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制作】
拍摄动机起于一九五四年轰动一时的近江绢系公司的女工罢工事件。不过电影则改以大学女生抗争学校不合理的束缚为主线。京都的正伦女子大学是一所思想保守,培育学生成为贤妻良母的大学,对于学生的私生活予以严历的管束,与男学生交往者一律以退学为惩。其中泷冈富子是位外向奔放的女孩因与男生交往而受到退学的处分,村野明子是学校经费捐赠人之女,却站在与家庭相反的立埸,在学校发表左翼的激动言论,煽动学生响应反封建运动,由于明子的做法过于激进终遭失败,最后由于出石芳江之死终于引了学生群起抗议的高潮, 藉此争论。导演木下惠介也表达了左翼学生往往陷入人性弱点无法自拔的观点。本片曾可说是十几年后全球性学生运动的预言作品。而由某些角度看一九六O年前后,大岛渚导演的新左翼激进作品中也可见本片的影响。本片除了描述对封建教育的憎恶,反映社会问题外,抒情场面也优美突出。
女德学院的革命与失败 是不是总要有人死了 才能迎来变革呢
好豪华的阵容,木下惠介100年纪念特集第一弹
在黑格尔看来,人不是被规定者而是行规定者。因此试图通过《实践理性批判》过渡到《法哲学原理》的《女之园》真真正正是一次政治运动,不幸的是这场自下而上的“立法” 革命最终以遭受迫害而 “精神衰弱” 的女主角的死亡草草落幕。木下惠介片面而激进的立场让他只看到了行规定者的镇压却忽略了被规定者自身内部的严重分裂,致使本片不可避免的陷进主题先行的泥沼。
女版《如果》,一种在男权话语体系下的《如果》,女人只能以自杀来为斗争加入道德能量,而无法举起武器投入搏杀。影片开头女子大学里的女德教育怎么看怎么熟悉,不知国内女德班的统治者们在自身气质塑造上是不是也参照了本片里的校长和舍监……“女性”这个被男权社会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符号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中都被次级性别意识形态操控,且操控者本身也处于一种集体意向状态,本片里的女舍监便是一个典型,她是女性,却比男性更铁腕,更严格的灌输女德意识形态,她是女性,但也是男权体系拥护者,彻底的服从者。女学生不光在学校接受男权主义教育,在家同样如此,自由恋爱更是如偷情般“不道德”。一切都被男权体系供给和管束。另外一个家世显赫的女学生在犯了同样左翼错误后却因家族给学校投资而从轻处理,这个讽刺的现实让自杀的女学生更令人唏嘘
基本上所有对白都是政治辩论。在内部语境下探讨战后民主主义为什么中途半端,左翼革命为什么无法在日本成功。学园风暴前夕的警世之作,芳江不就是桦美智子吗?后来才有了大岛渚他们。
女校学生觉醒追求民主权利抗争记。女性形象群像的塑造,角色人设较丰富,反映出身不同、阶层身份相异、生活和情感状况有别的众多女性,在反抗所谓维持“女德”的女校高压体制、在意识形态和理想追求上的结盟与矛盾。高峰三枝子的洗脑压制者形象、久我美子的叛逆富家千金女形象、高峰秀子的斗争失败赴死悲情形象,演绎最为突出。摄影构图和画面明度关系赏心悦目,秀子与爱人漫步、送别两段,彰显了长镜头极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动人心弦。
vhs
篇幅很长,看起来导演对高等教育非常热衷,而且有很多自己的态度要表达。女学生的抗争,要学术自由、不要压制,要人权。
杰作。1954年的木下真是状态爆棚,这可以说是一部前卫女权电影了,反映乃至预见了左翼潮流。和《二十四只眼睛》同年拍摄(时长都超过120min),此二作包揽当年电影旬报十佳前两名…(黑泽明《七武士》第三==)!大场面+群像剧,结尾的对话交错切换处理相当好。超强演员阵容,高峰秀子、久我美子和岸惠子等各有精彩演出。ps:“我发现,在女子大学有两种学生,有的是真的想学习,是为了和男人一起开启职业生涯…另一种是想把毕业文凭当作嫁妆的一部分…”(应该说这样的事实早就存在并延续至今…)
这也太直白了
这部和大岛渚《日本的夜与雾》一起看,借机了解一下日本学运,还蛮有意思的。演员阵容豪华,结尾感觉有些草率。本片也是#田村高廣#出道作,小鲜肉清新可口,还是戏份不少的恋人役(同年还演了大石老师的学生呢),噗。
木下把社会运动,战后民主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全都放进片中,学园中的女性群像刻画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个性鲜明且各自追求的事物不同,都在对抗封建和传统。但木下还是在结尾犯了一个错误,他始终用个体的悲剧宣泄,放在日本的悲剧一片中就很合适,在本片中首先是突厄,其次就指向是时代的错,显陈腐。
weibo。字幕
高峰秀子演学生总感觉不搭。三个女学生的线,其中一个太虎头蛇尾了点。女子学校氛围简直像古墓派,主线倒是讲完了,支线处理上有些坑。总感觉木下惠介自己编故事,故事讲完了但是缺几口气。
木下的远景构图尤其是外景真的太好看了
旬报第一。补第20部高峰秀子。横移,推拉轨,旋转等娴熟运镜,构图如三线构图等都是木下惠介所擅长的,但在核心剧情的表达方式并不能引起共鸣,即使是黑白冷峻摄影也不能弥补直白叙事缺点,甚至不如纪录片有代入感。无论任何时代,在面对新旧社会更替时,由摩擦上升至裂变所带来的强烈碰撞,有三种选择,自杀,退学还是坚持抗争到底……但未来之路只有一条。
3.5;一场学校内部的抗争浓缩着遍布整个人类历史的对抗运动,三线并行+女孩群像让人联想起许多年之后的《移魂女郎》(卡司同样堪称辉煌),外部环境虽殊异,其精神却有一致之处。二元对立明显,其实同一阶层的分歧与内讧才最致命,遑论这群初试学运的姑娘。人物形象略平板,大段台词亦有说教之嫌;平移镜头真美,火车上挥手告别催人泪下,秀子的演绎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通过三个不同女大学生,斗争到底、被逼退学、自杀的三种不同方式,试图表达,个人主义对抗国家主义(家庭、学校、国家),独立女性对抗贤妻良母的战后日本,一方面仍然在美国民主主义思潮下的影响之下。但同年拍摄的催泪国民大片《二十四只眼睛》,则确确实实成为“女扮男装”的家父长制。不过,与其批判木下惠介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不如说“后占领时期”的日本电影本身的暧昧混淆的双重政治性。
女学生的歌唱,要是和此后大岛渚《日本春歌考》对照看,相似之处还蛮多。而这部的先锋性也在于此,在新浪潮之前,导演木下惠介就已经拍出了这样话题的作品,而要说意识形态什么的挺老套,女人的故事,不都有着历史性的重复与无限制的悖论吗?那镜头运景之下,一张张特写上雕琢的脸蛋,高峰秀子心事重重的几番哭泣甚至最终选择自杀,一丝造作之下,流淌着属于女性细腻情节的纠葛。
高峰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