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性学三论很好的影射
《钢琴教师》浅论
《钢琴教师》这部影片是以佛洛依德的性学三论作为理论支撑而形成的一部关于性异常(性错乱)的电影。当自我与本我相差太远,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分裂,女主角看似高傲的外表,却拥有一个嫉妒自卑的心以及她种种看似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行为都可以通过佛洛依德的理论进行解释。
性欲与食欲作为两大原欲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两种强大的力量。而佛洛依德认为除了食物之外的通为性驱力。他认为的这种源欲力经过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生殖期这四个发展时期 ,然而任何一个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满足,那么一些人将会进行较退化的性行为方式来表达其性欲,这样便形成了性异常现象。在《钢琴教师》中,女主人公在偷窥完别人在车中做爱之后,竟是蹲下来撒尿,而这一种行为使我们可以推测出她在心性发展过程中曾受过挫折,在肛门期的性欲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其产生这样较退化的性行为。
孩提时代对母亲的眷恋固着是指很多恋母情结的心理症者很难将原欲力移开母亲意向,原欲与母亲联结过久,即使过了青春期,母亲的特征还深烙在其选择的子女身上,而这种固着是指病态的人停留在早先的爱嗜和满足里,不敢向前跨进,其多半源于自信和安全感的缺乏,所以不探索新的状况,宁愿仍旧依恋于母亲的怀里。电影中女教师已接近不惑之年却仍旧与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如小孩在一般围在母亲怀里,同妈妈重回五六岁时的感觉,强吻母亲,在被男学生施虐之后,最无助的情况下仍旧最先想到母亲。都说明了她外表高傲内心却极度自卑,以及不能放开的去接受正常性行为等等,也证实了她有着病态的内心固着。电影中早已到了婚嫁年龄的女儿带男人回家仍被母亲强烈干涉,女儿外出,每隔几分钟就会接到母亲的电话,这种来自母亲这种强大的占有欲或许证实使她这种病态固着形成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弗洛伊德强调,女孩并没有像男孩那样体验到强烈的阉割恐惧,所以他们的超我发展比男孩要弱一些。阉割情结通常是由长久的恐惧造成 ,但是女人也可能受到阉割情结的困扰。女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现她的身体构造与男孩子显然不同。这种察觉刺激她产生强烈的潜意识反应。她觉得受了骗,她感到身上有某个重要部分被偷去了,而错不在她,因而她也许会抱怨母亲不该这样生下她。于是她们之间可能产生一段生活上的摩擦。而这种损失感也许多多少少会影响她的一生。当一个女人具有这种感觉时,她会认为女人在社会上只占着次要的地位,她厌恶自己不幸被生为女儿身,于是她对男人,对生命,以及对自己的态度,都可能被强烈的阉割感涂上许多色彩。 而这一点直接可以解释女主人公对性的异常行为,这也是是整部电影最主要的理论支撑点,以至于导演用了女教师在浴室自己对自己进行阉割的一场戏,直接表明女主人内心的对女性身份的自卑,厌恶与对男性拥有生殖器的嫉妒,只能靠自残来发泄自己的欲望,以及解释了她对性,对男人异于常人的态度。整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不接受正常的性行为,用高傲的外表伪装自己,远离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工作群体,强势的用手掌控男学生的生殖器官,为其口交却不让其到达高潮。口交作为正常性行为的前戏却被她当成全部,当然这一点也暗示了女主人公在口腔期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较退化的性行为。这些行为都表明她有着的强烈自卑感,极度扭曲的病态心理。电影中,女教师的女学生因紧张不敢上台最终因为男学生在旁陪伴而顺利经过彩排,在这种男性强大安抚力下,更加刺激了女教师的自卑与嫉妒心理,使其将玻璃渣放入自己学生的大衣里,导致自己的学生无法演出。还有一场戏即为女教师在报摊遇见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尴尬与道歉却被指控与反问学生说是对女性的鄙夷,虽然是在问自己的学生,其实也她自己的内心看法。
电影中还有一场戏即女教师自己前往成人影像店观看影片,与此同时将小孩子的物品拿在鼻头深吸从而来发泄满足自己的性欲,这种性对象的不适当替代品被称为恋物症,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性对象被某种物品所取代,此物虽与性对象有关,却完全不适合作为正常的性目的。都可以证明她在人格发张过程中,原欲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又从剧情中得知他父亲在自己小时候就疯掉,最终死在精神病院,这对她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或许这也解释了她对舒曼的偏执狂热与理解,并且认为没有人可以像自己一样理解舒曼,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像她一样拥有一个同样精神失常的父亲,和一个孤独的童年内心世界。这种恋物症属于性偏好障碍的一种。性偏好障碍原称性错乱,指一系列异常的性行为,其中也包括窥阴癖,性受虐与性施虐等等。窥阴癖中的偷窥者把偷窥的对象想象成自己,而使自己能充当他者而成为主体性爱的目标或发动者,即偷窥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个人的性爱标的物指向自己即是自体爱,这种人通常对自己没有自信,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内心畏惧真正的与他人情感互动,内心敏感,很难与人产生真正的感情。电影中女教师在停车场偷看他人在车中做爱,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发泄,在厕所挑逗男学生却又不真正满足,在男学生做爱却又呕吐等等迹象都表明她性错乱的严重病态。
前文中有提到提到性错乱的另外一个症结即为性受虐与性施虐。电影在“承”和“转”两个部分很重的篇幅来描写女教师对性受虐的癖好。一是编剧剧情发展需要,二是此部分的描述可以更加突出女教师的性行为异常从而说明她在成长过程中原欲的发展受到严重的侵害,从而导致形成了成年后性行为异常的种种症结。或许我们可以推测到她之所以希望男学生先虐待他然后“临幸”于她的原因——电影中有提到他父亲精神失常,或许他常常殴打女教师的母亲,然后与之做爱,而正在发育期的女教师看到了这一幕幕,使之形成了这样的性心理,使其认为在受苦中得到才能得到快感。而电影中,当男学生真的前来施虐她又躲避害怕,又可能使某种恐惧心理在作祟,真正的恐惧原因也许与她年某种幼时更亲密的情欲冲突有关系。
整部影片中,女教师的行为可谓是佛洛依德性学三论大部分理论的影射。在影片中她多次看向窗外,或许她在寻找一种真正美丽的投射,可是却无果。因为她所有的行为不是只要期待,意识改变就可随之改变的,像最终当她意识到自己错误,重新寻求男学生的爱时,与其发生关系却呕吐,实现自己被虐后得到性爱的幻想时却不做回应。这是一种病症,难以完全治愈的心理病症。
2 ) 爱之幻象
她看着他轻快的背影远去,把长长的餐刀插入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不,不是殉情寻死,是想给此时的痛苦切开一个明晰的出口,让肉体的疼痛暂时覆盖精神的绝望。
她走出剧场的大门,顺着任何方向。
字幕升起,没有音乐,静默的黑暗重重压在我心上。
她40岁,面庞并不漂亮,而是料峭的孤独和清澈的钢琴曲锻造出的那样一种美丽,凛冽,冰冷,傲慢,还有无法限量的被集聚和暗藏的幽深的热情。
他则是任何意义上的英俊。年轻,明亮,生猛,诙谐,温柔。学习工科的他对钢琴有一种说不清的天赋和亲和力。
他们的爱情来的有些突兀,一闻一见下的钟情。毅然决然势不可挡。
没有强调年龄的巨大差距,爱情面前,灵魂的煎熬是平等的。
仿佛一场战斗。
她一边极端轻蔑的拒绝他,一边因为爱的妒忌毁掉一个女孩弹琴的手。
这样残忍的示爱让人触目惊心。
亲情也同样针针见血。相依为命的母亲对40岁的她像对小学生一样的看管,无处不在的电话追踪简直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疯狂。她的忍耐终于崩溃,她们对打对骂然后哭泣相拥。
相爱就是要彼此伤害吗?
或许,也只有相爱的人才能伤害到彼此。
她说他已经等待他很久。我疑惑了这算不算爱情。还是一个困于井底的人,等待有人路过扔下一根绳子。
她以她惯常的傲慢和冰冷企图控制他。她认为爱是无条件的满足对方。
她的若即若离和病态索求让他愤怒的后退,他说她有病,让人恶心。但是他仍说爱她,自以为爱她。
童话中的爱丽斯掉进了树洞,下面的地道是如此之长,她向着地心坠落,手舞足蹈但没有任何东西抓的着,她想说话没有人听得见,她的脑海里开始出现种种奇思妙想,如果并没有奇境中的草地等待着接住她,当这样的坠落持续下去,当阳光的画面不注闪现又消失,爱丽斯一定会感到绝望。甚至尝试企图抱住空气。
深夜她哭泣着压住母亲的身体,狂乱的抚摸。
你疯了,疯了。母亲惊恐的喊叫。
她哭了,我知道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谁,这并不是绝望。
现在还觉得心被撕裂,当看到之前她坐在浴室里,用锋利的刀片划伤自己最柔嫩的地方寻求快感。那种熟练到程式化的动作和若无其事的姿态与肆意流下的鲜血形成了极为惨烈的撞击。绝望的气息由此弥漫。
而此刻,她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自我的煎熬,正视自己的欲望。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渴求需要另一个人。
对于她的病态,我更愿意理解成某种纯粹的极端的表现。就像曾经一度喜欢的suede的音乐,迷离颓废略带病态的歌声里有一种单纯干净的东西。她也是。请别因为表面的病态扭过头去,做出鄙夷的样子。许多东西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深层次的动因是相通的。就像对幸福的标准不同,对幸福的渴望和感受确是人所共有。在我眼里,她是单纯洁净的。
她渴望受虐,痛楚让人如此清醒的感知自己的存在,那是任何生命事物与外界发生关系中最强硬深刻的一种。她期望有人用此把她从平静到濒临窒息的孤独中拯救出来。
他深夜闯进她的家,终于嫌恶的,狠狠的给了她一拳,又一拳。鲜血淋漓。
你要的是这个吗?这感觉对吗?啊?!
她瘫坐在墙角,哭泣,摇头。
然后,
他终于占有了她,不是拥有。
她被她期待并深爱的人强奸。
肉体扭曲愉悦的时候,灵魂被搁置何处?
她躺在他身下,无声哭泣,不再作任何反抗。
爱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满足的喘息着说。
我曾经那样期待看到,他用年轻的身体炽热明丽的情感救她与无望的坠落中。而当他压在她身上气喘吁吁的说出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闭上眼睛。不忍看到她的表情。
爱丽斯继续向下坠落,不再思考和企盼。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虚无。
都是索取,忘记了给予。
母亲索取女儿的青春填补自己的孤独。
她单纯的索取他的爱和牺牲满足自己。
而他自以为是的爱情很快就变成了占有她的身体以挽回自己被拒绝伤害的自尊。
同样是绝望,《离开拉斯维加斯》尚有真诚的互相温暖,可以清楚的感知爱情的质地。而这里的爱情似乎只是一种幻象。
对于她,也许更是溺水的人乞求的一根稻草?
对于他,吸引或厌恶都发生在顷刻。爱终结于性,忘却比弹响一个音符更轻松。
每个人都丑恶,每个人又都显得那么真诚。
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借助爱的光环在阳光下招摇;那些生动而痛苦的灵魂在夜幕低垂时挣扎于绝望的边缘。
展现生活的极至是超越美丑。说不清他和她以及她的母亲是美,是丑,我只知道他们都残缺,渴望爱又不知爱为何物,绝望而真实。
我看到了我们自己。
看到了无数灵魂共有的那一个。
这是一部强劲的电影。力量的散发有内而外,心里的一根弦始终被绷得紧紧的。它把情感与欲望纯粹到残忍的一面表露彻底。炽热而凛冽,冷静并绝望。导演的沉着,演员的表演都无可挑剔。
3 ) 精神压抑
一位长期受母亲严格看管的中年钢琴女教授,在欲望长期被压抑下性格产生了偏差,年届四十还与母亲同房而卧。在动辄得咎的压力下,渐渐变得无法正常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所以总以严峻的晚娘面孔示人,而内心波涛汹涌,只能藉每天私下看A片或偷窥等变态行径来获得满足。
当她遇上一位年轻英俊的青年学生强力追求时,虽然两人彼此深深吸引,却被性格中的极端因子互相牵绊,导致了互相伤害的恐怖下场,不断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也彻底粉碎了每一个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丽信念。她把男主角当成挽救自己的最后希望,不仅向他展示她收藏的所有施虐刑具和绳索,并且一股脑把内心世界藉由书信吐露出,但这些尘封已久的肮脏念头吓坏了男主角,年少的他无法猜透出书信意含其实是求救讯号,因此两人的爱情开始逐渐分道扬镳。
无奈的是即使理智上分道扬镳,但欲望仍然不断来纠缠,当女主角后来主动开诚布公自己的过失后,男主角无法忍受诱惑于是重燃爱苗,然而这次短暂复合以一次不愉快的**经验告终。最后精神病传染到了男主角身上,他再也无法忍受女主角反反覆覆的变态行为,似乎总在愚弄他年幼无知,殊不知女主角的一切行径是一个受压抑心灵为寻找解脱的唯一办法,因此误会无可避免的造成了,他决定来到女主角家中,为她实现她心中彻底的欲望,鞭打甚至让她受重伤。她原来只是为寻求欲望的释放管道而已,没想到宣泄的方式过猛,回头却对自己造成了二度身心伤害。
最后女主角身心俱疲的精神渴望报复,让自己一手栽培的女学生右手致残,被发现后,又自伤,我们可以想见不断压抑后爆发、再压抑后更猛烈爆发的无限回圈下去,直到她或者毁灭或者得到救赎的一天。
4 ) 性之围城
“艾莉嘉是一个职业钢琴家,于维也纳古典音乐学院当音乐教授,40年来陪伴着妈妈一起生活,多年来没有男朋友,长期禁欲,习惯独自欣赏春宫片,偷窥及自残性器官来宣泄欲念,后来遇上年轻学生华德,更发展一段病态的关系。”
Isabelle Huppert把艾莉嘉这个角色演绎得相当精确、精彩,影片里给了很多她的脸部特写镜头,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总是她的眼神:时而庄重,时而无助,其实这两种眼神就涵盖了这部电影这个角色的所有。电影里的自虐,变态而畸形的爱情往往是许多观看者最关注的也是最后的结论,逻辑似乎往往会被推到萨德现象上去,但实际似乎并非如此。
有人说,这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我觉得这所谓“第三类人”的“女博士”只是一个泛指。以前听说很多有名的人的成功往往是由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性压抑,想来确实有一定道理。那些正值青春期天天奔自习室从早到晚泡在里面刻苦的,没有正常社交的同学,其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把学习当做性压抑的释放。据说类似于《钢琴教师》中女主角的这种现象在社会上一些非常成功的人群当中相当普遍,他们不同程度上经历着长期的性压抑导致性取向畸形。
第一遍电影是可谓完全不知其所云,只是看到了一个十分有才华的女教授,对音乐相当有造诣,相当苛刻,是个完美主义者。但40岁了却还和妈妈睡在一个床上,电影断断续续地反映着她那变态的性取向:到成人用品店的包房里观看色情电影,并在纸篓里取出别的男人用于拭秽的纸巾大力地如同呼吸新鲜空气般地嗅,在露天汽车电影院偷窥青年做爱以及在自家浴室用刀片割伤自己私处等等。直到帅气有才,又充满阳光与活力的男主角出现,电影的“色调”才貌似暖起来了一点,本以为会发展出一段才华惜才华的忘年恋情,没想赶到却迎来一场令人作呕的畸恋。终了,有些感触,但毫无头绪,也没体验到所谓的震撼,对整个电影各个镜头的用意完全没有方向,除了脸部特写的那双眼神……
于是乎再看了一遍,却发现了许多,或许只是我个人的揣测。影片单从钢琴教师艾莉嘉来看,从两个方面讲述了这样一个特殊人的两个方面的寻求解脱。
一个是精神理智方面的,最明显的场景是练琴房,当她聆听自己的学生弹奏着她钟爱的古典音乐钢琴奏曲的时候,她喜欢倚在窗边眺望,循着音乐的思路望着窗外,昭示着她的渴望,渴望脱离一定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暗含了她的“囚笼”。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像在冰球赛馆那次偷情失败后她冲出库房,冲进外面的世界等等。另一个是感性肉欲方面的,是通过展现她变态的性取向来表现她寻求解脱。在遇到男主角之后,她想控制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构想中的游戏去命令他。她诱惑他,却又故意不给与他满足,直到最后男主角华德厌倦了这种病态的虐恋,对她的崇拜、欣赏与爱情被一次又一次的令人作呕的病态行为所打击殆尽后,他决定报复,用她自己“渴望”的手段报复她,虐待了她,强奸了她。在最后影片音乐会开场之前进场时,面对这位钢琴教师的殷切盼望,却只是如同泛泛之交般匆匆给了她一个十分礼貌的微笑,伤透了已经爱上华德的钢琴教师的心。她拿起刀,狠狠地刺进自己的身体,却十分平静,身体已经麻木了,精神同样,如同行尸走肉般已经僵死了。这一切都源于长期母亲严格得病态的管教,社会对于这种优秀的特殊人群的封闭与他们的自我封闭,导致了艾莉嘉根本不懂得爱情,40岁了没办法获得一场真正的爱情,一切经验只能从成人用品店中重口味的色情商品中获得。在遇到男主角之后,仿佛遇见了她牢笼外的阳光,她一直在琴房窗边眺望的阳光。她很想留住他却不知道如何适当地表达,居然写信要求男主角性虐待她。华德太年轻了,根本无法理解她的这种行为是她企求他帮助自己寻求自我解脱的信号。40年没有爱与性的滋润,似乎身体失去了知觉,甚至需要用刀片割裂自己的私处来释放自己,来向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
电影描写的当然是社会上这类特殊人群,但似乎却又紧紧叩问我们每一个人。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其实十分像一排重重的“栅栏”,艾莉嘉她推开一道门,又推开一道门,又推开一道门,终于来到了“外面”,却又走入了一个新的“栅栏”……好似在问我们的主人公能否逃走,又似在问我们自己是否能逃走……让我想起了《围城》……
5 ) 忘记舒伯特以及那张脸庞
你觉得会有恋爱?
从普通的意义来说,这又是一个终极命题,“恋爱”这种东西其实也就是几个神经元搭起来的生物电效果,对于同辈,对于晚辈,对于长辈,都是一样。究竟艾黎嘉是爱上了甘华德还是被母亲如老婆管丈夫一般的恋爱式禁锢都说不准,就我个人而言并不觉得艾黎嘉存在寻常概念上的爱情,她对甘华德的爱时而偏向极端的控制,时而偏向极端的低贱,不愿表露,妒火中烧,而且还捉摸不定。甘华德被动地接受艾黎嘉的手淫的时候,他的表情无比不解与无奈,这与他之前在上流社交里侃侃而谈音乐审美的艾黎嘉似乎相去太远了。但是,喜欢看上去“高雅”一些东西的人,就真会喜欢“高雅”的性爱方式?后来看到艾黎嘉扑上去给甘华德口淫,却呕了出来,我只能深切感觉到变态,这比感官世界里割下阳具更变态,比漂流浴室里头拿鱼钩去钩自己的阴道更让我觉得变态。而那封她要求甘华德在她面前读出来的信更是直白地让我想到萨德。
钢琴,又是钢琴
90年代以后五部有名气的有关钢琴的影片,撇开<the pianist>这样讲战争中人性的,<the legend of 1900>是浪漫绚丽的,不过虽然金壁辉煌,但好像有些浪漫得过了头,<shine>是色彩比较明亮的,但是杰夫里.拉什扮演的却是一个疯疯癫癫的钢琴家,而<the piano>则是阴冷一些的,霍里.亨特的哑女形象深入人心,这种弹钢琴的角色似
乎更被奥斯卡青睐一些,那么<the piano teacher>呢?似乎不是“阴冷”二字可以形容的了。片中有很多自上而下对于敲击键盘的镜头特写,黑白构成的琴键恰如艾黎嘉心态的两种极端,要么当女王,要么当奴仆。
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
哦,舒伯特!不得不承认舒伯特的作品是我接受得比较少的,艾黎嘉倾心于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品,而且在艺术歌曲中对于钢琴和歌手的配合把握得非常到位。不过舒伯特是个早逝的天才,影片中不停地强调舒伯特,似乎是为这种瞬间即逝的感觉的执着。像老处女一样生活着的艾黎嘉在现实中无人可爱,并不是她不想爱,她只能去爱死去很久了的舒伯特,而里头她频繁地提到舒曼,也是一个最后精神失常的诗人作曲家,这种恍惚的状态加上勃拉姆斯对舒曼夫人克拉克常年的暗恋,呵呵,我想这可能就是原作者Jelinek的喜好吧。不如忘记舒伯特,忘记那些让人癫狂的关系。
性压迫与心理状?
我说艾黎嘉的这种样子怎么让人眼熟,后来看了那篇有关引用弗式理论的文章,我才反应过来,对嘛,这不就是四五年级的小女孩嘛。那个还具有男性心理,对性的了解只能通过窥视的年龄。起初还觉得她是一个胆子很大的人,可以在一堆大男人中间大摇大摆地冲进性用品商店,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冰球队的用具房里做爱,可以翻过身来去强奸自己的母亲。可如果她正处于一种百无禁忌的年龄呢?正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小孩子,才会嫉妒自己一把手教出来的学生被甘华德逗笑,才会耍小把戏废了她。比较普通的说法,是一种性压迫,Jelinek在原著里是放大到整个菁英社会对女性的摧残,但放在影片里,导演Haneke似乎把原因缩小到了母亲身上,并尝试弱化这个原因。可能是怕两个钟头的时长说不好这个东西,怪不得Jelinek本人对最后的编剧并不满意。
镜头+细节
上面说到Haneke弱化了母亲对艾黎嘉的高压政策,但是在片头还是有很多小细节暗示了这个现象,包括追问归家时间和撕烂艾黎嘉买回来的时髦衣服。影片中的镜头相当冷静,主观镜头很少,构图上面很是讲究,布景一般是精致的大厅,不瑰丽但很干净,不奢华但很高雅,一般前景和后景是要强调的人物,中景比较空旷。有几次Haneke在前景安排人在说话,但是后景显现出的人是动作偷摸的人,在镜头中一目了然。片中的机位基本不?
结尾
结尾好像是比较暧昧,艾黎嘉本来算好了是去捅甘华德,却发现甘华德抛却了强奸她时那种病态的模样(至少是表面上),回到了最初青春热情的样子,她似乎觉得缺失了什么一样,然后就自捅了一刀,这一刀实在不重,既不会残废也不会让自己死掉,而且Haneke在最后还给了一个让她大摇大摆出去的镜头,艾黎嘉走出镜头,人来车往,一切如故。
6 ) 低垂着眼睑
女主人公最突出的面部表情就是低垂着眼睑,她在生活中的姿态也是如此,不苟言笑,俯视众生。可是也许只有她自己能明白这种端庄的姿态背后掩藏着不恰当的天真。书,我读过半本,语言比较晦涩,充满自爱自怜和自我毁灭的味道,情欲被扭曲成一种窥视和拒绝,不断窥视性感画面,引起蓬勃的欲望,同时又拒绝所有正面的表达。只能在私密的空间里舔舐欲望的残渣。
从某个角度来看,女主人公和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很相似,她们自认为可以通过“玩笑”的方式-------帮助男性自慰,去靠近成人的世界,实际上她们仍旧愿意保持童贞,她们还不曾真正被征服过。直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展示自己的肉体,但是在白天却拒绝承认,或者如钢琴教师旁观现场性爱来延展自己的高潮,但是不得不小跑溜掉……一场闹剧,她们轻易的学到了模仿的要领,却拒绝真正的体验。为什么有这样深的负罪感和压力?
成长的方式有很多方面,很多人强调心灵的成长,可是身体的互动同样不能缺少。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因为存在相互的联系,所以称之为社会,如果大家谦虚恭敬,不存在身体的亲昵,等于我们把自己当作束之高阁的器物。母亲拒绝对孩子爱抚,朋友之间禁绝玩笑打闹,恋人之间只准寒暄问暖,可以想象这样的礼仪之邦里我们是多么的难熬。然而,很不幸,女主人公就活在这样一个非常表象的世界里,所有光线充足的场合,她都能应付自如,但是在黑夜里,在私密的空间里,在卫生间里,在无人的更衣室里,另一个自己就忍不住跳出来撕扯她,倒错她的所有行为模式。二元化的对立思维,表演者或者观众,控制或者屈服,理智或者情感。因此,一个看似有特别优势的人,其实内心无处依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到底谁才能永久的俯视众生呢?这个表象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一下,大家小时候,大人们灌输的最多的就是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什么是优秀,差不多就是学习好吧,分数高吧。女主人公对音乐,谈不上有太高的天赋,但是这不上不下的情况,作为母亲最是不愿意放弃。勤奋就像一把钝刀,而天赋就像是无法捕捉的光影,似乎刀子插得越深,光影就能流泻出来。在这样的自残中,快感渐失,发现自己江郎才尽,回头看看自己的心,却已被赞美的沙漠炙烤得毫无水分,脆如枯叶。这时候,伟大的母亲适时地转换角色,成了守功之丞,即使没有更大的成就,但是通过谨慎的呵护和经常的擦拭,也能唤起往昔荣誉的金属光泽,足够支持走完这虚无的人生。而钢琴,古典音乐,多么高雅的词汇,这些光鲜的东西都是现成的,此时若想去往无知和平凡,即使你明白这有必要,你愿意舍弃这一切么?女主人公默认这一切,正如张楚在《苍蝇》中的歌词,“它最讨厌的玩意就是它最高级的营养,这像糖浆粘住了翅膀”。可是忍不住哭泣,对着这位强大的母亲哭泣、捶打。在她幼小的年纪,在还不明白这是一个圈套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母亲,长大了她期望母亲可以对自己有公正的待遇。但同时,她更觉得这一切无法追悔,或者和母亲在一起,可以忘怀苦闷?她躲起来了,情欲却试图把她拽出来,结果会怎样?
本能终于突破虚伪的面孔,通过咳嗽表达出来了,尽管矫揉造作,但是还是柔情蜜意无限。她一时还无法明白这是爱,是妒忌还是单纯的情欲,但是这已经比较接近一个真实的女性了,她像个少女般敏感多疑起来。他有真实的情欲和爱慕,她以她的方式考验他,这在恋人中是多么的正常,但是这种演进还是需要一点了解和理解。无奈,作者没有安排上帝来拯救她把她拖出泥沼,不然我相信无论多重口味的女性都不再话下。在有了了解之后,他们就分手了。我只能定义这次相遇是能预见到结局的很现实的一场遇见。即使结婚以后,性爱成为日常生活化的一部分,也常常受到精神世界的搅扰,功利化的文明社会,若有人期待以身体的怒放去弥补现实中虚弱的存在感,本身就是理想化的。
不要用低垂的眼睑去虚张声势,成长可能就在眼神的交汇中,在一次次接受自己不完美并善待自己的过程中。
还是一切都太晚了么?在音乐之都,真正理解并热爱古典音乐的也没有那么多,人们只是习惯性的鼓掌。所以男主角也只是以大家习惯的方式去接触这个钢琴教师,并离开她?受众人的瞩目,同时也必须忍受这种痛苦。
这是个需要偶像的时代。偶像的典型特征就是低垂着眼睑。这是个识别方法。
每一部作品都在证明哈内克是真变态,而且是比拉斯冯提尔更高级的变态。前半部看到自己,后半部自叹弗如,毕竟人家为人师婊,出人意婊但依然婊里如一。
以前非常喜欢的片子。我喜欢它有力度有痛苦有不可言说的欲望与被亲手毁灭的爱情。
男主角像方力申气质的吴奇隆。
这类蛋疼扭曲又变态的伦理片真是法国电影永恒的主题,并没有太出彩,我也烦躁地不想去理解他藏在这个故事下面的都是些啥。这个导演在八年后拍出了白丝带,从各种方面说都是巨大的进步。
被强暴时,钢琴教师像一具死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钢琴教师的变态,而是在一个男人的心中,一个女人的地位如何从女神沦落到娼妇、玩物的整个过程。这一点同《十诫》中的第6集异曲同工,但其实后者稍嫌做作,而《钢琴教师》则太现实。演员的表演入木三分
Isabelle Huppert真是一個強到可怕的演員
很早之前看过一遍竟然都没有了印象。哈内克的慢节奏拍“多样化”的性爱还是挺合适的,与紧凑的燃烧的激情相反,在有空隙的tempo中才能流出真实的性爱。只是觉得故事放在德国(至少是德语区)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改编成了法国,是因为女演员么?我还是不太能相信法国人会如此压抑。
压抑导致扭曲,扭曲引发变态
所以我说嘛,搞艺术的文艺女青年,口味最重了。
哈内克折磨观众的功夫确实是一流,所有情色场面的长镜头都让人脑门充血目不忍视。压抑下的变态或许大家见得也多了,但这个确实相当⋯⋯于佩尔的演技让人折服!一出场就充满了绝望的气息。。。片头片尾很喜欢
她根本不懂得爱也不懂得性,甚至连生活也不会,在母亲的过度钳制和“隔离”之下,她成了一个无法接受伤害的女人。在经历过一次伤害之后,便觉得世界已经坍塌,于是她选择了死亡。过度压抑后是情绪的爆发,而结局却是内心的崩溃。
x
我真是腻了这种把主角设定为生长在残缺家庭,不懂自我救赎而扭曲了人格的电影。
“就算我有感情,也绝对战胜不了我的理智。”艾丽卡最终却败给了自己的感情,也道出了这个社会的男权主导地位。哈内克的镜头总是很扎实,电影里多次出现的门也颇有象征意义。更是从此喜欢上舒伯特。
哈内克代表作,2001戛纳评审团大奖。极度压抑的情欲与扭曲的施虐-受虐情结,家庭与社会权力关系中的控制与反控制。于佩尔内敛而扎实的演技让人不寒而栗。母女间的畸形关系总令我想起[魔女嘉莉]。灰白冰冷色调,长镜头中的性爱与虐待戏(厕所,两场自残,碎杯,强暴),框中框与囚禁构图。(8.5/10)
刻骨孤寂
于佩尔演技的巅峰之作。
不在压抑中恋爱就在压抑中变态。
神經病!
再不要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