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深渊
前几天终于看了那部冬天的心(Un coeur en hiver),很多年前就听说,知道情节,甚至风格。看完之后,仍然惆怅良久。
这个故事是一个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讲爱情(如果我可以用这个词)的故事里最为微妙迷人的一个了。我甚至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描述它的情节。
Stephane的姿态让我觉得可怕,他的存在像一个深渊,安静深邃,其间偶尔闪烁着令人迷醉的蓝光,却转瞬即逝,让不期然发现这光芒的女子纵身投入,却发现那光芒已杳然无迹。
两个人的交接就像钻石与玉器碰触那样铿然有声,他第一次看她演奏的时候,一言不发,而他的存在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磁场便让她心神不宁,无法集中。而他居然也察觉到了,当时在场的还有大提琴,和钢琴的伴奏者,她的经纪人和男友,而当他起身离去之后,她便似乎如释重负,状态也恢复如常。这样微妙的气场的对抗就让两个人的力量对比昭然若揭。
当然她无疑是美的,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他和她的男友,也是他的同事一起注视着人群中的她,有种钻石般优雅夺目的光泽,眼神略带忧郁,发髻一丝不苟。他当然是被她吸引的。
他后来第一次特意去录音室看她的那段,拍得尤其精彩。她在录音棚里专心的演奏拉威尔,而他在外面专注地凝视,气氛优雅沉郁。当她看到他时,并不掩饰自己的高兴。两人同去喝杯咖啡,雨中并肩跑过街角,过马路的时候遇到飞驰而来的汽车,他马上用身体护着她。这大概是两人唯一一次身体接触。之后咖啡馆里坐定,她身着简单的旧毛衫黑长裙平底鞋,发梢还挂着水珠,眼神里却有暖意。这三段场景的动静对比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封闭室内浓郁的音乐声,室外雨中那段奔跑,还有我臆想中咖啡馆里温暖潮湿的香气。
他是一个小提琴工匠,而她是小提琴演奏者,当他指出琴的微妙的缺陷并将其修正之后,两个人之间便有了些不一样的东西。中国的古人管这样的人们叫“知音”。这样的相遇是难得的,两个人都明知这一点,但有人欢欣雀跃,有人却只是深深凝望一眼,便转过身去。
这样绝然的拒斥的姿态起初让我深深地不解,导演似乎想通过别的线索解说他的行为。他自幼习琴,考上了音乐学院却中途退学,转而去学习小提琴的制造工艺,相比浸入音乐走上使艺术臻于完美的道路,他宁愿用从纯粹工艺的角度接近他挚爱的乐器,这样的选择中我们看到,他似乎已然明了了直接进入某些事情的宿命,因此他选择远离,或是迂回地,接近。
印象深刻的还有最后他给那个老人注射安乐死的药(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第二天清晨的天光,浓绿的原野,寂静无声。
他说,“我的内心有一种无生命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呢,让他拒斥爱情,亲情,友情。而他又绝非无情之人,从他对他的学徒和那个习琴的小女孩的态度里可以看到他温煦的一面。片中有一段是描述他看到那对老夫妻大声争吵却又最后彼此抚慰,他的表情痛苦复杂,他不愿(再)卷入任何情感之中,就像一直拒绝的牛虻,用脆弱来形容这类人也许是合适的。而这脆弱之外层却是光泽细腻的玉,让人忍不住地想探究。
我得承认,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忍不住地害怕,像身处深渊之侧。
2007.8.26
2 ) 我看着你最后坐在窗前,想象你复苏的痛感
在南方生活了5年后头回过北方的初春:冷,没有什么颜色有明亮阳光的大风或者静止的阴霾,裹在大衣里想的全是能不能晚两天停止供暖。
在一个几乎没有日照的周末午后看「冬天的心」,觉得自己不合时宜但又与这天气并无违和感。
卡蜜儿爱上斯蒂芬几乎是注定的:具有气质上的相似性。卡蜜儿曾经陷入绝望,如她所诉说,陪伴她的经理人拯救她照顾她,但是她又开始厌倦了这种依赖,或者说安全,艺术家通常有对危险的激情,所以同样愿意照顾她的马克西姆比不上忧郁的斯蒂芬吸引她。
危险和伤害是这个姑娘自找的,这也是她的迷人之处,因为她是以一种独立的、自觉的姿态对待甚至迎接危险的:她爱斯蒂芬,并且勇敢的表现自己的感情。她躲开众人的聚餐对斯蒂芬说"我通常不这样,但我想要你"时的表情真真切切让人觉得为爱奉献是伟大的,敢于面对自己的感情也是敢于面对自我的表现。没错,她通常不这样,关于她的从前我们并不了解,然而我固执的以为:她的为爱勇敢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来修炼的,所以更可贵,更摄人心魄。
因此当斯蒂芬拒绝了她时我瞬间开始恨这个男人:我跟卡蜜儿一样相信他爱她,只是长久的封闭让他羞于或不敢于承认。从前我最同情这般对爱和被爱充满恐惧感的人,因为我的性格也存在这种负面的成分,然而就像越来越觉得卡蜜儿的可贵一样,我对那些"迷信了孤独就软弱的抛弃了我的等待"的人开始厌倦,厌倦到想跟他或她说萨冈写在书里的话:你畏畏缩缩,回避爱情,我判决你终身孤独"。
并且我欣赏卡蜜儿在经过被拒绝的狂乱后所表现出的冷漠和矜持:与斯蒂芬不同,她的冷漠和矜持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她不拒绝走进她生命的人事,不拒绝外部的力量,以至于在她被拒绝的那一刻,我就确信,没关系,她当然会痛苦,但她一定会继续成长。她这种关于成长的天分也让她在经理人面前、在马克西姆面前不再只是一个天才的但无力照顾自己的女提琴家。
然而这些思绪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忽然被修正:三人重逢后,马克西姆善解人意的留给卡蜜儿和斯蒂芬相处的时间。好吧,说说马克西姆吧:他的存在让人相信有些人真的天生是高贵的,继承的富足的闲适的生活没让他变成一个纨绔子弟,而成了一个尊重人和事物价值的鉴赏家,他爱且相信爱,他灵与肉合一,他懂得适时的离开和回来。所以我才好奇自己怎么能忽略他的可爱呢?这是卡蜜儿看着他的背影问斯蒂芬:你爱他吗?斯蒂芬答道:是的,唯一的。
之前瞬间对斯蒂芬构筑的仇恨又在瞬间瓦解:原来他是爱的,并且终于承认自己是爱的。一个人,一旦承认了爱,就等于承认了软弱,从前的铜墙铁壁刀枪不入立刻显得不堪一击,他脸上的冷漠忽然全都变成了孤独。于是我又开始意识到在爱里勇敢的那一方事实上的残忍:无论如何,卡蜜儿都是一个启蒙者,她没能让斯蒂芬爱上自己,但却宿命般唤醒了他的爱,而唤醒了爱,就是唤醒了疼痛,就是唤醒了孤独。
卡蜜儿最后透过车窗远远望了坐在那里的斯蒂芬一眼,于我的理解,那是应该是遗憾,是释然、是悲悯,而置于这个眼神之中被独自留下的斯蒂芬,我暗自揣测的是:他会恨她吗?会宁愿做从前那个"缺了点什么"的人吗,会像是枝裕和的「空气人偶」里那样害怕感情麻烦而请求产生了人类感情的充气娃娃变回无感情状态吗?我并不确定,因为承认爱不过是爱这件大事里最初的一步,谁知道这不是受罪的开始呢?
然而即使我不确定,不确定他被唤醒了痛感的心该如何在冬天真正结束前准备好度过将要来的让人眼花的春天,我还是不能不生出了那想象的带有冷感的希望,仿佛就算被唤醒的是痛感,若捱得过冬天,也称得上是复苏。
3 ) un coeur en hiver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里面的女主角。这个女主角特别好看,是法国电影里女性那种独特的美,你单独看她不觉得多好看,但是看了别的女性再转过去看她,就会突然陷入了爱情当中。斯蒂芬说马克西姆输给了她的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斯蒂芬是个特别的男主角。他肯定比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着女主角的美。但是他是剧中唯一一个能躲开她的美的人,这也没有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独具这样的天赋。
可这颗心也是有裂缝的,虽然只在他独处时,只有他一人可以琢磨的时刻。这颗心是活着又是死的,它没有办法从胸腔中爬出来给别人看,它只能静静的让你听着它的喘气声。因为是颗孤独的心,所以才能保存它的完整。
这部电影的音乐内容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不过它关于提琴的部分,比起solo这部电影真是好太多了。
4 ) 那些没有说出口的
少小时候习惯于接受大人们给予的标签式记忆,于是德国成了严谨,法国代表浪漫,日本是某种古典派的婉约。等直接间接地尝到其他国度的印象,得以发现这些标签无论款式还是色调都颇不合身,时间倏忽已经走过了若干年。
法国人或许是浪漫的,唐璜走俏了那么多年,今天仍然用来指代那些鲜衣怒马的少年。而若不自量力地以管窥豹,我要说的是法国的浪漫也好爱情也好,其底蕴中流淌的并非艳得化不开的玫瑰色,而是恍惚的灰茫然的蓝。有那么多的话不曾说出口,就消失死寂,只有彼此留存一脉心印。现从最近看的法语片中信手拈来两部,略为佐证。
《Un Cœur en Hiver》。中文译作《冬之心》(又译《今生情未了》)的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尽是寻常的法国生活场景。咖啡馆,他的工作室,她练琴的室内,录音棚,他当年的小提琴老师在郊外的家。除了男女主角的职业稍微有些特殊——他和好友合伙经营着一家提琴修理作坊,他负责技术,朋友统筹经营;她是小提琴新秀,一曲拉威尔如泣如诉。她有一张拉菲尔笔下圣母般的脸,不同的是这张脸上少有柔和,浮现某种静谧的冷色,而他干脆几乎缺乏表情,似乎所有的热情都投注在倾听之中。他倾听并调整提琴,让每把琴适合驾驭它的手。他对她从头至尾几乎只有注视与聆听,这个眼看着必将成功的提琴女孩是他最好的朋友兼合伙人的情人,但阻止他夺人所爱的并非所谓伦理或道义。他凝视,他沉默和若有所思的眼神带着重量,进入她的内心。她在演奏结束后兴奋地告诉他:我是为你拉的。他却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
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室,此外要么去听她排练,要么去拜访垂暮的老师。他有个女性朋友,每次见面他也只是听对方絮叨。他在电影开初独白:“我的内心有一种无生命的东西”。等她放下所有尊严和高傲,来求他,尽失尊严,他仍然固执地拒绝,似乎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力也关在门外。就如同他热爱音乐却只是制作提琴,这样间接辗转却精确地倾注自己的所有。他的合伙人目睹爱人的狼狈,打了他。两人散伙,他自己开了一个小小的作坊。故事到这里却没有结束,老师已经虚弱,他亲手帮助老师安乐死,那之后的某一天,他在曾经挨打的咖啡馆重遇那张不食人间烟火的面孔,她仍然在合伙人的身边。两个男人已经简单地重归于好,三人互相道安。咖啡馆一如既往地温暖嘈杂。她坐车离开,他坐在原位,看着她,就那样看着,一直。
《L’homme de Sa Vie》。中文名为《他和她的男人》。这不能称为是法文版的《断背山》,和《冬之心》相似的是,一切都不曾发生。Fred住在乡间的大屋,有优雅的妻子和稚气的儿子,有闹哄哄的一群朋友过来度假,生活每天无非在露天和众人晚餐,午睡,到山间慢跑。邻居Hugo出现之前,他的生活饱满得正如乡间午后的阳光。Hugo毫不避讳自己是gay,并笑称自己这个族群等于是残疾人士。Fred邀请他来吃晚饭,两个人在所有人散去后继续聊天,坐在院子里看着天色薄明。他们聊天的片断被分割成一段段,在Fred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不断闪现,你可以说这是刻骨铭心,或只是心有挂碍。
Fred作为丈夫和父亲,Hugo作为被父亲驱逐的儿子,两个人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面对自己的家庭。他们的唯一共同之处,似乎只有慢跑。Hugo说:你不是完整的自己,你只是假装自己是Fred。Hugo有着坚硬的眼神,不愿意陷入任何形式的固定关系,他说这样才能维持真实。Fred多年来岿然不动的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忽然间就因为一席谈慢慢地瓦解。没有任何事情发生,Fred陷入心不在焉的恍惚,他的妻子敏感地生出被弃之感。Hugo最后放弃了抵触,回去探望临终的父亲,临行前夜,Fred拖着受伤未愈的腿去Hugo出没的夜场所找他,深深注视他,终于只是说:你要走了。
技术性地说,这两部电影都有着开放性的结局,我们无从得知其中纠葛的人物最终将去向何方。这多么像生活本身,暗流或许能把人的生活整个儿掀翻,但很多时候,所有的话语都被掷入了虚空之中,因为我们害怕改变,因为我们有所顾虑,因为,有些话无从出口,就消散在空气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法国电影讲述的,其实就是那些落花流水的照见。不一定有结局,不一定曾开始。看完这些电影你会琢磨好久,久而久之都不知道自己在琢磨什么。我们由此能得出个标签式因而有可能依旧走偏的结论:法国原来是个没事偷着深沉的国家啊。
*本文已刊载于《开啦》,请勿转载,谢谢。
5 ) 古典写实主义的典范
我反复看《冬天的心》,因为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斯蒂芬爱卡米尔,却不与她在一起?看过很多遍后,第一个问题又转化成为另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对待爱情?而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我们答案。导演通过他过人的洞察力,向我们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令我们审视爱情,审视自己,审视人生。
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因为任何外部原因,这里没有家族、财产、权力、道德的障碍,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绝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不都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变种吗?)。
当卡米尔对斯蒂芬产生了爱情,她没有回避自己的情感,尽管她正与马克西姆(斯蒂芬与马克西姆是朋友)在恋爱之中。导演并没有给卡米尔设置一种移情别恋的合理性,这里没有她与现男友(马克西姆)的情感裂痕。这表明了导演对情感的一种态度:当爱情来临时,人无法抗拒。人无法抗拒非理性。卡米尔不是一个四处寻找依赖的女人,不会由于一方的坍塌,而转向新的一方。她是一个独立的人,她不会因为爱恋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她正视自己的爱情,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她勇于表达自己,将自己展开,探向斯蒂芬的内心。
在第一次与斯蒂芬单独相处的时候,卡米尔直率地谈到自己当时的痛苦:与莉吉尼之间的矛盾。莉吉尼既是卡米尔母亲的好友,又是卡米尔的经纪人,对卡米尔的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卡米尔很感激莉吉尼十年来的扶持,同时对这位女伴也产生了依赖,令卡米尔痛苦的是她开始憎恨这种依赖。斯蒂芬通过很简洁的语言,令卡米尔意识到自己的憎恨情绪。两人对话很简短,但直指内心深处。卡米尔感受到了斯蒂芬的关怀,向他发出了邀约,请他周一去看自己的小提琴演奏录音。
两人第二次的单独相处,即斯蒂芬周一去看卡米尔录音。拥塞的车辆使两人身体发生了轻微的碰触,大雨中斯蒂芬脱下外套为卡米尔挡雨,一切看似微不足道,但已经足以刻在卡米尔的内心。在录音棚附近的咖啡馆里,两人又有一场简短的对话。看似没有谈什么,但斯蒂芬注视的眼神令卡米尔更增加了爱的勇气。临分手时,卡米尔问斯蒂芬:“你还会来看我的录音吗?”斯蒂芬点头。
然而,斯蒂芬没有赴约,当卡米尔打电话来,他推说自己忙,这令卡米尔十分焦躁不安。当两人再次偶然相遇,卡米尔质问斯蒂芬:“为什么躲着我?是不是因为马克西姆?”斯蒂芬不但否认了与马克西姆的友谊,而且否认了对卡米尔的爱。“你在贬低友谊的同时,也贬低了其它东西。”卡米尔不相信斯蒂芬的话,但马克西姆的返来使他们的谈话中止了。卡米尔不能接受斯蒂芬的说辞,内心十分痛苦,她向马克西姆坦白了对斯蒂芬的情感。
第二天马克西姆出差,在机场他打电话给斯蒂芬,请他替他去看卡米尔的录音。斯蒂芬的到来令卡米尔的演奏发挥地非常出色。录音结束,大家为卡米尔庆贺,她却约了斯蒂芬单独离开。她向斯蒂芬坦呈了爱情,却被斯蒂芬拒绝。
“我要你。这其实不是我的作风,但我必须告诉你。”
“卡米尔,我不认为我能给你你所想要的。”
“你也想要。我了解你,接受你,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不在乎你给自己打造的这个世界,封闭的世界。我是你的,看着我。你不能继续那样生活,你必须看到你正在变化。”
“卡米尔,你很漂亮,你会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你有很多天分……”
“那么,既然我那么好……”
“但是你坚持用想象的样子来看我。我不是那个人。”
“别欺骗你自己,这很简单。”
“我必须跟你说实话,我原来是想诱惑你,我不爱你……可能是想攻击马克西姆。”
“这不由你定。”
“你不明白。你在谈论我从未拥有过的感情。我不爱你。”
影片到此,才拉开了华彩篇章的序幕。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我懵了。我完全不懂,斯蒂芬为何这样拒绝卡米尔。不不,他看卡米尔的眼神,他在马克西姆将要租下来与卡米尔同住的公寓中突然感到将要失去卡米尔时的痛苦,这些不是假的。他明明爱卡米尔,为什么要拒绝她?
卡米尔不能接受斯蒂芬的拒绝,她再次去找斯蒂芬,在餐厅展开了这场对话:
“瞧这个男人,他是谁?一只‘耳朵’。一个手艺天才,他的朋友马克西姆这么说的。只要双方兴趣相投就能结伴,然而却没有友谊。……我不能……接受这些,我们不能像这样分手。说点什么吧。”
“我已经对你说了实话。”
“你知道你没有。那天在录音室,下着雨,我根本没料到你那么注意我。”
“那是我的工作。”
“别跟我说我和其他音乐家一样。”
“不。”
“你看着我的样子……”
“我很真诚。”
“我们谈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我们什么都没谈。”
“那么就是我……不,绝对不可能,不。但是为什么?”
“我告诉过你。”
“如果是为了攻击你的朋友,你早就和我上床了。肮脏,但那至少是生活。”
“别这样。”
“不,不是!你一文不值!……受窘了,啊?让他们乐去吧,一群老古董……就想着离开这儿。看起来他很喜欢音乐……因为那是‘梦的素材’,对生活却无可奈何。你对梦一无所知,你没有想象力,没有热情,没有睾丸。你那儿什么都没有!”
在遭到拒绝的时候,卡米尔并没有陷入盲目的自我否定,虽然痛苦,但她勇敢地指出了斯蒂芬的谎言。那么斯蒂芬到底为什么撒谎?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尽管斯蒂芬的行为出人意料,但他的高贵和不逃避无法让你小瞧他。他宁愿撒谎,但不给自己找借口。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过往的挫折,他是懦弱的。影片不交待人物的前史,因此也没有将人物的行为归因于前史。斯蒂芬身上呈现出来的不是懦弱,而是自省。斯蒂芬试图通过与人保持距离,来完成自省。相比于爱,他更牢牢地抓住了恐惧。正如尼采所说:“恐惧比爱更有助于人看清世界,因为恐惧要求人们弄清楚,他人是谁,他能做什么,他想做什么,在这里欺骗自己是不利的和危险的。相反,爱却有一种隐秘的冲动,要在别人身上看到尽可能多的美,或者尽可能地把别人抬高,在这里欺骗自己是有利的和欢乐的。”斯蒂芬深怕被爱情的假象迷惑,他担心卡米尔眼中的他并不是他自己,因此他在爱情面前踌躇不前。
分手已成定局,三人(还有马克西姆)如何面对这样的结局?影片最精彩之处在后三分之一。如果说,当强烈的情感降临,人无可抵抗地被推动着朝前走,那么,当一切尘埃落定,理智回来,则还原了人的本来面目。
三人的关系经过了剧烈的震荡,仿佛又恢复了原初的状态,每个人都不失高贵地回到自我。而身边的人,经历了新婚和死亡,生活的河流继续流淌。
卡米尔、斯蒂芬、马克西姆,谁更幸福?谁知道?
结尾处,卡米尔给了斯蒂芬一个吻,这个吻的时间稍稍超出了礼节性的告别。当她与马克西姆开车离去时,她的那一眼回眸,令人回味无穷,仿佛一切又回到眼前,也许曾经的爱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心。卡米尔是理解斯蒂芬的,她用不同的方式与斯蒂芬一样选择了孤独。
《冬天的心》是一部高贵灵魂的悲剧,这个悲剧来源于人深深的自省和追问。这是一部用爱情来讲人的自我、爱欲、生死等更深刻命题的电影,它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爱情的浪漫主义,直面人性。
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爱情的美好或痛苦上,影片更关心的是,爱情到底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爱情?
这是一部充满了作者意图,但又完全看不到作者意图的影片。作者的所有意图只体现在他设定了两个分别以感性和理性来面对爱情的人物,而谁对谁错,作者将分析的权力交给了观众。一定有一个上帝在审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赋予每一个人物其行为的合理性。导演不刻意地美化或者丑化每一个人,他绝不向谄媚妥协,他直面生命的每一种形态。
讲爱情的影片往往容易拍得抒情甚至煽情,只有通过不断地给爱情加料,才能触动对爱的味觉,从而制造一种我在爱、我能爱的假象。他们渴望漂亮和纤巧,他们其实将爱情宗教化,无限制地美化爱情,恰恰暴露了他们缺少爱的能力。但是《冬天的心》如实地向你展现了爱的可能与悖论,展现强健者面对爱情时的直接与内省。
《冬天的心》形式的简洁与作者对爱情问题的冷峻形成了统一。克劳德"苏提追求真实,正如其电影语言的洗练一样。没有视觉的浮夸与声效的振颤,你不知不觉地被带到作品当中,去领会内容的精髓。如一杯清泉,不需要刺激你的感官,但流畅地渗入心扉,恰到好处。
《冬天的心》将减法做到了极致。导演笔墨精炼,设计却很周详。它通过准确地使用每一个电影元素,拨去了表面的浮华,真实地传达出生活的内在。电影形式平静简洁,悲剧却在观众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
全片大量运用中近景,平视的视角,这与我们眼睛的观察方式很近似,没有刻意地强调或夸张。
演员的表演含蓄而内敛,而最小的角色也掩饰不住灵魂真挚的光芒——全无矫饰的生命!卡米尔与斯蒂芬第一次产生火花,只用了两人的中景,全靠演员的眼神传达出微妙的变化。
音乐对于塑造情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这样,许多电影在情感段落几乎铺满了音乐。《冬天的心》其音乐使用则巧妙而节制,全片只有两处(高潮和结尾)使用了主观音乐,其余音乐完全化入剧情之中,音乐既承担了叙事又准确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它不会让你枉自地陶醉或哀叹,而更关注剧中人物的内心。
影片借用了非常传统的戏剧形式,结构凝练,布局完美,节奏松弛有致,把观众完全带入剧情当中。
最完美的形式就是让你感觉不到形式,《冬天的心》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杰作。看完电影,你会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才是值得过的生活,没有灰尘覆盖,透彻见底。我们用感怀的心情体验克劳德·苏提创造的人间悲剧。
《冬天的心》之所以如此深地打动人,让人为这个故事而辗转反侧,关键在于导演兼编剧克劳德·苏提创造了斯蒂芬这样一个角色。
我们被卡米尔打动,她让我们体验了爱情火焰般燃烧的美,没有任何矫饰与造作,我们渴望拥有那样纯粹的爱情。而她的真性情——面对爱的真挚、勇敢与执着,又怎能不让热爱生命的人为之动容呢?
我们也被马克西姆的宽容所打动,他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地投身其中,他善于修复生活的创伤,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报以理解和宽容,他是生命的暖色。
而斯蒂芬则复杂、深邃、令人难以琢磨,就像生命的黑洞,隐秘,而对人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斯蒂芬的魅力甚至是你无法描述的,他抛弃了世俗的虚荣心,因此他少嫉妒;他不被生活表面所迷惑,因此他不盲从;他不虚言爱,因此他显得冷漠;他对爱又有着深深的渴望,因此他在狂热面前退缩;他克制欲望,因此他不在乎孤独;他清晰地看到生,因此他能够冷静地面对死。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孤坐的斯蒂芬身上,他静静地坐着,行人车影流动在玻璃窗上,我们被这玻璃窗阻隔着,仿佛被隔在他的世界之外。他那昂着头的孤独,并不落寞,他不邀请同情。我们看到他,然而又触不到他。这种令人揪心的孤独感,直接通向了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
6 ) 爱情到底存在与否,或许这只是个驳论
一个如此有才华,又凌厉,有着无限风韵的女子;
一个其貌不扬,自我封闭,性格乖僻,手艺精湛的小提琴师。
这原本可以是一个庸俗的三角恋;
也可以是一片皆大欢喜的爱情剧;
又或者是一个围绕着音乐之爱的文艺片,
还是?
可是,等等,我觉得不对,统统都不对路。
他到底是假装没有感情,还是真的没有心?
她到底是爱他的,还是只是想说服自己,爱的那个自己的幻想?
又或者,根本没有幻想,他们其实是相爱的。
还是,其实,所有都其实与爱情无关?
这真的是个驳论,
我们爱的到底是真正的那么一个人,还是他所倒影在我们心中的皮相??
你感觉到的爱,到底是他传递给你的荷尔蒙,还是你自己荷尔蒙的幻象?
我感觉,我又要开始涉及哲学问题了,罢了。
别人都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还是省省我的脑细胞好了。。。。。
不过,这部电影做得很好,
无论是音乐,画面,还是感情的刻画,都很到位。
一个如此犀利,却又真性情的女子,
无论她是否得到爱情,她是否真的快乐
都完全不会妨碍你去欣赏这朵犹如在寒冬中的玫瑰,独自开放。
“你没有感情吗?可你却喜欢音乐。”“当然,音乐,是梦的材料。”另,果然是有深度的音乐电影……
或者,在很早之前,他就明白了,对于爱情,人生还是个印象派比较好一些。
更喜欢《冬之心》这个名字,和《沉静如海》有着相似的基调,是美国电影几乎不会花心思去阐述的类型。讲人的品格,高贵,讲一种气质。看多了剧情激荡、复杂的片子,这类如清泉一般,细腻,抚过心底。拉威尔三重奏很好听~女主很美。
贝阿仿佛有个遥不可及的天上的恋人,她的心早就为此燃成灰烬了;所以面对人间的一切爱恨,她既幽怨又心不在焉。我想这是由她惊人的美貌和谦卑的脖子弧度混合而成的效果。此片人设非常适合她所展现的这种特质。
有那么点Kierkegaard的味道
艾曼纽化好妆来见奥图。“我想要你,我没有投怀送抱的习惯,但我要告诉你。”“我的确想引诱你,但我不爱你。”“是游戏你就跟我玩到底,和我上床。”在餐厅众目睽睽之下被拒,颜面自尊无存。
如果一个艺术家说要爱你,跟你走,请你千万不要伤了她的心。剧情寡淡,但是我很愿意沉醉在艾曼妞贝阿天蓝色的纯净眼眸里。
斯蒂芬爱卡米尔,为什么却不与她在一起?许多人看了这部影片之后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斯蒂芬在影片中所说的"我身上有一种毫无生气的东西".他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完美主义者,他热爱音乐,并且上了音乐学院,但是因为他不喜欢自己发出的声音就休学了,转而当了一名制造和修理小提琴的手工艺人.他宁愿让别人用他制造或修理的小提琴演奏出更美丽的音乐.其实他内心里有一种怯懦的甚至可以说是自卑的东西:虽然卡米尔现在爱着他,但是他没有把握能永久拥有卡米尔的心,因为卡米尔太优秀了.他只能选择放弃.
她这样孤傲的女人,在同一个晚上两次向同一个男人明示爱意,他却只用刻意的侮辱来回避,那么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保全尊严。既然爱你不能言语。
斯蒂芬的爱深邃无形如水,一触碰就从指缝漏下;卡米尔的爱真挚热烈似火,一经确定不惜燃尽一切。两人碰在一起,难免不是悲剧。或者也跟时机有关,更年轻一点,他还能相信;更老一点,他压根不会去招惹。不管怎样用头脑恋爱的人都很苦逼,爱情本来就是一种错觉,闭上双眼坠入情网就好。有什么关系。
这个故事相当于,一个读者,相较爱上另一个读者,他爱上作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就像你要世人博爱,但世人却爱上帝,因为那是一个世界体系的创造者,拥有某种神秘强大的创造力在吸引着你。
修琴的,卖琴的,和弹琴的之间的故事。修琴的冷感,卖琴的冷静,弹琴的敏感,于是三人行,必有遗憾。贝阿真是美得让人战栗。
你长久以来营造的自我世界封闭,我无所谓。你不能这样下去,你要接受内心松缓的感觉——冬之心。
郎心似铁,因为郎爱的是个男人~
技法工整干净,叙事未点到,即止,如隔岸再隔人群观火。层次丰富的凝视。人群的头顶所见火光是卡米尔,其他则是二手新闻。相比于故事主线,更想念身边海琳那样的朋友,好事程度刚好,是更不多得的友谊。贝阿的美不言而喻,布光这么柔全因有她。卡米尔的征服欲,斯蒂芬的眼神(咖啡馆第一幕,录音棚第一幕,新工坊第一幕)已经出卖他们各自,也都并非爱情。马克西姆优雅处事滴水不漏。可是,恋情?另一个病人罢了。和卡米尔打开心扉那场对话很好。爱是太主观的感受,说有就一定有吧,我真的信,但像这样专家级的暧昧,我无法在意其中是非、深浅。不如看看表演,都是过来人,每句话说完的嘴角弧度都控制得那么细腻。
凡是打动他的东西,都将是他用沉默深埋的东西。用乐匠的身份爱音乐,用拒绝的方式爱卡蜜儿。他想要的太多了,只有他自己的世界才能给。而现实世界只属于像马克西姆那样享受生活的人。
剧本总是那样,命运之外,角色使然而已。她是个小提琴演奏者,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热情和音乐交错在一起,完全的释放出来。而他只是个调琴师,和音乐之间的是沉默的交道,他对她对音乐的爱都是无言的,爱的隐忍和不善表达。 “在我心里有种无生命的东西
1.艾曼纽·贝阿太美了,想起波德莱尔的话:有些女人你想占有,有些女人你却只想在她目光的注视下死去。2.有时你得承认,爱情,作为一种精细的情感,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去拥有的。via X
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看懂,我以为史戴芬爱的是马克西姆。虽然他一直说自己和他不是朋友,只是工作关系。结合种种线索我觉得是这样。首先当马克西姆要与卡米尔开始新生活时,马克西姆特意慎重地跟史戴芬做了交待,史戴芬听到消息后的反应不是恭喜而是有些惊讶;之后卡米尔却莫名地被冷漠的史戴芬吸引,史戴芬一度表现出了仿佛也爱她的样子,但卡米尔向自己表白后,他却说自己不爱她,他甚至说只是为了报复马克西姆。电影最后一幕三人又重新相聚,卡米尔问史戴芬:你喜欢他(指的是马克西姆)?史戴芬回答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他是我唯一喜欢的人。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理解他之前对卡米尔的行为了。虽然卡米尔非常有魅力,但他喜欢的是他,而不是她。但也有点点疑问,是因为史戴芬情感状态呈现出来的异常冷静甚至冷漠。
他们俩自始至终都用vous称呼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