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村中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小学教师易明堂(易志兵 饰)不忍这些孩子重蹈父辈的路,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文化,下岗的妻子(何伟欣 饰)当园长,初中生李响(谢媛 饰)当了老师。由于条件简陋,易明堂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开班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陀陀因李响教育失当离园出走,李响很是内疚,她想报考师范学校系统地学习。秀秀的妈妈打工回来,女儿竟不认她,加之丈夫有了外遇,她伤心地离开了家乡。由于易明堂没有办学资质,乡里勒令他把幼儿园关闭。令易明堂心酸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将来怎么办......
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时代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城乡差距拉大的不仅是经济的差距,也是农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如今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这一群体属实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少年儿童处于成长成人的关键阶段,父母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是留守儿童,父母在成长最重要的阶段缺席,我想孩子的未来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往好的想,孩子懂事的早,也会更加有主见和思想,就像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往坏的想,孩子可能会产生三观的偏离,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未来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会造成社会危害。
生而不养是不配做父母的,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有父母的担当和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实在是太重了,我之前也和一位朋友讨论过如果我没有那个能力去承担这个责任我是不会结婚生子的,因为这个责任不仅要有思想保障还要有物质基础。
就像《棒!少年》里的小双和马虎一样,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农村多的是。这些孩子的未来不像小双、马虎有保障,他们的出路可能只有打工或务农,能够继续上学的很少。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农村思想的局限性,二是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
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现在国家“教育扶贫”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正在逐渐提升,但更重要的还是农民的思想要提升。我很庆幸我的家人从小就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小学四年级为了让我上学方便搬到了城里,小学、初中、高中都享受着县城最好的教育条件。但老家和我同龄的朋友很多都是上的大专或技校,还有是家里供不起上学的费用只能外出打工。有时候听我妈说起“谁谁家的孩子去打工了”总会让我感到悲哀又无力,与此同时我也很感激我的家人能够让我去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自主选择我的未来和人生。
电影是在江西拍的,关于江西其实了解不多,但我知道江西的“重男轻女”很严重。我在知乎上关注一个问题是“女生,为什么要特别努力”,很早之前看过的一个回答,印象深刻。大致就是“江西农村的女生在很小的年纪就要学会做各种家务,绝大多数女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要辍学打工,挣钱养家了”,我相信这绝不仅仅发生在江西,在落后地区这种现象只会更加常见。这样的新闻其实挺让人愤怒的,但仔细想想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我愤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在家里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直到现在我也不会做饭,家务也是想干就干,不用去考虑家里的经济状况,担心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女生一定要多见见世面,“穷养儿富养女”不是毫无道理,如果说女生的思想也只是停留在“嫁个好婆家就会幸福”,那我想这个女生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所谓的新时代独立女性不应该只是经济独立,更多的应该是思想上的独立。前些天听我妈说一个远房表姐准备结婚,因为她也就比我大两三岁刚刚大专毕业,我还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她的男朋友家里在十八线小城市有一套房子,还是破的。我开始还很惋惜,后来想通也觉得大多数农村的女孩能有个这样的结果或许也不错吧。
留守儿童的未来会怎样发展我们不确定,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好,因为这背后有千千万万个张玉滚、张桂梅......
下午去和我四爷坐了会,这是他独自生活的近十个年头,他一边做饭,一边和我感叹道,有时候他一个人做好饭,突然就不想吃了,他三个儿子家里18口人,没想到到老他一个人在生活。
我爷爷二十岁不到,亲手建设了我们村的小学,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小学,17年他过世了,同年这个小学被拆除了。我爷爷一生英雄,到老,也不过是一个人在活。
我的外婆,生育了七个子女,晚年她一个人生活在村里,并且喂养了全村因为主人去打工,屋门深锁而无人照料的狗。她身体一直硬朗,某一年寒衣节,我大舅回去探望她,她给她的大儿子做了饭,吃完饭,我大舅去厨房放碗,就这会功夫,等我大舅回来,我外婆坐在台阶上过世了,安详地就像睡着了一样。
我的邻居,七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子宫脱落后的腐臭,挨过了三年才过世。
我所成长的村子,以前是十里八乡著名的大庄,现如今十室九空,只有几个无人看管的老人在苟活,是的,就如同我四爷我爷爷我外婆这样在苟活。。。
悲哀啊,真的悲哀。
可你能说这是他们子女不孝顺吗?
电影中坨坨双目失明的婆婆出现时,我彻底泪奔了,老无所依,少无所养,这不是个例啊,这是大把大把的现实,谁不信你来我村看看。
我的大奶奶双目失明后,每天在墙壁上刻着横条算日子,算她儿子什么时候会回来,这样一熬就是七八年,直到最后不到五十斤了。
今天请允许我说一句脏话,去你马币的城镇化,农村最后一滴血都被榨干了。
即便这样了,他们还在感叹,真好啊,现在的社会真好,我四爷说他一年有一千三的养老金,他都花不完。是的,一年1300,他都花不完,社会可真好。
还有太多话,我说不下去了。。。。。
这电影真好。但不包括最后那行恶心人的黑色字幕。
3.5分。好题材,弱表现。按照反派的十分制,给6.5分。
先谈概念,“童年”二字一出,更期待儿童视角,但在全片中除了坨坨被误解到出走的一段情节及结尾遥望南方的画面,童年本身的内向刻画是不太充分的。如果单纯的去做外向化的故事阐述来表现童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倒真的不如拍一部纪录片来的更全面、直接、客观。
再谈人物。这样的题材,对于人物的动机层面,大部分角色可以不要根因。但核心角色易老师的根因缺失,还是蛮遗憾的。如果能有更多心理或者经历元素的提供,为易老师开办幼儿园提供根因性的动机,那人物会完整很多,最后收下三个孩子的弧光也会更加明亮澄澈。反倒是后面完全消失的年轻女生非常完整可爱,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说服力。从为了当歌星而执意外出打工、到中间执教时候的挫折和感知其他女性的经历而产生的转变,让观众可以发掘并认可这一角色的成长和转变历程,虽然不够精致,但是相对完整。回顾其他角色,尤其是太过模范甚至接近脸谱化的易老师,这样的完成度无疑是全片最高的。
再谈视听,这方面相当匮乏,基本上完全是拍摄电视剧的手法。景别基本围绕工整的远近到特写的交替,运动基本围绕静止和普通的横移镜头,你可以说这是影片冷静克制的基调风格乃至时代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但我也可以理解为表现手法的不高级。文本本身就很接近于单纯的对故事的平铺直叙,已经缺乏了对人物或剧情的艺术上可能性的探讨,视听的单调,让这部剧情片又丢失了电影本质上应有的魅力之一。
结尾处,全部演员由当地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字幕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演的真的太好了,或许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把经历和生活重新复刻了一遍。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更加期待一部纪录片了......
《遥望南方的童年》描绘的是我的家乡——江西宜春一个乡村——的故事,电影拍摄于2007年,我直到去年,才在我一个甘肃舍友口中得知,彼时还不是很感兴趣,直到今年疫情爆发,困居家中,才决定看一看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易老师,和自己的妻子在家乡办起了一个幼儿园——启明星幼儿园,由于自己的妻子没有幼师资格证,所以手续并不齐全,加之经济条件有限,起初只找到一个想要出去打工的初中毕业生李响一起教学,接送学生专车是大板车(在我的家乡,主要用于运输收割的稻谷),由自己的农民大哥负责。就这样,启明星幼儿园开始了启明星之路。
启明星之路并不顺利,起初是大哥的“离去”,由于家中农活太重,大哥没有时间每天早晚接送,于是易老师找到了一个傻愣愣的小伙子负责,自己妻子跟在一旁,以防不测。相较于这个困难,更大的考验很快迎来。
一天,李响误会了寄住在易老师家的留守儿童砣砣,使得小孩子偷偷溜出了幼儿园,到村头的樟树下(在我们家乡,似乎每个村都会有一棵很多年的大樟树)守望者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很快就会回来。找不到砣砣的大家惊慌失措,池塘里、河水边,直到易老师想起了那棵樟树。
经过此次事件,李响决定继续学业,考取幼师。第二个人“离开”了。
困难接踵而至。由于没有资格,乡教办要求幼儿园停办。易老师把孩子们送回家去时,不但没能把一个月60的学费欠款收回来,还带回来了两个“尾巴”,父母都出去打工的留守儿童,家中无人能照顾。
当晚,易老师曾经的学生、当地一个普通青年找上门来,希望易老师帮忙照顾他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因为他的安徽老婆“抛弃”了他们,去深圳打工了,他必须去找回来。易老师夫妇收留了那个婴儿。
在把那两个“尾巴”——砣砣和秀秀——带回家的途中,砣砣和秀秀问易老师,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易老师带着他们爬上高处,指着遥远的南方说,待到过年时,他们的父母就会从很远很远的南方回来。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电影的内容,我再熟悉不过,从小到大,他们的故事,在我的眼前一次又一次上演。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家乡,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留下他们年幼的孩子,给爷爷奶奶乃至他人照看。他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年365天当中,他们至少有330天“没有父母”,他们“没有”父爱母爱,起初他们会守望自己的父母回来,向砣砣一样。但是,时间久了,他们更会像秀秀一样,连自己的爸妈都不愿意叫。
电影中,秀秀妈刘斌对易老师说,她觉得她不值,她出去打工赚钱,盖房还债,结果自己的老公找小三,自己的女儿不叫自己。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比比皆是。那个年代的刘斌们,有自己的无奈和辛酸,却连自己的至亲之人都无法理解。可是,你又怎能要求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理解自己几年都见不上一面的妈妈?
电影中的另一个典型故事,是那个年轻小伙易文才。电影的开头,易文才带着19岁的安徽女友回家结婚,彼时他的女友已经怀胎五月,易老师对一心想出去打工的李响说,如果你这么年纪轻轻出去打工,她就是你的未来,李响一言不发,但心里明白。电影的末尾,易文才的女友最终决定“抛下”丈夫和孩子,逃到深圳,她后悔了。这样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也屡屡发生。
去年,我在给我的笔友的信中,说我们这一代90后,是失落的一代,因为在90后留守乡村时,交通与通讯没有如今发达,大多数的儿童从小没有自己的父母陪在身边,他们的成长,是与泥水相伴的。他们,很少成才。
我的小学同学当中,不超过三个人学历超过高中,一般的人没有读过高中,甚至还有少数人没有初中毕业。我初中毕业时,是2013年前后,而比我大的85、90后,这样的比例更是触目惊心。而我就读的乡村初中里,不超过六个人学历超过高中,绝大多数高中都没有毕业。我高中毕业时,是2016年前后,距今不过4年。
我并非说,只有读书才能成才,而是我所知道的那些学业未竟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像是电影里的易文才,早早结婚,草草结婚,生活与他们的上一辈,如出一辙。我自己依然前途未卜,但我希望,我不会像他们一样。
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的小学时代,我的父母都陪伴在我身边,我还有兄长珠玉在前,教导我,引导我。但是,我有过砣砣的经历,在我还是小学时,我的妈妈曾经去广东打工过一段时间,我至今我都还记得分别的地点和场景。初中时,我爸妈还曾一起出去过。只是,我那会已经比较明白。
而像我一样幸运的,成功的通过读书,暂时考入大城市,却依然难以和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与勇气,拥有更好的条件与资源。但至少,我意识到了,我不应该像父辈一样,重走一遍那样的路,更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和我们那一代一样。
片单中,它一直占有一个位置,却迟迟没看。
最近看了,不禁怪自己看晚了。
平凡而伟大,真实而感动。
这部国产良心片今天推荐给你们——《遥望南方的童年》
它或许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教育最好的电影之一。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主人公是一名乡村教师,和一群江西农村的留守儿童。
那是2004年的江西宜春。
影片一开始,一名男子坐着一辆小货车驶入村庄。
而村子里,只见几名男人围在一个小店里打牌。
桌子上坐着一个10来岁的孩子。
他的爸爸过来了,大骂他滚开。
他不服气,反驳,被爸爸接着呵斥.....
然后车上的男子到了,下了车,贴上了一张红条。原来,是为了幼儿园招生。
这个男子是一名老师,因为看村里有很多幼小的留守儿童,而决定办幼儿园。
现在在村里做宣传,有人欢迎,也有人发出嘲笑的声音:易老师这是为了挣钱吧。
但是对于一些无力看管孩子的家庭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易老师这里收费是一个孩子60元/月,包午餐和接送。
就这样,大概招来了15个孩子,可是却收集了500多块钱。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男孩坨坨和女孩秀秀。
坨坨经常坐在村前的樟树下,等候他的爸妈。
因为他爸妈打工的时候,是在那里分别的,他们骗他说过几天就回来,从那天后,他经常在那等。
坨坨被安置在亲戚家,被当作累赘而被带到了易老师这里全托。
他性格有些内向,和别的孩子玩不到一起。
一次被老师李响冤枉和训斥,他负气独自跑了出去......
这可急坏了幼儿园老师李响和易师母。
有人说他经过了河边,找了半天找不到,众人在河边打捞,依然没发现。
易老师骑着自行车不停奔跑,发疯似的找孩子。
终于,在樟树下找到了坨坨。
所幸是,虚惊一场。
这件事却也让年轻的李响触动很大,她意识到做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她改变了自己一直想去广州打工的想法,决定重新回学校读书,考教师。
易老师为他高兴:“真的啊,读书好,读到了书有文化有知识做什么都好。”
这一幕突然很让人感动,事实上,易老师这里需要李响帮忙,而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行为对于李响的重要性。
此外,在当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重要标准,很多人也知道读书的重要,但多的是带着功利的想法在里面的。
而易老师是作为一名教师,发自内心对读书的尊重和认可,和那种对文化的笃定,就更加让人感怀了。
女孩秀秀,妈妈常年在外打工。
当妈妈回来时,她不接妈妈的礼物,也不肯叫妈妈。
秀秀妈这两年牺牲了很多,但替家里还了债,盖了房。
这次回来本打算不走了,在家好好过日子。可回来后才发现,老公有了人.....
秀秀爸受不了,离了婚,秀秀被判给了秀秀爸。
更让人生气的是,秀秀爸不允许她看秀秀。
无奈之下,她找到了易老师,易老师帮她向前夫劝说未果。
最终,她只有忍着苦痛,独自一人再次前往广州打工。
一路走来,易老师夫妇可谓是困难重重。
面对每月只有100元的工资,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愿意来接送孩子的人。
教学期间,不断解决孩子甚至是村人的问题,坨坨还差点丢了。
更无可奈何的是,一直以来易老师自己垫钱继续经营,终因为幼儿园手续不完备而停止了办学。
最后,易老师,只有一个个地将孩子们送回去。
当他来到了坨坨家,他看见了独自一人的瞎眼老奶奶,实在不忍心告诉她这件事,而默默地带走了坨坨。
秀秀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她爸爸也去了广州,而她又被伯母视为累赘,并当着面说着一些难听的话。
最终,易老师又返回去带走了秀秀......
影片《遥望南方的童年》,豆瓣9.4分,评价的人75%的人都打了五星好评,好于99%的剧情片。
有网友评价说: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上,这样不浮躁,静下心来表达的/聚焦部分群体真实生活的影片,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全部启用宜春本地的非职业演员。
而影片中的孩子们就是真实幼儿园中的孩子们,易老师生活中也是名老师。
影片中有不少让人感动的地方,以坨坨和秀秀为代表的诸多家庭的不幸,女孩李响的个人成长,易老师夫妇的一路艰难.....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就是普通人,更是善良有爱的人。
一开始,办幼儿园一来为了解决工作,二来也让无人看管的孩子有个着落。
在实际办学中,他们一次次面对可怜的孩子和问题,而他们还是有不忍有爱,选择了担起责任。
影片中有个年轻人,他曾是易老师的学生,第一次出现时,他从外地回来,带回来了一个怀孕的女人。
第二次出场时,孩子已生了,而这个女人想要离开这里,因为她过不了这里的苦日子。
第三次,年轻人抱着一个婴儿,找到了易老师夫妇,请求已经停业的他们帮他暂时照顾孩子。
因为他实在没办法了,还要去找离开的妻子。
看着这个大男人眼含热泪,易师母没有说话,率先伸手接过了孩子......
还有,易老师在坨坨不见后,着急万分拼命寻找他,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找到了,很多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先对孩子呵斥,而他没有。
此外,易老师,在与村人的相处中,话虽不多,但却做大了最大程度的帮忙,这点也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易老师这样做实事的人,太值得倾佩,他们给孩子们打造了或许是短暂的但温馨的家园,让他们可以有得学习,有所陪伴,有得关心,有所依傍。
相比他而言,更习惯活在网络世界的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多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不免让人心生愧疚。
影片中,孩子和易老师有这么一组对话: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
极目远眺,望不到边。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
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最后,在停办六个月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幼儿园又重新开园了,并且入园人数增加到了27人。
让人又开心又难过,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时代发展洪流中,个体是那么地渺小…...
90年代开启的打工潮,持续到现在,最早一批的留守儿童快到了而立的年龄,而一批批新的留守儿童还将出现。
那些曾经的留守儿童还好吗?他们过得如何?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要知道,那些秉承读书无用论的村民,也是那群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中的一拨人。
我们知道,最不幸的还是那些被留守的孩子,他们中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辍学,打工,结婚,生娃,丢下娃再外出打工……
其实,现在的父母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吗?
不是。
很多人自己吃了社会的苦后更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赚钱不得不外出,而放在家的孩子多的是散养状态,没人管的他们和那些城里的孩子,其实一开始就拉开了差距.......
还有的人,还会陷入在回不去故乡和扎根不了的大都市的痛苦中,心无所停靠。
当然,也有人凭借自己努力获得了不错的生活,但我们要知道被留守,对孩子们的心理也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我们身边就有一些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的朋友,他们长大以后偏内向,不太喜欢和陌生人接触。
所以,最可怕的还是“留守儿童在悲惨中习以为常,在苦难中逆来顺受。”这些将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对于那些想要孩子的人,要考虑好一切,因为要把孩子带入这个世界,就要尽量给予他关怀、爱和尽量好的教育。
我们期待农村教育会更好,也为那些投身农村教育的工作者献以崇高的敬意,因为只有教育好了,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够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影片,尤其是那些有留守经历的人。
事实上,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都不必为生活唉声叹气,而要去像易老师一样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去积极面对艰难的生活,努力过好这一生。
我家乡是江西宜春万载县的某个小乡镇,童年的时候也是留守儿童。我那时没有上过幼儿园,从1岁到6岁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的。之后直接上小学。印象中我们村第一家幼儿园是在我上小五的时候我的邻居开的,那时候觉得幼儿园这种东西真的很稀奇呢!现在我对于那段回忆已经很淡了,毕竟已经20多岁,又很少回家。
当我们还是留守儿童的时候,心里并没有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只是觉得自己和其他小孩的童年有一些区别,但这种区别也不会造成什么隔阂,所以该玩乐的时候玩乐,在其他人异样的目光中过完了自己独特的童年。当我头脑中有了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却早已不再是儿童,但我开始以这个概念来定义自己的童年,以为它是某种时代悲剧的衍生物。但童年就是童年,它早已过去,它早已定格。也许在童年的某一时刻,我会在内心责怪父母不在身边,也许不会,更多的是没有父母这个概念。所以我理解片中那个小女孩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妈妈也不喊,她只是没有“妈妈”这个概念,她只是从其他小孩那里,或是上课或是不管其他什么途径听过这个词,用这个词和一个一年只见几天的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划个等号。虽然残酷,但这就是小孩子的想法。然后我们在长大,懂事,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把这一想法抹除。然后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向别人说,我的童年,没什么特别的,嬉笑打闹又快乐。
片中拍摄的虽然不是我家乡的小乡镇,但是同属宜春地区,方言和我家乡区别不大。农村的各种事物,建筑,交流方式,习俗习惯,田间地头,家务活,这一切都仿佛让我回到家乡,往事历历在目。我算是出生在农村的异类,从没做过农活,连做饭都是大学毕业后自己慢慢摸索才学会的。但我对农村人的生活很熟悉,他们之中有人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人无所事事整天打牌打麻将。这些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淳朴善良,勤勤恳恳。可能有人觉得电影中一个月60元的学费,一个月100的拉车工钱,每个人拿出手的钱最多几百很令人震惊。但农村人的收入真的少的可怜,稻谷按1.2元一斤的售价算,即使亩产千斤,一年两熟,一年每亩的收入也不过2400,农活又累,和他们的劳动远不成正比。所以也不能怪那么多人都外出打工,把劳动贡献给大城市,然后造成又一轮的恶性循环,大城市越来越繁荣的同时农村多年一成不变。
片中的女孩子名字叫李响,谐音是理想。理想是农村人最容易破灭的事物。农村人是社会底层人群,打破阶层壁垒很难,作为上升阶梯的教育又如此不公平,要坚持理想谈何容易。江西人其实特别重视教育,即使是再没有文化的农村人也从来不会说什么读书不重要,所以像片中易老师这种想法的人也有不少,我小时候也接触过不少值得尊敬的教书人。然而江西的教育资源又确实太少,仅凭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这部电影是07年拍摄的,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江西的教育条件改善了许多,但留守儿童问题依然是个无解的问题。
电影里头有好几个感人的情节,如果是身处农村的人能经常听到村里人的一些传言的话就会明白,这样类似的事并不少见。电影里的 陀陀 偷偷跑出幼儿园,很多人以为他掉到了池塘里,于是都去打捞。幸好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现实里在一些池塘比较多的村庄这样失去生命的小孩有不少,我们童年时期总是会被家人告诫不能去池塘边。掉进池塘的人,离婚的人,找不到老婆的人,打麻将的人,追求理想的人,以及互相掐架的人,明明听到见到不少,看电影的时候也感慨,啊!这就是生活,明明只是普普通通的生活而已,为什么还是会被感动到。。。
总之,感谢导演拍出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让我再一次怀念,我的童年,我的家乡,以及那时我们的生活。导演,我代表留守儿童(嘛,虽然现在不是儿童了)感谢你。
这个片子,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地方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实际上大学时代支教过两次,当时环境不比片中好 甚至当时一个地方连电和水都不同。这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历历在目,有一个当时只有四岁的小朋友一直和我保持联络到现在。这片子让我回忆起很多那时候的时光,特别感动,片中这老师太值得倾佩。虽然我拿我们这些博士的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来比较他的教书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妥帖甚至是无法比较的,但是我的确深感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远不及他的九牛一毛,尽管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这却更显示出来了这位老师的高尚之处。感谢大象放映室让我了解到这部片子。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无所作为。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原因。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刺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因为真实质朴,所以深有感触:⒈易老师,教师节快乐,不过,说实在的,您的普通话比不上您妻子,我有个小学语文老师和您一样普通话也不好;⒉不觉得学阿巴斯,毕竟中国诸如此类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不少;⒊缺乏电影质感,但情感真挚,很多人物事件台词都很生活,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也值得称赞,值得推荐。
导演未来的仕途不忍直视啊。
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容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我想你的时候,会坐在樟树下等你,因为你告诉我,你几天就回来了。我问你,南方是哪里?你告诉我,山的那头就是深圳。而,你回不来,我过不去。
感觉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过年我都会坐在门槛上等他们,童年的回忆总是在旁边小孩的你爸妈不要你了的言语中度过,到了现在感觉和父母总是有很多距离感,和他们住在一起总是感觉很拘谨和陌生。是爷爷奶奶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感恩!!!
惊艳!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充满悲悯情怀的电影,看了让我担忧所有人的命运。人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圣人,然而还是有不忍有爱,人间就可以了。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谋而合,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因为真实所以温暖
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近来看过的最朴实纯粹的作品,非职业演员在导演优异的调度下,奉献出了鲜活的表演,感人至深。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推荐给所有人。
宜春的故事…
简单,纯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