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基本还原了《The Apology(苏格拉底自辩篇)》和《Crito(克里托篇)》。剧的后半段,苏格拉底和雷托辩论的那场戏是原文的删减版,基本涵盖了自辩篇的重要思想。
一. 反驳“腐蚀青年人的思想”的罪名
二.反驳“无神论者”罪名
以及关于“他最有智慧”和对于死亡的看法。
可是在判决死刑后,与帮助其逃狱的好友克利托的对话却少了一大截,不过影片到了结尾,更多应该渲染苏格拉底的死前氛围,而不是以高谈阔论来破坏悲剧气氛。
影片基本还原了《The Apology(苏格拉底自辩篇)》和《Crito(克里托篇)》。剧的后半段,苏格拉底和雷托辩论的那场戏是原文的删减版,基本涵盖了自辩篇的重要思想。 一、反驳“腐蚀青年人的思想”的罪名。二、反驳“无神论者”罪名以及关于“他最有智慧”和对于死亡的看法。 可是在判决死刑后,与帮助其逃狱的好友克利托的对话却少了一大截,不过影片到了结尾,更多应该渲染苏格拉底的死前氛围,而不是以高谈阔论来破坏悲剧气氛。
(从耶鲁大学教授Steven B. Smith的《政治哲学导论》过来的。)
当神交已久的苏格拉底从文字里跳出来,变成活生生的影像人物时,你会发现,没有媒介纸张的隔阂,苏格拉底跟你的距离无限拉近。当苏格拉底出现荧幕的那刻,这位可爱的智人立刻征服了所有人。而当苏格拉底在影片中死去的那一刻,这才意识到,从此刻起,这位思想巨人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影片基本还原了《The Apology(苏格拉底自辩篇)》和《Crito(克里托篇)》。剧的后半段,苏格拉底和雷托辩论的那场戏是原文的删减版,基本涵盖了自辩篇的重要思想。
一. 反驳“腐蚀青年人的思想”的罪名
二.反驳“无神论者”罪名
以及关于“他最有智慧”和对于死亡的看法。
可是在判决死刑后,与帮助其逃狱的好友克利托的对话却少了一大截,不过影片到了结尾,更多应该渲染苏格拉底的死前氛围,而不是以高谈阔论来破坏悲剧气氛。
对于脾气不好的妻子,以前读苏格拉底的故事时,总觉得她是一位不可理喻的泼妇。就连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娶一个好妻子,你会幸福; 娶一个坏妻子,你会变成哲学家。”而影片中的妻子却变得可理喻多了。她的大吼大叫,源于苏格拉底出去觅食,却不知不觉在街上游荡两天才回家的结果; 她的乱砸东西,源于担心雅典城随时土崩瓦解而丈夫在外孩子挨饿。也许她只关注物质层面而让苏格拉底觉得肤浅,可是剧中的苏格拉底不也说了:“每次妻子的雷声总以雨点结束吗?”同时轻轻拍着拥抱中的妻子,显出淡淡的爱意。对于这种夫妻关系,反而显得可亲可爱。
回到影片结尾,苏格拉底在喝了毒酒后,在监狱中来回走了几回。镜头在苏格拉底的踱步和他学生的默默注视下来回切换,最后,脚步沉重的他由学生们扶着睡到了卧床,并在学生协助下自己盖上了白布。影片总要添加戏剧元素,加上苏格拉底的故事还没有真正结束。这时,他又掀开了白布,对好友克利托说出那句著名的临终遗言:“别忘了,我们还欠邻居一只鸡。”
白布盖上,学生尽情哭泣,影片结束。
略谈第二课和第三课讲的苏格拉底The Apology 和Crito。 苏格拉底,在高中历史课上评为多数人暴政下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 然而,耶鲁大学教授Steven B. Smith为我们丰富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深入文本讲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其他人对他控诉的理由。听完分析,发现并非是简单的想象中一群无知的所谓公民对一个智者的迫害,里面包含着更多的哲学思辨问题。 (学哲学,一个最大的作用是提高思辨性,学习辩论能力,所以问题的提出将成为分析的重点) 第一问:怎么教育下一代? 诗哲之争是这场苏格拉底审判的一大重头戏。传统的诗教注重在史诗教育中熏陶年轻人,像“Sing, Goddess, the wrath of Achilles(唱出阿基琉斯的愤怒吧,女神)”借助神谕启发青年人。而苏格拉底教育的方法不是通过故事和诗歌,而是通过思辨性的对话。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悖,造成历史著名的诗哲之争。 第二问:个人意志(conscience)是否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 在《苏格拉底自辩篇》The Apology中,他提出原则性隔离。也就是审视内心,而隔离繁琐的政治事务。著名的苏格拉底转向(Socrate turn)让他从研究神圣或自然事物到全力探索人类事物,使得有人说他是政治哲学的创始人。而他所提出的是,审视内心的工作实在太庞大,以至于无法抽出精力处理政治世俗之事。“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他审视内心,他关注美德。 而在《克利托篇》Crito中,他认为公民要服从法律,尊重社群法律。这两种不是矛盾吗? 教授认为,他留下来,是以成为哲学的殉道者,是以启发后世者。这是哲学与政治无法调和的部分。 第三问: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是无辜的吗? 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二,一为腐蚀年轻人思想,他的学生一度成为寡头政权统治者的手下。二为渎神,创造新神,无视法律。 他歧视雅典的民主。他到市集挑战人们长久的传统思想。他认为这些没有审视人生的雅典公民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对于现实生活,他应当是有罪的。 一方面,雅典人是尊重苏格拉底的,因为他们严肃对待这场审判;另一方面,雅典人是无法容忍苏格拉底的,因为他对于雅典是有害的。“他公然挑战社会本质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视为崇高的观念。”“因为他擅长吸引信徒”。如果容忍苏格拉底,似乎在说,我们允许你挑战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所以,对于苏格拉底的审判让我们反思,对于容忍界限划定。 第四问,对于当今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可理解为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提高对公民抗拒者的容忍度,因为这类公民抗拒者(如苏格拉底)可以激励其他人反省与内思。 但同时,我们对于容忍的临界点又在哪里?因为一旦突破临界点,我们将对一切不在意,成为虚无主义。 这位教授挑战了很多传统观点。比如,无底线的言论自由真的好吗?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于真理放弃和理智的被动,无批判力地接受所有观点呢?再比如,苏格拉底是否真的无罪?他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告诉我们,尽管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伟大的 ,但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害的。 成为哲学者的第一步,大概就是开始重新思考一些理所当然绝对正确的事情吧?我想,这位教授通过把绝对正确的苏格拉底变得不那么绝对,也启发了一部分无知的我们了吧?
喝下毒药后,走到你腿发沉,毒药就开始发挥作用,然后你就死去了;
苏格拉底喝了毒芹汁后,来回在山洞里走,一群弟子们看着他,无语地哭泣,
老婆孩子在洞穴外面,这样,你就避免听到她们的喊叫;
苏格拉底感到腿沉了,然后躺在了床上盖上了毯子蒙上了头,准备接受死亡;
然后,他没死!他拉开了毯子!
然后,苏格拉底说,克里托,我们欠了那哥们一只大公鸡,记得还哦;
接着,苏格拉底再一次拉上了毯子,蒙上了头,
他,终于死了;
苏格拉底的审判 和辩论内容同样重要的是这个片子说明了不存在一个尼采式的古希腊 也不存在一个文化避风港的古希腊 而只有一个穷困潦倒 状若农村街市 人人衣衫褴褛的古希腊 这种切近性是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的精髓 而电视则强化了这种切近性 在这种切近性中 状若乡野村夫的苏格拉底越接近于神
意大利电影本来就话唠,拍苏格拉底正合适,片中最后审判的辩论和苏格拉底如谭嗣同般,不逃跑,要寻死的殉道精神也表现的挺有感召力。
已觉得自己很老了,看比自己还老的电影需要勇气,坚持认真看完,对更古老年代的故事还是只看个热闹,兴趣更多在希腊城邦时期的衣食住行和战争,意识形态讨论那些完全听天书~果然哲学不是凡人该琢磨的,只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才行。
以记录的严肃干净的铺陈罗列作为哲学家的精神生活,以苏格拉底的生与死贯穿诸多基于思辨与求真知的追问,影片数语以毫不夸耀的审慎之态不仅表现了苏格拉底哲学内容的大部分精彩之处,也对基于情理与人物的刻画呈现一个颇为饱满且遥远的哲学家的形象气质,仿佛从书中与黑夜阅读的脑海与思索里走出来的一段充满神与法的逻辑与爱之辩论,影片表现手法虔诚且认真。苏格拉底建立演讲修辞学的传统和雅典城邦政治日常生活的智慧性是在公民的氛围中产生了年轻的生命力,思想与辩论的生机中呈现逻辑学和美学与法学道德伦理的阐述,苏格拉底在面临死亡时以论灵魂的不朽作为哲学生命的终结,不仅在个体生命体验中达成了自洽完满的精神和谐也与之产生了等身的哲学生命的延续。太多智慧语难以道尽。他虽崇尚谦卑但为了自己建立的民主制度而死却是人类与他最大的傲慢。
主要讲城邦民主制和苏格拉底之死。其中苏格拉底的辩论术——产婆术有比较清晰的展示。
伟大的苏格拉底是rap王。
在合作拍摄了短片集《帕戈罗格》之后,罗西里尼的影片无法获得投资,于是一头扎进了电视的怀抱,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将历史转换为画面”。这部《苏格拉底》就是其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影片手法很朴实,苏格拉底受审时的辩论虽不带煽动情绪,倒也可见他的一番智慧。
苏格拉底原来是苏北人啊
虽只是撷取生命终期一段,但足见智慧之光的闪耀,大量对谈几乎都来自于原文本,被演绎得灵光十足,罗西里尼的调度掌控功不可没。临终山洞一段影像质感太棒,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灵魂不朽。
如果有神,神一定不自相矛盾;如果没有神,死亡不过是对厌世的逃逸;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物,腐朽,恶化,随机命运;如果存在善,自由让位之,从善如流,命运可托付矣;分析有限度,过度思虑乃小人;阳光和洞穴投影,生命力和理念之神,反思之海,如何平衡?苏格拉底千杯不醉可学习
前面讽刺苏格拉底选取的 Aristophanes 的云很妙 后半程严肃冷静的展现了审判和饮毒芹汁 山洞里那一刻绝别诠释了平静的勇气 偶有一次透过第三方之口说了下社会构建的基石
没有苏格拉底,就没有柏拉图,也就没有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奠基人,他的智慧长于众人,雅典大街不时有他争辩的激扬言论,不顾家庭,只为真理,但他却被控诉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审判,说他背离传统,教坏孩子,硬气的苏老不屑外逃,一杯毒酒足以明志。
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啰啰嗦嗦的但的确不得不服。拥有太多智慧的人从古至今似乎下场都是一样,人性泯灭啊!罗西里尼很棒,看了花絮,他为了省钱,背景是用镜子反射画布的*_*
我看的是法语呀,口型好像也是。所以都不带字幕了
1.主要情节截自《申辩篇》《克力同篇》《会饮篇》和《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第一章)。但感觉长度不够,有几场戏显得很无力,比如苏格拉底的申辩就很不充分;2.有些我觉得很值得拍的细节都没有拍,比如苏格拉底摸着斐多的头,把他的头发攥在他手里说,“说不定你明天就要剃光你这漂亮的头发啦!”[在古希腊剃光头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有机会他就玩弄我的头发,这是他的老习惯”——古希腊爱欲者与被爱欲者的暧昧关系尽在其中);3.苏格拉底入狱后,门徒们在大厅里谈论如何营救老师的那场戏里,人物走位很漂亮;4.“我们应该让柏拉图去劝苏格拉底逃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可是,柏拉图生病了。”——想到整个故事都是柏拉图写的,就不得不叹服柏拉图写作技巧之高超。
中规中矩,几篇对话录的普通搬演
苏格拉底说自己死得其所
基本上就是克立同、游叙弗伦、裴洞、申辩等篇的大串烧啊,编剧为啥不署名柏拉图呢?开头交代了雅典的悲惨时局,中间的长镜头调度和游离的配乐,主角智慧的大脑门,雅典人集会都不鼓掌,打响指。
m21125:前面的对谈虽蜻蜓点水,但广场自辩及赴死两段看得人热泪盈眶!真智者!真勇者!
真难受,我们看的是三道贩,是法语配音加上中文字幕的意大利原版。画面并没有什么4K高清,而更像是一种录像带山寨。罗西里尼试图用一种轶事集锦的方式把经典组合起来,而且结合了政治背景,有一定启发性。但正如他的晚年电影一样,他变得很学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