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云集俄罗斯最著名的影星,创下当时成本纪录的大制作影片早在1994年拍成,但一直未曾正式上映过抑或发行DVD版本,原因就在于导演同制片人之间关于影片剪辑的矛盾。直到今年4月7日,这部争议影片才重见天日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天看一点,终于历时四天还是五天的时间,看完了。 本作音乐感人,开头音乐就能把人吓一大跳,片中还有更加激烈的配乐。 可惜的是,尽管也有网友指出本作《大师与玛格丽特》缘何这么起名的重要性,可是,两人的爱情实在算不得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甚至感觉,大师在这份爱情里的付出似乎没有玛格丽特那么真挚而深沉。 但是这个作品表达的又不是爱情。 有人提出,这个作品似乎更适合叫做《撒旦与玛格丽特》,还有人指出小说一开始在国内的译名叫做《撒旦舞会》,这个作品以的确,最有名最具有艺术震撼力的篇章也就是撒旦舞会了吧。 玛格丽特去舞会之前的飞翔,飞翔这个概念,在当代艺术中已经屡见不鲜,比如《书上的男爵》、《修道院纪事》、《追捕聂鲁达》等等一批表现自由的作品,创作者们都爱把自由和飞翔挂上勾。
布尔加科夫对神/彼岸的向往不难窥见。
由小说改编的这部连续剧创作手法很奇特,有现实中的人,有魔鬼,有历史中的人。他们在小说中相互交织,魔鬼可以来人间,人可以在天上飞可以参加撒旦的宴会,人可以丑陋无比,魔鬼可以淘气可爱。小说中又包含小说,让人眼花缭乱。 本剧有三条线索: 1.魔王沃兰德造访莫斯科并且观察这个莫斯科社会 2.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 3.本丢·彼拉多的千年悔恨 在第一个线索中,作者安排魔王沃兰德装扮成一个外国人来造访莫斯科,以此来观察“莫斯科居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这同《波斯人信札》、《天真汉》、《格列佛游记》的手法类似,虚构出一个“外方人”,让他们置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从他们少见多怪的眼睛里呈现出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只不过这里的“外方人”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魔王,他可以通过魔法运用恶作剧的方式来暴露人们内心的阴暗面以及人性的弱点,所以使小说更充满讽刺意味以及幽默情调。通过魔王沃兰德以及他仆人所作的一切,引发出一系列社会的弊病。 首先表现了人对于金钱、物质享受、名誉和地位的诱惑是软弱的,比如“卢布雨”和“法国时装”,使剧场里的人们丑态百出,因为他们的贪欲之心迷住了本来应有的良知,后来卢布变成了商标,身上的法国时装不翼而飞,那些贪慕虚荣的女人光着身子在大街上东躲西藏。在格里鲍耶陀夫之家,一群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莫文联”的作家们,每天过着庸俗的生活,个个吃得油光满面,为了度假和住房问题费尽心机,卑鄙龌龊,其实不过是一群“败类”。诗人伊万受到魔鬼带来的刺激和诗人柳欣在受到伊万指责后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作品都是一堆废话,毫无价值;在作家柏辽兹死后,很多人为了弄到这所住房而绞尽脑汁,来到这所住房里妄图能被批准,结果遇到魔鬼而遭受愚弄;房管所主任尼卡诺尔本来就是一个“谁给我钱,我就提谁报上户口”的贪财之人,所以当沃兰德的仆人卡罗维夫才给他一大笔钱时他就立刻答应房子归沃兰德等人住,因此他也受到了惩罚,这些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外币使他被警局拘留后精神崩溃。 这些事情数不胜数,让读者看了感到我们的社会的确如此,并且看到这些人所遭受的恶作剧般的惩罚后大快人心。 沃兰德认为“人类是爱钱的……他们太轻浮了……慈悲之情有时也会来扣他们的心扉……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凡人……很像以前的人……只是住房问题把他们给毁坏了” 其次表现了人对于命运是无能的。如柏辽兹的死以及餐厅管理员安德烈·福基奇·索科夫的死。他们的死不是沃兰德赐予的,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命该如此,沃兰德不过提前预见罢了。沃兰德认为金钱名誉之类的东西毫无用处,随着人的死亡,一切都不存在了。人无法决定每一天的生活,因为人很可能在一刹那就死亡,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么? 人生的意义在另外两个线索中才能告诉我们。第二个线索在第十三章才出现,即大师与玛格特的爱情。并且两条线索互相穿插。 大师刚出现的时候是在精神病院里给病人伊万讲述自己的故事,除了讲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还讲道他因自己的小说而遭受的打击。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赋予了大师,借他的口对俄罗斯的文学界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全部生命都寓于那部小说,而在大师捧着这部小说进入生活的同时,他的生活就宣告结束了,他的第一次踏进文学天地就使他的毁灭已成定局。编辑和他见面时只字不谈小说的实质,却对作家本人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因为他的作品被认定是颂扬基督的反动作品,所以要给以坚决打击。一些御用文人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批判文章。起初一段时间,大师对这些文章置之一笑,第二个阶段他开始惊讶,但是感觉只是虚张声势,随着批判文章持续地越来越多地发表,大师感到进入了恐怖阶段。因此,大师被毁灭了,他逃离了文学,逃离了心爱的女人——因为不想连累她,逃到了疯人院。 这是对俄罗斯文学界的控诉,但还有对他们的讽刺,因为魔鬼们不肯善罢甘休,卡罗维夫和河马就去“格里鲍耶陀夫之家”闹事,他们认为在这个富贵温柔之乡,这些作家写出传世作品,“见他的鬼”,是不可能的!他们来到门口,被女公民拦住索要会员证,卡罗维夫问河马“难道为了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作家,还需要检查一下他的证件么?”“这太可笑了,一个人是不是作家,决不是由证件决定的,而是由他所写的东西决定的!” 小说中的玛格丽特是个坚强的女人,她生活在一个很好地让世人羡慕的环境里,但她觉得无聊和孤独,她需要爱情和真正的生活,直到她遇见了作家大师,她才认为生命开始有意义。然而大师的作品使大师受到了无情的打击,玛格丽特在大师的失踪之后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直到有一天她希望自己把灵魂卖给魔鬼,只要能让她知道大师的踪迹能再次见到大师。于是沃兰德派是从阿扎泽勒找到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经受了一系列考验,最终因为自己的爱情而与大师再次重逢。 但是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小说结尾阿扎泽勒让他们喝了毒酒而死。大师说:“这太英明了!太及时了!”对于大师和玛格丽特这种忠于自己的信念与爱情的人来说,在那个复杂的人类社会是折磨而痛苦的,唯有死才是温暖、甜蜜和幸福的。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或许是无能的,但人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作出选择,可以忠于自己的爱情。即使死了,只要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精神和爱情可以永世长存,那么它 们就一定可以永世长存。 小说的第三个线索贯穿于小说的整体,本丢·彼拉多的故事是大师的作品,但是魔鬼对这个故事了如指掌,因为他认同大师的观点——在人所具有的各种缺陷中,他(耶舒阿)把怯懦看作最主要的缺陷之一。本丢·彼拉多是圣经里的人物,他判处了耶舒阿的死刑,使耶舒阿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他本来是一个残酷的总督,表面没有人性,但是他内心还有一点点善的存留,在和耶舒阿谈话之后,他了解了人心中的善。他喜欢耶舒阿,知道他没有罪,但是因为对权力的怯懦,他没有解救耶舒阿,造成了他千年的悔恨。 其实,不管是对金钱的贪婪还是对名誉的渴望,对权力的俯首称臣,说到底都是对悲惨生活和生命死亡的怯懦。小说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经历告诉读者死亡是幸福而美好的,生命中重要的只是有足够的勇气对信仰对爱情忠贞不渝。
2012.3.24
在lesha论坛上看到的双语剧集,一共十集。本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视剧,为了学习俄语所以下载了。没想到竟然是根据名著改编的。真是越来越觉得自己所知太少
第一集观后
这是一部带有魔幻色彩的电视剧,但是气场却比其他片子大得多,看后似乎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一集主要是关于有耶稣与无耶稣的争论。作者显然是有神论者,所以安排两个无神论者(作家)与另一个据说是见过耶稣的人争论。这个人大概是个神仙吧,他自称是个魔术师。作家认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魔术师反问:当你肺子上长了肿瘤时,关心的恐怕只有自己的命运了。如果想去疗养,却反而滑下了铁轨,难道是你自己要这样的吗?剧集末尾处,作协的主席如魔术师所说,身首异处了。他没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电视剧拍得非常好,让人有一种在阅读名著的感觉,回味无穷。幸运的是,我可以直接通过俄语来欣赏这部作品,这就比阅读译本更近了一层。比如说добрый человек,这个词在书中翻译成善人,我读了真感觉像在读经文,似乎一下子距离感就产生了。而直接读俄语,感觉它的词义,就觉得没有那么生涩。掌握一门外语,就推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在有生之年,希望俄语能让我对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于命运的主宰,真的说不清楚。有时候回顾过去,究竟是因为命运,还是因为自己错误的决定而导致自己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难以说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的有命运这个东西,我们也无法去掌控它。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努力生活。努力,再努力。
第二、三集观后
那个外国魔术师为什么杀死文联主席呢?原来是为了霸占他的家。并且把同住的游乐场的经理弄到了雅尔塔去。一阵晕眩,醒来后就出现在那么风景如画的地方,真是太幸运了。为什么要急着回来呢?家里还有那么奇怪的有魔力的人。只是没有钱啊。而且他还想着要着急回家去惩治“外国特务”。
正常的人和精神病人的话常常难以区分。记得海子临死前就说有人迫害他,对他发功,强迫他自杀。最后他果真自杀了。而那个他控诉想要迫害他的人写了一封信,说自己与海子的交往有限,这种指控实在是没有道理。在旁人看来,尤其是无神论者看来,也是无稽之谈。究竟是海子疯了,还是他遭遇了常人无法理解,也从未见过的事情,这也无法考证了。怎样来判断一个精神病人,医生也束手无策。于是常常出现把正常人关进精神病院的事情。你越挣扎,人家越认为你疯了,你不挣扎,却也不是正常人的反应。问你是否是精神病,你否认,于是被确诊为精神病;你承认,于是更加精神不正常。唉!
房管所的主任也被抓进去了。他说房管所的都是垃圾,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去文联开会的同志,主要目的是美食。领导们住着豪华的别墅,等着分房子的人排成了长队。生前受人尊敬的文联主席,死后连头颅都没人接上。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均,等级依然存在。这就是前一段看到的纪录片中所描述的前苏联的特权。
翻译还是有不同意见。比如游乐场的会计听到同事夸他聪明时,说了一句“всё”,我觉得应该是“就这样吧”,但是字幕上说“当然”,意思完全不同了。还有打电话给魔术师,他的助手接电话,说“Он отыхает”,意思是他休息了,而字幕说“他忙着呢”,意思完全相反。至于“нечистая сила”翻译成魔鬼我倒没有异议,不过直译为“不干净的力量”,其中意味似乎魔鬼一词也未能全部概括。所以只有用原文来阅读外国作品才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读译作只能做到90%,可惜我的语言水平现在还无法做到。
第四集观后感
魔术师一伙人越来越疯狂了。不像我开始认为的是个好人。他们肆意地处置他人,没有什么原则。轻易地就拧下了报幕员的脑袋,如果不是人民求情,报幕员恐怕就报废了。那只黑猫的扮相不太好看,如果是现在的片子,也许会更像一只猫。这只猫不是曾经在公车上被赶下来吗?演员的形象更像一个小孩儿穿上了猫的衣服。不过猫的脑袋让人看起来毛骨悚然。
看到服装店的女老板,我以为玛格丽特终于出场了,后来才知道搞错了。开始大家谁也不敢上台去换衣服,有了一个勇敢者之后,纷纷争抢起来。这个情节真的很真实啊。不过当时我在想,如果是我,一定会坐在台下不动。不知道为什么,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
魔术师说:“人还是从前的人,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是房子把人们搞成了这样。”这番话用在今天再恰当不过了。过去分房子,现在买房子,房子总是成为世世代代困扰人们的话题。杜甫诗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从他那个年代,一直到现在,住房的差异始终非常明显。电视中的“说和”一类节目,几乎都是因为“房产”,“土地”,父子成仇,兄弟反目。房子啊房子,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还是人们攀比、不知足的心理在作怪?我也经常梦想着能有一个豪宅住住啊。其实现在的住房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大师终于出场了。他竟然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太出乎意料了。而魔术师竟然是撒旦。虽然我没有读过圣经,但撒旦应该是魔鬼吧。大师的女友虽然还没有透露名字,但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是玛格丽特。因为她太美了。玛格丽特很神秘,不知道从哪来,一出现就疯狂爱上了大师,她说:“我的生命在小说中。”我想,她也许是书中的人物吧。像聊斋中的“颜如玉”。或者是耶稣时期的一个人物。
玛格丽特看了一眼小说,就说:“ты мастер”,让我觉得“мастер”这个词真的是大师的意思吗?是否还有别的意思?总觉得大师这个词别扭的很。尤其是在这种神话小说中,让我觉得大师应该是具有魔法的掌控一切的人,就像撒旦。开始我就一直认为撒旦是大师呢。而绝不应该是一个作家。
大师的作品得不到发表,却得到了批评。如果在今天,这绝对是好事,作品会一炮而红。而好的作品也不在仰赖出版商或编辑部的垂青了。只要是出色的且不反动的,放在网上会一夜成名。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好处。比如我,比如千千万万的小老百姓,可以随意地编织文字,表达观点,也许这平凡的声音会被淹没,但是它切切实实地表达了,而且有可能和另一个平凡的读者产生共鸣与交流。这就足够了。
第五、六、七、八集观后感
电视剧里很多演员都是全裸出境。但是没有感到有任何色情的感觉。只是当玛格丽特给年迈的撒旦上药,以及身穿沉重的铁衣,铁鞋时,真是有点让人受不了。正如撒旦所说,这是考验,通过了考验,撒旦才能给她提供帮助。
看到这几集,明白了为什么斯大林要禁止这本书出版。布尔加科夫一定是虔诚的教徒,并且痛恨否认神的存在。单是这一点,唯物主义的前苏联怎么能允许呢?玛格丽特疯狂地砸批评家的东西,放水淹了他的家,心里感到无比的痛快。其实,这就是布尔加科夫在砸反对他的人的家。在现实生活中他做不到的事,只有在小说中让主人公来完成了。大师,其实就是布尔加科夫的化身。只是在现实中,没有一个撒旦来搅乱莫斯科,揭露他所痛恨的人和事。这就像中国的聊斋小说。书生们没有能力去反抗压迫他们的封建制度,无法施展才华,只好梦想会碰到美丽的狐仙,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过玛格丽特并没有要了批评家的命,这说明布尔加科夫内心是非常善良的。只是文联主席死的何其凄惨,最终头颅也没能和身体相逢,并且成了撒旦的酒杯。在生活中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人,让布尔加科夫恨之入骨呢?
鬼神是否存在,活着的人无法去证明,也无需去证明。现阶段的任务是做一个好人,好好地度过一生。其他的事情,死后再来完成。而神仙如果真的存在,凭她的大智大慧,也不会责怪愚昧平凡的世人,否则她一定会现身来明示大家。
另外,骑着笤帚飞翔原来并不是《哈利波特》的首创。
第九、十集观后感
终于大结局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死了。死亡就是走向自由的开始。后两集用了大量的前苏联的资料片段,力求更加接近真实。而且强化了对斯大林大清洗的谴责。
大师与玛格丽特住进了理想的宅院,过上了理想的生活。他的理想中,竟然有一个老仆。理想的生活是惬意的,只是没有电脑,还在用鹅毛笔写字。如果作家能够预见到电脑和互联网,是否会改变他理想中的写作方式呢?不过当时有打字机了,看来作家还是更喜欢手写。
现在布尔加科夫大师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了。不知道他是否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我认为,作者写小说主要有三个任务:1、声明神的存在 2、表达对当代政府及现状的不满 3、描述自己理想的生活和伴侣。
这是一个非常难懂的小说,作为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如果对神学及苏联的时代背景没有一定了解,恐怕对作品的理解不到万分之一。比如我。
看这部片子很累,最近一段时间我将不再下俄剧了。需要休息一下。看看中国片子吧。看点儿轻松的。
另:扮演玛格丽特的演员实在太出色了,完美的无可挑剔。
太精彩了!对话的深度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就看下去了,甚至感觉是电影
俄罗斯作家总是深刻。“你自由了!”人最大的弱点是怯懦。改编非常忠于原著,配乐无敌!👍
Berlioz:不我们不信鬼神。沃兰德:你头没了|读原著的时候一直脑补影视改编会是什么样,读完真正打算看一看的时候却发现瞧着怎么都不太对劲|看完感想:如果这就是目前最忠实的影视改编版本,那遗憾还是蛮多的。但原著里的高光时刻都有捕捉到,五毛特效也不怎么构成阻碍。诙谐感强烈,看得各种狂笑不止(这个沃兰德庄严有余邪气不足,大师的邪气匀一点给他都行啊……玛格丽特OK几个随从都OK圣像战士伊万也OK)。色彩的变换总觉得稍微有点用力过猛,插入archive footage倒是还蛮不错的。顺便法戈特rua人型别格莫特很基……彼/耶的气氛也很……这个耶soooo sweet
9分。还原度很高,文学气息浓厚。晚会那场戏很赞,恶魔很霸气!
看到群魔乱舞的场景,绅士们面色惨白笑靥销魂,女士们羽扇轻盈乳房精致…我就跟刚学会飞的玛格丽特那样热血澎湃又悲壮得想哭。布尔加科夫要是看到这么妙想天开放浪不羁的场面出现在俄罗斯家家户户的屏幕上,并以他的肖像为抬头,他得多高兴啊!就为他一个人高兴也值了。
真的太好看了!!!!!!高度还原!!!!!!书中的人物都活了!!!!!!「对不起忍不住咆哮体了,因为真的好好看!」
除了特效略显粗糙外,我认为已经改编的极为出色了,演技一流、剪辑得当、音乐悲悯,特别是最后几集,整剧显示出浓郁的超拔的艺术感染力。这原本是一个作家无比宏大的白日梦,最终白日梦成为黑色的死,成为作者在当时得不到的永恒的安宁。想象力的瑰奇和现实的荒诞恐怖,难道真的是孪生兄弟?期待二刷
燃烧吧,过去的苦难
除了特效糙了其他做得都很令人满意,音乐尤其点睛,不过剧中震撼人心的还是布尔加科夫的语言,经常看到泪流,玛格丽特美艳无双,而大师长得好像张献民啊!!!巴松管实在出彩,抢了黑猫的风头了!!
2011.3一刷。2018.2二刷。重看:拍得非常历史化,博尔特科把布尔加科夫作品中现实主义的一面放大了。
超高强度还原原著了!彼拉多线yyds(好想看jcsx这版的同人) ❤️玛格丽特超美!❤️别格莫特超nb❤️配乐比音乐剧更nb❤️ 惟一迷惑点是没弄清黑白/彩色画面的区别 说是实在界/灵界 也不对啊……
[229]電視劇選用的演員除了亞歷山大·巴辛諾夫之外,其他基本是陌生的面孔。導演穩打穩紮,極大限度遵循了原著。但是這反倒成為一種限制。至於電視劇中的鏡頭單一和對電腦技術的過分依賴卻成為了硬傷。接著看1989年的蘇聯版和1994年的俄羅斯電影版。
4.5 毕恭毕敬的改编,字幕菌极认真标注了译本中的注释,很冷啊给玛格丽特披件衣服吧,特效年代原因也正常,若是搁现在大概陈凯歌的黑猫可一借,还是读原作时更觉得宏大奔腾,想象力叹为观止,落于镜头反而是种阻碍,更说明作家作品成书了就自有其生命,是作品和读者的阅读想象共同完成了文字世界的征程
布尔加科夫写的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宗教故事。三条线里,个人认为最重要也是最难解的就是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对耶稣的千年纠结,里面出现了很多初看没有逻辑/自相矛盾的点,导致豆瓣评论里几乎都是表达不喜欢这么枯燥的线索/仅接收了第一层的感动。即使不看作品,大家必须感受到“燃烧吧,过往的生活!化为灰烬吧,我的苦难!”你自由了,他在那里等你!”这种直白语言背后的力量,但这样解读是浮躁而不全面的。否则为什么彼拉多最后向耶稣祈求的是“发誓证明世界上从没有存在过死刑”,为什么耶稣在两个视角下一会喝了水一会拒绝喝水,为什么给大师的是“安宁”而不是“光明”。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月光之路就真的是一个完美结局。玛格丽特自然太美了,但也只能得到“安宁”。因为爱一个人就为他/她分担命运是真,人最大的弱点是怯懦是假。
伊万坐在医院的床上,与大师和玛格丽特告别,眼里满是忧伤和崇敬。也许这就是常人见到崇高而美丽事物时,意识到自己的滑稽和渺小,会露出的表情。
前6集的配色像黑白片,然后第6集女王用了雪花膏,整个电视剧就彩色了,吓我一跳……不过彩色后女主好漂亮啊,女巫状态时简直漂亮得像在发光!我不禁说出:停住吧,你是这样美!美得像艺术品,我竟然会觉得,不裸体简直浪费……
燃烧吧,过去的生活;化为灰烬吧,我的苦难。第四集开始渐入佳境,五毛特效以及生硬的舞台剧风格和故事气质意外搭调,故事的最后,月光下伊万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九年过去了,心境似乎和第一次看原作小说时没有什么变化
解脱了,你刺死的那个人解脱了你。他们不配得到光明,只配得到安宁。世界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宜人,啁啾鸟语,葡萄芬芳。朝圣之旅,结束了,可还有那么多满月的受害者,在黑夜,白天倍受煎熬着。
还没看原著,一开始只是被这魔幻的情节吸引的我,看到最后油腻中年胖男人在月光下追悔莫及却不得不对老婆赔笑,突然感觉到了一点什么,大概是真实和,自由吧。玛格丽特的真实与自由在她对大师的爱和才华的倾慕里,大师的真实与自由在他的创作中,至于本丢·彼拉多,也许是在挣扎出懊悔与怯懦的勇气里吧
真是到最后一集我才突然明白作者真正的用意,哭得不行……电视剧的补充瞬间将作品的现实意义表露无遗。回头再想整部作品,感慨万千!这真是反思之后超越反思的杰作!可惜我虽看过不少禁书,却还没读到过如此深刻的反思之后超越反思的文学作品。作为当事人能思考与超脱到这个地步,真不亏大师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