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可售

剧情片其它1969

主演:贝娅塔·蒂希基维茨  埃尔兹别塔·奇日弗斯卡  安杰伊·瓦皮茨基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

猜你喜欢

 剧照

一切可售 剧照 NO.1一切可售 剧照 NO.2一切可售 剧照 NO.3一切可售 剧照 NO.4一切可售 剧照 NO.5一切可售 剧照 NO.6一切可售 剧照 NO.13一切可售 剧照 NO.14一切可售 剧照 NO.15一切可售 剧照 NO.16一切可售 剧照 NO.17一切可售 剧照 NO.18一切可售 剧照 NO.19一切可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1:54

详细剧情

  讲述一部电影马上就要开机了,可男主角下落不明,于是大家一齐出动去找他。朋友找他因为要知道他的近况;导演找他因为电影在等他开机;妻子找他因为他已经六天没回家了,可是后来他们接到一个消息-他死了,那这一切该如何结束呢?

 长篇影评

 1 ) 一场真实的悼念

要理解《一切可售》,先得了解瓦伊达代表作《灰烬与钻石》主演泽比纽·齐布尔斯基(Zbigniew Cybulski)的生平。

泽比纽·齐布尔斯基

泽比纽·齐布尔斯基出生在现今乌克兰境内Kniaże的一个小村庄里,二战后进入戏剧学院,和朋友组建了Bim-Bom学生剧场,活跃于各地的戏剧舞台。在彼时政治氛围浓厚,文化管控严格的波兰,他可以算是勇敢开辟自由开放之风的代表人物了。 真正使齐布尔斯基名扬海内外的是他在大银幕的出色表现。58年,他在《十字勇敢勋章》中第一次扮演重要角色;同年,他成为瓦伊达《灰烬与钻石》和亚历山大·福特《一周的第八日》两部作品的主角。自此,他被视为波兰电影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演员之一,“年轻而愤怒”一代的先锋。

齐布尔斯基最擅长塑造桀骜不驯的反叛角色,人称“波兰版詹姆斯·迪恩”。极具个人风格的黑框墨镜是他的标志。而与那位一代美国偶像一样,齐布尔斯基也于39岁因意外英年早逝。

1967年1月8日,在与好友玛琳·黛德丽告别后,他和往常一样试图跳上一列行驶中的火车,不慎滑倒落入车轮下,惨遭火车碾压后不治身亡。齐布尔斯基在参演电影中也有很多与火车相关的危险镜头。《夜车》(1959)中,他的角色为了追逐心爱的女孩不惜扒在行驶中的火车车厢外;《跳》(1965)中,他的角色从火车上跳下开始后续的逃亡。可以说这场悲剧的发生也不纯然是一种巧合。

《夜车》剧照,这一幕中,齐布尔斯基便从车厢外扒着车门

1969年,就在意外发生整两年又三周的1月28日,《一切可售》上映了。在这部作品中,瓦伊达以一种虚实混杂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事件的全过程:片中,名为“安杰伊”的导演(由Andrzej Lapicki扮演,代表着瓦伊达本人,也许是故意找了和自己同名的演员饰演)正在拍摄一部对其导演生涯极为重要的电影,主演则是他的好友及先前成功合作过的“知名波兰男演员”(片中未出现具体名字,人物也始终“隐身”未正面登场,但很显然就是齐布尔斯基)。这是一部自传式的电影,不仅男演员在片中饰演“自己”,导演甚至找了同为演员的男演员妻子扮演“男演员”这一角色的“妻子”。

电影开拍了,男演员却突然人间蒸发。起初人们似乎并不慌乱,因为这很像是性格捉摸不定又孩子气的男演员的任性之举。众人纷纷猜测他在哪里,并对其消失给出了不同的反应:他的妻子和情人互相试探,最终化敌为友,一同开始寻找他的踪迹;导演和剧组人员在焦急中不断寻找解决这一危机的出路,同时暗中相信他会再次出现;另一位知名演员嘴上不肯承认,却一直觊觎着取而代之成为主角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导演决定先拍其他能拍的部分,这部本该由男演员主演的电影则继续着没有他参与的拍摄。

在各色人等的焦灼中,事情起了变化。男演员被发现横遭意外:他在跳下火车时不慎坠落,送医抢救无效后死亡。在一片哀悼与悲痛中,导演决定运用手头已有的材料,将电影的拍摄制作继续下去,要拍出一部“关于他但没有他的电影”。

《一切可售》剧照

结合齐布尔斯基的生平,这名消失的男演员就是他本人。戏中角色的互动,以及戏中戏的设置,都从侧面为《一切可售》的观众塑造、传递着男演员本人的性格,再现了当时意外发生前后的景象,加上本片的主要演员全部用自己的真实名字出演,很容易给人一种“纪实”的错觉。但影片中的人和事,有多少是对现实如实的反映呢?瓦伊达没有给出答案,只让我们去猜。他甚至在片头专门给出了声明:“影片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与女演员之个人生活并无相似之处”。类似的模糊现实与虚构边界的手法在瓦伊达其他作品中也可见到(在《甜蜜的冲动》(2009)中,瓦伊达用类似手法纪念了已故好友及摄影师Edward Klosinski),带有非常强烈的私人印记。

而联系瓦伊达和齐布尔斯基曾相互成就的《灰烬与钻石》,本片也穿插有对应的细节:那个男演员曾一直带在身边的、奉若至宝的破旧杯子,就曾出现在《灰烬与钻石》中,齐布尔斯基扮演的马切克举着杯子,挑逗一见钟情的吧台女招待;本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马的镜头,《灰烬与钻石》中男主和女招待分别后,身边曾出现过一匹带有象征意味的白马。

齐布尔斯基在《灰烬与钻石》中

从剧情中,我们能够获知,瓦伊达对齐布尔斯基的评价可能是复杂的:他在片中的同名化身和男演员出于某些未能点明的原因,“尽管互相成就,却间隔了很久才再度合作”;男演员消失后,导演并没有真的作出什么努力进行寻找,还被身边人指责“只在意自己的作品”,并不关心对方死活;而对于男演员身上的种种传说,导演始终保持这一种不相信的姿态。得知意外发生后,导演选择继续:拍出一部主角一直没出现的电影,一部可以送到电影节的电影,一部“大言不惭”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这也暗合了瓦伊达本人拍摄《一切可售》这一行为。

往日旧友拍往日旧友拍旧友——虚虚实实间,一切都是可以销售的,包括好友的死。

哀悼之余,也是莫大的讽刺。

- 1969年,Zbyszek Cybulski奖设立,专门颁发给极具个人特色的青年演员。 1996年,《电影》杂志读者授予齐布尔斯基“波兰历史最佳男演员”称号。

早逝浪子轻狂的生命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而总有新鲜的血液,将摆脱前人的阴影奔涌向前。

R.I.P. Zbigniew H. Cybulski (1927-1967)

- 最后感叹一下,我运气真的很好:香港电影资料馆华意达(瓦伊达)纪念回顾展,我第一场看的就是《灰烬与钻石》,看前对波兰电影无甚了解,但很喜欢,尤其对男主的表演风格印象深刻,于是回去路上随手查了查他的生平。没想到随手买到的第二场,就是这部《一切可售》。 可想而知我坐在椅子里,仰头看这么一个内核残酷的故事,心里是怎样一种复杂滋味:仿佛昨天刚爱上的人,今天得知他死去了。 我没有回头再拉片仔细对应《一切可售》和《灰烬与钻石》的关联细节,也没有特地考察片中对这个缺席“男演员”的塑造和现实中的齐布尔斯基有几分相同,只凭记忆难免有错漏之处。写下这篇文章仅希望能抛砖引玉,给想要欣赏这部导演私人悼念亡友之作的后来人一些指引。 有时候我们爱一个人物,不免就是因为他灿烂夺目的昙花一现。他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死也是独一无二的。

-

前文写于2016年年底,现在是2018年9月初,我重新翻出了这部电影,根据英字制作了中文字幕,也顺势对前文进行了编辑和修改。囿于文字和逻辑水平,自认表达混乱不足,不免遗憾。但只要多一个人从本片和本文里了解了齐布尔斯基或波兰电影一二,我就已十分感激。

 短评

贝娅塔·蒂希基维茨 / Elzbieta Czyzewska 兩位很好的女演員 11.20日19:30分電影資料館大銀幕 7.4/10

7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还行
  • 我只能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无法衔接的片段来怀念你

    9分钟前
  • 星际密探
  • 力荐
  • 「為了送花給心愛的女孩,他跑到柏林去買花,因為華沙沒有玫瑰。」

    13分钟前
  • kayiw912
  • 推荐
  • 瓦伊达有多无聊啊?

    14分钟前
  • Anne Shirley
  • 较差
  • 毫无可售的生活与人生

    18分钟前
  • 蔡敏scheimen
  • 力荐
  • 片中片,所说的是从未出镜的男主演死于列车轮下,这不由让我想到才华横溢的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也就是在导演《钻石与灰烬》中担纲主演,于1967年1月8日,在送走著名女演员玛琳·黛德丽后,如常一样追赶火车前往片场,不慎滑倒跌落,被飞驰的车轮碾压身故,年仅40岁。玛琳·黛德丽当时就在那班列车上,想必她要是知道会哭晕过去。

    20分钟前
  • 薄雾微光
  • 推荐
  • 没必要非把这部片和八部半比因为很明显瓦伊达没有费里尼的那种野心 看完感觉他只是想纪念朋友然后顺便借题发挥一下 不过借题发挥得挺不错 喜欢他那种很有浪漫色彩的自然主义 朴素得很精致 这种自我拷问的方式也很有趣感觉跟铁人里对那些关于诺瓦胡塔的纪录片的引用有异曲同工之处。。。。齐布尔斯基还真是跟火车有缘啊(影片中出现的画也是瓦伊达某个英年早逝的艺术家朋友的作品)

    22分钟前
  • 伯劳
  • 推荐
  • 看完幕后故事 不知道说什么好过于讽刺与悲伤

    27分钟前
  • Decalogue2001
  • 推荐
  • 灰烬与钻石的男主在现实中扒火车意外身亡,此事串起本作(德国杯子可能就源于灰烬与钻石中的杯子)可本作并不称得上所谓哀悼之作,更像是糅合瓦伊达各类杂想的随笔,可以看出来有不少对电影创作、表演的思考。非常有个人色彩,但是这放肆的跳跃性实在是接受不了。

    31分钟前
  • 多价弗价
  • 较差
  • 波兰的新浪潮电影。瓦伊达为了纪念《灰烬与钻石》男主角齐布尔斯基而拍摄的影片。因此有多处对《灰烬与钻石》著名场面的致敬,例如一名年轻的男演员点燃的酒精,以及他挑逗女酒侍所用的杯子。除了纪念的意义之外,瓦伊达也对自身的电影经历做了反思,戏中戏的结构也更能指向电影本身,甚至连演员都用自己的本名,从而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边界。在波兰翼骑兵的片场采访那天在集会中的电影人员十分有趣,既指涉了对个人历史的探寻,也有民族历史的意味。

    32分钟前
  • 吹牛伯爵
  • 推荐
  • 瓦伊达的“八部半”

    37分钟前
  • 会变猪的蝙蝠
  • 推荐
  • 如果没有了解过《灰烬与钻石》男主演的生平,会觉得这是一部没头没脑的片子。我运气很好,刚巧看完钻石去查了一下男主的资料,然后立刻看了这部,非常心痛。@HKFA (20180902已自制中字)

    42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 戏里戏外模糊交错 追逐游乐场到最后追逐群奔马这样的笔触「青春之死」这个情绪背后的死魂灵太迷人

    45分钟前
  • wangzhy
  • 推荐
  • 据说是瓦伊达最私人的一部电影,他第一次为自己的电影写剧本来纪念逝去的最爱的演员。一部看似很无聊的戏中戏,其实是我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场景都没看懂,行驶碾过的假人,拍戏的杯子,纳粹屠杀的画展,最后和群马奔跑QWQ瓦伊达思维太跳跃了

    48分钟前
  • snugglebunny
  • 还行
  • 这个缺席的男主角就是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灰烬与钻石》),这个导演就是安杰伊·瓦伊达,很个人色彩的一部作品

    49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 Just A Whatever

    52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还行
  • 真动人啊,流泻般自如的动态。影像中的感伤悉数往人头上浇来,无法抗拒的湿意,尽管电影里波兰的冬天是那么地晦浊与干冷。“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独一无二”、“一道早逝的启示”;rather personal🥲(也是自反?)

    57分钟前
  • bewater
  • 推荐
  • 戏中戏的结构倒和后来《甜蜜的冲动》相似,结尾那句“1943年11月12日纳粹在这里处死了40个波兰人”泄露天机。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 so sad...

    1小时前
  • Cal
  • 力荐
  • 21/8/9:这才是叩问电影与生活界限的作品

    1小时前
  • 2046小马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