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幸福就在期待中
漫天的黄沙,碧绿的海水,永不停歇的风,就如一幅色彩艳丽的风景画,镶嵌在北非的毛里塔尼亚。
这是沙漠边缘的一个小镇,一片荒凉,甚少绿荫,低矮的土房,简陋的市集,并不宽裕的生活,一如非洲大陆其他国家一样。
不过,这里却并不闭塞,虽然它偏居非洲西北角,从外面来到这里要穿越无边的沙漠,但它却面朝大海,面朝着大西洋,在小村里能看见外海停泊的轮船。在这里,有着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有着等待移居欧洲的人,甚至还有在这里谋生的中国人。人们在这里谈论着正在出国的人们,他们向北走过摩洛哥,然后渡海来到西班牙,最后进入欧洲。他们还通过电视了解着这个他们所不熟悉的世界,屏幕上是法国的欧洲邮局职员在比赛。在这个小村庄里,似乎可以一眼览尽世界。
由毛里塔尼亚与法国合拍的影片《期待幸福》,以极美的画面,散文诗一样的结构,以着忧郁而又充满着乡愁的情绪,给我们讲述着这么一个非洲的村庄,讲述着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非洲村庄的现状与前景。电影通过一个已经非常西化,喜欢现代服装甚于民族服装,甚至已经不会讲民族语言的年轻人,在准备移居欧洲之前,来到自己的家乡看望母亲,而串起了这个偏僻乡村的生活片段,展现着这个村庄杂揉的生活。电影的故事线相当的淡,只有着情绪在缓慢地流动,只有着忧伤的歌曲在低矮的土屋上飘荡,然而电影却显得很饱满,依然能够打动人。
生活对于这个村庄里的村民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是一个极具非洲风情的村庄,位于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的边缘。黄沙碧海是一种风景,这种诗意只有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能够抒发,对于人的生存却并非沃土,相反只能称为生存环境恶劣。因此生活于此的人们,虽然热爱着这片生兹在兹的土地,面孔之中却总是有着一抹忧郁。这抹忧郁,既是对传统艰辛生活重压下的叹息,也是对正在处于急速变化中的世界的担心。
眼前的世界,显然与传统的非洲生活有着显著的不同。人们在快速地流动着,背井离乡,或者漂泊在此。形形色色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展示着自己不同的生活。这个村庄的村民们依然按照着传统惯性过着日子,母女俩总是坐在阴凉的地方唱着忧伤的歌曲,妇女们在呼啸的风中走入房中喝上一杯茶。然而,世界已然在他们的周围,在一点点地影响着他们,并一步步地渗入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虽然他们仍在用着小油灯,但电影中一个主要的情节却是安装电灯;灯泡在多个地方出现,有着强烈的隐喻意味。他们从中国小贩的手上买或者换各种新奇的玩艺儿,小镇上还有着歌厅,里面可以点唱中国的流行歌曲;电视上展现着欧洲的生活,人们也讲述着自己在欧洲的经历,而电影的主人翁则正准备移民到那里,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巨大的油轮就停泊在离他们不远的外海上,即使是老人给小孩讲述的故事,也已经远离了农耕或者牧猎的传统,有着很现代的味道。
这已非传统的非洲村庄,这样的村庄在全球绝非少数,想要寻找纯粹的田园牧歌式的村庄,恐怕相当的困难。我们可以怀旧,也可以忧郁地哀叹着传统不再,感慨着民族的特色被西化,全球化的浪潮会冲毁一切。其实,纯粹的田园牧歌式的村庄,只存在于诗人的头脑之中。各种异质文化的冲击,从人类有文明以来,就在世界各处演绎着,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与融合,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如果只是抱残守缺地坚守着自己的纯粹文化,那么这样的种族或者地方,也许现在仍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之中。
具体到电影中的那个小村庄,全球化的冲击,让他们改变了多年一以贯之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有着一种异质文化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他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着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了解各种与他们不尽相同的人群,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他们也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而且能够想像着离开这块土地,去到更远的地方过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是一种憧憬,也是一种期待,而幸福就在这种期待中产生。如果对未来失去信心,或者未来我们都能想像得来,那么这样的未来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呢?没有了期待,又何来幸福呢?
2 ) 一方水土
Abderrahmane Sissako61年出生于毛里塔尼亚,在马里度过童年
和一般原法属殖民地的非洲导演在法国学习电影不同
Sissako求学于俄罗斯电影学院VGIK
且在莫斯科一呆就十多年
处女作Octobre亦在此完成
讲的是一个俄罗斯博物馆女孩意外和一非洲男子相恋并怀孕犹豫是否堕胎的故事
诗意的东欧影像风格
关注流浪经验,探讨非洲和西方的纷扰关系
此后的电影一以贯之
回到本片
牵灯人马塔是一条精神引线
即使再穷也能给他人送去些许光明
幕后
Sissako在路边偶遇一华人渔夫,想让他出演本片
此人一再拒绝,但是表示可以唱歌
所以有了片中卡拉OK的情景
当然歌也不是随便挑的
暗示即使非洲大陆也有人在流浪
可能流浪的解释过于单一
附
exile
vt.
1. 流放, 放逐, 使流亡
n.
1. 流放, 放逐, 流亡2. 长期离家[出国]3. 被流放者, 流亡国外者, 背井离乡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 ) 有些片子难免旁落
回想起来,从最开始看,一直到看完,中间间隔了近2年的时间。
说实话,当时,我是被封套上这个凝望的年轻人吸引了。。。。。。
很简单的电影,简单到甚至人物的状态都无甚区别。主角也好,其他人物也好,在一个几乎没有冲突的叙事环境中各自期盼。连海边的尸体,仿佛都是为了等待某种东西而作出的一次努力——他死亡,是为了期待。
片中有个比较搞的中国商人,在屋子里,唱着迟志强的《铁窗泪》,沙发上坐着个非洲大妞。。。。。。看的时候有强烈的文化错位感,类似的当下描述,曾经反复的出现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而在这里,种族身份的区别被模糊了,人群被归为了同一类人——以粗暴的逻辑理解,发展可能就是幸福,那么和传统的冲突,在影片中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命题——如果非要说这是一个冲突的主题的话。
waiting for happiness——在我看来,这种等待,是不被自身察觉的存在暗示。
我承认,在间隔2年之后,我之所以到最后还是把这电影看完了,完全是因为,这凝望远方的年轻人,留下的印象太深。
4 ) 值得一看的非洲电影
影片故事发生在nouadhibou(努瓦迪布)的一个沿海小村庄,努瓦迪布是毛里塔尼亚第二大城市,主要海港和西非航线的主要空港之一,是许多非洲国家的人入境欧洲的交通枢纽之一。
毛里塔尼亚与阿尔及利亚和马里接壤,也是法国曾经的殖民地。导演是毛里塔尼亚人,但主要生活和工作在马里。
片名Heremakono,英文的意思是“等待幸福”。这个词在马里用来专门指称一种简易临时住房。
以上这些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观众理解这部诗意神秘的非洲电影。
不要在影片里尝试寻找通常意义上的所谓“故事”和“情节”,因为完全没有。影片意在借助男主角的目光呈现着这个他本应熟悉却很陌生的家乡,传达出一种暧昧不明的乡愁(之所以说暧昧,是因为这乡愁并不会令人留下或者归来,而是离开)。
男主角偷偷爱慕的邻居女性(似乎是位妓女)。
在街头卖手表为生的方脸中国男人。
跟老师学习音乐的小女孩。
跟老人一起当电工的小男孩。
海滩上的无名死尸。
中餐厅,照相馆,
飞机飞过头顶,轮船驶出港口,火车行驶在几乎被沙子掩埋的轨道上。
老人带着无处安放的灯泡在海滩长逝。
男主人公攀不过一座眼前的沙丘。
海边的荒漠,风沙满天,阿拉伯长袍被风吹起,没有来龙去脉的人,出发,离开。
说不清的乡愁,道不明的未来,美丽与哀愁,以及潜伏的不安全感混杂交融。
影片给世界观众呈现了难得一见的景观风貌,且留白了足够开放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去得出含义与结论。
一方水土
沉默的电影
非常搞笑的一个中国男人在非洲的卡拉OK厅唱《铁窗泪》
沒大看懂,需要明天看花絮進一步了解,“Heremakono”大概是一個地方。
上古风光片 看的我童年欲仙欲死 节奏那叫一个慢啊
观影盘点期,看过补脚印
关于灯的故事,相当原始的地域,音乐很好听,但被那个中国人唱的什么铁窗铁锁链吓到了。。
这才是小孩该有的样子!(2002年的毛里塔尼亚人也不穿大星星月亮啊。。老人还不让小孩唱birds singing love of its native country?是咋回事😂)
构图
2018342 一星平庸
希萨柯的这部电影俨然已入幻境,黄沙、海水、色彩鲜艳的服装,一个在传统与现代的拉锯战中生存的村庄宛如幽怨的海市蜃楼,那些逃离或者梦想逃离苦难的人物和对新生活的幻想,荒凉的景观与热情的歌谣,多次出现的“鞋“与”灯”的意象也颇有意思,鞋是逃离的象征,灯却暗示着对幸福希望
8.0/10。以即将移居欧洲的青年男主来到对他而言有些格格不入的故乡的生活线索引展示这个小镇人们的日常生活。故事关键词:乡愁;传统与现代的某种碰撞。影片运用诗意且颇具非洲风情的高水平摄影美术+缓慢平淡的叙事节奏来营造静谧的诗意氛围,但作为主情绪电影却用群像并行叙事(问题同质于《河流》),扣1分。
A profoundly poetic film.Touching,funny&truly beautiful.
这种片子拍摄起点不是那么高啊
和希萨柯导演一同在现场看了这部
这里的灯泡永远也亮不了 所以我的孩子也许永远也不会开口说话 即使他能开口说话 但是然后呢?离别 逝去 悲伤 笑话 灯泡带来的只是光亮 所以我同时也选择打碎这一团光 什么也不会改变 但我会继续等待
救我……看不懂
音乐好听。
xzd
我只能承认我没文化,睡着好多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