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结婚多年并育有一子的戏剧导演查理和女演员妮可因工作分居而不得不走向离婚,在这场为了争夺抚养权的离婚拉锯战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真实感人的细枝末节牵动人心。两人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10分钟的吵架名场面太过真实,诧异编剧是多懂生活才写出这样的台词。
一:Nicole认为Charlie没有遵守契约,没有照顾她的感受搬到洛杉矶。但Charlie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契约,只是她的一句随意表达,就如同要买个柜子一样,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婚姻中有太多的时刻就是如此,对同一件事情的份量认知完全不同。一方认为对方是严重违约,另一方却并不将其视为契约,甚至连口头承诺都算不上,只是某种“说过的话”。
二、女方开始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例如,Nicole说的是“我们双方的律师都将我们妖魔化了”,而不是单纯指责一方。但Charlie的回应却是“诺拉更过分”。无法就事论事,用同样标准来对待处在争端中的双方,而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
三、谈及孩子感受的时候,男方始终认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继续居住在纽约,是女方的教唆,而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这里面有两重问题,第一是男方无法面对孩子做出的选择,很大程度是和自己的行为相关,第二是就算和自己的行为相关,只要自己有合理理由,也可以不承担责任。既然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而必须有一个人为这种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事情承担责任,那女方就必须背负起教唆的罪名。这其实已经是在给争吵中的一方定罪了。后面还有更多给女方定性的言语。 四、后面有很长的一段,Charlie一直在评判Nicole,从自己的角度上评判如果Nicole离开了他,也不会幸福,因为她并不想有自己的声音,只是抱怨没有自己的声音,评判她邋遢,评判她演技退步,评判她装作受害人身份等等。这里甚至都不是评价,而是评判。评判意味着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权利以法官的身份或者高人一等的地位给对方定性。Nicole并没有用同样的方式攻击回去,她的语言集中在表述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无论是“觉得婚姻是地狱”,“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和你上床都觉得恶心”,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感受,而不是攻击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直到最后,才集中爆发为“大家说你是个自私的人”,注意这里仍然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定性对方,而是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别人对你的评价是有道理的,原来我现在才认识到这一点。 五、Charlie给自己的出轨行为洗白的一段真是名场面中的名场面。第一是把再次把责任推到女方身上,“你应该难过的不是我fuck her,你应该难过的是我跟她在一起很快乐”。因为你让我不快乐了,我就天然正义地拥有出轨的权利,同时需要反省的人是你,是你让我不快乐,导致我的出轨。其实我还不太想出轨呢,都是你逼的。第二是,我年少成名,为了和你结婚,已经放弃了睡更多妹子的机会。这已然是对你最好的恩赐,你居然会为了我只睡了一个人而生气,真是太不明事理了。Charlie的这种自我牺牲感,和“ 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是一个重量级的世纪自恋。 六、最后的捶墙爆发,Nicole说的是:我不敢相信我竟然要认识你一辈子。仍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述,包含对自我的厌恶和自责。而Charlie的回应是“You are fucking insane”。仍然是贯穿始终的“YOU”,定性,评判。
在后续一长串的诅咒之后,仍然是Nicole展示出了不忍和柔情,去安抚情绪崩溃的Charlie。而Charlie的一句对不起,却是这十分钟里唯一的不真实。因为“对不起”意味着如果不是出于礼节性的道歉,他开始有了基本的反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如同Nicole所说:你的自私已经完全内化了,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自己的自私。也许这个地方,Charlie说一句:“你不要再逼我了!”才更符合人物的自恋与自私。哪怕他意识到自己一长串诅咒的丑陋一面,但需要承担责任的仍然是女方,因为如果不是女方步步相逼,他本来可以继续是那个温文尔雅玉树临风的才子。 贯穿这十分钟乃至全片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在现有权利结构下女性的觉醒和男性的不自知与对女性觉醒的不适应,以及这两者带来的不可调和的冲突。Charlie一再强调过去的生活在纽约的生活才是对的生活,是值得延续的生活,其实不仅是涉及亨利在哪里生活的问题,而是在缅怀那个他曾经拥有绝对优势的权利关系。来到洛杉矶,意味着一切权利关系的扭转和强势地位的丧失。很多人同情Charlie,是因为看到他一步步地失去,陷入困境,却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他原来是拥有最多的那个,才会有后面的失去。而Nicole,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人人都记得导演是谁,却不记得那个女演员叫什么)。而一无所有的Nicole,到最后还在给予,为Charlie点菜,在他诅咒自己去死的时候安抚Charlie,给Charlie系鞋带。 Charlie只是在同事面前唱了一首歌,一首动听的歌。
Nicole在Nora的办公室袒露心声的时候,我注意到Nora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幅很奇怪的摄影作品:
这张照片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拍游客在美术馆看画的背影?摄影师拍这张照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张照片的构图的重心全挤在右边了,左边多出一张小画,还故意留着一把空椅子?
这是我当时注意到这幅作品的第一反应。
这张照片的原图我没找到,但因为它的场景特别像是在米兰的布雷拉画廊里拍的,而我正好这几天想去布雷拉逛一圈,于是就有了去布雷拉找照片里的这张画的打算。
果不其然在布雷拉里找到了:
布雷拉应该是在这几年修整过了,不但墙壁颜色换了,许多展品的位置也都换了,因此摄影作品里这幅画左边挂着的小画也没有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幅画的原图:
这幅画是由意大利画家Paolo Veronese为威尼斯修道院画的Cena in casa di Simone(《在西蒙家的晚餐》),是Veronese晚餐系列中的一幅作品。作品描绘了西蒙请耶稣吃饭,耶稣赦免罪妇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场景。在宴席中,西蒙告诉耶稣,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当地的罪妇,耶稣却回答西蒙:“我来到你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她却用眼泪洗我的脚,并且用她的头发擦干。你没有用亲吻礼仪欢迎我,但她却从我进来以后就不停地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她却用香膏抹我的脚。我告诉你,她所表示深厚的爱证明了她许许多多的罪都已经赦免。”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主体和重点都会被放在画面的中心,但Veronese却在画面中心位置画上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在为食物缠斗的过程。而作品的重点——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却被画家放在了画面最左边的位置。
耶稣并没有在看抹大拉的玛利亚,而是在观察画面右方宴席中发生的一切。他在看大人,看小孩,看猫狗,观察着人间发生的一切世俗情节。
现在再回看那张摄影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摄影师会把最左边的那张椅子空出来了。
摄影师模仿Veronese的特殊构图,让耶稣的观察对象透过二维油画,同时也囊括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而在《婚姻故事》的这个场景里,导演也同样模仿了摄影师的构图方式,将Nicole放在了沙发最右边的位置,再一次升华了油画原作中耶稣观察着右方发生的一切世俗故事的场景。
这是Nicole第一次和Nora会面的场景,此时Nora正坐在左边在聆听Nicole倾诉。
Nicole最后一次在办公室和Nora交谈的时候,Nora告诉Nicole,女人自古以来就负责完美,不能有任何瑕疵,而人们却可以接受男人不负责任。耶稣死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是他的母亲,创造耶稣的上帝不仅没出来帮一下忙,连他的母亲在受孕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塞佩都没有出来贡献一颗精子。
----------------------------------------------
摄影师在构图的时候,将左边的一幅小画也拍了进去,弥补了左边座椅的空缺。尽管在布雷拉里这幅小画已经没有了,我还是找到了这幅画的原作,是一个画家描绘耶稣降临的自画像。
不管我们多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任何亲密关系归根结底都逃不开权力关系。
在影片描述的关系里,Nicole是弱势的一方,也许因为她“在见到Charlie两分钟以后就爱上了他”;也许因为(如Charlie吵架时说的)当时她更想结婚,而Charlie并不那么想结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而社会对女人(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女人,也就是妻子和母亲)的要求总比对男人高得多——(如女律师所说)父亲只要能陪孩子玩玩就值得称道,而母亲的任何小瑕疵都是不可饶恕的;丈夫会做饭烫衣服值得妻子写在“我爱你的100个点”里,而妻子不关碗橱门都能被指控为slob。
一旦有了强势方和弱势方,就有了忽视和压迫。弱势方的愿望不被重视(夫妻俩可以为了查理的工作去欧洲半年,却不能为了Nicole的工作去洛杉矶一年),声音不被听见(Nicole很想当导演,但Charlie的回答永远是“也许下次吧”),长期被要求无条件付出并且被视作理所当然(Charlie认为Nicole为他演戏天经地义,甚至在Nicole接到电视剧演出合同后认为片酬当然应该用来投资他的戏剧公司)。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而且强势方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Nicole说:你太习惯自私,早就根本意识不到那是自私)。
遗憾的是,权力关系里的弱势方若想争取权益,也许从来只有一条路:拔刀相向。Nicole这样做了,她的女律师代表她这样做了。但更遗憾的是,我们从来要求亲密关系必须是温情的、为对方着想的。因此在拔刀相向的那一刻,这段关系已经必然结束。
离婚战役打响时,Charlie最初的反应是惊愕、不解、觉得Nicole不近人情。Charlie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Nicole的律师:你怎么可以这样双重标准?
结果女律师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
我想观众看到这里大概会觉得这个女人恶毒讨厌。可是真相是:她说得完全正确,而且她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当强者在婚姻关系内用双重标准压迫弱者的时候(比如说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怎么不问问自己“你怎么可以”呢?
问题就在于:在亲密关系内,强势方永远不会大发慈悲去解决弱势方的困境,Nicole只有要求离婚,只有剑拔弩张地伤害对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她实现了并不过分的愿望:Charlie决定搬到洛杉矶住一年。可是为了这一点,他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婚姻破裂,双方互相厮打到遍体鳞伤,以及两份天价的律师账单。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本来都可以避免:如果Charlie能重视一下对方的愿望,夫妻就不至感情破裂;如果决定离婚的双方能坐下来好好谈,就不至升级为昂贵丑陋的律师大战。但从权力关系的角度,也许这些如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弱势方永远不可能靠温和的抗争在亲密关系内部得到强势方的施舍,拿出刀子是唯一的选择。离婚的丑陋不在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如今恶语相向,而在于揭掉了亲密关系的皮以后,权力关系就是这么令人恶心。
亲密关系的残忍之处还在于我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完美、内心的黑洞都甩锅给一段我们不再满意的关系。Charlie说Nicole“利用他逃离洛杉矶”,说Nicole明明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却把对自身选择的不满都怪在婚姻上,说“你当时明明是快乐的,你只是现在回过头去决定认为自己那时不快乐”。Nicole说因为婚姻,她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洛杉矶、放弃了导演梦。Charlie也说因为婚姻他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青春、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丰富的情爱生活。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完全正确,也都相当错误。亲密关系永远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这无可避免。但“因为婚姻,我才没能什么什么”的说辞大可不必,人生的不完美有其更本质的原因,也只能独自面对。把婚姻当作挡箭牌,当作不承认自己失败的理由,往往只是种自欺欺人的软弱之举。
而亲密关系的温柔之处,也许都在Charlie的那首歌里:它帮我们摆脱了孤独,它帮我们找到了活着的感觉。当一切过去,没有必要再“决定自己那时不快乐”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们那时毕竟是快乐的。
于是,当Charlie读到那封迟到的信时,当Nicole弯腰给Charlie系上鞋带时,我们忘记了前两个小时的丑陋,在眼泪和微笑中原谅了一切。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承认:他们毕竟爱过对方。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
14年前,诺亚·鲍姆巴赫根据自己少时父母离婚的经历创作了《鱿鱼与鲸》。青春成长的喜剧要素和知识分子的自嘲,让这个离婚故事伤感却终究无害。讽刺又辛酸的是,那个站在鱿鱼和鲸鱼面前,自以为理解了成年人情爱规则的少年,在14年后成为了离婚故事的当事人,用一部《婚姻故事》重新解读了婚姻爱情和其他魔鬼。
拆下家庭和父母身份的温情壁垒,《婚姻故事》得以聚焦两个经历离婚的主角自身,用更精准也更残酷的笔触描摹一段亲密关系的终局。在这个过程中,有眼泪和争吵,有攻击与职责,矛盾铺陈又不断升级,按小时收费的律师像解剖尸体一样解剖一段婚姻,夹在其中的孩子被用作道具,错误和委屈被无限放大,而曾经真实的美好被无情否定和撕毁。
但这不是《婚姻故事》的全部。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往日温情的闪光,有尘埃落定的平静,以及站在爱情的终点上回望起点,回望整段爱情的发生、演化和发展后,对于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对曾经亲密爱人的珍重和放手。正是这样成熟而温情,情绪饱满又带人味儿的底色,让《婚姻故事》成为一部真正属于成年人的现代婚姻童话。
《婚姻故事》,不只是一个离婚故事。
空间
讨厌洛杉矶的Charlie,总是听到别人说,“洛杉矶空间很大”。
空间是《婚姻故事》里隐形的第三个主角。在这个周转于不同城市的离婚故事里,空间的叙事作用之一,体现在空间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上。Nicole和Charlie两人与各自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他们长久以来身份认同的外在体现,而他们置身的空间,与空间映照的自我,也随着离婚的进程有了更多象征意味上的变化。
洛杉矶与纽约的居住地之争是Nicole与Charlie最明显的第一个矛盾。两座城市,两处空间之间的差异,正是夫妻两人性格、成长经历甚至作为人的内核之间巨大不同的具象化表现。
生在好莱坞演艺世家的Nicole是真正属于洛杉矶的人:热情,外放,关心他人,享受家庭。她和住在洛杉矶的母亲和妹妹关系都很亲近,也能非常游刃有余地往返于泳池派对和摄影棚。这样的她,在拥挤的纽约,逼仄的布鲁克林公寓里,会“感觉自己很小”,而重返洛杉矶,争夺自由选择生活空间权力的执念,也成为了Nicole下定决心离婚的原因之一。
与Nicole相反,Charlie的灵魂归属地则是纽约,他与父母关系不好,早早独立,生活在冷漠的大都市反而让他安心。他看不上好莱坞的嘈杂,将身心都献给了剧院,而他习惯的场所,是灰暗而私密的小酒馆,只需和关系最亲近的剧组成员社交。
随着离婚的进程,Nicole如愿以偿回到了洛杉矶开阔的大房子,但Charlie却被迫进入他所不习惯的空旷空间,进入洛杉矶大而冰冷的酒店房间,空荡荡的加州公寓,沙发被搬走的冷清布鲁克林公寓,最终妥协,尝试到洛杉矶生活。在Nicole重塑自我时,Charlie却不得不将他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在此空间下建立的原有生活和身份彻底打碎。
空间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两个主角在同一空间时的距离,描绘出两人真实的情绪和对彼此的态度。特写和反打镜头是会骗人的,只有向后退一步看到空间的全貌,才能真正体会到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流动。在夜半的地铁上,Nicole和Charlie远远地沉默着;在激烈对峙的法庭上,Nicole和Charlie分坐在长桌的两端,低着头听着对方律师的攻击,彼此的身影在背景中虚化;而在Charlie空荡荡的公寓房间,保持着虚伪的礼貌,互相问候着的两人实际上正分置于画面两端,马上就要撕碎这残存的体面。
但疏离不是两人距离的唯一形式,在这个流动着的故事中,Nicole与Charlie之间也不乏近距离的亲密和温情。Nicole为Charlie剪发,蹲下身为他系鞋带,都一次次地重新拉近两个人的物理距离。甚至到最后分离的终局写好时,也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叠化,重新将已身处不同城市的两个人放回到一起。
就是这样距离与情感的反复,在亲密与冷漠,温情与疏离间的跳跃,给予了《婚姻故事》真实却清醒的质感。
权力
在跟离婚律师的谈话中,Nicole说:“我感到自己很小。”
这种渺小一方面是空间上的,生活在拥挤的纽约压缩了Nicole的自由和快乐,但更多是心理上的。Charlie作为导演而Nicole作为女演员的身份,框定了家庭与创作中指导与被指导,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而这层权力关系也直接导致两人之间创作权与话语权的不公正分配。
Nicole与Charlie的身份设置相当有趣,Nicole曾经是青春性喜剧里一脱成名的明星,而Charlie是先锋剧院的导演。在这种“艺术有高低”的话语体系下,Nicole难免不自觉地自卑,而在她放弃自主选择作品,将指导的权力都给予所谓更艺术更先锋的Charlie后,Nicole的声音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弱,而Charlie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习惯于自己处在权力高位,哪怕在两人即将离婚的档口,他也忍不住对Nicole最后一场演出的演技进行点评。
有意思的是,Nicole在戏剧舞台的告别演出,扮演的是代表恋父情结的厄勒克特拉。伯格曼的《假面》中,丽芙·乌曼饰演的女演员伊丽莎白,也是在出演厄勒克特拉时在舞台上失声,从此不发一语。
在Nicole脱离了丈夫创意上的束缚后,率先将离婚诉诸法律的她,实现了两人关系中的权力倒转。Nicole的妹妹向Charlie递离婚文件的段落可能是本片最好笑的桥段,涉及昵称、英国北方口音和一个莫名其妙的派。而随着这份文书的递出,Nicole也将影片的叙事视角毫无痕迹地交到Charlie手上。
《婚姻故事》双线叙事结构的有趣之处,在于视角总是聚焦在处于权力低位的那一方。当Charlie接过POV,他所面临的,是奔波,辗转,被动下的焦头烂额,客场作战的无力,最终失去家庭的归属和认同,失去存在感,在两年的万圣节之间,从invisible man变成了披着床单的幽灵。
在Charlie的视角中,穿插了一小段Nicole与律师排练的场景。此时处于权力低位的不再只是Nicole一人,而是所有在家庭与婚姻生活中被给予更高要求,被“好妈妈”“好妻子”标签所绑架和定义的女性。借Laura Dern扮演的女律师之口说出的“天父甚至没有fxck”,简直可以当选今年最佳的女性主义发言,也让观众在此时重新衡量Charlie和Nicole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导演在处理两个人物上尽量做到了公平,但还是能看出他作为离婚中的丈夫对Charlie这个角色的偏袒。这种偏心首先体现在银幕时间上,一整段调查员拜访的戏感觉是专门为了Charlie而加,以将他的孤独和无力刻画得更加细腻而深刻。但鲍姆巴赫仿佛刻意回避了Charlie出轨这一行为的不正当性,着重于用Nicole的疏离和离婚对Charlie的影响来为他辩护,为他赢得同情。
然而,Charlie在这场离婚中所经历的心碎与脆弱,与Nicole在之前婚姻中所经历的被忽视,被压制,被背叛相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一方面,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平权发言值得称赞,但另一方面,鲍姆巴赫又似乎仍无法跳出固有的视角,在Charlie这个角色身上显露出了一丝丝他作为男性的自负与自怜。
“故事”
《婚姻故事》是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
夫妻俩各自的律师,都早早向他们强调了叙事的重要性。故事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Nicole和Charlie如果想赢得这场离婚战役的胜利,就必须得重新编排记忆,向法官虚构出一个婚姻不幸福,对方是混蛋而自己是受害者的故事,即使他们都知道事实不是如此。
在这样的语境下,《婚姻故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离婚故事,它用精巧的双视角,向观众揭开一个残忍的事实:这是Nicole和Charlie各自书写的人生故事,这是他们不断讲给自己听,最终选择无条件相信的故事,从头到尾都与对方无关。
在那段精彩而爆裂的吵架戏中,终于爆发的Charlie,无情地反驳并推翻了Nicole不断告诉自己的那个故事。在Nicole讲述的故事里,她是Charlie的附属品,被Charlie困在布鲁克林的一隅,被剥夺了发声和创作的机会,但在Charlie的故事里,Charlie变成了Nicole用来逃离洛杉矶,尝试新生活的工具。
这是Nicole和Charlie注定分开的最重要原因。Nicole觉得自己是标签,Charlie觉得自己被利用,所有人都被束缚在自己创作的那个叙事里,早已错失了沟通的最佳时机。
或许人类之间是无法真正沟通的,两个独立的个体永远不可能真正互相理解,因为人类是故事的动物,而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合理正当,绝不客观。
去年掌镜《宠儿》的Robbie Ryan,在《婚姻故事》里也再次用他绝佳的空间感,还原出爱情关系中的情绪流动和距离。Nicole和Charlie的吵架戏尤为明显,Robbie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该捕捉两个角色最为情绪化的特写,什么时候又该马上拉远,将他们无情地分置于画面两端。
曾配乐《玩具总动员》系列和《怪兽电力公司》的Randy Newman,为《婚姻故事》增添了童话般的煽情感,而故事中的两人,就像知道自己是电影中的人物一样,舒适而自在地借助配乐表达着情绪。虽然这种配乐加上舞台剧般灯光的处理,有点"push for emotion",像是刻意地在挠观众的情绪,但也不妨碍我们跟着人物每一次的落泪而落泪。
《婚姻故事》最大的亮点,或许就是斯嘉丽·约翰逊与亚当·德莱弗的表演。本片有大段的独白和大量的长镜头,但两位演员都以极自然而真实的情绪完美地完成。没有一处表演是让人感觉煽情或刻意的,Nicole动情处左眼流下的一滴泪,Charlie读信时脸部的抽动和哽咽,都和经历心碎时的我们如此相似。
斯嘉丽在今年颁奖季两大热门《婚姻故事》和《乔乔兔》中贡献了极为不同却各具魅力的两位母亲形象,今年注定是属于她的一年。片尾Charlie的独唱惊艳了不少人,其实大家或许都忘了德莱弗也曾出演过《醉乡民谣》,也曾在《都市女孩》里执导过话剧,才华横溢的“司机”在之后还有一部更为严肃的《酷刑报告》,而这位当时一摘面具丑倒一片的凯洛伦,已经用他绝佳的选片眼光和越磨越精细的演技稳稳地走上了演技派道路。
到最后,Charlie和Nicole还相爱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Nicole在争吵时仍会不经意叫Charlie“亲爱的”,会为Charlie拿奖而发自内心地欣喜,而Charlie,在不得不自己找个理发师后,一定会想起最后一次Nicole为他剪发时的温柔。Nicole在那封最终还是被Charlie读到的信中深切表达了对Charlie的爱意,而Charlie,终于回到他舒适圈内的小酒馆,唱的却是一首关于爱人的歌。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还重要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婚姻故事》不是一部婚姻劝退指南。它对准的,不是婚姻生活中的丑陋和不堪,相反,它肯定个体叙事在婚姻与亲密关系中的悲剧性影响,但也肯定个体在不再适合的婚姻之外成长和重塑自我的可能。
但这不意味着《婚姻故事》不伤感不遗憾。在做出了理智的成年人该做出的正确决定之后,分离了的Nicole和Charlie,一定还会遇到能毁了自己睡眠的亲密爱人,但这个新人能否像离开了的那个人一样让他们感觉alive而不是alone,谁也无法保证。
从“我们”退回到“我”,alone is alone, not alive。
People don’t accept mothers who drink too much wine and yell at their child and call him an asshole. I get it. I do it too. We can accept an imperfect dad. Let’s face it. The idea of a good father was only invented like 30 years ago. Before that, father was expected to be silent and absent and unreliable and selfish and can all say we want them to be different. But on some basic level, we accept them. We love them for their fallibilities. But people don’t absolutely accept those same faillings in mothers. We don’t accept it structurally and we don’t accept it spiritually. Because the basis of our Judeo-Christian whatever is Mary, Mother of Jesus. And she is perfect. She is a virgin who gives birth, unwaveringly supports her child and holds his body when he’s gone. And the dad isn’t there. He didn’t even do the fucking. God is in heaven. God is the father and God didn’t show up. So you have to be perfect and Charlie can be a fuck up and it doesn’t matter. You will always be held to a different and higher standard. And it’s fucked up, but that’s the way it is.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这句据说出自特吕弗但是找不到出处的话,似乎很适合用来形容《婚姻故事》。电影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种爱情中的两难状况——尽管我们在情感上依然需要彼此,但我们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这段感情阻碍着我们去实现个人价值。
这就是鲍姆巴赫通过电影告诉我们的事:既有爱情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有事情无法解决的爱情。需要注意的是,这既不是为了歌颂爱情,也不是为了劝退婚姻。正因为爱情和个人价值都如此重要,这注定是一个双重绑定的结构,并不会因为语序的变化而落入某种道德结论。选择任何一边都是一道深渊,而另一条未被选择的道路则会即刻像幽灵一样冒出,形成一个痛苦而吊诡的循环,这也是《婚姻故事》如此让人心碎的原因。
爱情中有太多这样的困境。很多人相信,爱情中存在着不可饶恕之事,比如出轨。然而爱情中同样存在着不可偿还之事。爱情常常让我们想死,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杀死我们——当我们选择了和某个人一起的人生,就是杀死了其他的可能性,可能是少睡了很多女孩,可能是放弃了心中的梦想。但是爱情又常常让我们活过来、活下去,哪怕是在我们诅咒对方去死之后,我们依然需要抱着对方的大腿哭。这些矛盾都形象地反应在男主片尾在酒吧里的独唱中——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我们在很多浪漫爱情电影里看到过爱情的开端。在最开始的时候,爱情是那个X factor,是无法说清一二三的神秘感觉,是让择偶条件清单短路的额外之物。但在《婚姻故事》里,鲍姆巴赫拍出了爱情的终结。于是我们发现,到了最后,爱情依然是剩余之物,是在经历了所有的撕扯、诅咒、清算后,依然无法被抵消的东西。就像一杯茶,喝到最后,杯底仍有黑黑的渣滓、茶末,它们曾经是茶的一部分,现在却不再有被喝的价值(事实上你也无法真正喝光一杯茶,那些剩余物总能顽强地残留在那里),上海人管这个叫“结结头”。鲍姆巴赫在片中反反复复地拍的那些相似的片段——半夜修门、剪头发、点沙拉、系鞋带……他在拍的正是爱情的“结结头”。
《婚姻故事》中那些充满幽默和辛酸的细节,不知是否来自鲍姆巴赫本人的离婚经历。有人说他是在前妻孕期时出轨,《婚姻故事》不过是他对于这段经历的粉饰,也许真的是这样。我们在影片看似公平的叙述中,仍然能感觉到那些微的偏移。女方总是更占上风的那一个,她率先提起诉讼,掌握全局,又先一步move on。而男主,这个后知后觉、疲于应对的可怜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他的软弱、被动让观众无法不宽恕他。电影中,斯嘉丽有各种各样的哭泣,但是亚当司机得到的才是最关键的一哭。
我们应该让导演的私生活去影响我们对影片的判断,或者仅仅看到了一部好片子,就去假装无视电影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吗?在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依然是这个双重绑定的结构,没有一方可以掩盖另一方。对这个问题唯一错误的回答,就是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继续烦恼,继续困扰,对待婚姻和故事我们都应如此。
3.5;比起老伯劝退婚姻的最高作《婚姻生活》(致敬《芬妮与亚历山大》一幕,必须感叹一下),残酷性仍逊不少,密集台词打造的撕扯戏剧性,过于着力于表演而削弱整体深度。律师那番关于缺席的上帝父亲倒是痛快,镌有当今时代的特征。婚姻的假面就是如此容易卸掉,爱和恨的浓烈度相当,更容易捆绑,对对方寄予的希望一旦变成失望,恨意便如野草滋长;两人如困兽般互吐毒箭,每扎上一个洞就是我在你生活中留下的证明,用恨反证爱,用破碎的愤怒宣泄不甘的选择。若双方都有极强的个性或较高的自我追求,婚姻真的是一个累赘。
能共苦 却不能同甘。婚姻走到这样,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人 。墙上的破损尚能修复,关系的裂缝应当如何修补。不是不爱了,而是婚姻一词对爱情太过沉重了。
重点是一点都不黑色,爱与恨都有点无伤大雅的意思,无感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2019威尼斯第三场#此片过于真实,请谨慎观影。很简单的生活场景,交代东西仿佛每个人都有所经历。关系中的彼此看不见、付出与妥协、丧偶式育儿、吵到开始互骂对方祖宗八代、砸墙摔东西,但真到离别之时,又有一丝怀念,觉得没有好好告别…大概相爱相杀,这就是爱情吧。为司机的演技打call
我的父母现在也很容易吵架,他们十几岁就结婚了,应该是初恋就结婚了;我一直觉得,婚姻不适合有独立三观的人,因为独立的三观很难妥协;婚姻是一个妥协和迁就的过程,对有独立意识的人说来说太难了。我还是不想结婚,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接受这一点。
4.5 其实是“离婚故事”。绝对不是那种很容易感同身受的故事,就算是离婚夫妻也很难经历这种山崩地裂的行同陌路,太残忍了。鲍姆巴赫这个人本人来说,确实总是那么自我沉溺、还处处带着文青的酸溜溜的讽刺,他期待亲密关系,却内心深处对其表示怀疑,甚至还会对女性产生恶意揣测,这些小细节都体现在他的很多电影里。但是!我真的不可自拔地喜欢他这种毫无保留的,甚至有些残忍的扒开伤口拿来笑的精神,作为一个艺术家,性格上的缺憾有时候就像宝石里的杂质一样,没有或许更好,但这样才成就了他。两个主演都太好了,根本忍不住会跟着他们狂流眼泪😭
爱在离婚诉讼时
比起得到(或造就)令人欣赏的爱侣,我们永远更喜欢成为值得欣赏的自己。就像你和你的恋人合影,照片拍完后你总是先看自己拍得美不美,而不是先去关心对方被拍成什么卵样,一个道理。这道理如此简单,偏偏爱情故事都不这么讲,以至于有时候讲出来真实得令人怀疑。人们习惯用爱和不爱去阐释所有结合与分离,但真实的核心是,比起自我实现(如果有可能的话),爱便没有那么重要。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What I love about this film is 它是那么的温暖又那么令人心碎。它是坐在粉色毛绒抱枕上的Scarlett Johansson,笑着哭着讲述着属于她部分的婚姻,讲述着她的爱与挣扎。它是在转身离开房间的Adam Driver,一道门,将他温柔的眼神关在房间之外。它是从无话不说的欢乐时光,到凝望菜单时房间里漫长的沉默。它是彼此望向对方温柔的眼神,也是房间里相隔最远两个座位上躲闪的目光。它是所有最深情爱意所有点点滴滴所有曾经拥有的回忆都变成彼此憎恶对簿公堂的理由。它是脆弱与崩溃之后抚摸在彼此发丝之间的手。它是镜头懒散晃动,它是生活片段的蒙太奇,它是台词在欢笑与尴尬之后令人哽咽难言的留白。它是彼此最细微情绪的表演。它是风浪后留给彼此最后的温柔。如果生活是一面白墙,那么婚姻就是墙上拳头砸出的那个洞口。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拿了伍迪·艾伦的剧本,但小老头绝不会写出这么笑中带泪的结局。从纽约到洛杉矶,从一见钟情到咬牙切齿到互相凌迟到精疲力尽,离婚如同一场风暴过境,将所有心存善念的点滴化成冰雨。能够平静做成前夫妻的万中无一,讽刺的是——他们需要比经营婚姻还努力的经营离婚才行。我的年度最佳两性电影。
毫无深度。
看的胸口闷,以为自己心脏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大口的、彻底的喘气。期间还把窗户打开了,蒸了两锅菠菜馒头。太压抑了。大家都恋爱吧,不要结婚。一生的承诺太久了,所有参与者都疲惫不堪。
特写的撕逼确实很有效,但是对婚姻的解析就如影片唯一的那场法庭对峙一样,矛盾而流于表面,反倒是对LA vs NY的展现很到位。不用比伯格曼,跟「蓝色情人节」都差着一截
婚姻中没有对错,只是细碎的感知和错位期望让彼此疏离。艺术家和好丈夫很难统一成为一个人设,此片强烈建议所有喜欢艺术家的文艺女青年观看!
离婚把一个男人自我营造出来的幸福世界给撕开了,昔日所有的事情都得围绕他来转,至于妻子、孩子怎么想,他想当然地觉得也是按照自己的来。所以在离婚的撕扯中,他感觉自己倒霉透顶,所有人都在针对他羞辱他毁灭他,而他只能笨拙地应对,结果也很失败。夫妻之间那些微妙的相处细节,一旦拿出变成攻击对方的利器,便会分外伤人。两位演员把这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绪演绎得好好。另外它也让我想起了《革命之路》。
爱情中无法完满的种种,吵架戏十分精彩,当然关于“完美母亲”和“像上帝一样不在场的父亲(甚至不用f*ck呢)的讨论更甚。结尾确实好哭,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想起来深爱的感觉还是会流泪😭(片头亮出Netflix的大红N时全场鼓掌,不知道在戛纳出现会不会被嘘)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