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凯西带着儿子柯迪,前往已故姐姐的家帮她善后。柯迪是一名早熟内向的八岁男孩,不善于和同年龄的小孩相处,因为凯西和相差多达12岁的姐姐断绝联络,令柯迪对这个阿姨一无所知,阿姨的退休老兵邻居戴尔,反而成为他的新好友。
我感觉电影《车道》(Driveways 2019)的主题是关于“安家”的。沿着小男孩科迪如何获得老邻居戴尔的关爱这一主线,我们来解释一下“安家”这个主题。一开始,小男孩和他的母亲驾车来到已故姨妈家,是带着铺盖来的,显然就点明了这个主题,小男孩母亲是想在此安家的。然而,这个她姐姐曾住过的家实在不能叫“家”,因为几乎是个“垃圾场”。
“车道”环境就是小区环境,也是社会环境,这是判断可否安家的重要指标。小男孩首先喜欢上这个地方。他发现戴尔这个老邻居是个和蔼可亲、充满善意的老头,接着,他发现有可交的小朋友。虽然,他立马发现另一侧邻居家有两个充满暴力且不友好的小孩,但好在可以逃避,即便很狼狈;关键还有老戴尔的安慰和支持。小男孩母亲是逐渐喜欢上这个地方的。她发现与邻居可以礼尚往来的交往,她驾车送戴尔与他的朋友们会合,戴尔马上给他们提供电源。虽然她发现白人女邻居琳达可能是个伪善的种族主义者,她来打招呼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一直无缘一见的女主姐姐的家,但总的来说还是不难交往的。接着,她通过房产中介来了解这个地区的环境,那位黑人女性中介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地区好与坏,只是说“也有一些好的人”,这暗示这个地区可能不太适合白人之外的人种居住。后来,她发现有人(老情人?)为她追到了镇上,这或许是她下定决心留下来的真正原因吧。
戴尔的朋友老罗杰快老年痴呆了,但影片却是通过他讲出了“安家”过程中的真理。他孩提时代学过的诗歌,早已忘记,但在现在这种身体状况下却从潜意识中被忆起,原因何在?显然,这首诗是对他童年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只因为是关于“死亡”的,壮年之人当然不会对此有所介怀,只是现在行将就木,对死亡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就好比将要走向另一个神秘国度,要在那里“安家”,但那也没什么恐惧的,因为在那里你会被“永恒信任、安慰和支持”。事实上,即使不用到彼岸世界,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希望我们能找到的“家”是一个可被信任、安慰和支持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安家过程的真理。
基于老罗杰的上述观念,小男孩一家的确在这里获得了信任、安慰和支持,他们在此安顿下来就顺理成章了。对于老邻居戴尔的女儿,为何她要远离这个小镇到别处去安家呢?其实最后她父亲跟小男孩的一番后悔言论说明了一切。这个小镇是传统、保守和不宽容的,对于性取向比较小众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关键是她的行为也不见容于自己的父亲,她选择离开去寻找能够得到“信任、安慰和支持”的地方,我们就能理解了。对于她的父亲老戴尔来说,他不愿意离开这个家,不仅在于这是妻子曾生活的地方,还在于他曾在此获得过信任安慰和支持,也将因为小男孩一家的到来,他会继续得到信任、安慰和支持。
老戴尔对自己曾经的行为,尤其是没能帮助女儿抵御“流言蜚语”是很后悔的。他对小镇的不宽容行为是有反思的,而且他自己的思想是有转化的。比如,他现在就反感那个有种族歧视的白人女邻居;看到小男孩看日本的卡通,他就很敏感地以为是两个女孩在一起,显然,他的思想已不再那么保守,他已接受了同性间的交往。正因为有了这种转变,而不仅是因为他老了,他女儿才愿意接走他将他安置在她家附近去养老。
对于女主姐姐的行为。显然,她是因为无法像戴尔女儿那样去寻找另一个家才留在这儿的。那个白人女子对在另一街区的墨西哥人的言论,摆明她是个种族主义者,当然对作为亚裔女主的姐姐就不会友善到哪里去。女主那可怜的姐姐一辈子龟缩在她的房子里,几乎切断与这个世界的所有联系,你敢说这没有社会的压力而仅是她个人原因所致?当然,人还是要寻找信任、安慰和支持的。这就是为什么她几乎将所有自己用过的东西都留在屋内的原因了,因为那些过去的东西能让她在回忆中获得同样的满足。我们可以相信,对于一个从小就聪明、安静,上过大学的女主姐姐,完全是有可能获得过异性的仰慕的,那只被丢弃的大泰迪熊玩具似乎是明证。此外,还有一个关于“安全感”的解释可以说明女主姐姐的行为。害怕房间空空荡荡,设法将房间塞满是获得心理安全感的一个表征。没有安全感当然可追踪童年的阴影,但社会环境的不友善或许就是后天的罪魁了。
对于本片题名“车道”,除了车道是安家环境之喻,还应当有“隔离”和“联系”之义。野蛮的隔离制度早已成为历史,虽然还有白人为此蠢蠢欲动着,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联系”,在相互联系中,我们才能获得一个彼此信任、安慰和支持的世界。我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同样,那个社区,无论发生过什么,“车道”都是见证。如果一个“车道”可以让你留下快乐的回忆,那么,这个地方就值得你留下。(文/石板栽花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drive ways小众到连个好听的译名都没有,直接叫 车道。导演可能韩裔,演员祖籍泰国,演一个中国或者韩国的单亲母亲。当然,族群和这部电影毫无关系,顶多解释刚进入这个空间的人物敏感。和虎尾,别告诉她,回到中国 这些在美国华人导演的寻根之旅比,车道 几乎毫无负担。电影里完全没讨论种族,亚裔换成任何一个族群都可以,种族身份在电影里毫无意义。本来就都是人,两手两腿一脑袋,不知道有什么可歧视可区分的。只有畜牲才尿尿圈地盘,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
这样的才是温情电影吧,在某个不确定的时间点、跟某个意料之外的人讲出了自己不曾提及的心事,平缓淡然却真心。许多温情电影都在弥补遗憾、解决问题,而生活中大部分问题都不是靠温情化解的,只是有个机会让情绪流淌开来,有了一个新的开端,或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本片摄影和表演都极其自然,观影就似在观察别人的生活。
短小精悍的片子,小镇上的生活,垂暮之人与孩童之间的友情。平淡,但感人。
就⋯⋯挺普通的
解释了为何有些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变抑郁。太他妈冷清了。
一个孤独的老人和一个敏感的小孩,平淡如涓涓细流的情绪,却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四星半 非常细腻。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边缘化的角色,女主是亚裔的单身妈妈,儿子是敏感的男生,邻居是丧偶独居的退伍军人,邻居女儿是小镇长大的女同性恋者,去世的姐姐是孤独的独居者。大家的内心都是柔软的。
the kind of feel good movie u wanna watch at a sunny afternoon.
"People say things, but it doesn't matter."
一部温柔安静的电影,蝉鸣、绿树、只有小孩玩耍的宁静郊区和陌生情谊意外的联系交织;不复杂的故事,抓住了角色间很简单的情感维系。人生中会充满一些“车道”,在某些时候需要停靠。不要无顾莽撞地前进,闭目舒气,整理心绪,卸下心防,去享受这片刻宁静。
我真的哭惨了,好久没看电影哭了。如果说去年的亚裔片子头头是《the farewell》,今年的就是这部《driveways》了。离别、死亡、建立亲密关系,生活中的love and loss都隐在绿荫和阵阵蝉鸣之中。最后一段独白带动观众所有的回忆和思绪,Del和Eddie战后义无反顾到处hitchhike road trip的潇洒时光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精神。Roger朗读的那段坦然面对死亡Thanatopsis也是巨好哭,“走进你的墓穴,躺下去,甜美的梦乡。”
寥寥几笔缺感情充沛
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仿佛回到了90年代。亚裔小孩和外国老头的温情故事。既然隔着一个车道的邻居可以成为朋友,为什么亲姐妹却多年不来往,为什么和自己的女儿有隔阂?阻碍人与人关系的不是车道,而是心中的围墙。这种电影过去看可能会很感动,但现在我觉得死宅社交障碍就自己孤独好了,孤独才快乐,硬逼着出去应酬才难受呢。跟亲人不亲,跟外人可以做朋友很可能是因为亲人的性格爱好不如外人投缘啊。随缘就好,不用强求。
人生好似一段沒有預先安排的旅程,不知會在哪兒經過、在哪兒停留?你也許體會不來這感覺,因為你還沒到那歲月。
戏不够 琴声凑
前半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剧情太多,后半段开始深入角色内心可惜为时过晚。
同样是反映美国亚裔生活,比《米纳里》还是差了一些,戏剧冲突不够。
6
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
Thoughtful child and old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