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温柔女子1969

    剧情片法国1969

    主演:多米妮克·桑达  Guy Frangin  Jeanne Lobre  Claude Ollier  Jacques Kébadian  Gilles Sandier  多萝泰·布兰克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猜你喜欢

     剧照

    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2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3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4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5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6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3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4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5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6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7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8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9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41

    详细剧情

      她典当最后的家当,一个金十字架,他震惊于她的美丽,多给点钱,她不肯要。美女与押店店主,一个珍视灵魂,一个贪求物质。错配的婚姻,开场已知结局:她用死亡换取自由。往后是押店店主第一人称故事,苦寻妻子自杀原因但徒劳,观众如堕迷雾,他自圆其说,画面故事益发绷紧。她的神秘,是布烈松的留白,观众的解读空间。导演爱把演员变“模特儿”,本次找来真模特儿杜明妮桑德,不因为她美,而是看中她的声线,但桑德的静,有澎湃感染力。布烈松第一部彩色,令温柔添残酷实感。

     长篇影评

     1 ) (短评不够写,待补充)

    我不会因为布列松,就盲目吹这片子。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小说,这要看导演本身是否要还原其主题,还是借其表达自己的东西。看的时候总在思考,为什么开头便给出女子的死?还是布列松的间离,防止观众过多的好奇,比如女主和男主的背景,女主出轨的具体情况,这一个死的直接交代就将观众注意力引导至男女主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假设两人最初都是善意的,男主看上女主,愿意给女主一定的物质生活,让其离开从前的不堪生活。然后女主发现除了物质上会好点,其余的毫无变化,她现在的出轨其实和她当初答应嫁给男主,本质上是一样的,然而男主通过买床让女主单独睡,让女主知道了男主知道女主要杀他,女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男主最初用钱控制住女主(比以前物质生活要好),但女主渐渐反抗,然后通过女主出轨事件,用负罪感控制了女主,女主无力反抗,最终自杀。可见女主尝试去爱男主,却从未爱上。

    但如果从男主角度出发,他看上了一位落魄的漂亮女子,想以自己的方式提供女子更好的生活,女子最初答应了他,并且他们有不错的开始,但随着二人矛盾的加剧,女主的出轨,男主变得十分痛苦,以至于女主杀他,他都没有反抗,仍期待女主回心转意,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女主却自杀了。

    假设女子男子最初都是善意的,最终一个死,一个活在痛苦中;但假设他们最初都是功利的了?或许就是世间的样子吧。也许这也是布列松省去的部分吧。

    导演技法方面,并没有布列松其他片子突出,但我留意到转场,隐蔽而高效,这得花点时间分析,以后再说吧。

     2 ) 绿色的温柔

    借用斯蒂芬·普林斯教授的观点分析此片:

    1、叙事结构:事件不按时间顺序排列,情节穿插,倒叙;

    2、银幕真实的模式:经典德国表现主义布景(透过网格观看主人公),加强了银幕世界的失重感与扭曲,通过空间让这个地点成为影片主题象征之一;

    3、影片形式与引发的期待:布列松的电影结构形式(面无表情、结构时间长、大段独白、主人公第一视角等),训练了观众,让观众逐渐调整期待,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故事;

    4、场面调度:布列松对景框内所有事物的设计和调度方式一以贯之;

    (美术总监负责视觉设计)

    (1)布景(遮片、微缩):采用实景,布景道具(金十字架、天秤、印章、方框书架)展现金钱世界面前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关系,情感的天秤从不偏袒任何一方,当其中一方越过雷池,便引发失衡,方框书架象征了权力与制约;镜子多处使用,表现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只能通过反射的自己沟通。(类似塔可夫斯基《牺牲》)

    (2)服装:年代感服饰,不同服饰代表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羊毛针织衫代表女主已跳楼后的现在)

    (摄影负责照明)

    (3)照明:高调光,硬光,高反差戏剧性;

    (4)色彩:绿色贯穿全片,(绿色外套、绿色枕套、绿色肥皂、窗帘)强化了影片的场面调度,突出了象征的精神状态,外化女主的不安焦虑。通过色彩让物件成为影片主题(温柔)的象征之一。服装暗示女主个性(温柔但焦虑)。

    (5)演员表演:心理类型化表演,强调克制(哭时捂脸等),面无表情,对白仿佛机器人。

    5、摄影:建立镜头(霓虹灯下车水马龙的夜晚街市长镜头),运动镜头代替剪辑,营造真实感,同时表现金钱世界的背景。

     3 ) 《温柔女子》与《温顺的女性》

    布列松首部彩色片《温柔女子》,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76年所著短篇小说《温顺的女性》。布列松独特的极简主义电影风格着实令人着迷,冷峻的处理方法好像更能唤起观众理性思考的神经。在拜读过原著小说后,我斗胆在这位伟大导演的作品词条下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理解,不吐不快。


    夫妻二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即丈夫掌控欲的不断树立与被打破的拉锯战)贯穿了整部电影,同时影片延续小说的以男子回溯自白的方式进行。其中讲述的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前期发展(第25分钟之前) 包括相识、求婚与婚后甜蜜生活的过程。虽说这部分是整部电影矛盾点最少的,但我们似乎感受不到任何欢乐甜蜜的气氛。除了布列松个人冷酷的处理外,也有剧本本身的原因:男子作为典当铺老板与女子初识,但在两者关系中总是处于绝对强势的一方,从破例接受她不值钱的典当品、提供招聘信息上的帮助、在女孩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死缠烂打的求婚到电影院里主动与妻子换位置免受偷腥者干扰都可以看出来。而男子的这种掌控欲、占有欲正是后续发展直到主题升华的铺垫、矛盾之源。这种关系上的不平等无法给观众带来普通言情片的观影体验。

    2.温柔女子的反叛(第25分钟至第60分钟) 从女子为可怜的老太太慷慨典当开始,夫妻二人的关系就有了无法愈合、愈演愈烈的伤口。电影台词也很好地解释了他们的矛盾:男子“精打细算”的性格利用金钱控制女子的行为,这就是前期发展中体现出掌控、占有欲的衍生。 当然,这里要说一下女孩被塑造成的形象一直是一位贫穷却不注重金钱,喜欢精神上层面上的快乐的美人。她当然受不了男子对自己如此束缚,便开始与其他人(对于男子来说那人是第三者,也是一个知道自己底细的人)在一起聊天攀谈,揭露丈夫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的“权威”似乎已不起作用,直接导致丈夫内心中歇斯底里的愤怒。于是,手枪作为矛盾顶点的意象出现了。男子在“偷腥现场”抓住妻子之后,手枪就公然放在茶几上。 电影中最精彩、戏剧性的一幕随即而来。女子趁丈夫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时拿起手枪,解开保险,对准了他的脸,最终却没有开枪。此时,女子的反叛到达顶峰。有趣的是,女子不知丈夫在装睡,而男子却知道温柔的妻子可能要杀了他!这巧妙的情节直接将二人的状态完全颠倒。当他为她单独设置床铺,一切真相都在无言表演中水落石出,女子反叛的壁垒,连同着她的自尊心一下被摧毁得荡然无存,而男子从“疑似被绿”的被动状态一下变成让妻子极其有愧于自己的状态。这种在关系中夺回主动权的状态正是他想要的,正如他接过咖啡时那微微上扬的嘴角。

    3.通往自杀之路(第60分钟至结束) 女孩大病一场,她的身体与内心都变得虚弱无力。而丈夫在此时却不注重在妻子身上花更多的钱,因为他的这种病态掌控欲在此时已经达到了顶峰,她已无法再反抗他,无法再做一些他观察不到的事情了。此时也已是冬天,是丈夫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但是打破他掌控欲的第二根稻草便是女孩的沉默与哼唱。沉默,是对丈夫的态度,而哼唱,是唱给自己听。纵使身在家中,内心却早已飞离了他。敏感的丈夫当然察觉到了这点,哼唱使他病态的心愤怒,但这次他遏制住了自己的愤怒,加上之前对妻子的错怪与医生的嘱托,转换成了另外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疯狂的恳求、示爱、描绘愿景,甚至是抛弃尊严的跪舔。这也是他在这段关系中走投无路的最后方法,为的也是能让她像以前那样对自己有敬仰之情。她被丈夫的欲望吓哭了,此后面也无表情地顺从了丈夫,“我会做一位好妻子”不是甜蜜的承诺,而是一颗已死的心。他没有看出来,他又因为重新“掌握”主动而感到快乐。二人的感情已烂至骨髓。 悲剧一触即发,白色丝巾在空中飘落,她自杀了,永远的打破了丈夫的掌控欲,而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与愧疚之中。物质上离了丈夫寸步难行,而精神上却又受着他的暴力,死亡是最好的解脱。自杀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它是精神世界中矛盾的集中体现,是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也因其骇人而倍感有力。


    所以故事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故事,压抑,有力,短小精悍。在读过原著后,我对电影的理解更多了一些。为什么我认为布列松很适合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因为原著小说的视角正是以男子反思与回忆的独白形式完成的,故事的因果、过程,自己与妻子的形象,都是通过他疯癫的话语回溯出来的。陀氏并没有直接对事情经过进行客观描写,有的部分反而因为以男子的口吻叙事而着重强调或是省略掉了,这需要通过对文本或镜头的解读而得,所以这种去表演化的表演也正好只是还原了事情发生的过程,转而用旁白与镜头语言尽可能还原、暗示男子的内心想法。

    布列松对原著的一个大改动就是将二人看的戏剧变为《哈姆雷特》,发生在第一次吵架之后,而且《哈姆雷特》的戏剧情节占了足足有5分钟的篇幅,必定有着情节方面的推动作用。但我又没看过《哈姆雷特》,只好对这种处理进行猜测。我感觉插入这段戏剧的尾声是为了暗示女孩即将到来的反抗与斗争,这与《哈姆雷特》的主题似乎能靠上一点边(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 )。目前还没有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虽然我给这部电影打了5星(感觉电影还蛮好看的),但我认为布列松对原著的改编并不是特别成功,原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生动,细节很多。就像短评说的那样布列松“只是工匠式呈现了故事里每个人行为”,电影可以更长,情节更多更生动一点。还有我并不同意《温柔女子》是在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而是关于男女情感上掌控与被掌控的关系,这样得出的悲剧才更有力。相比较之下,原著标题的翻译《温顺的女性》(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比《温柔女子》要好。温顺表征地位,女性表征群体类型,与男性相对。

     4 ) 静好之困

    贫困中的美丽女子时常去当铺变卖一些小物件,一来二往认识了当铺的英俊小老板,二人约会、结婚,你情我愿地开始了甜蜜的生活,然后在钱的事情上有了摩擦,因为女的发了善心,多给顾客几块钱,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对白。

    丈夫:你怎么这等慷慨?那是我的钱。

    妻子:是的,但不代表你就此拥有控制我的权利。

    还有,丈夫说:“这天我们还是照样有鱼水之欢,她没有变换姿势,我只拥有了她身体的某个部位。”由此,怀疑她有了外遇,遂尾随跟踪,果然出轨了。

    新浪潮运动中的导演惯常迷恋一种停滞感的叙事镜头,乍看,觉得是胶片老化,其实是在故意营造在场感,20世纪中期的审美理性被欧洲的思想界带到了事件性的高度,让电影更有嚼劲,让表达的主体和被表达的客体充分暴露瑕疵,来佐证生活的真实性。总体判断上,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艺术家们几乎一致地关注现代性困境,他们挑剔着,坚韧地介入残缺的人世,悲观而不颓废。所以,他们总热衷于不厌其烦地观察、解构工业化下的精致生活,想告诉人们,贫困中的苦难也许可以被物质满足所驱散,而安逸中的困顿无药可救。

    电影的结局是,妻子跳楼自杀,高富帅丈夫的既往不咎和一往情深丝毫动摇不了她的决心,她其实是憋死的。

     5 ) 如果换成阿佳妮+特吕弗的组合

    从小驴子巴特萨追到温柔女子,

    布列松还是那个布列松,女主人公变成了神仙姐姐,美的不带一点儿烟火气,从头到尾一件绿了吧唧不起眼儿的外套,难掩天姿国色,这样的美人不能有太多喜怒哀乐,否则就容易走形,就容易花容失色,就不美了。

    想想多米尼克桑达芳龄17演这部电影,她能有多少喜怒哀乐可以溢于言表?如此美人,却完全是导演手里的人偶,我不知道是替桑达可惜,还是替布列松可惜。

    布列松的电影,实在不应该用这么光彩夺目的美人,他的电影是灰暗的——灰暗的力量,美人的光彩冲淡了灰色,于是很多观众只见美色,不见灰暗。

    17岁就开始主演著名大导演的电影,桑达多次担纲维斯康蒂,西卡,布列松,贝尔托卢奇的巨作,而且都是女主,知名度和获奖却远没有比她小四岁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多,是因为太漂亮了的缘故吗?

    我幻想《温柔女子》中温柔到神经质、神经质到自毁的女子由阿佳妮来扮演的情景。。。

     6 ) 布列松说//死与生之间的对峙

    {文中的大括号{}内容为译者所加。}

    从若干1969年的关于《温柔女子》的访谈中选取的提问与答复 Questions and responses taken from several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1969 about A Gentle Woman


    采访者:为什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为什么是《温柔女子》?

    布列松:你要知道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怀有无止境的钦佩与爱。如果我选择了这个故事(俄语名是Krotkaja,后来被翻译为法语La Femme Douce),作为我的影片《温柔女子》的基础——一个有点反讽的标题——如果我选择了这个故事,是恰恰因为它并不很好。它在一些地方是过分移情,过于卖弄辞藻的,有点是一件被笨拙地弄糟的事物的意思。我得以让它为我服务,而不是我为它服务,而又不损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不造成亵渎。我采用必要的内容。我将其去俄罗斯化,并将其带到当下。它发生在当代的巴黎,讲述了一位年轻的丈夫,他的年轻妻子,还有他们的年长的管家的故事。

    采访者:你为何将这个故事设定在当今,而不是去保留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设定的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装饰风格与风俗习惯?难道你不害怕这种时间上的移位会使角色不那么可信吗?

    布列松:我不将自己视作是在制作一部充满雪花,三套车,拜占庭(Byzantine)教堂,毛皮大衣,还有胡子等等的影片。我改变了角色的实质,甚至是主题本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中,其潜在的主题是在那位丈夫试图在他的自杀了的年轻妻子的尸体面前为自己找正当理由时所折磨他的责任感——罪恶感。在我的影片中,潜在的主题是这位丈夫在无声的尸体面前的怀疑,不确定:“她曾爱过我吗?她曾背叛我吗?她曾知道我爱她吗?”等等。这是关于不可交流性,即哪怕是在两个住在一起的人之间都是未被意识到的。沉默,秘密……这位丈夫向死去的妻子问这些问题,而他知道——这就是其令人难受之处——她将永远都不作出答复。

    采访者:你的不使用专业演员的事实想必在《温柔女子》中为你造成严重的问题,因为角色们都是很紧张不安的。你是否需要为你的表演者们拍许多条?

    布列松:你要知道,我停止使用专业演员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这不再为我产生任何问题也已经很长时间了。在本片中,我比在其他影片中拍摄更少的条,部分是由于彩色影片的拍摄与加工处理的花销。

    采访者:你对于这个故事省去或更改了许多东西。

    布列松:我消除了角色之间的年龄差异,它对自杀并不起解释作用,或者说会过分解释。它是个糟糕的托辞。没有年龄差异,不可交流性依然存在。我也更改了典当商人 {的设定} ——因我设想它在俄罗斯已不复存在,并且它在我们这里肯定不以同样的方式存在。我试图找到一些相似的东西。我用罗马街(rue de Rome)上那些小饰物店的其中一家替换了它。我保留在一间商店里有物件与现金的流通的外表,它可以唤起原初的设定。

    另一处重要更改:我将丈夫的独白替换为他与管家之间的一场对话。但是最重要的是,吸引我的并非这对年轻夫妇的颇为平庸的故事,而是一场持续的对峙的可能性,是两个图像——死了的年轻女子与活着的年轻女子——之间的一种不断重复的并置的可能性。电影书写——它是一种书写——从其中源源而出。它们不是闪回,而是别样的东西——死与生之间的对峙。

    我还对这位女性角色,这位年轻女子投以更多关注,因为在我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与那位折磨自己,为了确定他是否对她的死负有责任,是否负有罪责的男子更亲近。我认为我为这本书添加了一个色欲的维度,在其中,这位女子能够表达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种十分纯真,非常直接的色欲。

    采访者:所以当她使她的睡袍滑落时……

    布列松:这并非是无缘无故的。某一种色欲离开了裸体就不能被唤起,但我所说的不是典型的刺激:两具躯体在床单下翻滚。在戏剧中,我们变得对此习惯,但如果裸体不是美的,它就是淫秽的。

    采访者:在晚餐一场戏中,角色通过他们的汤勺的声音被区分开。

    布列松:那只是一种展现面对面地喝汤是多么可怕的的方式,只有喝东西的啧啧响与勺子在碗中的叮当响。在类似于此的时刻中,所有的声音都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采访者:你在影片中插入了颇长的一段《哈姆雷特》(Hamlet)的戏,在一个剧场中由演员表演。

    布列松:设想到这种大喊大叫的坏习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就已经存在是很奇怪的。但是我们的伟大演员们并不叫喊。雷姆(Raimu)不叫喊。杰拉•菲利浦(Gérard Philipe)以一种很轻柔的声音饰演洛伦扎齐奥(Lorenzaccio),依然能使坐在后排的观众惊呆不动。

    采访者:你是否认为爱注定会 {让人} 毁灭,或会 {让人} 自我毁灭?

    布列松:我没这么悲观。我相信爱。我也许甚至会说我只相信爱。对人的爱,也有对事物的爱。爱向理解的方向前进:我们通过爱而理解。但我认为被误解的爱,被糟糕地施行的爱,也存在。

    采访者:自杀的原因并不清楚。

    布列松:要理解一桩自杀的真正原因总是困难的。

    采访者:声音在影片中扮演什么角色?

    布列松:在影片结尾,即女子将要自杀的时刻,这里的沉默与声音的戏剧性远比任何音乐所能激起的都要更强烈。但沉默必须被引入,它必须被对声音的使用所引起。

    采访者:为什么女子的汽车里的朋友从来不露面?

    布列松:因为没有理由这么做。有意思的是与这位男子有关的事实,而不是这个人本身。他可能是另一个人,甚至可能是好几个人,都不重要。这是又一条基本原则:赋予每个角色属于他的位置。如果一个角色是中心人物,赋予他中心地位。如果一些角色扮演次要角色,你就不需要经常展现他们。当在一部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被赋予同等的注意力,这就是一件十分糟糕的事。

    采访者:但是在这里,这种省略,这个角色的谜是很重要的——我们想知道更多。正如女子的过去被省略一样,我们想了解更多——这有着重大的正面价值与深刻含义。

    布列松:这是又一条基本原则,一条除了真正的伟大的人,如卓别林,之外少有人理解的原则:经济。以空无一物做出一个夸张的动作——这就是目标。然而习惯上是做相反的事,展现一切,不管是什么:一切都是好的。结果呢?因为没有经济,所以没有情感。在任何事物中都要有经济。在举止中,比如说。一个举止,当做出了一个举止,应该传达出很多东西。

    采访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他的故事视为幻想性的,尽管他也相信它有一层隐含的现实……

    布列松:这是真的。许多人认为幻想性故事就是关于不寻常的角色和奇异的情景。{其实} 幻想性之物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是以很近的方式观看的脸部——再没有比真实还要幻想性的东西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幻想性来源于那位丈夫的唤起过往的独白。依同样原因,我不将我所做的视为对当下和过去的混合。对我来说,{影片中} 没有闪回,没有语调的断裂,一切都发生在一段一致的短暂时间内。

    采访者:在你的影片中,几乎每一场戏都被一扇门的打开或关闭框起来。封闭的空间对你有何含义?

    布列松:门对人的生活是富有意义的:我们关门,我们在关上的门后面说话,当门是打开的,关上的,或者半开着时,我们所发生的对话也会不一样。而且,门意指离开、改变的意图,因为你必须做一个动作去打开或者关上它们。

    对我来说,门主要是一个音乐元素:首先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我认为很重要,但更多是因为它们所强加的节奏——一种专属于电影的节奏,因为它们,实际上,是段落之间的分隔符,或者是一段乐谱的度量单位。

    采访者:音乐对你来说如何重要?

    布列松:恐怕我在我的一些影片中误用了音乐。不过——我这么说是因为这发生过——我更乐于有一位盲人观众多于一位聋人。这么说吧:我觉得对于一个宇宙的创造来说,声音比视觉更为必不可少。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位音乐家,多于一位画家。


    注释: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 俄语名Фёдор Достоевский, 1821-1881)俄国作家、军官,曾任军事工程师,嗜赌,患有癫痫。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被捕,在执行死刑之前一刻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他在后期作品中向早期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加入宗教、哲学、心理学的思想,其文学风格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文学界。

    温柔女子(La Femme Douce, 俄语名Кроткая)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7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乃受一则新闻报道启发而作。

    拜占庭(Byzantine)四世纪至六世纪发生若干事件,标志着罗马帝国的东西分治开始。以希腊语和希腊文化为主的东部罗马帝国的名称是罗马尼亚(Ρωμανία)或罗马帝国(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以前是古希腊城市的拜占庭(Byzantium)后来成为其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基督教于380年成为国教,于1453年灭亡。之后,在西欧出现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与拜占庭帝国(Imperium Byzantinum)的称呼。奥斯曼帝国(Osmanlı İmparatorluğu)和俄罗斯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俄罗斯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此称号延续到1917年的革命为止。拜占庭建筑综合了古代西亚、古希腊、古罗马和巴西利卡(Βασιλική)的建筑特点,其教堂的格局分三类: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希腊十字式。

    哈姆雷特(Hamlet)全名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又译《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Shakespeare, 1564-1616)于1599至1602年间创作的悲剧,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有震撼力与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哈姆雷特对谋杀了他的国王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的叔叔进行报仇的故事。

    雷姆(Raimu, 1883-1946)本名朱尔•穆拉尔(Jules Muraire),法国演员。

    杰拉•菲利浦(Gérard Philipe, 1922-1959)法国演员,战后明星之一。

    洛伦扎齐奥(Lorenzaccio)法国作家、剧作家阿尔弗雷德•德•缪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写于1834年的同名戏剧的主角,即十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政治家、作家、剧作家洛伦奇诺•德•美第奇(Lorenzino de' Medici, 1514-1548),以刺杀了表兄、佛罗伦萨公爵亚历山德罗(Alessandro de’Medici, 1510-1537)闻名。杰拉•菲利浦在1950年代演过一版,由让•维拉尔(Jean Vilar, 1912-1971)导演。

     短评

    布列松首部彩色片。1.可以理解布列松以其特有的冰冷、去情感的拍法来呈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能的意图,但比起导演的其他作品,实在忒闷了一点。2.以大量的开门和关门来结构影片,形成一种韵律,呈现出不断的行动和进展的情节。3.首尾相同的环形叙事,凸显生与死的相隔。4.哈姆雷特剧中剧场景,为影片增添了额外的解读维度。5.女子出轨对象始终无正脸出现,亦彰显了布列松的极简主义美学。6.电视中播放的几次节目:赛车、不列颠空战、赛马,似乎也喻指着敌对与角力的两人关系。(6.5/10)

    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 9.1;“I am that power which intends evil but engenders good.”

    3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 布列松的第一部彩色,没有特别用到色彩,倒是那种让人看得心里发慌的压迫感还在。

    5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 #HKIFF# 修复版。通常不喜欢Voice-over多的片子,但大师总是厉害在……成为例外。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Voice-over揭示的与隐藏的一样多,加上桑达冷冷的美及少言寡语,反而空白更多了。

    8分钟前
  • btr
  • 力荐
  • 这是一场控制的牢狱灭顶、强势的枷锁收紧,娇柔甜蜜被扼杀、信任尊重被抛弃的拉锯战。伤害在冲动中裸露着利齿,报复在冷酷中吞吐着毒舌。攻守之势争夺,胜利者在制高点上享受精神高潮,柔弱方在独自舔伤。温柔的沉默抗争,凝结成最终伤逝的血红。布列松极简模式更增冷峻。

    9分钟前
  • 漩涡之外
  • 推荐
  • 布列松拍片似下棋,对演员的使用是单纯的“摆布”,摆好、布好、调较好,按想像而非真实的逻辑。演员非人,是其手下运筹的无思无感的棋子,仅需在指定时间按指定路线完成走位,做完规定动作即可。小津亦有此倾向,但远较布列松含蓄自然。我好奇侯孝贤那样力求剔除任何戏剧性的导演,会怎样看待这种造作

    14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 布列松首部彩色片,极简主义风格的延续,一个女人的悲剧。

    17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 影像与其承载内容的严重割裂。从“电影作者”角度看简直完美(看完这片[第七大陆]的惊艳感大大降低),但情感表达被完全抽空抽干,僵硬至极。布列松既然无视演技的力量,又何必选这样的题材……创作思路上和[白夜]是完全相反的;“所有的动物都是用同样原料构成的,真奇妙”;多米尼克·桑达

    18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还行
  • 完全简化了陀氏小说中男主人公核心行为动机,讽刺是主体叙事方式仍旧是男主独白,只是工匠式呈现了故事里每个人行为……可陀氏是心理小说呀,愚蠢的改编。

    22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 我也曾以为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很幸福,现在想来都是狗屎。她就是一个花瓶,可远观不可亵玩。。。不爱你的女人易碎而冷酷。。。non pitie!

    26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 温柔女纸活得不浪漫啊,死得浪漫啊。简约唯美载影史的“飘”shi

    27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 大银幕看过了Dominique Sanda,也是非常满足了,在“L'Univers de Jacques Demy”里,她满脸自豪地说“只有我的角色为爱殉情”,她何止在德米的片子里殉情?

    3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 还是有点受不了布列松的“僵尸对话”风、对人物心理的粗暴简化、过度留白信息量到画外的手段。一个很复杂的婚姻悲剧,被处理成一种“冷酷女文青的强扭的瓜不甜”,失望。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 622@陆心 回味真长,布列松的那一抓太精确。

    37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 1.真是高明,开头便率先设置了女主的死亡,让观众对于男女主角的行为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评判;2.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注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婚姻中的两人还没有共同爱好;3.“她看起来备受打击和侮辱,我对她看到极大怜悯。我也感到某种满足,我享受我们的不平等。”所以说,婚姻内的出轨很难以一方的原谅、宽恕而成为过去。一旦出轨行为被发现,婚姻中两人的天平便已失衡,无论如何也回不到过去,一方感到内疚自责,一方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幸,最好的结果就是好聚好散。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看得真累啊,55

    43分钟前
  • snowark
  • 还行
  • 人的感情需要设定条件,做出承诺才能维持的话,这算真感情吗?也许是“感情交易”,这种交易的本身就是悲剧,自杀式的结局正好就发生在deal的那一刻。

    47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 我想要稳固的幸福。为什么从一开始我们都喜欢沉默。对白像诗一样优雅含蓄。起初沉默是暧昧和情趣,然后是距离和猜忌。面无表情眼神冰冷,这并不是爱情应有的模样。

    50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 #重看#仿佛重温了一次斯万式用嫉妒滋养的感情,初始便是不平等的婚姻契约,开启悲剧序幕;双方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错位,让一方的控制欲膨胀到突破内心牢笼,另一方的蔑视同步也生长到恐惧层面,「温柔」是沉默的铠甲,罩住彼此冰封的心灵。虽重点在于情节之间的联结,但仍能感受到双方疲累的撕扯,男主自叙口吻亦符合陀翁原著。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谈爱情都像在讲人生。

    53分钟前
  • 小艺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