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版现代版的没有大家说的这么糟糕,演员,舞美,场景设置都还是很不错的,符合现代版的标准。只是二十年代还是有文盲的,否则也不会有另一个茶花女,奥黛丽赫本的≪窈窕淑女≫,只是这故事放现在现在不知该怎么讲。
阿尔芒送给玛格丽特一本书,玛格丽特不识字,她让他读给她听,听完这个故事,玛格丽特长叹一声含着泪说:“这是个悲剧,不,不能这样。”反而助长了她后来追求新生活的希望。
如果故事改一改会怎样?
阿尔芒送给玛格丽特一本书,他以为她没读过这本书,他读给她听,还把结局给改了,告诉她这是个Happy End。其实恰巧玛格丽特知道这故事,而且这是她最喜欢的书,她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个悲剧。如果是这样,几乎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就像预示着死亡,却要掩盖真相,却反而会让人丧失生的希望。
其实这本书的故事是悲是喜也许和现实无关,但这里有一个人潜意识的心理期望,就是人通常听到的是悲剧故事,现实生活中会期望是个好的。而相反,则会让人预感到是悲剧。这是一种故事的中间符号,这个符号很重要。
而且两个阿尔芒的态度不同,前一个是推荐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而后面一个则是带着一个期望好结果的目的。后一个玛格丽特也许会把书直接砸过去,也许会选择保持沉默。现实的结局无法改变,就像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再烂,安娜不会选择不去卧轨,在你的面前,总有个安娜横躺在那里。
那是一个异国面孔称霸好莱坞的时代。
那是一个Nazimova的周薪(一万三千美元)比Pickford高三千美元的时代。
那是一个比利怀德口中电影人在好莱坞疯狂建造西班牙庄园的时代。
如果你没听说过Nazimova,也不必看这篇文字了,更不必看她的茶花女。
那时候Valentino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龙套,《启示录四骑士》还没有上映,他还在一部又一部电影中扮演意大利流氓和抢劫犯。
当他第一次在餐厅里被熟人引荐给Nazimova的时候,这个with big guesture的俄罗斯女人勃然大怒:“你怎么敢把一个舞男带到我面前,你怎么敢侮辱the great Nazimova!”
她是斯拉夫斯基的第一批学生,她十六岁就在俄国成名,十九岁就到了百老汇,她是第一个在美国舞台上把易卜生的娜拉演红的人。
在无数走红好莱坞的百老汇明星中,Nazimova有一张外国面孔,代指了世故而神秘的欧洲;在无数走红好莱坞的欧洲面孔中,Nazimova有百老汇舞台演员的历练和修为)。于是她顺理成章的走红,甚至担任制作人,自己投资拍片,在好莱坞呼风唤雨。
所以当她把橄榄枝递给瓦伦蒂诺,选取他做她的男主角的时候,他也获得了成名的通行证。
现在看到Nazimova那种flamboyant式的表演,难免觉得矫情和过火,可那是1921年,嘉宝那种不动声色勾魂摄魄的表演方法还没有被发明,莉莲吉许还没有修炼到《风》的水准,还要拼命瞪大双眼做惊恐状,更别提唐璜先生The Great Barrymore, 那简直就是在咆哮。Nazimova的表演还算得上上乘。《茶花女》里她的好几个镜头都还是很见功力的,比如她躲在大衣下面,听闻阿芒的父亲来访,意外的掀起大衣,那个完全乱了阵脚的表情,就非常恰如其分,还有她最后病倒在床上,看着债权人逐个将她的财产贴上拍卖的标签,挣扎着交出她最宝贵的财产——阿芒送的一本书,那种脆弱绝望,玻璃美人的样子,也是相当感染人。
我常常在想阿芒真的是玛格丽特的真命天子吗?没有错,他真诚,温柔,爱情也来得炽烈,但是他轻信,多疑,软弱,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小孩子。
也许玛格丽特立定心思要爱一次,要让所剩不多的生命真正燃烧一次,抓住the last bit of glory, 于是她爱了,抛弃了一切甚至生命去爱,而阿芒,也许只是碰巧出现在那里。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关于她们和爱情,沃伦斯基和莱昂反而不重要了。
电影除了将背景设在20年代之外还是很忠于原著的,阿芒最终没有见到玛格丽特,嘉宝的版本几乎沿用了大部分桥段。不是古装片,所有的演员都穿着20年代初流行的服装,裙子剪短,女人露出脚踝,长串珠链搭配丝缎和稠袍,羽毛和头巾合作出粗糙的异国情调,那是时装的盛世,每个人都在大胆的尝试。还有art deco,由她的情人,也是瓦伦蒂诺未来的妻子Natasha Rambova设计,在现在看来仍然十分新奇大胆,大量运用圆形的拱门和大幅度的弧线,抛弃了洛可可时代就一直称霸的繁复的雕刻和木质镶板,取而代之的是流畅的线条和光滑的墙面,所有的一切在当时都是新鲜甚至先锋的。
这种先锋的火苗延烧到《莎乐美》里面就成为了丧心病狂和失控,最终烧光了Nazimova的全副家当。
她破产了。
她在日落大道上曾经风光一时的大宅“Garden of Alla”被迫变卖,被改建成度假旅馆,她靠微薄的存款度日,蜗居在旅馆中一个小套房里,曾经也许只是她的一间更衣室,或者工人房。
然后伟大的默片时代结束了。
当然她也复出过,演一些外国老太太,男主角的母亲之类的角色,仍然能看见她宝刀未老的舞台剧功力,可是大明星永远不应该演配角,岁月将她脸上的光华消磨成风霜,再也没有人认出或者记得这个总演外国口音老太太的女人是伟大的Nazimova。
这才是明星,明星永远不要小心的规划事业,精明的投资置产,明星只需要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然后向烟火一样消失陨落,这样才成为传奇。
只是再没有人这么勇敢了。
图片日志:
http://www.douban.com/note/281414108/
很少看默片 有點兒費勁 不過好在故事情節還是能看懂 主演居然就是製片 那時女製片該是很罕見吧 除了時不時翻翻白眼(MS那時都好這口)女主顏值還是很讚
看过留痕
配乐极佳,故事发展在默片当中称得上干净利落
买嘉宝版碟附赠的,还是无声电影啊。不过后期有提供配乐
Rudolph Valentino & Alla Nazimova
Robert Taylor后再无Armand Duval,但他之前还有Valentino呀😳Nazimova的玛格丽特除了扮相比较夸张以外(可能是为了强调交际花身份)还是很有说服力的,现代版改编也很有意思
撇開女主角魅力有點問題外(但幾個傷感的神韻又頗有味道),其實不差,打光、構圖、場面調度有層次,佈局清楚,敘事也俐落,2015.07.06
昂首 翻白眼 表现痛苦和悲伤 每个人focus自己的吵闹聚会想起甜蜜的生活 男女主恋爱的段落特别是在草地上对话的部分完全的被彼时国内的创作者学到了 那段对话的运镜设计好像在看桃花泣血记
人太美
这个版本不能说是根据茶花女小说改编而应该说是根据茶花女舞台剧改编而且编导将故事的发生年代改在了二十世纪20年代,或许正因为如此女主角的装扮造型才会被人诟病,但是这一版的结尾相当的不错更贴近原著。PS阿芒这个角色瓦伦蒂诺扮演过罗伯特.泰勒扮演过这对以后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来说压力太大了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所著作品的源远流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小仲马的《茶花女》自出版之后,不仅小说不朽,其衍生的歌剧、影视剧等亦是层出不穷,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的思想主张,不因生命的逝去而黯淡,为后人启迪与明智。
凝练的好看。2020.02.07
Art Director是Rambova!超喜欢她的风格,和Nazimova的长相/表演也都太搭调了(有传言说她和Rambova也有过一段 鲁迪是什么专业同夫)!虽然是近代版但事实上还是紧扣原著内核的,看37版《茶花女》会发现它们的结构也很相似,甚至比起37版对玛格丽特死法的处理我更爱这部,阿尔芒直到最后也没有出现,玛格丽特濒死之时美丽的幻想更令人心碎了。鲁迪那时仍然是大花瓶一枚……
已发布生肉版本
虽然Garbo气质太硬朗我不是我心中理想的Margrete,但也比这随便找个下三滥演好太多吧。。。。。。
两星半。静音播放。很惭愧,对原著和原剧毫无认识,但故事真的很有魅力、凝练。一星半给整体节奏,比如表演,比如剪辑。有两处好评,也是电影做得到而戏剧做不到的:秋天一段,女主与男主的汽车分别设计成向画左和向画右运动;冬天一段,女主主观看到两新婚好友开门站住时的虚焦变实焦。
置景服装都是20年代比较流行的art deco。女主个人秀,女主大蓬蓬头,时尚先锋;鲁道夫瓦伦蒂诺一个花瓶而已,基本没啥施展演技的空间。看了这部才意识到为什么歌剧茶花女一开始就是祝酒歌了,因为茶花女和男主就是在宴会上认识的!这部最有意思的四处:一是女主幻想自己是落难贵妇,男主是她不离不弃的骑士;二是男女主角在树下读书,特别温馨浪漫;三是男女主角的感情虽然以悲剧收场,但是女主呵护的好友却与爱人喜结连理,而那天整好就是女主重病以致离世,这种反差让人唏嘘不已,黯然神伤;最后女主重病还要被人抄家,人家误以为女主私藏了什么宝贝,结果只是他们二人共同读过的书,最后女主回忆着二人在树下你侬我侬的美好下现实中可现实中爱人却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离世,反差让人心疼女主。从冬到冬,短暂幸福,油尽灯枯!
没有对白的默片,只有交响乐配乐,这样也不错。由于只能靠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感情,所以比较用力,像音乐剧
初次看《茶花女》还是在小学的时候,茶花女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美的形象。第一次看《茶花女》的电影,却完全摧毁了这个形象……经典名著,还是应该读书而非观影啊。
难道没有人知道演员是 the great Nazimova 吗?单单看那些华丽的布景和服装就已经值回票价,已经九十年了,这部片子仍然超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