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归来

    爱情片大陆2014

    主演:陈道明  巩俐  张慧雯  郭涛  刘佩琦  祖峰  闫妮  辛柏青  张嘉益  陈小艺  丁嘉丽  李纯  张庭菲  付璐璐  高莹  王志强  张金元  

    导演:张艺谋

    猜你喜欢

     剧照

    归来 剧照 NO.1归来 剧照 NO.2归来 剧照 NO.3归来 剧照 NO.4归来 剧照 NO.5归来 剧照 NO.6归来 剧照 NO.13归来 剧照 NO.14归来 剧照 NO.15归来 剧照 NO.16归来 剧照 NO.17归来 剧照 NO.18归来 剧照 NO.19归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3:58

    详细剧情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 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 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 饰)与父亲的相见。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本片是张艺谋导演加盟乐视影业后的第一部作品,被编剧邹静之誉为苦心之作。

     长篇影评

     1 ) 中国式纯爱一种

    关于《归来》的评价,可以预见的是会出现两极化的口碑,而横在一冷一热间的那条分歧线,就是这部电影在张艺谋自身作品里的参考坐标。抨击《归来》的人(譬如《电影世界》),大多会带有这样的假设和猜想:一个拍摄商业大片多年的张艺谋 ,一个在体制内取得无上荣誉的张艺谋,终于决定回归本心,解甲归田从零开始,用一部饱含沉思与叹息的文艺片来宣告自己的“归来”,化解掉几年来所有的质疑与诟病。
    没错,他们需要的是让张艺谋在二十年后再拍一部《活着》。
    从这个角度来说,《归来》无疑是失败到彻头彻尾。即便不提那些怀里抱着严歌苓的大部头原著,逐字逐句挑刺吐槽的文学爱好者,但凡一个稍微懂得些中国当代历史,看过几部传说中国产禁片的观众,都能感到《归来》里对时代气息的刻意淡化。这种淡化并非是张艺谋在表面功夫上的敷衍了事,相反,影片在画面和声音里对于时代的重现,准确和精致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但是,对于时代本身,对于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说白了也就是一些人口中所希望看到的反思与批判,电影却是一笔带过的。亲子相残的荒谬,骨肉分离的痛苦,乃至于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身份互换,这些场面与情节都算不得陌生,也的确是值得深挖,但张艺谋却有意无意的将其忽略掉,成为电影里不痛不痒的枝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陆焉识对方师傅的复仇,成功摘帽的陆焉识拿着饭勺,找到当年让妻子失忆的罪魁祸首方师傅,却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残破衰败的家庭,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彼此注目,折射的正是一个时代的荒唐。然而,这样的点睛之笔,《归来》里的确是太少太少。似乎张艺谋在隐隐告诉观众,许多东西不是我不想说,只是原因——你懂的。
    是的,就算一个对影视行业和娱乐圈所知甚少的普通人,都能对此发表一通看似颇为理性的见解:一个《白鹿原》要删,《天注定》要砍的国度,起码现在还没到可以自由谈论过往罪孽的时刻;一个刚刚换了新东家的知名打工仔,也不可能拿着老板的支票去尽情赌博冒险,就算他头上顶着“国师”的名号。
    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内心的柔软会驱使着他用一种更为宽恕和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回忆。他毕竟不是一个风华正茂浑身带刺的中年斗士了。
    所以,如果换个角度,把这部电影对比的坐标改为《我的父亲母亲》或者《山楂树之恋》,那么就可以得到与上面截然相反的结论。而事实上,这几部作品在血脉上的薪火相传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在讲述美好本身在丑陋时代里的奋力挣扎,正确的爱情诞生于错误的年代,被硬生生的扭曲成了不该有的模样。张艺谋偏爱这种故事,源于自身内心深处的一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而这种东西,是第五代导演所共有的,即便经过多年的洗礼,被各种各样的故事或类型所遮蔽,只要等到一个机会,它们终究还要为人所洞见。
    剥去时代这层厚重的外衣,甚至抛弃掉家庭这一可有可无的形式,《归来》的戏核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纯爱故事——一对相濡以沫的恋人如何共同面对意外的打击,以另外一种身份共度余生。类似的故事模式,其实在日韩的爱情片里一再上演,然而比起邻国那些不着边际的空中楼阁,张艺谋质朴平实的美学追求让电影多了几分真实的温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更为接近的缘故,比起几年前讲述年轻人爱情的《山楂树之恋》,《归来》中的情感流露显得更为自然也更为真诚,两位国宝级实力派演员的演绎让电影至少可以摆脱掉“装纯”这一尴尬的帽子。
    依靠一个个桥段拼搭起来的剧本,对情感有意的节制,包括有意做小的格局,这些巨大的改变发生在张艺谋身上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意外,要知道在此之前他还是在《金陵十三钗》里努力模仿好莱坞人讲故事。然而从西方到东方的巨大跨越,对他而言完成起来却并无太多违和之感。可能这就是张艺谋,无论身上背负着怎样的质疑之声,他终究还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值得期待导演之一。

     2 ) 避重就轻的故事不是好故事

       聊聊《归来》的剧情和剧作


      几乎身边看过《陆犯焉识》原著小说的亲都说电影改的不好,但是在阅读不易的年代,大多数的朋友仍然对《归来》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我没看过原著小说,也没有通过百度了解原著讲了什么,因此尚无从做比较。但是我想,不论小说讲了什么,有多么优秀,作为文学改编的电影,还是按照电影去衡量吧。
      
      妄断前问了自己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的年龄和阅历是否足够对涉及文革和历史的《归来》品头论足,二是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评价张艺谋的电影是否应该高于对一般电影的要求?或者引申一步,究竟是用《三枪》《黄金甲》的标准还是《活着》的标准?本文可能写的稍显尖锐,我想对张导演还是应该严格要求,毕竟他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电影资源吧。
      
        整体而言么,我认为《归来》虽然呈现出了整体较高的制作水准和一些亮点,但仍是一个避重就轻夹杂平庸的电影,看似贴着历史和文学的华丽标签,却是春晚小品的故事档次。因缺乏必要的前情铺垫,主角的动机是如此单薄刻意,彼此的爱情付出毫不感人。而念白夹杂回述式交代信息,到片尾主角的个性化形象也没立起来。占据电影主体大部的“失忆”故事线曲折和推进不够,大段情节拖沓重复。本应穿插其中的女儿副线更是扭捏造作,如同花瓶。

      《归来》的剧本显然是下了心思的,但是这些心思最后能呈现出多少却成了问题,先不论电影前半部分显得过于刻意和巧合的出逃相逢段落是否合适,倒是占据电影主要内容的唤醒记忆显得毫无层次和进展。也许从剧本安排上来说,主创还是努力让这部分显得工整,可以看出唤醒记忆不同方法还是有着递进式层次的,从简单初级的找组织,到能够补充人物信息的弹琴,最终到能调解矛盾让女儿回家,并释放自身感情的念信手段,应该说剧本上还是带有工巧气息的。

      只可惜,由于《归来》整体的叙事节奏过于舒缓,导致全片段落之间缺乏节奏,让埋藏于故事深处的叙事递进没能很好呈现,在电影效果上,尽管又是弹琴,又是念信,又是找组织作证实验了一个接一个的新办法,但是对于渴望故事的观众来说,大多是无效而漫长的重复罢了。

      故事的主线是陆焉识耐心而细致的唤醒妻子记忆,但是电影却没能很好交代这两人的前情故事,一来是没能用有说服力的手段说明二人为何不离不弃,二来在人物形象上也缺乏具体的个性特质。爱情是鲜活的人和人的互动,被忽略成了有符号意义的右派和妻子,因为缺乏个人化色彩,虽然陈道明和巩俐演的还不错,但是却很难打动人。

      也正因为二人的情感和个性缺乏基本的交代,反而拖累了他们对历史和某一群体的代表性。没有了爱情的鲜活,这让开篇文革内一场逃亡与抉择的车站相会变得轻飘飘,更让陆焉识归来后一系列唤醒妻子记忆的举动显得过于能动。一根筋和符号化和历史感可能是张艺谋自己的人物观,但历史感是什么,是大时代中无数个个人命运的汇总,忽视了个人,历史也就跟着打了折扣。
      
      主线的单调实际上是可以依靠副线来弥补的,也就是《归来》中女儿丹丹的线索。可虽然打着最新一代谋女郎的噱头,但是丹丹的情节在电影中十有八九是多余的。除了跳舞的政治寓意和符号化段落外,女儿几乎没能对电影起到正面帮助,整个人物从定位到性格都是扭捏和别扭的。电影开场和几乎未曾谋面父亲第一次相遇,女儿是如此的大义凌然,跳跃到文革后的车站相遇,女儿又如此善解人意,人物显得割裂且不可信。要知道,伴随着十年浩劫和残缺家庭长大的女儿,仿佛没事人一样的长大自愈不显得太一厢情愿了么。按照开篇的人物关系和身份的设定,女儿应该是心有不甘,对父母的哀怨甚至大于关爱,尤其是和父亲的陌生与疏离,这种极具人性的矛盾和痛苦都被避重就轻的处理掉了。在《归来》的创作资源下,我想这绝对不是失误,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态度使然吧。

      作为一部回叙文革的历史与人性大作,“避重就轻”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归来》最大的问题。对文革和人性的反思是否会导致审查未过电影流产我们暂且不谈。简单举一个本应在电影高潮段落的处理例子——当面对爆发的父亲,丹丹试图用一句“我还小,他用饭勺打我妈”来避重就轻尚能理解。可经历了生离死别流放二十载的陆焉识,对妻子唤醒记忆未果,家不家情不情,终于了解到了方师傅真相的时候。一个背负沉重人生的中年人意识到妻子所遭受的精神苦难,断然不会之身去找方师傅讨要说法,更不会拿着一把铝合金饭勺。

      即使我们忽略掉理性和隐忍以及诸多不合理,难道饭勺都攥在了手里就会因为对方也被抓了就算了吧而让积淀的矛盾烟消云散了吗,难道迟来的正义就不需要彰显,什么事情都一竿子甩给历史了吗?这是避重就轻,关于流放的苦难被用“看见了龙卷风”遮掩过去,还是避重就轻。通篇的避重就轻,恐怕也只能解释为张艺谋作为体制既得利益者自己的价值观吧。我相信无论是否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观众,只要有着切实的巨大悲伤和痛苦,一定不会这样去想。
      
      最后还是信口说几句《归来》的故事假设吧。做不到直面历史,至少应该直面人性,在电影开篇的逃亡段落前增加必要的铺垫,交代陆焉识是谁,他对妻子妻子对他的感情基础。也交代清楚陆焉识为什么值得观众和妻子去信任,同情和关爱。

      扔掉雨夜楼梯那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无论是以陆焉识的主观视角切入农场逃亡,或者更加生活化的讲述相依为命的母女二人都可以。当情节推进到文革后,最大的改动一定是来自于女儿丹丹的状态,丹丹对父亲的情感应该有个渐进式变化,而中间的重要节点最好能够和失忆的主要线索达到统一。陆焉识唤醒妻子记忆的方式和段落应该清晰简洁,尤其注意起伏节奏。在故事的后半部,应该努力区分出幕的蜕变——当陆焉识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仍不能唤回妻子记忆的时候,他在动机和方式上应该有着明显的蜕变。如果坚持用现在这种开放式悲情的结尾,在情节处理上应虚实结合,抓住时代感和周围人心态的变化,倘若这样,《归来》可能会更能打动人吧。
      
      
      

     3 ) 有深度的电影

    这是一部需要年纪来看的有深度的电影,简单的寒冷中又包含了淡淡的温暖,文革的背景让人难受,好似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灾难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一切都那么自然,却最真切的描述了那个年代的痛苦与悲情,泪点从每一个细节里面渗透出来,不需要刻意描画,巩俐、陈道明演技没话说,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没有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感情全在脸上,含在眼里,让人品味到那份浓烈的爱。

     4 ) 生活比电影残酷多了

    评价《归来》之前,我想先从另一部电影说起。倘若不是经历这件事,也许我对张艺谋的电影会有不太一样的看法,或者秉持一个较低的衡量标准。 2008年,谢晋导演去世,不少城市都举办了回顾展,我得以在大银幕上观看了“反思三部曲”(《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这其中,以《天云山传奇》的观影经历最为难忘。难忘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我看哭了,实际上,一旦涉及到对电影的严肃评价,那么,眼泪是绝对廉价的一种存在。因此,我对《归来》前期的泪雨宣传实在是不以为然。 放映时,不知道是拷贝老化还是敏感词过滤,反正中途突然断片。一个老者突然站起来,大声斥喝着要退场。他说,他是一名还没平反的老右派,《天云山传奇》就应该年年放、天天放。他今天特地来看,不想如此扫兴。老者言辞激烈,场内其他中老年观众把他劝下,这时放映又好了。 放映结束后,这名老者依然情绪激动,边说边哭。他说,右派有55万,儿子去世都没能看上一眼,共产党亏欠了太多……周围人听得心酸不已,纷纷上去安慰他。 关于那些被拭去的眼泪,我更愿意相信,老者的眼泪不仅仅是为电影,而是为了那些被摧残的生命——包括他自己。那一声声绝望的呼吁,令我想起了《华丽的假期》里的一幕:主人公在无人的街上大声喊着,请不要忘记我们。这部韩国电影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却不妨碍我记住这一场景。 请不要忘记我们。 这大概是对《归来》的最高评价,不需要眼泪决堤,不需要道德绑架。 2013年中国导演协会表彰大会,冯小刚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审查的异议和不满,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开一些题材禁区,矛头直指文革。2014年四月,奥利弗·斯通口不择言,称应该拍摄文革,戳破了中国电影蒸蒸日上的真实谎言。这一年间,张艺谋迅速拍摄了一部涉及文革题材的电影,名为“归来”。 《活着》时,福贵的悲惨命运到文革处戛然而止。《我的父亲母亲》,文革背景隐隐绰绰,朦胧难懂。而到了《归来》,文革依然只是一个电影的开场序幕。如果对比三十年前的谢晋,那么,在反映文革题材的尖锐程度上,中国电影不仅毫无进步,而且还有退步之嫌。 有人说,谢晋模式的糟糕在于道德感化,在于把天大之仇变成了个人恩怨。那么,《归来》的毛病就更加明显了,它把反右和文革的伤痛变成了两个人的苦难,三口之家的生活琐事。观众从中只能体味无助的悲苦,发出无力的喟叹,就像那把出不了手的勺子,立意上未免流俗。电影当然可以拍成悲剧,然而,悲剧也有高下之分,更有力量的差异。只是在现阶段,张艺谋和中国电影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当电影直接舍弃了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人生跨度和情感铺垫,《归来》的重头戏变成了传统的室内家庭剧,一幕接一幕,与造成沉痛创伤的时代毫无干系。相比真正的电视剧,它显然来得紧凑、黑色和戏剧。可是,这等级别的玩意,根本不需要张艺谋出手,冯小刚足以胜任。 对我而言,《归来》真正能看的部分大概就是文革序幕,因为先于陆焉识的个人遭遇和家庭悲剧,我已经自动脑补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故事。那些故事完全不需要借助影像,只需白纸黑字几行,足以让人哑口无言。与这些故事相比,《归来》试图引出文革记忆的努力,变成了闯关失败的游戏。我当然也记得结尾的铁栏,文革的受害者永远被锁在了记忆的深处。可是,我想看到的不是笼中的陆焉识和冯婉瑜,而是笼中的中国人,被记忆所流放,被自我所驱逐。 对张艺谋而言,《归来》的摄影毫无功力可言,有人或名曰“返璞归真”,一语道破了这是一部品质真诚的电视剧。以往偏爱的大红大绿,只留在红宝书、芭蕾舞和红色娘子军。只有在这些画面里,你会觉得张艺谋的影像是有煽动力的,依然有《红高粱》的野性,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欲语还休。甚至你还能想起《我的父亲母亲》里面,章子怡身上的大红棉袄。这么一部减法做尽的片子,居然还整出了一个4K拍摄的名堂,实在是南辕北辙。如果真有花了这笔设备钱,还不如拨给化妆组和视效组,这样陆焉识和冯婉瑜的老年妆看上去也许会更加真实可信。至于冬天,看上去应该也会更加的寒冷。 再到煽情上,除了起音乐和飘咏叹女高音,《归来》已经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单说陆焉识一次次送冯婉瑜去车站,每一次都缺乏煽情效果,却有再三为之的单调和木然。《天云山传奇》里面,爱情是那么动人,单截取风雪归家一段,一名弱小的女性突然爆发出巨大力量和生命光芒,令人在逆境中依然相信有真善美,这便是一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及至《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用升格慢镜头反复渲染追逐与等待,强化章子怡身上的那股劲头。而这些力量、这些人物身上的性格光辉,《归来》统统没有。反倒在女儿身上,她对父亲的盲目恨意,确有一股深刻的时代性在里头,是黑暗力量的天然反应。 在陆焉识身上,我感受不到他决意当读信人,主动去选择不做陆焉识自己。电影本可以强化这种离奇无比的荒诞,也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围绕名字和身份做文章。结果,《归来》变成了陆焉识不得不当读信人,因为他当不了冯婉瑜的那个陆焉识。换言之,电影没有强化陆焉识的自我牺牲,也失去了原著的突然觉醒(因为实际上陆焉识并没有那么爱冯婉瑜),反倒成了一种不得已的委曲求全,实乃糟糕的降格处理,令陆焉识蹉跎一生的不离不弃变成了新时代的一介道德楷模。本可以做出差异和错落的爱情,终于彻底变成了破镜难圆的夫妻泣血记。 这个错失的性格转变也造成了剧作的无力,令方师傅跟屁股后面的勺子被迫成为一处伪高潮,也让不少观众悻悻而归。 失忆的冯婉瑜永远留在了等不到的归来日期,亏欠于这对患难夫妻的罪魁祸首却消失在了铁栏后面。如果电影只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归来》显然不合格——即便它为我们留下了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人物画像,叫我们不要忘记。可是,就像《天云山传奇》现场的恸哭老者,生活比电影残酷多了,陆焉识和真相都尚未等到归来的那一天。【城市画报 http://chuansongme.com/n/483405

     5 ) 永不归来

      永不归来
      
      抛开过高的期待与要求,《归来》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的,至少可以平静的讲述一个故事,不再靠浓烈色彩或是花哨特效,巩利的眼神中也重新泛出《秋菊打官司》的倔强来。
      
      不过相比原著,这几乎已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了。
      
      原著的时间跨度从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讲述了一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家庭半个世纪的变迁。
      
      没看过的原著的人以为像电影中的女儿出卖父亲,爱人相见不相识已经够惨了,看过原著才会明白电影真是太光明温暖了。
      
      原著中陆焉识和冯婉喻是包办婚姻,年轻的陆焉识觉得自己和冯之间完全没有爱情,所以结完婚就跑去美国风流,让冯守活寡,回来之后,对冯的感情也只有“可怜”而已,但冯却完全认命,觉得陆对她的一点点好都是恩赏,为了讨陆的一点欢心,变卖了祖传的珠宝给冯卖了块金表,但陆却一点也不喜欢。
      
      后来抗战爆发,冯一个人迁去重庆教书,在重庆又有了“爱情”,冯留在上海给他照看继母和子女,苦苦支撑一个家,饿的形销骨瘦,这简直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看到这,你能把风流的陆公子和电影的深情好男人陈道明联系起来吗?
      
      陆焉识真正觉得自己“爱”冯婉喻,是在解放后被打成右派判处无期后,在残酷的流放青海的生涯里,越来越觉得思念冯婉喻,他开始认为自己是爱冯婉喻的。
      
      可是读到这我却疑惑了,这是“发现真爱”,还是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冯几乎是生命中唯一还对他好的人,如果这是爱情,那么为何当初在一起时却毫无感觉呢。与其说是爱,倒更像是生命中只有剩下了这唯一的寄托,可以给他勇气活下去,甚至逃亡的力量。
      
      在陆漫长的流放时光中,一遍遍对过去的回忆中,那些当初对包办婚姻的厌恶,无爱婚姻带来的精神苦闷,与随时可能被饿死冻死的艰苦环境相比,真是无比甜蜜的回忆了。所以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调被连狼都饿疯了的大草原真正的改造了,他认识到了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病呻吟”“不知感恩”,当着教授,住着三层洋楼,拿着一月三十斤米的“高薪”和海外亲人汇款,却还认为自己没有精神上的自由,他要追求“独立的自我”,结果把“民主人士”和左派全得罪了,抗战时不按“教材”上课坐了国民党两年牢不知教训,抗战后又写文章讽刺“接收大员”们,左派人员来争取他了,他偏又自命清高的说“我和你们不是一路人”,到最后打成右派给判了三十年,还和法官辩论要求在判决书上写“永不加刑”,结果给改了死刑,被推上万人公审法场的时候,还要嘴硬说“我自己走。”
      
      这种“顽固不化”“死要面子”等到他在大草原大饥荒中熬了十几年后已经荡然无存,那时他为了去看有自己女儿一个影头的记录片拿冯婉喻当初给他买的金表去行贿,在雪地里和狼打滚,被冻的全身的皮都扯掉了,为了活下去他什么都能忍,“越是活下不去越想活”,在脑子中默写了几十万字的书稿和信件,一边是肉身的极度卑贱,一边是灵魂上痛苦刺激出的狂野才华,直到这时那个动不动觉得“没有自由”“精神苦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才真正成为洞悉了人性和世界的真相的天才,饥荒,狼群和子弹都消灭不了他,装疯卖傻二十年,上演史上最不可能的大逃亡,穿越无人区从青海跑回上海,顺便还在路上“拐骗”了一小女孩作掩护,就为回上海吃碗阳春面,躲在远处妻儿一眼然后就回去自首了。如果拍这一段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V》,《越狱》弱爆了!在经过广阔天地冰刀霜剑改造过的知识分子面前,007又算个鸟啊!
      
      原著中陆焉识是自首的而不是被女儿检举的,这也是原著中少有比电影更“相信人性”的地方。但电影中删去了儿女们如何把归来的父亲当老佣人使唤,想占他的房子,最后谁也不愿赡养他那些“一地鸡毛”的琐事,只留下了陆焉识和冯婉喻相守却不相认的感人情节。
      
      但我仍然怀疑,原著小说中,陆焉识和冯婉喻真爱过吗?又或者他们所思念的对方,不过是他们幻想出来的那个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念象”。
      
      一深想更觉可怕,这或许就是最后冯婉瑜认不出陆焉识的真正原因,因为前半生她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陆焉识也从来没有给过她,他对她的只有前半生对一个“可怜女人”的怜悯,和后半生对一位“唯一亲人”的依赖。
      
      冯婉喻就这样作为一个悲剧女性这一生都为“陆焉识”这个名字而活着,等待他归来是她生命的意义,当他真的回来了,她却失去了这个“幻梦”,真正的陆焉识和那个停留在二十年前记忆,并通过二十年来的幻想不断美化的年轻才俊的他相距太远,她的潜意识中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在我想来,如果两人真的相爱,不论脑子坏成什么样,相见的那一刻记忆立刻就会回来,谁会忘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世上最远的距离,并不是我爱你,却已经认不出你。而是我以为我爱你,其实我已经把你忘记。
      
      对冯婉瑜来说,她爱不爱陆焉识,这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她都一样会去车站接他,一次又一次,那是她活着的意义。爱与不爱,不过是年轻人才会为之纠结烦恼的无聊问题。
      
      在那个离乱承合的大时代里,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而爱与自由,实在是太奢侈的东西了,以至只能欺骗自己说:其实我是爱过的,有一个人在远方等我,虽然,我已经忘记了他(她)的模样。
      
      在原著中,冯婉喻死去后,陆焉识再次回到了草原,那个他曾经不顾一切想逃离的地方,成了他最后的心灵归宿,回到那里,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得到真正的自由。
      
      其实我也宁愿相信,他们是有真爱的,这样这个故事就不会那么冷入骨髓的悲凉。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其实都不会太去思考爱与自由的命题。想的太多,就难免变成陆焉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痛苦着,挣扎着,一直到把自己折腾到脱皮断骨,毫无尊严。还有他的女儿丹珏,带着遗传的高傲与才情,最后却也不得不屈从于毫无浪漫的现实,仿佛就是一代代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归来的是陆焉识,永不归来的也是陆焉识。二十年前的那个狂傲清高自以为可以笑谈世事的陆焉识,三十年前祖屋中咬着耳朵和她轻轻说话的陆焉识,五十年前初见时让少女冯婉瑜嗅到气息便脸红心跳的陆焉识,早已被大浪淘去,被风沙改造,被时光掩埋。冯婉瑜是对的,“你不是陆焉识。”她能作的,只有在车站举着写着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6 ) 不是所有旧时光都氤氲着朦胧的美好

            有些回忆,就算再模糊了,那片地方泛着的,也只有丑恶的光。
            辛苦筹划两年,历经苦难终于逃跑成功,跋涉数千公里回到上海,却为了不再继续连累婉喻和儿女,只在远处静静的隐忍、注视、跟随,最后自首回西宁的陆焉识变成了只为了见妻子一面没去想她们安危躲在桥下潦草邋遢的陆焉识。
            在电话中用英文劝父亲“顾念”家人,又在哥哥对母亲发脾气逼她同意离婚时对他发狠不许如此的冯丹珏,变成了对父亲没有一丝感情为了自己能成为主角转身检举揭发的丹丹,虽然是丹珏和子烨的拼接,但像极了那个年代脸谱化的年轻人,只是在多年之后慢慢恢复一丝人情。
            记忆逐渐模糊,亲爱的人就在身边却无所知,所有的一切却浓缩成了老套的钢琴曲,布置的极好的背景光,随之而来的冲突,和之后的相处,直到最后站台的等待,焉识似乎完全变成了一个负责起她身边所有事的佣人,失去了婉喻在他身上能看到的一切曾经吸引她的男性气息,和对过去的回忆;焉识脑子里盲写的所有情话所有故事,变成了香烟壳上时而清新时而辽远壮阔的西北风光,仿佛在那里的时光随着时间流逝也变得美好,让人忘掉了夹边沟;市委常委的戴同志,变成了革委会的方师傅,用无比隐喻的方式勾勒出几丝棱角;早年就参加匪党解放后风光无限文革中死得其所一生中与焉识龃龉甚多的大卫韦,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不堪其辱自绝于人民的知识分子。
            电影的时间尺度虽不适合去描绘焉识整个被自由困惑最终了悟的一生,却最终将这一切描绘成一个温润感人的黄昏恋,甚至不算是恋,因为她压根对身边的这个人没有了任何感情,甚至没有将对焉识的思念和回忆投射到身边的这个男人身上,除了钢琴前的那一霎那,他已经变成了多年之后依然陪伴她等待焉识回来的好心老大爷,没有感情般忍受着一切。电影努力用一切将那个时代符号化,将那个时代的故事符号化,将那个时代过来过不来的人符号化,对这一切的描述雷池不敢越一步,艰难的抽丝剥茧出一段爱情故事,再用观众的偶像,用你一切能想到的桥段去赚取眼泪,三十年了,还只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一点上国师的功力是够了。
            不是所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艰难的影射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给苦难披上温情的外套,堵上那些批判者的嘴,捞取最后一点政治资本。中国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从最坏的事情中也要努力找到一点点美好,就像从粪坑中吮吸蛆的蛋白,来麻痹自己只要是过去的岁月,总是镀了一层金的。

     短评

    门一直留着,锁住的是记忆。与其说是选择性失忆,不如说是文革创伤后遗症,用小人物的隐忍去反思大时代。坚守等候、保有归心的爱是大爱,结尾铁栅栏隔断的定格意味深长。尽管是一套再平淡不过的电视剧拍法,流露的却是老谋子老来平和的心境。这种片该用胶片拍,追求高清反是背道而驰—因为更像电视剧了

    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 唉,张艺谋拼了命做减法,倒头来还是一股浓浓的做戏感。基本上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脑补尔豪帮可云找回忆的桥段。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 巩俐奉献了从影至今最感人的一场表演,张艺谋在商业与艺术中间找到了最平衡的一点。拿这片跟活着比的可以洗洗睡了,这片对应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它们的背景都是历史的错误改变了爱情的轨迹。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漫长的追逐,归来讲的是漫长的守候。很感人,润物无声的那种。

    9分钟前
  • FrancoisG
  • 力荐
  • 把我妈看哭了,暂时转移了她对我找不到对象的担忧。四星好评!

    14分钟前
  • Dr希鲁鲁克
  • 推荐
  • 原著粉表示: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很赞。巩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张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钰,甚至名字和年龄设定都不一样了。所以把《陆犯焉识》改名为《归来》是很对的。电影更像是张艺谋巧妙的套着陆焉识讲了一个他的故事。看小说我曾泪流满面,但电影不能。

    19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 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没骗人,整个被勒着脖子看完,出来人跟脱水了一样。大概是审批尺度的极好呈现了。不疾不徐的中式爱情,被时代裹挟,呈现出两面。冯陆之情,是面对观众的一面,奋不顾身不离不弃都十分直观。方师傅家女人那句“孤儿寡母”,却只投下了些许阴影,让人看得见。好人恶人,没有多明

    23分钟前
  • 蘑菇在移动
  • 推荐
  • 点映归来:看后给人一种平静,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放慢脚步一样。没有去深入剖析大时代变迁人处境变化的反思,而是以缓缓步入的方式给当下观众讲述一个动容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场景搭建年代回忆感强,钢琴伴奏虽然出现不多,每次响起都很好的为剧情服务

    28分钟前
  • 阑珊寻影
  • 推荐
  • 陪伴是最好的爱。

    29分钟前
  • 一只毛阿毛
  • 力荐
  • 刚看完。。演员的表演已经尽力了,可惜的是,活着的张艺谋没有归来。

    33分钟前
  • libido
  • 还行
  • 似曾相识焉归来

    35分钟前
  • 吴松张
  • 推荐
  • 1,老年爱情小清新,廉价,催泪。2,跪着把钱挣了的同时就不要再想把名捞回来了。3,说需要生活积累的,更多是因为本身拍得太表面。4,别说什么平静,片中唯一平静的只有陈道明的表演。5,如果说这是营销账号的煽情贴改编,我也信。6,这么多年,我们还在谈论张艺谋,本身就挺泄气的。

    38分钟前
  • 文白
  • 较差
  • “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了我的不好” 中年文革版《初恋50次》+《忠犬八公的故事》+《朗读者》+《再见列宁》+《恋恋笔记本》…没有《活着》式大气,却有《我的父亲母亲》式细腻深情。那样纯粹而伟大的爱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正因为我们缺失,才会如此动人。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42分钟前
  • 独唱团
  • 力荐
  • 两颗星给演员,不包含新的谋女郎。一颗星给一个桥段,巩俐要求陈道明给她念信,按普通编剧写肯定就是很兴奋,接过信说好啊!这时陈道明说:方便吗?三个字一问,一个知识分子的分寸感就出来了。好与坏,高低立判。

    43分钟前
  • 老袁
  • 还行
  • 她生活就只有4号和5号两天;他自己弹自己的钢琴,拆自己的信箱,读自己未寄出的信。111分钟又短又长。推镜头的代入感。陈道明的克制隐忍、巩俐的巅峰表演。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悲歌。

    47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 这片子不是差,是俗!既然是要拍老年版【初恋50次】,何必改编这本小说呢。这回片子拍的倒是很严谨,问题出在平庸的主题、叙事切入点和价值观,结局的处理其实想法不错,可惜从第二幕开始剧本除了冗长毫无技巧性可言,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叙事的层次感、伏笔反转和角色塑造都做得很差。★★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 如果能将陆焉识在戈壁上逃跑的惊心动魄拍出来,能将劳改营里的人间惨状拍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超越《活着》了。而现在这个家-传达室-火车站三点一线的版本,则简直就是一出陈道明版《朗读者》加《初恋50次》。

    52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 我觉得挺好啊,比山楂树正常多了,起码这俩主演能撑起来,煽情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年代感不必说,光那些个变焦镜头就够伤痕了...小说大部分前情都已砍掉,只留下形式简洁的尾部,文革版初恋50次。两句渔光曲好过所有抻嗓子的“啊啊啊”。戛纳重看,采了十几个老外,无一差评,还有个法国佬当场泪崩!

    5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最喜欢车站约见一场戏,乱世频仍,王佳芝一声“快走”犹未绝于耳,冯婉瑜“快跑”又频频响起,哀艳不及,而沉痛过之。除了最后一幕,时代还原度甚高。民族失忆题材能过审,实在意外。

    57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 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60分钟前
  • Andy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