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乘坐着阿波罗11号的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陆月球,迈出对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步。与此同时,资深宇航员吉姆·洛维尔(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和亲人好友们通过电视密切关注着这历史性的一刻。吉姆曾乘坐阿波罗8号飞到月球附近,他同样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登陆月球的梦想。这个时刻很快来临,就在3个月后,吉姆被任命为阿波罗13号的指挥官,他将连同伙伴佛瑞·德汉斯(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饰)、杰克·史威吉特(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饰)再次升空前往月球。他们满怀着希望,却没想到有无限的磨难等在前方……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包括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在内的20多个奖项。
隔热板受损,失去通信,无法捕捉返回舱,这是接近黎明前的黑暗,是希望与绝望的一线之间。失信的4分钟时间里,镜头没有切给返回舱内,观众能切身感受到当时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影片是1995年上映的,阿波罗13号是1970年发射的,不管是影片中的火箭发射的特效和太空失重环境的模拟,还是距今50多年美国人在太空完成的这次不亚于登月的奇迹,都表明着我们与美国在太空争夺中还有太长的路要追赶。
一次伟大的失败比一次伟大的成功更能吸引人,有许多人质疑阿波罗11号的登月是人为造假,在摄影棚中进行的拍摄。但是却没有人质疑过阿波罗13号所经历的一切,难道这样的奇迹不必登月更难么?
看到影片中三位宇航员像被裹粽子一样塞进舱内,五花大绑动弹不得,面前的是一块块在现在看来十分落后的电子屏幕和缠绕着不知尽头的线路。就是在这样的局促的窘境里,我还是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登月的兴奋与期望。影片中,有人问阿波罗13号的船长,为什么在阿姆斯特朗登月后还要继续登月。船长反问,如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没有后来继续探索的人会怎样?
是啊,人类从来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也不能停止探索。好奇心,让人类发现新大陆,发现地球的样子。接着,人们开始征服南北极,再后来又征服珠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如今,人们向着太空,向着月亮和火星迈出征服的脚步。不断的探索,人类才能不断接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但是,正如阿波罗13号所经历的爆炸与侥幸生还,自然也在警告着人类,需对一切探索保持敬畏之心,尤其不可有的是“人定胜天”的想法。
对登月如此,对病毒的防治亦如此。
片中出现的背景弦乐对于太空危机气氛的烘托我觉得极为可圈可点(当然不排除是我个人阅片量不足得出此结论),想来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因为电影配乐而对一部电影印象深刻,上一部是一个月前的《变脸》。
唔除了配乐之外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有关IRS的美式幽默。
相比于另一部同类型的电影《火星救援》,《阿波罗13号》显然设置了更多的高潮迭起的桥段,但毕竟前者是虚构科幻电影,后者是真实事故/事件改编。
这或许也就是真实的太空危机,在发生近三十年后的细致的荧幕改编所该呈现的效果。
两者(指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和分镜上有较多的相似性,(或者表述为火星救援对包含阿波罗13号在内伟大的太空电影的镜头语言的致敬),但是考虑到1969年的时间背景对比上火星救援的一定程度上的科幻塑造,我个人会觉得阿波罗对地球和太空双线刻画的紧张感会被火星救援好上许多。
在电影后半段已经登月失败,主线变为NASA/未上太空的队员等数千人为返回援救群策群力的时候,身为观众,身为观众,恍惚间想起肯尼迪总统于1963年的演讲《我们选择登月》当中的:"space is there"。
即使登月失败,但是登月不会是结果,登月是无数人类勇气和智慧凝结出的一个阶段目的,援救,一样是危险与伟大的历险。
感谢电影。
以上,作为Apollo 13的影评。
汤姆汉克斯在剧中饰演宇航员,新闻中回放以前他参加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问他过去的一些惊险经历,他讲到有一次驾驶飞机失去全部动力,有一句台词:我想在海上迫降
(他原本想用海上迫降的方式,后来用了其他方式成功降落飞机)
但汤姆汉克斯后来又在饰演《萨利机长》中,成功海上迫降了,哈哈,巧合
这算是美式的主旋律了;开头的那个对接比喻实在下流;真笨,星星才不会掉下来;
美国主旋律就是冗长、缓慢。
剧作很完整,但所谓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总是觉得有些生涩,美国电影太过技术的毛病决定成与败,不是说所有优秀的美国导演都是卡梅隆。
想当年学校组织看,大家都看得屁滚尿流,厕所严重阻塞
它满足我心目中满分的所有标准。激扬的音乐,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得当的画面。各方面不是最好的,但和在一起却有种劲道~有人探索宇宙,有人永不放弃……
“别担心,如果他们能让洗衣机飞上天,也会把他们弄回来的。”老太太这句大亮。飞出地球、登月、星际旅行,一个个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正在一个个变成事实,这个世界在40年前就已经那么科幻了呢,相对来说最近几个十年相对无聊很多。40年前的人类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
【上海电影节展映】终于在巨幕看了4K版。效果非常棒。真实事件改编,加上NASA训练飞行机营造的真实失重效果,观感极佳。全片虽充斥着航天术语,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真实感,其实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足以扣人心弦、令人揪心、紧张、感动,添加戏剧性桥段和美式主旋律渲染色彩反而是画蛇添足了。四星半
没想到这部片会如此脸盲,很久才分清楚谁是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但却拍得很不好的一部片。许多平淡的对话,加上过缓的情节,即使是真实场景还原,也不该如此没有表现力。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太纪实就需要一些音乐之类的渲染情节,但这部片就是平淡,仅仅靠危险时刻的惊险吸引人是不够的。
20190617@天山重看,观影初期看得鸡冻印象深刻,还忍不住想上厕所的片,主旋律不让人嫌拍得好更加不容易,最伟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失败,发射前不祥之兆连连,在一堆烂牌里幸好拿到了最好的牌,人的渺小与人的伟大共存,哪怕艰难险阻也永不停歇的探索征程,许多被临摹的镜头语言,比起是否成功登月,更在乎的是倾尽全力让宇航员都活着回来,无数日后火起来的大熟脸,加油飞呀加油人类
和大多數美國大片一樣,剛開始一直是娓娓道來的感覺,沒有多少讓人腎上腺素提起來的劇情,但看到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才開始真正的進入劇情了,片中那種美國主義變現的淋漓盡致,Tom Hanks的加盟也是一大看點,推薦級別的影片
有Hanks我才看的...
放在当年一定是大片了,没有现在炫目的特效,但纵观一切都那么精彩,紧张真实感很强,对媒体的嘲讽很明显,对民众所关注的导向有很多异议,TOM的秀感很强,不是演得不好而是怎么都感觉像演的,GARY不得不说挺苦逼的,除了冒名顶替外,参演 的这种太空电影角色都很尴尬,但他的表演却是真实可靠的!
最好的主旋律,没有之一。小时候看确实无感,如今重看算是看懂那个女配提名了,演得真好。理工男魅力大展示,各种感情(夫妻的、同事的、男人的、女人的、理想、家庭)纠结抵死但都低调不狗血,剧力万钧好看得不行,《勇敢的心》你凭什么啊凭什么...
主旋律里还不错的片子,不过配乐能不能收敛一下,本来就很主了,音乐还煽成那样~~
在我的“太空电影观影史”中,没看到过比这部电影更“硬”的、更真实的技术细节呈现。这种堪称极致的真实感,让它更适合被归为科技灾难片而非科幻片。天上地下两个密闭空间,将争分夺秒紧迫感互相加成,每一种状况与临阵磨枪都不断让影片回环进高潮中,至少持续了40%的影片时间。(必然的)美中不足是人物书写不够细腻、复杂,每个都太“朗·霍华德”,太教科书模板了。
居然是看的第一部朗·霍华德…够老套够俗气的美国主旋律,基本是好莱坞太空片模版了,但还是挺好看的…不过NASA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女性在片中也只能是丈夫身后的家庭主妇,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点反倒值得玩味,美国应该不会再出现这种电影了。同时只有美国拥有如此高的电影工业水准,能拍这种商业大片向全世界灌输其自由又保守的美式价值观,苏联即便是拥有再高的航天技术也抵不过一个好莱坞啊…正是这一点更引人深想“人类”的一大步究竟是谁的一大步?另外没想到凯文·贝肯年轻时还蛮帅的。
格局挺大,气氛渲染也到位。缺点是前半段节奏过慢,节奏有点冗长。
《阿波罗13号》以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安迪霍尔说写《火星救援》最大灵感来源其实就是阿波罗十三号,both电影和真实事件,这找来一看,果然精彩,人也没有过分煽情,但是你看到舱内的宇航员和地面上NASA的所有聪明人,都在想办法,遇到一件件挫折一件件解决,会被人类智慧感动。
抱歉,我先看的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然后在2016年才看的阿波罗13号,只能给个三星向航空事业的先锋们致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