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樂隊
(年初看的 到了年尾貼來)
去年 彭磊扯着嗓子痛喊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但凡还有点文化的地方 这一嗓子也算个文化事件了
这里没文化 所以也没事件 没事儿
只剩彭磊最后自我安慰 他也会伤心 会伤心
谁知道呢
今年进影院的第一部片就给彭磊的电影了
乐队
不知是那年的老片 但也没有很老
故事其实也没什么故事
北京 高中的姑娘a和姑娘c (还是不要称姑娘为b比较好
a是主角 非常二的崇拜kurt cobain到了要在家供一墙的照片 还上三炷香 双手合十拜之又拜
她的“生活无聊” 她的“周围的人都是傻缺” 只有kc能拯救她 可惜“你走的太早”
有把秀气的粉色点琴 她拨也拨不出个调 有什么关系 插上电就会有噪音
a长得算好看 但更有点怪 两眼无法聚焦一般的迷离 皮肤白 五官轮廓浮凸又不是那么处处挺拔 这里那里透着不知所措的婉转 少女样儿
彭磊编了剧 主角是个女的 是个未成年的女的 (不是女人 只是未成年的女的)
某些玩儿搞摇滚的内心住得什么人 你知道了
a也不做什么出格的事 只是放学后换上 jean and t-shirt and converse(of course)拨弄一下吉他 想像一下酷这回事
或者跟c一起去mao之类的地方看看live
北京的live 前头挤得都是些没样子糙男人 少女 就算个子高挑 穿了皮褛 还是有点突兀
凑到蜜三刀那样的粗汉跟前说些你们的表演很棒 你们什么风格之类的可爱的发疯的话
其实姑娘只是想要和看起来酷的男人在一起 其实姑娘只是想做“骨肉皮” 如果她知道什么是骨肉皮
其实姑娘只是想有个酷男人
但这地方没什么像样的摇滚 所以她们也做不了像样的骨肉皮
她们也不会有酷的男人
这里只有这种德性的所谓摇滚 所以姑娘只能做小清新 或者像骨肉皮的小清新
因为这里的摇滚一点不酷 这里的男人也一点不酷
他们大多只是些什么都缺的年轻娘炮 还有糙娘炮 他们干不出什么真正酷的事儿 这很明显
能在台上好好发疯就算他们基德了
少女a其实需要男人 但是这事儿总是不顺利 比如演出完了a和c跟去了贝斯手的家 没说两句人家就搂过来 可a心里只有kurt 走
少女a不满意 不服气 少女也要玩乐队 遇不到酷的男人就自己酷
少女要男人 不得 少女要变男人
总之少女就是没法变女人
但是c留下了
我倒是挺喜欢少女c的样子 不算怎么好看 但也足够像桥本爱
不太好看的人才耐看 没错儿
a梦到ufo飞到了北京 在她家阳台停下 一闪光 kurt来到他家
you are waiting for me
从此她床上有了个美国西雅图来的男人
金发遮住了脸 下颚都是胡茬 开衫 牛仔裤 all star
只有她看的见
她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男人 在梦里
彭磊啊
我都笑死了 还有那些生活啊 感觉啊 灵魂之类的词 彭磊真是太了解中国摇滚这个窝囊废圈子的常用词汇了
a背着她的吉他 放着好路不走 满足导演的需要 跋涉路边荒草丛生的小道 到了摇滚学校 听了些大调小调的常识
一点riff的知识
别的男人在练琴房 其实就是很小的小房间里 练琴 一个像是solo的音阶 越弹拍速越快 但是空洞
她 也进了一间 拿出琴 拨 连个像样的动机都拨不出
这一点也不酷 她该离开
她不会摇滚乐 没法装酷
她该去挣钱 只有钱了才能装酷
去买最贵最时髦的sneakers 皮靴 皮褛 牛仔裤
去买那些欧洲的黑暗系牌子的皮装 或者至少一线设计师的牌子 如果完全狗屁不通就去买大牌 主线太老气就买副线
然后买辆跟年龄身份完全不符的很贵的车 钻进去
然后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像一个下流的都市人那样 不太瞧得起别人 也不太瞧得起自己
不太瞧得起别人是因为不太瞧得起自己
没错 如果没有才华 一点都没有 只有钱 只有物质才能让你快捷方便的装酷起来
可a只是个高中生 那些自暴自弃的装酷她既不适合 也时机未到
梦中的kurt躺在床边也无用 她需要一个真的男人 就算彭磊不给她性 (她当然需要性) 但是给了a那个叫大傻逼乐队的主唱
反正他也是个十足的傻逼 歌只会模仿 私下里一会跟男的玩 一会跟女的玩 一会又跟外国女的玩
a在失落之前跟这个傻逼走在冬天的北海或者后海这类的湖面上
天空是灰度 湖面的冰上是雪 也是灰度 最渺小的暖色在画面里 视线去不了太远 我看过最可爱的北京
男的傻逼想象西方世界 想象在那里他丰满的歌词他的摇滚 a问 在这里你就一点没有感觉么
当然 没见识幻觉重的傻逼在哪里都没感觉
反正 a失落了 那男的就是个大傻逼
她梦中的kurt也要走了
彭磊借那kurt的嘴说 我好奇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喜欢摇滚
还说 你们变老以后就会失去兴趣失去热情吧
然后自称只是过客的kurt从a的床上 从a的生活消失了
a要离开北京 去外地读大学
a回来了 在大傻逼的排练房待了一会 走了
彭磊是真少女
a还写了首歌 其实是彭磊写的 很未成年 小清新 但空洞又真诚 真诚的空洞
有点佩服彭磊呢
他其实把 本地乐队 唱片公司 外加时尚都清清淡淡讽刺了一遍
还把不算强说愁的少女心带到了
我整个乐疯了 各种青春无知的滑稽可笑
今年起点非常高
看到不掺水的幼稚 太开心
我也发现我真不是摇滚迷 我只是热爱声音 好的声响 叫什么我根本不在乎
里面还有首傻里傻气的歌 唱
我不想模仿你
我不想变成你
我想每个少年要面对最大问题就是如此
想变成谁
如果没有想变成的人 那么怎么成自己
怎么不变成臭傻逼
这一点上 我还是个少年
我没有想变成的人
但也决不变成臭傻逼
2 ) 与其为柯本招魂,不如想想自己是怎么死的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3 ) 不会画画的摇滚乐手不是好导演
看过彭磊的书《生命因你而火热》,电影《乐队》里很多部分都像彭磊的自传(跟半夜坐飞碟来的已故音乐偶像在一起睡觉和失落时获得的陪伴,很魔幻,也很真实,每一个拥有哪项热爱的人,一定都有这样无数个黑夜中给予自己指引的前辈)。许多细节一本正经的外表下,都带着内心对现实的种种嘲讽(这很彭磊),包括创作与市场需求的冲突。
女主赵怡文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宠辱不惊得仿佛性冷淡,但就像歌里唱的“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感觉桂纶镁、周冬雨貌似也经常出演这类型审美的角色,不过很喜欢本片女主清新脱俗又内心笃定的气质。)
一个早熟懵懂青涩聪慧(外表也许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孤僻但实际上有自己的小宇宙,视身边人为傻逼,音乐是无聊生活里唯一救赎)的摇滚少女,在乌七八糟的摇滚人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是至纯至真的那个。
挺享受这部片的节奏,慢慢地,却让人没有不耐烦(这一点和彭磊也喜欢的贾樟柯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是每一个镜头都看得很舒服(当然跟女主颜值也有很多关系),像一首歌的主歌(叙事部分)和副歌(间断出现的唱的部分)交替荡漾开去。
当迷上一个人的时候,果然研究他的一切都堪比看侦探小说,在电影《乐队》里再一次认识了彭磊,和他走过的路。
4 ) 新裤子彭磊专访:解放天性创作 简单低调生活 (搜狐)
全文:
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文/叶子阿姨(此女单身:
http://www.douban.com/people/yeluorufei/ )
新裤子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大概算是气质最独特、最具冒险精神的乐队:他们崇尚简单随性的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不合时宜的复古品味,他们的表演充满令人惊艳的张力,他们的音乐节奏明晰旋律优美,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善感,看起来却总是有点儿没心没肺……这一切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有着极大的差异。
9月18日,新裤子主唱彭磊的最新电影《乐队》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首映,为持续四天的“创想计划”活动划上了完美的句点。原本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型放映厅,现场至少吸引了500人前来排队,还算开阔的空间里挤满了等待已久的观众,还有很多人被挡在外面进不来。于是主办方临时决定加映一场,可见彭磊在年轻朋友中的人气,但他却谦虚的说,“其实我也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谢谢你们能来。”
放映结束后,我们在二楼完成了采访。之前一直有人说,彭磊这个人有点儿艺术家性格,不是那么好相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他并不愿意跟你说太多。所以我想,一切都从他的角度出发吧,去关注他所关注的东西,让他感觉你了解并且在乎他的想法。如果说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对他算是有点儿了解的话,那么在对话的时间里,我更注重的是理解。我希望自己能在他回答完问题的时候有所回应,我希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这样他就会有许多话想说了。
部分节选:
......
搜狐音乐:那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磊: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这些事儿,周围的朋友什么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给大家的话,可能就会有点儿不一样。
搜狐音乐: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创作者,但是我觉得你的个性和主张更难得,在你看来,才华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更看重哪一点?
彭磊:个性跟才华是一样的,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我是觉得你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去喜欢,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完了特别糟糕,大家都不喜欢,那就没有必要了。反正我觉得,能够持续的做就是一种才华,因为有些人他坚持不下来。
搜狐音乐:《乐队》里泱泱有句台词,“我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跟人学”,在你看来,作为创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彭磊:很重要,现在来说代表了很多,代表了钱,代表了机会。因为你如果跟人学的话,你做山寨的东西,你就没有机会,总是最先做的、最老的那个东西,最后才会是一个权威,才会在经济方面好起来,一味的跟人学,不会有特别好的结果的。
......
彭磊:因为确实好多中国人不适合做摇滚乐,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简单,西方人特别容易高兴,特别容易激动,中国人在文化上面有更大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的压力。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还是相对封建,摇滚乐这种解放天性的东西,其实不太适合。所以我一直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周围那么多人也都喜欢,可能是因为它比中国的这些流行文化更吸引人吧。
......
搜狐音乐:作为摇滚乐手,你应该是对乐队自身的环境和想法有更多了解,为什么会选择从一个女乐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彭磊:因为从女孩的角度出发,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好多女孩其实挺希望自己了解这些东西的。如果让一个男孩去说这些,可能有些人会不爱看,反正我自己就不爱看,一个男孩想着怎么进这个圈儿,没有女孩的角度吸引人吧。
搜狐音乐:那你觉得自己对女生的想法了解吗,你觉得女生都在想什么?
彭磊:不太了解。我是觉得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一旦进入了之后就会觉得特无聊。一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愣往上撞,撞上去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挺没意思的,这片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搜狐音乐:前两天有个女生朋友说,中国摇滚是靠姑娘撑起来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彭磊:我觉得其实不是,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并不是太多,主要还是男的。女孩她不可能永远喜欢这种东西,而只是一时的,年轻时这几年喜欢一下就过去了,如果女的一直喜欢这个东西,那她就有问题了,反正我觉得是这样。
......
全文:
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 5 ) 内心想的摇滚到底是什么
彭磊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作为灵感,谈论着他心中的那些事。对于这类型的小众电影,其实做的十分的出色。
一开篇科本驾着UFO来到女主家那段我的确有点感觉无语,不过往后看,传递的精神面其实挺让人深思的。
我们如今中国的摇滚到底是什么,人们喜欢的是摇滚精神还是只是觉得在舞台上的酷,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的冲击,似乎许多的问题在电影中都有提及的切入点。
女主一开始觉得生活操蛋,只觉得科本的音乐能带给她精神的安慰,其实我不难想问,他是真正的了解科本的音乐吗,科本自杀除了自己的身体被病魔纠缠,还有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其实乐迷们并不了解,他觉得他是孤独的。女主与朋友在听到一个乐队表演后上前问乐队的风格,一味的说在舞台上觉得挺酷。这其实刚好折射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摇滚的心态,在舞台前嗨,认为好听,但是心里其实就是不懂装懂的跟着嗨。虽然我也觉得听摇滚真说不上什么,好听跟不好听因人而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中西摇滚细节的差异就在于这里。
西方摇滚注重精神层面,他们不怕饿死,不怕现实的压力,他们具有的独立的创造力,他们没有封建的社会思想。在电影中,导演以一个小乐队其实就折射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一味在于模仿西方,其实压根没有自己的摇滚想法与精神,甚至有时会带有装逼,男主唱对着女主说喜欢日本文学,只有这些会给他灵感,但是我不懂的是,他是真的了解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精神层面吗,他说他想去国外,可能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可以更好的玩摇滚,但是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并不会成功。
记得一句台词“就算崔健死了,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摇滚”。这真的是在反思,为什么摇滚就无法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市场。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噪音是垃圾,但是其实摇滚等于内心的呐喊,是最真实的写照,我认为比一些只知道情爱的歌曲会更打动人。
电影结局我也算知道,科本走了,他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摇滚,可能因为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吧,但是热情与兴趣老了就没有了,我要走,我不属于中国。
电影里的小乐队反射着如今一些装逼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对待爱情不负责,对待家人不负责,他们一心玩着他们认为的摇滚音乐,但是最后我只想问,他们到底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摇滚音乐吗,他们知道他们的未来和当初对摇滚的热情吗。
我只想说,摇滚不死!
6 ) 飞蛾扑火的跟随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外行人真心拍的作品,说实话从剧本到摄影到音效都什么也不是,看得出成本不足可能就按照故事版拍的。但片子的视角和几个小构思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努力。片子很搞笑,但仅仅对于有情感共鸣的人而言,我想,制片方哪怕多投入一些,效果就会翻翻。可怜的独立电影呀
我最喜欢的一种写作风格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觉得彭磊这部电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本正经地胡搞,该讽刺的一样都跑不了。
“当我不用去上学,我要真正的男朋友。我从鼓楼走到MAO, 还没有找到他。"
从彭磊这我学会了,把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通过社交媒体和艺术创作发泄出去,把所有的好情绪都留给家人,就会活成一个特别平和幸福且艺术成功的中年人。哈哈哈哈哈。
获得龙标可能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
电影的英文名儿起的好~FOLLOW~跟随~~起的太好了~~果儿跟随乐手,崇拜者跟随乐队,中国摇滚跟随外国的摇滚~~滋滋滋~~拍的太好了!完全中枪!!
她说这不是电影而是梦想 是梦想就应该给满分
梦游症患者跟轻度嗑药男的集合。没想到,Following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不对,好像是叫Follow……
其实还算挺有反思精神的吧。而且那种认真的傻逼气息能够贯穿始终,一直卖萌,还不招人腻烦,难得。
浮夸,矫情,自命不凡,外加病态的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以摇滚的名义躲避社会,拒绝责任以及泡妞种种,是一个完全门外汉的我对现在大多数所谓摇滚乐的意见。玩乐团的彭磊倒是把这些拍了个透彻。只不过,同样不由分说迷恋一种精神寄托的我们,究竟是对还是错?——sfisme
整个电影还是拍得有些笨拙得可爱,尤其kurt那部分换个表现方式或许就不会那么奇怪不融合了。摄影剧情什么的弱些,但还是有不少纯粹的发光的东西。 Even的电影处女作,表演带着青涩又还是让人爱得不行(我为even加一星)! 还有头回听到江老蔫儿说话,也开始喜欢她了,哈哈。 推荐观看
那些年的矫情转眼就没人懂了。
时至今日我终于可以客观说一句,彭磊,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喜欢你,喜欢到你长得像张嘉佳也没关系,可是实在没办法接受你三番四次的狗屎电影。(四颗星的分数完全出于脑残粉的主观意识)
彭磊这个不用正反打只用同轴跳切的片儿逗死了,那种一本正经的搞笑劲儿。比较有趣的是声画关系,一个劲儿地灌音乐。有两段剪辑不错,冰上漫步,以及结尾北京站和舞台的剪辑。柯特科本简直是“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片儿是个晚生了十几年的第六代电影,与90年代初那批比起来,少了政治多了消费主义
这部中国的摇滚电影带着一股可爱的温吞劲儿,彭导劲儿。什么都觉得有意思,什么又都不敢和懒得去接近;有劲没劲的反正电影就这么散漫的出来了。
好看死了!彭磊这么纯情的。
-_-#
两星都给yangyang.............人总要成熟的,并不是一直在干一件已经过时的事,还毫无头绪。
彭磊自编自导的身边人身边事,情绪跟中国摇滚一样迷茫绝望: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装逼也很自卑,只好等到片中所说“过了这个年龄,失去全部的兴趣和热情”。配乐不出意外喧宾夺主,从故事与视听连贯性上看难说是部合格的电影;然而因其源于第一人称视点,情感无妄而真实。@MOMA点映/交流
好棒!彭导独特的后现代二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