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大学毕业的阿坤(周游 饰)正站在大学和社会的分水岭上,他像所有急于驰骋的少年一样,迫不及待要好好闯荡一番。拿到驾照后,阿坤邂逅了自己的二手吉普车,本以为它会给生活带来新的可能,但它却将自己带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路口。在这段荒腔走板的日子中,阿坤逐渐意识到了成长的代价和生命的无常。
作为一个电影作品,既没有审美娱乐功能,又没有教化意义,花两个小时去窥探一个脱离社会实际的弱智傻逼的人生,你告诉我这是反类型,就是要人物没有成长,还想让观众共情?谁的青春这个样子?自我娱乐的无病呻吟,呵呵。这评论还得超过140字是吧……真的不想再对这种侮辱观众的智商的影片作出更多的评价,哎。
注意到《野马分鬃》的英译《striding into the wind》,直译迎风而行。stride突出一个幅度,至少是一个跨越的感觉,更接近电影前半部分的气质,急躁、犹疑、但冲劲十足。野马分鬃是个太极招式,太极很慢,模仿的是野马奔驰,鬃毛左右分披,中国人讲中庸,调和折中,以慢显快是很妙的说法,在导演魏书均的语境里,青春也不过是虚晃一招,快用来形容慢,慢则用来钳制快。
《野马分鬃》是青年导演魏书均的第一部长片,讲述了一个录音系学生左坤毕业前夕的颠簸。导演通过一辆二手的吉普车,外化了左坤青春后半段的困境。吉普千疮百孔,任何补修也无济于事,但破旧藏不住野性,左坤购买这辆吉普也源自车主的一段视频,曾经是越野e族的利器,在草原上驰骋、追马、飘移、可以说,左坤选择这辆吉普是看到了这辆汽车承载野性的可能,吉普成为了电影中的符号,同时左坤也从吉普中看到了自己。左坤寄希望于吉普来逃离日常,但日常其实就是实时更新的排放标准,旧野性无法适用城市指标,迟早面临淘汰,左坤难以接受这种变化,向往草原,于是在城市里横冲直撞,找寻出路。但青春也是这样的描述,囿于过去,但没有办法,最终也要冲撞出去。
关于青春,侯孝贤在《风柜来的人》里面也刻画了几个从风柜乡下到高雄闯荡的年轻人形象,但是相反的是,风柜的年轻人渴求在城市立足,主动接受城市的规则,能留在城市是个了不得的事情,《恋恋风尘》也是这样,阿远的青春也停留在台北的小作坊里,最后随着“查无此人”的信件消逝在金门的军营。风柜的年轻人和阿远的青春很重,每一步的后面都是时代的印记,且无退路,身不由己构成了那个时候青春的张力,于是风柜的年轻人捕捉到青春易逝的时候高喊,做兵大甩卖,三卷五十块,青春的结局总是无疾而终,在《悲情城市》里面宽美是这样自述的,我们也想过要逃,不过,再逃也无路可走。
左坤的青春很轻,轻到放到大环境里只是小小的生活碎片,是左坤絮叨的过往自序。侯孝贤的深刻在于直面了青春的复杂性,关乎时代、个体,还有青年本身。侯孝贤讲青春讲的云淡风轻,不疾不徐,颇有中医诊脉的从容,但这是饱经风霜者对过往的尊重,魏书均急躁,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定义青春,情节铺的很满,电影很快,为难的是观众。但魏书均又足够准确,和侯孝贤相同的是,魏书均也认为青春是个消耗品,而这种消耗被具化在一辆吉普的支离破碎上。
《野马分鬃》中有个很棒的长镜头,故事接近尾声,剧组一行人去草原赶拍最后一场戏,酒足饭饱围着假篝火舞蹈,音乐是民族的曲调现代的技巧,朋友分发滞销专辑,左坤接到电话处理家事,导演和摄影师谈论审美,重复克制,然后暧昧被女演员拒绝,村长对导演说,虽然不是草原,但有草原精神,导演追问再民族特色一点的东西,收尾在左坤走出蒙古包,独自前行,远离吵闹。这个长镜头是电影的筋腱,荒诞且悲剧。魏书均可贵的地方也在于此,他擅长利用一个调度来整合电影散漫的片段,通过群像来临摹私人。导演让人相信他的审美,但错过了最后的拍摄,滞销的专辑最后成为金曲,女演员是孩子的妈妈,再暧昧的情感也要计算一天还是两天的工钱,最民族特色的东西在蒙古包深处,支支吾吾上不得台面。虚假、欺骗、吵闹、克制、家庭、暧昧、情欲、算计、构成了《野马分鬃》的青春色盘,但魏书均接着用一个黑暗中的开灯接上了这些荒诞,吉普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左坤的明灯。
王小帅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描绘了一个乡下孩子在城市遭受恶意,面对苦难的小贵,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把小四的青春放置时代背景下解刨,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小贵和小四都企图用暴力来挣扎,来抗拒外部的压力。左坤不同,左坤的青春历程相当自我,外部环境对左坤的推动远远不及自我的挣扎,左坤纠结、自大、敏感、冲动,影片的开头就呈现出一个不太讨喜的人物形象,不服管教,用车桩发泄。影片的驾校,圆盘的中心是办公室,上面是一个颠倒的汽车,颠倒,大概就是魏书均对左坤精神世界的清晰描绘,影片的最后,只能从后窗遥看左坤,左坤逐渐模糊,从颠倒到模糊,这是左坤经历的完整的青春史,青春史,也是精神史。
魏书均在书写左坤的青春史的时候,通过左坤身边朋友、家人的刻画,尝试完成左坤的精神谱系。学中文的女朋友芝芝,副业是做礼仪小姐,在开头的一个长镜头里,魏书均将两人安排在上行下行的电梯里,透过玻璃,观众能窥探到两人的对话,“你什么时候下班。”“我不知道。”,对话无奈僵硬,接着芝芝下行,下面有她的工作,左坤上升,上面有什么,观众看不到,就像芝芝父亲对左坤的评价,人不能像浮萍。爱情在影片中是个楔子,落地与轻浮构成了左坤的分岔口,可是日常并不像驾校的圆盘,可以来来回回兜兜转转,左坤选择其一,其二必然受到影响。左坤选择了吉普,尔后的举措都成了对车的维护,吉普对左坤具有多重意义,出逃工具、图腾、用来对抗大学教育体制和家庭环境(父母都在体制内),左坤抗拒体制,但在看守所又得益于体制,从看守所的窗子里,左坤看到整齐划一的野马分鬃,野性被钳制,化成一个招式,用来规训犯人,这种高墙内的二元对立,也最终使得左坤的轮廓模糊不清。
《野马分鬃》里面的几个中年人,左坤的大学专业课老师、一百首歌一百首诗的业余歌手、父亲、母亲,左坤嘲讽老师,在课堂上质询老师几年没有拿过录音杆,戏谑的把地球人专辑当成飞盘扔到铁轨上,左坤不服从这样的中年,越抗拒越需要出走草原,左坤又是矛盾的,他需要歌手的工资,需要乞求老师不再重修,也需要自己母亲的卷子。童童是左坤唯一的朋友,一起逃课,一起接活,一起扔光盘,童童懒散、懦弱,犹豫,和左坤的的冲劲恰好相反,但童童是左坤的侧面,
是另一种左坤的外化。左坤和童童的青年很大程度充斥着对往后日子的不确定,稳定是中年的需求,他对未来的理解不关乎其余人,只关乎自己是否接受,《大象席地而坐》中满洲里的大象是虚无的,是无意义本身,左坤也在追求这样的东西,只需要自己乐意,草原就是左坤的大象。
电影中有一个这样的桥段,左坤不理解他所在剧组的导演不拍马的话,观众怎么知道马死了,导演语焉不详,也无法解释,无解抻着左坤,是生活的常态,鱼龙混杂的文艺片剧组,拍一个不知所云的草原故事,最后的场景也并非真正草原,这样也无法解释,文艺虚伪的日常和学校僵硬的日常合力,一起挤压左坤的空间,左坤去无可去,只能和童童冒险出走,被截在半路。
魏书均在采访中提到过一点,“失去都是会疼的。比如情感关系的失去,比如对于一些由于自己的莽撞,或者说几乎无知的做法对别人的伤害,意识到这些,会比以前有所收敛,会成熟一点。”左坤不完全是魏书均个人的化身,魏书均谈到的东西都很细微,但左坤失去的是再次出走的可能,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左坤在出租车上听到之前自己鄙夷的单曲《地球人》播放量超过两亿的时候,他露出微笑,面对荒诞,最后还是要接受。左坤青春也停留在《地球人》的尾奏中,完成了对左坤青春史的书写,其实也是导演对某一部分自己的书写。
《地球人》有这样一段歌词,“我祈求上天,祈求上天给我一双翅膀。”结尾接上的是野马奔腾的空镜头,野马奔驰被抽帧播放,快与慢结合在一起,音乐是巴赫的《圣歌》,塔可夫斯基在《飞向索拉里斯》中也用过,最后的空镜头更像是魏书均和左坤一起完成的仪式,一种期许。
侯孝贤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现在的新导演,他们从小就看很多电影,所以一拍电影就迷失在电影里,变成拍“电影里的电影。”,确切的生活和感受反而知道的不是太多,不太清楚自己的位置,其实也不全是位置的问题,就是不够强悍,随时会在形式上收到影像传统影响。”
有一篇评论提到《野马分鬃》离电影太近,离电影观众太远,我认可这样的说法。但魏书均电影中的表达是真诚的,他相信左坤,也相信自己,所以也相信左坤相信自己面对的生活和感受。侯导最后也有补充,“要是足够强悍,相信什么就拍什么。”
野马奔腾,吉普落定,魏书均迎风而行。
作者| 北海的梵高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末见
不太喜欢这部作品,但是很喜欢这个情节。
前一段是篝火晚会的极致媚俗,后一段是无边夜色下,伊琳独自朝草原深处走去。左坤在后边开着吉普跟着,他们对视,然后继续前进,然后对视,然后吻在一起。
完全莫名其妙。
在先前内蒙修车厂那场戏里,我们才知道她是个单亲妈妈,才知道她为何一直愿意呆在这个野鸡剧组,被猥琐导演各种骚扰,才知道为何在影片的最后她为了一天的片酬和导演软磨硬泡。
两个绝望的人,在白花花的车前灯里吻在一起。那个瞬间里似乎草原上的每根草都没命似的燥动。
这倒让我想起了《苏州河》里的那句台词:
两个陌生的人坐到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然后是爱情,然后当然是没有然后。
左坤回车上拿避孕套,伊琳看着他,用母亲式的嘲笑。
这个接吻就像一个奇迹般发生,又好像没有发生。
两个绝望的灵魂相遇,然后各自回到各自的绝望。
草原和吻永恒。
肤浅不可怕,怕的是故作深沉的肤浅。
这是中学生写作文惯有的毛病,也常见于喜欢标榜艺术范儿的新人导演。还是辛弃疾总结得到位,“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几年,导演魏书钧好像突然成了国际电影节常客,因此也得到了艺术影迷的关注。但看过电影,真的感慨时无英雄啊,如今什么样的作品也能打上戛纳标了,这跟早几年中国导演们的电影太不在一个层次了。
形式上,《野马分鬃》有点像贾樟柯,又多少偷师了侯孝贤,甚至隐隐还有章明的影子。文学上,男主角有王硕小说男主角的影子,也会让人想起石康的“晃晃悠悠”,浓浓上世纪90年代文学的味道,城市中流里流气、土猛土猛的青春。
奇怪90后的导演是怎么写出这么复古的人物和味道,完全与当下中国青年人的状态格格不入,是完全被咀嚼过的文学,消化后再重新演绎的样子,满篇都是不接地气的轻浮气。
男主角就是那种没吃过什么苦,并不了解社会,却好像比谁都苦大仇深的“叛逆者”,在城市里离真实的苦难十万八千里,逃课、撒野、无所事事,和姑娘腻歪,与废柴死党游荡,没有打破规则的勇气,却总想用恶作剧彰显与规则对抗的雄心。时而愤怒时而懦弱时而分裂,精神雄起身姿佝偻,嘲笑循规蹈矩向往离经叛道,但行动力却距离口号十万八千里,终归一事无成。
人物并不讨好,欣赏这种角色的,不大可能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流,怎么也得攀着王朔读者的年纪,直追40往上而去,还得是这么几十年眼界和心智都没怎么成长的。高知女死心塌地爱流氓,这故事在王朔走红的时代还算文学,现在变成小黄文读者都嫌设计不走心。
同样,毫无来由没根没底的叛逆,并不能唤醒观众的共鸣,主角的愤怒与冲撞莫名而来,空有状态而并无缘由,也见不到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只显得怒且傻逼,以及无聊。导演的创作构想有时跟一些并不入流的摇滚乐队一样,空有愤怒与叛逆的姿态,却与现实并无半分瓜葛,愤怒成为无本之木,毫无力量,就显得做作且空洞。
整部电影也只能呈现状态,连基本叙事都没做好,三言两语便可以把整个故事讲得清楚。
倒是不乏小聪明,不乏隐喻,不乏意味深长的镜头,不乏好看的构图,不乏复杂的调度和表演。人物、状态、意境,甚至幽默感都有了,看起来似乎也足够意味深长,但唯独缺乏流畅感与完整感。
一程赶一程,在“指车为马”的大命题之下,一路鞭挞着主角朝内蒙而去。为什么是内蒙,为什么男主角一直心念念要去草原,为什么他的心幻化成野马?不知道,没原因。
戏中戏的结构让我想起章明的《冥王星时刻》,两部电影都有有趣的时刻,但更多是无法聚焦的失神。相比之下,《野马分鬃》创作上的稚嫩更显而易见,更加沉迷于堆砌符号,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不深入。
当然,我也会不自觉拿《小武》来比。当然是没得比,完全不是一个水准的作品。贾樟柯那种对于真实的洞察和细腻,那种根植于生活的几乎是原生态的演绎,以及其中自然而然所散发出的人物与戏剧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作为观众,能很清楚地感受到《野马分鬃》也想达到那样的状态,但难免力不从心。有意思的是贾樟柯的电影可以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生动标本,有浓重的年代印记与时代气息,它来自于环境、来自于人物,来自语言,但《野马分鬃》里基本看不到时代,更多的时候他像混杂了不同时代元素的四不像,里面有四惠有CBD也有城乡大舞台一样的商场促销,抛开那些被具名的地标,它可以发生在近20年来中国的任何一个小城,无法成为任何一个可具名时代或社会场景的标本。
没有时代性,也缺乏对人性真正的洞悉,见不到大,也没有把“小”说得很好,电影难以真正走进深刻,又无法商业化娱乐,于是只能故作深刻。
当然,电影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导演还有努力表达艺术的追求。它的一些镜头设计很有想法,从男主角到越野吉普到野马三个符号的连接,虽然叙述过多,但依然饱满充实。
也就仅此而已了,导演想要表达的那些“高深”的内容,是一目了然展示且一再重复的,他就像一个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的高中生,在努力用成人化的文字去模拟一种成熟和世故的通透,却终归因为不谙世事、远离生活而显得苍白和寡淡,是大人眼里急于长大的孩子,过得顺遂,所以并不知晓生活真实的模样。
他们都没有长大,电影中的阿坤如此,拍《野马分鬃》时的导演亦是,这才是症结所在。如此,豆瓣6分左右的评价,可以说恰如其分。
PS:导演下一部电影叫《白鹤亮翅》
本人男,一名三本广编专业普通大三学生。我很羡慕电影里男主的学校,是一个专业的电影学院,里面分了摄影系、录音系等等。国内专业的电影学院不多,况且又在北京,我想是哪所学校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从初中开始就想进入这样一所电影高校,但是无奈家里不支持,我也没有那么坚持我的想法,就选择了混混日子,当时自学考编导统考的时候也没怎么努力 也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就只潦草的通过了一个统考,甚至校考也没去两所。结果就是,我来到了一所普通三本,里面的老师、硬件都不是那么专业,身边的同学大多也是混混日子,真正想要进入电影行业的几乎没有。
但是我不想如此,我羡慕男主,大四就能有这么多的片场拍摄经验,我大三了甚至连路都看不见……
我也很能理解男主,毕竟有了这么多实战经验,在学校你懂的就是多,你就是有那股傲气。毕竟实践出真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成果,而班里的同学还在死读书,为毕业做准备(不过不去上课 影响课堂纪律确实不好)
考上那个学校的录音专业的条件 我查了一下,不仅需要一定电影知识,还要会乐器,懂乐理。而这点导演在片中给到了男主是从小学小号的,甚至还吹得不错。?
我看到有影评说男主的家庭条件不符合现实,但是我想说,我们这个年纪,从小学一两门艺术是很普遍的,像我小时候就学过半年的小提琴,而父母都是公务员这种情况在我同学里面实在过于常见,而且又是在北京(我是一个五线小县城)
说回电影,男主用两万块买了一辆快报废的越野车,即使拿到我身边这也是一笔巨款了,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不吃家里一分,他的女朋友也是,一直在减轻父母的压力,这点已经比我,我身边大多数同龄人好太多了。但是男主买来的不是车,不是他所谓自由的感觉,买来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一直在榨干自己现实的生活 到后来女朋友没了,钱没了还赔了一大堆,驾照没了,车子没了,理想没了,什么都没了,青春结束了。导演拍出的这种失落感,确实能让在荧幕前的我们感同身受。
再聊聊《野马分鬃》的电影风格
导演很有自己的特色,几个长镜头一镜到底的拍摄的现场调度着实不错。男主的命运是跟越野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框架式镜头的拍摄,就是从车内往外拍,从车外往内看。每次一个镜头给的时长刚刚好,看着不会让人太累。这点比大多数所谓的文艺片导演做的好太多了,既可以搬到荧幕上放映,又可以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就着咖啡慢慢欣赏。我上一次看着这么感同身受 节奏不缓不慢的片子是台湾的《阳光普照》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野马分鬃》真是我国内近几年来看到最好的青春片了。
导演给到了几个青春片中很新颖的元素,包括看守所、片场、甚至是大学课堂。这些都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避开了国内青春片烂俗的犯罪、爱情、狗血的剧情,用真实记录了一个大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迷茫的状态。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也要开始这种抉择,人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过着花儿一般温室的生活,社会是冷酷是无情的,你不努力生活就会抛弃你,就这么简单。电影放映的时候我脑耳一直回荡着姜云升《麦的重量》里的几句歌词
“是玩儿还是工作 台下烦人的空座”
“房子车子钱 艹 永远是这三样”
“你爱的人离开了 理由并不重要 每段关系都被你一手段送掉”
真的很现实 很扎心 走出电影院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太低不应该,应该至少接近9分吧
说一个bug 4×4的车怎么能那样托呢?全时四驱必须四个轮子同时离地
我看的是优酷版本的,本来想吐槽一下结尾,结果发现国际版的正合我意,片子确实牛逼
有些人说看不懂,我觉得这部片子更像是散文,需要用心去感受,上一次有这种内心体验的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无法共情,男主角真是太烦人了,年轻愚蠢又固执。电影里只有浪子,没有回头,连反思都没有。有一些小设计比较有意思,但观众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看卢瑟搞砸史?建议剪短半小时。
灵气是有的,作为青春片抓住了迷茫的精髓。但也有膈应之处不吐不快(起初怕自己拳打多了反应过激,结果连男生都说明显感受到片子厌女)。追不到或处不成的女生统统都打成虚荣拜金,但从来不反思自己几斤几两,面目粗陋、冲动易怒、眼高手低、投机钻营、不负责任,还自比野马美化这些劣根性?辱你马了。
我总算知道为什么各大电影节如此钟爱这部片了,那么多电影行内的梗自娱自乐玩的出神入化,业内人士能不爱吗?反倒是主要的剧情无限趋向于稀碎,最有意向可挖的车,也没有被镜头语言高度照顾到位,啥亲情爱情兄弟情一夜情少数民族情都往里头装,装来装去把圈内人都哄乐了,你让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咋办?一边想着再野一次结果啥啥都放不开手脚,想替导演说他故意为之表现克制我都没有这个脸。苦等了一年,期望无限拉高,失望再一次粉碎了我的好期待。
4.5 挺有意思,魏书钧在年轻导演这一波人里算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的,100首歌的专辑也能拍,监狱也能拍,生活经验比起那些留洋的半吊子多了不止一星半点,实在是难能可贵。但与此同时,他又可以跟你来点儿电影和生活的关系,拍着艺术电影却不吝于讽刺所谓的艺术,丝毫不惧怕在片子里谈论当下,不惧怕谈论生活本身,懂得生活的失意与诗意,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演员调教得也好,不来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表演都很实,调度也有想法有执行力,虽然总体上看还称不上是美学,但就这个年龄段的创作者来说,已经是初具规模和体系,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侯孝贤-贾樟柯一脉的传承者。
看完这部电影,就觉得天赋这东西可遇不可求。魏书钧导演的这部电影有着真正国际化的创作视野,他的视听语言修养太好了,对艺术电影的创作也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这个剧本展开故事之后,选择了去写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状态,非类型片式造故事的写法,这种创作思路已经秒杀很多同行了,而且铺垫的各种细节在剧作框架的构建上又用的很到位,类型技巧人家也是很懂的。但影片最厉害的是导演太会拍人物的状态了,看不见任何用力的痕迹,极其流畅自然,我相信能把状态和情绪拍成这样需要天赋。以后哪天遇到一个文学性强主题更严肃的剧本,魏书钧这样有天赋的创作者迟早会炸出圈!
电影名字真不错;看到结尾,就像是我高中写作文时发现偏题了,专门在结尾点个题。
杨德昌系电影。与《阳光普照》就是一对儿。所有演员状态都特别好,哪怕只有一场戏的演员都是如此。最具分量的是,对人物骨子里被无可名状理想召唤出来的不知所措感,把握得很准确。荒谬感的分寸也可以,有冲击力。瑕疵是有些细节还是可收束一些,结尾好像是不知道怎么结束才好。意象的植入像套路式文末总结。3.5
有点吃惊大家会被如此肤浅的表达所满足,很不怎么样诶
一方面,看到它久违地呈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某种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又感到这种真实并不耐咀嚼。只不过,我们这种乖学生的四年更加无聊,更加没有讲述的必要。假如向内开凿的处女作必然带有自传性质,那么魏书钧交出的答卷代表性地展现了一代新导演的干涸。对剧组的揶揄足以令我捧腹,但去年华语影坛泛滥成灾的元电影,都无法大面积地取悦影迷,而只能给对影视圈抱有幻想的观众祛魅。长镜头调度花了心思,不过趣味也就止步于此,相比“导演”反复提及的洪尚秀,制作在内核面前显得太过铺张。最大的问题是把所有人物都变成男主角成长的背景板,哪怕塑造相对立体的胖子也只是他的影子;而一众女性则纷纷落入刻板的男性想象之中,被叙事和镜头双重地推远(少见中近景)。去内蒙的愿望,进而带出的绝望,和去满洲里(《大象席地而坐》)比起来,显得力量全无。
3.5;片名嵌合着主题表达,并且在剧本各个层面都紧扣「马」的意象,在出现“野马分鬃”招式的那一刻,所有年轻人的游荡、彷徨、迷惘、愤怒、出走都有了来处,这不是内地青年的无因反叛,而是在集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复规训中小心触碰到的边缘。心中藏着一片草原,渴望奔逃的愿望自茧破出。这样的“青春片”放在欧洲或日本都很常见,于内地电影来讲却甚是罕见,这般注重情绪感染沉浸的片值得鼓励。时有冷幽默,生活赠与你的笑和哭一样多,所谓魔幻大抵如此。结尾独白减半星,帮助观众提炼中心思想没啥意思。
电影好在三点,一是名字,二是海报,三是真实。前两点让我决定去买票,第三点决定它会被骂。一二不再赘述,三真实在男大的冲动、鲁莽,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生是拜金物质的,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性存在的原因就是围绕自己转满足自己欲望,真实在男大的世界中只有兄弟肯为自己两肋插刀,真实在反叛父母反叛一切。以往批判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只为了推进剧情,这片里的女性却连剧情都无法推动,她们只是不明所以地出现,然后上车先自拍、看向豪车流露羡慕、陷入情感纠葛、抽烟再主动亲吻男大。这就是男大的真实想法,这就是男大的全部世界。过于流于表面的情绪,再多的王家卫也无法拯救。
大学毕业才姗姗来迟的青春期,一个集自负、自私和不自知为一体的大男主。在矫饰的人物行为背后,导演没有对其动机做出哪怕一点点推演和挖掘,于是这种无处溯源的叛逆症候则沦为单维的橱窗展示。嘲讽他人的力量一旦不能落到自反,则更像是肤浅的嫉妒。视听上是剧场思维,多使用中近景配合摇镜,强调镜头的起幅落幅,通过局部视点搭配多层次人物调度推进叙事。场景还原的功力十足,但极限也就是投入地观看,难以到达浸入地共情。(整体蛮厌女的,不知道女性观众怎么想)
越野e族就是汗血野马,无因的反叛裹挟于自由(跑下去)和规则(停下来)中,悬崖勒马被视为是种成长,“野马分鬃”的狱中操阵型是彻头彻尾的被驯化。视听与表演自然且自洽,对年轻人的彷徨有细致描绘,跟随角色踏上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
小城青春隔了一二十年还是有挺大不同,北京青春怎么隔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味儿啊。以及,直男是否都是不嫖娼不青春(
一名大四男生的狂野梦想与破碎现实。不愧被戛纳看上,电影拍得很轻盈、轻巧,有很多设计又不显刻意,始终萦绕着一股淡逼、迷茫、混不吝、小幽默、小确丧,是我喜欢的气质了,周游还真适合这个角色。导演对现场即兴调度、非职业演员、情绪氛围的掌控很厉害,拍出来比原剧本还要精彩许多。同为中传毕业生,对片中每个虚焦的背景都太熟悉了,想起在学校上课拍作业的时光,也能get到很多脑回路,觉得格外好笑。“环境音是什么啊?”,“你喊”,“环境音是什么啊?”妈的我笑成傻逼了XDD//2021公映重刷,补上了一直没看到的结尾。我知道这部电影代表不了所有人的青春,只是恰好很能触发我共情的特例,但这就够了,我仅代表我自己喜欢。世上也没有导演能拍出所有人的青春吧,毕竟每个人都太不同了,还是很羡慕魏书钧的年轻、有才、有机遇。
2020涌出来一堆讲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数量可能不下十部。《野马分鬃》以二手越野车和内蒙古野马做意象符号的勾连,加上cue一些导演大家的名字,尤其是对传媒大学电影教育和剧组油腻开工的揶揄,引到评论人士和影迷现场叫好——就如同片子里学个电影搞出莫名其妙的感觉良好。然而后半段,刺头、叛逆、不满的青春焦躁,似乎在草原上,彻底失去了优越感的方向。
#4th PYIFF# 9分。藏龙+“戛纳2020”+男主,正常年份应该是一种关注单元。看片时一直会想到的是[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后半段)]和[恋恋风尘]。非常难得的一部既不矫情又不煽情、而且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大四”青春片。[里斯本物语][听见天堂]之后很少见到的以录音师为主角的影片,有着难得的幽默感,讲了许多电影行内的、也颇具迷影梗的笑话(cue了王家卫、侯孝贤和洪常秀),不少还是下了心思的三翻四抖;而在青春片这边,要算在《草样年华》这个颓废青春的脉络里,颓废迷茫与躁动的梦想和荷尔蒙混在一起。导演在人物刻画上有着精准的白描手法,略略几笔就写得生动而真实,更重要的是“说人话”。影片调度很见功力,不少长镜头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与吉普车有关的很多调度都很精到。结尾若能更干脆利索些会更好
来这的第一件事🤗🤗🤗
剧本满满当当,视听技巧也不错,内核却是非常单薄,无论叛逆或迷茫都轻飘飘的。男主站在大学到社会的十字路口,一脚想要生风一脚想要随波,结果形成了尴尬的劈叉姿势——恰似这部电影本身。比较有意思的是拍摄文艺片的拍摄,洪常秀看了估计会呵呵...
在玻璃上贴黑车膜,与生活偷情就不用管现实。在草原上举收音杆,把理想录入就不用管未来。大学的最后一年,我报名了不会参与的公务员,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学士帽,像在舞台上吹不响小号的演员,在草原上不会奔腾驰骋的野马。我曾对这世界充满了野心与期望,却在电台里听到地球人的瞬间,顷刻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