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般奴和马力克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当中,那是一个属于患自闭症的儿童和青少年的世界。他们二人分别管理The Hatch & The Shelter两个非牟利机构,目标在贫困地区培训年青人担任守护工作,负责照顾一些被其他机构拒于门外的重度患者个案。这非传统的合作关系展现了非一般的人生。
这些护理人员和自闭症儿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他们提供了彼此的生存所需。 “有多少大学毕业的学生愿意做挨打的工作”。就比如黑人小弟,在社会上其实和自闭症患者一样选择很少。 然后他们看起来并没有考虑道德的问题,但也不会只当成工作去完成(即使是布鲁诺,我也只看到了本能的关爱。本能的情感给人的感觉竟然比道德还要好)。即使一开始是没有选择,如果每天都在一个没办法忽视“需要帮助的人”的环境,关心别人会慢慢成为内心的冲动和本能吧。出于责任和义务的话,大概撑不下来会选择离开。当关心人是一种工作,如果完全出于机械的需求,很难想象能长久,而且感觉人会扭曲的。 其实最打动我也让人难过的是中间的那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他们”,没办法被了解听起来好孤寂好无助。但我们每个人也多多少少啦。 还有“越需要帮助的患者反而越难得到帮助”,确实很矛盾。不管我们个人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在现实中都绕不开这一点:“社会”是人类的生存工具,而现有“社会”的功能,首先就是为了“最优的资源调度”,“全体的利益最大化”,有余力才会考虑少数群体或个体。现有的社会是量化一切的,计算的,冷漠理性底色。 ps: 这类矛盾的状况总是令人困惑,所以才会有伦理学,有人会去谈道德的原则,而它也能反过来影响制度。(浅读了伦理学后的一点发现。)我也有些出于这种困惑而去读的,不过只有不断更新的论点,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布鲁诺和他的支持者的所在所为处于一种没办法忽视眼前个体的人性化的状态,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先做下去。和检察官所想的“如果我们不制止,如何防止其他不良机构跟进”是相悖的,后者是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恶”而警惕眼前的善。其实和左翼右翼也是一回事,前者行动,后者保守。还好结果是好的。 其实我觉得,即使行动在带来好影响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不作为却更不是好选择。社会进步本来就是要不断解决老问题和新问题,否则就是懒政。作为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对于行动的人一向特别敬佩。
我是一个星爸,我所在环境给我和我孩子带来的痛苦远比电影里所提到的大得多。 我曾试图解释,并非家庭教育导致我孩子患病,这是先天的,换来的却是亲戚朋友给我贴上了“推卸责任”的标签 我曾试图解释,我的孩子没有攻击性,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和你家孩子一起玩,换来的却是“有病还带出来?”的“缺乏公德心”。 我曾试图解释,孩子能教会的,他不是傻子,换来的却是“我们不是特殊机构”的逐客令。 我曾试图解释,我孩子不是故意弄乱,我会收拾好的,换来的却是“没家教”和强行买下那堆草莓。
现在我不解释了。
除了这些“外人”,我可怜的娃也没有得到过一些亲戚的尊重,哪怕是自己的表哥表姐,舅公舅婆,于是家庭聚会成了我最讨厌的活动,在那里我的孩子是一个瘟疫,没人跟他玩,他也不能参与,他的存在顶多给我的一些长辈增添了点谈资“诶,你看那xx这么大还穿尿不湿呢,完咯完咯”“他长大能结婚吗,这病遗传吗”。
我对我孩子说:除了爸爸妈妈,可能没人会喜欢你。他听不懂,但能感觉到我的无奈,很少见的盯着我眼睛看。
我羡慕那个自残孩子能有黑人小哥。电影中有个片段,黑人小哥带着那个自残孩子去户外摸那匹马,看到这段时我忍不住哭了。一次我带着儿子去他爷爷家,他怯生生摸了下爷爷养的狗,满足的笑了,却又还有一点害羞,四岁了,他第一次用手主动触摸了另外一个活物,而且没被嫌弃。虽然只是一条狗。
大多数人以为自闭症都不爱和人接触,其实不是的,他们也想拥有自己朋友,奈何意识不同,智商有限,他们很难交到朋友,而“友谊”对自闭症患者来说,可以和他们的生命相提并论。黑人小哥虽然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可他不知道自己简单的一个举动对于那个自残孩子意味着什么。
我更羡慕他们有这样的民间组织能收容这些孩子。照顾自闭症,没有极好的耐性和包容心是很难坚持下来,更何况影片里的重度患者。而在我生活的地方,一些机构除了骗钱就是说谎,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自闭症儿童非要打镇定剂绑皮带躺那儿让你们的老中医扎脑壳?说是穴位针灸能治。“这能治?”一个星妈怯生生问,“反正也没治疗方法,什么都试试呗”,机构负责人说(好吧,明说了就是医院大夫)。
电影两个男猪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中年人,做的事情谈不上伟大,但值得世人的赞扬和尊重。我很羡慕能有他们的存在。
网上那些喊着嚷着要理解要宽容“来自火星的孩子”的人,我感激你们,可tm你们一开始讲述自己如何从自闭症中走出来时,我。。。我真希望你说的都是真的啊,那我孩子有救了。
世界有很多对自闭症患者研究的机构,可他们的数据中,对中年自闭症患者的记录很少。
知道为什么吗?
电影后半段,小胖子不出所料被开除了,他妈妈对男主说“我以后死了他怎么办,一想到他要被关起来我就想带他一起走”。这不是句台词,这是真实的自闭症患者家庭的担忧。各位星爸星妈,摸着自己良心问问自己,你们敢说不曾有过这种想法?我有过,还不止一次。
中年自闭症患者是什么样?就在你的身边,那些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流浪汉,那些翻着垃圾堆找食物的疯子,每次想到这将会是我孩子的将来,“带他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就会越强烈。
可是,看到他挣扎着想喊出“爸爸妈妈”,想要学着你的样子打鸡蛋的时候,你就会放弃这一可怕的念想。
电影最后,大家一起观看那些自闭症孩子跳舞,小胖子的妈妈哭了,男主哭了,是高兴是激动,是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是看到了希望。
我很羡慕他们,我可能也会找到希望,但至少不是现在。
----------
电影里一些细节很到位,需要一些自闭症的知识才会看懂,我提一下。
1.自闭症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是和基因遗传变异有关,孩子生下来就是,而非后天造成。他们的意识和常人是完全不同的,一多半的自闭症患者智商不到60,剩下少部分是正常的,而像雨人那种高功能患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电影里的孩子几乎都有智力障碍,最接近正常人的小胖子也不例外。
2. 自闭症患者痛感差。所以那个自残小哥带着头套,他感觉不到太多痛楚,但他知道一撞头就会引起注意。 3. 自闭症喜欢重复一些机械动作,而且有些做事会有一些固定的“仪式”,于是你看到小胖子连到最后都要去按一下那个报警器。
4. 自闭症患者喜欢重复看一些固定节目,尤其是广告。小胖子回到家坐那儿就是看洗衣机广告,还学广告词。值得注意的是,那个广告应该是挺老的了,不知道他看了多少遍。
5.自闭症由于和正常人的意识,感知完全不同,所以不惧我们的危险,电影一开始小女孩狂奔,和最后自残男孩在车流中走,都是其体现。
6. 和上述一样,基于此原因,他们对“人”和“物”不怎么区分的。(有些自闭症除了自己生活料理者,其他一概毫无感情,因为他们觉得人和他们玩具没什么不同)。可能这就是自闭症无法融入社会的主要原因。
7. 绝大部分自闭症家庭都是单亲。电影里或多或少提了,事实上也是如此,自闭症家庭离婚率奇高,一些是逃避责任选择离婚,一些是为了对方不被拖垮,自己主动承担而离婚。还有的就是承受不了压力自杀了。
8. 自闭症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ABA,干预行为分析。电影里小护士教自残男孩用贴纸说明意图的方法就是一种ABA,跟教小猫小狗一样,哎。
9. 很多自闭症孩子终生不语。电影里除了小胖子,你听到几个孩子正常说过话。
《标准之外》是一部法国影片,主演是法国巨星文森特·卡索。
他每部影片的角色都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高颜值,更是因为他对角色的塑造活灵活现,演出了灵魂,这部《标准之外》大概在演员塑造角色时就打破了标准,
帅气的文森特一改常规,在影片中饰演的是一位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的男人,影片在国内虽然还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在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获得了足足7项提名,在豆瓣上影片的标签大概总结为:社会,剧情与人性。
作为一部剧情片,它没有高科技的特效,没有魔幻的场景,全凭剧情抓住了人心。
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解读影片,看看影片是如何俘获人心的。
文森特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名叫布鲁诺,他是一位非盈利机构的管理者,这个机构主旨是接纳不再被医治的重度自闭症患者。他有位合作伙伴:马克利,马克利管理着另一个机构,目标在贫困地区培训年轻人担任守护工作。故事便围绕布鲁诺和马利克展开,这种打破了常规的合作,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影响。
在布鲁诺的机构中,有40位重度自闭症患者,他们大多是被社会上的医疗机构放弃治疗后送来的,在这40位患者中,有两位是最不寻常的,一位是要迈入社会的约瑟夫,还有一位身体瘦弱却带有很强攻击性的瓦伦丁。
约瑟夫外表憨厚,看上去毫无威胁,甚至有时候还能感觉出一丝可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威胁的男生,时常会在乘坐地铁时按下紧急按钮,在早高峰时期把交通秩序搞得一塌糊涂,最严重一次他被带回留看,让布鲁诺把他赎回去。
布鲁诺后来给约瑟夫安排了一份在洗衣店的工作,这是一份周期只有一个星期的工作,就算布鲁诺如何恳求洗衣店老板,即使约瑟夫工作的也勤勤恳恳,老板也选择了辞退了他。
很多人有的选,就比如老板选择员工是否能留下,医院选择是否继续看护病人,但是有的人没得选,他们甚至时常无法操控自己的意识,也不理解平常人的意思。约瑟夫被辞退的理由是:他很麻烦,能给他机会已经很不错了。
在巴黎这样的城市,街头的人们匆匆忙忙,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人会留意你身边的人有哪些异样,自闭症患者这样的存在,便成为了负担和麻烦共存的角色。但是布鲁诺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他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安抚,真挚温暖的眼神,把这些患者从冰冷的人性中救了出来,布鲁诺散发的是常人所没有的光。
同样被温情拯救的瓦伦丁在剧中也占据了很大篇幅,他偏激又带有攻击性,照顾他的青年同样也受到了过击,差点被撞断了鼻梁,甚至想过放弃这个孩子,在瓦伦丁的角色塑造中,镜头多次运用了第一视角,从瓦伦丁的眼中去看这个世界,他眼中的人,眼中的物,是那么的模糊不清,虚无缥缈。他觉得恐惧又陌生,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变得不可控。
可是终有人把他拉了回来,最后他成功的从医疗机构里转到了布鲁诺的机构,他走出医疗机构的那天,眼睛看向外面的世界,阳光洒在了他的脸上,多了一丝光彩和温暖,
布鲁诺最多的一句台词大概是“我会找到解决办法的”,可能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说出这句话,或许他知道解决这件事有多少难题,但是他从来不会选择放弃,竭尽所有大概是他的代名词。
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这个故事,导演还加了2位调查员作为时间线来梳理剧情。调查员想要通过各种取证,让布鲁诺的机构关闭,因为他并没有得到经营许可证,调查员走访了很多病患家中、正规医疗机构,甚至还与马克利进行了交谈。在一次与正规机构负责人的调查中,调查员得到了这样一句话:他们在规范之外做着他们的事,他们靠的是内心。在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做事一点要按照标准来进行,最好你还一点偏差都没有。布鲁诺则在标准之外,作者极为特殊作用的事。
因为很多事都有了标准,所以也会有出现在标准之外的事物。影片中不被正规医疗机构收留的自闭症患者就是便准之外:听话的患者就是标准患者,允许被收,流口水的不收,有暴力倾向的不收。
这些在标准之外的患者遇到了布鲁诺,布鲁诺也耗费了自己将近20年的时光去陪伴这群患者,用着自己仅有的不标准行为去支撑。
但最后值得庆幸的是,报告最终评判为:在没有找到代替方法之前,关闭这样唯一能够为出院患者提供护理的机构是不可行的,或许这也是社会标准有人情味的一面表现。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导演在结尾时附上了当时的法国社会事务报告,同样也是为了纪念这些存在于标准体系之外的护理人员们。
整部影片从剧情上来说,没有什么强烈的矛盾冲突或者煽情环节,只是几个医护面对患者充满温情的眼神,几缕洒在瓦伦丁身上的光,就让感动慢慢地溢出了屏幕,大家一起去溜冰场,去户外骑马,一起寻找丢失的瓦伦丁,但仅仅这些看似生活中琐碎的片段,却是一点一滴教会了这些标准之外的孩子们充满爱与信念。
而我们对于善良或许也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慈善家,不应该只局限在捐助了物质的资本家,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却选择耗费自己时间精力,帮助那些被社会标准忽视的弱势群体
或许他们不是体制内的行政人员,只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但对于善良与爱,谁又只规定了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呢?
作为社工学生 所以是学习视角来看 即使是社会工作起源地欧洲 仍然存在社会政策与落实基层社区的不适应 案主为特殊儿童时 民间社会组织虽然没有儿童社会工作和医务(精神健康)的专业知识 但是守住了最低教育康复水平 至少让案主有处可医 而且有综合性治疗的优势 减少药物和限制性行为 达到平衡 更要学习主人公秉承的社会工作伦理和原则 社工是需要情怀的职业
一部优秀的作品,具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够像太阳一样温暖我们,并笃定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美国不知名的作家杰克·布恩的《小贩的葬礼》,很短很好看,看完后,似乎它使我对人类也肃然起敬了。
今天,推荐一部同样会“感叹人类存在的必要性”的佳片——《标准之外》
影片是《触不可及》的两位导演奥利维埃·纳卡什与埃里克·托莱达诺自编自导的新作。
2011年法版的《触不可及》,绝对是千禧年之后法国电影中的杰作。
豆瓣近70万人评了9.2分的高分,豆瓣电影Top250排名第25位,好于99的喜剧片,好于98%的剧情片,非常深受大众欢迎。
如果说《触不可及》呈现了一段超越种族和阶级的友情,则《标准之外》聚焦了一群用自己去温暖别人的天使,而两者同样细腻动人,会让人重新审视爱和尊重。
《标准之外》也会让人想起去年大热的《悲惨世界》,它们呈现的都是另外一个视角下的法国,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世界和生活的不同窗口。
它是一部关于“来自星星的孩子”的影片,但拍得一点都不煽情,相反多的是温情又喜剧的法式表达和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
平凡而伟大,感人而克制,温情,美好,值得尊敬......
这是看过的人的评价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总之,这样的好片值得五星推荐。
2017年,法国巴黎。
女孩艾米丽在街上横冲乱撞地狂奔,完全不惧怕危险。
以马利克(勒达·卡代布 饰)为首的一群人追赶着她,终于控制了发狂的她。
青年约瑟夫已经不是第一次乘坐地铁时按警报按钮了,他被带到了警局。
中年大叔布鲁诺(文森特·卡索 饰)一番机智解释从警察手中带走了他。
这是马利克和布鲁诺两位非牟自闭症护理机构负责人的日常生活。
十几年来,他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同的世界当中,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帮助。
布鲁诺的机构主要负责看护和陪护。
而马利克的机构除了陪伴外,还负责培训年轻人成为合格的护工。
他们彼此支持和帮助,收到都是一些被其他医院或机构拒于门外的重度患者。
约瑟夫是布鲁诺的第一位病人,布鲁诺十几年如一日照料他。
当我们看到约瑟夫时他情况有所好转,布鲁诺训练他独自坐地铁,并成功让他干着一份他们历经万难所找到的试工工作,可我们无法想象他是如何一点点进步的,这对他们而言每一步都无比艰难。
此外,布鲁诺多次参加相亲屡试屡败,因为他每一天都太忙碌了,地方卫生所、儿童权利协会、法院、医院等机构每天都在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还能接收其他孩子。
而他还要日夜照顾四十个孩子…
可是由于没有获得许可,经营场所条件不佳....他的机构被政府调查人员调查。
经过调查员的介入,我们渐渐了解一些关于自闭症的事。
照顾自闭患者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不善于和常人沟通,情绪变化大,会使用暴力甚至是自残。
事实上,存在部分机构会对病人进行挑选,这是人员过多造成的。
所以,避开棘手的病例是很常见的做法。
还有部分机构会不经思考地把孩子们关起来,给他们灌药,把他们双脚绑起来,这会让情况变得更棘手。
其实,正如片中医生所言:自闭症是挺矛盾的,病历越复杂,就越有可能被留在家里无人照顾,这样可能会使情况不断恶化。
对自闭症患者家庭而言,孩子不被社会接受,无疑是一场煎熬又痛苦的战斗。
他们是否能够有能力和一直保持耐心,是否能够心怀希望的坚持下去...这些都很难,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
布鲁诺和马利克的机构能够接收有迫切需求的病人,他们无条件接收被社会抛弃的病人,或者没有好转迹象的病人。
他们不是圣人,只是不忍看着这些孩子们没有人愿意管,而总要有人去管他们的啊。
标准体制以外,是爱与信念在支撑。
他们不用遵循定的规范,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信仰,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心,去缝补公权力留下的巨大缺口。
在马利克的机构中,有一个黑人陪护员,他曾是个问题少年,现在照顾着重症自闭症患者瓦伦丁。
瓦伦丁,攻击性很强,大部分时间都在打自己的头,即使用药效果也不好,仍会伤害自己,所以,他不得不被带上了头盔。
黑人小哥在一次和瓦伦丁接触时,瓦伦丁刚和他握手,好像要和他拥抱,然后突然就把他鼻子撞破了。
他觉得很不解,布鲁诺给了他解答:他们被关了很久,几个月甚至几年,我们去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忽然进入了一个集体,他们不懂得交往方式,不知道怎么办,会不知所措,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害怕,就会崩溃,他们没法用言语表达,所以就可能使用暴力...
后来,又因为一次疏忽,瓦伦丁意外走丢了,对危险的感知与常人不同的他穿行在车流飞驰的高速上,让人揪心不已...
影片《标准之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困境设置,只是展现多个人物生活中的日常琐碎,让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化与差异化,从而引发关共鸣、思考和关注。
片中有这样一幕,让人难忘。
约瑟夫对喜欢的人,会将自己的头放在他的肩膀上,因为他多次对于一个女人这样做,他被试工单位辞退了。
布鲁诺陪着约瑟夫看着他们不知看了多少遍的节目,布鲁诺有点劳累了情绪不佳,没有吃约瑟夫母亲做的蛋糕,就要离开,可她却坚持让布鲁诺打包带走。
布鲁诺说,下次吧,她很难受,布鲁诺安慰她:我不介意。没关系没关系。我们能做到的。快了,咱们做的一切都有了收获,相信我,再坚持一下。
可她却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他说:如果我死了他该怎么办,一想到他被关起来,我就难受的不得了,还不如现在就跟他一起去死。
布鲁诺安抚她:我还是来点蛋糕吧,是你最拿手的菠萝蛋糕吧。
起先,我不太明白她为什么一直让布鲁诺吃蛋糕。细想了才明白,其实这就是一种情绪累积后的崩溃和绝望时的情绪反射:她担心的是唯一可以帮她们的布鲁诺也放弃了希望。
世间有太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很多都是我们没有经历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呼应了她之前对调查员说过的话:我经常想到那些刚刚得知自己孩子诊断结果的年轻父母,没有人提醒我要做长期打算,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战斗,孩子小时候很可爱,你不会想象他们长大之后的样子,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人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对我来说,这个世界的人的就分成了两类,第一类对我们不再关心,不再聆听,第二类是少数关心我们的人。
真正关心他们的人少之甚少,布鲁诺们就是这样让人尊敬的一群人。
事实上,他们不仅拯救了这些自闭症孩子和家庭,还有一群误入歧途的可能会自暴自弃的人。
黑人小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照顾瓦伦丁的过程中几度无法坚持下去想要放弃,马利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起到了作用,另外一面,这些孩子们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意义,让他不再陷入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的境地。
我们都会搞砸一件事,当受到挫折时,最简单的就是甩手不干了放弃了,其实这是懦弱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真正的智慧,是抓住生活的考验,去做个勇于迎接挑战的自己。
后来,黑人小哥选择留了下来,帮助了瓦伦丁第一次打破内心障碍触碰了马,影片中几次在黑人小哥和瓦伦丁相处时的阳光运用特别好。
特别喜欢阳光拍打在他们身上,带给人希望。
太阳之所以伟大,因为它能吸收包容接纳一切,就像他们所做的事,给那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希望。
布鲁诺们,都是普通人,也是一群迎难而上的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超脱普通你我身上的人性之光。
在片中,当看到这些护工和自闭症孩子一起踢球,跳舞等时就会让人很受感动。
这对于常人而言最简单的事,他们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才能做到这样自然和快乐。
这背后是打破自我内心的束缚,接纳外在的未知,融入集体去表达自我......
最让人感动的是,不只是他们自由的起舞,更是无数个平凡的时刻所堆砌起的收获和希望。
当看到约瑟夫在结尾处,终于独自一人第一次成功乘坐了地铁后,我流出了感动的眼泪。
哪怕他还是会习惯性地返回去按下警报器,但这对他而言已是巨大的进步。
不,应该是对他们。
事实上,耐心和坚持这些都是生而为人特别艰难的事,联想到自己暗淡无光时还坚持写下去的心境,就更能感受到布鲁诺们长期照顾自闭症的孩子们的伟大,这里面光有善良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时间和精力,当然他们要难上一万倍......
很开心有这样一群人在坚持做着这样有意义的事。我想,这个社会需要那些不为资本裹挟的少数人,为信仰为内心的信念而活,世界因他们而变得更美好。
最后,瓦伦丁终于摘下了面具,接受阳光的亲吻。如果没有布鲁诺们和这些特殊的机构的存在,可能有许多男孩要一直带着面具生活,而我们也见不到他们本来的样子。
对于布鲁诺的机构,调查团经过调研后决定建议授予特别临时许可,这种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让人觉得充满了人性关怀。
当然,这无法避免一些无良机构的存在,想要改善这种不好的状况,需要每个人都予以尊重、包容和支持。
所以,不要抱怨社会的糟糕和冷漠,就尽可能的多点行动,如鲁迅所言:
「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哪怕你无法去为那些自闭或是抑郁的孩子们做点什么,那至少也要试着不带歧视的眼光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对待,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坏。
回顾两个月前的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它因为出人意料的把导演奖颁给罗曼·波兰斯基而引发争议,备受指责。同时它也选出了实至名归的大赢家《悲惨世界》。
值得讨论不休的东西实在太多,而让影迷们忽略了一部颗粒无收的佳片。
早在去年戛纳首映,收获凯撒奖七项提名的《标准之外》,是《触不可及》的两位导演最新自编自导的电影,一如从前的温情聚焦的是另一个无奈的“悲惨世界”。
影片以主人公们的两起事件展开,马利克在大街上控制住发狂的艾米丽;布鲁诺去地铁保安室领走错按警报按钮的约瑟夫,这是两位自闭症护理机构负责人的日常生活。
一天,稀松平常的日子被调查员打破了。
布鲁诺的机构因为没有证件资质,很有可能面临关停的结局。
但随着调查员对每个人的询问,布鲁诺的善举与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前面说的约瑟夫,便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照料的患者,也是他的第一位病人。
约瑟夫在地铁闯祸,其实是布鲁诺训练他独自搭乘地铁,让他能够独立生活。只是约瑟夫总是忍不住按拉响警报,所以多次被抓。
他还为约瑟夫找到了工作,而自闭症患者寻找工作是非常苦难的。 麻烦是主要原因,老板和员工都不愿意与敏感、不易交流的病人共事,布鲁诺为其争取了一星期的试用时间,希望借此让约瑟夫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
另一位重要患者瓦伦丁的病情则更加严重,未成年的他有严重的自残倾向,无法正常进行交流。布鲁诺,马利克和新入职的迪伦都被他弄的焦头烂额。
为了全身心支持这项不牟利的事业,布鲁诺至今单身。
每每相亲时,机构的“求救”电话就如约而至,相亲对象都被此情此景吓退。
正因如此,调查员得到的声音无不都支持着布鲁诺。
他给了患者母亲希望;减轻了医院的压力;是同事口中的英雄,而最后他们还要问问布鲁诺自己。
为什么医院一直打电话要我收留孩子?
如果孩子全交给政府,你们能照看好他们吗?
不是布鲁诺想接收,而是没有人愿意要他们。振聋发聩的反问,让高高在上,制定标准的调查员也哑口无言。
自闭症作为被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疾病,其实被发现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父母教育失职造成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展开细致研究,从遗传等角度分析发病原因,可惜的是病因目前仍然尚未明了。
患病者绝大多数伴有精神发育迟缓,也就是心理年龄只能达到儿童水平。
就像约瑟夫表达喜欢的方式是靠在别人肩膀上,也不明白被抓起来的后果。
社会交往障碍与交流障碍进一步阻止了患者融入社会的可能,无法交流、缺乏情感流露的患者得到的大多是人们歧视的眼光。
关注自闭症群体的电影有很多,展现家庭亲情的《海洋天堂》;讲述成才之路的《自闭历程》。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为自闭症患者发声,向观众静静叙述着他们的困境与努力。
《标准之外》的与众不同,便是它所关注的焦点,不是脱离社会的患者本身或是家庭。而是去照顾他们的,同样也是“标准之外”的机构与护理员。
它用轻松、温馨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对自闭症患者负责?
天生就被疾病折磨的他们没有错,也不是罪人。
而医院与公立的社会机构却将患者分为三六九等,他们更喜欢接受症状轻,没有暴力倾向的病人。更便于管理,所需要的资金也更少,这就是社会对待患者的标准。
标准之外的患者被社会抛弃,不能工作、无处可去的他们终日呆在家里使情况不断恶化。
不被社会接受外,父母能否充满耐心的应对孩子,有没有能力教育孩子,保证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新的问题。因为与自闭症的战斗会是相当漫长,甚至是煎熬的过程。
2017年英国伦敦,一位单身母亲猝死后,她四岁的自闭症儿子饿死在家。
2018年年末,更有孕妇与自闭症孩子烧炭自杀的悲剧发生。巨大的压力,看不到的希望,重重的打击着这些家庭。
就如约瑟夫母亲所说的“如果我死了,他该怎么办”“不如现在就跟他一起去死”。
骇人的话语夹杂着无与伦比的绝望,普通家庭如何面对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家门的子女。父母有足够的爱来关怀孩子,也难挡岁月的摧残。
布鲁诺与马利克运营的,标准之外的私人机构给了他们希望。
布鲁诺没有标准,他对患者一视同仁,四十几个孩子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被悉心照料。他面临开不出工资和无照经营被查处的窘境,却从未放弃。
其所雇佣的人员其实也是游离于标准外的年轻人,就像照顾瓦伦丁的迪伦,从前只是个混混,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学历才到此工作,因为其他机构需要更高的文凭。
影片中被布鲁诺拯救、治愈的不仅是自闭症儿童,也有这些可能会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导演这处巧妙的设计,为人们理解自闭症患者找到了更多的共鸣。
布鲁诺“标准之外”的机构减轻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即便没有资格,政府也为了逃避问题而许可其继续经营。电影给出了温柔、无奈的结局,一切照常,自闭症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
可现实中,并不是每个机构都犹如“正义之声”。
影片中的医生也不否认,没有资质会让一些见钱眼开的无良机构出现。自闭症儿童被老师殴打、虐待的新闻,不在少数。如何规范它们,是自闭症患者衍生出的社会问题。
想要改善状况,需要的是人们予以更多的理解、包容,并尽可能的支持。
如同电影中,布鲁诺等人看着约瑟夫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在舞台上自由起舞。自闭症患者经历的,何尝不是另一种颜色的人生,也应被尊重被理解的人生。
非常写实,非常有现实意义,但这个剧本或许应该做一些更明确的取舍:最讨巧的方案就是专注于Dylan这个角色,那便是一个相互救赎的故事。老套,但一定有效;假使要把社会价值放到最大,就应该主要以IGAS的资质调查这个视角来展开故事;如果更侧重于Bruno这个人物,那就成了一个讲述爱与坚持的传记故事。像现在这样三条支线一字排开,就难免会过于零碎散漫了。
我好像找到地方投简历了。。。
法国电影的人文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根本的体现,这种源于意识自觉,以及乐观主义的情绪是只有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的。所以《标准以外》中一切的饱满情感,都不是鸡汤式的宣泄与抒情,它就是西方社会中人们所相信的传递精神。围绕这家私营的自闭症中心,却以此发散出足够宽广的全景式人物图谱。作为法式社会题材影片,它没有好莱坞式的三段式情节设计,也没有足够鲜明的反派和困境建立。仅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将角色厚度做到极致的饱满,这就是本片依旧具有如此强烈观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而这些生动的现实性正是当今法国电影的看家本领,也只有法国电影能拍出独有的精华。
标准之外一语双关,一个机构是否符合法律的标准,一个人是否符合正常人的标准。对于片中的护工来说,唯一的标准是“爱”。他们将这个标准当做自己的信仰,教会他们伸出手,教会他们伸回手,也教会他们渐渐认识这个世界。觉得影片有些琐碎,无法打分是近来面对的一个难题。渐渐提取不到新电影的点,但是时间是前进的,时代是不停止的,新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新的时代里的人间事,为什么我活在当下的时代却无法感知到这些“新”。
#72届戛纳闭幕片首映本届最后一场新电影首映,主创们全程在现场一起观影,结束后收到的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和文森特卡索坐在一个影厅里看他自己演的电影,这种体验再次推翻了影像的虚实边界。关于社会问题的群像,让人想起《触不可及》,剧本照顾到了多条支线,几位人物关系写的面面俱到且毫不散乱,故事也讲的犀利而干脆,没有突兀的大团圆结局也没有收不住的煽情,而是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意识到就适可而止,很有分寸了。演员表演和摄影也很棒,配乐烘托氛围程度刚刚好,这些自闭症孩子们的温暖一面,是真实感动到了大家。值得满分。(P.S. 好像我是首评?……)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却又非常克制的电影。故事本身或者说这件事存在现实本身就足够动人。坐在电影院里会完全迷失在文森特卡索的眼眸里,那种对自闭症儿童的耐心,特殊的交流方式,以及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偶尔的幽默。影片最后几分钟的剧场演出把大屏幕推进,男主的眼中泪光点点,但始终没有落下一滴,这就是克制吧。我觉得人性还是有光辉的,正如看完电影后,我朋友说这不是她喜欢的电影类型,又问我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作为一个本科心理学还曾经对自闭症有兴趣读过一些相关书籍的人来说,我不敢说这是大众媒介的责任,但如果他们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本身对普罗大众就有深刻的意义,在目前社会现状来说,这就够了。 非常动人。对我而言够好。
看多了法国电影,好似看到了其底色:情与革命。这种情,是勾连了万般的彩虹;那种革命,是众人拾柴的火种。那彩虹和火种,在法兰西每一个地标上下交相辉映,是蓝、白、红,是自由、博爱,平等。
一个由社会“标准之外”的青年群体、组成医疗救助体系“标准之外”的大家庭,又用“标准之外”的医疗手段,救助精神评估“标准之外”的边缘人。施予援手一时容易,长期给予靠爱发电太难。看完此片只有一种消极想法,现今社会一旦被排异化,唯有边缘群体间自救方能生存,而家中只剩两斗米,甘愿献出其中一斗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是那种淡淡的、慢慢的感动。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冲突或是煽情片段。但是,在那些看似生活的、琐碎的片段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就让你们不知不觉被感动了,配乐也很出彩。尤其是,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一群值得尊重的人,他们是那个庞大的、僵化的机器后面,最好的补充和润滑剂。文森特·卡索表演也是没得挑。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善良。
总感觉剧情很散,没有跳出此类剧情片的一个框架。不过整体很好,也没有硬煽情,内容也是合情合理。文森·卡索很棒。三星半。
有多少善良的人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心地去照顾别人家的自闭症患者或者其它病症患者?(布鲁诺:…为什么十五年来,地方卫生属、儿童权利协会、法院、医生、医院每天都在给我打电话,想知道我们是否还能接收其他孩子?为什么我要日夜照顾四十个孩子?可就在我跟您讲话的同时,还有五十个孩子在等待,为什么他们总是要敲门来找?…)观影时不禁想起比尔·盖茨说过的话:……人们觉得我是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慈善家,这纯粹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因为在我一生中会捐献超过一千亿美元,但是相比那些搬到非洲定居、选择在医院做义工、选择放弃度假、放弃其它需要的东西来做慈善的人,我其实没有在做出牺牲。……我并没有像很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那样真正牺牲自己的时间或良好的经济条件,那些为帮助别人而甘愿奉献的人们,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慈善家。
之前实习,和自闭症的孩子一起工作。其实是件体力活,陪他们玩,陪他们画画,一个孩子喜欢从梯子上跳下来,每次我都要接住他。工作之后,大家一起讨论,聊聊这天孩子们怎么样。孩子们的努力是以年来计算的。这工作并不悲情,反而心里是满足。喜欢这部,真实生活的一面又一面。它不煽情,却美丽得让你动容。它不控诉,我们好好想想,如何可以做得更好。配乐很棒,灵动又有力。最后那场舞蹈实在美极了。有时生命有多辛苦,也可以有多美丽。看过它后,巴黎的冬天也变得舒服了些。
标准体制以外,是爱与信念在支撑。
干干净净,掷地有声,喜欢。
有些人真的会让你好奇,他们为什么会从事那项工作,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你特别想得到一个极其世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让世俗的我们泰然面对自己,但你看见的却都是那些无法用世俗损益去判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不愿承认,自己也不曾拥有的爱。
看了《悲惨世界》觉得法国完了,看了《标准之外》觉得这样的国家怎么会完呢?
温情的随笔演绎一个大爱的故事,对于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内心秩序和民间组织的运作困境着墨太少,就只剩下法式浪漫与人性光辉。不过故事还是很动人的,非典型的爱献给非典型的你。
非常感人的巴黎社工群像,在这个时候看分外有感触。哪怕体制靠不住了,依然有无数普通人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心,去做最艰难的螺丝钉,焊接公权力留下的巨大缺口。希望能够有一部华语片,讲述在这场劫难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真正的“The Extraordinary”。
这种事法国人绝对可以充当标准,更何况标准之外,无论是否走流程,也竟乐此不疲,就像18世纪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一如既往,满是温存善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