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金币灰黄

    剧情片其它2022

    主演:塔拉内·阿里多斯蒂  Saeed Poursamimi  纳维德·穆罕默德扎德  佩曼·莫阿迪  Mohammad Ali Mohammadi  法尔哈德·阿斯兰尼  Malik Akhlaqi  Mohammad Javad Babapour  Nayereh Farahani  Mehdi Hosseinina  Sahar Khalili  Hossein Norouzi  

    导演:赛义德·鲁斯塔伊

    猜你喜欢

     剧照

    金币灰黄 剧照 NO.1金币灰黄 剧照 NO.2金币灰黄 剧照 NO.3金币灰黄 剧照 NO.4金币灰黄 剧照 NO.5金币灰黄 剧照 NO.6金币灰黄 剧照 NO.13金币灰黄 剧照 NO.14金币灰黄 剧照 NO.15金币灰黄 剧照 NO.16金币灰黄 剧照 NO.17金币灰黄 剧照 NO.18金币灰黄 剧照 NO.19金币灰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9 20:38

    详细剧情

      Leila将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的父母和四个兄弟。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这个家庭因债务而入不敷出,并随着每个人希望的幻灭而四分五裂。为了帮助大家摆脱困境,Laila制定了一个计划:收购一家商店以便与兄弟们一起创业。每个人都把所有的积蓄投入其中,但他们缺乏最后的经济支持。与此同时,他们的父亲Esmail居然出人意料地向社区许诺了一大笔钱,以便成为社区的新任教父,因为这是波斯传统中的最高荣誉。每个成员的行为都渐渐将这个家庭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而父亲的健康状况却逐渐恶化。

     长篇影评

     1 ) 坚硬的传统脆弱的生活

    [金币灰黄]所讲述的故事,反映的几乎是人类几千年来的通病,发生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所讽刺的现象,毫无疑问仍然根深蒂固地盘踞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贫穷家庭里的无能父亲和五个一事无成的子女的矛盾,不只是折射了“穷”导致的生活崩塌,更是剖析了一个脆弱的家庭里,坚硬无比的性别不平等、父权神话的瓦解

    家族的形式

    伊朗、印度的电影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让人以为它们所揭露或讽刺的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自该国宗教、传统中的陋习。但是,陋习很多时候只是问题发生的形式,造成它们出现的原因,实际上全球别无二致。

    作为伊朗电影,[金币灰黄 ]已经将可能引起观众理解错觉的因素降至最低:没有强调宗教文化、没有呈现政治冲突、没有刻画独特传统(除了家族族长制度)。它和[关于伊丽 ][一次别离 ][推销员]等经典伊朗电影一样,讲述的是人的困境,而不只是伊朗人的困境。

    [金币灰黄]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庞大家族里的贫穷家庭里。很多时候,观众可能会被影片的表象所迷惑,落入传统的男性意识的窠臼:同情贪慕虚荣的父亲和一事无成的四兄弟,把他们视为社会发展的弃儿、经济困难的受害者。

    女儿莱拉和母亲,形象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角落里的可怜人,比不上男人们的豁达与团结。四兄弟与父亲再怎么不和,他们都是利益和情感的共同体。他们最终背叛了莱拉,放弃创业,以便守住他们仅剩的一点家业——父亲的房子。这栋房子按照传统,莱拉不会有份继承。

    作为儿子,四兄弟得到过父亲的爱,尽管这份爱不是那么无私:父亲情愿把四十金币送出去,以换取族长的荣誉,也不愿帮助陷入经济困难的子女。作为男人,四兄弟更理解父亲的虚荣,始终没有决心像莱拉那样决绝地站到他的对立面。

    四兄弟中,阿里尔扎最孝顺、最老实,对父亲百依百顺,但因经济危机,他工作的工厂倒闭。当其他工人为索求赔偿而站出来时,他选择息事宁人,卷起衣物就坐上大巴,逃离是非中心。莱拉把他视为家中唯一有头脑的人,恳求他一起帮助其他兄弟摆脱贫困,但他并没有创业的雄心,也不想干预其他人的生活。

    表面上,莱拉强势得像个男人,近乎偏执地用感情操控、逼迫四兄弟实现致富计划。温和的阿里尔扎更像女人,逆来顺受,感情用事。但是,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种固化的性别认知没有任何意义。莱拉始终是处境尴尬的女人,活在男人的阴影里,而阿里尔扎(包括他的三个兄弟)则终究是我行我素的男人。

    正如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们很容易看到莱拉与四兄弟的不同处境,尽管他们身处同一个环境。当父亲终于如愿以偿当上族长,与四个儿子在众人的簇拥下纵情舞蹈时,当四兄弟发现他们可能因为创业而失去父亲的房子时,当他们去谈第一笔生意时;当他们谈论对父亲的爱时,莱拉都被排除在外,或是无法融入。

    在看似合理的日常生活中,莱拉自然而然地被孤立:父亲不爱她,母亲把儿子们的不幸归咎于她,四兄弟坐享父母的优待,从未考虑过她的感受。这种孤立常常以隐秘的方式存在,躲在传统观念的遮羞布下,当事人甚至都不会察觉,更不会有愧疚之心。父母兄弟都认为女儿/女人就该如何生活,并以此教育、对待她,忽略她作为人的需求和权利。女性的种种规范不是让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成为男性社会更好的从属者。

    角落的女人

    贫穷或许会被用来解释莱拉一家鸡飞狗跳般生活的根源,但莱拉的处境并不是贫穷导致的,而是因为她是女人。她有工作,能独立养活自己,还为失业的大哥谋得一份差事,可她却是家中唯一迫切想要摆脱贫困的人。因为在这个家里,她才真正一无所有:没有房、没有车、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爱她的父母。不仅如此,她还被要求善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受到家庭的拖累最深。

    同为女性,莱拉的母亲总是处在失语的角落,迎合丈夫、关心儿子、咒骂女儿。她从骨子里接受了“传统女性”的命运,将男性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因此对试图走出这种命运的女儿恨之入骨。在母亲眼里,女儿就不应该出生,正是她的存在和打破传统的行为,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丈夫和社会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传到做了妻子和母亲的女人脑中,滋生出对女性的恨。

    顺着莱拉的视角,我们渐渐发现她的焦虑、执着、绝情,正是被父母兄弟逼出来的。她在家中遭遇的生活,从她的父亲对待孙子、孙女的天壤之别,便一目了然。她的大嫂在生了几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孙女们兴奋地围在爷爷的周围,但他们的爷爷只想赶紧看看自己的孙子。这种偏爱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莱拉深刻体会到了被区别对待的痛苦。她永远是父母眼里比不上儿子/男人的存在,得到的爱最少,付出的却最多。

    [金币灰黄]真正要说的不是一个女人带领她的四个兄弟致富的“战争”,而是她和父权社会的“战争”。她所处的被男性包围的家庭,正是由男性控制的社会的缩影。对女性有意的排挤已经内化成无意识的行为和机制。因此,四兄弟可以轻易与爱虚荣胜过爱他们的父亲结成同盟,却始终不能理解莱拉的痛苦,或者说从没有想过要去理解她,尽管她一直在为他们的人生付出行动。

    穷,当然是这个底层家庭最显而易见的冲突的根源。但对以莱拉为代表的女性来说,她们面临的最严重的伤痛是从来不被公平对待,是或隐秘或公开的性别歧视。穷,只是让她们的处境更糟糕,并不是问题的源头。所以,作为观众,我觉得莱拉的“成功”不是帮助四个兄弟自力更生、走出贫困,而是狠狠地扇了父亲一巴掌,痛骂父母兄弟。

    莱拉帮助兄弟改善生活的行动失败了——这本不是她的义务。但一直以来,她都活在兄弟的阴影里,只有他们的生活变好了,自己才有权利追求更好的人生。就像她讨厌的母亲始终默默附属在父亲的身旁,她也被教育成了父权社会的附属品,即便她有意反抗这种命运。因此,当她直接对着父母谩骂,咬牙切齿的倾吐恨意时,她才真正向禁锢她的人生的权力系统发起挑战。之前的行为,不过是一种修补。那一刻,她成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女人”。

     2 ) 给现在波斯社会的一记耳光

    向伊朗电影人致敬。父亲这个角色犹如现代的葛兰台,维护家族制的人实则是维护个人私利,在此的废墟上,父亲还在倾尽一生想要一个族长的名号,仿佛我们在上个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如果他对子女关心爱护有加也好,但这样的父亲会有好的心境培养子女吗,显然不可能,从对话中读到,他影响了儿子的性格,影响了女儿的婚姻,沦为城市中的穷人家庭。主角女儿奋起反抗,要拉兄弟们脱贫、建立事业,仅凭一女子的力量太微薄了,海报真是一针见血啊,披红头巾的女儿对抗着整个父系家族的权势;注定会有反方会说,这个女儿太强势了,怪不得嫁不出去,结局很可悲和不幸,但给人一印象,伊朗社会正在进行时,正在进行这样的阵痛。片中最震撼的情节在于女儿扇了父亲一个耳光,父亲却没有反抗......。感觉这样的作品被拍摄出来,在伊朗一定石破天惊。

     3 ) 拍一部禁一部,这片没被封杀,奇迹啊!

    伊朗这个国家,总是会出一些现实主义的佳作。

    我们比较熟悉的,上个世纪,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樱桃的滋味》《天堂的颜色》;新千年后,有《我在伊朗长大》《乌龟也会飞》《一次别离》《出租车》等等。

    在去年的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伊朗电影,不仅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提名,还拿下了费比西奖竞赛单元奖。

    某瓣上,它的评分目前为7.9,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1%。

    最近,这部影片终于可以看了,今天我必须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金币灰黄》

    影片的故事聚焦于伊朗的一个家庭,家里的人员构成为父亲母亲,女主莱拉和她的四个兄弟。

    父亲因为比较贫穷在家族里没啥面子,一直不怎么受人尊重,现在家族里的族长死了,他希望能够继任族长获得族人的尊敬。

    家中的母亲有些“传统”,缺少自我意识,把丈夫当作绝对权威,所思所想都是以丈夫的标准为标准。

    四个兄弟中,有人是肌肉男,根本没啥脑子,有人为人不踏实,总想着投机取巧。

    有人和父亲一样对男孩充满病态的渴望,总共让妻子生了六胎,养娃难度可想而知。就这,要不是第六胎终于是男孩,指不定他还得让妻子生多少个。

    比较起来,只有莱拉的弟弟阿利雷扎给人的感觉相对靠谱一些,他在一家工厂做工人。

    悲剧的是,工厂要关门了,阿利雷扎和很多工人一样被辞退,该给的工资也没有给。

    没了工作后,阿利雷扎没有告诉任何人,但这根本瞒不住莱拉。

    莱拉把此事告诉了母亲,她倒不是想让阿里尔扎在家人面前难堪,而是希望说服阿利雷扎同自己一起创业,带着全家人脱贫。

    阿利雷扎并非不渴望发家致富,但他对莱拉的建议表现出强烈的抗拒。

    他嘴上说着讨厌家人没完没了的争吵,想到城里工作,偶尔回趟家就行,其实是长期的贫穷让他没有自信,他不相信自己可以创业,也不敢尝试。

    莱拉好说歹说,阿利雷扎总算是同意和她一起创业。

    那么,莱拉创业计划到底是啥呢?

    不要想的太复杂,其实就是买个商铺开店,在她看来,物价一直在上涨,这会是个可以永远保持价值的投资。

    创业路上,最核心的问题自然就是钱。

    莱拉要买的商店哪怕是贷款购买,首付40%,剩余的部分用四年来还清,其首付金额也有一亿七千六百万(人民币约不到3万)。

    对于莱拉和兄弟几个来说,这不是小数目,他们一起凑也凑不够。

    整个家里,还有一个人手里有钱,那就是父亲。他存有40枚金币,如果把金币卖了换钱,那么买商店的钱也就够了。

    可惜,父亲是死活不肯交出金币。

    前面提到,父亲想成为继任族长获得家族人的尊敬。

    这40枚金币,他打算在前任族长孙子的婚礼上献给前任族长儿子,这样对方就会宣布前任族长所谓的遗嘱里的继任者是他。

    对于父亲而言,没有什么比成为族长更为重要的事。

    无论莱拉怎么劝父亲,对方只是图他的钱,父亲都不为所动,还强调自己是长子,是族长的天选之子。

    吵到最后,父亲直接气得病发,进了医院。

    经过这一翻折腾之下,兄弟几个都动摇了。

    因为担心父亲身体再出状况,阿利雷扎也站在了莱拉的对立面,决定放弃购买商店,由着父亲把金币献出去,莱拉变得孤掌难鸣。

    转眼来到前任族长孙子的婚礼。

    听着字节集被宣布是继任族长,看着大厅里鼓掌欢迎的人群,父亲十分雀跃。

    他脱掉外套抽着烟,挥着手向众人示意,翘着二郎腿,嗨得不得了,仿佛他的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文字表达始终不够直观,小伙伴们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动图——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那个装金币的盒子被莱拉掉了包,里面早已没有金币。

    阿利雷扎带着盒子,意识到掉包问题后,他连忙追着莱拉要回,但莱拉并没有给他,而是劝他就这么着。

    没有办法,阿利雷扎只能硬着头皮与前任族长儿子说明情况,祈求他不要戳穿,继续让父亲做继任族长。

    可是,对方就是看在钱的面子上才让父亲做的族长,现在你跟我说没钱,那必须分分钟重新宣布一下,继任族长为另外一个肯出50金币的老头。

    一时之间,父亲彻底傻眼。

    把父亲的40枚金币卖了之后,莱拉他们总算是买下了商店。

    因为还没有装修,目前商店的位置还是个卫生间,父亲跑过去一看更加来气了,当街和儿子们大吵起来,最后又犯病进了医院。

    按照父亲的说法,那金币是他抵押房子按揭买的,他本想着成了族长,以后再通过孩子婚礼之类份子钱收回来,现在这样,他们一家人恐怕就得睡大马路。

    为今之计,除了莱拉其他人都认为,应该把商店卖了买回金币然后归还给买主。

    他们并不相信莱拉所说的未来——商店开好了,你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房子。

    由于商店不是莱拉一个人的,她再不接受,也只能同意大家的决定卖了商店。

    没承想,金币价格持续暴涨,他们卖时还是140万一枚,现在直接250万,换家店再问300万,转瞬之间,又炒到了500万,第二天,飙到800万,1400万……

    金币买不成了,一家人真的要无家可归了?

    并不是。

    事实上,父亲是用自己多年积蓄买的金币,抵押房子是他在胡扯。

    他的这一生,仿佛就为了成为族长而活,孩子上学学费他不出,孩子娶不了心爱的女孩他也不帮忙。

    莱拉发现了这个真相,并在所有人的面前对父亲一顿痛斥。骂到激动之时,她还上去给了父亲一个耳光,场面相当解气。

    在影片结尾,家里一个孙女的生日上,父亲突然病发去世。

    莱拉和阿利雷扎的情绪非常复杂,有震惊,有难过,也有开心和欣慰。因为,老不死的终于死了,新的生活终于到来。

    影片长达2小时40分钟,限于篇幅,片中的很多情节我没有提到,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要自己找来看看,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首先,尽管是本片以女性为主角,对父权深入刻画,但并没有采取对父权式家庭彻底割裂的激进模式。

    相反,它真实地表现出了伊朗女性对于家庭的复杂情感,这一点,非常符合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女性与家庭的悲喜纠缠。

    在片中,莱拉是一个比任何家庭成员都清醒的女性,也是坚决站出来反抗父亲的那个人。

    她的男性兄弟,同样对父亲心存怨言,也会口吐莲花讽刺父亲,但他们无论有再多的不爽,却每每都是以对父亲的妥协而结束。

    这里面,既有血缘关系中的情感因素,更在象征层面上,体现了同样作为父权受害者的男性,被父权驯化后的懦弱与顺从,最后成为父权的主要推动者和维护者。

    莱拉那个执着于生男孩的兄弟,可以看做其中的一个典型,他的妻子付出最多,但在片中却基本是隐形的。

    父亲执着的族长身份,是父权的一个象征符号,它同样代表着父权秩序下的权力与声望。

    片中父亲追逐的族长身份,与现实中人们渴望成为高人一等的上流人士,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对应的都是父权下的等级结构。

    父亲的滑稽可笑,可以看做是父权体系对男性所带来的权力崇拜和价值观扭曲。

    事实上,不仅仅是伊朗,父权弊病是世界性的。

    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没有改变父权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而是深化了父权的统治技术,只是在某些层面变得看上去温情脉脉,更有具有迷惑性了。

    很多时候,人们反抗父权的种种行为,也被收编在了资本主义的逻辑之内。

    作为片中另外的一个女性,莱拉母亲也是很具有代表性。

    她从未站在女性的立场,也没有与女儿和孩子的共情,反而丈夫是她最在意和维护的。

    莱拉在争吵中曾这样怒怼母亲:

    你讨厌所有女人,你喜欢你的丈夫胜过你的儿子,你的儿子胜过你的女儿,你留给你女儿的只有痛苦!

    这段话,每一个成长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性,应该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共鸣。

    可即便如此,莱拉并没有与家庭决裂,还一心想着怎么和兄弟们一起脱贫:

    很多人会问,这么勇敢清醒有头脑的女性,离开家人自己享受美好生活不好吗?为啥守着家人不走?

    然而,这么处理恰恰是影片对生活困境最真实的反应,人是情感与理性并行的存在,血缘亲情总是纠缠难解。

    现实和网络不一样。

    网络上人们非黑即白,现实中更多的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得好点,不是到了冲突极点,没有多少人能够决绝地与家人老死不相往来。

    叩问父权,只是影片的一个维度。

    现实是复杂的,网络上“推翻父权”听着是很解恨,但其实遮蔽了更多看不见的人,对于真实的痛苦和多重的困境,也不能提供具体而有力的解决方案。

    电影自然也不能解决,只不过,好的电影往往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除了父权以外,我再简单举几个其他方面的例子。

    关于为人父母,当父母以“我生养了你,我对你们有恩”的话术来争吵时,无论是莱拉和他的兄弟,都痛斥过“你就不应该生孩子”。

    想想看,有多少不称职的父母,以“养育之恩”的名义,对子女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道德绑架。

    关于阶层区别,莱拉在劝阿利雷扎创业时,说了很多一针见血的话。

    比如,没有保障的工作会让人歇斯底里,你工作越努力你就越穷,贫穷是很难摆脱的。

    社畜们,你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比如,你知道有钱人都相互认识吗?穷人彼此不认识,他们彼此认识。

    这句话,简单直接地把上流阶层的圈子性和封闭性概括了出来,富人聚在一起越来越富,穷人则成为了无法联合起来的牛马。

    既然说到了阿利雷扎,那么最后咱们就再讲一下他为什么失业。

    电影一开场,就是阿利雷扎被辞退时的情景——大批工人因为薪水、社保问题聚集抗议,引发了剧烈冲突,场面走向不可控的境地。

    表面上看,这是劳资双方的冲突。

    深入来讲,为什么工厂会关闭,经济为什么下行,裁员为什么增多,其实都与美国的制裁关系很大,这也是物价持续上涨,金币价值翻倍的根源所在。

    由于伊朗长期受到接二连三的制裁,汇率和物价总是不断变化。

    片中特意cue了一下在“推特治国”的特朗普,一枚金币本来是6美元,在他演讲+发推之后,上升到了8美元。

    惊呆了的父亲听了之后忍不住问道:推特是炸弹吗?

    有人喜欢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理想化的以为,只要把一切市场化,那么繁荣和富裕就必将到来,所有民生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真相是,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治理思路和政策可能是一方面,可外部的制裁和封锁,也是其不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所在。

    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一个原始落后的小村庄,内部再怎么市场化,外部不给它任何条件,他最多也就是个自己自足的农耕社会,你不能指望它几十年内自己变出来高科技什么的。

    最讽刺的是,当霸权国家以为了“人权”“民主”的名义制裁他国时,真正给他国带去的其实是苦难。

    受害最大的,恰恰就是他国的老百姓。

    前两天,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不就表示要求美国结束对拉美的封锁和不公正的对待么?

    总的来说,乍一看,这部《金币灰黄》好像只是家长里短的琐碎。

    但实际上,通过莱拉一家的遭遇和冲突,它不仅把整个伊朗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了出来,还深刻反映了父权幽灵与国际政治的症结,格局非常之高。

    对于这样一部片子,我不得不再次推荐小伙伴们去看原片,套路商业片看不看都没什么,但错过了它,就真的可惜了。

    喜欢的,就点赞、关注、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沼泽

     4 ) 《金币灰黄》:父亲的王冠,女儿的枷锁

    2022年伊朗出品的又一部优秀作品,赛义德·鲁斯塔伊导演,入围第75届戛纳电影节。

    电影以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潮为背景,正面剖析一个伊朗底层家庭如何沉沦,且难以自拔。

    电影的中文译名多了诙谐气氛,也符合电影里不时流露的黑色幽默元素,但英文片名更符合电影的核心内容:莱拉的兄弟们。

    莱拉一家七口,父母,四个兄弟,他们挤在一套房子里生活,因为经济萧条,大家都没有稳定收入,唯一有正式工作的阿里尔扎也刚刚被工厂辞退,工人们因此与厂方激烈抗议,阿里尔扎却默默地离开,不想卷入纷乱中。在商场上班的莱拉知道了商场改建厕所做商铺的计划,她希望四个兄弟合力买下店铺,找到出路。

    然而他们的父亲此时已经无心他顾,上一任族长刚刚去世,他做梦也想继承族长的位置,享受进门时别人起立欢迎,享受大家对他尊敬的眼神,荣耀与地位成为他唯一的夙愿。母亲虽然并不是很理解他的执着,但依然无条件的支持他。为了要个孙子,父亲已经让儿子生了四个孩子,全是女孩,最新的孩子出生,终于是男孩,父亲强迫儿子用去世族长的名字命名,以讨表弟欢心,表弟一家决定着谁来继任族长,同时,作为交换,父亲还要在表弟孩子婚礼上送上40枚金币作为贺礼。

    莱拉早就看出来表弟对父亲的控制和利用,她试图说服父亲,但父亲一意孤行,眼里只有近在咫尺的“王冠”。

    表弟孩子婚礼现场是电影中最奢华的场景,豪华的酒店,琳琅的宴席,全员男性的宾客。父亲以为成竹在胸,享受着众人的关注。此时的莱拉带着金币逃走,阿里尔扎站在了父亲这边,无论是考虑父亲病弱的身体,还是父亲的心愿,他希望父亲满意。莱拉考虑更多是兄弟们的工作,家庭的未来,他不希望父亲为了虚名破坏这次关键机遇。

    莱拉带走了金币,阿里尔扎去为父亲求情,但恼羞成怒、等着用金币支付婚礼费用的亲戚瞬间翻脸,父亲眼看着另一个支付金币的人取代了他。

    严重的重男轻女成为典型的伊朗家庭的宿疾,传统文化对声望地位的重视也早已被金钱侵蚀,这一切都侵入骨髓,根深蒂固。家庭内有严格的金字塔,家庭外有更长的食物链。

    莱拉聪明强势,一心推动着兄弟们接受她的方案。阿里尔扎敢于表达,也想有机会改变命运,但他更想维护父亲的尊严,其他三个兄弟电影呈现的比较单薄,有些小聪明,但整体只会跟着莱拉或阿里尔扎摇摆。兄弟们对父亲的强势和冷酷都不满,但都无心无力彻底反抗。他们都是现在或将来的“父亲”。

    所有重要场合莱拉都在场,但每一次都被“无视”。族人婚礼时她只能在远处张望,买商铺签合同时她没有签字,家庭合影时她负责拍照但没有入画。只有在最后,一切都失败得一塌糊涂需要有人背锅的时候,她成了众矢之的。

    客观说,卖金币买商铺有不小的风险,但是改变就是有风险,机遇是把双刃剑,这件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她是这个家里唯一在动脑筋想办法有手段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的人。

    然而她是这个家庭里最没有话语权的人,连同样没有话语权的母亲也能否定她。

    族长竞争失败,父亲也不满意他们的商业计划,他说40枚金币是抵押了房子买的,如果不还,房子会被没收。兄弟们屈服了,商铺推掉,此时却遇到金币价格飞涨,已经无法买回40枚。众人一筹莫展。

    父亲阴阳怪气讽刺莱拉,母亲的不满更加直言不讳,兄弟们沉默不语,忍无可忍的莱拉揭穿父亲的阴谋,他的金币并不是抵押房子购买的,他有藏了几十年的“小金库”,因为狭隘,因为愚蠢,因为霸道,他用谎言把自己遮挡起来。

    他没有为孩子付学费,没有让儿子娶他爱的女孩,没有让女儿走近她中意的男孩,儿子辈,孙子辈,都窒息在他无远弗届又无所作为的父权网络里。母亲用对儿孙的沉默和对丈夫的维护,保护着这片网络,“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惨吗?因为他们是被你们两个白痴养大的,你喜欢你的丈夫胜过你的儿子,你的儿子胜过你的女儿,你留给你女儿的只有痛苦。”

    女儿给父亲的一巴掌,是电影高潮的惊人一幕。年轻一代对父权,对保守文化,对僵化的社会的愤怒和反抗,都在这一刻得到释放。扇老父亲巴掌也让女孩的反叛者形象更为完整彻底,也昭示着不可调和的新旧冲突中蕴含着巨大的无力感和悲剧感。

    前一刻四兄弟还在街头看豪车美女,幻想未来生活,转瞬间全家陷入困境,兄弟之一为躲避牢狱之灾只好逃离国家。

    莱拉的反抗最终都是无效的,对这个家庭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她依然是每天忙于照料家人的乖女儿。阿里尔扎似乎不再容忍一切,他回到工厂,公开表达不满,拒绝工厂不公平的遣散安排,砸碎玻璃门,扬长而去。

    电影最后是一场孙女的生日宴,忧郁的父亲坐在沙发上,悄无声息的走了。

    最后的时光 ,他经常抽着烟,沉默无语。他在反思这一生对他人的亏欠,还是在痛苦于子女的背叛?

    莱拉的表情,现实震惊,接着莞尔一笑,然后是深深的忧伤。生活的一言难尽都在表情的微妙变化里。

    最后的镜头颇有象征意味,老人的尸体在角落,男人们在舞蹈,周围环绕着一群女孩,墙上是彩色气球,米老鼠,英文的“HAPPY BIRTHDAY”。

    微小的,变与未变,不再重要,生活汹汹而来,碾压一切。

    然而变化还是在发生。

     5 ) 人与狗的认知

    伊朗典型的一个家庭。贫困与生产。人为什么是人,而狗为什么是狗。莱拉一家就是富人把他们训练成狗。宗教,仪式,知识,文化,道德,金融,还有权力。都是分辨人与狗的。在《赡养上帝》书里提到穷人理解不了富人,就如同狗理解不了人一样。资本只是工具,但这个工具会吸血会成长会改变规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在于这个环境。

     6 ) 伊朗影人的抉择-3:从千委百婉到直面批判伊朗现实。

    大器晚成的Abbas(1940-2016)将善良纯真的伊朗带给了全世界。虽呈现贫穷,但伊朗高原的质朴美丽藏匿了批判,被誉为诗般美丽的长镜头只是远远凝望和祈祷。他的首部故事长片1987年问世之时,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还处于初期。

    1987《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大全景大远景和阿巴斯绿的美学已经奠定。

    Majid(1959-)的镜头尝试靠近真实的伊朗社会。依然呈现温馨乐观的伊朗,收敛批判。

    1997《小鞋子》是对1987《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直接传承

    始于Farhadi(1972-),他的镜头已抵近人和社会,披上伊朗新现实主义战袍,纵横伊朗文化宗教历史,对全球化冲击下的伊朗传统展开了质疑和叩击。批判锋芒初露。

    2021《一个英雄》。开篇致敬缅怀3000年前波斯帝国。

    环球变局之下,伊朗新一代影人Saeed(1989-)直面伊朗内外交困40年,吹响埋葬旧伊朗的号角。

    开篇第一镜:穷困潦倒的老父亲即旧伊朗及其体制的代表。

    开篇:大弟弟Alireza失业和倒闭的钢厂,象征伊朗落后崩溃的工业。是否启发自爱森斯坦1925年代表作《罢工》?新时代必须葬送旧时代。

    父亲用40个金币换来的毕生渴求的族长地位,象征旧伊朗的回光返照。寄望西方的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失败,伊斯兰革命却带给人民更多贫穷。正如姐姐leila所说:贫穷是很难摆脱的。

    注定幻灭的盛宴和荣耀,疯狂通胀下的本国货币贬值和经济崩溃。同时暗示伊朗外交惨败,并批判伊朗社会巨大的贫富悬殊。

    伊朗新现实主义电影人带来的新视角:美西方列强仍然扼住伊朗的咽喉。

    惊鸿一瞥的伊朗女人,美得摄人心魄。顺受多年的Alireza心中热望再被点燃,变革与抗争悄悄来临。

    女性再引领新伊朗:Leila穷尽半生承担家庭,反抗父亲代表的旧体制。Leila甚至否认了父爱。

    美丽的Leila很多时候都泪流满面,但总是在镜头的最前面和中央,力压软弱的弟弟们。

    被族人欺骗一生的父亲静静的走了。其父爱本性被无知和恶习掩盖。旧伊朗留给子孙片瓦立身,总伴以精神桎梏,当然还有永存心中未实现的伊朗荣耀。

    女性再引领新伊朗:自驾巡洋舰的伊朗女人,黑色长袍下依旧无比动人,她们已经摆脱教义的束缚?

    超级奶爸弟弟和他的五个宝贝丫头,带来批判现实中的一抹温馨。 这些伊朗小女孩和35年前的艾哈迈德同龄,眼中闪烁着同样的纯真期盼。但愿本片赋予她们更多力量,她们代表伊朗的未来。

    《leila的兄弟们》室内群戏主导,对话叙事,手持镜头紧抓人物,镜头下的伊朗人如此生动可触。虽完全注重叙事和人物冲突,但无配乐并克制渲染,细致展开稍显冗余。还是秉承偏法国的欧洲方式,与好莱坞方式迥异。影片除发行自欧洲电影机构外,制作似乎都由伊朗本土资源完成,十分可贵。 1987到2022,从Abbas到Majid,再到Farhadi和本片编导Saeed,他们都在伊朗本土大学求学或学习电影制作。对故土困顿之关切,三代伊朗影人由远抵近,从婉转到直击,也带给我们自省。

    延伸阅读: 伊朗影人的抉择-1://movie.douban.com/review/14555194/ 伊朗影人的抉择-2://movie.douban.com/review/14810218/ 伊朗影人的抉择-4://movie.douban.com/review/15110797/

     短评

    一开始工厂关掉大气象,然后就感觉被骗了,谁想看一家子算账。伊朗啊spare me some terribly written 电视剧行吗

    7分钟前
  • 咯咯精
  • 很差
  • 按下快门却给父亲拍下遗照,甩了耳光却被父亲设下咒缚。富人都相互认识,穷人甚至害怕好事的发生。踩着儿女的肩膀走向通往族长的台阶,放弃人生的机会换回沾染诅咒的金币。推特可以是炸弹,茅坑或许是神灯,看到有钱女人时错愕,看到金融泡沫时呕吐,看到尊严被辱时呆滞,这沙发是焚炉,你我便是柴薪。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 #金鸡国际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2022戛纳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子里金句很多,“贫穷一旦上身就难以摆脱,越挣扎越贫穷”“富人们因为人数少都相互认识,穷人们虽然不认识但可以彼此认出”之类,但最狠的莫过于“我害怕幸福”,探讨的是“缺乏远见”的“穷人思维”如何被国际形势(川皇的推特之类)碾压。充面子的族长-礼金制度宛如卖车的庞氏骗局,只看几时暴雷。这些写得还是蛮生动的,不过就是变成了一个大女主爽文,讽刺男性和父权力道十足,但莱拉为何如此先验,如何能超越穷人思维?这是片子没说清楚的(或许也不想说清楚的)问题。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 75 Cannes 主竞赛# 当蕾拉打向父亲耳光的那一刻,这部片子就成功了,深深揭示出伊朗社会男尊女卑下的反抗,希望能给奖

    16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 前半段有点拖沓,好在后半段开始提气,总体来看是一个很精彩的家庭伦理剧。但剧本上确实有相当多想当然的部分,能干有主见却没有话语权的莱拉,懦弱而忠诚的一哥,以及极其传统好面子的爸爸,都是靠着一众演员掷地有声的表演才立体起来。(另外三个哥哥的塑造其实有点偷懒,爸爸值得在标题中拥有姓名)

    18分钟前
  • 日王仔
  • 还行
  • 金鸡 3.5 悲的极致力

    21分钟前
  • 我不叫阿龙
  • 推荐
  • 3.7分。可能同样都是亚洲人,这种亲情带来的创伤太有共鸣了,虽然不少故事设计有点匠气,但好在感情充沛,最后结局同样意味深长。

    25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 所以一开始应该去炒币?(不是)“女性的苦往往来源于她是女性这个事实本身,而男性的苦往往来源于我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所以说男性群体中上演着一场比谁更阳刚的竞争游戏,只要跳出这个游戏,就不用受那些苦了,所以男性的苦是男性作茧自缚的结果。”

    28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 剧本很扎实的伊朗电影,戏剧冲突设计的很好,群戏里很多角色不停地争吵,这种戏非常难拍,但导演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立场处理的不错,表演的状态也调的很生活很统一。片子探讨穷人思维,穷人为什么会越来越穷,越折腾越穷,同时也展示了伊朗家庭的方方面面,最后还挖到了贫穷的根源。要说这个剧本的不足,可能就是大女主的人设,身边的男人都是废物,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符合这个时代的女性主义潮流,另一边它很像头顶主角光环的大女主爽文。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四星半,由唯一女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父权制大家族的桎梏,和这种社会根源带来的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剧作以人物为导向,由于环境条件使然,每个家庭成员都想要进一阶,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秘密或踩在别人肩上,欺骗和腐败成为家常便饭。家族长的继位方面,竟然写出了《教父》般剑拔弩张的意味,旧式生存斗争的性质改变了,人的本性也改变了。

    3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 喜出望外,第一次看宏大场面如此之多的伊朗电影,编、导、演甚至剪辑都令人惊叹,开始先用一连串大场面震住你,然后回归到微小的家庭之中将故事娓娓道来,象征着时代潮流下个体命运的就此展开,事实上片中每一个起承转合也真是基于此。莱拉惊天的一巴掌,打醒了父权世界的所有虚伪,她把父亲看成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而兄弟们却视父亲为一切的根基,但讽刺的是最后的结局却殊途同归。特别喜欢这个结尾,他死了,而他们终于可以开心地跳舞了。(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我甚至害怕好事发生,每当好事发生时我总是战战兢兢,然后等待着坏事的降临。)

    39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 看完想为生活的沉重和荒谬好好哭一场。

    44分钟前
  • Low on space.
  • 力荐
  • 160分版本。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境遇。

    48分钟前
  • 灰橙
  • 还行
  • 有种法哈蒂mix一点是枝裕和再mix一点科波拉的诡异感,只可惜合成出了电视剧…电影看来洋洋洒洒,但不加节制。片名,一个偏正结构表领属的定中短语,已经注定“莱拉”不会是电影的中心语,反而是中心语的限制。她被塑造为家族的黏合剂,在有拉扯和拆裂是才能看出她存在的痕迹。鲁斯塔伊似乎一直在做“侧面描写”,却无比恰当的反照了伊朗的社会现实。

    49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 伊朗经济危机,川普推特治国,工人下岗,物价飞涨……一系列的社会现实给影片兜了底。但过于冗长手法陈旧观感像一口气看了五集国产电视伦理剧……

    51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还行
  • 又名“阿里爸爸与四十金币”,“推特治国之金币灰飞烟灭”,“当一个伊朗导演熟读厌女”,“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但废柴男人不行”。由一场家庭闹剧折射时代悲剧和国家困境,老父亲最终死在了一个孙女出生、阖家团圆的日子,女孩们无忧无虑地起舞,莱拉没有哭,可银幕上仿佛挂满了她的眼泪。老一代终将逝去,中年人逐渐接受一个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年轻人不再困于宗族观念和荣誉思想,只是依然逃不开美帝的扫射……虽然类型化明显,节奏略有拖沓,但能拍成这样作品的伊朗电影人可真厉害啊👏

    55分钟前
  • Mirorio
  • 力荐
  • 夺命金。

    56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 C+. 开头的阵仗以为是一部深沉大气的家族史诗,结果中段却油然而生一种不知是刻意还是无意的荒谬喜感,好在结尾收得干脆,让落点回到生活不得不苦中作乐的无奈本色。即便片名已经亮明立场,但还是对每个角色都给予了或多或少的共情,这也让他们得以以不同的“灰度”,真实地存在于伊朗社会的肌理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台词的冗余,本该推进节奏的争吵戏,最终都变成一人一句同义反复的说教。每场戏都不必要的长且陈旧,反倒画蛇添足。2022.5.25 Bazin

    58分钟前
  • 双晚
  • 还行
  • 长,但文戏出众。人物除了莱拉以外皆悬在空中,老爹在意的是毕生受尽奚落之后族长的荣光,老妈在意的是虚假的和平,三个儿子里胖老大是没有主意的接男宝机器,还有莽撞没头脑的出租司机,专注招摇撞骗签下数十亿债务的无业游民,和一个在血汗工厂里打工八年要不回工资却要在家里做reasonable kid的懦夫,总而言之,就是一窝子的窝囊废。婚礼把老爹推下他本不配当的族长之位本应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然而在老爹骗孩子们把她们变卖全部家当买下的小店取消之后,事情就一烂再烂,从此变为家庭恐怖片,每一分钟都只有更深的溃烂和绝望。贫穷不是一种可耻的东西,但是贫穷并以愚昧为荣、诅咒一切试图翻越阴沟的努力,才是可耻的。看到四个窝囊废儿子在街边幻想香车美女真的想把他们一头闷死,不过还好编剧让他们得到了他们该有的悔恨和屈辱。

    1小时前
  • 兰花草
  • 推荐
  • 我们和伊朗的距离是南极到北极的距离,看似从火地岛到阿拉斯加,其实从什叶到儒家,从小脚到头纱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