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洪与妹妹从缅甸偷渡至泰国边境,妹妹却被人口贩子拐走。来到曼谷後当导游助理的兴洪,却遇上洪水成灾而生意惨淡,他决定重返边境贩卖毒品原料盼能赚钱赎回妹妹。缅甸女子三妹为了得到台湾身份证替人蛇集团工作,一心梦想着新生活的她,带走兴洪的妹妹完成了贩运人口的任务,但身份证却仍遥遥无期……
赵德胤和昆汀塔伦蒂诺这两位八竿子打不着的导演竟然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相谈甚欢,甚至一拍即合互相捧场,一度令我感到迷惑不解,直至我看完他的这部作品,才恍然大悟。赵德胤对昆汀的崇拜由来已久,处女作《归来的人》里面用一场“致敬”的小孩枪战戏小试牛刀。在他第二部剧情长片里,更全面向昆汀赖以成名的叙事风格借鉴,大胆打破线性叙事,采用分段式和环形结构,明显是受到《低俗小说》的影响。影片分成四个章节,第一段《穷人》讲男主角偷渡到泰国当导游助理,第二段刻画女主角及其所在的人蛇集团。男主角的结局在第三段《麻药》已落下帷幕,而故事真正的开头却放在影片结尾《偷渡客》,以衔接上第一段《穷人》,形成一个完美闭合的圆圈。这种环形结构在叙事上具有一定迷惑性,同时也营造出强烈的宿命感,暗示着缅甸底层的穷人根本无法摆脱这种不断轮回上演的命运。 这绝对算得上是迄今为止赵德胤最有野心的一部创作。尽管在叙事结构上大玩实验,导演却依然遵循着模糊虚构与纪实的风格,坚持用独立制片拍摄的方式鲜活地描绘出在缅甸穷苦人民为生计而背井离乡的悲苦命运。影片主要讲述从缅甸偷渡前往泰国打工谋生的种种现象,有在曼谷做导游,也有在泰缅边境卖毒品原料,还有拐卖年轻女性做跨国新娘的蛇头集团。在缅甸生活穷困无望的人们偷渡来到泰国,满心希望过上好日子,却身不由己地卷入更为万劫不复的境地。其中驱使人物角色不顾一切的动力有两个:金钱和身份,这个恒定不变的主题贯穿了赵德胤的“归乡三部曲”及其后的《再见瓦城》。 除了极端写实粗砺的画面之外,这部作品里呈现网状的人物关系令影片的主题挖掘更深入和立体化,随手拈来的素材画面却意想不到地拼凑出一部人类学研究报告,令观众更清晰直接了解到缅甸华人这个特定群体在异国艰难凶险的生存状态。即便是各有目标的偷渡者,彼此之间也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男主角先是让妹妹被人蛇集团拐走,然后想靠导游赚钱赎回妹妹却遭遇挫败,无奈铤而走险回到边境从事毒品原料交易,最终命丧黄泉。更可悲的是女主角,靠人蛇集团拐卖缅甸年轻女孩赚钱以办理台湾护照,结果却久久拿不到身份。四个章节貌似互不相干,却在角色的乡愁感与导演的叙事方式影响下,逐渐衍生出彼此缠绕的宿命色彩。 导演的作者标签在这部作品中逐渐树立起来。纪实风格的长镜头首屈一指:躁动不安的晃动画面,刚开场在边境草丛里的偷渡戏,在旅游大巴上偷拍导游的段落,以及最后一段女孩尝试从人蛇集团逃脱的情节,都能看出这种强烈的写实风格。角色满怀愁绪坐在卡车载货区的镜头也是他这几部作品里反复出现的刻画,人物随着车辆驶向前景不明的目的地,有力刻画出缅甸华人群体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让角色唱流行曲也是一种勾起乡愁和情感宣泄的有效手段,尽管看来俗不可耐,却暗中与人物的性格命运极度契合。 相比之下,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和掌控逊色不少,要么是让角色在无对白的场景里尽量抽烟(男主角抽得可不少!)或者闲聊(谈论港台明星和巩俐)以填充尴尬的冷场情节;要么是在戏剧化情景里融入不合时宜的幽默段子(比如黑老大验货时响起的手机铃声),企图遮盖非职业演员的糟糕演技。这种过于随意和疏忽的执导方式令影片无法在细节上获得更为充实的表现力,随之影片的整体质量有所受损。
导演赵德胤坚持拍摄缅甸华人题材,很难得。这已经不是自己对电影艺术的坚持,而是对缅甸华人生存状态的关注,让更多人知道这么一群,不至于声音被淹没。
风格很像纪录片。原生态。连演员都大多非职业。真实。
偷渡泰国,成为泰国人,似乎是相当部分缅甸华人的梦想。而其实在接壤中国云南的地区,不少缅甸华裔的梦想是到中国去,哪怕是成为难民。中国对难民的接待实在是太好了,简直让人乐不思蜀。
但很可悲的就是这些缅甸华人不被缅甸当成是国民,而是外来者,缅甸人想抢走(抢回来)他们的土地,想把他们赶走。就像罗兴亚人被排斥一样。事实上他们多是明朝、清朝和民国来到缅甸,如同难民。他们的根还在华夏,然而却回不去了。
∞型的故事结构,在榴莲摊步入命运的回转。妙在对旅缅云南人的纪录片式刻画,扯着家常的夜话,仿佛能重温民国江湖的人情和险诈,差在做作和生涩,饭桌上非要扯点普希金,吴可熙的台湾腔云南话又太烂。当地方言听起来无事不可“干”:“干他一根烟”,“可以呢嘛车也干得一张!”“干给他一枪”,嗑药反而叫作“闷”。
假如给无剧情思维的《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换个有叙事逻辑的标题大概就是商人·资源·钞票·放债主。因此生存在环境内部的资本主义原理是这部悲观主义作品背后真正的驱动力。然而这种普遍日常化的“记录” 早已无需赘述,观众想看的是经过作者反思之后的态度。赵德胤的摄影机本能地落在阶级裂缝里,他的核心诉求是移民者遥遥无期的身份。只可惜我们从这个轮回式的标题中没有找到可行的出路,只看到了一个令人着迷或恐惧的巨大沉默物。
作为导演,赵德胤的聪明与灵活一百分,能将资源最大化,所以才能“拼凑”出这部影片。四个章节,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构成了缅甸人在泰国的群像,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充满“惊险”,在他们却不过是日常之一种。
摩托行径飞机坠毁现场,比《山河故人》那架早两年。
虽然还比较稚嫩 但却带着某种新鲜感。手持镜头在降低影像要求的同时也给这部半纪实的电影带来了参与性的运动感 尤其体现在边境田野的两段偷渡戏 一个穿梭在田间随着人物追赶逃跑的妹妹;导游一场的旅游大巴与景区树下闲聊都颇有直接电影的味道。片子的主干就是偷渡客的日常 最核心的一是互相之间的八卦 以及 吃:我们所见所闻就有至少榴莲干和鲜榴莲、米粉、燕窝、洽洽香瓜子、冰可乐、甜瓜味牛奶、三道看不清的家常菜配米饭、啤酒、偷渡前给妹妹吃的东西、以及最后一幕作为省略号的海南鸡饭,吃大概最能概括整部电影的意义了。那个够假的冒着烟的美军坠机让人想起三峡好人里飞天的移民纪念碑。黑帮老大演得太差了
导演直觉真的很好,而且贵在特别诚恳,比起大陆这几年出的几个潜力新人厉害导演来讲,更稳且不装b,早期到后期的脉络都一直很清晰,后劲儿很大。非常期待他以后的作品。
制作简陋了一些,剧情刻意了一些,文艺青年用摄像机拍文艺片,农村辍学青年用手机拍段子,各得其乐,各有粉丝,不是吗,你们别骄傲,中国农村人口大着呢,早晚伟大领袖一声号召,他们要农村包围城市!
【词语放映】泰国的底层缅甸华人生存状态。也可叫《导游,妓女,大力,身份证》,游走在大陆客、毒品、偷渡和卖淫的无限轮回中。无剧本,单反相机拍摄,条件粗糙简陋。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剪辑下,电影构成时空交错的环形结构。如仔细打磨下会更加出色。赵导的二哥阿富演得最好。民工般的黑道大哥很出戏
大谷地,泰国与缅甸的边境,却散落着很多华人村庄。他们多是中缅战争的遗留,在他乡无法融入又无家可归。坑团导游、妓女、人贩、蛇头……各自为了出路行不齿之事,导演贵在镜头平实不煽情,邻居自杀,边境接人,与黑帮内斗均无高潮而似家常闲聊。可惜种种线索如名称一样散乱而交错,故事破碎意蕴亦缺。
贾樟柯。
拍的跟伪纪录片似得 没看出来想干啥
無聊又平淡,卻是鄉愁最真實的樣子,深刻多情永遠是用在異鄉的主題
三星半 / 非常朴素的镜头 却看得出导演的用心 以穷人为题实则是围绕底层的“小人物” 他们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平凡却固执 /四个部分以长镜头衔接 过度巧妙 /最后一个部分照应了开头 完成了环形叙事
依然是模糊虚构与纪实的风格,这次赵德胤用上较为复杂的环形叙事结构,将缅甸穷苦人民为生计而背井离乡的悲惨命运徐徐展现。
故事很有吸引力,制作质量过于粗糙。
没有冰毒的完成度和艺术性,但这个故事的概念和结构真应该以后有机会重拍,完全有商业类型片的潜质。拍着玩的心态和简陋的制作模式使得素材不太成型只能分成如片名的四段式,粗糙之中的真实与幽默和超现实,让华人在东南亚的遭遇有了独特的宿命悲情感。朗园赵德胤作品展见面会。
技术太粗糙了吧,找不到一个像电影的镜头,这年头随便拿个摄像机上街拍一通就是电影了嘛,至少考虑一下构图什么的吧。
赵德胤有自我的表达和立意,底层人群的地域流动和生存的困境对应着导演自身的个体经验和理解,在边境流窜的流亡者影像。但技术层面透露出的贫穷感,让观影变成一场灾难式体验,赵德胤亟待资金来提升电影的质感,毕竟,华语电影圈内赵德胤“边境流亡者”的表达非常独特且有意义。
趙德胤 緬甸 寫實好作品.
皮卡后的安妮,坠落的飞机,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特别粗粝的影像风格展现东南亚底层华裔的困境与乡愁,比起再见瓦城好很多,结构不错,四个章节,独立又关联的叙事,可惜完成度不是很理想。吴可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