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优质
  • 红牛
  • 非凡
  • 闪电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我11

    剧情片大陆2011

    主演:闫妮  刘文卿  莫诗旎  王景春  王紫逸  乔任梁  于越  张珂源  钟国流星  楼逸昊  

    导演:王小帅

    猜你喜欢

     剧照

    我11 剧照 NO.1我11 剧照 NO.2我11 剧照 NO.3我11 剧照 NO.4我11 剧照 NO.5我11 剧照 NO.6我11 剧照 NO.13我11 剧照 NO.14我11 剧照 NO.15我11 剧照 NO.16我11 剧照 NO.17我11 剧照 NO.18我11 剧照 NO.19我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6

    详细剧情

      20世纪70年代,西南三线地区,无数的上海人怀着崇高的理想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建设国家,付出莫大的牺牲。此时此刻,文革的余威仍在,各国营单位乱相未除,而在子弟学校就读的少年王憨(刘文卿 饰)则和八拉头(张珂源 饰)、小老鼠(钟国流星 饰)、卫军(楼逸昊 饰)等几个伙伴过着无 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王憨广播体操动作标准,被选为领操员,为此软磨硬泡求妈妈(闫妮 饰)为他做了一件崭新的白衬衣。可是他在河边玩时衬衣意外掉入水中,结果意外遭遇了被警察追捕的杀人犯谢觉强(王紫逸 饰)。
      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小人物只有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长篇影评

     1 ) 生于大厂

    如果你没有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也许你不会明白这个片子里的一些东西。

    基于毛主席的三次世界大战理论,成千上百的厂矿被安置于深山荒野,只是为了避免被敌人过于集中袭击,但这样的地方无疑是最能葬送青春和梦想的地方。这里的人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他们既因为能吃上公家饭而庆幸,同时又为边缘的身份感到恐慌。

    国营大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它很像一个没有围墙的监狱,或者说因为过于庞大以至于你看不见围墙,它又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有自己的行政,邮局,医院,学校...所以你其实也无需向往外部,其实都一样。

    我小时候就在类似的一个厂矿长大,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会子承父业继续在这样一个厂子里工作,找个同单位的女职工,结婚生子,孩子继续在子弟学校上学。当然,这想法如果被我妈知道会打断我的腿,她似乎觉得除了上大学之外都不是正道。可惜到了90年代国营企业纷纷倒闭,我父亲工作的厂也未能幸免,我找一个厂妹做老婆的梦想也没能成真。

    对于同一主题的咏叹,比起《青红》从头到尾的压抑,《我11》藉小男孩的视角而变得有了许多灵动生气(窃以为“11”其实就是竖着的“一一”)。以白衬衣为线索一直到“杀人犯”出场前,就是一段清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加《小鞋子》啊。很喜欢每天早上“我”被父亲的二八自行车载去上学的那段,最神奇的是,难道所有的国营厂矿都在清晨用大喇叭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么?这绝对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能懂的细节。

    当然不可能一直阳光灿烂,当白色衬衣沾上血迹,现实开始显露狰狞,虽说75-76年已经是文革末期,所以像红卫兵串联,大规模武斗这些文革景象是无法呈现的(片中的群殴真的只是小打小闹),但一起刑事犯罪还是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现实,例如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那些整天想回上海老家的可怜人),漠视人性的法律和道德(当时枪毙一个人似乎跟现在离婚手续一样办理简单)。

    从影片中部开始下起的雨似乎就没有停息过,这雨水浇熄了复仇者燃烧厂房的火焰,模糊了被放逐边缘的知识分子的泪水,打湿了被侮辱与损害的少女的衣裳。但对于11岁的“我”来说,这雨水却浇不灭来自少年身体里的高烧的火焰,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无知,才是与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

    在大喇叭宣读审判词的结尾里,“我”没有像伙伴们一样去做枪毙犯人的看客,也许是莫奈的风景画,或是父亲的话语,改变了少年做一颗脑残流水线上螺丝钉的轨迹。

    生于那个年代的人,看见了文革的尾巴,也看见了新世界的曙光。只是有些人,没有等到那一天。

     2 ) 败于戏剧冲突

    《我11》是一部令人遗憾的失败之作,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缺乏戏剧冲突,而仅有的故事与细节又承载不了导演所欲表达的主题和历史。其实许鞍华,锡兰甚至贾樟柯的一些电影都有弱化戏剧冲突的剧作表现,但细节与人物命运的走向很好地展现了时代风貌,从而是影片有了纵向的质感与史感。 而《我11》除了在开始的众多细节,如弹球,布票,烟标等上零散地展现了70年代的风貌,但故事重心显然在杀人事件后发生了转变,本应具有强烈期待视野的悬疑故事导演硬是套用了散文诗般地叙事格局,但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叙事线索却仍在延续了一种情节剧的老套模式,从而弱化了影片的质感。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让人嘘唏。西班牙导演Victor Erice的《蜂巢的幽灵》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一个孩子遭遇了逃犯。但诗一样的电影语言使之成为杰作。而他的《南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更具历史感。

     3 ) 那年,我11

    平心而论,我是不会选择去电影院看国产片(表拍我。。。)。向来国产片都非常意识流,让人难以领悟。而且配乐效果奇差,还不如找个下电影的网站,就这么下下拖拖看看了事。这是真心话。表拍。。。

    这部片子是如何通过天罗地网的广电总局审查,我感到很好奇。也许是,某一个领导看到送审的片子,在字幕栏里看到一些字母,眼睛一亮:哎呀,与法国合拍的,为了国际友谊和大国形象,那就审批通过吧。也许他没真正看故事内容。。
    于是,我有理由猜测,这部片子会放映了一半以后紧急下线。


    我一直都在感叹。中国电影人真辛苦,拍个片子要考虑题材是否敏感,故事是否流畅,内容是否健康。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没有几部能够通过审核。所以,这一次,我因为王小帅的这部电影,刮目相看了广电总局,忽然觉得他们变得有点可爱了。

    but,若是从头到尾他们根本啥都没看懂,那我也就不表扬了。

    这部片子很棒。虽然情节有点拖沓,有些地方有些不合理。但是最主要的是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放在了一个不那么敢拿出来说的时代,这是一种进步。

    故事开头说,我们小时候都幻想一夜醒来灵魂进入另一个身体里,以为会不一样,但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我们活在我们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历史局限性,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因为我们就是我们。瞬间打动我。因为我从小就是这么想的。。。
    我11岁那年在干什么呢。我想了想,其实和那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很多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时候才有的新衣服。喜欢吃大白兔,但是记忆里大白兔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吃到,但我还是蛀牙了。和同桌打架,打完了哭了又好了。妈妈的脾气很大,在工厂上班,中午要赶回家做饭给我吃,会不耐烦就打我。还有,我在厂里的子弟学校,周围的学校医院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上体育课女生会跳皮筋,做仰卧起坐,到现在我依旧不会跳皮筋,仰卧起坐依旧能够一百分(唯一及格的体育项目。。。)。

    我有一个很好的爸爸,爸爸有一辆28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龙头上有个很响的喇叭。我每次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把手放在龙头上,爸爸一刹车,我的手都会被夹得很疼。妈妈每次看到我的手都会死死骂我爸爸。我爸爸就会吼起来: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坐个车还把手夹了!要是我一哭,我爸爸又乖乖给我买糖哄我。

    我十一岁的时候爱撒谎,喜欢涂改成绩单。每个寒假暑假之前的那个小本本,关乎到我整个假期开心不开心。若是90分以上,必是开心的,会有现金奖励;若是90分以下的,不好意思,额外作业加补课安排。所以我就拿改写纸偷偷改成绩单,每次都怕被老师秋后算账。等长大才知道,成绩单这玩意对于老师来讲根本什么都不算,所以他也不会多看一眼。体育课成绩从来没人在乎,考过三十分,我妈还骄傲: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不错不错。
    那一年,我对自己讲,我要记住这种感觉,等我当妈妈了一定要孩子健健康康,最重要是不怕表达自己,不要怕犯错误。

    很多年以来,我都在想,我会不会忘记十几岁的那个自己。那个胆小怕事的自己,那个被价值观扭曲了的自己,那个在懵懂青春期里什么也没发生过的自己。然后告诉别人,这样的悲剧不要在下一代身上发生。我希望我的下一辈是正直的诚信的健康的。

    我想,这是王小帅拍这个题材的根本意义。也许,很多人看完了,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唏嘘不已。也许,有些人看完了,他会想明白当年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为什么会有武斗,比如为什么会下乡,为什么有那么个十年,那么个十年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有些电影,是在消耗某个时代。但是,有些电影,是在提醒,不要忘记那些年发生的事情。

    结合最近的风潮,其实想想,怀念那个时代的,都是不完全懂那个时代的事情的人。就像是我奶奶知道我关心政治时候,她把我拉到一边,小心地对我说,你不能这样反革命,这要是放在以前,是要杀头的。若是你真知道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希望你再提议让我们回到过去。

     4 ) 来一段深沉的男声独白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
    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
    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
    你就是你
    你生在某个家庭
    某个时代
    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
    那时
    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我11》




    除去贯穿影片的红色歌曲和号角声
    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可人的衬衣男主角跑去刑场看枪毙
    在路上的时候 我觉得影片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
    用深沉的男低音来段矫情又深刻的独白:
    我一直一直跑
    好像目的地不在刑场 也不在别处
    我像是跑在某个时代里
    迎着风
    要是下点儿雨就更好了。





    可惜影片没有在这儿结束
    也没有这段独白。

     5 ) 孩子眼中的那个时代

    整个片子都很压抑,但是乐在其中。小孩子看着特别像贾樟柯。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小人物只有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非常喜欢我11那偏蓝的色调,干净的清冷完全不同于脏兮兮的山河故人。熟悉得如同每次远足在某个陌生的小镇上醒来,薄雾轻拢,陌生疏离五味杂陈。孩子们在病榻前欢乐地演绎成人世界的杀戮瞬间戳中泪点,什么才是残酷,不自知最残酷。

    说起闫妮,散发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市井气息,让人感叹很难找到比闫妮更合适的演员来演这个角色了吧?她的发型、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尤其是因为儿子要新衣服而不吃饭,给的那一巴掌,就能让多少人回忆起童年的情形。

     6 ) 历史的幽灵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可以想见,文革题材会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类型,然而在现在情形下,拍摄这一题材实在难以施展,创作者无法放开手脚。《我11》的切入点比较简单,大多数事情来自一个11岁小孩的目光所见。你可以说他看到了,也可以说他并不理解,懵懵懂懂,睁一眼闭上一眼,好似现在的官方态度。在作者的旁白自述中,他把亲眼目睹的残酷视为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体验。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是一篇成长日记。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他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北京青年报】

     短评

    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孩子的蜕变。一个不为人知的浩大工程,随着时代的结束,渐渐被别人忘记。

    4分钟前
  • 加油加油努努力
  • 力荐
  • 后革命时代的一曲青春挽歌,对细节的还原颇为到位,寄托了第X代国内导演的年代情怀,摇摆在残酷青春与人性纠葛下的小清新。对于环境空间的设定既处心积虑又颇具符号代表性,以点带面的效果基本达到。内小男猪脚简直就他妈少年版贾樟柯嘛我擦!

    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 这题材,好莱坞制片人来拍就是super 8了吧。

    1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 没想到能如此入戏。孩提时那种追求体面、互相攀比的虚荣心,直抵心坎。闫妮的角色让我恍惚有那么一瞬,以为她就是我的亲妈。小孩们性格和脾气的刻画不差于《伴我同行》,还有片子所带的70年代怀旧感和革命气息,甚至非主线的悬疑氛围都营造的神秘朦胧、异常撩人。唯一遗憾就是童年性事着笔太轻。

    1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 20121124 难得在电影里听到比较正常的上海话……好欣慰啊……

    21分钟前
  • fefe
  • 推荐
  • 有时候记忆可以清晰到改变现在的人生 有时候模糊的年纪会给时间太多假象 影片中的孩子真实的长大缺又不清晰的成熟 我想我也有过青涩的十一岁 也想念第一次来号儿的那个夏天 对于时代来说时间是荒芜的 经历和记忆才是我们心中的过去与未来 差别就在于一个死去了一个未来到 共同点就是不可复制

    26分钟前
  • ❀jayya
  • 推荐
  • 王小帅的个人回忆,同时带出文革后期的时代感。画面很美,风景绝佳,小时候的细节动人。有《阳光灿烂》+《西西里传说》的影子,堪称西双版纳的美丽传说。不过,那小孩太像贾樟柯了实在。。

    31分钟前
  • 悍客.罗
  • 推荐
  • 还行,比较少看到那个年代的电影。虽然跳着看了很多

    33分钟前
  • 天堂羽
  • 推荐
  • 王小帅最大的长进是视听语言终于成系统了,这次是标准法式中小成本的运镜和剪辑。演员口音是大问题(这点比[青红]退步太多了)。除去导演自我美化的部分,剧作上其实比大多国片要好。纠缠历史叙事实在是冤枉他了,毕竟儿童视角是八股文,无甚新意其实也无需新意。所有的文革片在姜文面前都弱爆了。

    3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别名:那年贾樟柯11。片段事件有些散乱,但是儿时对于记忆本就如此。父亲对儿子关于绘画的教育大概影射了当时社会现状,遗憾的是为了上映有些放不开手脚。闫妮适合演这类角色,所以还是远离骗钱的黄百鸣导演吧...

    4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 三线小城,下放知青,布票,广播体操,旧房子,躲迷藏,拉钩上吊一百年:一切都那么真实,勾起童年的淡淡回忆,似乎这个故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电影通过一个11岁孩子的纯真双眼,对一个特定时代客观回望。倒不觉得松散,叙事很娓娓道来,有时候不必去苛求导演要营造的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观感

    4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 爸妈应该要看

    48分钟前
  • 最爱司马
  • 推荐
  • 很偏爱儿童视角的电影,在细节和时代感的还原上很有代入感,很想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那个时代更多的东西,这也算那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了,表面上残酷似乎很远,但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烙进了记忆深处。小帅还是又倒回到几年前了,可惜情怀有了,情节没了,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有着一个平凡的童年,挺好。★★★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 力求自然,不太自然;缺些灵气,所以匠气。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 典型的王小帅风格。一直以来就喜欢这种风格。

    53分钟前
  • 私有信仰
  • 推荐
  • 全是细节的堆砌,看的出导演有着严重的情怀在里面,故事性弱到半钟头后每一分钟都能当结尾。感受不到小男孩的成长和成熟。四个小演员太棒了!那个男孩长得像士兵突击里五班班长!导演上台还幽了一把薄熙来的默

    57分钟前
  • >3<
  • 还行
  • 有点台湾小文艺范儿

    1小时前
  • 刘闷锅
  • 推荐
  • “西南旧事”,过于追求细节还原,营造出文革末的时代氛围。用11岁小孩的眼光回望《青红》,结束于“反革命、强奸犯、死刑”的高音喇叭中,对王小帅的个人意义大过了电影本身价值。姑娘分明就是年轻版的高圆圆,至于作者(我),分明就贾樟柯(第六代)的集体化身。但是,为什么演老爸的块头像王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 感情上值得尊敬,环境还原得不错,看来下了大功夫,人物选得挺灵,演得很扎实。但是,叙事方式老套,拍摄手法流于庸常,从头到尾都是电视剧一样的视点,扁平慢不凝练,缺乏活络的神采,没有印象深刻的段落和触点,像一顿夹生饭。从电影语言上看,导演真没什么大进步,甚至比起先前略有倒退。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 关于成长的记忆。这是不是也该算做私人电影,应该融入了很多导演的私人记忆,未必是完整的事件,而是一些细节碎片。问题在于这种自我表达是否真的能和观众形成互通。这部电影一如王小帅以往作品的干巴乏味,缺少情节的吸引力。那个长得像贾樟柯的小孩子也毫不讨喜。两颗半星。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