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苦路十四站

    剧情片其它2014

    主演:莱亚·凡·艾肯  弗朗西斯卡·薇兹  弗洛里安·斯泰特  露西·阿伦  安娜·布鲁格曼  Michael Kamp  Moritz Knapp  Birge Schade  斯文·泰迪肯  汉斯·齐施勒  

    导演:迪特里希·布鲁格曼

    猜你喜欢

     剧照

    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自從開始上天主教慕道課以來,恪守教義的少女瑪麗亞便遠離了流行文化,抵抗撒旦化身的種種誘惑。長大之後,嚴厲的母親仍以絕對威權的方式,約束她的生活起居與交友狀況。虔誠的瑪麗亞不但努力達到要求,為了讓罹患自閉症的弟弟能開口說話,她暗自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
      《少女的歧禱》以工整完美的形式,呼應片中角色的極端行徑。全片十四則標題,借典自耶穌赴難的章回短篇;十四段長鏡頭,築架出儀式般的嚴謹結構,再再讓人聯想起一九五○年羅塞里尼執導的《聖法蘭西斯之花》。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

     长篇影评

     1 ) 苦路无尽头

    场景单调,镜头一动不动,只有对白没有配乐,而且还是听不懂的德语。让看惯了好莱坞式商业片的我纳闷,“这样的电影怎么评分还那么高?”第一节还没看完就想关掉播放器,只是想着好不容易在射手关闭了还找到字幕,出于对射手的致敬也应该看完吧。
    看完后发现整片的叙事结构还是挺严谨的,人物刻画也很细腻,十四个片段跟耶稣受难时经历的十四个过程相对应,虽然对应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但也可以看出一个大概:耶稣为了赎世人的罪而牺牲了自己,玛利亚则为了赎弟弟的罪将自己祭献给上帝。
    该片的宗教批判意味不言而喻,以近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传统宗教(教义规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那些教义自身的不合理之处。。。
    最后玛利亚的事迹或许可以被作为一个“奇迹”宣传,像她妈妈说的要不停向人宣讲,直到教会将其封圣为止...爸爸却站到窗前一言不发,妈妈最终也放声痛哭,没有什么能弥补失去女孩的伤痛。

    看本片很开心的一点是,里面有一句话刚好纠正了我对Son of God(2014)字幕的翻译,“耶稣以彼得为基石建立了自己的教会。”
    最后不免要吐槽一下,难道德国人都不看ACIM吗,都2014年了怎么还拍出这种主题的电影。人家不早说了,罪不存在。如果罪是真的,那么苦路就不是十四站,而是没有尽头的无限循环了...

     2 ) 個人电影清单#91.《苦路十四站》

    個人評分:★★★★
    这是部沉默得让人有点压抑的宗教题材电影。它是仅仅对天主教的高级黑还是对整个宗教系统的一次严肃拷问?导演的态度似乎也并未明确,但它毫无疑问地是对宗教狂热主义分子的一次强烈讽刺。
    当然,基督教下设有天主、东正、新教三个分支,其中有信仰但并不极端的教徒大有人在,因此相信本片初衷并非想一口气否认所有宗教有关的事情。基督教其实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宗教系统,之前有篇文章很通俗生动地给我扫了下盲,等等贴在评论里。
    然而假如将一种思想、一个宗教的教条当作了克制自己人生的唯一标准,那么事情往往会走向不可收拾的悲剧方向,最后连自己想悲伤的时候都尝试着找理由自欺欺人克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想狠狠地抽女主角她妈几巴掌的缘由。
    全片没有片头、尾主题曲以及配乐,十四个长镜头全为定焦,其中也仅有三次镜头移动。也只有这种极具逼格而冷峻(当然也有观众看不习惯会觉得沉闷、昏昏欲睡)的表达手法才能将电影的主题一幕幕地叩着你心扉地呈现。
    个人觉得,正如电影里面的人物所说,我们生活的尘世充满如此多的险恶,那我还是宁可将自我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而并非任何其他什么主义或者宗教——谁能保证上帝或者耶稣就不是另一个「撒旦」化身所讹传给世人的一个假象而已?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个无信仰或者自由信仰者,但其实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都将自己的认知作为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唯一信仰。

     3 ) 囚于灰色

        作为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银熊奖的作品,《苦路十四站》有着典型的“欧范儿”。14个段落,14个生活切片,14个长镜头,一个少女从生到死,在短短的时间内。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那间逼仄的房间,横平竖直的构图,就会让你不自觉地想到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信仰》,而且越往后看,还会使你联想到蒙吉的《山之外》。
        是的,《苦路十四站》和那两部优秀的片子有着类似的主题,并且显露着同样优异的光芒,甚至相比之下,它更加节制、内敛。所以那种令人憋闷到无处诉说,又想发泄的感觉会愈发强烈。
        中学生玛利亚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自从陷入其中,就自觉远离了一些世俗生活的“诱惑”。流行音乐、男孩的亲近、打扮自己、拍照等等一切原本无比正常的,属于年轻姑娘的日常欢愉都被她看做是不洁的。她只想“献祭于上帝”。其实,这种对于世俗欢愉的放弃,并非没有内心的挣扎。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无法抑制自己对于穿衣打扮的天性热爱,也必须面对来自心爱男孩儿的约会邀请,但她一次次通过“忏悔”把这一切压抑下去。她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虔诚却还会被魔鬼搅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得上罪孽深重。
        《苦路十四站》绝没有把这个题材拍摄成对于怪异、边缘人群的猎奇,而是把这个小姑娘植入了一个最普通的现实背景。在德国这个如今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像玛利亚这样的女孩儿注定是“奇葩”式的存在,但电影的视角没有一丝歧视甚或俯视,导演通过非常“端正”的角度,正面描述了这个女孩陷入的每一次纠结。
        撇开宗教对人性的禁锢这种老生常谈的大话题,《苦路十四站》其实还给出了很多世俗层面的困境展示。从世俗原因上分析,玛利亚陷入某种极端情绪,是因为她的弟弟。小男孩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一直无法学会讲话,四处求医未果。神父偶然间的一句“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似乎给了她某种来自灵光一闪的开释,玛利亚决定奉献自己,以求得让弟弟痊愈。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现实中绝望境遇的抵抗,只是这让自己陷入了某种心理疾患的渊薮。
        而另外一个层面,玛利亚的家庭看似和睦,但危机重重。母亲有典型的躁郁症倾向。她被不会说话的小儿子的疾病困扰,也因为自己是虔诚的教徒而变得偏执,她无法做到一个称职的、世俗意义上的母亲,只会在高声斥责和无效的安抚之间摇摆。而父亲的角色更加有趣,整个电影中,父亲只有三四句台词,还都是“过一会就会好的。”这种无效的话。某种程度上说,父亲是缺席的。焦躁、强势的母亲加上沉默、弱势的父亲,在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中被认为,这样的原生家庭,是造成子女心理障碍的最典型的温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不仅仅把逼问的镜头指向教会,不仅仅让人们思考极端的信仰如何变成禁锢自身的威权,而且也指向了我们身边的环境。如果不是父母的失职,玛利亚最终不会死去。这个女孩冬天脱掉外套,故意让自己生病,不正常进食,拒绝体育课,被同龄人嘲笑,这一切,父母都像从未发觉。
        与这种极端脱离于现实的,不负责的角色相对,导演安排了几个“正常”的角色,在玛利亚家中做保姆的留学生,希望和玛利亚交朋友的隔壁班男生以及医院的医生,但最终,这些正常的外部世俗力量败给了来自内部的——家庭内部和精神内部——变异的力量。那些灰暗的物质困住了一个年轻人。
        玛利亚因为长期持续性流感和营养不良死去,这在当今的欧洲似乎是个巨大的讽刺。它嘲讽的其实是冷漠。挑选棺材时,母亲从癫狂转而痛哭的时刻,如此令人崩溃。
        从电影本体上讲,《苦路十四站》也很有野心。很多镜头都一动不动地对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你可以像是就在现场的旁观者一样,把目光从一张张面孔上扫过,去分析他们的细微的表情。伴随这种故意呆板的镜头,一个布道的声音总在一旁一直诉说着。除了第一场戏,神父出现在镜头之中,大多数时候,来自“高处”的话语只有声音而没有形象。这更增添了神秘感。这是个奇妙的隐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固执而极端的情绪,走着自认为正确道路,却最终跌落下悬崖。
    (文/杨时旸)

     4 ) 一个缺爱的小女孩是怎么被逼死的

    在我这种无信仰者看来,玛丽亚的死大概是强势的母亲一直在精神虐待她,严厉地否定和精神限制,而其他的家庭成员却并未做出任何态度上的回应,使一个无法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对错观的小女孩一直活在自责和罪恶当中,没人理解,没人关心,冷漠、视而不见、或有心无力,她精神上一直受到束缚,即使是做正常的事,她信教,因此生来便有罪,一直活在负罪感中。她没有宣泄的渠道,母亲从未给过她正常的爱,未给过宽恕,一直否定和恐吓。向神父告解,也是一次次在告诉自己,自己是有罪的,自己犯下了好多错。玛丽亚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宣泄方式,和真正的沟通,所谓让她献生的上帝,更是虚无缥缈。她孤独,自责,满负罪恶感,自我否定,严重缺爱,她被迫束缚自己,自己的思想、正常欲望,她最终没有勇气再面对这个世界,于是她逃避,以为到了天堂就能解脱了吧。
    不知道最后她母亲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有意识到自己这种极端的宗教信仰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吗?她会悔悟吗?她意识到哭之前的那些以虔诚的宗教论述为借口,企图摆脱自己的罪过是多荒诞吗?她哭是因为伤心吗?她如果真的伤心了,是不是内心万分挣扎,用一个宗教徒的信仰告诫自己不准悲伤呢?玛丽亚的父亲也是个懦夫,直到最后挑棺木的时候才用沉默和远离表示对母亲的无声抗诉。
    所有的极端宗教徒都是可悲的,他们觉得世界对他们充满恶意,却不知道是他们有多排斥和抵触异教徒和无信仰者。大概这个道理可以用在很多人身上吧。
    我以为基督教都是宽容且宽恕的,以为他们是温和的。原来他们都是可悲的。
    看到短评有人说最后的摇臂镜头破坏了整体的定机位的和谐,但我觉得最后的动很合理,很明显是玛丽亚的灵魂的主观镜头啊,站在远远的地方,像一个旁观者,注视着这一切,然后她的灵魂慢慢地去了她想去的天堂,伴随一束白光,化为乌有。
    最后,想说,终于相信那些电影老前辈说的,作为导演一定要有自己看待事物独特的角度和观点,要深入,要发现不同,这样,才是大师。

     5 ) 信仰悲(喜?)劇

    #影# 2014《苦路十四站》《Kreuzweg》8/10

    Brüggemann兩兄妹到底是有多痛恨這個社會?為什麼總是可以冷靜到讓人髮指地把社會各種各樣傷口掀開,告訴你這裡發炎出膿、那裡流血變黑,然後就這樣把潰爛的皮肉放下,並不提出任何療法,讓你自己決定下一步到底要怎麼樣……

    编剧和导演借用耶穌被宣判死刑,背負十字架為人類贖罪死去的十四站磨难,去讲述一个在基督教原教旨家庭環境長大的女孩被宗教洗脑的悲剧——還是說對於“虔誠”的她,這是一個奇蹟的“喜”劇?

    十四段工整的故事切割,十四段僵固的長鏡頭,十四段讓人呼吸壓抑的氛圍,所有的情緒都被緊緊困在無形的牢獄裡。雖然活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但過得卻像在中世紀的宗教黑暗裡——把自己無條件交給由人去創造去闡釋的“主”,真是愚昧得讓人心疼。然而這是孩子的錯嗎?有人給予過她第二選擇嗎?為他人而去虐待自己,固執認為一命可以換一命,這樣的宗教到底是叫人为善还是叫人为恶?

    非常不錯的影片,可以引發無盡的思考。但導演編劇太拘泥於苦路十四站的字面意義,故事編排過於對仗整齊,感覺情節推進也被監固在無形的牢獄裡。女兒天然蒼白失血的臉色,樸實無華的演技,有天然的說服力,像是紀錄片的本色出演。可惜母親角色的設定過於戲劇化,德國女人那種冰冷過猶不及,失去反射社會真實性的照鏡作用。最後醫院裡的搶救明顯和現實有差距,失真了。然而瑕不掩瑜,依然是近年德國難得的好戲。

    每一個宗教都是人類自愚的產物,把對世界對自己的探索權和解釋權無緣由地拋給一個虛無的“神”,這是對生命的褻瀆,對自我的不尊重。導演把這個傷口打開了,可惜對於眼睛朝天看的信徒們,即使身邊的人血流不止而死去,他們也只會相信這是神的旨意……


    圖片: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12507/

     6 ) 受难之路

    每当好片撞期,就无比遗憾自己没有分身,一直到中午,选择恐惧症还在纠结,到底是德国影展的《受难之路》(又名《少女的祈祷》),还是胶片放映的韩国惊悚片《蔷花红莲》呢? 后者是我一直想看而不敢看的韩国特色的惊悚片,好容易赶上了大屏幕放映,还是胶片版,多么难得;而前者虽然也是好片子,但是宗教题材一直让我觉得很有点艰涩,怕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影片的介绍中那个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打动了我,好剧本是多么难得一见。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它。
    而且看完电影之后,你会发现,百老汇对于这次影片的介绍是成功的,简明扼要而又直接攫中要害。实话说,我就是被那最后一句“魄力惊人”所打动,想要一睹其真容,到底是怎样的魄力,又是如何惊人。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算正确,没想到导演用这样的剧本,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问题,一个十四岁少女短暂的一生。虔诚地相信上帝,暗暗下定决心重走耶稣受难之路,想要把自己牺牲给上帝,她的家庭,她所在的教会,她所信赖的神父,她周围的这些宗教狂热分子,表面上异常和蔼,却一直在诱导着少女,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们导致了她的死亡也并不为过。
    我心知,在这里讨论信仰的我是太肤浅了,但是至少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退一万步说,信仰应该有着美好的正能量生活不是吗?而不是让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虔诚地想要牺牲自己,成为祭品去挽救他人。
    《少女的祈祷》以工整完美的形式,呼应片中角色的极端行径。全片十四则标题,借典自耶稣赴难的章回短篇;十四段长镜头,筑架出仪式般的严谨结构,让人联想起一九五○年罗塞里尼执导的《圣弗朗西斯之花》。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静侧写玛丽亚追求信仰而牺牲奉献的心路历程,实则以强烈批判性的讽喻口吻,探讨极端的信仰狂热如何成为威权高压统治的变种,魄力惊人。
    十四个长镜头,十四则标题,冷静地侧写了少女玛利亚短暂的一生。自从开始上天主教募道课以来,恪守教义的少女玛丽亚便远离了流行文化,抵抗撒旦化身的种种诱惑。她出生在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长大之后,严厉的母亲仍以绝对威权的方式,约束她的生活起居与交友状况。虔诚的玛丽亚不但努力达到要求,为了让罹患自闭症的弟弟能开口说话,她暗自做了一个危险的决定。所以在影片的开篇,我们就看到玛利亚虔诚地询问神父牺牲的含义以及探讨如何去实现,她完美的诠释让神父说出,连我也不能解释的更准确了这样的溢美之词。
    但是一个才不过14岁的少女,你要她如何去理解艰涩的教义,她只能通过一些表面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去虔诚地但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笨拙的甚至是可笑的去践行着自己的决定。
    少女玛利亚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学校里,她是个平凡的14岁少女,和同学有着同样的爱好和憧憬,但是每当回到家和家人在一起时,她必须遵守”教皇皮乌斯十二世派”(Society of St. Pius XII)的严格教义。玛利亚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脑子中出现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能向上帝隐瞒。她的内心因此充满了恐惧。玛利亚的母亲对她严格管教,然而她的父亲却总是沉默和退缩的。在玛利亚的身边聚集了很多矛盾,老师和医生们不断地争吵。玛利亚试图让每个人都满意,然而事情却无法向着她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寒冷的冬天,她脱去自己的外衣,冻到面青唇白,但却口硬说自己很暖和,是因为刚刚在募道课上大家彼此讨论过于关注自己穿什么衣服这样的享受也是不对的。
    在学校里,她是个普通的沉默的少女,但是在家里却遵循着严格的天主教教义,因此在同学的眼中,她成为一个奇怪的人,在体育课上,她拒绝跟着教师缩放的动感的音乐进行锻炼,只因为这音乐是恶魔的诱因,也因此她被同学嘲笑和羞辱。
    十四岁是正值青春萌动,对异性有好感的懵懂时期,少男少女不自觉地被彼此吸引,但是又不断纠结于自己的为危险决定,在对神父的忏悔中,她如实说中自己心中所想,神父的回应含蓄而又强硬。
    因此她的内心更为纠结。
    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们,开始时还会因为玛利亚本初地想要去使每个人都满意的行为发笑,随着剧情的伸展,我们的心情却益发沉重起来,再也笑不出来。
    影片一直很冷静地刻画着每一段路程,但是又客观地展现着每个细节。不多赘述,截取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玛利亚想去参加同学教会的唱诗班,却担心母亲的责难而撒了谎,在和神父忏悔后,她认为自己应该向母亲坦白之前的谎言,却遭致母亲暴风骤雨般的责难,而胆小的父亲只能沉默以对。
    玛利亚因为寒冷被冻感冒又迟迟不吃药,因为一心想成为祭品而逐步放弃了食物,这两点在前面的章节里都有很草蛇灰线的伏笔,比如玛利亚一脸虔诚地问神父疾病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又开始探讨牺牲。
    在她漓江里取得那一刻,居然还想着要吃一顿圣餐,而她那久不进食的肠胃早已不能接受任何硬的食物,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玛利亚其实是被圣餐噎死的。
    讽刺的是在玛利亚离去的那一刻,她罹患自闭症的弟弟竟然开口说话了,这真是个无法拒绝的神迹,所以她的母亲认为自己不应该悲伤,自己的女儿毫无罪过,一定是上了天堂,她们应该欣喜而不是悲伤,她不仅和卖棺木的商人辩论这一点,还要求自己的怯懦的丈夫对她表示赞同,只是这一次,那个软弱的父亲什么话也没说,站起身走到了窗户的另一边,只留下这个宣讲神迹呈现的亢奋的女人,商人也缓慢地起身,无言地离开了,最后这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个强硬的母亲终于嚎哭失声。
    学校中唯一对玛利亚表现过好感的男孩来到了玛利亚的墓穴旁边,男孩向冰冷的墓穴中投进一枝洁白的玫瑰花,停留了片刻,默默地离开了。
    每个长镜头都在最高潮处曳然而止。黑暗笼罩一切,就像撒旦降临。
    在今次的德国影展上,影片主演弗洛里安•斯泰特也来到了中国,在介绍这部影片时,弗洛里安•斯泰特说:“这个故事就是在讲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要重走耶稣受难之路,她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她的这一选择也引发了家里的一系列故事。影片有比较沉重的家庭教育主题,希望我们都能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给予他们最宽容的生活环境。”
    《受难之路》曾在今年柏林电影节荣获编剧银熊奖,影片通过14岁少女重走耶稣受难之路对宗教狂热进行了反思,弗洛里安•斯泰特在片中出演的神父一直在引导这名少女,用他的话来说,这个角色表面上一团和蔼掩盖了内心的邪恶,就如同《无耻混蛋》中的克里斯托弗•瓦尔茨一样会微笑地喝着你端过来的牛奶,问“你把犹太人藏到哪儿去了”。

     短评

    题材新颖,很好看

    3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 平静而深刻

    6分钟前
  • 飘过一只路人乙
  • 推荐
  • 苦难与磨砺

    9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 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

    10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 太压抑

    13分钟前
  • 推荐
  • 真是想冲过去把那姑娘摇醒,然后抽她妈两巴掌。#EIFF2014#

    16分钟前
  • Lessie W
  • 力荐
  • 对原教旨主义的反思。

    20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还行
  • 这宗教跟邪教一样

    21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推荐
  • 影片太过压抑

    22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 面对这样的镜头 演员功力了得

    24分钟前
  • 不侠与
  • 推荐
  • [苦路]的种种努力表明它在试图成为一部当代圣经寓言,但这个故事最终显得肤浅奇幻毫无出路;它试图探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的尴尬地位,但影片里充满了人为斧凿的复杂性和刻意做大的痕迹。片子里一切的伪诗意性来自于整体结构和形式,仿佛这个搬来的壳才最重要,整个创作过程围着它转圈而最终为之所束缚。

    2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 强烈地批判性

    34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 这个所谓的宗教好极端,好可怕。

    38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推荐
  • 戏仿耶稣受难的14幕结构虽然略有形式上的刻意,但剧作功力很强,很严谨的叙事,肃穆中见荒谬。处理得最赞的地方当属弟弟开口的那一瞬,突然意识到导演的立场并不是讽刺,而是悲悯,一个人的上帝是另一个人的魔鬼,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难以逾越的痛苦,而宗教、信仰、爱好…又有哪一样不是尘世的巴别塔

    42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 结构工整,气氛肃穆,中世纪修行殉道的主题搬到现代社会后产生强烈的讽刺感;长镜的逼仄是对演员的严峻考验,一场一景,虽是固定机位,每个场景内部都充满了戏剧冲突和情绪爆发;以耶稣之名暗指少女心路及生命历程;最后一个运动镜头赞。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本片令人耳目一新,还是值得一看的

    48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 这类题材好新颖

    53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 太极端的文化了,接受不了

    55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较差
  • 1、故事偏一根筋和想当然。2、后两幕多此一举,非要凑十四行,最好是在十二幕之前插补两行。3、固定长镜能不能更极致?三次移动对全片的工整严谨还是构成了破坏,少动两次为好。4、结尾的大摇臂可能最容易产生分歧,个人觉得不好。

    58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 好。压。抑。这片主题难到不是“父母皆祸害”么关天主教神马事儿阿!吐槽两点:1)一个号称正统的FSSP教区会认为巴赫的音乐同额咏一样是正经无害的圣乐,噗~ 2)听告解的神父真的是非常耐心细致堪称神职典范;最后额外说这种杵那不动的长镜头真的很考验演员的演技,虽然并没觉得视觉美学上多么好。。

    60分钟前
  • 缈沨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