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第七大陆

    剧情片其它1989

    主演:比吉特·道尔  迪特尔·贝尔讷  Leni Tanzer  乌多·萨梅尔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猜你喜欢

     剧照

    第七大陆 剧照 NO.1第七大陆 剧照 NO.2第七大陆 剧照 NO.3第七大陆 剧照 NO.4第七大陆 剧照 NO.5第七大陆 剧照 NO.6第七大陆 剧照 NO.13第七大陆 剧照 NO.14第七大陆 剧照 NO.15第七大陆 剧照 NO.16第七大陆 剧照 NO.17第七大陆 剧照 NO.18第七大陆 剧照 NO.19第七大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9

    详细剧情

      前半部分的忍耐,后半部分的疯狂,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故事。

     长篇影评

     1 ) 有序的崩溃

    20221103 语音输入的影评,所以可能略冗长

    这个月电影资料馆选了哈内克导演,很多片子。先选了这一部《第七大陆》,毕竟所谓冰川三部曲之首。果然冰冷,所谓“平静下的罪恶”。之后可以再考虑看一看后面的《班尼的录像带》,也挺感兴趣的。听说都是针对中产阶级的,但或许残忍(不知用词是否合适)程度逐渐加剧。

    这部片子是暴力的,但又不是昆汀/血浆四溅的暴力;如此一比较它又是理性的

    最后半小时随便一帧都是有序的崩溃

    「我的心态」

    前半段: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合理但并没有多么有趣。

    最后半个小时:Why?不想过了吗?哦,原来是不想活了。

    看到影评说:“如果你在看电影前半段时感到冗长乏味,为什么你能够忍受日常生活?” 有点共鸣

    镜头语言:很独特。把各种人事物往观众面前推,有非常多的特写,浴缸、瞳孔、车窗。压迫感到位了。长镜头、定镜头也多,还有延伸线,路或是工厂里的机床。

    我最喜欢的一帧可能是女主吞下药后找仰头喝酒那一幕,左边是开的房门与光亮,而她在黑暗中有一个隐约的轮廓,仿佛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可惜找了半天剧照截图没有人截这一幕。

    收音:压迫感也强,也很清晰、很大。没有多余的配乐,就让你听到每一个日常中事物的话语。(虽然坂本龙一也如此收集声音,但氛围截然不同)甚至在我观影结束后往外走,都觉得对周遭的声音非常敏感。听到路过卫生间吹风、抽水的声音,直接回想起刚刚看到的把钱撕碎塞进马桶里的那一幕。

    另外,我觉得广播、电视、文字等各种媒介应该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很重要一部分。(毕竟冰川三部曲的故事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可惜这个版本并没有将他们都翻译出来,导致我没有办法完全知晓这些导演摆在明面上的内容。另外,最后男主在墙上写的什么意思?只有名字吗

    对于多次出现的洗车的镜头:看到女主在车里哭,当时我还没有想那么多,想着可能因为这个环境太过幽闭,感到恐惧。但其实我自己在洗车的过程中坐在车里,反而会觉得非常安全,非常享受此刻。可能这就是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吧。

    P.S. 有一段时间没看电影了(其实也就一个月出头),但因为最近工作比较忙,生活规律而拥挤,难得抽出来一点时间去看一部电影,有一种抽离生活的感觉。所以走出影院之后,专门走到了有光亮、有店铺、有人的地方转了一小圈才往公交车站走,甚至在坐公交车回来的一路上,还觉得仿佛还在艺术中。很想创作。也想回归有序的生活。

     2 ) 累了,毁灭吧

    累了,毁灭吧 工业时代的虚无主义,用电影具象化出来,就仿佛变成了恐怖主义 哈内克牛逼的在于,一家三口,无缘无故的集体自杀了,但哈内克单纯的用镜头语言,就给了这个“无缘无故”一个解释 刻意抽离人物的物品特写,全景深的工业场景,哈内克用一些简单的手法,就让一种虚无,压抑的气息弥漫全片,又似乎和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关,以至于虽然常见,但观影时却并不觉得厌烦,反而充满了悬疑的色彩,看看如此平常而又被放大出虚无之处的生活,究竟会把主角一家人们推向何处? 最后,是彻头彻底的毁灭。 可惜,这样痛快的毁灭也没能引起他们对人生的一丝眷恋。 “一旦作出决定就要坚持下去” “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叫伊娃的女儿,大概还是有一点留恋的吧?最后她要求打开了电视,在《power of love》的歌声中,一家人整整齐齐的死去。 给这部片打个8分,因为是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绝佳典范,不能再高了,因为主题太过灰暗。

     3 ) 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

    死亡,是艺术界热衷于表现的永恒话题。
    Michael Haneke,这位看上去很和蔼的大胡子,在访谈中提到自己的影片,不时地报以笑容,很难将他与冰川暴力导演这个名头联系起来。
    而在他的带领下,所有《第七大陆》的观众们,冷眼旁观了一家三口的自我毁灭。
    洗车的水声、电视的雪花点、照片衣物的撕裂声、马桶冲水声,Michael Haneke通过放大生活中这些单调而重复的声音,与影片中极少的台词形成对比,反映出平静的表面下人内心的躁动不安和绝望。
    1987年的一天。
    1988年的一天。
    每一天。这个家庭的运作,都如机械一般。一家三口人,仿佛单行道上的跳蚤,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即使是家庭中应有的温馨情节,也因为Michael刻意将它处理成模式化和冷色调的,而让人感到一种迷失的冷漠。他们是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却并没有交点。回家路上,车祸的一幕,偶然触动了妻子的心扉。仿佛她忽然意识到,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活着,而只是,存在着。

    无疑,这是个极端的例子。然而,我们在冷观的同时,分明感受到黑暗中有一双手,正无情地摧毁着温情脉脉的家庭,撕裂着虚伪的美好画面,那双手,我们曾经认为它就是生活。
    他们甚至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生存过的痕迹,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彻底的失败。从头到尾,一家三口都在冷静地毫不留情地毁灭着他们所有的一切。 Michael Haneke在此间有意隐去了他们的脸,只有动作的特写,使得我们无法从他们的表情中捕捉一丝一毫的内心世界。唯独在两个场景中,感受到他们的痛苦。
    当父亲挥着大锤砸碎鱼缸,女儿尖叫着冲了出来。她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死亡,却无法面对亲手喂养过的鱼的死亡,生命到底是一种顽强,还是一种脆弱?
    当妻子抱着女儿的尸体,在黑暗中无声的哀嚎,在那一刻,她仍然无法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
    痛苦的千丝万缕,远比快乐更不可言说,更难以名状。

    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
    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
    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
    没有人相信其实不用找。

    爱好将生活剥皮拆骨,竭尽暴露其丑恶一面的Michael Haneke,用他独特的表现手法,挑战观众的忍受极限,似乎要通过电影告诉人们:这就是生活,它毫无希望!我得说,这对包括我在内的虐己幻想分子们来说,十分受用。
    虽然。。。但是,我们不必把Michael Haneke说的当真而陷入绝望,因为:
    1. 假如你不相信童话,那么,也不要相信Michael Haneke,他是个爱讲寓言的巫师;
    2. 高潮时说的话能让人兴奋,却没有人会把它当真;
    3. 虽然拍了这么多冷酷阴郁的电影,可大胡子至今看上去还是很健康活泼呐!

     4 ) 凝视冰冷绝望的生活|《第七大陆》

    用豆瓣以来写的第一篇,本想放在短评里,考虑到字数有点多,所以放在了“影评”这里,也可称之为观后感。

    //2022.11.3 电影资料馆放映 哈内克专题

    很多评价说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枯燥乏味,大量的特写镜头展现各种生活物品的细部,背景只有嘈杂的、冰冷的机械声和不同物品触碰时发出的声响。坐在资料馆前排,仰视着巨大的屏幕,让我得以在长时间固定镜头的特写画面中凝视各种生活物品的细部——门把手金属表面的反光、床边红色拖鞋的褶皱(想象这种褶皱是如何产生的)、不同食物表面的纹理、收银机键盘的排布等等。画面构成的精致、元素排布的平衡让我觉得凝视这些“日常”竟会如此美好。(这或许是我逃离枯燥的影像的方法,亦或和我自己做摄影创作有关)

    整个电影犹如一本厚厚的画册,脑袋里闪过一些摄影作品,如2006年中国摄影师封岩的《纪念碑》系列,以及史蒂芬肖尔的《美国表面》,甚至还有褪色后的马丁帕尔的作品。

    印象尤为深的还有短则一两秒,长则四五秒的黑屏过渡的场景。全场黑下来的时候,只有音响发出的沙沙声和荧幕上微微的光。

    并不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煎熬,也并不无趣。或许是对片中展现的极其压抑的生活的逃避,我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将关注点投向画面所展现的本应塑造一种冷峻、烦躁与无聊的重复的物品的那些细节,仿佛被一双粗躁的双手极温柔地抚摸。

     5 ) 《第七大陆》

    影片以洗车房洗车为序幕,然后按照年份分为三部分1987、1988、1989,基本为重复性的交待三人家庭生活,起床、洗漱、喂鱼、妻子给岳父母写信介绍近况,特别是介绍丈夫的工作情况、购物、女儿在学校的生活……

    每一年都有人哭泣:1987他们的小舅子还没有从母亲过世的痛苦中脱离出来;1988两口在途经一车祸现场,妻子在汽车内啜泣;1989女儿看到鱼缸砸坏后的崩溃……

    每一年都有人死亡:1987妻子的母亲过世;1988车祸丧生的陌生人的尸体;1989年一家三口的自杀……

    字幕:1989.2.17被发现尸体,1989.2.20下葬

    车祸丧生的陌生人尸体是一切的转折点,一家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状态的折射,也找到了寻求最后解脱的方式。鱼缸的打碎、鱼儿的干死是一个明显的隐喻,在一个密闭的生活环境中,非常脆弱,打破它,只能是死。最后电视花屏给人造成震撼,本来是最后死的丈夫看的电视中的图像,最后旋即占据整个电影的屏幕,这对于正在从电视观看的人来说不免是影射。

    影片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节奏中讲述着中产阶级一家的生活,这种节奏即便是在最后他们破坏自己的家、撕毁所有储蓄钱币以及服药自杀都没有改变,从中揭示了中产阶级生活的无趣、痛苦和危险。没有外人的介入,影片也没有交待造成最后“不幸”的原因,一切都是在一种焦躁的平静中发生。

    “冰川三部曲”来源于冰川作用,也奠定了迈克尔·哈内克之后作品的特点与基调:

    1、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

    2、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

    3、行动代替心理活动

    4、暴力简单化

    5、开放式的主题,主旨:艺术是将真相中的谎言神奇的传达出来。着重表达比“现实”更冷酷的现实中不能沟通的人际关系;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稍纵即逝的。

    2007-11-09

     6 ) 别让生活将你摧毁

    亦如此前欣赏过的哈内克的作品,冷静克制的一贯风格,清丽分明的镜头语言,隐忍孤独的情绪控制,从影片一开始的长镜头就直逼心灵。
    衣食无忧,循规蹈矩的生活,你的一切都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轨道缓慢前行,丝毫不差,同一个时间上下班,同一个时间吃晚餐,就连刷牙时牙膏的长度都被无情的固定下来。这样的日子,满足而又无奈的压抑,或许每个人都明白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但多半时候,第二天醒来,日子还是要一样的过,你还得硬着头皮去工作,听着妻子的抱怨,忍受老板的责难,为孩子的奶粉埋头苦干,你的生活里,出门被车撞死和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同样低到可以忽略,于是没有几个人可以活在今天却可以不再考虑明天的生活。
    这就是影片的前半部分,现代文明带来了看似富足的生活,却将心灵上了一把可靠的枷锁。衣食无忧很好,事业成功也不错,但自由要比这一切更好一点。于是有了影片的后半部分,从一开始的走向和对这位导演的了解,我们不难猜到接下去情节的走向。影片后半部分的孤注一掷让我联想起法国大师夏布洛尔的经典之作《冷酷祭典》,不过比起于佩尔冷酷的肆无忌惮让人感觉莫名的暗爽,哈内克在《第七大陆》中更多呈现的是走投无路的绝望,这种走投无路并非被逼到了生活的死角,而是心灵自由永远暗无天日的最后一次反抗。
    所以,比起于佩尔从始至终不屑和冷酷的眼神,《第七大陆》中主人公们则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无力感,他们的眼神中更多的是无奈,即便最终大功告成,但眼神中依然无法寻觅到他们想要的自由和解脱。看到这里,“生活”笑了,这个始终在现实中扮演上帝角色的所在,有时候却顽皮的像个孩子,他巴不得在心灵上占有你,摧毁你。此时你要做的不是一边咆哮一边被毁灭,而是找到出口辅以一个优雅的转身并大方的竖起中指。
    哈内克这位导演从来都不吝于将人性中生活中最阴暗的那一面用一种唯美的孤独的方式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无论是那部集大成之作《白丝带》,还是最富盛名的作品《钢琴教师》,你都能读出光鲜外表下隐藏的可怕的欲望,有权欲,有财欲,有情欲,也有《第七大陆》中的自由欲。无数冷静的背后是难以制止的疯狂,就像平静的生活背后总暗涌着致命的毁坏,不是你摧毁他,就是他摧毁你。

     短评

    和同一时期的东方电影里“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可以互为对照

    7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还行
  • 也许富士康员工能理解这部电影。

    1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 拆房子的电影之前还有两部,拆得最早的是《哲姆洛克》,然后是《逆喷射家族》,但拆得最好的还是《第七大陆》。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 近景/特写、局部、片段、重复、长镜头、黑屏、零配乐,高效构建起压抑的生活牢笼,并不断压缩强化,随后的爆发/毁灭是自然/必然/必需的;开场直到出门上班前,所有镜头都只拍身体局部而没有面目,表明了普遍性。看完回想,几乎所有生活片段都指向了机械、单调、不值得。当然我们现在都很能理解明白了,只是这牢笼有了另一种中国特色的含义。难以释怀的是,何以年纪小小的女儿也会迫切求死,那些装瞎那些痒,被老师与妈妈端起的下巴。最后的自毁过程里,最玩味的是打碎鱼缸前的一声"No!"和留下了一台陪伴至死的电视。Austrian哈内克告诉我们,当绝望但无处可逃时,总还可以润去"Australia"。「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长片首作,除了导演能力更是深邃洞察与思考的展现,47年的厚积薄发。9/10

    21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 在机械而冰冷的现代日常生活之中诞生了这个[第七大陆]的梦幻之国,但通过摧毁物质世界就能抵达这个乌托邦了吗?这种童话大概连格奥格和安娜都不能相信,可他们最终依然还是选择了自我毁灭。这其中的悖论即是哈内克对现代人可悲境地的最主要批判。第一部长片就拍得如此有想法,还把布列松完全消化为自己的风格,这真是非常难得。他有一种独特的画面角度,能捕捉到生活里平庸的恐怖。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冰川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反倒比他后来劝世意味过浓的其他作品更显得惊悚。

    2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 OMG,哈内克尼玛就是老变态啊!

    2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 冷静又残暴到令人咋舌啊。虽然前戏很长,但最后的拆房子部分真的太牛逼了。处处可见绝望两字在渗透,除了毁灭似乎已无其他出路(心情不好的时候慎看啊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估计有很多人好这口,但我觉得太不节制了

    31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 三星半. 定义了现代人的不是面孔,而是动作;一旦脱离了沉沦状态而直面畏(Angst)与无(Nichts),毁灭便是唯一的出路――然而毁灭的行径将人物从动作中、从物之"上手状态"中解放出来了么?最后他们也意识到了此乃无解的问题.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不过观众似乎并不一同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角色活在导演的寓言之内,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并不是真人.

    34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 哈内克“冰川三部曲”之首,冰冷而酷烈。1.以固定镜头为主,大量限制性构图,对物件和肢体手脚的特写承袭自布列松,在本片中更多负载着人的物化意味,个性与情感早已失去,唯有一次次机械、重复的动作。2.三段式(1987-89),前两段十分相似,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图景也在考验着观众的耐性。3.广播与电视中枯燥乏味的新闻播报及无感情的旁白读信(多处声画分离)贯穿前两段,与黑屏转场一道强化了琐碎与无聊之感。4.仅仅是冷峻的呈现,无需解释理由或给出动机(一如餐桌旁和汽车中男女主人的落泪)。5.两次漫长的洗车场景,让我犹然想及[意外的春天],封闭的汽车似乎隐隐预示了将来的死亡。6.破坏与自毁段落拍得触目惊心,直触底线:撕衣扣,扯窗帘,剪毛衫,折唱片,毁家具,砸钟表,碎鱼缸,及至将钱丢入马桶冲走……决绝地破出物质世界。(9.5/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哈内克对中产阶级靠着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两个方式而活着这种现象批判得多狠毒啊。

    39分钟前
  • Rema
  • 力荐
  • 小女孩扮瞎子 洗车 澳大利亚的憧憬 被日常逼疯的中产家庭牺牲品 最后连鱼缸都打碎 鱼的挣扎 钱冲入马桶 最后留下了电视

    41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 被抽象出的肢体动作已不再是在布列松电影里用来连接断裂的空间,而是作为人个体的替换。身体被抽离了,只剩行为,于是人也就成了机械世界的一部分,疏离、冷漠,这从一开片铺成开的一系列动作即可看出。另一方面是封闭空间的压抑样态(餐桌上与汽车内),靠的是脸部的特写。

    4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 影片的阴暗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47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 透明的绝望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R先生为何不疯狂杀人

    51分钟前
  • monday_lasagna
  • 推荐
  • 从一开始看这闷片就觉得很激动。讲故事用一个个的特写长镜头,连承接的黑屏都比别人长,而且大部分时候镜头都不动,简直是我们没钱买器材拍片的人的参考宝典。Haneke的片子一贯重于气氛情绪渲染,如果换成音乐可以比成余音绕梁。故事不奇,画面不炫,演技不狂,一看成篇都是导演功底。拜服学习!

    53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 A/ 商品化的流水线生活腐蚀了人,人砸碎生活的躯壳,然后尸骨无存。突然觉得汽车对于现代人不仅仅是出行方便与地位象征的含义,它的透明封闭空间仿佛一层薄膜,给予了虚幻的包容感。就像热带鱼需要透明的鱼缸,我需要黑暗的电影院。摄影机的割据式统治典范。哈内克非常明白自己是在拍电影。

    5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 手法上值得一说的,是拍了大量不显面容只有局部身体的镜头,暗示这种中产阶级自我毁灭倾向的普遍性存在

    58分钟前
  • LOOK
  • 还行
  • 我的心如同被摧毁的房间,在观影之后,支离破碎。

    5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