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被明智光秀刺杀身亡数年后,伺候他的利休当上了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的茶道首领。利休通过茶水的魅力,笼络了全国的武将,并尽其奢侈,营造了茶道最高府第,京都待庵。即侍候丰臣秀吉的主持僧侣的行宫。构筑了一个利休自己的世界。可是,美梦不长,自石田三成的势力增强以后,秀吉和利休的关系开始出现了激烈的矛盾。起初,利休心爱的徒弟宗二,因冒犯秀吉,被赶出行宫,杀了头。接着,石田三成向秀吉进谗言说“利休对出征朝鲜抱有怀疑”。正巧这时,利休在茶室见到秀吉,不慎谈到出兵朝鲜的事,更加激怒了秀吉。秀吉终于下了一道命令,令利休退出京都,并将他禁闭于大庭院。丰臣秀吉的妻子北政所给利休的妻子利木写了封信,说是利休如果肯认错,她想去乞求秀吉原谅利休。可是,利木的回信只是郑重其事地表示了感谢之外,没说别的事。丰臣秀吉见此信更加生气,命令利休剖腹谢罪。
1
仔细看后,感觉十分惊讶!
(右纯省上座)狂云懒衲宗纯一休书:
囊无省数半文钱,定上座参临济禅。
头发鬅鬙耳卓朔,破鞋来往玉门前。
这种禅僧的疏狂定见,恰恰反映了利休死谏攻打中国的觉悟。小小的一点布置,也能体现出导演的匠心,真是不容易。这电影我都看了几十遍了,居然还会有新的发现,你可以想象它有多么好。
当然,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细读心态,看整个电影所有的插花,所有的道具,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毕竟导演是草月流第三代大师啊。(按照茶道的规矩来说,壁龛中的字画是最先要读的。在电影中也应该保持这样。) 2
一休是通过禅语来讲述,真诚对于人生和艺术的重要性。
诚,变成了利休死亡的代价。
但这也铭记了他是一个伟大的真正的茶人。和宗二一样。在电影中你会叹息他的死去,实在是太不值了。被暴君砍了头,还斩了鼻子。
但正因为这样的人,才会留下那部伟大的著作吧。
1
在片中有一首洋洋盈乎耳的弦乐,音乐充斥着整个影片,像幽灵一样,与茶道的世界交合着。
那其实是一首西洋歌曲。(日出前让悲伤终结这部电影,一开始也是这首曲子,两位少女合唱)
10年以来,我一直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但它一直影响着我的潜意识。一种不可名状的哀怨。
原来一种深透持久的情绪传递,是从1600年来的。
在千利休作为商人生活的港口,他能够把万象窥在眼前,那里有世界各国的风物供他采择。其中也一定会有这首从欧洲来的乐曲——
》Une Jeune Fillette《
题目是一首法文歌,却广泛的在各国流传。那时的欧洲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并且不断的向世界打开,经由东非的马林迪,印度的果阿和印度尼西亚的马六甲。
于是这首gabrieli, Morley,Holborne,Scheidt大航海末期,文艺复兴兴盛期的乐曲就纷至沓来了。那是一个欧洲试图主动交流,而亚洲使劲试图封闭的时代。最终敕使河原宏先生的故事也变成了秀吉,家康禁绝天主教的悲情情绪。
还有那个送来地球仪以及地球所代表的世界知识的荷兰人斯蒂芬,在千利休家学习茶道,然后和他永远作别的时候,也放送了这首音乐。他们在山中苦苦寻找着什么呢?
与Une Jeune Fillette《一名少女》的音乐构思又产生了哪些时空联系呢?
法国大师的名片,黎明前让悲伤终结,也是以这首歌为中心的。
有让人沉溺的危险。 2
荷兰人斯蒂芬与大师告别的时候,问了一句名言。
叫做“名马系茅屋”。可谓日本美学和中国的分野。
在明治大正年间,日本人已经瞧不起中国人的审美和品位了。但明代的审美,正好是日本人的出发点。日本在桃山时代瓷器,正是以万历(青花和五彩)为出发点。因为特别好卖。
但这时候也是长次郎开始生产樂烧的时刻。
“名马系茅屋”,就是说贵重的人应该常常居于朴素,来修养身心。所以他们会用长次郎那样的碗。而讨厌使用奢侈的东西。这就是日本审美极致之处。也开始和中国走向不同的区域。
昨天晚上看的是这部电影
说实话,节奏非常地缓慢,要不是想着人太少,不好意思走掉,以及旁边还有小猫咪地陪伴,我可能就提前走掉了。
耐心看完之后,一时间不知道说些来评价这一部电影。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日本战国时期民俗文化PPT大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日本丰臣秀吉时期地茶道,花艺,服饰和歌舞表演。
你可以说它很无聊,因为剧情其实是很简单地。但是整部片子地很多画面却可以萦绕我一整天。
比如薄雾地清晨,织田信长第一次出现在只有一只淡雅地小白花做装饰地茶室。比如利休(日本茶道大师)抱起徒弟宗二被砍下地头颅,比如 散落凌乱地桃花花艺,再比如利休走入竹林切腹的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太多太多让人过目不忘的画面和镜头。
我从来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恋物的人,器物的精致与美从来都不是我在意的东西。可是利休却告诉你,万物之象,宇宙之道,皆在茶道。茶碗的烧制,纹理,手感,沏茶的手段,环境,心境都被导演一帧帧的小心翼翼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那些日本女人,歌舞伎画得几乎苍白的脸和艳丽的红唇,古典而僵硬的跪式动作,“难听而可怕”的歌声,大量留白地化作。
每一幅画面的留白和特写,既静谧又趋于永恒,吸引着你去探索日本茶道和其他文化背后的奥义。但仔细来追究,不过就是放茶粉,烧水,沏茶等简简单单几个步骤而已。但是导演却像珍宝一样一丝不苟地描绘出一种深沉的古典美。
千利休和丰臣秀吉地君臣关系和悲剧无疑是电影地主线。但茶道确实这部电影毫无疑问的主角。
导演仿佛是安静却暴力强行让观众体验了器物之美,道法之美,文化之美。
我突然想到很多年前看的一部日本动漫,叫做花牌情缘。我虽然对花牌一无所知,但看完之后却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没错,这是一项竞技运动。)整个作品,让你无不为日本的短歌,俳句动容。
但我们的诗歌,不是更值得一说吗?只是高考背一背,考一考,有什么用啊。得拍出来!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繁盛的文化,建筑,礼仪之美那么多,多到快要溢出来了,怎么却鲜有打动我的作品。也有可能是我们拥有的太多了,所以反而不以为然了。
但是,这样不是太太太太可惜了吗?
我们宫殿的华美,器物的精致难道不比日本关白的府邸更华丽,更有文化底蕴吗?我们拍了那么多古装片,甄嬛传,如懿传,但器物,建筑终究只是宫斗,爱情,帝王故事的陪衬而已。我们最多一句服化道很用心,场景很华美一笔带过,然后就开始了剧情的讨论。
我突然在这一瞬间觉得自己开始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张艺谋了。我开始理解古典之美了。我想起了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灯笼,想起了十面埋伏里面的竹林,想起了影里面的太极与水墨,当然我也想起了陈凯歌,想起霸王别姬,甚至无极,甚至是妖猫传里面极力呈现的盛唐之美,极乐之宴。我甚至突然开始理解了我一直理解不了的红楼梦里面那些繁复的器物描述了。但这样的影视作品太少太少了。
我们需要新一代的美学大师。
如果有人要以器物,建筑,传统文化为主角,拍一部中国大师的影视作品和他背后的哲学理念,我这次愿意投资20块钱。
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妙、完美的电影,如果说塔可夫斯基那种诗一般无边际的美是清晨的雾,那《利休》这种踏实触感的美就像利休本人所制造的器物,精巧且收敛。这部电影让我意欲去更深层的探寻日本美学。
它是被细细打磨过的电影,每一帧的构图都平稳讲究,导演很少用运镜将画面打破,有意维持一种静态美。如此,观众便成了看画人,心理上的距离增加了,正符合日本美学中的留白。光运用得极为精确,墙边的插花会细心地打下一束光,在镜头里不至于太亮,但恰好突出了它的存在。色彩讲究,每个人的衣服都可以停下来静静欣赏,它们颜色丰富,却不张扬,甚至和背景暗淡的颜色相处地很和谐。能剧中舞台服饰按道理是太过亮了,可是体现出的感觉却还是平静的。
看到茶碗制造出来的一刻由烧红到黝黑,热量逐渐散去,内核显现出来,我对这宇宙的爱被触动了。
虽然资料馆的字幕糟糕至极(竟然能把攻打朝鲜这一片中最重要的剧情冲突翻译成侵略中国),但电影本身依然魅力非凡。片名或许叫做《利休与秀吉》会更为恰当(后查资料才知道电影改编自野上弥生子的小说《秀吉与利休》),因为这两者间关系的沉浮无疑是串联全片的主要线索。斗室之中的利休,内心豁达坚定,妄图世界的秀吉,内在却自卑敏感。开头丰臣秀吉以谦恭的姿态爬进利休的茶室,最后则是一脚踹开门离开,这个前后对照的安排只是敕使河原宏在此片中设置的无数精妙细节的其中之一。
那个电影一开始就出现的地球仪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它分别到过利休和秀吉的手中,在利休那里,它被静静地置放于茶室之内,以特别的方式呈现出侘寂的美感,一种世界于方寸中寂然自在的禅意,呼应的正是片中一再出现的那幅“万象在前”;而当这个地球仪到了秀吉手上,则成为他和孩子嬉戏的玩具,呈现出一种把天下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狂妄。《利休》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没有刻意美化利休这位日本史上的茶圣,而是创造出层次复杂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利休以及他所代表茶道的伟大之处,是以秀吉的反衬所表现出来的。赐死利休时秀吉对花的费力修剪,与利休将梅花花瓣掰碎后轻轻置放在器皿之上的神来之笔,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组对照动作。秀吉的刚愎自用,狭隘自卑,以及对美的过分努力却求而不得,正好衬托出利休返璞归真,美于俯首之间即可得的境界。
《利休》这部作品所暗示的正是,秀吉费尽心力打下的天下,都不及利休于二叠大小的斗室中营造的无限之美,这种差距带来的巨大打击,或许才是秀吉赐死利休的根本原因。而利休茶道中所蕴含的难以言说的美感,不仅仅透过片中考究的器物与置景,更通过这种对比以一种间接却有效的方式得到了言说。那是将万象包容其中的美。
3.6星吧男主好眼熟!这片子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大名武士和传教士白种人黑人奴仆及贵宾狗同框!还有地球仪。原来《利休》是人名啊日本茶圣千利休。真胶片135分钟版。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甚至茶茶…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每次都查一遍日本战国历史然后不多久又忘一片凌乱。加上前阵子看的浮世绘展,已一锅粥。从开头昏暗黎明质感开始,看得我昏昏欲睡,竹林场景和《卧虎藏龙》很像。茶道花道什么的,就那样吧。利休行为也很矛盾,一会儿站着一会儿跪。形式意境大于内容吧,不容易看到是真的,但不是特别值得为此放弃了北京最后一场《指环王》三连(博纳大郊亭IMAX和深影CGS)。抹茶啊“江户难见到”的鲍鱼串儿啊看得又馋了虽不饿。with秀散场和她去日料店吃一顿 松竹经典回顾专题 午后豆瓣评分涨了0.1资料馆1号厅四五成满
日本,大和!基本把什么事物、规程都搞成标准化,才算万事大吉!茶,亦然。至于说,利休大和尚,可以用独特的茶道、茶品等等,把什么什么都什么什么,除了普通百姓可以去趋之若鹜,那时、当世、乃至后世的权利争夺派,是不会信这些----------鬼话额!哈哈哈!
看的135分钟版,最后利休的死有点过于“艳俗”,不似其侘寂美学。政治总是希望艺术成为其附庸,权力可以利用并驾驭“美”。艺术在接近权力的同时,又有其视死如归的自由。秀吉穷其一生才取得“天下人”身份,利休动一动手指创造的美学却似乎便足以改变世界,这让权力对艺术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权力感到自己并不能凌驾于艺术,甚至隐隐有被取而代之的危机感。权力既不能统括艺术,那么,便掌控艺术家的肉体,进而操纵其意志。艺术家面临权力是多么的无奈,既要委身于权力以求光大,又要拜服于权力以求存活。当艺术家的梦想与现实,美学与野心无法平衡,他便如政治家一样陷入癫狂与迷失,走向自我毁灭。这与《平家物语·犬王之卷》有异曲同工之处。山崎努所饰秀吉望向利休插花时那不服、好奇、惊叹、嫉妒、愤懑最终杀气腾腾的眼神,太绝了。
8.0/10 分。2019.09.14,初看,日松竹版蓝光原盘。本片续集《豪姬》是导演勅使河原宏的最后遗作。。。节奏缓慢,风景如画。故事比较晦涩难懂,对日本历史不熟悉的我,看得一头雾水。。。风景、服装、摄影、构图、对白,都非常不错。放到30年后的今天,都能秒杀一堆国产烂片(对一堆花花绿绿的国产烂片现在真的是忍无可忍,艺术品味太低了)。。。小日本过去的茶道,瞧着是在大碗里放一小堆茶叶粉末,倒入开水,拿刷子搅拌几遍,看得我简直想说,你们这是在洗碗吗。。。
敕使河原宏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空白期之后,远离了存在主义,远离了超现实主义, 栖身皈依了传统文化。以茶论政,以古鉴今,自由被困在黄金茶室中,专政将雕塑打碎。电影中的道、法、器无不迷人,没有安部公房的敕使河原宏依然卓尔不群。P.S.想到了蔡国强,艺术家与政治真的无法调和。
不能为我所用,就要为我所杀所砍(雕像劈裂一瞬着实恐怖)。一头一尾气氛做到了极致,惊心的肃萧。阴郁的绿色透穿胶片。//第一部敕使河原宏
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利休の死,勅使河原宏倒数第二部作品,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豪姬》的情节也是紧接这一部的。
主要围绕丰臣秀吉的茶道顾问利休展开,其以茶道艺术之魅力笼络了全国的武将大臣,并尽其能建造了茶道的最高府第:京都待庵.然美梦不长,自石田势力渐增以来,秀吉和利休的关系便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在阻扰出兵朝鲜一事上彻底激怒秀吉,被令责剖腹谢罪.1.敕使河原在沉寂十余年后,选择以表现艺术与政治权利不可调和为主旨的历史题材,回归早年(描述插花绘画艺术的记录短片)古典主义创作.[利休][豪姬]二作中之于时代氛围和细节的考据做得一丝不苟,利休/织部两位沦为权斗牺牲品的茶道大师的悲剧形象更是令人难忘.2.世界虽有方圆,境界亦不过方寸.秀吉和利休相斥的哲学观表达更是习武政人与艺术匠人之别;山崎努的精湛演技与宫泽理惠[豪姬]构成两种性格诠释的极致.3.草月流的竹构装置延续至遗作.4.世事本无终结;生命便是拥有明天.
以茶议政,以茶殉道,一场茶碗里的暴风雨。茅草屋和金茶室的矛盾里有色与空、形与虚、物与我的转化,黑色的简朴肃穆是野心家眼中的死亡,红色的“喜庆”转瞬间就成了疾病的鲜血,球状的包袱里藏着地球或是头颅,舞台上的胜利和被捣毁的偶像都是膨胀自我入侵表象世界的一种形式。丰臣秀吉扭曲破碎的镜像,假胡子和白面,急火火的动作和粗暴的剪枝都像极了一只小丑猴,相比之下茶道大师不动如山。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世界没有尽头,永远有待征服的土地。德川家康的回答里,活着就是可以看到明天。茶道的一期一会里每一次都可能是只此一次、最后一次。纯白的屏风和黑色的棺椁是此世的冥界,万象在旁,万相皆空。
8/10 温润细腻 和敕使其他的心理悬疑片子不太一样 其实应该结束在秀吉抛地球仪的一刻 后面那段惊悚的地狱漫步让人毛骨悚然 影片里塑造的利休出世清高 致死不愿认错 与家康见面是对应了最初与秀吉见面的时的心境 他们也许在没有到达高位之前都是那么谦卑 心怀天下 想吞并中国这事看来也并不稀奇 但以日本国力加上葡萄牙也不太能抗击的了那时万历的大明吧 秉持【来者是客 众生平等】的理念 茶道亦是世间万物之道 开头的牵牛花故事来自 《茶话指月集》:利休的茶室庭园中有一片漂亮的牵牛花,秀吉欢喜,想前去赏花品茶。利休答应了,却在秀吉来之前将花全部铲掉。秀吉面对空荡荡的庭园大怒,在进入茶室之后猝不及防地看见一朵鲜艳的牵牛花正开在瓶中,那种空山月出一般的美让他惊艳不已,也终于明白利休这种为留一朵毁一片的做法。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日本茶圣千利休传记片。伴君如伴虎,利休在性情多变易怒的丰臣秀吉身边若坚持自我政治观念则更是难以自保。影片拍摄十分考究,通才的敕使河原宏将茶道与自己擅长的花道插花、陶器烧制、装置等艺术元素融于影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茶具、屏风等很多是从博物馆借来的国宝级文物,充分还原历史,令影片如重新演绎的纪录片一般真实,同时也给演员很大压力。三国连太郎此前曾两次出演秀吉,此次主演利休仍稳如泰山。山崎努在《影武者》等黑泽明作品中就大放光芒,演喜怒不定的秀吉同样出彩。三星半。[字幕不佳,后协助云铭兄校对重译]
对高贵风雅的无法逾越,终究是丰臣秀吉内心的卑微作祟。影片在配乐色调上制造压抑气氛,利休死前与妻子的那段对话却让人豁然开朗。
丰臣秀吉的茶道老师利休。一杯淡茶,论器、论水、论室、论道、论政、论人生……
#中国电影资料馆# 整体情节不难理解,但若扣细节就会发现日本历史知识的空白太多,需要补课。利休和热衷战争的秀吉注定分道扬镳,用自身的消亡践行茶道的最高境界——无欲无求。节奏极缓,摄影极美,妆容服饰布景等都应是考据过的,结尾太加分。
无论叙事还是镜语都精心雕琢,对氛围的塑造是一等一的出色。但也许是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又或者是山崎努对丰臣秀吉的诠释太过乖张,全程我都只能停留在第三人称的观看状态。无论是利休对茶道的传授,还是“伴君如伴虎”的处境,抑或最后直面死亡的泰然,实在难以循序渐进地抵达共情。利休并非纯因反战立场决意赴死,目睹身边诸多暴行,再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一辈子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暴戾的君王在惨白的阳光下戏耍着地球仪,而一个坚毅的身影走入烟雨凄迷的竹林深处。
当艺术被拿来作为装点政治的门面,势必某天会形同水火;一方是对权欲的迷恋与色厉内荏的虚荣,一方则以耿介高洁自勉;影像色调暗沉,结尾尤为肃杀。
利休的极品茶道,曾被丰臣秀吉用来装雅媚上拉拢盟友(伊达政宗),可谓功勋卓著。到头来却因侵华一事的反战谏言惹怒了猴子,“与出征中国相比,分明复仇明智更难!那时间众叛亲离,剩我一人。你竟敢顶嘴犯上!”……伴君如伴虎的故事。从茶道切入虽有新意,观众移情角度却存在缺陷――久看而不知茶味。
4.0。资料馆1厅,胶片放映。(放映事故:观众豆瓣短评区反馈多处字幕存在漏译错译以及字幕跟不上对白情况)抛开历史的正说戏说或者政治说,敕使河原宏选择了严肃正剧的拍法,为了心中的信念、正义和公道而慷慨赴死,这是类似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之中,诸如荆轲、程婴、公孙杵臼等。
暗影调彷如黑白片质感,很少出现鲜艳亮色,不疾不徐有种凝重感,就凸显出丰田秀吉的跳脱粗俗。不太明白怎么日本战国大名都如此看重一个茶道师,看这电影也就大概算是接触个人物侧面。战国时代正是动乱岁月,三杰都出场了,可是没有表现战争的场面,几乎都是室内戏,品茶、制碗、摘花,聊聊政事。
何谓生?即是能够迎接明天。厚积薄发器量大。说利休不可不说秀吉,趣旨完全两极的两人能相互欣赏才是不可思议更显决裂悲哀。恭敬的茶道师为天下把茶室借为大名外交战场,退让的底线令人肃然起敬。三国山崎一收一放皆名演,猴子难看的吃相尤其活灵活现。末尾竹林是你们草月流的装置艺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