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在ta拿起剃刀前

    一个理发师——一个在自己岳父开的店里打工的男人——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虽然从开头的自述几乎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但当艾德一次次点着烟用没有感情的双眼眺望远方的时候,我们还是难免要为科恩兄弟创造的这个角色叫绝。因为他太真实,他就是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候的样子:孤独、安静、若有所思、漫无目的……


    一切的一切从那个发干洗财的人出现开始。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艾德虽然没有创造机会的能力,但却想把握住机会。于是便有了那张勒索信,至于艾德是为情仇还是为名利,无人知晓,但这封信最终导致的结果——敲诈得手、妻子入狱、情夫死去——更像是一出黑色幽默。


    博迪是艾德生命里的一抹亮色,她的琴声让艾德沉醉,她的青春气息给艾德死气沉沉的人生注入了一丝希望,对博迪的关注也令他第一次表现出“兴奋”这种情绪。他为博迪争取到一个面试的机会,甚至盘算着当她的经纪人。然而,这一丝希望也随着面试的失败而告终。让艾德失望的或许不是博迪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有天赋,而是博迪自身对音乐这条路压根就没兴趣,“或许做个兽医”——博迪面对艾德的提问这样回答。这种失落感太过熟悉,就像所有战友都开始撤退你却还在坚守阵地;就像所有队友都已经认输你却仍未放弃比赛;就像所有伙伴都金盆洗手你却仍不愿放下你的“手艺”……这是一种被背叛的感觉。因为经历背叛,理想主义者们才显得孤独。艾德也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吧,打从他以勒索信作为战书向生活宣战的那一刻起。


    电影的最后,艾德说他唯一后悔的事,是当了理发师,或许因为这是一份残酷的工作——清除那些曾经短暂存在过的、如今却多得有些多余的“头发”令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人生面前的无力和任人宰割。但是同时,他对其他的事一点儿也不后悔。


    科恩兄弟好像在用一种生命无常的口吻告诫我们:面对生活给的屈辱和刁难,无论选择逆来顺受还是负隅抵抗,面对生活给的星星之火,无论选择置之不理还是细心呵护,我们的下场都将和那些头发(那些我们在理发店随地可见的头发)一样被毫不犹豫地处理掉,这完全取决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什么时候拿出剃刀。


    揣着悔恨死去,还是揣着UFO?这是个问题。


    2013.05
    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613113/

     2 ) 尊重现实的效果是达到超现实

           如果你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回想这一天的片段,有无数个已经忘却或者正在忘却的细节,又或者回想过后突然涌上一股悲伤,对于自己平淡无趣,堕落生活无奈的悲伤,那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我们能体会到主角Ed那令人唏嘘、困惑的心理。或许我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也许我们意识到自我的渺小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了现实的真实面目。但作为科恩兄弟来讲,这种小人物生命中阶段性的某种冲动,在他们手中可以拆解的如此迷人。


           在期待了很久之后,终于在一个一层灰尘的角落里找到了这张D9,未处理成预想的黑白片那样的彩色版本。也就是在一个思考了一整夜无法创造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播放在我眼前,缓缓的画外音与故事,让我不能自拔。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当我要说出这个故事以后我却发觉十分的复杂,有种无法控制和琢磨的深邃。

           此片译为《缺席的人》直到影片结束我才发觉,这个译名成为了一种创作者对于某些现实与我们不曾铭记的细节淡淡的悲悯。生活中总有些人身处其中却不明真相,袖手旁观却怨天怨地,在一些平凡者的身上,将他们一直设为缺席的状态,他们不会理所应当的出现在为我们创造记忆与乐趣的位置上,永远不会。

           主人公不停断的香烟,把他的内心与行尸走肉的面庞分割两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沉默的男人,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是更多的沉默,也许是更多的荒唐。

           影片的立意很大,出发点很小,存在主义的哲学意义不停围绕在主角的生活之中。导演也在用一种不肯定论里面抒怀了一下那种对人、事物平衡关系的态度,就是你越使劲看,越是看不清;你越改变什么,什么就越容易改变你,在我们不断的探索,矛盾,纠结,愤怒,释怀的过程之后有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而这种东西便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流变。

           现实生活,每个人其实并不具备某些被赋予某些名称的真实价值,而只不过是某种角色或者是位置罢了。并不是说Ed就是一个理发师他就具有理发师的实际价值,他也可以是一个寡言的丈夫,也可以是一个不得已的杀人犯,也可以是个对萝莉有好感的叔叔,只不过我们给予了他这样的角色,而并不是他得到了这样价值。现实世界里我们也同样的每天扮演各种理所应当的角色,只不过有的角色戏份精彩,而有的只是个默默无闻的龙套而已。

           当Ed面对着那个似真似幻的UFO时,其实他已经从一个理发师的角色之中体悟到自己所面临的真相,面对那个死亡只不过是一场仪式,而头发的生长早已把他那些不甘寂寞的激情吸干,身体的鲜活反衬出了灵魂的灭亡,离奇意外的故事情节,让他认识了这个荒诞的现实,具有无所抗拒的力量。

           一个平凡的渺小的,几乎可以被忽略的人的世界里,他们规律着运转,当这个微小的个体动作稍大,让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却显得如此的鲁莽和不真实,当他承认自己的罪行时,没有任何人相信他所说的话,只有当一件不正确却看似很真实的事发生之后,大家才会把那些理所应当重新排列得出合理的结论。在科恩眼里,现实是如此的超现实,意外是如此的有情理。

           科恩类型片是好莱坞创作者中一支倔强的蔷薇,他们的类型已经别具风格,喜剧与悲剧的融合,悬疑与玄幻的结合,现实与超现实的结合,在好莱坞的类型片中杂烩,却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流畅,也许科恩的表达更接近与电影本质的美丽,还原了我们心中那些对事物模棱两可无法控制的情节。科恩明了的是尊重现实的影像本身就是超现实的创造,我们的生活总在各种猜疑,摆布,背叛,解脱中找到某些科恩类型的情节或是情绪从而安定下来,反思自我。

     3 ) 《缺席的人》:美国中产阶级的存在焦虑

    片名《缺席的人》有着三种意义:第一种是从警察的角度,在凶杀案件里被忽略的第三者。第二种是从妻子的角度,对于她的生活毫无价值,是可有可无仿佛不存在于自己生活的丈夫。第三种是男主角的角度,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就仿佛自己从未存在一般。

    电影采用了一种文学式的叙事手法,主角艾德的内心独白贯穿了整个故事。比利·鲍伯·松顿用那他慵懒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将观众缓缓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捕捉着他的情绪,感受着他与外部世界的疏远、隔绝和分离。

    电影中的人物都依照自己的愿望建构他者,并且在这个自我创造的形象中异化,忘记了自己造物者的身份。

    妻子桃乐丝象征了被消费主义俘虏的大众,他们在物质享乐中沉沦,在由工业品堆砌而成的美丽幻象中,误认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妻子喜欢自己的会计工作,喜欢知道各种商品在货架的位置,喜欢员工九折价格优惠,喜欢尼龙丝袜、香水和化妆品等。这种对数目、价格和商品位置的清楚把握,可以带来一种控制的快感。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人们为了拥有商品而日夜劳作,当人们被严格的时间纪律控制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当权威决定和建构的欲望代替了人的本质。我们却仍然无法意识到,谁才是主人,而谁又是奴隶。

    老板戴夫则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奴隶。他崇拜暴力和征服,编造残酷血腥的故事,将自己塑造成了战争英雄。而实际上,他大笔的财富是靠入赘娘家获得,他几次“战斗经历”也不过是在酒馆与人斗殴。他也从来没上过战场,在二战期间仅仅是在圣地亚哥海军军舰造船厂做着文书工作。

    人的心理结构总是一体两面的,越是尊崇力量的人就越是害怕失去力量。他崇拜力量却又没有战功,便形成 了一种自卑情绪,为了克服这种内心冲突,他便制造了一个战争英雄的形象,一样地将这他者误认为自我。

    对于艾德来讲,他面临的是中产阶级男性的中年危机,一种存在主义生存焦虑。"缺席的人"便是个体异化的心理状态。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对于这个世界他仿佛不存在。

    这是一种与社会剥离的状态,没有任何主动和积极的力量。他像被困在了生命的迷宫当中,那永远理不完的头发,便是他日复一日、枯燥又荒诞人生的写照,他犹如推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受到永无止境的惩罚。

    头发不停地长出来,又不停地被剪掉。他把这些落地的发丝,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可以在原始部落住民中找到,人身上的毛发和指甲等附属物,被认为是生命的媒介,可以直接影响到本体)。

    而在电影里,散落的头发似乎象征了不可阻挡的生命趋势,从出生到死去。而艾德企图通过将其埋在土中,来阻挡时间的流逝。

    他试图突破生命的困境,一个方法是通过投资来路不明的干洗业商人。另一个则是在寻求一种洛丽塔式的“禁忌”亲密关系。这两种途径实质都是为了重建美国社会的传统男性形象,财富和年轻的肉体都是男权社会的通货,可以用此换取尊严和力量。

    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男性应对中年危机的办法,对年轻女子肉体的追求可以在许多影视作为中得以窥见,像是《风月俏佳人》、《美国丽人》和《迷失东京》等。在这种解决方案里,女性被建构为欲望的客体,作为凝视的对象返回到男性,来重建男性的主体地位。

    艾德最后的结局则说明这两种解决方法的无力,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带人走出生命的迷宫。艾德在人生终点来临前,没有任何的恐慌和悔恨,以异常冷静和安详的态度迎来自己的死亡。他想象着死后的世界,也许在天国一切都会有答案,人生的所有疑惑都会犹如迷雾一样散去。

     4 ) 《缺席的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这不是教科书,就是我一感悟。若不喜绕行,别随地大小便,那不文明!自己不写,却要到处撒泼,那不该是值得骄傲的技痒。如果实在憋不住,非要排泄,脱了马甲再来。) 很多经典的故事之所以精彩,人物之所以深刻,恰如雨果笔端慧言,它们拥有“复杂得像海一样的性格”,选用这样的故事主人公,他们幽静而多变,危险却迷人,深沉里蓄积着咆哮的力量,湍瀑中隐露出微澜的怡然,不想其惹人注目都很难。《弹簧刀》里的比利.鲍伯.松顿是这样一个人,杀手雷昂是这样一个人,剧院魅影杰拉德.巴特勒是这样一个人,总之类似这样的戏剧人物多得数不清。 而在科恩兄弟的镜头里,从不受冷落的明星角色,恐怕也是这样的人物了。《缺席的人》是毋庸置疑的代表,也是科恩兄弟作品中让我异常喜欢的一部好电影。整部剧用精雕细琢的黑白色调,柔光中流泻妖娆的魅影,显露出了复古的、追忆的电影魔法魅力。黑白画面里一次曝光的明暗变化,在记录、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雕刻着纪实与戏剧的反差,又在沉淀着记忆与回想的颜色。另外,电影类型而言,无论于形于核,对色、光、谱、影呈现的效果,或以一种悲情的方式袒露社会阴暗面的主题概念,是缅怀上世纪传统黑色电影的追访之作。 刻画的旁白亦不拘泥于某种古板陈旧的启幕效果,衔接上电影尾部,艾德狱中书写传记的“倒叙”方式,整部剧借口述,娓娓道来的各种精彩,很自然地被圈进了画外音勾勒的框架内,使这场错位盘绕的“环状”凶杀事件益发交融无隙。 除此,科恩兄弟又特别擅长用镜头构建可纵深扩张的叙事画面,往往通过一种不易察觉的角度,摄入恐怖或犯罪的气息,制造猝不及防的戏剧冲突,从而营造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似乎成了他们必选用的烹饪作料,对我而言,这一点也成为体验科恩式电影的乐趣之一,但他们从不滥用,所以不致廉价做作,便更为人称道了。 比如《血迷宫》里有段戏,讲的是艾比抛弃老公马迪,住到情夫雷伊家里,次日清晨,艾比在客厅被马迪伏击的过程。当时科恩兄弟把镜头对准马迪的忠犬时,整个画面爆发了意想不到的能量,相当不俗。《冰血暴》也举一例,谢利的岳父被矮个子古怪男枪杀,之后谢利赶到现场查看,当时斜线分割的镜头对准谢利的车身及不远处躺在地上的人,后备箱打开的刹那,画面显得智慧极了。 《缺席的人》中也有类似的,就在开场不久,艾德夫妇宴请戴夫夫妇那段。镜头架在艾德身后,随艾德的目光向前方灯火通明的房屋望去,艾德讲述妻子与老戴夫一起洗碗玩暧昧。突然,戴夫出现在艾德身旁,出场的入口是画面外,这种镜头语言很神奇,巧妙地营造了画面的生动感,还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另外,镜头向摄入目标慢慢推近,或使运动的物体在静镜头中渐近,这些也都在科恩兄弟的画面中作为贴标,在别样的意境中显露出不凡。 再说电影《缺席的人》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危机婚姻与倦怠人生,引发的一场生活革命,革命的结果是,没有了人生,没有了未来,大家天堂见,或者是地狱再斗。显然,这一次科恩兄弟又玩起了“非正常死亡”的游戏,依旧延用他们一贯热衷的题材,跑不出金钱、婚姻及怀才不遇的人生话题,像《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等等,只不过多了一种哲学角度的因果轮回的思考,还表露出了对人性“欲望”的探索。而且,这些电影在划分地域与环境的过程中亦集中而现实,有意放大背景,拟出真实可信的“报道”之韵味。尤其突显于组建人物与事件的过程中,剧情的推进,时刻遵循着人要打破环境桎梏,人被欲望驱使裹挟,人向往高处且要出人头地的心路轨迹,这是物欲横流之世,你我皆无法摆脱的现实。 故事从一个叫艾德的中年理发师开启,他兴致索然地自我介绍,听起来他这日子真没法过了。有些神经兮兮的小舅子弗兰克自以为是,话唠,整天折磨他的耳朵;在服饰店工作的老婆多丽丝勾搭上了店老板戴夫,他却看在眼里口难开;他自己呢?沉默寡言,满腔郁闷,机械生活,情感麻木,作为入赘的女婿做了岳父大人的第二接班人,而在他心底里,对理发师这种人生选择却毫无热情与渴望。 说来在科恩兄弟的电影里,每部剧里不论主角还是配角,必有话唠之辈,滔滔不绝像一把无休无止的机关枪,除此,科恩兄弟的电影又在有心抑或无意中放大了嘴巴的功能,且不谈大段大段具有哲思韵味的旁白画外音,就近景中一张张被聚焦的唇齿而言,那些用语言透露出扭曲、夸张、伶俐、狞笑的面肌,无不在电影中形成一种特别的叙事语言。当然,与之对应的便是沉默,正像艾德所说的那样,他不大说话,只理发。如此,以景、及人,一静一动,科恩凭心理透视的锤,场景调度的斧,无限开拓边缘地带。 再回来说艾德这个角色,反正,他就是一条在死水里挣扎的鱼,需要滋养生命的新鲜氧气,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背水一战。结果,这世界如此小的调侃,果真在艾德的生活里再现了。一位找到商机却没钱投资做干洗店生意的胖老板走进了艾德的理发店,一切冥冥中注定,两个人从此被无形的索命锁绑在了一起。 然而,悲剧回溯的源头却是早已发生了的“勒索”事件,艾德不知道而已。胖老板曾经看到过服饰店老板戴夫与多丽丝偷情,他又了解戴夫的发迹史,全部仰仗他老婆家族的财势与提携,这些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敲一笔钱的原始犯罪事实。不过,发给戴夫的几次匿名信,未收到回复,胖老板大概是要放弃这条来钱路的,他一句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便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亦暗示了其另谋他路的决定。 巧遇艾德,有了决定性的转折。剧中虽未表露,此时的艾德也已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为了满足重重回击戴夫的复仇心理,为摆脱被戴绿帽子的懦夫身份,为改变死气沉沉的理发师角色,“勒索”的计划便像接力棒一样传到了艾德手里。随之,令人回味无穷的诡异布局也将全盘托出。从这里也能看出,科恩兄弟的编剧能力让人仰视。全剧所有的犯罪支线都可独立成章,而且都以每个角色自身的动机为出发点,向内延伸,聚焦最终的中心点,这种庞杂的叙事布局,在提升全剧的看点上功不可没。 甚至在易于忽视的某些细节上,都经过了缜密的部署,不能不令人感叹。当艾德进入旅馆,拿起勒索来的现金走入胖老板的房间时,我当时的感悟是,艾德太过粗心大意了。事实上,科恩兄弟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分析艾德这个人物,便知道他不是个有着各种犯罪经验的老手,不过是个被痛苦折磨着的普通男人,但也不能认为他是个白痴,选择胖老板所住的旅馆为交易地点,就是他略施心机,自以为是“两全其美”的算盘。这出戏,后来在戴夫的办公室里被曝光,成为了特别自然生动的剧情铺垫。这一铺垫,直达剧尾,干脆揭开了“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谜底,胖老板是戴夫干掉的,但为此丢了性命的却是艾德。 除此还有很多,比如多丽丝上吊的那场戏,她的死,揪出了一大堆服务于情节的惊艳信息。多丽丝不是戴夫单纯的情妇,至少她是深爱戴夫的,肚子里的孩子说明了一切。但讽刺的是,戴夫不会为了多丽丝放弃事业放弃家产,他为“被勒索”的事焦头烂额,已动了与多丽丝断绝关系的念头,这在戴夫与艾德密谈时,有所透露。另外,在艾德对律师坦白自己是杀人凶手时,律师虽误解了他的话,但艾德漫不经心讲出的事实,多丽丝应该是心如明镜的,这或许也是她选择放弃生命的原因之一。总之,这部戏里没有一处情节不是为整个剧情服务的,无一处可割舍。 道具或配角的辅助作用,同样用得精妙绝伦。理发店里剪下的一缕缕发丝,长的、短的、卷的、直的,它们是被抛弃的,用扫帚收纳进垃圾桶里,因还有新生的秀发装饰在头顶。而修剪过的发型,也不过是那样的几种,生命似乎就是在一种一成不变的重复中被吞噬被抛弃。当然,胖老板的假发更是点睛之笔了。再加上艾德随身携带的手帕,在递给戴夫擦眼泪用时,简单的镜头,已比较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后来在艾德阅读报纸时,特写的两版新闻,新型干洗技术的无限前景,与新墨西哥惊现的UFO,一个为胖老板失踪的后续做着铺垫,一个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及人心的渴望与欲望。 爱弹钢琴的少女贝蒂简直成了黑白画面里娇艳欲滴的紫罗兰,不否认斯嘉丽摇曳生姿的青春倩影为影片注入了活力,但尤为精彩的还是贝蒂这个充满戏剧张力的角色。亦静亦动,半纯真变妖娆,乖顺背后隐藏着叛逆,激情前修饰着伪装的沉静与得体,成长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如剧中的贝蒂,被看做问题少女也好,天才少女也罢,这种不可或缺的角色陪衬,正是深入刻画本剧人性的某种借力手段。 贝蒂弹奏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的作品,缺少激情的演奏,在艾德心里却是完美得无以复加的天赋与印象。以至于,他模糊了“爱”的概念,想要与贝蒂一生为伴,便想象他自己可以做贝蒂的经纪人,一手把她打造成世界巨星,以此赢得他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尊严。显然,这不是在讨论谁对谁错,在艾德的心中是一种认可与不认可的问题。但最后,连这点精神寄托也被剥夺了,贝蒂的轻佻是元凶,不过也有另一层的寓意,在父亲面前扮乖乖女的贝蒂用成人的方式取悦或感激艾德,这是否也是在寻找“自我”呢? 而说到人物性格,这又是本片特别值得玩味的。简单说来,几乎主要人物都符合一种不满现状,力求改变的心理特征。重点是无一雷同,深刻细腻至骨髓。艾德需要改变他整个的人生,为了尊严,为了生命意义。戴夫需要改变他目前危险的境地,之前尽管如意,他也因某种空虚选择了背叛妻子。多丽丝借助情妇身份想要拥有可以被自己完全支配的服饰分店。艾德的律师想要保住无往不胜的美名,直到多丽丝自杀,给他留下遗憾,他想要证明自己的理由也就更充分了。少女贝蒂需要什么?也许需要的正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渴望的关注、认可与理解。而那个卷钱跑掉的胖老板,他需要的自然是金钱,是可以把握住商机的机会。总之,就是这些普通的人,为了各自无法掌控的欲望,一同卷进了生死抉择的漩涡。 如果说全剧在首尾埋伏着两个地雷,那么一个是胖老板,第二个便是没有野心甘于平淡的弗兰克了,法庭上他给艾德的最后一拳,既毁了律师完美的演讲,又把艾德彻底送上了电椅。台词“what kind of man are you?”弗兰克质问艾德,这句话也曾出现在艾德与戴夫决战的那一晚,戴夫也是这样质问艾德的。这种不做作的有意编排,点缀在故事的各个角落里,也给看客留下了可解读的不同空间。最后加一句,鲍伯松顿的演技再次令人折服。 “不要再玩弄你的忧伤,它像秃鹰吞噬你的生命。——歌德《浮士德》

     5 ) 分析几个疑点,希望帮助后来的观影者

    大概翻了翻之前的热评,有些解释不太合理,这里做下总结,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1. 多丽丝为什么在监狱自杀:

    多数热评提出多丽丝爱她的老板而不是丈夫ed,我认为是很不合理的,我首先从这点开始分析,作为整篇影评的基础。

    多丽丝怀有身孕,按照法律常识可以免于死刑,最好的律师为她辩护,老板也不是她杀的,为什么放弃生命而选择自杀,这是之前影评都未提及的最大疑点。

    这就涉及到多丽丝到底爱不爱丈夫ed,首先如果多丽丝把老板的死因推给ed,自己就会活下来,但她却没有;其次她如果告知法院自己已怀孕,也能活下来,但她和ed已经几年没有性生活,由于不想让ed知道自己不忠,还是选择自杀,掩盖了ed的罪名(片中提到通常验尸官不会把怀孕的检查结果告诉家属,她以为一死就能掩埋真相);多丽丝冒险帮老板做假账(由于ed用发现奸情勒索老板),其目的一是想事业晋升,其二则是不想让ed得知奸情;ed帮忙刮腿毛时她还向ed做了表白,只不过ed没在意;另外当ed向律师坦白自己杀了老板,多丽丝对ed刮目相看,甚至以为ed是为情杀人,加深了她的愧疚。以上四点可以判断由于不想伤害ed,所以多丽丝才选择自杀,她其实是爱着ed的。

    有两点可以证明多丽丝不爱她的老板:一是她知道老板不会和她结婚(老板是吃软饭的),做情人只是为了老板将新开发的商店交给她从而获得事业晋升;二是ed去探监时,已得知老板死讯的多丽丝并没有伤心,与旁边大哭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多丽丝并不是为了爱与老板偷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以前不愿与多丽丝交流而她死后又想好好谈谈了,因为他印象中自己的婚姻是仓促和失败的,后来意识到多丽丝是爱自己的(通灵女巫也算出来了),因此希望死后能去地狱找到她(多丽丝自杀,片头提到多丽丝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这告诉我们眼不见心不烦,不要怕被绿[狗头]。

    2. 车祸之前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

    另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对于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相比其他影评从“ed对一种纯粹的爱的向往”的心理解释,我更偏向于从生理角度解释,那就是ed有勃起障碍(划重点:ED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缩写形式),他对女孩有好感,但却不想让女孩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强行制止酿成了车祸(哈哈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和多丽丝多年没有性生活,也许多丽丝偷情只是为了满足性欲。

    3. 旅馆里生意人向ed眨眼是什么意思:

    片子中老板反复强调过生意人是个娘娘腔,说明生意人是gay而且是受,那个妖娆的眨眼是同性恋暗示(生意人希望ed为攻),ed拒绝并且表现出遭到了冒犯的样子,可以读解出ed希望自己很man却有勃起障碍的矛盾,这也与ed那种寡言冷酷的形象却无法接受女孩blowjob相符。

    另外生意人并没勒索过老板,纯粹是投资生意上的交往,生意人参与勒索只是老板的猜测,并不如第一热评所言。

    4.老板为什么说自己毁掉了,为什么要杀掉ed,一万美元去哪了:

    让人不解的是,老板抓到生意人,并且拷问出了实话,按常理应该追回了那一万美金,为什么非要杀掉ed,为什么还说自己毁掉了。

    首先谈谈老板面临的两难处境,如果乖乖交出1万美元封勒索者的口,就必须放弃开发新商店,那么老婆an发现后会毁了他;而如果保留1万美元,勒索者会告发自己,那么偷情败露后会被老婆扫地出门。因为以上两点,老板唯一的出路就是留住1万美元并杀死勒索者,所以老板首先杀死了生意人。

    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板一定要约ed出来并杀了他,首先在老板眼里生意人和ed合伙敲诈,如果ed知道生意人死了,那么一定知道是老板杀的(然而由于实际上生意人与ed不是一伙的,ed以为生意人是骗子携款逃跑,根本想不到老板杀了生意人);其次现在只有ed知道偷情的事,并且1万美元已经追回,老板认为ed必然会告发偷情之事,所以必须毁尸灭迹杀死ed。

    那么说自己毁掉了只不过为了让ed放松警惕从后面杀死他,ed有小刀才侥幸反杀(讽刺的是自己口中的战争英雄竟被一个理发师干死了)。“人品好”的生意人是最倒霉的,可谓是锅从天上来。

    对于老板是否清楚勒索事件的真相可以做个假设,假如老板看清了事实认定只有ed一人敲诈,生意人并没参与,那么当老板追回钱款并杀死生意人后, 由于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要和老板做交易,更不会知道生意人被杀,甚至会以为生意人是个骗子携款逃跑(ed确实这样认为),另外既然此时ed勒索成功(只不过事实上钱已被老板追回),也就不会再找老板的麻烦,那么如果老板原原本本的了解了事实真相,就根本没必要约出ed杀掉。

    当局者迷,剧中每个人物都不能完全看清事实真相:Dave错认为ed和生意人合伙敲诈,并下定决心斩草除根;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和老板做交易,一度认为生意人是骗子已携款逃跑;生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资金是通过勒索得到的;多丽丝对老板的幻想破灭,误以为ed为情杀人产生愧疚。这就像罗生门一样,整个事件在每人眼中都不同,而ed越接近真相,越接近死亡归宿。

    5. “测不准原理”在本片中是什么用意:

    “观察的越多,真相愈少”,律师的原意是法庭知道的细节越多,离真相越远,那么不如相信ed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出谋财害命的罪行,因此是无罪的。与之对应着的是,ed与多丽丝朝夕相处,却不知道多丽丝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这也与之前的分析相吻合。同样多丽丝作为老板的情人,也没有发觉所谓战争英雄只不过是老板的自吹自擂。而且也与贝多芬失听之后却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相呼应。

    6. 缺席的人究竟指谁:

    ed看似无罪,出于自卫杀死了老板,也没有背叛婚姻,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多丽丝自杀。但随着意识到妻子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ed作为整个事件重要的一环,归宿也逐渐从无辜转向死亡。

    故事结尾ed坐在电椅上被刮腿毛,呼应了ed给多丽丝刮腿毛的情节,正是ed亲手把自己的老婆送上了死亡的“电椅”。

    夫妻生前缺少的交流,最后却想再好好谈谈,那么不论死后到地狱还是天堂,ed都是那个到电刑之死前一直缺席的人。

    7. 不断生长的头发是什么意思,两次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

    片尾的独白“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 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 ”这两句与头发有关的叙述,应该是ed死前的觉悟,如果头发意味着真相,那么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喜欢忽视真相,无情地“剪掉”真相丢到“垃圾堆”,而人死后,真相也会像头发一样继续生长,正如多丽丝爱ed的真相浮出水面,最终使一切走向应有的归宿,也就是ed的死亡归宿。

    an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飞碟是科恩兄弟的标签,科恩喜欢反复玩台词、天使之类的标签梗 ,但飞碟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反复思考而不得知,这种哲学分析也实在不是我擅长的,希望大家补充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我打三分的原因,其实科恩兄弟的这部影片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不喜欢最后的结局,我还是希望最后“人品好”的生意人还活着,“小人物”ed最终能投资成功,摆脱理发师的平庸生活。

     6 ) 心兽

    曾经我有一个机会逃离这个地方。从铁栏缝隙中闪过的月光像一句低语把我唤醒。它为我打开了牢狱的门。我在无人的地道里摸索着前进,世界像母亲的子宫一样安详。我转过一个又一个转角,它们和我已知的死期一样,看上去无害而令人安心。没有上锁的最后一道门,我爬出去,离开了黑暗我睁不开眼。世上的形是有人早已告诉我的吗,还是那只是大众的规范。我按部就班地生活,日子和杂草长过我的头顶,被淹没的人无动于衷。往左右一步迈出轨道,手足就会如头发一样被金属做的怪物吞噬。这世界是一副多米诺骨牌吗,还是一座坟墓?牧师为我祈祷的时候,将他的左手放在我的头顶,祈求万能之神原谅我的罪。因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所以我从来都一脸漠然。

    当我还是孩子,我祈祷我不会平庸。我剪掉的头发被我收藏在抽屉里的一个绣花盒子里,大部分,它们死在理发店苍白冰冷的地砖上。我从未想过对它们说抱歉,关于我的那些无从去向的天马行空,我曾亲昵拥抱过的玩偶。我不想成为那块吊死在横梁上的腐肉,不想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步骤。我不想成为一个无法感受也无法被感受的鬼,不想成为那个缺席的人。很多人问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人问过我喜不喜欢我每天照镜子看见的这个人。一片空茫茫的荒原,一张麻木的脸,像我最恨的呆板,刻薄。死去的肉体吸着缥缈的尼古丁,混沌地快乐着。越是看不见,越要去看见,知道得越多,却理解得更少。你确定吗,你是确实地站在这里吗,难道你不是一个鬼魂?看到太阳的时候我想起来,在昨天我就已经死了。年轻的孩子,未来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过如此的名词,一个温暖被褥中甜蜜的梦。如同死去的头发一样,我只是还在无知地生长着,等待镰刀收割我的头颅。不要越轨,不要出格,不要去幻想一个夜晚降临的天外来客。我看过的书说,每个人都有一只心兽。我安抚它的方式,就是在看着天花板时,想象那是一片真正的天空。

     短评

    就像反复拍一个人的肖像,沉默如迷。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配角不是斯佳丽,是阿蒙。

    2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 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只有小人物的無奈,無力之感!

    7分钟前
  • 禁臠
  • 推荐
  • 松顿的脸和演技在黑白下质感无以复加,话少烟多的男人性感到肝颤。摄影爽命题冷都不用多说,科恩配乐是我永远的死穴。noir对他俩来说算什么

    9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 一开始看到主人公的苦逼遭遇我以为剧情的发展会很好笑,就像<冰血暴>或者<血迷宫>那样荒谬。谁知结局如此伤感,这次科恩兄弟是真的正经起来了,黑白的影像加上贝多芬的音乐显得异常冷静,虽然黑色幽默也没少冒出来,但这次我却笑不出来,因我已经开始同情这个并没有错的理发师

    10分钟前
  • トランクス
  • 推荐
  •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12分钟前
  • Nortown
  • 推荐
  •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1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19分钟前
  • 杨多荤
  • 推荐
  • 我不曾缺席,只是我来的时候你刚好不在

    23分钟前
  • ╯^╰
  • 推荐
  • 一个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惊喜,一切都是那么的冷静和克制,却又极其的自然而然,在写意的氛围下散发出浓郁的哲思气息,镜头和主角全都像是事不关己静观其变的旁观者,流露着一种生存状态中早已了然于胸的领悟,以及屈于世事和命运之下的无常与无奈,看完后,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

    26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 科恩的复古黑色电影,从光影到叙事都是对于传统黑色电影的追溯,但是整个情绪是更加自省式的,人性的幽暗与个体的无所依存,更像是加缪的《局外人》,用缄默与独白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他们的终点都是死亡。存在消逝,虚无蔓延。

    3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 很平淡,但又很荒诞;很黑色,也很荒谬;人生就是一个个巧合,同样也是一个圆环。你可以轻而易举得逃脱罪恶,也会无可奈何地成为另一个背锅少年。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天道好轮回,看它饶过谁。虽然少了紧凑的情节,多了絮絮叨叨的旁白,但平淡中也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3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36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 ①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②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③"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④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40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 只要看过《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老无所依》,就很难不喜欢科恩兄弟,电影语言与中心思想的成熟给人一种负重感,科恩兄弟最大的特点归根到底荒诞二字,生活荒诞,感情荒诞,行事荒诞,万物荒诞,无处不在的荒诞大大延伸了科恩兄弟电影的讽刺感,同时也能极大地消解悲剧意味,沉重而不自知。

    45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 巧合处理得巧妙,人为就变得天成。几个人物各自的故事之间是如此富有逻辑,而且衔接得自然,然后一个急转——科恩兄弟的标志性手法

    47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推荐
  • 力道足啊这电影,被击中了。各种元素恰到好处:黑色、案件发展、大叔和萝莉的副线。甚至把几个哲学概念加进去了,很神奇的感觉。摄影极其精致,贝多芬似乎也是专为这种冷酷风格的黑色片而生似的。男主声音很有磁性

    4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4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 1.科恩兄弟最棒的作品,哲理性的荒谬小人物故事引发深思 2.主人公可以人财两失,可以荒度一生,更可以一命归西,但面对自己最爱的萝莉,抵抗力瞬间消失。3.不关我的事,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51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54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 科恩兄弟先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觉得应该拍成黑白电影,正在犹豫用黑白摄影机还是拍成彩色再转黑白的时候,制作公司要求他们拍一个彩色版本,所以就决定用彩色摄影机拍再转黑白了,最后发行了两种版本。https://site.douban.com/162951/status/1753784492/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55501333/

    5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