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这篇影评很简短,它只想通过一个关于家庭的视角来看待世道的匮乏。
在一个xyz的坐标系统里,一枚升空到1800米的ballon会使得作为第三维的z轴凸显;而人作为三维动物,这是他本身能够进入的维度,因此本片不是科幻。外头的夜照样是漆黑,但知道自己在更高处的人们,是有希望的人。
东德的反派,尚余基本的人性,而人性渴望从前后左右都受阻的世界里突围。“不许升空”构成了地球人对地球人的统治,上升就是革命与爱欲。而发动革命的最小单元是家庭,国安局忙不过来对付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却能随时“升空”的家庭。同样的道理,《农民宇航员》中的FBI照样不给力,美国对于企图升空的家庭也是毫无办法。
气球升空,火箭腾空,对地上的每一个还没忘记上升的灵魂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希望与鼓舞。幼儿园老师的选择比所谓的“反派不给力”更微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到这个田地,“和平演变”也就是以10年计了)。
可是,只要家庭被瓦解,只要孩子背离亲爹亲娘,那ballon式的计划就会失败。
于是,家庭被以一种新的方式所瓦解了,当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被学校和各自的手机所瓦解,孩子们不再明白何谓重要,而家庭计划只剩下度假方案、换房规划以及孩子的出国读书的计划……这个时候,人就弄破了气球,不再升空,他们就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维的人”,one-dimensioned man。
没有爱欲,没有革命,没有理想。
如今的气球,都是淘宝同款,它不再来自地下室的缝纫机,而是来自快递送来的纸箱。父母亲高高兴兴打开纸箱,为里面的气球充气,有些讲究的还专门买了氦气罐。另外还有些气球,它们被充气后会变成标语:“Happy Birthday”,“Merry Christmas”。
就用这些ballon为孩子的party张灯结彩,GDP稳定增长,一切都很好。
有人不理解为何冷战时期东德一些生活宽裕的中产阶级要不顾一切的逃到西德,很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批判性的谈到“那些人,都有车有房了还要背叛祖国,真没有良心。”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饱饭,他永远无法理解那些宁愿省吃俭用也要去追求文学艺术的人。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有车有房,难道下一步不就应该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了吗?
东德政治、经济高度集权的发展模式必然要通过限定价值取向来限定民众的人生追求,从而确保所有人按照既定轨道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无法对既得利益者构成挑战。这种模式也许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人好使。但对于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的知识分子群体,无异于剥夺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追求。
他们逃出东德,不是因为西德有多好,而是因为东德已经提供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例如,东德哪里都好,但西德允许说不好。
最后,即使东德是苏联东欧阵营里生活水平比较高的,但比西德还是差不少了。80年代后期,东德中产与西德中产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en.m.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
影片基本上与实际事件差不多。
相关纪录片:
- Netflix「White Rabbit Project」 episode 2, "Jailbreak"
- PBS「History's Great Escapes」(2004)
- BBC「Outlook: Fleeing Communism in a Hot Air Balloon」
斯塔西到幼儿园问家庭情况
军人没有及时发现逃亡者而遭到整肃
主角之一无法上大学去学习物理完全是因为他爸在他五岁时逃往西德
酒店大堂的斯塔西
美国领事馆门囗的警察
毕业生宣誓爱国而校长要继续管教他们
布行职员要报警
精神分裂的秘密警察一方面忠于职守一方面又要看西德电视
人们的恶梦
#自由像空氣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自由就像空氣,與生俱來應該擁有。 沒有自由的時候,寧願哪怕捨棄生命。 &邊界 不是用來預防外地入侵, 而是為了防範人況逃跑。 #嘴巴會撒謊,腳步最誠實。 究竟東德好,還是西德好。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人們腳步,更願意邁向哪邊。 在東方,有冒險跨過鴨綠江的脫X者。 在西方,有冒險翻越柏林墻的東德人。 #東德西德由來 德國在二戰失敗後,分解成了兩個國家: ——東德、西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蘇聯在東德佔領區,實行共X主義制度。 美國,英國,法國在西德佔領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因此導致了東西的分裂的局面。 在1952年。 東德成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西德成為聯邦德國。 由於制度的巨大差異,東德和西德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最終導致了,1989年東德的垮臺,象征意義的柏林墻倒塌,東德西德統一。 #真實故事 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1979年,東德兩戶家庭為了逃往西德,自學了材料學,工程學,氣體動力學,和氣象學。 合力打造出一只,高達28米的熱氣球,在某個夜晚,搭乘熱氣球升至2800米以上的高空。 不僅機槍掃不到,探著燈也探尋不到,東德警察只好呼叫,蘇聯戰機將其打下。 但是這時候,熱氣球已經飛行了28分鐘,進入了西德境內。
出发之前,妈妈抱着小儿子在看相册。大儿子一边玩小人,一边喊着:“去死吧,叛国贼!”
想起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总被大家欺负,给他取绰号卖国贼。就因为他姓蒋。
叛国?国是什么?你连自由都不给我,还叫我爱你?
影片开头孩子们合唱的歌词,成人典礼上效忠国家的宣誓,不论妇孺逃跑者格杀勿论的军队,领事馆前白色恐怖的戒严,享受权力又想看西德片的官员,巴不得别人逃不出去的看客……
唯一温暖的是幼儿园老师的谎言。
所谓教育,就是把你变成一颗国家机器螺丝钉的洗脑。若有漏网之鱼,非把你推进手术室摘掉你的前额叶不可。
柏林墙倒了,这头的观众却泪流满面。
你要自由干什么?
4.5星,奔向自由,很燃很感动,关键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硬核 人肉翻墙,沉重又浪漫,很德国
我给了5星,因为这么久以来,终于又看到好看的德国电影了。德国人,一场战争一堵墙给了他们多少创作的题材啊!从头到尾我心都是悬着的,最后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真的哭的不行不行。
一個政權嚴陣以待只為阻止幾個老百姓去別處生活
又紧张又刺激,又无比感同身受。一个地方对人民好不好,人民用行动来说话
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
气球,讲述东西德没有统一之前,运用技术人肉翻墙的故事。关于这种墙与自黑的电影,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感触。作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有着十分紧凑流畅的节奏和气氛营造,并且手法得十分成熟老道,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与类似电影窃听风云看齐了,当然看之前最好还是把期望值调低比较容易有收获。目测豆瓣预定8分的电影。
北朝鲜有「北逃」,东德有「气球」。历史上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总是这么痛彻心扉。折服于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冷战时期乘热气球越境也许只有德国人才能办到。就算被一道墙隔为东西两种政治形态,但自己民族骨子里的精气神缺一点没丢,让人敬佩。
我热爱自由,我想看到灿烂的文学和艺术,我想有一天不再搭梯子,我想有一天电影能够实行分级,我想。。。。。。。。未来的路还很长,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墙倒的一天
宁愿被判叛国罪,宁愿死,也不愿意留在东德,因为自由比生命更加可贵。感谢幼儿园老师能明辨是非、分清对错,没有赶尽杀绝。
紧张刺激,悬念丛生,配乐大气不过满,节奏感几乎满分,很多情节设置胜过《逃离德黑兰》。虽然除了儿子所有正反派角色都比较脸谱化,但作为主旋律电影能把主题以令人动容的方式传递到观众心中,就非常成功了。彩色的气球,自由的号角,这股力量永远不会泯灭。
他们有体面的生活,但还是无法忍受禁锢与谎言。
如果一个国家好的让人想离开,那样的一个国家值得爱吗?
奔向自由的故事总是迷人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幼儿园老师和邻居秘密警察的女儿,就是现身说法版的“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权利”。
边界如果不是用来外防入侵的敌人,而是用来内阻叛逃的人民,不管其有多么美好的蓝图,也只能证明其体制的失败。一堵柏林墙两边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但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都很紧张,可观性很强,也挺让人感叹。
依靠工程技术能力争取自由,非常德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