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起立鼓掌:颜值和演技都没有亏待眼睛
我依稀还记得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是怎样描写精神疾患的:好像一只拧紧了发条的闹钟,突然有一天最关键的那个部分砰一下飞了,一切就都崩溃了。
很多好的电影其实都在探讨救赎和人生,《暴疯语》也是,但是这部电影将触角伸到了人们最为忌惮甚至恐惧的人群:精神病患者。我们这些正常人,习惯地叫他们:疯子。
这部电影前1/3是属于刘青云(饰演范国生)的,果然演所谓的疯子是很抓人的选择。后面则是属于黄晓明(饰演周明杰)的,同样,因为疯狂。然而,这何尝不是源自我们对“疯子”近乎残忍的好奇。
生活的变故让范国生在完全分裂的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周明杰则靠着自己力量治好了他。然而范国生说,我根本就不该出院,良心与爱让清醒的他面对不仅仅是岳母的骚扰,更是内心的挣扎。而这一切带给周明杰的,则是对于自己的怀疑、否定,直到崩溃。
之前看过的朋友说,这虽然是一部略压抑的电影、却依然充满了正能量,现在看来,这种救赎是来自于人物对自己不屈不挠的救赎。甚至范国生一度的轻生,其实也是想为当初自己的行为赎罪。而在密室里挣扎的周明杰,又何尝不想救赎自己,即使他自负固执,即使他内心深处还藏着恐惧和埋怨。
我们都有病,区别只在于,谁会选择面对,谁在崩溃中自毁。
很喜欢结尾,安静坐着的晓明单纯又有几分沧桑的释然,青云大哥虽然坐在牢房里但依然放松的姿态。从形式上,他们确实被困在了一个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已经自由了。心安即放下,不在于你到底在哪,到底去过多少地方。
以及,这部戏让我非常有底气好好地赞一下黄晓明的演技——如果说演绎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黄晓明还可以稍微偷懒地用萌萌哒的表情去掩饰偶尔的功力不足,那么这次饰演这样一个层层递进逐渐疯狂的角色,他绝对已经hold住了需要的度。毕竟能在后半段让老牌影帝刘青云变成配角可不是一般男演员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没有生理反应到就看到吴彦祖的帅就捧心不能自已、一看到黄晓明的帅就想戳瞎双眼要死要活,那么可以好好看看在密室中导演直接推到脸上的特写,我看到的不是快要破屏的颜值,而是在那种惊心动魄的英俊中写满的危险味道,有一种因为太过完美所以随时会崩塌的预兆,就像你眼看着一架做工完美的弓,弦已被拉满,下一秒立刻就会因为断裂而分崩离析。我曾经一度担心的他因为塑造崩溃情节、五官过分扭曲而带来的违和感或者过头也没有出现。
当粉丝这年头没人权,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一次,黄晓明的会演戏跟他的颜值成正比了。
2 ) 此片关键词“药吃了吗”
最近内心暖春回流,看港片
暴疯语,额,支线的表现力撑不起反逆转的构架。
对待电影,我个人喜好是,讲好一个故事,那就是合格的,,较狭隘的人物发展空间往往很考验角色之间摩擦下的冲击力,语言冷暴力更比肢体暴力火花要生猛,教主与刘青云的台词对白,好似情意绵绵剑,关键只让我记住那句“药吃了吗”,此野蛮的台词君,彪悍撑起该片主题旋律;医生与病人,救治与被治理的人物关系。
剧情主线发展的僵硬乏味,毫无爆点,好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内心却放不下最近泛滥的爱港片之,在看到黄教主断片样的反常态,是滴,要开始逆转嘞,拥有救赎权的医生转换成需要被救治的病者,过程是无味滴,木有爆点滴,教主和刘青云的对白毫不尖锐,不装牛角尖,乖乖的攻守通体的台词对白,闻到的味道不是冲突冷腥的语言暴力,而是浓浓的一股社会新闻实事煲出的心灵鸡汤味。
唯一让我慎得慌的是,范国生他岳母,戏份一小撮,站在阴冷角落,一个怨恨杀死自己女儿的女婿的老阿婆形象,让画面分分钟穿梭成80年代的老港鬼片。
黄教主那个发型,是带头套了吗,为毛总我感觉教主只要重重的甩一下头,那头套就会甩进大汤碗里~
通常内地与香港交姌的电影合作物,其八卦谈资可比片子本身出彩些~
3 ) 暴疯语:“小语种”的敬业
暴疯语:“小语种”的敬业
朱古力
1. 宣传打的是双雄对决的悬疑路线,观众期待必然在两位主角的对决,题材接近《催眠大师》,不及她惊艳,但视野更大,你我都懂的理由,不期待在大陆院线看到意外的结局,这个层面完成度还不错。
2. 没有扎实的内涵和筹备,跟刘青云搭戏,最容易暴露短板,这方面导演没有帮忙,反而让黄晓明自生自灭,没有结局的那些剧情推动,我认为选角是失败的。他不堪这种复杂层次的表达,把他用得最好的是陈可辛。由于导演也是新人,重心全部放在剧情又是对的。如果换个人演真的会好,这个角色倒的确适合大陆演员来演,只要不是黄晓明。
3. 题材是关于人格分裂制造悬疑效果产生娱乐效应,内核有关心人性温情的追求,以及顺势推出的对关怀精神病患的呼吁,商业在先,始终只是一个强附的主题。这种类型《枪王之王》更透明一点,都是做精英压力,《暴疯语》借用了《催眠大师》式的奇观,但又很老实,其实是不够娱乐的。你很难怪他,他从开头拔高了那么深的基于关怀的人性温情与情感压力,这个做法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片子的无措,是有在努力突破的。导演是编剧的缘故,虽然本身刻意,但是料真的给的很足——丧子压力,杀妻,岳母逼迫,二十多年的为母隐忍,情感的负荷足够,你很难反驳。当然参与感也由此变得“小语种”,对负疚有敏感的观众会秒懂,对广大寻求娱乐的观众来说,我觉得有点沉,而这种人性的沉,目的是为了商业片,挑不出毛病,但很难说自然。
4. 这种题材做得最牛逼的是《神探》,当然我们不可能在院线看到。
5. 把《暴疯语》故事分为三段,前半段的流畅真是一气呵成,永恒的刘青云,不让他诠释复杂角色简直就是浪费,而整个故事拿他的角色只是为了完成剧情型的装置,也很遗憾,也更映衬出主角黄晓明力道不够,因为配角是刘青云啊!
6. 第二段关于臆想的刘青云和黄晓明反客为主的处置,影院中的确是引发了笑容,导演在采访中不理解,我觉得这是观众对观影很自然的认同,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够了非人性的命令,即便在一个悬疑片里,突然被代表表达出那种宣泄的声音,依旧很有趣。这个可能是香港导演非常难理解的大陆观众特色,我们很爱看解气的角色。类似《失恋三十三天》里面其实挺没道理的黄小贱婚礼骂娘难一段。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言只能骂朋友圈最后再删掉的窝囊气大家都有,在一个需要第二部分打开脑洞而和观众建立奇特联系的段落,真是错觉产生亲密!
7. 大陆电影常因为混乱欠缺认真,香港的精神敬业在《暴疯语》展露无遗,但始终少点狂野的生命力。目前题材的成立都基于人物简单的类似偏执和无法建立信任,不再往更深的丰富的深处挖掘,虽然逻辑已是无法挑剔,所以看过也就看过了。这个神奇的国土大陆,正在以飞速的方式诡异地发展,倒退和突飞猛进都丰富到让你瞠目结舌,香港式的契约和都市角度除了认真好像真的很难诠释清楚人性,难以提供更丰富的娱乐。
8. 但我们自己,缺的最多就是认真和规范。所以心情很复杂。
9. 说回到类型来说,编剧出身的导演,一定会贡献拿得出手的故事,《暴疯语》这方面是合格的,有刘青云又有了基本的保证,影像呈现上又足够凌厉清晰,其他演员都挺到位,所以算不错,但总觉得,悬疑类型不挖人性深处是可惜的。涉及审察我们会做《大追捕》式的温情,但观众真正要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再不济《白日焰火》也行,《暴疯语》这个题材,也许是有潜力做到这一步的,这个只是我的遐想。
10. 关于宣传中提及要关心环境,关心精神病患的世界。我想这块,这个电影说服力不够,应该只是善意的宣传。毕竟她是商业片,而靠近这个题材的《桃姐》,看完的时候,很难不去想如何更善待生命和时光。这些也是遐想和苛责,但如果不是悬疑片处理,我不觉得不可以引发这些思考。因为开场的处理,就是在认真地关注到一个人的困境,那是真实的,二很快它就被我们利用去商业了,好吧,也许这就是生活本身。
以上,所以我认为她是一个“小语种”很认真的香港电影,在类型世界有所探索,也很尽力。看完说不清楚。我就不推荐给朋友们啦,你有心热爱这种悬疑题材,你大概会看到同好的认真,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真正做更好的电影。
END
e
4 ) 治疗与反治疗
青云大叔没什么说的,预祝得奖。感觉教主比合伙人演得好,而且中间摘了眼镜真的很帅。方中信配音有点不搭,略出戏……
中间往后开始越来越精彩!然后放到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有种让我看了一次跟精神病患者有关的公益片的感觉……好吧,确实了解了不少精神病相关_(:з」∠)_
总的来说很不错,值回票价。
5 ) 全片就是为了结尾字幕,哎
黄晓明的演技的确还是没有,作为一个优秀的一生即使作为剧情的冲突也不应该那么前后对比太明显得太低级,如果换一个演员或许要好一些,相比之下,刘青云的演技就太值得点赞了。吃药能不能拯救黄晓明面瘫式的演技?
結尾字幕:
精神病就像暴风雨,会落在好人和坏人的头上,谁也无法躲避。虽然是永远的不幸,但不比其他疾病来的罪恶和丢脸。是1860年一个精神病人写的,片子远没有拍出这句话的意境好吗?
6 ) “要吃药你自己吃”:一场精神病人反凝视的悲剧
首先我要怀着激动的心情没羞没臊地赞美它。这大概是我在夺命金和桃姐那一年之后看到的最令人惊喜的港产片,再努把力可以够一够我心中的旷世奇作《神探》。
首先,这是一部类型片,以犯罪和心理学为题材的惊悚片,惊悚片里的样板间——半吊子影迷们别拿“我一开始就猜到了医生就是精神病”或“医生精分”来说事(催眠大师也没少被人这么说),这些东西我都不用看电影光看海报就猜到了好么?既然是类型当然难免有套路,但一部优秀的悬疑或惊悚片总会让你感觉自己猜到了what,但是仍然好奇how,甚至后来发现what也不完全如你所料,这种被抻着的观影体验才是魅力所在。比如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岳母出于报复一定会挑拨范国生再度发病大杀四方,然后你会觉得周明杰在治疗范国生的过程中自己中招,再往后你知道了哦原来范国生是周明杰精分出来的一个人格——等等,那他什么时候开始分的?范国生存在吗?什么时候存在着那个真实的杀妻犯,又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作为医生的分身?每一个桥段都似曾相识,又不容易一眼看穿,但又不会让人理解不了——我们惯常的判断总是被影片的发展不断扭折,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熟悉的地方,但仍觉得这趟旅程是新鲜的。
然而,如果仅仅把它看做一个精分片,我觉得也未免可惜。“医生即病人”或“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精神病”是太常见的主题。从片尾字幕来看,这片子自陈的中心思想也无非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精神疾病所以我们要关爱他们云云。但我更愿意从周明杰封闭治疗范国生那段中间引申出另一层意思,即一个精神病人的反凝视。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正是因为它在类型片范围里交出合格答卷之外,还可以在隐喻层面发展出一些超出类型的东西。
说精神病就不能不提到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都已经详尽分析过疯狂或是其他越轨的行为是如何被理解、被分类、被纳入到不同的知识话语中去的。当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岩层进行考古时,必须暂时悬置起“科学的”、“伦理的”、“法律的”判断,而是绕到这些知识外面去,以一种貌似更中立、但也更具意识形态批判锋芒的方式对待它们:把疯子当做先知、魔鬼、罪犯还是需要关爱需要治疗的病人,这些方式谁也不比谁更科学或更人性,它们只是不同而已,而我们只是处在这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精神病人不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因为他们被认为不具有理性,不具有明晰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人。在康德看来,自由意志是一贯性,而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是人之为人的尊严。所以,你可以说精神病人占了法律的便宜,也可以说精神病人被剥夺了人的尊严。他们被治疗,被测试,被要求复查,被督促吃药。疯人古已有之,但如此这般的一个“精神病人”的主体却着实是被现代医学、法律、伦理中关于精神病的话语制造出来的。周明杰的医生角色就是这样一个知识的权威,一个话语的制造者——当然仅在故事层面他是出于自己的执念才一再要治疗一个本不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在隐喻的意义上,这样一个孜孜不倦、喋喋不休、过分热情、没完没了地“来,我就是要给你治疗呀”的医生正是现代精神病学制造精神病过程的拟人展现。其实无论医学还是法律,都很难给范国生一个绝对准确的判断和处置:放他,是因为他真的好了,还是因为他仅仅不那么危险?世上有一个真正治愈的——就是在疯人的世界走过一遭又跟它彻底一刀两断的——精神病人吗?还是病人已经是你们制造出来的?这不是疯了的周明杰无法正确判断病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具体个案受歧视、不被信任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精神病人曾经有或将来可能有病才不被信任、才被要求反复治疗,情况恰恰应该颠倒过来,精神病人被判定有病、被治疗以及所谓的康复及以后,这一切都是拜“精神病”这个概念所赐的结果。所以周明杰一定要去治疗范国生,哪怕“康复”也仍然是精神病学中需要考察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疯狂的世界彻底切割、回归正常。范国生也在跑步机上说出了那番经典的话:我已经康复了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我是不是要做一个假装的疯子、隐藏的康复者你才满意?这是一个悖论:精神病学到底要不要治好病人?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当然是,但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康复,而从哲学层面上更是恰恰相反——是这套话语制造精神病,是我们的文明需要精神病作为他者和阴影,是我们制造他们、再排斥它们以确证自身。
但与众不同的是,作为一个逆天的极品精神病,范国生说破了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他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个机制的奥秘,所以从这个时刻开始,我们已经可以说,这样一个被知识话语塑造的精神病主体开始了他的反凝视。他开始拒绝吃药。这个拒绝可不是一般精神病的拒绝——又是一个不可证伪的死循环:医生告诉你,你脑子坏了是无法判断自己有没有病的,而你若觉得自己没病,这种“抗拒”恰恰是有病的表现。可是范国生不吃药,并不基于“我好了我没病我不需要吃药”这种理由,而是彻底拒绝精神病话语的规训方式:没有治疗,没有药物,没有测试,我压根就不在乎我是个什么人或者你们把我当什么人,精神病人还是正常人,不管你相不相信我好了,我就是这样了,我拒绝分类,我拒绝继续遵从你们塑造我的那一套手段——要吃药你自己吃!是的,吃药,就是你规训我的方式,我就是因为吃药才无法病愈,才无法彻底脱离“精神病人”这个范畴,现在我不玩了,我看出来了,可你呢?你还没看透“吃药”的意义吗?你还天真地以为这是个科学的治疗方式并且你想把我治好吧?在这一刻,病人主体似乎有机会冲破塑造他的知识话语,福柯附体般反过来掀翻尚未自觉的知识权威。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有病没病,他也未必能彻底抹除疯癫和正常的界限、未必需要彻底砸碎现代精神病学的知识话语,但是他,一个被建构的精神病,只需指出,这不是自然,不是科学,这不过是套话语,就足够实现反凝视了。
在封闭治疗的前一半时间,我可以猜到周明杰发疯,但还并不能猜到范国生是他的幻觉;而且,我甚至认为他不是幻觉还更好,医生和病人,两人实实在在、酣畅淋漓地大撕一场不是更妙?不是更能凸显反凝视的主题?接下来的发展让我有点小小失望:病人成了幻觉,医生是在自己治疗自己。但再继续,我又可以延续我的分析了:雨夜大巴是分界点,那时候彻底康复了的范国生选择自首,也是在那时候另一个范国生便是周明杰的幻觉。范国生的悲剧性在于,他很清楚自己好了,但也很清楚自己完了,他永远不可能回归正常人、理性人的世界,一朝为精神病,终身最多是个康复了的精神病。而真正实现了反凝视的(准确地说实现了一半)是作为幻觉的范国生,也就是周明杰医生自己。让我们回到那个原初创伤的场景。其实很难说他的精神分裂症是实实在在的生理的遗传,还是他自我压抑的结果:他有过那样的创伤,学医后又得知遗传的理论,因此压抑创伤、害怕得病,这一行为本身就成了致病的来源——又是一个循环的悖论。他的同行事后都认为,他若早点敞开自己也不至于如此下场;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是分身范国生交给他那份母亲的材料的啊。周明杰完全了解这悖谬的病因,他又在分裂当中经历了医生和病人、治疗和抗拒,其实是他洞悉了精神病话语的秘密,所以最后他可以放下这套武器,抹除这条界线:
范国生:你相信我真的好了吗?
周明杰:我相信。
这一刻,周明杰的相信不是基于医学的判断,不是疾病/康复的划分,也不是简单的同病相怜,而是他能够真正站到精神病学之外,对一个活生生个体进行理解和判断。
但在别人眼中,这两个都是精神病啊。
到底,医生和病人,疯癫与理性的和解可能吗?
最开始没空以为看不到首映了,不过好在后来又赶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有黄晓明就要无脑喷…其实我觉得还ok呀,故事说圆了,有的地方也要把我吓尿了,然后一直抓着旁边人的手ORZ = = 刘青云前面吓人后面简直呆萌啊
黄晓明演技在哪里?不是过火就是苍白无力。
双眼根本离不开教主那充满玻尿酸的脸及金钩吊的下巴!
悠唐看的首映。模仿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的痕迹很重,而且在华语片里也不是首次。但拍的还比较有质感,刘青云发挥出色,黄晓明的角色的僵硬感也比较适合他。音效故弄玄虚,但也吓到了一些人。黄晓明本人确实挺帅。
黄晓明的演技靠吃药能解决么?
想法挺多,也是没写出来,或是写得太明显了,不到一半就猜到结局,完成度更是低,连类型片的节奏感都没有,奔着电视剧的啰嗦劲儿去的。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这么低。这部绝对是近几年国语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啊!那个配乐!让我跪舔啊!刘青云的演技真不是盖的!看到后面以为会和催眠大师一样烂尾,结果它虽然有烂尾的迹象,但是绝对没有!天台那段最初也给了提示,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出来→_→
一开始我以为是一般港片,后来发现好像是悬疑片,再后来觉得原来是惊悚片,最后字幕出来了才知道是科教片。@众圆
其实是两人戏,叶璇在片名出来前打了个酱油挂了,鲍起静的眼神是用来吓人的,青云分裂情绪化,晓明一直在耍酷和“2”,然后嘴里一直念叨,药不能停。最佳台词是一个男的对另一个男的说,你要对我负责。两人对戏很高能,也喜感很多,别笑。片子不错,有《催眠大师》和《搏击俱乐部》的影子。三星半。
“药”字拆开来就是:艹,约吗?
看了公司内部未做音效的国语配音版,五颗星,整体视觉设计很棒,刘老大演技依然卓越,黄晓明也适合演变态,故事基本无大伤且逻辑清晰,而且还是A级卡司,只要宣发没问题预算够,就等着大卖吧。
相当可圈可点的年轻导演,很靠谱和扎实的剧本,表演也扎实,悬疑气氛营造也相当不错,视听手段都掌握得很到位,加油加油!
画面构成与光线调度还不错,但节奏感掌握的不好,开篇冗长,中段太软,结尾尚可,剧情更是平庸,所谓“悬疑和惊悚”完全就是靠音效来把控。看的是粤语版,更显示出二哥在台词上的劣势,帅到是真帅,不过依旧是无表情、无演技,歇斯底里地叫喊可不是什么演技哦。“记得吃药”,哈哈……
难道就没有人觉得是小明装神经病逃避坐牢么......
拜托你们可不可以给国产悬疑一个机会?拜托你们可不可以给霸道总裁黄晓明一个机会?固然国产悬疑一直都很烂,固然黄晓明霸道总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凭心而论,这部电影竟然是国产悬疑唯一一部让我坚持看完的,而且竟然可以给三星。黄晓明的演技比我想象中好多了,三颗星其中一颗送给黄晓明。
晓明一直在耍酷和“2”,然后嘴里一直念叨,药不能停。
这种片,国内除了杜琪峰没人拍的好
本来想这个角色古天乐演好一点的 后来觉得还是教主吧 教主一出来就像个神经病!
黄晓明比起男主更他妈的像煞笔
教主演正常人都吃力,还挑战精神分裂,也是蛮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