的历史脉络中,诸多横生的枝节与阴霾的缝隙,仅看该段文本中几处重要的改写和虚构,是如何顺应着观众的历史认知与想象铺展而来的:
    第一,梅宛华那位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大伯,虽确实为清内廷供奉,却一直活到梅兰芳成名后才逝去,影片中所描述的,因西太后寿辰中以家中出殡而未穿红,死于宫中太监们的惩罚情节,是一段精妙的艺术虚构,更是天然地将影片主人公梅宛华置于某种特殊的阶级地位上:虽出生于旧时代,享受过来自末代皇权残留下来的微末荣耀与荫庇,但更多是作为那一时代和那一特权阶级压迫下的受害者,从而被赋予了抵抗与决裂的“反骨”。
    第二,青年梅宛华被拉去陪酒,拒绝坐某位二爷的大腿,乃至对自己表兄甩出一记干脆利落的耳光(依旧不论梅兰芳本人确实出身于“相公堂子”这一被“梅党”和官方记载极力抹杀的事实)。与程蝶衣迷乱徘徊中多次委身于袁四爷这一恰好可比照的版本相比,梅宛华决然的姿态无疑是某种立场和原则的正式宣告,而他匆匆离去后赶着要参加的,正是新派人物邱如白的演讲。从“旧”的泥潭中抽身而出,投入“新”的世界,这一设置令梅宛华的抉择在最大程度淡化了性别混淆的迷乱影调,而铺陈以鲜明浓厚的阶级色彩。
    第三,历史上的“梅党”,成员众多,身份各异,影片中单挑出邱如白,冯子光重点塑造,自是为了叙事策略上的清晰与人物冲突的营造,然则两人的身份地位的选择又有其意味深长之处。这其中,邱如白与梅宛华最初的相识相知,是如此相似于我们所熟知的某些来自革命爱情题材的文本——出身封建大家庭,留洋追求进步思想的大少爷,是如何突破重重阻拦,与出身卑微却又不甘于这份卑微的“戏子”,发展出一段超越阶级的情谊,并最终将这份志同道合的情谊,统一于某一更新,更进步的阶级理想中去。二人结拜时,邱如白所讲述的那一段有关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或许多少有些生硬地为二人情谊的主题定下一个有关伟大理想的形而上的基调,在这基调之外,有关同性相恋的混淆又一次被排除了。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观众眼中,同性之爱更多呈现为一种旧时代的污浊残留,因而必须从梅兰芳这样德艺双馨的人物形象上被尽力拂拭而去,“免成白圭之玷”。也正因为此,影片中梅兰芳那句掷地有声,可被看做“戏眼”的关键台词(在台上我是一个女人,台下我可是一个男人),显得格外振聋发聩而又意味悠长。“男人”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天生蕴含了阶级,性别,种族的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也与电影中三个“政治正确”环环相扣(关于这一点,后文将继续论述)。
    第四,梅宛华与十三燕打对台一节,无疑是新旧阶级,而非仅仅两种艺术风格的较量。于十三燕一边,黄马褂,老式家具,老派规矩,与地痞流氓勾结,种种要素,共同勾勒出一位复杂多面的封建家长形象。于宛华一边,新戏之“新”,之“进步”,通过研究欧洲戏剧的邱如白的提点,甚至通过“北大清华的学生”这样明显的暗示,打上不言自明的阶级烙印。宛华与十三燕在“镜屋”中告别的一场戏,声,光,影,音,无不透露出某种来自古希腊戏剧中“弑父”情节的,浓重哀婉的悲剧色彩,可谓全片最华彩的一幕,在那之后,陡然插入的竟是一场色调红艳的婚礼场面,这无疑又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影像叙事,跳过“父一代”葬礼的白而来到“子一代”婚礼的红色中,我们安然地擦干泪水,接受“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既成事实,而将埋葬旧时代时的惨淡记忆彻底隐藏在一片锣鼓喧天的礼乐声中。


    土鳖康特牛的……(字数爆棚中,写不完了怎么办啊啊啊)

     2 ) 梅兰芳就是梅兰的芬芳

    星期六下午我和老婆一起去了和平街北口的金鸡百花电影院(原来这儿应该不叫这个名字),去的时候没想好看什么电影,到那儿之后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决定看《梅兰芳》。
    刚买完票的时候我们都有点心疼两张票120元的票价,但看完之后我们都觉得《梅兰芳》对得起这一票价了——当片尾字幕打出的时候,电影院里的灯亮了,我和老婆泪眼相望,擤鼻涕,抹眼泪——我老婆是看到最后才哭的,而我从头到尾至少哭了五次。
    当然,你可以笑话我说在豆瓣里就数丁小云的眼泪最不值钱了,但我坚信我的眼泪还是有那么一点鉴赏力的,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在我看来,《梅兰芳》应该是近年来中国所有所谓的大片中最有诚意、最有艺术水准的一部了。虽然此前的《温柔地杀我》、《和你在一起》以及《无极》曾让我认定陈凯歌已经彻底完蛋了,但这部《梅兰芳》却又一次将陈凯歌硬生生地拉回到我心目中的电影大师殿堂之中。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霸王别姬》比较,这可以理解,但总是拿张国荣说事儿我真觉得太无聊了——虽然我是张国荣的超级影迷,但我还是认为,即使张国荣活着,他也演不了梅兰芳,因为他的气质和梅兰芳的气质完全是两码事儿。
    另外《霸王别姬》真的很完美吗?我一度曾这么认为,但后来发现片中有一个不大不小的BUG:少年程蝶衣的那根“六指儿”,它两次出现在镜头中,其位置竟然不一样(一次出现在拇指旁边,另一次出现在小指旁边)。
    如果真的拿这两部电影做比较,我个人认为《梅兰芳》的境界和气魄要更胜《霸王别姬》一筹(如果前者没有对梅兰芳在抗战期间的经历加以多少有些脸谱化、高大全化的描述,那它真的几近完美了)。《霸王别姬》想要表达的是中国文化巨大的扭曲力和毁灭力,这部电影让我感到窒息,感到绝望,让我对人性几乎彻底丧失信心;而《梅兰芳》想要表达的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在这一面你能感受到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让你看到一种可能性,一种你在中国也能活得至情至性、活得酣畅淋漓、活得充满希望的可能性——我相信所有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很清楚这样一种可能性有多珍贵。

    在今天的中国,你想要表达绝望这一主题太容易了,真的太容易了,因为数以亿计的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又一部最绝望的恐怖片。以至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只要用其最擅长的艺术手法白描一下普通中国人如行尸走肉的日常生活,就有可能名利双收。
    在今天的中国,最难的就是你想表达希望这一主题,因为“希望”这个词在被假、大、空的主旋律无数次强奸之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当然,你可以说表达绝望本身就是表达希望,但中国人的绝望真的太绝了,绝到让你觉得在这种绝望的反面同样没有希望——在那里你只能看到更黑暗的绝望,除此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
    因为生在中国,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精神层面上都是太监的孙子,这也许正是我们能忍受极端抑制人性的体制的原因——而《梅兰芳》,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尝试着帮助中国男人找回自己被阉割的精神睾丸的电影,虽然这种尝试并不是特别成功,但可贵的是它尝试了——而且最奇妙的就是,它是通过梅兰芳这样一个在舞台上男扮女装且扮相妩媚至极的男人完成了这一尝试。

    梅兰芳是什么?梅兰芳就是梅兰的芬芳——梅和兰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两种花,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如此迷恋这两种花?在我看来,也许是因为这两种花一方面是气节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一种最干净的思想和情欲的象征。
    众所周知,花的芬芳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生殖的气息,一种情欲的气息。例如现在的中国人会用“如花似玉”这个成语来形容女性之美,但有人考证出,这个成语在古代曾被人们用来赞美女性生殖器,用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的话说就是:“……‘如花’说的是:大阴唇与小阴唇的舒张之态,就像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盈盈绽放;而阴蒂则通常被形容为‘花蕊’,有时候就直接是阴蒂的代称。‘似玉’则是说,女性的整个外阴就像是一块璀璨的美玉……”
    对于女性生殖器,很多现代男性甚至包括一些现代女性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女性的阴道和政治一样肮脏。阴道肮脏吗?大姨妈来了的时候它也许有点肮脏(因为大姨妈有排毒的作用),如果它有炎症了它也许有点肮脏(这种炎症多半是男性藏污纳垢的包皮所导致的,如果男性每次做爱前都洗干净自己的包皮,那这个地球上的妇科医生估计会失业一大半)——除此之外,女性的生殖器就像梅花和兰花一样美丽,一样干净——事实上,《梅兰芳》这部电影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干净”——在片中,邱如白说过这两个字,梅兰芳也说过这两个字。

    男女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是推动人类世界进步的最强大动力,我想这也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明清开始不断退步,到了清末更是孱弱到不堪一击,也许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国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彻底压制,扼杀了中国男女间的大多数冲突和摩擦。
    其实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与女人的冲突和摩擦也能成为让他不断进步的最强大动力。只是这种冲突和摩擦一定要以他对女性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为前提——如果一个男人只是想着压制女性,那他同样也会不断退步,同样也会孱弱到不堪一击。
    这部《梅兰芳》中的梅兰芳的人格和魅力的强大,也许正是因为在他的身体内永远都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冲突、在摩擦,同时也源于他对女性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除此之外,在本片中的梅兰芳身上你还能感受到一种最干净的思想和情欲,它就像梅和兰的气节与芬芳,它能让一个人通过反思、顿悟以及温柔的抵抗,重新拥有勇气、血性以及精神的睾丸,进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

     3 ) 关于《梅兰芳》的七个关键词

    好多人告诉过我《霸王别姬》里面最让他们难忘的镜头,却从来不是我心中的那个:一个水晶玻璃鼎,被一个前清的老太监摆在少年程蝶衣的面前,让他往里头撒尿,黑暗的卧房里,一束阳光打在玻璃鼎上,灿烂而精致,荒谬又颓废。

    在 12月5日《梅兰芳》上映之后,我敢肯定网上的评论将会有很多恶搞和怒骂,但我也敢肯定欣赏这部电影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同人女们没有因为看到这么多“有爱 ”的镜头而兴奋异常,如果激素过剩男们没有因为几个小小的瑕疵而大动肝火,如果陈凯歌没有拍出《无极》……可惜没有如果,可惜张国荣已死,但不可否认《梅兰芳》是一部好电影——不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好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的七个关键词:

    开头。极好的开头,大师级的开头,满分的开头,青年梅兰芳俊美而又有少年人的朝气,几段京戏的穿插美轮美奂,王学圻的表演非常到位,每个动作都把老伶人的“爷”劲儿演了出来,如果电影到这里结束,我一定会起立鼓掌,可惜下面这段来了……

    小三。这一次陈凯歌没有向商业妥协,却向梅葆玖妥协了。他自己说“不能通过炒作梅孟恋来抬高票房”,充分说明了他在孟小冬段落的处理上有着忌讳,而影片中的此段也确实给人畏手畏脚的感觉。让章子怡饰演孟小冬毫无疑问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地位,可是我全片唯一一次看表就是在这个角色出现的部分。这个部分的影片留下了多次生硬剪辑的痕迹,感情发展缺乏过度,孟小冬和梅兰芳的这段恋情让人完全没有看到“情”,似乎刚刚相见就同居,同居又马上分手,仓促又苍白,是全片一大败笔。如果说陈凯歌想通过着重描写梅兰芳的这段婚外情而把他还原成一个“凡人”的话,那么这个剧本创作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在今年的语境里,“小三”只会让人产生充满戏谑的联想,这与此段情节处理的急促不明混合在一起,让观众昏昏欲睡。

    精致。一贯的陈凯歌风格的精致,镜头,用色,化妆,一切都精致非常。如果说《霸王别姬》的华丽透出颓败,《刺秦》的古朴透出戾气,那么《梅兰芳》的精致是典雅而平和的:北平的小四合院,戏院里的桌桌椅椅,后台镜中的光与影……没有大红大紫,没有万人阵帐,但镜头中的一切都柔和而富有美感。对于镜头语言的掌控是一种艺术,而陈凯歌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新意。我一直觉得电影真正的新意在于剧本,在于立意。陈凯歌抓住了刻画《梅兰芳》的一个很好的角度:被奉为伶人之王,却只想当个凡人。而且这个主线,从影片一开始就穿插交代,梅兰芳大伯的那封信作为这条主线的要素,多次出现,这样的回忆和现实多次跳跃的手法,运用好了会很有沧桑感,非常大气;运用得不好就混乱不堪。陈凯歌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多为平铺直叙的中国电影里鲜见。

    配角。主角们的表扬让人失望,黎明是个认真的演员,但在本片中的表演缺乏生气,这个梅兰芳似乎没什么情绪波动,连表情也生硬不变,也许是剧本中这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本来就不够,总之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在电影的后段反而像是绿叶,衬托出孙红雷让人惊叹的表演。孙红雷这次扮演邱如白,没有受到以往角色形象的影响,把邱如白对于梅兰芳的“痴”演到了极致,给观众传达的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热爱:抛却国仇家恨,只要梅兰芳不朽。他和王学圻在片中的表演夸张而表情丰富,台词丰满而直接,感染力非常强。本片中的两位配角,孙红雷和王学圻,让这部电影在表演方面没有失分。

    台词。往年国产大片经常有让人笑场的台词,从去年《集结号》和《投名状》开始就好很多了,《梅兰芳》这点也过关,有些上口的老北京腔,又有点舞台剧式的夸张,幽默的地方也挺多,总体效果很不错。有些台词气魄非凡,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邱如白在对少年梅兰芳说的那一句“你的时代到了”,还有十三燕说的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简单、细致而有力的台词为影片大大加分。

    遗憾。六个关键词说完了,最后我想说的就是,这是一部有遗憾的好电影,它本来可以得到我10分的评价,现在却变成了8分,因为刚巧在12月1日我去小西天看试映之前的晚上,我苦苦等待的"The Dark Knight" 1080p版终于下载完毕,相对于这部电影一路High到家的高潮迭起,《梅兰芳》中段梅孟恋情处理的不完美就更加突出。与少年梅兰芳、美国演出、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等三大段落落落大方的处理相比,尤其是与影片开始梅、燕对台戏的精彩相比,这与孟小冬的一段明显地有所收敛、有所顾忌,从剧本上就有含混不明的硬伤,让人遗憾。

    看完这部电影,我拿到一张问卷,上面有一题是这样:你觉得这部电影符合你的期待吗?我的答案是基本符合。虽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梅兰芳》,但陈凯歌总算又回到了自己的路上,他不用和张艺谋去比谁的色彩更绚丽,也不用和吴宇森比谁的武打更花哨,他不用和冯小刚比谁更平民更卖座,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搭建起来的舞台,用人文精神和知识分子情怀塑造出来的人物,才是最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元素之一。

    也许我们期待一部完美的《梅兰芳》还太早,也许会有人觉得已经太晚,但从这部电影中,我至少看到陈凯歌回到了认真做艺术的行列中来,全片从剧本台词到表演都踏踏实实,这样的回归,就已经足够,就已经让我充满对下一部的陈凯歌电影的期待——期待《赵氏孤儿》,能够没有遗憾。


    欢迎光临我的BLOG:
    http://www.bullog.cn/blogs/masaiqu/

     4 ) 再见,陈凯歌。

    大幕徐徐拉开,一声呼喝可以穿越历史的过堂,少年瘦弱的身段儿在昏黄的灯下无比修长,大伯的京片子一串串喷涌而来,一瓣花落,三个字起——梅兰芳。我深嘘一口气,当年看霸王别姬的兴奋又从每一寸肌肤跳跃出来,对于陈凯歌,我仍是期待的。

    落幕,四围的笑声从未间断,情侣们讨论着午饭,女孩子们跳跃着到幕前拍照。我整个人瘫在椅子上,久久无声。

    这年月,没给你留下沧桑,却洗去了苦难。

     
    章诒和先生在《伶人往事》中所描画的那个群体那个时代和那之后种种的惨绝人寰,曾让我在盛夏的夜晚难以平静难以入睡,尚小云的身段,言慧珠的愁肠,还有那间或提到的梅先生的隐忍梅太太的大气,都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提醒今日干涸的时代切莫忘了这土地上曾有过的笑语欢颜,那寻常巷陌间艺人们的悲欢和操守,和苦难。
     

    陈凯歌,你呢。

     

    一个纸枷锁的寓意从开篇就使人莫名的烦躁,一个戏郎到名伶的传奇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大伯不断响起的话语在提醒看客畹华所经受的内心纠葛,于是篇末当黎明落寞的转身,那一句淡淡的话,就会使人顿生无奈之情,无助之感。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名伶的传奇人生化作一部不存在任何悬念的悲喜交加正剧,他也终于以寂寞之身得到万人空巷,青史留名。


    黎明从不是个合格的天才演员,却绝对认真的让人不忍批评,他顶着与《甜蜜蜜》中太过相似的默然的脸,操持着练习过后的优雅身段,一步步带领我们接近已经被美化和虚构过的梅兰芳的崛起和爱情,接近梅兰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主人公天生内敛的个性也就不会因为欠火候的演技而受到太多曲解。淡淡的,只是有些无味。


    作为老北京人的陈凯歌所营造的梨园世界,还原历史,味道十足,这一点我从来不用怀疑。但这一次,当历史在抗战后戛然而止,当阶级冲突民族冲突被刻意强化,当大师的一生最终只化为一封信的背景下无尽的纠葛,化为面对爱情事业的痛苦抉择,化为一人之身担万千重担的苦楚,我所看到的陈大导演,早已不是那当年使我整夜无眠泪流满面的人,他老了,他退缩了,他不再是斗士,而只是守墓人。


    他不是忘本的人,所以他决定记录。他不是不懂行的人,所以他可以在细节上丝丝入扣。只是,他的庞大叙事使他陷于节奏的混乱,他对宏大主题的过分追求使他将梅老板不再当做一个人,而是当做一个神去刻画。他的隐喻小心翼翼缺乏洞穿的决心而成为鸡肋,他对历史怀有敬畏却也仍然选择阉割。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爸爸,他的新妻子美丽,他的电影不再会成为禁片,他叫陈凯歌,却已经和当年无关。

     

    大二,影视艺术欣赏课,孙懿华老师播放陈凯歌的短片作品《百花深处》,“十分钟年华老去”,我深嘘口气,我看着冯远征奔跑的背影,我看着老北京离我们而去。


    今天中午,我站在中关村的人流里,我想起了程蝶衣。这个北京早已不是那年的北京,这里的人们也早已不会疯狂的追捧伶人,梅老板在60年代初离开人世,他骨子里是个旧人,崭新的时代没有机会将他改造毁灭,他也终没有机会看到今日之梨园和今日之中国深刻的背叛。


    有人问我,好看吗?我笑笑,挺好看的,应该去看看。是的,即使于我是失望的,那仍然是好的,从没有人这样为那个群体的生命轨迹给出过如此盛大的影像描述,从来没有人这样隐喻着给出旧时代的真实写照,从来没有人这样为伶人重塑往昔之辉煌,那些生动的京片子,那些飞袖唱念,为死去的魂灵正名,那告诉了被蒙蔽住眼的人,曾有过的时代,信义和道德,廉耻和操守,与曾经的书本无关。所以,谢谢,陈凯歌。


    你仍会是我心中综合排名前三的中国导演,我仍会记得你胸膛里怀抱着的宽厚,你在伪装年代里的石破天惊,你对旧时代的尊重,你对老北京的悼念。

     

    只是,霸王别姬终须散,前朝烟雨只梦延。

    再见,理想。再见,陈凯歌。

     

     5 ) 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无意中复习梅兰芳,看到了这段:

    章子怡看着黎明,带着章式特有的高傲倔强的表情,眼神清冽,清楚的、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我对章子怡的表演一向不以为然,然而这几十秒的镜头,让我觉得,这个最佳女演员奖她当之无愧。

    那是孟小冬该有的样子。

    历史上的孟小冬,生于上海,梨园世家出身,七岁登台,九岁习老生,十八岁赴京,人靓声美,展露头角,后勤学上进,先后师从言菊朋、余叔岩等名家,终成一代“冬皇”,名震大江南北。

    而孟小冬为后世瞩目,最大的看点不是来自所谓冬皇身份,而是她的情爱八卦。

    事实上,历史上的孟梅情缘,大概没有电影里那么纯美。被福芝芳拒之门外、登报声明分手、四万大洋分手费,这种种的羞辱与抗争,结合到仳离,绝非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朦胧情愫。有道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生死相许总归是罕见的,纠缠不清才是常见的。为了那点放不下的爱,多少尊严和理智灰飞烟灭,眼泪和吵闹、要死要活,分分合合,剪不断理还乱,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而那个叫孟小冬的女子,她高傲的抬起头,告诉记者、朋友、所有人,斩钉截铁的: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这话据说确是历史上的孟小冬亲口说过的。

    而且她做到了。

    她离开北平,返回了上海。谢绝舞台,跟随杜月笙。后来杜月笙六十大寿,遍请名角祝寿,梅兰芳也来了。人人抱着一颗八卦的心巴望着梅孟同台的那一刻。但是,没有。她来了,唱了自己的场子,走了,从头至尾还是没有见梅兰芳一面。

    历代以来的刚烈女子,也并非罕见。从乐府里“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的无名女子,到“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卓文君,都是用情刚烈的典范。然而相比之下,总觉得孟小冬更让人心酸:一来这并非文学演义,确是事实;二来她并无显赫身家做底,离了梅未见得好;三来她后来确实过的不能算好。

    红颜从于枯骨,多年辗转流离,杜临终才给她名分,即便有知己之谊,我总难相信,她会爱上杜月笙那种人,爱上那种生活。

    她寂寞的时候会想什么?还是会想京戏,会想梅兰芳的吧?读她的分手声明,能读出其实恨意未休——有多少恨,就是有多少爱吧。

    在那样美好的青春岁月里,碰上那样美好的一个人,怎么能不爱呢?怎么能不深深的爱呢?

    只是强忍住泪水,不再回头。

    真爱总是无法回头。

    如同我少年时读《围城》,惋惜唐晓芙或许多打个电话,就可以和方鸿渐和好如初;青年时看《东爱》,痛惜莉香只要再等一班车,没准就同完治破镜重圆。无数次为他们幻想着消除误会、解开心结的方式,设计着完满结局。然而长大后才恍然明白,这才是刚烈女子们宿命的爱情结局。宁可是花盆崩裂般的心痛,独自泪流的伤感,也要维护心中那点不容染尘的地方。

    所以要一走了之,要此生此世再也不和你见面了。

    是的,正因为爱过,所以只能是这样了。

    看真实的孟小冬的照片,清秀中透着自矜,眼神倔强,一脸正色,毫无媚态。她根本不象个通常意义上的戏子。

    她是冬皇。

    是丢掉与伶界大王的八卦史,依然会存在于文献史料中的一代须生之皇。

    她有过爱,有过事业。一直都有尊严。

     6 ) 高擎科学发展观大旗,做与时俱进的艺术家

    然后发现这个片子应该叫“高擎科学发展观大旗,做与时俱进的艺术家”

    整个片子就是个RPG游戏,讲述梅兰芳同学如何不断刻苦修炼内功,超越牛人,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开始是与做相公的封建陋习对抗——表兄拉他去陪酒坐大腿,他正义凛然地甩了表兄耳光飞奔而去——简直是琼瑶小说里的纯情少女对待见钱眼开卖女儿的大嫂/妈妈的态度。不过,咦,他之前不是刚扎破了脚么?就算在台上为了艺术咬牙坚持,但怎么下了台还健步如飞?

    陈凯歌总算没有回避这一段岁月,但其实更是回避。大概是怕有人会提出他的像姑生涯,干脆先发制人来个撇清。

    说起来那个坐在某大爷腿上的某个正脸都没有的群众演员,留着汉奸头,怯生生地穿着出锋的马褂,那么瘦长单薄,觉得很有时代感。

    潘粤明演的朱慧芳,因为有特色,所以给人深刻印象。当然他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说明一个沉溺于封建陋习的人,最后终于被时代抛弃,沦落到饭馆子唱戏。

    接着是新与旧的大乱斗。从西洋回来的邱如白同志高擎解放人性的大旗,而后却被男/女性别模糊的杜丽娘征服了。导演为什么要拍了两次孙红雷咽口水呢?显得十分之无比的猥琐。明明带有色情的意味,他还要反复高喊:我们是干净的!简直有反讽的味道。难道这就是陈凯歌同志对家属的无声反抗?

    十三燕大爷留着小辫子做遗老,供着慈禧赐的翡翠和黄马褂,成为不折不扣的『旧』的代言人,所以他要被时装戏《一缕麻》打败,说明新之战胜旧。

    我一直很犹豫,想不太明白到底这编剧是一个线性历史观,以为新必战胜旧才能昂首前进(所以十三燕要死),还是仍带有温情地说明梅兰芳的新中也有旧,或者根本只是王学圻演得好,因此这旧人物才那么让人动容,有他的一份坚持和风骨。都说王学圻好,其实有点儿公公相的,不过相比而言是真的不错了。十三燕身边的那些人,戏霸流氓马三,费二爷,都因为显示了乱哄哄的世相,显得比梅兰芳同志真实多了。邱如白说自己干净,我倒觉得费二爷和十三燕的关系非常纯粹。

    青年梅兰芳的余少群老想作出一个天真样,但到处飞眼风。他和邱如白站在一起就很暧昧,后来黎明就没这种感觉。不过他扮相确实很好看,也许因为后来黎明没有扮相,推不得近景,所以陈凯歌补偿似的让他拼命带妆出现,扮成黛玉乱跑。

    有一个特别大的硬伤(这片子里我看出两个),就是邱如白第一次见梅兰芳演戏(惊梦),英达演的冯六爷说“胡适和蔡元培来了,张季直也来了”,最后袁世凯也来了。开始我只是觉得奇怪,虽然人家是新派人物,但也不作性这么直呼其名,“胡适之”与“蔡孑民”似乎更为妥当。回来的路上一想更不对,胡博士1917年才回国,袁大总统1916年就死了;蔡元培根本是个倒袁派,怎么会笑吟吟一起看戏?不应该觉得陈凯歌没文化,这种简单的史实google下就有,甚至不用出动年谱,可是他为了要表现“新旧人物都爱死他”来的这一出,在历史系学生看来就很wose,说不出的难过。

    邱如白同志的一生就是跟他身边的女人PK。和陈红演的福芝芳从头到尾不对盘,又设计赶走孟小冬。虽然那是为了艺术,可是他分明带有一种吃醋的表情。陈红在孟小冬部分演得像个退休妓女,不是泼辣,而是有一种鸨母神态。那个部分的黎明一塌糊涂,本来就像只富强粉馒头了,又那么唯唯诺诺,所有人都当他儿子那么养,更显得呆不可忍。尤其是对孟小冬的那一声“哎”——简直像智商不够的样子。唯有喝汤滴下眼泪那场尚可,因为有点迟钝的,到了现在才噼里啪啦哭出来。设计得也很好,陈红哭得比他都起劲,更像养儿子了。

    这个故事分明是三个小三混战,福芝芳也不是大老婆,本来说好两头大的,结果屁股没坐正的东宫PK掉了屁股一样歪到天边的西宫。哪里有这么纯情?可惜西宫的第二春没出来,否则更好看,啧啧。

    抗战部分的黎明感觉比北平部分好太多,可能因为没有了演戏的戏份,全是生活戏。而且邱如白不在身边,整个人都慢慢活起来了。邱如白同志坚持艺术高于生活,显然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幻想性,于是这位曾经的领路人也终于被深明大义,具有民族气节的梅兰芳同志超越,成为了一个落后分子。而福芝芳女士也凭着朴素的爱国心,一举成为了比他高尚的人……终于梅兰芳同志在爱国主义中完成了他内圣外王的修炼历程。

    可是,哎,为什么日军刚刚进占南京,就马不停蹄地进入了租界呢?明明要等1941年日本向美国宣战后,孤岛才沦陷的。这个硬伤比胡适和袁世凯同时出现可严重得多,平白让我国土多沦于敌人铁蹄下四年之久,真是——不爱国啊!

     短评

    前半部精彩,后半部拖沓

    7分钟前
  • 晚安小姐
  • 还行
  • 前天看华表奖陈凯歌吐露心声,被他诚挚温厚的话语深深打动,也许这就是老一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精要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吧。在这个躁动的年代能让我们安静地品味一代大师的人生悲欢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天王黎明表现尚可,但离张国荣当年的风范不能不说是明显的逊色——他是永远不可超越的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 陈凯歌没有再现《霸王别姬》的伟大,但也能靠这部片子摆脱《无极》的罪名,《梅兰芳》真实而动人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时代故事,孙红雷、王学圻演技值得称赞。

    1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 张国荣已经不在了

    14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 别要求太高了,毕竟那是陈凯歌和黎明啊。

    17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 看完第一段时,还以为陈凯歌还魂了呢。赞一下小畹华和老戏骨王学圻,神了!黎明出场后,所有的配角都变得光彩灵动,陈红雷,英达,章子怡这样的大腕就不说了,连陈红大妈和那个日本人都可圈可点。一个苍白空洞的主角的全部作用就在于此。

    20分钟前
  • evanqian
  • 还行
  • 其实没有黎明才是五星。

    25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 抱歉我还是要把这片归入为背背山的行列上。

    30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 后半段奇怪,也许因为前半截太好,配角儿太出彩了……

    32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 梅兰芳本就是一出戏,但黎明演的是什么!?还有内章子怡,完全没把东皇的气质演绎出来啊,那做作的简直狗屎!看的生气,因为这片子歪曲了多少历史,因为演员一个个都不来劲,因为所有的气质都不及原型的丝毫,还都比不得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不到2分钟的有声纪录片。我也要感慨下世间再无张国荣了~哎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 天下无敌的燕十三争了一辈子,纵然得了太后钦赐的黄马褂,也没能摘掉远在天边的纸枷锁。风华绝代的梅兰芳唱了大半生,就算收下商号联名的金牌匾,却还是错过近在咫尺的孟小冬。守住婉华心里的那份孤单,也就守住了满堂喝彩。记住爷爷死前的那份期待,京剧之花在异国盛开。这是陈凯歌对一个时代的告白。

    42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 没啥兴趣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到黎明出场以后,就不看了。前面的三星全部都是给余少群的。还是老老实实的看京剧得了,梅派的华丽却是真真正正的。P.S.余少群的扮相也不错,甜美。怎么学了小生,如果是走乾旦也一定会很优秀

    51分钟前
  • 魚鰭
  • 还行
  • 余少群和王学圻挺出彩的,黎明少了点味道

    53分钟前
  • 芥末小馒头
  • 推荐
  • 小梅兰芳非常有味道。。就是后来有点断层。老黎也算努力了

    55分钟前
  • 叉子姑娘
  • 还行
  • 章子怡的演技烂得惨不忍睹

    56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 自从踏入梨园,他就戴上了纸枷锁,再不是你的我的,他是座儿的;曾以为自己是纸燕儿,莫大的孤单却让他飞不起来,谁要是毁了畹华的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一辈子,少一年、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孟小冬等梅兰芳,等来一个下午、一个钟头、一分钟,都行。若有来世,做个凡人。

    6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应该是上半场,可我也不记得了是哪一段,我哭了,我哭不是因为这戏有多么悲切,多么感动,我哭只是因为,世间已无张国荣。

    1小时前
  • 眠去
  • 较差
  • 凯子哥拍隐晦的BL就是这么带劲儿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 星星全给了安藤~

    1小时前
  • 沉山泥🐇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