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勒阿弗尔

    剧情片其它2011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  卡蒂·奥廷宁  让-皮埃尔·达鲁森  布隆丹·米格尔  叶琳娜·萨罗  埃弗利娜·迪迪  小鲍勃  皮埃尔·埃泰  让-皮埃尔·利奥德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猜你喜欢

     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8

    详细剧情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长篇影评

     1 ) 勒阿弗尔:人人都有颗玻璃心

    很多时候我都想方设法的找一些偏冷门点的小众片来看,不单单是因为其忠于电影本质的诚意、朴实和精巧,所带来的直击心底的触动,同时也想通过电影的直观表达,来完善一直以来对那些个披着神秘面纱国度的了解,的确,通过电影这扇万花筒般应有尽有的窗户,方见识到了很多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习俗,壮观震撼的历史遗迹,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为我的憧憬和幻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有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牛掰导演,却反其道而行的给了我一个完全颠覆性的认知方向。

    高端洋气的设计王国,完善殷实的社会福利,安居乐业的当地居民,这是我一直对芬兰留下的固有印象,宛如童话世界般充满着令人期望的各种美好,但这位享誉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宝级导演却完全扭转了我之前的片面认识,在他的影像中唯一保留的或许只有那冰冷彻骨的冷峻之感。乐此不疲的执迷于底层人民或边缘人物,两极分化下的生活状态,迷茫孤寂游离忧伤的情境氛围,慢条斯理的节奏把控,独到微妙的细节捕捉,以及对色彩象征性的有心运用,对人物异常木讷的刻画,从而绘制出一幅更为写实而冰冷的芬兰画卷。

    在阿基的影像中,这个人人称羡的社会不再有安定、保障、和谐、公平和富足,就像卸下了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的伪装,用一种看似更为冷酷实则更为关怀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而这种视角也成了阿基充满了无限魅力的独有风格,但阿基也并非是一个无情决绝的人,他那一本正经的冷幽默和温暖的人情味一直贯穿在他那看似充满批判反思的光影世界中,面对往往一盘死水无可救药般的生活状态时,阿基大多会从中注入一丝绝妙的暖流,这种难得的温情在最近的作品《勒阿弗尔》中,破天荒的波及到了每个人身上。

    放弃了过往风光无限生活的马塞尔,带着妻子来到小城勒阿弗尔,擦起了皮鞋过起了平淡的生活,影片一开始就有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夺人耳目,相当有趣,这样的生活或许清苦了些,但不难看出市井小民的生活反倒更加多姿多彩。一开始当地的居民对马塞尔的赊账表现了些许的不满,但随着马塞尔意外帮助了出逃的男孩,呵护备至的藏匿他,全力以赴送她去找自己的母亲,刚开始也有人举报,但慢慢地好心的居民都开始伸出援助之手,助其躲藏甚至还读起了《卡夫卡》,而此时双重危机却同时来袭,一面是看似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警官的步步紧逼,一面是卧病在床故作坚强的妻子,但生活并未按常理想象的那样将马塞尔逼入死角。

    阿基一直保持着自己自成一派的风格,夫妻俩关于胖瘦的对话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还是那点淡定自若可爱的冷幽默,人物脸上大多时候还是一张张似曾相识的扑克脸,呆滞般的停顿像极了小时候看的国产动画片,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致已成了阿基的拿手绝活,对观者的情绪也起到了绝妙的“添油加醋”的作用,还是习惯性保有对下半身的特写镜头,以及对于音乐那永不消退的痴迷,年过半百耳鬓斑白的小鲍勃充满活力的登台表演就足以证明了,阿基电影里的配乐永远都是那么悦耳,那股忧伤的调子格外的动人,这些打上阿基牌的一贯特征往往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若没有对于贫富、阶级、种族的偏见和误解,打破芥蒂与隔阂,相互理解包容的生活在一起,就像勒阿弗尔一样每个人都有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玻璃心,呈现出一片平和温情的景象,就连外表冷酷古板的警官也有柔情的一面,相信即使是劣迹斑斑的社会也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就像最后那棵给予了无限生机的樱花。面对每个国家或许都会存在的困境和难题,最近余华用“死无葬身之地”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心灰意冷、束手无策和愤懑决绝,而越来越心慈手软的阿基则用1+1化悲为喜的双重叠加的反转手法,让我们见识到了人间有温情和希望的美好,凡事都不要太悲观,终会出现正面的转机,人以善为本,即会获得光明的慰藉和幸福的眷恋。

     2 ) 百子湾艺术电影资料馆/记录

    每次只要是在艺术资料馆,结束放映我都会带头鼓掌。亦因为近视眼我爱坐第一排,身后响起很多暖意的掌声,我知道自己能带动他们无比开心。那何尝不是只身赴戎关去这么多年唯一的掌声。这种感觉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我知道,他们会鼓掌。

    常听人说,饭店里的菜味精太多吃多了饭店闻见那个味道就头疼。而艺术电影好像一道清新精美的手工小菜,艺术,资料,徒步从四惠东地铁站下来,下同心桥,过西店记忆路,过枢纽桥,马路边有一座老港打边炉,来到这里,大多数是侯麦的电影,而小西天那边可能会放阮玲玉。但无论是民国时代还是法国电影,有的还是大多数人没有听过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但质感极好,我看的法国电影不多不知道是否所有都如此。但是这个片子人物多用中景,特写,法国贫穷人的生活很真实,黄色复古裙子,法国海岸山峦上的移民,躲在水里的少年,没有美女可是妻子的善良大度包容少女情怀浪漫无不体现。都非常动人,故事如果是俗物可能就拍成教化故事了。但是电影前期只交代了妻子病情严重,以后男主和他的朋友们费心想办法去帮助男孩——浪漫的法国人帮助男孩的办法居然是办一场慈善演唱会筹钱,好警察的戏份看的非常舒服,而到了最后妻子意外的好了起来——也许这个是太理想的结局,现实中…但是节奏反转把握特别好,一如开头被枪击但是没有出镜那个人。医院,唱片,法棍,连衣裙,樱桃树,小酒吧酒杯,充满了浪漫迷人。

     3 ) 勒阿弗尔

    马塞尔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4 ) 《勒阿弗尔》:简约而温情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1日)
        蓝色的杂货铺、红色的面包店、可爱舒适的小酒馆、简朴老旧的家居、狭长而清洁的窄巷……影片《勒阿弗尔(Le Havre)》中的勒阿弗尔朴素简洁到不像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倒像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往昔小镇,但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光影再现中,它得其所哉,如此风格的街景氛围恰是考里斯马基极简主义影像风格的需要,两者在返璞归真般的光线游走中达成了一种微妙而真诚的结合,让一切都显得从容而贴切。
        该片算是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为温馨的一部,片中的每个人都拥有美好而高贵的心灵,最后那超越病理常规的结局也像是一份甜美之极的礼物,或者说是对善良的犒赏。然而,除却这份温情无限的诗化,影片还是拥有着考里斯马基影片的突出特点:对白精炼、节奏舒缓,时不时地黑色幽默一把,叙事也没有多余的枝杈,人物表情更是单一,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停滞状态,如导演的“御用”女主角卡蒂·奥廷宁的面部神情,总是那么得“丧”,但难得的是这种呆滞的表情也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戏。
        本片和考里斯马基其他的作品一样涉及社会问题,依旧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依旧描摹他们那简单纯良天真的本性,只是这次,阿基·考里斯马基这位芬兰影坛的奇才没有采用惯用的悲观挣扎无奈乃至嘲讽的基调,他似乎在原本打算退休的这几年里,休养生息,发现了内心的另一种需求,从而将那些人性和良知表现得更为明确,且充盈着一种大鸣大放的温暖。
        影片涉及非法移民等敏感话题,却没有让对立的双方在故事里剑拔弩张,阿基用另一种淡淡的人文关怀的调子去解决这个难题,最后那位冷面黑风衣警探的出手相助,更将温暖和善意默默地推到临界点。迪特里希·潘霍华说:“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应成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尺。”片中那些人的行为彰显着他们所维系的道德标准。
        除却偷渡的黑人小男孩,其他片中人清一色中老年,他们的生活规律而寂寥,有的还很清贫,如主角,擦皮鞋并不是旱涝保收的谋生手段,但在他们平淡无奇的小生活中,并不失小乐趣小情结,他们或许潦倒,或许落寞,或许固守着原有的世界,但他们乐天安命,对外来新鲜的人和事并不排斥,拥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片中也不乏给力的摇滚乐,但依旧是导演钟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摇滚乐,那个为了送小男孩去伦敦寻母而开唱的募捐音乐会上,拉风的唱将叫做“小鲍勃”,名字里虽然有个“小”字,却也已是垂垂老矣的家伙,他一身酷装劲歌时的画面,持续了不少时间,令观众体会到那句老话,“摇滚是一种精神。”而且,这位一脸褶子的小鲍勃依旧视爱情为音乐的源泉,他和年老的妻子之间的爱是他歌唱的动力。不仅歌唱,生活也需要爱和动力,且愈久弥坚。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093498_d.html

     5 ) 勒阿弗尔

    这是一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电影。 它表达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性,宣扬着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价值观。 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我会觉得它特别的难得,特别的珍贵,特别的温暖。 电影的故事内核其实非常简单,擦鞋匠马塞尔生活困苦,入不敷出。某天,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非法偷渡的男孩,即便明知保护男孩是犯罪,他还是果断地向男孩投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联系家人,并将男孩送往了去往伦敦的货船上。 他的帮助之路也并不孤独。他身边围绕了一群善良的人,那些善良的人赠与他粮食,帮助他照顾孩子、筹集款项,也帮助他隐瞒消息。甚至是那个身负职责的警察,也选择在紧要关头帮助他隐藏真相、渡过难关。 这个故事里好像就没有坏人,仅有的一个也就只是告密而已,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与我们自己的人相比,显得格外善良、格外天真。 那个故事甚至还显得格外理想。擦鞋匠的妻子明明重症在身,但最后却出现医学奇迹,她完好康复,活力充沛,又回到了善良的擦鞋匠的身边。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可是我真的好喜欢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刻意去描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也没有故意去塑造伟大的付出和奉献,它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普通的时候,做出的遵循人性的普通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得到了其他同样富有人性的人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没有死板地遵守规则,而是愿意去相信自己本真的善意;他们没有因自己的贫穷而堕落,没有一味放大自己的苦难,而是愿意去浪漫地贫穷;他们没有屈服于规则,也没有黑暗的投诉或举报,他们相互照应,相互扶持,彼此支撑着些微人性的光芒。 他们就是淳朴地善良着,朴素地相信着,简单地帮助着。没有内斗,没有阴谋,没有苦难,只有始终地相互关怀。 它的价值观也很朴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的人会得到上天特别的照应,他的愿望会得到上天的特别的照顾,他的人生会因为他的善良而变得更幸福。没有那些流血又流泪的场景,也没有那些恩将仇报的戏码,它传递着一种最最简单的价值观,却在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以前的我可能会瞧不上这个故事。我会嫌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明争暗斗的各种戏码,甚至会嘲笑这种happy ending的形式,认为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善意,和难以为真的幻想。 可能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值得表达的人之常情,是一种不必要歌颂的习以为常。那时候的我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离奇和荒诞,也没有体验过这么多的隔阂和距离。 可是,现在的我真的好喜欢这个简单的故事,好喜欢这种歌颂人的本性的故事,好喜欢这种相信上帝有眼睛的故事,好喜欢这种不大肆宣扬人的无私奉献、而是在描述这种淡淡的善良的故事。 好像就是这样。人与人的相处,就不需要太多的奉献,也不应当有太多的奉献,它应该服从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应该换位思考地去体谅对方的难处和处境,它需要建立在最基础的善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死板的规则之上。 希望我们也能回归这种淡淡的善意,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

     6 ) 可怜多少观影人

    看完下面的评论,不得不慨叹,多少人原来不懂电影。Le Havre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则寓言,是一则由里到外的寓言。寓言是程式化的故事,Le Havre是刻意程式化的电影。布景是程式化的,道具是程式化的,灯光是程式化的,镜头、情节,乃至表演都是程式化的。在Le Havre里,宁静是蓝色的(Marcel家是蓝色的,医院是蓝色的),希望是红色的(Idrisse出发时穿着红色的衣服,面包房老板娘的头上别着红色的花)。这种貌似怀旧的手法,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精炼,是删繁就简。用经典的手法,完成寓言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短评

    鼓掌!火柴厂女工的神迹。他们有白头发的老人在大提琴边摇滚,有风光一时的明星去街边擦鞋,有在病床边读卡夫卡的杂货店老板娘。他们生活在底层,他们的船名字叫升空。

    5分钟前
  • Shy
  • 力荐
  • 非同寻常的电影语言,人物作为符号在舞台似的场景中出现,以僵硬而极不真实的表演展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 里面每个人都像是退隐江湖的大侠

    11分钟前
  • 江声走
  • 力荐
  • 第一部大银幕考里斯马基作品。OST大赞。帮助偷渡黑人少年的设定,怎么看都有些流俗,但很喜欢苦中作乐的人生姿态,冷中藏暖的影像调子。一度把电影想得绝望,比如觉得腹绞痛的妻子一定会挂掉,但最后,樱花开了一树。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 虽然还没看过阿基的电影,但这一部立马让我产生浓厚兴趣啊!非常刻意的布光,舞台剧式的表演,生硬不自然的剧情,感觉一切都如此“复古”,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极简主义】?阿基之前的电影要列入看片单!大爱主题曲...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第一次看考里斯马基,却满是惊喜!1,白色风格,零度写作,类加缪的《局外人》,冷冰冰又极为迷人。2,叙事上的简洁,想起布列松,布之极简乃缩减后的简,考之简为除杂后的简。2,动画式镜头处理与人物形象,似雅克塔蒂。4,传统的蒙太奇叙事,几近教科书。5,画面色彩与质感是60年代的新浪潮。

    2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 很有意思很有趣的电影,幽默的温馨,“极简主义”的表演~不过说来,还真是有点像《钢的琴》啊~~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国际友人、好心好报、红花黄花樱花、意外结局、最后响起的那首歌好赞、警察讨好人民。

    2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不喜欢,睡过去三次

    31分钟前
  • 浪味仙
  • 较差
  • 颜色调配,非常老乱。红、蓝、白、黄,参差出场,各种语意。尤其是黄色,人物的心理转变,通过换装完成。最后的那束小黄花,穿行过红色和蓝色搭配的楼梯,完成最终的使命,迎来白色樱花。最后的嗨皮嗯定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是悲剧收场,这个电影就弱下来了。

    33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 昨天看了一半,意识到应该先看《波西米亚生活》,果不其然,不但人物有延续,而且还有很多情节互文。生病的咪咪对应马赛尔的妻子,非法入境的画家对应非法入境的黑人男孩。而《勒阿弗尔》里,阿基给两个人物都安排了完美的结局,用奇迹填补了《波西米亚生活》的遗憾。 阿基中后期的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色彩,都越来越有种不真实的童话感。

    35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 1.最温情暖心的一部阿基,除了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的邻家举报者外,全员俱为好心人,结尾双线故设虚惊后竟然皆大欢喜,恍如神迹临降——这恰与男主为教堂外神父擦鞋的段落相契合(谈及[马太福音]“但基督还是来了人间”),另一有趣的反讽是擦鞋匠自嘲自己的职业是“最不尊重[山上宝训]的”,无怪乎本片在戛纳获了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笑)。2.探讨偷渡难民问题,却毫不苦大仇深,尽管片场移师法国,却仍是熟悉的阿基,极简气息一如布列松,空镜转场与收尾樱花犹似小津,考究如油画冷中缀暖的配色,还有复古的陈设与怀旧的影调。3.又见唱机与收音机,小鲍勃的摇滚演唱会真够劲!4.酒吧的小鲍勃独自隐没在黑暗里,妻子前来的那一刻,两人霎时沐浴在亮光中,抒情音乐响起,至为动人。5.-“我干嘛要相信你?” -“因为我有蓝眼睛。”(8.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释小龙被刷黑偷渡到法国有没有

    45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 这应该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最温情的一部电影,满是阳光和可爱的心灵,老导演总算没有再愤世嫉俗,就连最后妻子的小悬念都是悲观后的圆满。依旧无产阶级的故事,依旧是敏感的社会问题,只是这一次你只需要敞开心扉享受那份老导演带来的难得的温情就够了。★★★★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little bob一出来我就燃了,果然还是那个不羁的阿基。片子拍到最后太浪漫了,导演难得这么温情一回,看得好感动。无论是法国还是哪里,他的片子都像是几十年前的北欧,冷色调,低调布光,不知道在哪淘弄的破家具。这些年阿基最有人情味的一回,不再是讽刺和批评,而是心底的温暖,四星半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岁月催得安托万和御用马脸姐齐齐老了,永恒的是阿基大叔外冷(布光表情色调表演)内热(互依相靠心灵希望);白描式简洁将故事处理得干净优美;同是天涯沦落人,走夫贩卒亦有情;这个世界有little bob在,还不算糟。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刘聪快来看你流落芬兰的兄弟

    59分钟前
  • · ~~~~~~~~~
  • 还行
  • 8/10。到法国依然很阿基:忧郁的颜色光线,清愁的小城建筑,从不出现的大型商场和现代化家电,穿着老式风衣的呆滞人物。对往昔文化的追忆触到了心底的神经,这或许就是独立电影的魅力。擦亮鞋步向死亡杀手的手铐犯,冒用身份证的越南移民,慈善摇滚会外停留稍长的镜头,蔬菜车偷渡。善良才是人间天堂。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 小津+布列松,极简主义;色彩极为讲究。人间的温情与上帝的恩典。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 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上个世纪的诺曼底,看到欧元才铁定心思只不过一切都很复古而已。底层人民的互帮互助,幽默的方式也非常有风格。有些镜头妙极了,配乐也很有意思。Little Bob的演唱会单曲巨献有点雷到我了。不过看完之后想想,还真是别具一格,别有风味啊。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