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重返回呼啸山庄
青春的梦想首先幻灭,想象的彩虹也随之消亡,经验也在向我谆谆告戒,‘真’从未在人们心里生长,多么沉痛啊,想到世人皆尽虚假伪善而奴态,更痛惜只信任自己的心,却发现哪儿同样腐败……
14岁合上书页后,再也挥之不去的哈沃斯,挥不去的飒飒荒野,挥不去的残红石楠……
阿佳妮带着我重返了哈沃斯,比梦境更深沉的看到了艾米莉,虽有看过她的图象,只有阿佳妮身上有着如此的女巫般的鬼魅和精灵般的纯粹……
深深的爱着,深深的梦着,有天,我会站立那片荒野,摘一朵石楠……
2 ) 太过文艺就去死吧
好了,我决定重放一遍然后记录台词。
1.你对生活一无所知。你无法理解激情是如何越过理法而烧灼起来的。(伯伦威尔)
2.你看到的只是外表。爱只盛放一次。我看不上眼,我踩碎它。去它的爱和浮华。冬青是友谊,它岁寒而不凋。(艾米丽)
3.当卑微播种下去,以及悲伤,以及平凡。(安妮)
4.我的才华能否换来与之相匹配的名声,我无从得知。你们无法想像城市的模样,姐妹们。这令人费解,犹如生与死,夜与日。你们只是井底之蛙。而在城市,生活是电光火石的事。(伯伦威尔)
5.我在想这趟伦敦之行是否真的必要,然后我们被出版界的事务缠身,认同呀还是拒绝呀,然后我们就局限到里头去了。(艾米丽)
6.我们生在一个满目疮痍的时代,我们要去给予抚慰,而不是恐吓人们,我越把自己往回拉扯,就越需要你的帮助。当心着凉,一入夜,天就变凉了。
7.没有雄心壮志,又怎么成得了事儿呢?我们有这个天赋,总该有所得吧。我们该珍视自己身上的才华,就算到头成不了大器。(夏绿蒂)
8.我的缺点四年来都没有改变,但我仍获得了智慧与经验,我更能为自己做主了。我当然忘不了《冈多尔王朝》,是不是在这四年里,我们都各自撑起了各自的生活,而你又存在于何处呢?(安妮)
9.生活粗粝且不休。我尚不能适应这许多的变故,丢弃命运的赠予。并且,这将持续不止。青春岁月难免潦草无知......生命对艺术的献予总是短暂。我们需要时间来让梦想成型,坚实而饱含光华。但叫人无奈的是,它总是光华闪闪,却没什么硬度。
看《勃朗特姐妹》的时候觉得那样也不错,人物鲜明又脸谱化,就是这种脸谱化中又有一些变化,是利用气氛的烘托,才让观众觉得肯定还有什么没有展示出来。有的电影就没有这个能力,脸谱化就是脸谱化, 没有更多的可能。
3 ) None
刚烈的艾米丽说不需要一枯即逝的爱情,不需要治愈的药丸,任由疾病啃食身体,暗黑的眼圈和苍白的脸孔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衣服挂在室内晾干,因为外面的风雨呼啸难以消停。夏洛特在荒芜中捡回冬青的尸体捧给艾米丽,坚强的意志是以生命为基础是在存在的平台上搭建起来的姿态,转瞬即逝的得以救赎的时间点霎那间溜走(即使持续了再久时间,只要不抓住就是转瞬即逝,更别提怎么都会挽不住死去的宿命的所有人的生命)。阶梯课桌的小教室里收到嘲笑的泡泡袖夺身反抗。从画像上被湿布用力逝去的男性成员在道路中被一封信毁灭,人们被信中字里行间渗出来的毒汁一击感染迅速崩溃。安妮接上艾米丽的步伐,就像一根毫无重量的羽毛自始自终由艾米丽引导随艾米丽离开。夏洛特的现代在于对生命踏地的珍惜,与一般人组成稳固的形态重重的在地皮上扎根拖挪并幸存。
4 ) 《勃朗特姐妹》:呼啸的荒野之花
勃兰特姐妹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传奇,除了艾米丽,我并未关注过其他两人的作品。之所以想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一张偶然看到的剧照,阿佳妮一身男性骑马装打扮,胡乱披散着头发,眼神冷漠凌厉,跑上一片灰白的荒野,松了一口气似的欣喜的看向远方。我一眼就认定,这是艾米丽!这完全是我想象中的艾米丽!完全就是!如此冷峭,如此倔强,于冷漠的外表下藏着不羁的狂野。她奔跑、跳跃、跑过茫茫的荒野,忘乎一切存在。
在这个如油画般存在的19世纪的荧幕里,她常常穿着长裤、长靴、马甲、风衣,可以想见,在这个女人都要束腰撑裙的时代她是多么异端的存在。
沉静的外表下是火热燃烧着的激烈,她女人的身体里是甚于男人的勇气与坚韧。除了外表的冷漠,她内心高傲。当安妮赞叹犬玫瑰的美丽时,她不屑道:“你看到的只是外表,此时,野玫瑰鲜艳欲滴,当然可爱,但一转眼,落花流水,好景不在,到了冬天它还美的起来吗?野玫瑰好比爱,爱只盛开一次,我看不上眼,我踩碎它,去它的爱和浮华。”多么决绝!随即一片片花瓣被踩碎在泥土里。她爱的是岁寒而不调的野冬青。
勃兰威尔是存活的姐妹里唯一的男子,社会不会像禁锢女性一样困住他。他是风,他要随处飘摇,他要肆意挥霍自己的才华。他敏感而又脆弱,多情却又懦弱。当他沦为家庭教师,受到男主人的奚落嘲笑时,女主人的爱慕欣赏抚慰了他内心的脆弱,他跌入爱情。镜头上跳跃着黄色的鲜花时,我嗅到他们之间滚动的情欲。陷入私情时,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诫安妮:“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你对生活一无所知,你无法理解激情是如何穿越理性而灼烧起来的。”
他是诗人,是画家,他深情款款,让人沉醉,却经不起生活的作弄与历练。失却爱情的时刻他已死去,昏黄的煤油灯下,他把自己从四姊妹肖像画里擦拭不见,他自此成了模糊的一片,以酒精鸦片消磨着残存的身体。他死于消瘦症,大张着嘴,眼窝暗沉,可以清晰的看见骨骼。
艾米丽对勃兰威尔有一种隐秘的情爱。两次陪他去小酒馆,女性的温柔,隐晦的爱恋,坚实的依靠,默默的陪伴。这爱意,她未说,他未醒。在他的葬礼上染病,隐忍的哀伤浇灭了心上的火焰,烧蚀了疲乏的身体。她是野性的,她必须是野性而热烈的,贫乏会让她死亡。沉在一片茫茫荒野里的时候,她是自由的。她死的时候夏洛特去荒野里为她寻得一株冬青,她知道她跟别人不一样,她需要一些野性的东西。
夏洛特和安妮的存在,于我,是微弱的。
夏洛特太像一个励志的存在,就连她的小说也脱不了那股浓浓的励志味。她的才华是那种大众追捧的、认同的,于我,是太正太普通了些,我欣赏的是艾米丽那般炙热而激烈的天才。
安妮弱小,温和,隐忍,或许也有一颗坚定、倔强的心吧,但她无法盛开,她死在含苞欲放的时候,一辈子都是,让人无法感知,无法铭记。
罗宾森一家是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的代表吧,暴躁蛮横的丈夫,落寞寂寥的妻子,早熟又无所谓的被放逐的孩子。莉迪亚投入勃兰威尔的怀里时,大概只是可怜的想要感知被关爱被温存的热度吧,她需要感到自己还是活着的。
电影是很早以前就拍的,画面切换在棕黄和暗黑色之间。呼呼刮着的冷风、荒荒凉凉的原野是免不了的外景,内景的转换则像一幅幅流动的粗糙的油画。
我对19世纪的英国总有一种热烈而浪漫的幻想,那种沉静之下的热烈让我着迷。表面上,大家都彬彬有礼,一切井然有序,一种近乎古典的浓浓气味。平静之下却滚动沸腾,节制之中的情、欲、浮华,都被酝酿的更加热烈、更加灼人、更加有滋有味。反而是毫无禁忌的后现代里,一切看似肆无忌惮,实则平庸无聊,轻浅到没有存在的力度,没有我所向往的真实热烈。
5 ) 对文艺作品的诗意想像
一部名副其实的“文艺片”,“文艺”到让我感觉要通读了三姐妹的所有作品之后,大概才能理解导演的深意(其实,我甚至连这一点也保持怀疑)。
但是有一点,我实在不得不承认,法国人从来就是构筑所谓“情调”的高手,被导演在影片中精心烘托起来的英国乡村环境,压抑的实在是一塌糊涂,让人深刻体会到传统英国社会绝对是压制女性自由的坟墓!
6 ) 当年的于佩尔和阿佳妮
但我们获得了智慧,有更多自制力…(少女在教堂虔诚的祈祷样子好美)
勃朗特小姐?原谅我打扰了你
女主一边撑伞,外面是瓢泼大雨,她单手托住对方的腮,靠近脸庞,光影把她暗化,只留下男性的表情。(我要喝的酒,虽然我喝不到,但我已经醉了……)
透过窗户拍摄拉长焦距再回到原点,恰到好处的伸缩。两个人接吻的镜头被略过了,转而代替的是猫咪在舔爪子。
你的出名梦和你的爱情梦一样
都是一场空!
我看起来还算体面吧?如果他远道而来见我,我不能让他失望。你不会让他失望的!
你真好,亲爱的,而我28岁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什么是老头,就是不断渴望而不敢尝试的,而我连渴望也没有了。
见证了外国人去世换寿衣的过程。
我钟爱的哥特风
英国女作家的故事却是法国拍的、而且又是德国配音……
等得我头发都白了
我居然有幸看到这部片子!!!!!
氛围精致的浮光掠影。1.环境台词调度表演一流,寂寥荒原,阴郁苍穹,旷野中的石楠,恍若重回呼啸山庄。2.两位戏疯子伊莎贝尔二度合作,阿佳妮版艾米莉传神到位。3.叙事杂乱无章,前后不连贯,剪辑和转场凌乱不堪,人物刻画失败,弟弟风头反盖过姐妹。4.去它的爱和浮华。冬青是友谊,它岁寒而不凋。(7.5/10)
7分。没看过勃朗特的书,看个电影弥补下
79年的片子非常有隔阂感,节奏、台词、情绪都连贯不起来,看得很费劲。构图始终美如画,表演比同期的国产片高出N个层次,果然是电影发源地,永远走在历史前端。阿佳妮美得精致优雅,帅得潇洒倔强,世间再无二人。于佩尔年轻时真是泯然众人,属于越老越嗲的代表。
我们于佩尔阿姨少女时期演技就非同一般,几乎什么角色性格都能驾驭。在这电影里需要她演安静怯懦的配角,她就非常收敛,娴静本份地做一个大家闺秀,其他电影里角色要求灵动活泼她就马上变成小魔女。反观阿佳妮,永远只能演那些符合自身气质的,偏执神经质极端性格的女人,俗称zuo死zuo活的女人。论颜值,阿佳妮就比我们于佩尔阿姨稍高些而已,但她的脸蛋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这电影里很明显的看出她门牙就没长好。
半年前下的时候一时忘记了勃朗特姐妹的国籍,现在后悔了~~~
音乐很古典,台词很有韵味。。
连艾米莉·勃朗特都能浑身上下充满如此阴冷的气息
“我看不上眼,我踩碎它。去它的爱和浮华。”
阿佳妮和于佩尔的脸都还很青涩。
终于看到了
泰西内是营造氛围的高手,却不擅长刻画人物
当卑微播种下去, 以及悲伤 以及平凡。
我也看完了!视角选得好,基调虽是逃不出的阴郁灰暗,但整体很尊重传记。导演敢于舍去丰富却也繁杂的种种,专心这一条线还是不错的。
才华属于聪明的人,而文学属于认真生活的人。虽一直以为夏绿蒂天分不及艾米莉,但艾米莉是更无拘束地驰骋创作,而夏绿蒂不论在生活还是作品中都承担更多姐姐的责任。艾米莉为自己的世界观而写,夏绿蒂却是为家庭、妹妹,以及所有身负才华的女性而写。
非常缓慢,古典,边看边想法国人和英国人真不一样啊,BBC要来拍,我都能想象那种碎嘴,精致,也许勃朗特姐妹那种狂热,闷骚,激烈的内伤型更适合浪漫的法国来演绎,而英国就拍拍简·奥斯汀吧。
我喜欢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