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祖与占

    爱情片法国1962

    主演:让娜·莫罗  奥斯卡·威内尔  亨利·赛尔  万娜·乌尔比诺  Serge Rezvani  阿妮·内尔森  萨比娜·奥德潘  玛丽·杜布瓦  米歇尔·索博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猜你喜欢

     剧照

    祖与占 剧照 NO.1祖与占 剧照 NO.2祖与占 剧照 NO.3祖与占 剧照 NO.4祖与占 剧照 NO.5祖与占 剧照 NO.6祖与占 剧照 NO.13祖与占 剧照 NO.14祖与占 剧照 NO.15祖与占 剧照 NO.16祖与占 剧照 NO.17祖与占 剧照 NO.18祖与占 剧照 NO.19祖与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3:25

    详细剧情

      一战前,德国人祖(奥斯卡·威内尔 Oskar Werner 饰)和法国人占(亨利·赛尔 Henri Serre饰)在巴黎结识。他们意趣相投,对诗歌和小说都有强烈而共同的兴趣,甚至二人为着同一个雕塑也着迷。顺理成章地,祖与占都爱上了同一个女子:聪明貌美的凯瑟琳(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饰)。
      在这样的关系中,占选择了成全温柔单纯的祖。他们一起到乡间度假,度过了美妙时光。然而一战的爆发,却让他们失去了联系,在自己国家服役期间,他们多么担心会在战场上杀死自己的好友。而祖,从不间断地给妻子凯瑟琳写信。
      战争结束,祖与占再次相遇,占觉察到祖和凯瑟琳的关系很糟糕——她对婚姻以外的感情从没停止过追逐,喜欢在各种爱情关系中享受自由。占在祖家中住下,凯瑟琳毫不掩饰对占的爱,这段三角关系平衡而快乐的维系着,旁人完全看不透。当占要离去时,凯瑟琳直率锐利的性格让事情起了变化……

     长篇影评

     1 ) 无因的反叛与虚无式自由——以《祖与占》为例探讨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存在主义的表现

    本文最先发布于公众号“800号电影社”,为笔者大一下《西方电影简史》课程结课论文之一。同样,这也是笔者第一次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解读电影,对于部分理论的理解可能有误,欢迎指出~

    一、前言

    法国电影“新浪潮”是指1958—1964年,法国突然涌现出一批无名的年轻导演争相拍摄电影的热潮。这一浪潮的总体特点是对传统电影叙事的突破,对个人风格的重视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呼吁和追求。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不仅与巴赞电影理论的引导有关,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法国盛行一时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洗礼。存在主义哲学强调自由意志,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忽视传统旧道德,这一哲学主张对锻造“新浪潮”电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起了重要作用。[1]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在其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电影的主要“作者”,是来自由巴赞所主编的《电影手册》所聚集的一批青年编辑。[2]其中,由巴赞一手栽培并将其视为“精神教父”的特吕弗是新浪潮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而《祖与占》(Jules et Jim,1962)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特吕弗新浪潮风格的巅峰之作。因此,本文将透过此片分析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存在主义思想的表现。

    电影手册

    二、新浪潮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溯源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流流派之一。其主要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而法国的萨特则是这一哲学流派的集大成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十分重视行动,人的生存状态成为其关注的重点,个体人的解放是萨特的不懈追求,正如其在《存在与虚无》中说论述的“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始终是对“为他”的反叛与对自由的追求。(注:这里的“为他”并非萨特《存在与虚无》中所指“为他”,只是片面地指“自我的意义不能由‘他者’所决定”)

    在经历二战浩劫后的欧洲大陆,前所未有的动荡使欧洲人对西方自启蒙运动来所建立的政治哲学失去信心,对之前高奏凯歌的理性主义和沦为战争工具的科学技术开始怀疑。[3]萨特警醒着世人与其把命运托付给荒谬的现实,不如用行动为自己的生存注入希望,这给二战后生活在千疮百孔环境下的欧洲人重新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同时,萨特的存在主义与传统决裂,充满了反叛意识,而这些反叛意识也正是战后处于迷茫、消极、颓废和苦闷的青年一代所需要的。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随之在法国青年一代中受到追捧和狂热崇拜,成为一股盛行的风潮。[4]

    而彼时的法国电影界,结构死板、叙事简单的法国商业电影机制以及随着美国“马歇尔计划”一同进入欧洲的电影文化风尚(传统好莱坞影片)占据着主流地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标新立异、玩世不恭的青年一代电影人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向传统和世俗的电影观念宣战。而其中,作为新浪潮电影的精神教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同样宣传着“存在先于本质”,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不同学科的两位大师都给我们回答了同样的问题:生存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应该以自身为主体,而不因客体来评判我们的存在。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认知(或者说对自我“在世”的认知)才是人的真正存在。而电影艺术创作也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诠释导演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世界、生活的理解。[5]自这些导演将“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当作武器利用起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便开始渗透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方方面面。

    三、《祖与占》视听语言中的“自由感”与“虚无感”

    如上个章节所述,存在主义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规则的叛逆”、“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认同”。其在电影中通过表层的台本、表演以及视听、镜头语言实现存在主义的具体体现,下面笔者将以《祖与占》包括其它著名新浪潮代表电影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1.台本层面的“叛逆”

    在影片开头的一段蒙太奇中,夜色浓浓,昏暗的街道。摇镜头跟随祖与占,他们边走边谈。俩人走过一对“无政府主义者”男女(麦尔兰和泰雷兹),他们看到他俩走过来便热烈地拥抱接吻,等祖与占走远,麦尔兰直起身。他们身后的一块木板上涂抹着几个白色大字:死亡属于……[6]

    “DEATH TO OTHERS”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似乎就在用引入“无政府主义者”这一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反叛者”以及他们随性的行为(突然的热烈拥吻)来暗示电影中“叛逆”的元素。

    而在另一个镜头,祖、占与凯瑟琳第一次聚会的场景,祖提议:“我们不用传统的挽臂姿势,今天到会的人用脚在桌下接触。”同样也是一种对传统规则束缚的突破。

    “我们不用传统的挽臂姿势,今天到会的人用脚在桌下接触。”

    2.表演层面的“自由”与影像本体的“存在”

    配乐制作人克洛迪娜·布谢曾在采访中透露:“让娜·莫罗演唱《生活的漩涡》时在某个时刻做了个手势,因为她将两个小节弄颠倒了。但是,我知道弗朗索瓦会留下这个镜头,因为让娜的这个动作让她更有魅力。”[7]

    “Le Tourbillon”

    导演选择保留这个镜头,除了其能体现主人公的魅力,抑或体现新浪潮式的“表演自由”(新浪潮导演通常喜欢使用非专业演员),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里,影像的存在本身即赋予了其意义,这种看法是将存在主义的本体从人上升到了物的层面,亦即无论是人还是物,其存在本身就决定了其意义——即便是一段剧本之外的即兴影像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3.视听语言的“反叛”

    在传统的俯拍镜头中,镜头往往会逐步靠近对话主体。而在山间别墅发生的一场戏中,导演在这场戏的开头所使用的俯拍视角,却在扫过对话所发生的别墅,一直越过山林,营造出了一种自由的气息。这是导演在通过镜头语言的方式,对传统电影叙事手法的一次“叛逆”。

    镜头慢慢靠近

    镜头靠近后掠过

    同样,在影片开头充满诗意的一组蒙太奇镜头,也类似法国新浪潮代表作《筋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1960)中“跳切”手法一般,是一种对传统线性叙事结构的挑战。

    4.镜头中的“自由”与视角中的“存在”

    许多观众在观赏《祖与占》的过程中,会发出“自由而轻松”的感概。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导演在拍摄过程中,通过镜头表现出了一种“自由”的感觉。如,大量的运动镜头(三人在桥上的赛跑)、摇镜头(随火车掠过的摇镜头)、大量对天空的拍摄,以及使用远景镜头拍摄人物在自然中游玩的自在场景(通过人物的小与场景的空旷对比突出人物的“自由感”)。

    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

    而在笔者看来,《祖与占》中最能够体现“存在主义”本质的镜头,是占于战后前往拜访祖与凯瑟琳前于莱茵河旁公墓的徘徊。

    镜头刚开始时,是从一种客观视角对占进行拍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这种视角视为一种“他者的凝视”。

    客观视角

    而当占逐渐走进战争纪念雕像时,视角也逐渐向占的主观视角进行靠近,这里,导演运用“叠印”的手法描绘这种视角的渐变,我们可以将这种变化理解为一种“自我认识的觉醒”。

    叠印切换

    而到最后,当占完全站到了雕像面前,镜头也完全变为了占的主观视角,占也即(暂时)摆脱了他者的目光,完成了“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认识。

    主观视角

    通过这一组镜头,导演似乎在用一组镜头简单描绘占在参观雕像的过程,但如果从存在主义的视域进行解读。我们可以认为占在走进雕像前似乎是在被“他者”凝视的镜头反映出欧洲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政治哲学对人本的相对忽视;而当占完全走进雕像(预示着战争变成了过去的雕像)视角由客观转变成完全主观,“完成对自我存在的认识”,似乎反映出了欧洲人在战后受到存在主义中的反叛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带来的改变的影响完成的一次思想的转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占参观雕像前与后的过程看作为欧洲人在经历战争前后思想的变化的象征。

    四、《祖与占》主题价值与存在主义内核

    萨特在其经典论文《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提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在荒诞现实和偶然性存在中积极争取存在的意义、本质和价值,积极的追求自由。因此,在众多新浪潮电影中,主人公往往无所事事,呈现出一种自由或者叛逆的状态。如影片《四百击》中的主人公安托万感到世道不公继而盲目性地胡来,去反抗社会。《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我行我素,偷车、偷钱,甚至打昏别人抢钱,他还开枪打死警察,随心所欲地与女人鬼混。又如《祖与占》中主人公作家的身份更赋予了他们不同于其它职业的机动性,他们可以去酒吧谈天、去击剑,甚至可以三人一起共住在山中的一幢小屋,断绝与他人的目光,过着自在的生活。然而,虽然他们蔑视传统道德,打破了以往的规则体系,摆脱了他者的目光,但是他们在自由与叛逆中却未能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更像是一种“虚无式自由”。正如《筋疲力尽》中的米歇尔,通过偷抢等反叛性行为,向外发出“自身已经无法在传统结构与价值观获得意义”的信号,可在他苦苦找寻自身价值却终不可得后,终于疲惫不堪,选择结束这一切。另外,特吕弗的电影还通常拥有一个自由的开放式结尾,让人疑惑的同时,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自由联想的空间。正如《四百击》中安托万在海边的深情回眸,《祖与占》中飞落长桥的轿车,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这种“在虚无中找寻意义”的问题抛给了观众。

    长桥的风

    除了自由选择外,“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也是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祖与占》中,影片还体现了关于探索人与世界的存在主义式爱情观,这是一种极具现代色彩的两性观念,它渗透在对于人际伦理关系的思考。在萨特看来,爱情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冲突形式。“在恋爱中,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所爱,却又不甘愿作他人的客体,而希望成为爱的主人。爱的谋划是被爱,即成为爱的客体。”《祖与占》里三个主人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作为好友的祖和占同时爱上了凯瑟琳,凯瑟琳徘徊于二者之间无法抉择,随后战争爆发,凯瑟琳和祖结了婚,但她对占依旧念念不忘,内心十分压抑。影片结尾,凯瑟琳因为无法接受失去占的事实,开着载有祖的吉普车冲进河中,双双殒命。影片描绘了一种无理性的、潜意识的爱,并通过这种“另类”的爱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这种由爱所带来的痛苦与绝望,恰恰体现了存在主义“人生是痛苦的”这种哲学观念。[8](这里的“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在笔者看来是一种中性而非消极的陈述,它只是一个事实,而我们对于这个事实的行动,或赞成或反对,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五、《祖与占》中的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回顾存在主义的特点——反叛旧有框架、摆脱他人目光、追求自由自我。我们可以发现其与同样追求摆脱封建父权社会、追求思想解放的女性主义有很大的契合之处。而哲学家萨特的爱人,著名女性主义者波伏娃,同样也是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她在其著作《第二性》中,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独特视角,使其女性主义思想为女性实现阶级解放后的社会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样的,这股女性主义思潮亦对法国新浪潮电影产出了深远影响,著名作品包括“新浪潮之母” 阿涅斯·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以及本章将要分析的佛朗索瓦·特吕弗的作品《祖与占》。

    首先从镜头的角度进行分析,曾有学者在研究《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时,对于“镜子”这一意象以及背后的隐喻做了部分探讨。她认为,在电影中八次出现的镜子象征着克莱奥在他者眼中的客体,而在电影后期克莱奥意外打破的镜子象征着女性对他者凝视的打破,开始对自我主体性的关注。[9]在《祖与占》中,当凯瑟琳准备乔装打扮成男性,去街头看会不会被人识破时,同样出现了“镜子”这一意象。

    “对镜画鬓髯”

    在这里,凯瑟琳对着镜子为自己画上象征着“男人味”的胡须,镜像不再是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反射,而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媒介,凯瑟琳正是通过镜子认识到了具有“男性化”的自己。并且通过这个镜头,导演特吕弗将女性可以拥有男性气质表现出来,将 70 年代传统的依赖男性而活的女性形象打破,把独立、自给自足融入凯瑟琳的性格之中。

    从文本主题角度来看,相比于传统当代女性主义电影所刻画的成熟、精干的女性形象(如《大地惊雷》中的女主人公),新浪潮电影中所描绘的女性更突出于“思想上的自由”而非“能力上的自由”。以一场三人看完电影后在街上讨论的戏为例,当祖与占两个人对抗持相反观点的凯瑟琳。当祖与占开始语速极快地长篇大论,一刻不停的喋喋不休时,凯瑟琳冷静地走上桥,微笑着说了一句:“抗议吧。”纵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她用这一跃使朱尔与吉姆之前长达九十秒钟的对话瞬间变得毫无重量,凯瑟琳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她的抗议。

    “抗议吧”

    而在结尾处,凯瑟琳载着占驾车坠湖,共赴黄泉,留祖一人在河边怅惘。这一结局突然又极具戏剧性,戛然而止的结尾令观众都没能反应过来,更难以想象二人赴死后,祖的未来将如何继续。但对于女性观众和凯瑟琳这个女性角色而言,和情人自杀并不是一种悲剧。凯瑟琳的决定是对祖与占的折磨,两人虽然交好但不能停止对彼此的嫉妒之心,而所爱的女人选择自杀无疑是对他们感情的否定,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没有任何改变的能力,他们被迫地接受了凯瑟琳去世的悲痛结局,而凯瑟琳则是自由的。这不仅是对女性自由选择的赞扬了,更让那个年代的女性观众不再代入银幕中“被观看”、“被审视”的他者角色,而是代入到了一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独立女性。[10]

    六、总结

    特吕弗在访谈中承认:“《祖与占》将是生命与死亡的赞歌,将展示所有不可能的婚外情带来的愉悦与痛苦。”从对《祖与占》以及其它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特吕弗以及“新浪潮”大多数电影人,都不可避免的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对个体自由追求的主题价值观层面,也表现在电影的镜头运动等电影叙事层面,同时这种影响也造就了电影人对影片风格层面的追求,他们竭力主张“作者论,让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个性化标签。总而言之,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思想对新浪潮电影美学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11]

    七、致谢

    在本篇文章的选题和内容创作过程中,@Page和@Moodlebug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文章第五部分关于女性主义的解读,参考了@AgainstNow的文章《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承》,在成文之后,@海泊河潜艇 指出了文章的部分问题和欠缺之处,在此对以上各位老师表达深深感谢!

    [1]邓洋.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存在主义——以《四百下》为例[J].小品文选刊,2017,(12):84.

    [2]新浪潮电影-基础知识-电影学院http://edu.1905.com/archives/view/175/

    [3]什么是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www.bilibili.com/video/BV1RE411Y7SB

    [4]邓洋.存在主义视域下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美学品格探微[D].青岛大学,2018.

    [5]朱姝颖.透过《四百击》看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47.

    [6]《朱尔与吉姆》电影剧本(祖与占)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7607913/

    [7]巴克.弗朗索瓦·特吕弗.Print.经典影像丛书.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8]朱佩佩.试析法国“新浪潮”“左岸派”电影中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宿州学院学报,2018,33(04):47-49.

    [9]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承 //movie.douban.com/review/13152263/

    [10]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承 //movie.douban.com/review/13152263/

    [11]邓洋.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存在主义——以《四百下》为例[J].小品文选刊,2017,(12):84.

     2 ) 闪开,让我永远青春

    You got a fast car
    But is it fast enough so you can fly away
    You gotta make a decision
    You leave tonight or live and die this way

      凯瑟琳唤占上车,占坐在她的身旁,祖看着她们,忽然汽车驶向断桥,坠落,她们终于比肩躺在各自的棺材里,凯瑟琳的棺材那么小。祖忽然觉得解脱了,走出墓地,他还将继续走在跌宕未知的人生路上,也许还会爱上一位女子,也许只是只身一人,他还将不可抗拒的继续老去,他将有满头银发、佝偻的肩背、颤颤巍巍的双手和枯瘪的嘴,他将有许许多多的回忆,而凯瑟琳将只是惟一,我想他想起凯瑟琳时不再感到撕心裂肺,而是平静从容。而凯瑟琳和占将永远年轻,年龄停止在最美好的年华。

      凯瑟琳是个迷人的矛盾的混合体。她是个孩子,有天使一般的面孔,有小鹿一样受惊的眼神,她欢快的唱着阿拔为她写的歌,她会突然起身逃跑让占追她。她是优雅的女人,有迷人的身体和魅力。她是个老人,她试图去凝固时间,抓住转瞬而逝的美好。她热爱自由,不受束缚,与祖的婚姻中还有众多的情人甚至离家出走;她又是那么的矛盾,不能忍受孤独和没有人疼爱。她是狠心的女王,可以不顾祖的存在,她又是脆弱的爱的仆人,占的疏离使她的非凡化作腐朽平庸。如果说祖的爱是宽容的,他们三个在一起的那些看似欢乐的日子里他常常是安静的坐在一旁,寡言的、淡淡的笑着,他那张中庸的脸看着心里微微作痛。那么不如说祖是最自私的,他的容忍只为能见到凯瑟琳,他啜饮的是自己酿的一杯苦酒。爱情,就是占有与自私。祖为和凯瑟琳在一起,而容忍三人在一起;占为对凯瑟琳的没有把握而退却,选择了原来的女友;凯瑟琳为占的犹豫与离去,选择了永久的不离不弃。真的有完全无私的全心全意的爱吗?凯瑟琳像飘在空中的四季,不管是春风化雨、电闪雷鸣、冰雪飘零,落在祖波澜的心海里都只是水,对于祖,凯瑟琳就是凯瑟琳,没有别的形态。凯瑟琳是那么的任性与偏执,她会在衣箱里放一只装满盐酸的瓶子,倒掉这种腐蚀性极强的液体也不肯扔掉瓶子,只为喜欢用这只瓶子,看到这里以后她的疯狂行为似乎都不会使我震惊,我随着祖的漫步也长舒了一口气,他那种仰视的爱太累。凯瑟琳的孤独本质铸就她的疯狂,即使有祖,有占,她仍然是落寞的、忧郁的。人与人之间因亲人、同学、同事、朋友、爱人、恋人之间产生的联系,仿佛使人变得强大,人生也许可以不再寂寞的美好。然而,孤独能否就此排遣?孤独就是生命的底色,仿佛一杯咖啡,加了牛奶是奶特,加了巧克力是摩卡,可是不能掩饰的是咖啡固有的苦涩,令人上瘾的也正是舌尖上跳动的这种滋味。

      凯瑟琳和占的离去,使得她们之间的这份感情永恒了,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情,可是可以产生摧毁两个人的力量,不知祖自此可以怎样。不朽和平凡也非对立,不朽的仍可平凡,而不能平凡也许会选择不朽。对于生命,说起来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利。有人愿意终此一生,子女绕膝,敦睦安详;有人选择在最美的时候离去,激烈眩目。有些是命运的安排,有些是自己的抉择。然而,人却不只有权利还有责任,选择总是陷入权责的泥潭里,单纯的选择只能在艺术和疯子中实现,剩下的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挣扎。高尚也许会痛苦,世俗的却是最现实的快乐。我不能终止肉体的衰老,我没有勇气选择,我任命运驱使摔打,然而让我在心里呼喊——闪开,让我永远青春!

    You got a fast car
    I want a ticket to anywhere
    Maybe we make a deal
    Maybe together we can get somewhere

     3 ) 三人行

    你说:我爱你。我说:留下来。
    我差点说:占有我。你却说:走吧。

    特吕弗1962年的作品,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三人行。


    Catherine

    以两个男人名字命名的电影,实际的主角却是Jeanne Moreau 饰演的Catherine 。

    Catherine 的出场便是一个多角度的面部特写,有着与那尊石像几乎相同的面容的她,当场便征服了两人,特别是Jules 。

    Catherine 是个极端热爱自由的人,她当然不能忍受男权主义,所以她会在Jules 说出“身为妻子,忠贞很重要,丈夫一方反而次要”时突然跳入河中来表示抗议。这一跳,使得Catherine 在她和Jules 以后的婚姻生活中始终处于强势的地位,同时也征服了Jim 。不过同样是这种自由,使得她和Jim 的相处推迟了。

    她的格言是“一对恋人中,起码其中一人要忠诚。”换言之,在爱情生活中,她可以对对方不忠,而对方却不能做出任何辜负她的行为。所以她会一而再地耍“睡衣把戏”,而却不能忍受Jim 和Gilberte 在一起。

    很久之后,当三人再度重逢时,当Catherine 再度遇见Jim 这个她未曾完全占有的男人时,毅然开着车冲下了断桥。



    Jules

    德国男人,爱情的弱者,影片的一开始他便被Thérèse 甩了,这种弱势贯穿着他的一生。

    他对Catherine 的认识远没有Jim来得深刻,他只是被这种Catherine 那种神秘吸引着。

    他的温柔、慷慨、单纯和脆弱迷惑了Catherine ,让她觉得他与其他的男人是如此不同。不过当Catherine 发现那原来是他性格的一部分时,毅然离开了他。

    他对Catherine 的爱是绝对的,所以为了留住Catherine ,他可以接受她和Jim 在一起,典型的“痛并快乐着”。

    影片的最后,当他看着两具棺材进入焚化炉时,长舒一口气,解脱了。



    Jim

    典型的多情的法国男人,与Catherine 反反复复的同时还与Gilberte 暧昧着。

    对于Catherine 的认识,远比德国男人来的清楚,当Jules问他“你会介意我娶Catherine 吗”时,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反问道:“她会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吗?我恐怕她在世上永远也不会快乐。她是个幽灵,不是一个让男人拥有的女人。”

    骨子里他和Catherine 还是很像的,都热爱自由,都希望自己的伴侣忠贞而容忍自己的偶尔出轨。

    很难说他对两个女人哪个的爱更多,毕竟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女人,Gilberte 的性格就和Jules 一样温柔,只希望能与他白头偕老,而Catherine 是他从未完全得到的,他也从未放手过。最后当Catherine 将车开下河去时,Jim 也未做任何反抗。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有两处,一是Catherine 在Albert 的伴奏下清唱《生命的季风》那段,感觉时间仿佛停止。

    另一处是Catherine、Jules、Jim、Sabine 四人在餐桌前做鬼脸那段,镜头依次扫过每一个人,幸福之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那应该是三人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


    后记

    影片中对于两个男人的友谊的描写在我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爱着同一个女人的两人,居然还能把友情呵护得如此完美。看了一段花絮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73岁的老人的自传改编的,大概只有真正到了那个年纪的人,才能体会这种真正无私的情感。



    附 生命的季风

    她每根手指都戴了戒指 手腕套满手镯
    她的歌声清澈如水 教人欢欣翠雀跃
    她的眼睛亮丽如宝石 令我心醉神迷

    她的脸美如冠玉 夺命佳人杀死人
    相遇是缘分 错过是无奈
    苦乐随风逝 背道逆风行
    生命的旋风吹得我们团团转

    那夜再相逢 仍叫我心动
    是她是她 果真是她
    神秘的笑 教我心惊肉跳
    脸儿俏 眼儿媚 叫我意乱又迷离
    手中是美酒 眼中是美人

    人醉半痴迷 一饮醉如泥
    沉睡温柔乡
    相遇是缘分 错过是无奈
    苦乐随风逝
    生命的旋风吹得我们团团转

    那夜再相逢 仍叫我心动
    吻过又错过
    回到我的怀抱 做我的宝宝
    相遇又分离 人生不稀奇
    但愿长醉不用醒 与你携手入梦乡




    对白选
    JULES:你会介意我娶C吗
    JIM:她会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吗?我恐怕她在世上永远也不会快乐。她是个幽灵,不是一个让男人拥有的女人。

    追求自由,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JULES:身为妻子,忠贞很重要,丈夫一方反而次要。

    德文中,月亮和战争属于阳性词,而太阳和爱情却属于女性。

    C:JULES的慷慨、单纯和脆弱迷惑了我,赢了我的芳心,他与其他的男人是那么的不一样。我指望用我的爽朗治愈他的弱点,但它们原来是他性格的一部分。我们的快乐维持不了多久,最后被逼面对面,无法成为一体。

    JULES:她不特别漂亮、聪明或真挚,但她是个真女人。而她,是我们都爱的女人…男人的渴望。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求的女人会垂青我俩?因为我们对她像对皇后般呵护备至。

    一对恋人中,起码其中一人要忠诚。

     4 ) Le tourbillon de la vie歌词 生命的漩涡

    Le tourbillon de la vie歌词 生命的漩涡
    电影《朱尔与吉姆》的主题歌
    Elle avait des bagues à chaque doigt, 她的每个手指都戴着戒指,
    Des tas de bracelets autour des poignets, 她的手腕上满是手镯,
    Et puis elle chantait avec une voix 她唱着,
    Qui sitôt m'enjôla.. 谁来对我甜言蜜语?
    Elle avait des yeux, des yeux d'opale, 她有宝石一样的眼睛,
    Qui me fascinaient, qui me fascinaient. 让我陶醉,
    Y avait l'ovale de son visage pâle 她那略带苍白的鹅蛋脸,
    De femme fatale qui m'fut fatal (bis). 一个充满诱惑的让我堕落的女人
    On s'est connus, on s'est reconnus, 我们相遇,再相遇,
    On s'est perdus de vue, on s'est r'perdus d'vue 我们不再遇见,不再遇见,
    On s'est retrouvés, on s'est réchauffés, 我们重逢,我们心里又燃起暖意,
    Puis on s'est séparés. 然后我们又分离。
    Chacun pour soi est reparti. 我们都要再出发,
    Dans l'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Je l'ai revue un soir, aïe, aïe, aïe 某个夜晚我又记起,那篱笆,
    Ça fait déjà un fameux bail (bis).. 已经是很久很久的事了。
    Au son des banjos je l'ai reconnue. 在她的班卓琴声里,
    Ce curieux sourire qui m'avait tant plu. 她那特别的微笑曾让我那样的快乐,
    Sa voix si fatale, son beau visage pâle 她动人的声音,她苍白的脸,
    M'émurent plus que jamais. 永远俘获我的心。
    Je me suis soûlé en l'écoutant. 我听得陶醉了,
    L'alcool fait oublier le temps. 酒让我忘记了时间
    Je me suis réveillé en sentant 我却清醒地记得
    Des baisers sur mon front brûlant (bis). 印在我额头的滚烫的吻
    On s'est connus, on s'est reconnus. 我们相遇,再相遇,
    On s'est perdus de vue, on s'est r'perdus de vue 我们不再遇见,不再遇见,
    On s'est retrouvés, on s'est séparés. 我们重逢,我们又分离,
    Dans le 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Chacun pour soi est reparti. 我们都要再出发,
    Dans l'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Je l'ai revue un soir ah là là 某个夜晚我又记起,
    Elle est retombée dans mes bras. 她曾依偎在我的臂弯
    Quand on s'est connus, 当我们相遇,
    Quand on s'est reconnus, 当我们再相遇,
    Pourquoi se perdre de vue, 为什么要错过,
    Se reperdre de vue ? 一再错过?
    Quand on s'est retrouvés, 当我们重逢,
    Quand on s'est réchauffés, 当我们再重温,
    Pourquoi se séparer ? 为什么要分离?
    Alors tous deux on est repartis 我们又分离,
    Dans le 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On à continué à tourner 我们继续错过,
    Tous les deux enlacés 两个曾经紧紧拥抱的人
    Tous les deux enlacés. 两个曾经紧紧拥抱的人。

     5 ) 人造天堂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将已死来读。 ——简祯 1 一个世纪前的巴黎,整个城市都是一座巨型游乐场,一半是垃圾堆,一半是天堂。垃圾堆里掩埋着各式各样的废弃物,包括人们排泄出的愤怒、悲伤、忧郁,填埋在假新闻和食物包装的千吨废纸下。而人造天堂里,每个人都在过节日,不同民族、宗教和国家的游人过着他们自己的节日,还有圣诞节、国庆节这样巴黎人自己的节日,哪怕一个农产品集市也能迅速被谈笑风生的美国游客和波西米亚流浪舞者演变为你所见过的最盛大的庆典。人们用钢铁、用丝绒、用酒精、用芳香剂,搭造出陆地上最大的人造天堂,这里会成为艺术电影的发源地,一点也不奇怪。 故事始于一个乱糟糟的化妆舞会,滑稽的打扮,光怪陆离的面具,每个人手握免费香槟喝个烂醉,只有祖与占因友谊的喜悦而目光坚定。他们从中欧来,朝拜这个文学与艺术之都,在一座座博物馆和咖啡馆里寻找着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那时的咖啡馆不像现在,现在只有两种人整日泡在咖啡馆,一种人没有工作,一种人没有假期,他们从家里、办公室里跑出来只为让屁股挪挪地方,往耳朵里灌咖啡。在当时,咖啡馆是社会名流们最喜欢的地方,作家、诗人、画家和各类巴黎大学的学生们,雨果!甚至谢绝了医生的忠告,愿为5000杯咖啡而死。如果你穿得不像个绅士,花神与绿珠的侍者可不会为你领位。 只有在这样一个地方,祖与占才能会面。他们性格迥然不同,一个略带保守,一个稍显浮夸。两人都出身非凡,受着精英教育,拥有新贵族大胆而高尚的品位,对文学与社会有着深刻的见解,热爱古典,不是繁文缛节的古典,而是追求艺术本质的古典。两位绅士的愿望很简单,在巴黎,找一份足以谋生的职业,再找一个热爱的希腊式女郎。实干家的生活是简单的,从你切下第一块面包、捡起掉下的面包屑开始。 男人对女人的追求与男人对爱情的追求是两种东西,某个女人或许能满足男人实际的某个方面,但男人对于理想化的爱情的心愿绝对是不切实际的。祖与占,这两位同时带有传统与革新色彩的绅士,他们的爱情观念是开放的。他们拥有陪衬任何美丽女性外表的绅士举止,漂亮脸蛋儿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并没有某一种“最终目标”,好让合格的人选成为他们的“情感终结者”,他们不断寻找可以倾吐爱慕的对象,仅仅是为了把他们对于美好的幻想维系下去。优秀的女人在他们眼里如同雕塑、油画、古董家具,是房子的主角,最引以为傲的部分。当男人进入房子里,就成了房子的主人,理所应当去挑选适合自己的物品。 这种从《爱经》之类的书籍里看来的爱情模式,放在当下引人发笑,在当时却是常态。上等人对人情世故的认知永远来自他们的文化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诸多讽刺剧里都有这样的细节,他们想知道什么,去翻翻晦涩的大百科全书就知道了。他们尊重女性,女性同样是人,只不过在他们眼里,女性是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种人,他们不会真的明白一个独立健全的女人在想些什么,身在天堂,女人们都是天使的幻影。探索爱情的过程起初是新奇有趣的,与时代辩论和艰苦的工作之余,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放松。巴黎熏陶出女人都是厄洛斯的女儿,她们是爱的提供者,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当你探求爱,她们必将抛出一个让你受益匪浅的答案。最初的爱情是个游戏,追逐与回答,在欢声笑语中流连忘返。 2 巴黎真是个哺育人又抛弃人的地方,穷奢极欲和愤世嫉俗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同志。游乐场大门敞开,迎来送往,星形广场不留恋英雄也不抵御凶徒。很多人用书籍和电影为巴黎写情书,有才能向巴黎的整个历史和所有人致敬的寥寥可数。不得不承认,特吕弗是其中用电影表达的佼佼者,尽管时代变迁,《祖与占》也可同《戏梦巴黎》对读,作为巴黎写给世界的回信。 特吕弗为《祖与占》写过一篇长序,自云从第一行起便对这本书一见钟情。导演希望当每个人读过这本书都会爱上书的作者,亨利-皮埃尔•罗什,以七十四的高龄于一九五三年发表了这部小说,作为他的第一本书。电影剧本是由导演与作者联合改编的,对话与分镜画面无不进行了缜密推敲。影片最大程度反应出小说本身的简练与优美,投射出作者丰厚的艺术趣味。这是两位才子也是两位密友间的合作,为法国电影史书写了无比动人的一页。 《祖与占》的立意并非为了道德,可它也不是虚假的,那些对话不是作者的自言自语,电影上映时真实的凯茨女士也还活着。书里也没义正词严地探讨过爱情,从不断的诘问与感叹中,人们可以拼凑出陷于爱情的男人的种种状态。电影画面也旨在表达这样的情境,人与朋友,人与爱人,人与家庭,把人放置于诸多关系之中,观察着人的变化。情感的本质,在于人对关系纽带的把握,我们如何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就是我们对感情需求的外现。正如英国作家格林厄姆所说,爱是人们不断去理解明知不可能理解的人的过程,是无私、天真的愿景,是自我牺牲也是自我实现。无法列出一个方程式,脱离开人的单独个性,来表明爱的化学或物理反应,剖析内心也显得苍白。导演和作者达成了一致的选择,用美好的事物来陪衬人的情感,使情感自由发生,镜头和书写只需单纯记录下发生的过程。这部电影丰富而有序的美感正在于此,认真、热忱而不刻意,甚至狡黠地回避了可能面临的道德窘境,因为真实的爱情,是不会与道德为敌的。 和大多数男的作品一样,导演关注的是男性的爱情,以及男性视野之下的女性。通过这部电影,人们能窥见男人在内心树立的自我形象。他们渴望完美,又不断挖掘自己不完美的方面,为之忧虑、为之奋进,在这种观念下,结成的友谊是深刻的,对他人的感情也是深刻的。他们将自我和社会割裂开,不断审视,听从内心,解放智慧与情操。他们的人生几乎是完美的,几乎,如果他们不生活在社会中,不同他人相互追逐。 这样的男人会让女人面临一个疑问,到底是需要永恒的爱人,还是长久的爱情?永恒的爱人总让人心动,跌入情愫的狂潮里,得不到也无法自拔。长久的爱情给人温暖与舒适,是合口的面包与茶,出现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实际上后者更难求,需要耐心,好情绪,门当户对和其他现实因素,我们才有空去相互发现相互磨合,常常在那以前一切便消散在社会机器的齿轮缝里了。前者,一生里总能遇到一两个,要是同时遇到祖与占,那就是两个,日神与酒神都有了。女人们很快做起美梦来,依然不知对方如何看待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对待这份激情。激情真好,可以把灵魂烧出个洞来,将一切琐碎统统倒进地狱火,身心都飘上天国。一旦火焰熄灭,心里只留下一口填满灰烬的冷窟窿。那些同祖或占分过手的女性,后来如何?电影中并未交待过。 仿佛深情都是不幸的,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男人更理性,自制力更强,不会耽于幻想度日。较为幸福的女人,都有自己度日的功课。生活在巴黎很幸运,她们有那样多的事业和娱乐,有储蓄和打发时间的手艺,不必只待在教室和厨房里终了此生。她们不会因为分手便认为被命运愚弄、抛弃,她们能把自尊心用在其他地方,比如一两种爱好、几个朋友,远行,舞会……巴黎这座人造天堂里,消解痛苦的方式很多,可以称之为不幸的事也就变少了,起码分手或离婚不是。祖与占此前遇到的都是这样晴明的女人,作者自幼与母亲为伴,导演对于女人故事也颇有心得,他们了解这些巴黎女人。一言以蔽之,她们不会全身心投入在一段感情里,她们享受浪漫、礼物、性与爱,也克制着不向男人一直索取。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她们想要平衡,没有哪个男人天然应该占有一个女人的一切,打破这种平衡。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女人,是生活的好伴侣,可祖与占,他们想要的都是灵魂的吸引与绝对的占有。 3 绿蒂是必然的。 歌剧里都有一位女高音,充当被赋予爱情的角色,是纯洁与至美的化身。她会遭受妒忌和打压,爱情遇到重重阻拦,她不屈不挠又无比脆弱,如果她死了,她的玉殒将升华男高音的灵魂。绿蒂就是这样的女人,每个追求高级趣味的男人,都渴望与这样一位女性相遇相知。她的形象不单表达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她也开启了男性对纯洁之爱的神往。 电影中的绿蒂是个值得回味的人物,她的身姿轻盈,仪态优雅,漫步林间如同仙子。她的衣裙都朴素而考究,是旧时代的缩影。身为贵族女性,她们的衣服都是裁缝手工,没有抢眼的色彩,和她们出入的乡间别墅、剧院、沙龙相适应。贵族子弟从小在寄宿学校,有的在海外上学,她们的性格独特,追求也各有不同。绿蒂不是沉迷享乐的人,她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与她博学的父亲一脉相承。对影片中的男性,她是极好的倾听者,优秀的婚配对象。她受着男权社会的教育长大,性格温顺,言辞与举止都是文静的,脸上的表情也是恬淡的,极少表现她的个性。绿蒂散发微光的影像会长久留在占的记忆里,她代表了男性对女性最初的憧憬。 作为男性,我也会选择同绿蒂终成眷属。博取这般女子的芳心,能够证明自己的智慧与品位,这种认可也是当时社会威望的证明。她是法国传统淑女的缩影,毅力,忠贞,温和,是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男人最好的人生陪衬。她面对凯茨的来信质问,选择了中肯的回应,这是为数不多表现她高贵性格的一笔。她的高贵在于,面对个性不同、经历不同的人,都能给予同等的尊重,她不相信中伤他人能带来胜利感,她相信温柔与良善才能换取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她总是平静的,从她的姿态到装扮,我甚至可以想象她身上淡淡的熏衣香味。她是心灵的守护者,她拥有其他女性难以企及的柔韧与智慧。她无法打破的纯洁令人退却,退却过后仍是无限向往。 又是个白玫瑰与红玫瑰的写法,两种男性对女性的极端渴望。实际上他们想得到的爱情是一样的,臣服于女性这卓然造物的美妙,无论心灵与肉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会酿成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悲剧。诚然爱情是自由的,男人仍旧要回归家庭,回归生活。 杜拉斯在《物质生活》中这样说:“没有爱情,男人都是难以忍受的。”回想一下占对于绿蒂的几番变化,一般女性的确难以忍受。从亲密到疏离,在那一段情感中失势,就来找她订立婚约。多么自私呵,简直引人发笑。每个女人或多或少都面对过这样忍无可忍的时刻,尤其婚后,当丈夫喝醉酒、无端斥责孩子和自己、忽视父母和自己的感受,那一刻的失望难以言喻。绿蒂凭借什么忍下一切?只是爱情?不,不仅于此,爱情是需要承担的,至于每个女性应当承担什么,取决于她自身。绿蒂之所以可以承受,是因为她活在男权教育之下,她非常清醒从男性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她不需要过多了解男性,哪怕是她的爱人,她已足够了解自己。她的教养和高贵品性,让她这样做,她的品行就是内心的证明,她不需要哪个男人哪怕是国王为她盖棺定论。她已经有了生活中该有的一切,而一份爱情,对她来说也是淡淡的相处,恳谈,林间缓缓的散步,为了和伴侣开车出游的一件新衣。 一个内心丰满的女人是必要的,她令男人敞开心扉,又保持着得体的距离,不会让是非抹黑自己的心灵。如果是男人,我渴望绿蒂,如果是女人,我想成为绿蒂。 4 大多数女人是凯茨。 凯茨的美过目不忘,希腊式的忧郁同时俘获了祖与占。她不是小巧的法国女人,她的五官大气富有平衡的韵律美,骨架也是十足的北欧女人,撑得起格式华服,居家也从不邋遢。尽管大多数女性外貌没有凯茨那样夺目,可对美感的追求是相似的。不安守成规,希望发挥自身的优势,不用敬语和谦词博取他人欢心。自信是最美的珠宝,个性是最时髦的配饰,千人有千面,向往美好永恒不变。 凯茨代表了一种出于直觉的进步,她在化妆舞会男扮女装,跟绅士交谈时爽朗大笑,在男人面前化妆而不是偷偷摸摸在他起床前将自己打扮好。同时她也是个注重家庭的女主人,喜欢假日,热爱田园生活,懂得厨艺园艺之类的劳动。这些都是旧时代的妇女无法想象的。并没有更高的命令者,她听凭直觉做事。她的生活奔放而自由,在巴黎这座人造天堂里,她信手拈来为自己筑巢,同当代城市女性一样。她的建筑品味让人记忆犹新,她买下的湖边的那座垂钓小屋,冰冷,带有荒废感。她用热情温暖了那里,在二楼的角落,洒下看不见的阳光。她选择的艺术品和生活方式,保留着外来的流浪者的生活习气,从游乐场之外的垃圾堆里捡拾被抛弃的东西,造出点石成金之妙。她深知自己是神的造物,她懂得该如何创造。她学习,被美学滋养而后反哺,发散天然的女性本能,不断改善着自己和周围的人。她有热度,喷薄而出,一如青春之泉。 懂得创造的人,比随波逐流者更接近毁灭。新生之力是双刃剑,当人用它扫清现实的荆棘,从有一面剑刃朝向自己。凯茨的专断不逊于男性,她希望在两性关系当中出于平等地位。她对爱情专治,一个有能力占有她的男人,理所应当被她完全占有。和祖交往时她得到了充分的照顾,但祖依然属于传统,无法让她的进步个性得以施展。她就像受到战争女神雅典娜的照拂,看重智慧,孜孜不倦地攻克挑战。和祖的情感太平顺了,无聊让她感到空洞。和占交往是激烈的探戈舞,他们在相爱,也在相互比试。她看重占,她的激情熊熊燃烧,也希望得到占的爱护。他们的矛盾总在辩论中激发,占雄性精神大发的酒后之言,让她难以忍受,她觉得爱人忘了她是谁是怎样的人,疏离感是一种背叛。这股风波本可以平息,她却演化成了冷战,在冷战中顺从了情感的变化。凯茨想挑衅占作为男人的虚荣,而占固守阵地分毫不让,甚至冲动地打了她的面颊。那一掌,击碎了她的幻想。为了尊严,她颠覆了计划中的生活。女人大多像凯茨,可凯茨在女人之中,是唯一的。 两性关系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变成角力,尤其是欧洲,欧洲的文化基础是男人建立的,多少优异的女性在死后才彰显光彩。标志性的,剑桥大学的学术俱乐部,只有男性能加入,欧盟的外交界,唯有男人才能得一席之地。欧洲大陆出过多少女王和女英雄,而那里的女人至今沿用夫姓,最高的社会地位,也是必须某夫人,我们不是至今还称玛丽•居里博士居里夫人吗?有人选择沉默着改变,就有人选择战争与革命,抽离出日常琐碎,将生活辟作战场,为自己而战。凯茨是革命的女性,她不是法国人,也在革命者之都受到启迪。没有誓言比死亡更加牢不可破,她的自溺不是冲动而是宣誓,剥夺她名为崇高的外衣,她毋宁死。 不过多批判自杀者也不纵容自杀行径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她的死就像在所有观众胸口开了一枪。当她将自己锁进另一段婚姻的衣橱之中,她的灵魂也走向了死亡。毁灭,是人在战争里中弹,没有当场死亡,子弹留在肉体,随着血流和肌肉在体内继续破坏,突然有一天,成了致命一击。凯茨倒在了尊严之战的战场上,她的灵魂复仇性地带走了她的爱人。爱情就此成为永恒,成为她唯一的墓碑。无法跟一生挚爱修好,也无法回到她伪装出的幸福婚姻,两个是的冲突造成了她的命运。她不能忽视内心的呼喊,活在装模作样里,依靠转动金色的婚戒惶惶度日。她的深情是桩悲剧,死亡成了她的最终审判。 每一个舒缓优雅如花瓣绽放的镜头,每一处充满高贵风情的复古场景,都是导演和作者精心演绎的阴谋。他们用精妙的手势插花,将水晶瓶的玫瑰放在古希腊柱式般的高台上,为的是最后将花瓶狠狠推下。 5 《祖与占》是一部出色的改编电影,出色源于导演和作者的通力协作。不去演绎生活,而是把生活搬进取景框,是新浪潮导演的诉求。尽管《祖与占》表现的是旧时代的法国,特吕弗依然通过不断探讨和尝试,尽可能还原了时代舞台。终究,故事还是围绕婚恋与家庭,还是在讲述不同价值观的人的生活选择。 两个男人,既是绅士也是浪子,影片没有演示他们各自的家庭。他们长期旅居,与家庭保持着书信联系,往来如度假。他们的家庭观念是理想化的,同家庭的维系是松散自由的。男人来到社会,就应当塑造自我施展自我。绿蒂和凯茨都不同,绿蒂归顺于古老庞大的家族,满足同父亲相伴;凯茨不断规划着理想化的家庭,选择终身的朋友,亲自教导子女,控制着她的丈夫。每个人都曾那样幸福,小说中这样写道,“生活就是一个假日接着一个假日”,天堂般的日子!但不长久。 男人还是要回到家里,由于长时间在外,之于家庭生活的细节,他们并没有发言权。无论打扮的多好,男人仍旧很难一下想起衣柜里有多少条领带。女人也不可能一直依附男人,绿蒂有些艰难地走出古堡接受婚姻接受新家庭,凯茨则发现了她无法彻底控制爱人的心。一男一女共舞人生,总要交换位置。男人瞄准将要踏出的每一步和周围想要抢走舞伴的同性,女人垂下眼帘照顾自己的裙摆和两人的背后。谁也不能当别人的主人,另一个人的手能握在手心里,也能抽离出来。命运的舞曲不会因为两人的错步争执而停摆,踏出的每一步都不能退后重来。导演细致地展现了法国人的风情,体察他们不同的心理、举止和言语,几个角色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他们都想主导,不肯放手迁就他人,小的不合虽被时间压抑,却酝酿成了矛盾的导火索。个性与共性不相协,人与人的关系就陷入两难。角色间的苦缠不是无意义的消磨,是不可说数的心酸。幸福与悲哀总是并存的,爱与恨也是。激烈的投入,必然换来强烈的反噬,近看生活无常,远看自有因果。假设的挽回与补救,并不存在,每个选择都是无法重复的。 法国人喜欢用实证来教育人,不探讨是非,不玩弄逻辑,单靠熏陶,法国人写的寓言故事是是最有意思的。故事浪漫也罢,悲情也罢,总有一种最贴合人类本能思想的精髓,去打动每个入戏之人。这是法国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不像意大利的新写实派那样张扬不羁,也不用英国式的黑色幽默摧残观众的智慧。悲剧本身就是种力量,是美好强盛的生命的夭亡,是一种不必多加揣测的定局。《祖与占》最打动人的,就是这股实证精神的单纯。实践对生活的期望,在失望中滑入毁灭的河流,本来平常的恋爱,由于深入灵魂的演绎,变得刻骨铭心。随着凯茨踩下最大的油门,演员连同观众都坐上了那辆死亡轿车。顷刻之间,他们跌出游乐场,而巴黎这座人造天堂,依然对世界敞开着。电影并没有帷幕,灯光亮起后,人们的思考与感动,不需要一个额外的结束。 特吕弗完成电影拍摄时,小说作者已作古。他实现了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承诺,每个看过的人都会爱上写出《祖与占》的作者。这份长久身后的爱,都源于人们不耽于悲剧性的一瞬,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大胆向往。

     6 ) 她一个人

    他们两人

    什么是幸福呢?对朱尔与吉姆来言,分享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和理想爱情的憧憬,就是在追求幸福。影片一开始便交代了两人把对方视为另一个自己的亲密关系。刚认识的女孩在出租车上问“吉姆与朱尔?”“不,朱尔与吉姆!” 吉姆纠正说。
    塞万提斯给了堂吉珂德一个忠实的仆人,任他不断冒傻念头做傻事,帮他收拾残局。但《堂吉珂德》实则一本关于理想的理想化小说,现实中基本不会有这号人。朱尔与吉姆把他们的关系定义为堂吉珂德主仆,是特吕弗告诉我们,这两人身上有理想主义的东西,他们皆视金钱为粪土。
    一战爆发前,巴黎的知识分子和咖啡馆文化异常繁荣。德国人朱尔与法国人吉姆就是那时认识的。他们整日在咖啡馆谈论小说、戏剧,说莎士比亚、毕加索,读自己写的东西给对方听,一起幻想着如希腊雕像般美的女性出现。(他们看了朋友在希腊摄影中的雕像幻灯片,被她们的美吸引,立即来到亚德里亚海边,找到那尊至美的雕像。)
    我羡慕他们的友谊和他们对文学、艺术、爱情的完美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今天似乎已经消失殆尽。我们都是终日忙忙碌碌,见面能打个招呼就很不错了,谁还舍得花上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谈论子无虚有的玩意呢?即便谈文学说艺术,又有谁还真耐下心去谈说的确关乎人心灵的作品呢?更不要说爱情。我们期待中的爱情,早就成了有钱有势人又好看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
    可是,他们俩却是那类几乎已经消失的人。不久,他们遇到了另一类差不多已经消失的人——如雕像般美的女神凯瑟琳。几乎是在同时,他们都爱上了她。他们三人在一起,度过了年轻、单纯的岁月,生命无比自由、狂野、纯真。

    她一个人

    凯瑟琳一出场,特吕弗便用各种正面侧面特写将她的美与前面希腊雕像的美做对比,让人疑惑女神般的高贵冷漠怎会降临在一个肉身之上。事实上特吕弗特别迷恋凯瑟琳的扮演者珍•摩露。他在看到她的第一眼时恰如朱尔与吉姆一样,立马心醉神迷,爱上了她,并当场将《朱尔与吉姆》的剧本交给了她。而电影开拍前,特吕弗已与珍•摩露一起在她的一个别墅呆了一段时间。他们身边,还有摩露的前夫理查德。特吕弗被理查德拒绝时尚、游戏人生的态度吸引,恰如影片中朱尔与吉姆互相吸引一样。——这段旧史,大概也是影片上映后能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吧!
    凯瑟琳在影片伊始简洁如诗的独白——你说:我爱你/我说:等等/我本要说:带我走/你说:走开——告诉我们影片必是首关于爱的挽歌。事实上片子前一半浪漫轻快的步子里,也有对爱情必会挫败、生命定会伤痛的伏笔(凯瑟琳毫无征兆地跳下塞纳河,在火盆中烧信不慎烧着自己的连衣裙,随身携带硫酸)。
    一战爆发,朱尔与吉姆失去联系。待有了通信,朱尔已与凯瑟琳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吉姆又出现在他们眼前时,已经不当朱尔是其丈夫的凯瑟琳又爱上了吉姆(凯瑟琳一开始的情人就是他,她曾数次拒绝朱尔的求婚,但在某刻被朱尔身上脆弱单纯的气质吸引而爱上并嫁给了他)。可是浓情不久,凯瑟琳却又试图与朱尔欢情,吉姆忍受不了,决定回到巴黎老情人的怀抱。
    不要因此斥责凯瑟琳为荡妇。她只是太脆弱敏感又想爱情的绝对平等。无论和朱尔还是吉姆在一起,她都有过背叛,那是因为她感到受了冷落,被爱的人遗忘在了角落。事实上她又与朱尔打情骂俏,也是因发现吉姆对她允诺的离开巴黎老情人并没有兑现,他们仍有来往。她选择出轨是因这样可以扯平,并希望着双方可以忘记不愉快,重新来过。
    重新来过的可能性当然很小。凯瑟琳在和吉姆的通信中,因情绪太过激动,信件要过几天才能到达对方手中(他们说好不打电话),而将好不容易怀上的吉姆的孩子又打掉了。
    影片最后,吉姆对凯瑟琳说在她读的一本书里看到她写的幻想和一个陌生人做爱的纸,并告诉她自己准备和老情人结婚。凯瑟琳听后悲伤地说:“那我呢?那我呢?”随后,她向朱尔含笑告别,并在朱尔的注视下,一边流露高贵神秘的笑,一边平静地将载有吉姆的车开到了河里。寂寞的朱尔,只捧回两盒骨灰。
    诚如有些评论所说,特吕弗在这部影片中没有放入明确的道德观念。但这部影片留给后人的最大意义,可能也正是这种混乱了道德观念的一段友谊、几段爱情,而它们,皆因与这个叫凯瑟琳的如谜一样的女人有关而愈发迷人。

     短评

    这是我所见过最深的爱和依恋的一种,它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段属于三个人之间的爱,那种不停留于性爱与占有的关系,它是一种游移活动的生命体本身,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的寄居体。而他们,所作出的种种选择,都只是出于追随爱这种生物本身。

    8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 《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马德隆姑娘枪杀了罗班松之后跳下车去,与朱尔和吉姆中的凯瑟琳一样凛然,驾车载着爱人走向死亡。以及,巴黎野玫瑰。文艺作品中,你不爱我毋宁死。过不完美的生活毋宁死,不要苟且度日,不要在让步中度日。

    10分钟前
  • nadja
  • 力荐
  • 新浪潮早期的女性角色全都带着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神秘色彩,因为她们代表了男导演对于女人的理解无能。

    1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 她可以因为你们对女人狭隘的偏见而纵身一跃,不畏世俗只跟爱的人在一起。她确实绝情,只有你不为我伤心时我才伤心,所以从始至终凯瑟琳都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自己那份爱情。爱情只属于女人,男人只是附属品。

    16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 在这部电影中,特吕弗不喜欢拖泥带水,人物介绍和一些过渡情节都是用快速剪辑代替,对于三人之间情感变数的描写则放慢了节奏,凯瑟琳驾车自杀也没有传统制作中那样过多的铺垫和刻画。总体来说,是一种“新浪潮式”的观影经验。

    17分钟前
  • 24格
  • 推荐
  • 我们只是无法把握彼此的爱的零点与沸点

    22分钟前
  • A-sun*
  • 还行
  • 特吕弗代表作,也是他最有反叛精神的新浪潮作品。①"两男一女三人行"经典,超越道德,自由,狂野,宽容,暧昧的关系,仿若乌托邦;②文学性的大段旁白,对爱情的探讨深邃,隽永;③形式上大胆随性,快节奏剪辑,跳切与纪实性长镜头相结合,对定格,画面分切的独特运用;④我们玩弄生命的泉源,却失败了。(9.0/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越来越讨厌这个导演和这个电影,迂腐透顶

    29分钟前
  • hitlike
  • 很差
  • 三种爱情观,祖代表着绝对的忠诚,我爱你,为了你可以付出一切,为了你什么都愿意。占代表着爱情中的理性,我爱你,但我会做最正确的决定。凯瑟琳代表着爱情中的欲望,我要爱、要自由,我可以爱很多人,每一次我都是全心投入的。若你不爱我,我宁可选择死亡。法国电影里的三人行真迷人,好多台词都好喜欢。“我最爱你的地方是你的后颈,因为那是你唯一看不见我在看你的地方。”

    34分钟前
  • 老虎
  • 推荐
  • 这是世间最伟大的3P电影。特吕弗拍这本原本不太可拍的小说,可以作为文学改编的典范案例。罗歇原著枝蔓之处大刀阔斧地砍掉,却又在原本故事大纲似的原著基础上编写饱含细节的对白。场面镜头为主,对话场面非常用心,定格及变焦都很精彩。尤为难得的是老电影片段的插入。

    3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 原谅我,首先是对这种以女性为主游离在两个男性之间故事向来嗤之以鼻,其次,特吕弗也好戈达尔也好,对于新浪潮,我的审美是无法接受的,再者这种文艺电影已无法调动内心的内啡肽和荷尔蒙,所以,文艺电影要少看,要精看,因为会产生疲劳。

    3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 近乎荒诞的三角关系,但我们丝毫不觉得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为什么?因为世俗才是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的。追求真爱的人无罪无畏。

    3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 天呐朱勒,我不相信会有人可以这样爱人。让我们把自由推向极致,看看会怎样吧。原来在极致的自由中,每个人都不自由。

    44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 我最喜歡你的頸背/唯一看不見我在看你的部位

    48分钟前
  • Beth Lau
  • 还行
  • 她不特别漂亮、聪明或真挚,但她是个真女人。而她,是我们都爱的女人… -You told me"I love you" -I said"wait" -I almost said"Yes" -You said"Go"

    4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 你遇到过的女人太少,我见识过的男人太多,平衡一下,也许可以成为一对~

    50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 他們愛的其實是她所象徵的自由。可到了最後,Jules竟然因為離開她、Jim也因為她離開而如釋重負,重拾自由。多麼諷刺,多麼可悲。這多半是因為她雖然不接受任何束縛,卻沒有主心骨,沒了束縛就無法自立,必須通過對他人的愛縛,自我才得到支撐。兩位男士如弱柳柔荑,甘受纏縛,愛之適足以害之。

    52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 或许正如特吕弗说的那样 在爱情方面 姑娘们都是专业人士 而男士们都只是业余爱好者罢了

    53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 说实话,看的第一部新浪潮王将特吕弗的经典,感觉不咋的。也不过就是几个定格和fast zoom,故事虽然女权,但并不像是特吕弗的本意。反正看完我特烦这个女的,自私任性善变不负责任,可能是演得好我才这么烦她。但是要说从她的身上体会出生命的活力,恕不奉陪。反正我对所有爱情片的看法基点就是负数,原谅我对爱情这个东西的微弱兴趣。整个片子让我感觉最好的大概就是女主角女扮男装走在街上的那一两分钟镜头。后来Six Pence None Richer把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翻拍成他们大红大紫的"Kiss Me“那首歌的原版MT

    58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 特吕弗把快乐拍得那么快乐,悲伤拍得那么悲伤,绝望拍得那么绝望。每个人都无法放手的爱情注定会是劫难。音乐好。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