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巴冲突溯源
-----犹太人从前到底生活在哪里---------------------------------------------------------------------
根据犹太人对圣经的注解
公元前2000年
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和他的十二个儿子是生活在迦南之地的
大体来说也就是现今的巴勒斯坦地区
后来
迦南灾荒
雅各带着儿子们去埃及投奔他的第十一子约瑟
他们在埃及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
新入侵者带来了埃及的动乱
耶和华指示摩西带领雅各们又离开埃及(出埃及记)
返回迦南之地
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开始分居迦南各处
成为十二支族
接着统一为一个国家
后来犹大支族的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
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犹太人为什么散居世界各地---------------------------------------------------------------------
公元前970年
所罗门为以色列国王
在他死后
北方的十个支族抱团独立为(北)以色列王国
南方的剩余两个支族成为(南)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
亚述王国击败(北)以色列王国
大批以色列人被流放
这成为了犹太人大流散的开始
公元前586年
巴比伦王国击败(南)以色列王国
大批的犹太人被掳去巴比伦
犹太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王国和家园
他们不再被称作以色列人
而是犹太人
-----为什么说犹太人是悲苦的民族---------------------------------------------------------------------
从犹太人的大流散开始
他们再无家园
颠簸流离
在世界各地艰难求生
他们常常被当作二等公民
遭遇欺侮,掠夺、驱逐甚至屠杀
他们是历史上遭遇了最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屠杀的民族
这些遭遇一直持续到现代
在这样数百年的流离中
他们却仍艰难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传统
使其延续至今
-----为什么犹太人一再受到迫害--------------------------------------------------------------------
在这个问题上
宗教因素占很大一部分
犹太人是所有教种眼中的异教徒
在基督教兴起之前
地中海沿岸的大帝国们乐于强迫被征服地的人民接受他们的信仰和文化(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之类)
在这样的习惯之下
犹太人因为信仰一神教
很容易成为这些信仰多神教的大帝国眼里的刺儿头
在强行推广宗教时
犹太人难以对付
因而激起征服者的暴怒而招致屠杀
在基督教语境里
圣经新约中充满种种对犹太人不利的描述
最出名的一条是
犹太人认为耶稣是犯罪受惩致死
而基督教则认为耶稣是受犹太人破害致死
犹太人对基督教中一些内容的不认同
是他们招惹基督教仇视的原因
伊斯兰教的状况则要复杂一些
首先有因为出身问题而导致的以撒和以实玛利的互相憎恨
这两人皆是亚伯拉罕的儿子
互为兄弟
同时也分别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
犹太圣经认为以撒是神选的儿子
古兰经则认为神选的应该是以实玛利
在这一问题上的争执是他们彼此不能认同的一个原因
同时还有伊斯兰教祖穆罕穆德与犹太人的私人恩怨
再加上近代犹太复国运动
犹太人试图在如今为阿拉伯人地盘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家园
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
导致了阿拉伯世界(穆斯林)对犹太人的仇恨
非宗教的原因则比较不那么本源
从大流散开始
他们所逃亡到的每个地方都不愿提供给他们土地
在那个重农鄙商的时代
犹太人只配从事经商以求生存
经年累月的商业活动使他们发展出了出色的商业头脑
他们聚敛了大量财富
这种商业成功很自然地找来了更多的仇视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认识
犹太人苦难的根源是个比较庞杂的内容
所牵扯到的因素一言难尽
-----什么是犹太复国主义--------------------------------------------------------------------
也就是锡安主义
阿拉伯世界称其为犹太复国主义
狭义上讲
这是犹太人发起的号召全球犹太人回归故乡安居乐以的政治运动
广义上讲
这是一种对犹太人回归故土建立家园表示支持的意识形态(比如国联、联合国、美国等)
虽然锡安主义是建立在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与以色列土地的联系之上
但现代锡安主义实际上是对十九世纪以来欧洲以及穆斯林对犹太人残酷对待的一种反击
-----现代巴以冲突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初的国际联盟
以及二战后联合国的支持和主持下
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取得了政治上的进展
联合国力主的分治方案给予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活动范围的国际合法性
当然
这个方案没有被阿拉伯联盟所接受
且激起了阿拉伯联盟的愤怒
高层下令向以色列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袭击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国成立
随后爆发了以色列独立战争
从当时的独立战争开始到现在
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战斗绵绵不绝
以色列几乎在每一个正面战场上都取得了胜利
但对于阿拉伯世界频频制造的恐怖袭击难有良策
在这期间
国际社会也几度出面调停
比如美国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但所有这些努力终究在两方的互不信任中难有成效
在每一次谈判中
耶路撒冷归属(共同的圣城)
巴以边界划定等等棘手问题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我所知道的巴以冲突--------------------------------------------------------------------
小时候老从电视里听哈马斯,阿拉法特,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等等这些名词
从来都不知所谓
后来读了一些资料
才稍稍有了一些认识
如今看起来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曾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
犹太人发起复国运动
将几个世纪来阿拉伯世界对自己苦难民族所做的一切反拳相击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强硬扎根
驱赶原本的巴勒斯坦人
对于巴勒斯坦人
这很难说不是当初犹太人苦难的重演
作为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一方
虽然以色列始终是在护卫国土
但他们的这种强硬态度在谈判桌上没有产生任何好处
这与我们媒体的说法大相径庭
实际上我朝对巴以冲突的态度挺有意思
一方面
我朝肯定不是反犹主义者
作为一个推行无神论的GOV
站在反犹一边肯定没有好处
另一方面
阿拉伯世界并没有我朝的什么盟友(尤其在花茶之后)
所以站在巴勒斯坦一边也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但由于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是犹太复国主义者
凡是美帝赞成的
我们一定要反对
所以我朝不得不选择站在两者之间更偏阿的位置
这种分裂又模糊的态度
导致我们的报道在这么多年来很难让人清晰地了解那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
-----关于电影---------------------------------------------------------------------
这部电影的导演应该也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
片中的以军将作战视为工作
而亚辛的哥哥所代表的巴勒斯坦人则被描绘成被无理性的仇恨充满
但在见识了文明世界的花花绿绿之后就立刻动摇
可见被灌输的仇恨终究不能敌过亲身感受
平民想要的只有和平和体面的生活
宗教和政治所牵扯出的任何灾难他们都无力关心
电影将团圆的结局表达为巴勒斯坦家庭对以色列儿子及其养父母的全面接受
以示这才是两方冲突的根源
虽然事实可能就是如此
但这也太过直白
呼吁阿拉伯平民放下仇恨重拾和平
甚至创造一些友爱的初衷虽很美好
但这样的手法恐怕只会惹得广大激进穆斯林更怒气冲天
这部电影有一个挺好的设定
按照这个设定本该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出来
但无奈剧本和导演实在是有点弱
导致这个片子虽非浅尝辄止
可也实在没甩出什么力道
最终略显平庸
另
片中巴勒斯坦家庭长大的孩子叫做Yacine 亚辛
这是个常见的阿拉伯男名
比如哈马斯的创立者就叫做亚辛
2 ) 亲情永远是最强大的
两个家庭抱错了孩子,本来就是件让人哭笑不得但又无法承受的事情,如果两个家庭宗教信仰再不同,那更是雪上加霜。若还是两个敌对的民族,好吧,这日子没法过了!
本剧一开始设定的背景就是如此绝望:一个成了浪荡公子,一心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一个专心读书准备未来在巴勒斯坦的家乡开办医院。当事实被戳穿时,两个家庭成员的变化基本是以男女为两大阵营:母亲们更在乎认回孩子,当然也爱自己养大的孩子,妹妹们是欢天喜地迎接新哥哥的到来。而男方阵营火药味十足:爸爸们因为政治原因反而宁可不想要回自己的小孩,巴勒斯坦的哥哥更是火大,原本是好兄弟一瞬间成了仇人,满是讥讽。
约瑟夫自己去了巴勒斯坦,来到亲生父母的家,他唱了一首父亲喜欢的歌,父子俩消除了隔阂。养父深夜过来找他,哥哥和养父握了手。仿佛用了自己的权利给哥哥办了一张通行证。
亚辛怎么和亲生父亲消除隔阂的没讲。
亚辛怎么和哥哥怎么回到以前的无话不说的也没讲
约瑟夫和亚辛两人从一见面就没有拘束感,觉得有违常理。
约瑟夫受伤后,亚辛说:“我打电话给你父母了。”他说:“哪对父母?”三人相视而笑了。
最后:亚辛说:当我发现你才是我的时候,我想既然开始了你的生活,我就要活得精彩,这样你才会为我感到骄傲。同样的,你也拥有了我的生活,约瑟夫,别过得一塌糊涂。
电影的结局是好的,可是谁知道现实生活中真发生了这种事,会是什么样的呢?
3 ) 他人之子
这不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十八年前的错误,涉及到了种族的问题,两个十八岁的孩子,一个生活在国际化的特拉维夫,一个生活在被封锁的巴勒斯坦村庄。
该片讲述了当约瑟夫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服兵役时,发现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儿子,在他出生时,他与约旦河西岸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的小孩亚辛换错了。因这一发现,两个家庭的生活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的happy ending来得有那么一点点突兀,可以算是对中东和平的祝福吧。
4 ) 《继子》
片名直译为“他人之子”显然更好。
将宗教间敌对巧妙的引入两个家庭悲剧事件,力图用家庭社会层面诠释可能的人性本质以及人性同时所带来的战斗与融合。
不过对于没有宗教的人来说,很多剧情台词认同也就是来源于一贯的被灌输,难以有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有难于理解的部分。
这样一个题材其实看似很容易出彩,但是却容易被处理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很可惜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不过普世的处理以及全球通行的家庭观念还是有正面引导价值的。
5 ) 有容乃大
继子这个片名,我不是很喜欢,觉得他人之子能更表达影片的主题,还是一句话,冲着帕斯卡埃尔贝,看的这部片子,很不错。
有冲突对于电影来说处理的不错,但是终究不能和现实相比。宗教、战争、教育、家庭等矛盾被处理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或许在现实这就是一场大悲剧。
但是在电影中却折射出了有容乃大的结局。
6 ) 他人之子
我只差一點點就錯過這部片子的所有好。哪怕是我已經看到了全片的三分之二時,我也始終沒有放棄這個念頭:太悶了,關掉吧。然而,這種希望看看一部爛片怎樣收場的忍耐卻讓我接觸到了影片的最後幾分鐘,並為之對整部影片徹底改變了看法。
《兒子》的表現方式是令人幾乎絕望的。拒絕配樂、持續的手持鏡頭、近乎瘋狂的大特寫、邏輯不清的場景切換和人物行為,再加上貫穿始終的機械元素所產生的強烈的煩躁暗示,影片的每一環節簡直都在為影院裡的觀眾提供充分的提前離場理由。而這種不羈的手法所真正蘊含的感情和趣味,是在這個故事緩慢的鋪陳過程當中才能被逐漸感受到的。極為粗糙和剋制的處理,恰好完美地呼應了主角近乎窩囊的包容與善良。長鏡頭的看似拖冗與跟隨鏡頭的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反而是主角極端壓抑的情緒化表現。影片在結尾和接近結尾的地方有兩處情緒爆發點。較早的一個將壓抑已久的情緒進行了充分的釋放,而最後的一個則在這種壓抑與釋放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然後戛然而止。這種情緒的鋪墊與收場,這種建立於影片完整性基礎上的結構之美,讓《兒子》的人情味和思想深度都極大加深。
這部片子的字幕版本在互聯網上極難找到。唯一的內地網站在線播放地址在香港也無法正常瀏覽。我倒是很慶幸我一直記着它,慶幸我回內地後選擇看它,慶幸我看完了它。
不看到最後無法理解的美妙,8分。
在我知道我是你之后,我想努力活得更好,让你为我骄傲。
宗教或者民族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小好多。比如讲假如从小就以为自己是谁,自己就可以是谁。
巴以冲突为背景,“我是谁”。。。
敏感的题材,拍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尽管巴以问题从来不是血缘争端,但这个故事编的还不错
非常好的故事和切入点,这片稍微再深入一点会更好看,一个普通的抱错娃的故事,但放在了巴以冲突的问题上,一切看上去就更加有意思了。对于两家人如何处理接受事实和孩子们如何处理接受新环境,是否接受新宗教信仰上欠缺点有力的刻画。
欣赏不了。。。。
宗教冲突,巴以冲突,文化冲突,对和平的寄托
剧情很不错
海报搞得跟赎罪似的我还以为得多好看呢。。。。韩剧大陆港台剧多少年前的桥段啊。。。
紧致的内心表演 赞一个
迟到一年的佳作
这片子涨姿势啊!巴以冲突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色列纸醉金迷,巴勒斯坦挣扎求生;两个儿子都很懂事,以色列妈妈演的怎么有点暧昧?儿子好像情人一样;语言品种太多,有点混乱
就着西班牙语字幕,用谷歌翻成半生不熟的英语,找不到合适的译文看得真不容易啊,但也比不上这两个家庭选择的艰难。剧本的立意点还是很有想法的,但是冲突矛盾表现不够激烈,也许是怕两方的抗议吧,结尾的处理感觉有点仓促,是不是给剪掉了一部分。
本来在医院里把宝宝搞错就够闹心的,更何况一个人犹太人,另一个是巴勒斯坦人。其实是什么人根本不由血缘决定,关键在于是不是够资格做为一个人。
阶级版的王子与贫儿,真的无法想象,是忠于家庭还是忠于国家,是忠于信仰还是忠于现实。深思,中国出过赵氏孤儿,法国人拍的很和平,万一结局是阿拉伯哥哥依托以色列弟弟,来了个自杀式袭击,那个……
當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小孩被抱錯……逆天的好題材啊~拍得太和諧了,看著很舒服,不過現實不是這麼輕描淡寫吧。
看这种片子最大感想就是好在大家都是理性成熟的人,没有洒狗血就真万岁了。无论是身份民族国家冲突,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爱护之下长大的,“愿上帝保佑所有人”。
把这个戏剧化的故事放置在巴以关系的政治背景下,则让整个故事有了更多政治味道。对两家人以及两个孩子的考验更大,除了接受新的亲情,更要接受新的信仰与人生观,好像一次颠覆。好在亲情始终控制着这部影片。
除了以巴背景,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