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冬眠 剧照 NO.1冬眠 剧照 NO.2冬眠 剧照 NO.3冬眠 剧照 NO.4冬眠 剧照 NO.5冬眠 剧照 NO.6冬眠 剧照 NO.13冬眠 剧照 NO.14冬眠 剧照 NO.15冬眠 剧照 NO.16冬眠 剧照 NO.17冬眠 剧照 NO.18冬眠 剧照 NO.19冬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8

    详细剧情

      远离伊斯坦布尔的安纳托利亚,业已退休的戏剧演员艾登(Haluk Bilginer 饰)以专栏作家的身份展开了新的人生。他故作关心地日复一日撰写宗教类的文章,沉浸陶醉在自我所营造的看似深刻的思考世界里无法自拔。艾登用退休金经营一家旅馆,名下还有多处正在出租的房产,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过程中让他看起来多了一份虚伪和冰冷。妹妹尼卡(Demet Akbag 饰)早年离婚,经常蜷缩在艾登的书房内针对写作而争论,甚至彼此嘲讽攻讦。他的妻子尼哈尔(Melisa Sözen 饰)年轻独立,热衷各种公益事业。聚少离多且人生态度迥异的老夫少妻渐行渐远,感情出现裂痕……
      本片荣获201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一切被冬眠的高尚品德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我就决定将自己的第一篇长篇影评献给锡兰。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是一场我对于自己不断反思忏悔同时伴随着自我否定又肯定多矛盾共鸣过程。因此196分钟的每一秒情绪都在对白和苍白到极致的风景中达到饱满。
            在不了解土耳其背景的前提下,我像很多个第一次看锡兰电影的人一样是被那个不熟悉的横跨欧亚的异国风景吸引,在感叹导演到是个好摄影师的起初,最终拜倒在在导演试图表达的哲学思考以及价值观下。

            阶级差异的背景从影片一开始的砸窗事件就交代清楚了。孩子自始至终三缄其口也怕是不想让人发现幼小心灵里早已萌发的对中产阶级的憎恶,无声到只能用这么幼稚直白的方式表露。而他父亲骄傲的自尊心与叔叔低声下气的孑然反差,一个小屋里就已经看出人生百态了不是么。这种政治文化的差异,无法逾越的不仅仅只是地位,更甚的则是思想上的鸿沟。
            而我们的男主Aydin有着令人尊敬的职业,可观的收入和所谓的一切高尚品德,却到底也逃不掉人性的弱点这一套路。从Aydin和妹妹关于“邪恶”的不同视角,到与妻子Nihal直面争吵开始,我也第一次有了阅读好的文学作品时候的观感,我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立体,立体到忍不住将自身对号入座。因为本身处的地位而产生的优越感,因为骄傲而无法放下自尊心的去认同他人的观点,因为虚荣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追捧和肯定,因为自卑在被家人揭穿之后只能通过愤怒的方式表达,因为内心的软弱害怕又不得不在最后“低头”,可笑的是这低头竟是未向任何人开口的内心独白。
            我一度在Aydin不断的冷嘲热讽自己妻子的时候感到深深的厌恶感。我觉得这一幕仿佛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初存在在我们的父母第一次对我们说,“现在翅膀硬了想飞了是吧,有本事你走啊。” 我们的角色就好像Nihal一样就算哭就算抱怨但还是屈服于无忧的衣食温饱,思想在面包面前拖卸掉了。所以当妻子埋怨青春消耗在皑皑大雪中,你也无法施于她同情。
            人在无力辩解却又感受到外界攻击的时候才会本能地进入刺猬状态,极尽恶毒之词去伤害对方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作用,这种做法最简单粗暴也最容易被揭穿,所有的美好品质在这一刻全部褪去虚无的外表,只剩愤怒。这种场面让你觉得滑稽可笑又心生怜悯。
            妹妹的角色则是另一个极端,因为本身将自己的地位放的很低,从而她会认为通过净化自身能够感化邪恶,却不知事物存在的诱因是多面的。这是一个扮演讨好没有自我的人物,她代表一批有宗教信仰的人,无论发生什么都会有一个神可以替他们普渡众生。这个神可以他人也可以是他自己。


            最后我想说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在Aydin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一旦你将自己置身于角色中,一切言语行为就变的顺理成章了。但我们站在镜头外能轻易的剖析人物,却很难真的看清自己。锡兰通过这些角色反省自己又提醒着仿佛置身世外的我们。在这象征的真正纯洁对白雪面前,“品德”被冬眠了,人性就是被大雪埋葬的污点。


           冬眠绝对是能排在我14年十佳中的影片。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处女作影评,写的视角很个人,单纯的因为有共鸣所以起笔。但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去了解更多而去挖掘背景,了解历史的动力。这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魅力之一。

     2 ) 《冬眠》自省的困境

    写专栏又编书的哥哥,他是位退休的演员,生于望族,父亲过世后,回到老家,继承了家族的大部分遗产。他还娶了貌美如花的年轻姑娘,起初他们相亲相爱,后来在磕绊争吵的互虐中进入到了井水不犯河水的貌合神离状态,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接下来如何过下去,他们走入画面。

    妹妹离了婚之后,便从伊斯坦布尔搬回到了哥哥所在的安纳托利亚的老宅里。她选择抛弃婚姻,这一结果并没有给她带来豁然的重生,她矛盾的纠葛就像平衡秤上的指针,一会向左,一会向右,走不出阴霾的心境影响着她整个的生活态度。无力感使她变得尖酸刻薄,同时也脆弱敏感。

    哥哥、嫂子、小姑子住在舒适温暖的窑洞里,这座城堡足够大,容得下三个人互不相见的可能。打开暖灯,煮上一大壶黑咖啡,预备一些打牙祭的甜品,披上羊毛毯,蜷在沙发椅里,捧着读不进去的天书,看他坐在桌案前敲字,除了劈了啪啦的键盘音,还能听见隔墙外的壁炉里火苗在噗滋噗滋燃旺的响声。外面在落雪,安纳托利亚小岛要安睡在雪白的绒毯下了。舒心的生活也是容易让人疲倦的,即将到来的冬眠之季,让衣食无忧的人平添上一丝难解的哀愁。

    我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你太过强悍,即便化身为一条影子,也要掠夺走我所需要的阳光,这种强盗的粗蛮行为,却是以爱的名义。他说,他再也找不回从前的那个他了,那个充满魅力、幽默、热情的他消失了。她只从窗口处隔着窗框玻璃淡漠地俯视窗下熟悉又陌生的脸,所幸,她读得懂他的眼神。

    一事无成,绝不是别人的错。没人束缚你的手脚,存在感需要自己去寻找去努力。你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可以阅读,可以重拾自我。她则以“哥哥”从不体恤别人的自私自利之心为靶,毒舌讨伐一切令她难过窒息的事,她只能用迁怒的方式讨回内心的平衡与安慰了。。。。。。

    社会问题,体制弊端,贫富差距,人性善恶,这些永远要把单纯拖进复杂里的东西,让一场闭关自省的活动显得沉重。他与穷人们不对话,把一切全权交给了管家,他只负责分析他所看到所理解的问题。然而,贫穷会让自尊轻而易举地成为双刃剑,贫穷也会让施与受之间水火不容。他与他们之间没有可以直达心灵深处的路线。善也会被认作“企图”,“恶”更会被认作“罪恶”。

    这样的论战在《冬眠》里从头论到底,不会终结。2014年在戛纳斩获主竞赛金棕榈大奖的土耳其电影《冬眠》,它是这样给人以猝不及防的醍醐灌顶之力。如徐徐微风吹动柳条,沉稳内敛的叙事节奏掌控着自如生动的声话影像,呈现明信片风格的摄影画面。这些优质的特质只是锡兰一贯的风格,能轰炸耳朵燃烧脑细胞的是他将要呈现的另一个自我。

    时下流行那样一句话,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我重组了一下,不会摄影的哲学家不是好导演。一位导演被上帝格外恩宠,十八般武艺傍一身,能演能编能摄能导还能说,这样的导演是谁?在百年的银海里光芒四射,璀璨光影世界,找出他们是谁,并不难。你可以说他是伯格曼,也可以说他是莱纳.法斯宾德,你还可以说他是大卫林奇,或许你心里的那位全才并不在我所提及之列。

    可是我若特别放大“说话”这种功能,那可能不是安德烈的塔氏哲学,也不是科波拉的教父语录,候麦的生活思辨也要放置一边。与这个时代最近的,放眼望去,大概是绕不过“碎碎念”大师伍迪艾伦了。但在看过《冬眠》之后,我找到了另一位很擅于表达自我的话筒,土耳其导演锡兰,之前一直把他看作是一枚恋乡的花美男,他闷骚的文艺范儿是星夜深不可测的魅力,认准了他是一位不言不语的流浪者,是一匹傲气的孤狼。

    但在《冬眠》之后,他在我心里的形象有变,他竟然开始说话了,这种变化让人无法忽视,其实他是蛰伏于寂静里的声音,是放逐自我于荒村的演说家,起初他用瞭望的静态说话,现在他要动动嘴皮子了。然而,他与伍迪艾伦这位美国老愤青的话匣子是不属于一个频率的,伍佬磨叨,磨磨叨叨,把话题碾碎了来展示,吐槽人生时体力也是必需条件,像气喘吁吁的拉磨者,可以热情奔放,也可以吹胡子瞪眼使性子。

    而锡兰的选择似乎不多,他要把积攒了半个世纪的腹语从喉咙里拉出来,他希望那像荷马史诗一样庄严、正式、深沉又朴实,所以锡兰把自己变成了游吟诗人,向“说话是门艺术”这座城堡驶进。事实上,诗人的语言有灵气但绝不是晦涩难懂的,《冬眠》里的所有台词没有一句令我感到无趣厌倦,人物的身份与语境是咬合的齿轮。

    对很多数人来说,《冬眠》在接近尾声时,听到男主人公艾登的心灵独白,不以介怀的豁达心境才算彻底打开,仿佛爱情婚姻在196分钟的映画里,只有四分钟是没有枷锁的。像我要引述的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视角,“现实版的美女与野兽”,“可以把《冬眠》想象为没有斧子和鬼神的《闪灵》。”这样说来,倒是比较容易想象出电影里隐忍的攥拳式“青筋暴力”。

    有趣的情况是,相对于商业片的优秀艺术片,它要思辨为主,就绝不会摆出胡同里捉毛驴直来直去的阵势。三小时一堂的哲学课,锡兰的知识、经验积淀足够驾驭演说者的身份,所以面对无法完全消化的庞杂的信息量,如何把其投射到现实生活里?他的话题把听者引向了哪里?一系列问题,这些才是信息能被嫁接被繁殖的意义与价值。当然,我们也只能投自己所好,精细地只取一角,或者大略地全面抓取,毕竟解读方式是无对错之分,是自由的。

    在苦相与怨恨滋生之前,我想象艾登与妻子尼哈尔他们之间最初的爱恋,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庐隐与小她九岁的李唯健。庐隐在书信里这样描述李唯健,“他有着热烈的纯情,有着热烈的想象,他是一往直前地奔他生命的途程。在我的生命中,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锐利的人物。而我呢,满灵魂的阴翳,都为他的灵光一扫而空。”可见,爱的火苗是这样燃出冲天的火光的。

    幸与不幸并行的是,这对只享有过短暂幸福的伉俪,用庐隐诀别生命的遗憾留存了真爱的传奇。他们相识相爱相敬的六年,从墨香里飘散出的有关灵魂伴侣的定义,点滴勾勒出了形形色色与他们同属相似精神高度内的情感世界。而电影里的艾登与尼哈尔也曾拥有过那极致的爱恋,否则完全不需要经历一场解冻“冬眠婚姻”的战役。让我如此联想的不是莫名的思绪,是我从艾登与尼哈尔“刺猬相拥”式的婚姻状态里看到了现实中或已作古了的爱情神话,抑或是听到了仍在摸爬滚打着的红尘恋歌。

    我甚至愿意无限想象,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锡兰的情感世界里也有一个四季分明的爱之城堡,他也徘徊在婚姻的围墙内外,他也切身体验着喷涌或休眠的爱情。事实上,从2006年的《适合分手的季节》,他与妻子埃布鲁合作完成的所有剧本,包括这一次把事业、情感、人生渗入进虚幻世界的《冬眠》,这些事实为我的想象力已加上了风火轮。

    不单单是在为电影的看点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让一些看客笃定这是锡兰一个人回望、自省的生命序章。这剧本或许就是锡兰与妻子两个人促膝长谈的结晶。早前,这对夫妻档只为别人的故事操心费神,这一次是他们彼此要开诚相见,然后换回“思辨”的粒粒幸福。从安纳托利亚回到伊斯坦布尔,再从伊斯坦布尔回到安纳托利亚,有特殊地域意义的小亚细亚半岛,是锡兰脚下可触碰到社会问题、种族宗教、人性伦理最深刻的地方。

    回到锡兰熟悉的五月碧云天之后的寒冷冬季,从窥视别人的孤独回到审视自我的苍凉人生。离开还是留守?是捆绑还是放逐?要自由还是要牵绊?爱要如何滋养?可以解开束缚骏马的缰绳,给它自由,而寻根飘零的落叶,到底是要何去何从?不能否认,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暴露的蛛丝马迹,能准确地把观众引向作者的内心世界。






       

     3 ) 锡兰电影里的土耳其

    文/严杰夫

    在第五次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后,努里•比格•锡兰终于修成正果。他凭借新片《冬眠》,获第6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锡兰的电影并不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尤其是《小镇》、《三只猴子》等早期作品,如果不能接受他“自说自话”、黏滞迟缓的镜头语言,恐怕你根本无法坚持将它们看完。从《远方》开始,锡兰尝试对作品进行调整。此后的《小亚细亚往事》和今年这部《冬眠》,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与以往的不同。具体到《冬眠》,从现场观众反馈来看,锡兰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锡兰一改“惜字如金”的姿态,在片中加入了大量的对白;二是《冬眠》的片长达到了惊人的196分钟,之前的两部作品《远方》与《小亚细亚往事》的片长分别为110分钟和150分钟。

    当然,锡兰在改变中并未丢掉他个人化的风格。在画面构建上,锡兰仿佛对阴影有着特别的偏爱。无论在《远方》,还是在《小亚细亚往事》中,昏暗沉重的色块都占据着镜头的大部分。锡兰还用精致的画面,展现土耳其那些代表性的景致,《远方》里海风凛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小亚细亚往事》中一望无际的安纳托利亚大草原,《冬眠》里犹如外星球般的卡帕多奇亚,无一不是如诗如画、令人痴迷。在叙事上,锡兰则习惯通过大量的留白,构建出他的影像世界。在《小亚细亚往事》里,故事围绕一桩谋杀案展开,但在情节推进中,锡兰却将焦点对准案件侦破过程中,牵涉其中的各色人等。这些人物有着各自的生活和心事,却未在影片中详细点明,影片靠着大量的留白构筑起一个模糊故事,却有意无意中展现了土耳其社会的一个断面。

    小亚细亚,也称安纳托利亚。从地理上来看,安纳托利亚大部分被绵延无尽的草原覆盖,偶尔有几棵树矗立在草原中央,是这块地区典型的风景。正如《小亚细亚往事》的开头,一条公路从大片草原中划过,汽车沿着无尽的公路前行,两边景色仿佛从未改变,凶手自己也没办法搞清楚藏尸处。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在全国推行世俗化政策,以寻求民众对新国家的认同感。然而,安纳托利亚的小城镇里,没有像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等沿海城市那样,迎来快速的世俗化,传统的宗教和文化在这里依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让曾经在大城市生活过或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与未曾离开安纳托利亚的底层人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这种社会冲突,就是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的留白中想要表达的复杂意蕴。法官、检察官代表的中产阶级,显然已接受了都市文明和世俗化观念,而始终生活在小镇里的居民,则代表着传统。不同的人群对待谋杀案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背后却是分化严重的社会状态。而本次的获奖影片《冬眠》取景于卡帕多奇亚,也位于安纳托利亚的腹地。带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来观看,我们能明白,电影里回到山村经营小旅馆的退休演员艾登,很明显代表都市文明,他与代表传统的妹妹、妻子,以及旅馆里的租客,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聆听艾登和妹妹、妻子关于宗教、道德的争吵,就容易理解许多,那大段大段似乎不知所云的争辩背后,正是横亘于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间的巨大隔阂。

    可以说,将金棕榈奖收入囊中的锡兰,已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一起,成为土耳其的文化地标。在我看来,奥尔罕和锡兰的作品,都是基于知识分子的视角来观察土耳其社会,他们都体会到了土耳其人中弥漫的压抑、沉郁,这种情绪被帕慕克称为“呼愁”,在锡兰这里就是阴郁的色调和暧昧模糊的故事。不过,锡兰终究不是帕慕克,帕慕克多数作品的主题大都停留在中产阶级层面,锡兰却愿意关注到其他阶层。所以,锡兰镜头里的土耳其,尽管有些“失焦”却更完整。

     4 ) 第67届戛纳“主竞赛单元”印象



    交流越多,距离越远,反省越深,痛苦越大,终不免自我困顿,精神放逐。基于类似表达,我以为《冬眠》其实还是在致敬塔可夫斯基(《乡愁》)。只不过,锡兰这次摒弃了此前的拿手技而另起炉灶,用高密度且极具思辩的对白矛盾互攻,切肤之痛,使影片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的静默深沉。相比《乡愁》的越走越远,《冬眠》结尾绕了一圈最终又回到原点的处理则更像是对前者的补充或者观念上的另一种诠释。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主要依托台词且能保持高端却不做作的视野探索在近年艺术电影中也是凤毛鳞角,就算刨除掉出自契诃夫的部分对白,剧本依然担得起深远广阔的赞誉,或者说,其视野方面的优势胜过本届其他作品太多,与之相比,叙事上的匠气(捕马猎兔解冻痛哭独白之类设置)似乎也显得无足轻重。让人不解的是,很多人盘点2014年度电影时惯于概之为“小年”,个人不知这个提法依据在哪,在我看来2014仅有一部《冬眠》就已经足够“大”了,近年的金棕榈里面,我也想不出还有哪部能与之并肩而立。

    迈克·李这个老派电影绅士的作品则总是:剧本好表演好场面调度好,但意图明显指向刻意,有板有眼近乎至接部就班,诸多前作的配乐别致得近乎怪异也有拖后腿的嫌疑,整体给人感觉虽扎实生动,却不免规矩周正,主要欠缺还是气质上的一点轻巧灵动。而这次在《透纳先生》里,此前优点得到了一并保持,惯常软肋却被消弭于无形,情感更是难得地内敛隐忍到喑哑压抑,用透纳的画风拍摄透纳的生平也在形式和内容上构成微妙互文,基本没啥缺点可挑,属于标准的大师之作。

    《妈咪》则胜在情真意切,导演以其饱满炽热的情怀和极富创意的形式,将一个惯常亲情故事拍得嚣张而又绚烂,分分钟里满是个人标签和烙印。而且横向来看,年轻的多兰对于戛纳,其可贵之处还在于自内而外喷薄汹涌的荷而蒙气息及不管不顾抵死缠绵的原始生命力,挥霍却不知是挥霍,拳怕少壮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和多兰一样,1980年出生的爱丽丝·洛尔瓦自然也应属列戛纳新人,她执导的个人第二部电影《奇迹》,却自有一股质朴天然,静水流深的气质,尤为可贵的是影片传递的姿态,无欲无求,不依不靠,仿佛远处高楼的歌声似的,随风渺茫。与之比较,《第二扇窗》和《利维坦》的符号堆砌和隐喻密布,这种强加硬塞的拼凑拍法,也就被衬得只有做作和功利的份了。当然,在这后二部个人讨厌的影片中,《利维坦》还算始终保持了一种危机四伏的变奏倾向,这又比《第二扇窗》的想当然之外又毫无张力可言要稍好一些。

    此外,《吉米的舞厅》《星图》《两天一夜》相较分别对应导演的其他前作,也都只能称作为平庸,《吉米的舞厅》可以在诸多”好莱坞史诗片“中找到各种类似桥段和影子,剧情差不多能够按照一生二,二生三的方式往下推算预测。《星图》的问题也是旧瓶装新酒,变态又不够变态,妖诡也不够妖诡,基本上属于看过即忘的那一类。《两天一夜》乍一看还是典型的达内兄弟,但这次结尾的几度反转,却怎么也带不来曾经惯有的技巧和力量,画龙点睛不成,自然只能戳瞎了事。

    第三类影片是介于好差之间的中间档,它包括《圣罗兰传》《狐狸猎手》《锡尔斯玛利亚》《群鸟之悲》和《送乡人》。作为反好莱坞的人物传记片,《圣罗兰传》和皮亚拉的《梵高》渊源不浅。回避大事记,将名人首先还原成真实的人,用琐碎零乱的片断组装拼贴出其人七情六欲,这个方向虽然不乏吃螃蟹者,效果却未必屡试不爽,究其原因,大概是在曲高和寡与螺蛳壳里做道场之间,依然存在着分寸感的精度拿捏问题,换句话说,反叙事的叙事如果仅仅沦为姿态,观众自也没耐心随之精神分裂,跟着痴人发呓语。

    《狐狸猎手》围绕三个男人的交锋,难得地始终保持了一个相对中立的视角,表现抢眼的“杜邦先生”和最近正火的HBO剧集《The Jinx》的杜斯特还蛮像的,即影片虽然有对成因的深度挖掘,但人物的真实立场始终是隐着的,它是影片走向复杂幽深的关键。《The Jinx》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好,而贝尼特·米勒尽管已很克制,狐狸的尾巴到底还是露了那么几下(母亲去世后的放马、开枪前的看片等),这种主观镜头其实不提也罢。

    《锡尔斯玛利亚》的完成度没什么问题,它和《鸟人》在题材上的雷同甚至也无形中构成了一种角色对应,迈克尔·基顿此前是真的已经过了气,而朱丽叶·比诺什则显然还只是居安思危,真中演真和假中演真,到底孰假孰真?由此还可以说说真假虚实和戏中套戏这个事关电影的惯常命题,大概得从《你逃我也逃》、《日落大道》算起,看看近几年的三大节,《原样复制》《穿裘皮的维纳斯》《你们看见的还不算什么》《凯撒必须死》《鸟人》……为什么这个题材拍到现在还是扎堆出现?不是电影本身不好,而是凑热闹般都来这么一发,确实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群鸟之悲》有一个公知视角,主打的现实意义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姿态像是一个外地记者忠实地完成了一道采访任务,却难以去除油浮于水的隔离感。在法国恺撒奖上的横扫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就像伊拉克07年亚洲杯夺冠。《送乡人》不是正宗意义的西部片,和惯常类型片相比,它还有视角切换技巧和慨叹时光讴歌女性的情怀,但填充这个故事的诸多内容,从情节到细节,确实又还是“勇气责任承担沉默耍酷”的老一套。这个类型要拍得好看有新意,估计还得要昆汀那种,更痞更狠更血腥更多些出人意料才行。

    还有两部影片不好归纳比较,就内容而言,《再见语言》看了也相当于没看,据说3D和2D的视觉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其取舍标准主要还在观念。《荒蛮故事》靠六个独立的荒诞小故事拼贴,讨喜却也难言惊喜,有点意思但是又仅止于此,这个路子要是能有条辅线串联或者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像《七个神经病》那样既分得开又收得拢,份量可能才会重一些。

    《搜寻》和《人质》因为资源暂缺,至今还没看到。

    最后说下个人选择,《冬眠》《透纳先生》《妈咪》《奇迹》是一定要入选的,《第二扇窗》《利维坦》《吉米的舞厅》《星图》《两天一夜》这五部是一定不入选的,候补影片里,《再见语言》选或不选都有理由。另外三个名额,我愿意推荐《圣罗兰传》《狐狸猎手》和《锡尔斯玛利亚》。所以综观评委给出的最终名单,能在保证佳作不漏的前提下将关系兼顾猪肉分得这么平均,也是品味和用心的极好展现,个人仅代表个人,向以简·坎皮恩为首的评审团成员致敬。

     5 ) 冬眠

    影片讲述了退休演员艾登的生活,他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经营着一家小旅馆,和年轻妻子尼哈尔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的感情已经不复当初。他的妹妹则沉浸在离婚不久的痛苦之中。随着冬天的到来,白雪覆盖大地,旅店成为他们的庇护所,同时也成了一座舞台,上演出各种悲欢离合

    这是一部画面很美,动态的辩论赛。电影终究还是要运用故事和镜头说话

    “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都有很大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无所事事”。 这是这部电影里我比较喜欢的台词之一,仔细体会,能够看到自己。

    《冬眠》的场景相对较少,甚至显得集中而单调:要么近乎苍凉的山石堆砌的外景,要么近乎闭塞却精致的内景。影片后半段才逐渐展开,镜头总算找到了一些较为宏大的场景,白雪皑皑的大地,给了一个大口喘气的机会。

    《冬眠》看似冗长乏味,实则意味深长。它并非一条无所事事兀自流淌的溪流,而是一口清泉暗涌甘甜怡人的老井。

     6 ) 片尾的独白和契诃夫

    “Nihal…我没离开,我没能离开,我现在又老又疯,甚至变成了另一个人—— 不管你怎么想吧,我不知道。但这个新的自我不让我离开,并不是因为你才留下。伊斯坦布尔也没有什么我熟悉的东西,一切都很陌生,在别处也是。我谁都没有,只有你。每一分每一刻,我都想念你。我永远都说不出口,因为我太过骄傲。让我与你分离太过可怕,也不可能发生。但我知道你不再爱我,我知道我们回不到过去,我也并不后悔。将我当做仆从吧,亦或是俘虏。让我们一起生活,随你的心意。原谅我。”

    契诃夫全集第八卷《妻子》(汝龙译):
    “纳塔莉,我没有走掉,”我说,“然而这不是欺骗。我神志失常,衰老,病了,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总之,您爱怎么想,都随你。⋯⋯我总算战战兢兢,战战兢兢地把原来的我摆脱了,我看不起他,为他害臊。不过,从昨天起,在我心里出现的新人,却不容许我走掉。请您不要赶走我,纳塔莉!”

    她定睛瞧着我的脸,相信了我的话,她的眼睛闪着不安。有她在面前,我的心陶醉了,再加上她的房里温暖,我的身子也暖和过来了。我对她伸出手,像说梦话似的喃喃道:

    “我要对您说:除了您以外,我连一个亲人也没有。我从来没有一分钟不留恋您,只是顽强的虚荣心不容许我承认这一点。当初我们照夫妇那样生活过的日子,如今是无法挽回了,其实也不必挽回,您就较我做您的仆人,把我所有的财产都拿去,按您的心意散发出去吧。现在我心里踏踏实实,纳塔莉,我心满意足。⋯⋯我心里踏实了⋯⋯”

    我妻子带着好奇的神情凝视着我的脸,忽然轻轻地叫了一声,哭起来,跑到隔壁房间去了。我回到楼上我自己的房间。

    过了一个钟头,我已经坐在我的桌子边,写《铁路史》,那些挨饿的人不再妨碍我做这个工作。现在我不再感到心神不宁了。这以后,不管是有一天我同我妻子和索包尔一块儿在彼斯特罗沃村巡查农舍的时候看到的混乱情形,也不管是凶险的谣传,周围人的错误,我的老年的临近,都不能使我心神不宁了。如同战场上那些飞过的炮弹和枪弹不会妨碍士兵们谈自己的事、吃东西、修理皮鞋一样。我家里也罢,我院子里也罢,远处,四面八方也罢,都在沸腾着索包尔大夫称之为“慈善的狂欢”的工作。我的妻子经常到我的房间里来,眼睛不安地打量我的房间,仿佛在搜寻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去送给那些挨饿的人,为的是要“找到自己生活下去的正当理由”。我看出来,由于她,不久我们的财产就会一点也不剩,我们就要穷了。然而这也没有使我激动,我对她快活地微笑。以后会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短评

    这片子在剧作结构上是一个三幕话剧式的,分别是各自一个小时左右,从展示角色的生活状态和为矛盾冲突积蓄力量,到矛盾爆发,到最后的出口,它的对白更多时候是在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演员也在用最细小微妙的表演来展示内心和言语的矛盾,它呈现的重点是戏剧反差,引人思考,而不是戏剧冲突。★★★★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你的问题就是,过得太舒服了。你不知道感恩。”从吟游诗人到悬疑作者,这一次,三小时的众生浮世绘,锡兰不留情面的揭露着人性的伪善,再一点点熬出彻骨的寒意。情感的远近亲疏,阶级的不可逾越;高高在上的人慈悲为怀,捉襟见肘的人恨意丛生。嫌弃是常态,沟通亦无解。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 摄影没的说,仍然从头到尾华丽得把人震晕。我更觉得有意思的是一些很有人生智慧的台词,比如“想要得到某人的同情,应在自己没犯错误的时候对他诚恳道歉”等等。结尾15分钟算是把之前大段话痨对白提升了一个档次。超过2个半小时的不完美电影都不能上5星。

    1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 3小时16分钟搁在卡帕多西亚外星球般地貌中,以锡兰电影少见的大量对白,揪扯出人类沟通越深距离越远的困境。戏中的一切人物都没做错任何事,甚至都是自我世界里的老好人,却总在相悖的思维志趣和行为逻辑背后,酝酿并爆发着激烈且不可谅解的矛盾。很多时候谦虚和退让之德,只会让争吵中的对方视为挑事

    1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 无论是身在农村的知识分子叨逼叨想回到首都,还是那种冷静的讽刺背后所有的彷徨和悲哀,甚至是下雪喝酒打猎的日常生活都让我联想到契诃夫。唯一不好的是结尾太仓促廉价,简直要让人以为影片的主题是夫妻关系,其实导演的视野远甚于此。

    15分钟前
  • 时间是食肉的
  • 力荐
  • 会是今年的金棕榈吗???

    18分钟前
  • 马太
  • 力荐
  •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像巴别塔,是无解的。不仅仅是当地贫富差距造就的阶级矛盾,同一个家庭中两个人都互为炼狱... 看完《冬眠》,等字幕出现的时候我才发觉电影本身比这个题目和里面描绘的天气都要更让人冰冷彻骨,三个多小时如果能被其中大段的争论对话吸进去,其实不会觉得长

    2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一人一世界,他人即地狱,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在接近“冬眠”的空间内封闭,因此即使在谈论了这么多或深或浅的人生道理后,人生仍然是并永远是绝望的,这就是本质;我就是来看光线和构图的,室内打光华丽如油画,锡兰纯粹炫技,砍掉一半台词给四星。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 摄影真不错,土耳其乡村挺有格调的,但是这悠闲度假的节奏让作为影迷的我都会睡着

    27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 1.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分列不同立场,谁也不能理解谁,谁也无法说服谁,“面对”成了阐述,而非交流;2.尊严是穷人仅有的骄傲,骄傲是富人不愿舍弃的尊严;3.人与人之间是一场冬眠,安静地沉睡在冰冷之中。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落水驯马还在苟活,中枪野兔仍在残喘。穷人徒步千里道歉,富人驱车万里送钱。送来怜悯只能烧掉,跪下尊严只好晕厥。看似慷慨,却故意把玻璃价格报给对方;乐于捐助,却从未把旅馆床位让给灾民。名为俘虏,却有控制爱人的霸权;自称帝王,却是困在故乡的囚徒。自我麻痹的情感怪兽,自我感动的道德圣人。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3个多小时,越看越深刻。爱,与占有。爱的厮守,与年华的消耗。阶级间的理想主义,与阶级对立的不可弥合。人生的美好,与归路的孤独。所有这些,使得影片在看似依旧平稳的画面中,泛起惊涛骇浪。《冬眠》是一部静静流淌的电影作品,流过你每一寸肌肤,带着酸楚,带着悲凉,带着对人生无所谓的希望。

    36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 没有预想的那么沉闷,台词还是有很多内容的,再加上锡兰一贯出色的摄影。选景就独特,外景看来很奇观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花了三个半小时证明一个理论:“人和人沟通的实际效果,其中逻辑内容只起到百分之三十作用,其余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情感”。但话痨片一向不是我的菜。近年相对比较失望的一部金棕榈。PS:“你不能因为你善良,慷慨,就用你的这些优点去鄙夷别人”这一句最戳中。

    39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 赌今年的金棕榈非冬眠莫属,赞我的我都关注!

    43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力荐
  • 这是一部悲观主义深入骨髓的影片,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不可消弭,亲爱的你我之间却横着不可穿透的壁垒,每一次试图沟通最终都变成互相伤害。唯有冬眠,也许可以还世界清静,或者,各行其是,不再用语言,而仅仅听随心灵的交流。话唠成片,却精彩纷呈,阶级性、人性,透过蛋疼的聊天或争吵呈现出来。

    44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 锡兰想告诉人们,在文明世界的角落,慈善和贫穷、弱者和强者、丈夫和妻子之间已经慢慢转化为静止的对立——就像无比肃穆的自然景观,只能目睹它的存在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任何弥合对立的尝试都只会让双方漂移得更远。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 “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听到这句的莫名的绝望。

    49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 “每天,我抱着无数幻想醒来,却只在街上徘徊了一天。”雪夜放走的马,雪原猎杀的兔,女式拖鞋,孩童眩晕。在事业和婚姻瓶颈,面对一系列无可避免的阶级矛盾、姑媳矛盾……远方的伊斯坦布尔正如契诃夫笔下的莫斯科;孤独者,在哪里都是异国

    5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 电影里聚集了公知、圣母、文青、小民、刁民、和稀泥的,一个小社会里每个人又各成一个封闭的小王国自说自话互相攻讦。兄妹吵架和夫妻闹嘴那几段台词太带感,让人想冲进去跟他们撕逼……色彩的冷暖却凑正人的聚散,即使无法沟通也要做伴,唉。PS:我能看得这么明白,它自然就不如小亚西亚了

    52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