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是不丹一位年轻老师,但他不想教书,反而向往能去澳洲,成为一名流浪歌手。教育部为了安抚他,派他到「世界最高学府」任教,一个位于海拔5000公尺的「鲁纳纳国小」,当地不仅景色宜人,一年也只需上几个月的课…。
经过8天长途跋涉后,乌金终于抵达「鲁纳纳国小」,才发现自己被放逐在一个完全远离舒适生活圈的环境中。当地没有电力、听不见流行音乐,最夸张的是,教室里竟连「黑板」都没有…。村民热情欢迎他的到来,他却第一次感到人生的无力感,简直欲哭无泪…。
苦无退路之下,乌金只得硬着头皮,展开他在「最高学府」的教学生涯。当孩子们的读书声,重新回响在雪山上,他竟从他们的学习渴望中,找到了从事教职的价值与快乐。眼看寒冬来临、暴雪将至,学校也要关闭了。此时已爱上「鲁纳纳」的乌金,得赶在冰雪封路之前,决定要不要留下来…。
在看本片之前,我看过主旋律藏地电影《藏草青青》(2021),故事讲述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到藏区支教,克服种种困难,留在藏区,收获爱情成了家,育化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最后过劳早逝,永远留在了西藏。很相似的两个故事,所以看本片时会不停地在心里比较。
我年轻时,醉心于藏区壮丽的景色,曾用双脚丈量过、用心感受过云南、青海、西藏多地的藏区风格和藏族文化,观看本片时,勾起好多回忆,同拼一部车的藏族老乡们,每过一个垭口,都会递给我一小叠印有经文的彩纸,示范给我看如何抛向天空,让风将经文诵出,福泽众生。
回到本片,于进入鲁纳纳的最后一个垭口,村民为男主角准备好了祈福的玛尼石。村里擅长歌唱的女孩,每日用歌声供养众生和天地山川神明。还有那个班长小女孩,每日帮奶奶收集松柏枝条是用来煨桑的(松柏桑枝烧着后灭明火,会有白色的好闻的烟升起,这也是一种供养)他们供养,他们祈福,然而他们并不是为自己祈福,他们为的是芸芸众生。
在气候极端恶劣的高海拔生存环境里,缺医少药。暴雪、泥石流、野兽、疾病,等等因素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总看见一些嘲笑藏民迷信的评论,评论者有没有想过,相信轮回和转世承愿再来、信仰神明并为众生祈福,是他们与环境、与亲友、与自己相处的最好方式?在青稞绿了又黄的年年往复里,不是谁都有幸能走出那大半年里被白雪覆盖的十万大山。唯有信仰和博爱,助他们勇敢、平和地趟过生命的无常之河,听潺潺溪水,唱嘹亮歌声,与所爱之人尽情相爱,无惧生命突如其来的戛然而止,因为在他们的信仰里,亲人、爱人、相伴的猫狗牲畜,都会转世再来,生命的终点,也是灵魂再出发的起点。
影片的最后,男主角如愿以偿地去了大洋彼岸,在温暖而喧嚣的海边酒吧里驻唱,这是否是他最终选择的生活呢?我们不得而知,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
藏草青青的韩老师留下来的选择,是一种选择。本片去澳大利亚的男主角的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就是选择,没有办法开天眼预知“对错”和“凶吉”。趟过生命的无常之河到达彼岸,只有牦牛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头圆满的牦牛。
—————
补充一个小见闻,也和本片情节有关,女孩说用随机落下的索套选择被宰的牦牛。而在进梅里雪山雨崩村的骡马租赁点,藏民们也是这么做的,游客在排队,被雇佣的骡马也在排队,排到哪匹是哪匹,不能挑选。这么一来就会出现胖人重物骑瘦小骡马的情况。我很不解,请教当地藏民,他告诉我,如果胖人重物都选壮骡子,那壮的骡子一定最快累死,这样更不公平....
你们看,在第三极生活的人们遍尝无常之苦,却也用无常启迪出的智慧,世世代代,生活下去。
不丹师范委培生乌金需要为教育部支教5年,还剩下的最后一年。
连他外婆都知道,他的梦想是获得签证后去澳大利亚做歌手,4年的支教生涯让他厌倦了教师的职业。但是,支教工作必须满五年,他才能获得自由择业的权利。
不丹的教育部长给他指引迷津,把他引向了不丹的最高学府:鲁纳纳国小。鲁纳纳海拔4800米, 人口56人,那里的喜马拉雅雪山延绵,景色宜人,云雾缭绕。重要的是只要上几个月的课,秋天一过,就可以下山回城!
乌金道别家人、朋友、女朋友,启程!
第一站是坐中巴去的,下车后发现,鲁纳纳村里来的向导已经在路边等他来了。
第二天,两位村民向导,三匹骡马驮着他们的行李,要经过8天的爬山涉水才能到达目的地(鲁纳纳)。两位向导告诉乌金前六天是沿着河边散步,后两天的路途就顺畅了,风景让人流连忘返。上山路后,乌金才知道这是骗人的,路途崎岖曲折,山路陡峭泥泞,旅程充满挑战!
在海拔3100米的半山腰,有一间老屋,这里是他们旅程的第一个夜晚,可以借宿。
往后的旅程只能搭帐篷露宿了。
鲁纳纳全村的人都来迎接他们的新老师,迎接的地点离村里还有2小时的路程,这时电影已经是35分钟了。
鲁纳纳的村民们夹道欢迎老师的到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年轻的乌金老师身上,眼神充满期盼。村民代表献上高原的青稞茶,村长金帕叔欢迎他来此任教。从城里出发前,乌金老师是万万没想到会受到如此厚待的。
到了鲁纳纳小学,见到了极其简陋的学校和宿舍,匮乏的工作生活条件,乌金老师随即向村长提出了无法在此任教的要求,要回城里去,根本无法理解前任老师如何能在此地任教、生活。
村长似乎见怪不怪,提出向导和骡马都需要休养生息,答应过几天送他回去。
第二天,懂事可爱的佩珠班长敲醒了还在睡梦中的老师,已经是9点钟了,原本8:30要开学的。
乌金老师硬着头皮重整行头,拿着教材,进入了孩子们翘首企盼的教室,总共9个学生。
第一堂课开始了:问好是用英文的,对话是用藏语的。
老师毕竟是老师,简单的敷衍一下学生,第一堂课就结束了。
下课后,老师留下了佩珠班长,问了前任老师的教学内容,知道了是英文和数学。
此刻,室外传来了莎尔顿悠扬的歌声,《圆满牦牛之歌》从此刻起正式进入电影的主题!
这个全村唱这首歌最好听的人,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登场了。这时电影已经是45分钟了。
当佩珠班长把手敲的校钟交给乌金老师,并嘱咐上学放学的时间点时,乌金老师点了点头,观众们就都知道了,老师要留下了。教室外,邻近村的一个老奶奶也把自己的孙女送到鲁纳纳小学。乌金老师开始认识村里的村民,佩珠班长的酒鬼爸爸,向导的妻子。向导对他的妻子是一见钟情的,但是最终抱得美人归是靠歌声打动了芳心。与唱歌的主题故事开始进一步衍生。
上学前,唱国歌升国旗,永远不会老套!
电影第58分钟,乌金老师通过上山的小道,捡着牦牛大便,顺着歌声,终于见到了莎尔顿老师。
莎尔顿老师是一个年轻姑娘。(剧透一下,这里没有发生爱情故事,不像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
追求音乐梦想的乌金老师,不理解莎尔顿老师每天在这里唱歌的意义:“供养”。
莎尔顿说:唱歌是为了献给众生、献给村里的人、献给山中的动物、神明和灵魂,她想像黑颈鹤一样第歌唱,它们唱歌时从不在乎谁在听,或者听的人在想什么,它们唱歌就只是一种敬献。
乌金老师似懂非懂,犹豫后向莎尔顿提出“那你...能教我唱歌么?”《圆满牦牛之歌》!
莎尔顿答应了,顺便提醒乌金老师捡牛粪要捡干的。在这村里,牦牛干大便,是灶台起火的必需品。
(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乌金虽然是来当老师的,但是来到新的环境,也要学习新的生活技巧啊!)
乌金老师到村长金帕叔的家里用晚餐,村长的女儿碧达年龄相仿,家里事务由她打理。
通过对话,知道了村长太太早在碧达10岁时就过世了,应该是难产,因为村长提到了那次悲剧还带走了他们未出世的孩子。
碧达特地用木婉盛饭给老师。(看到这里,我想起里章子怡专门用瓷碗送公饭的电影画面)。
乌金老师睹碗思人,想起了外婆用木婉盛饭的情形,小时候特别香的饭!
餐桌一围的村里人没说一句请求乌金老师留下的话,但是观众们知道乌金老师越来越走不了了。
第二天,村长和向导来到教室,告诉乌金老师可以准备下山回城(加萨)了,乌金老师表示决定还是留下来。(既来之,则安之。半途而废回城里,会被教育部长批到不行。做人要有担当,何况老师这门职业,要为人师表,起表率作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黑板有了,粉笔有了,文化课,体育课,音乐课都逐步开展起来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老师、学生们其乐融融。
乌金在村长家遇到了给村长送奶酪的莎尔顿,原来莎尔顿的妈妈是村长的干妹妹。
莎尔顿的妈妈因为捡柴火,腿部受伤,还是小孩子的莎尔顿整日忧伤不已、郁郁寡欢,村长就教她唱歌,她才重新快乐起来。村长的歌声治愈了小女生心灵的伤口。(哦,原来村长才是师祖啊!)
莎尔顿走了之后。两人继续聊天。
村长对乌金老师愿意留下,并完善学校教学用品的不足,造福村里的孩子的事情表示感谢!
村长说了一句充满智慧的话:“全村人都非常高兴,这都是前世修得的缘分啊!”
乌金说:可能我前世就是牧牛的人。
村长说:不,你不仅是牧牛的人,说不定你前世就是一头牦牛!
乌金很惊讶:前世是头牦牛?
村长说:牦牛对于我们意义非凡啊!
第二天,乌金在教室里惊讶地发现莎尔顿将一头村里最老的牦牛牵到了教室里,这头叫做“诺布”的牦牛是送给他的,诺布每天会产下珍贵的牛粪,这样乌金老师就可以不用上山捡牛粪了。还告诉乌金老师:每天想得到多少牛粪,就喂它吃多少东西!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切题了,乌金的前世也是一头牦牛!所以教室里有两头牦牛。)
莎尔顿送给了乌金《圆满牦牛之歌》的歌词,手写手抄版本。
影片1小时11分起,乌金在小山坡上正式跟莎尔顿学唱《圆满牦牛之歌》,无伴奏的原生态唱法: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远处尽是群山与云雾。
莎尔顿解释了这首歌含义:牧牛的人和牦牛感情是很神圣的,紧密如同家人一般。它们活着时对我们就很重要,但是每当村里需要肉时,大家就会把牦牛聚集在一起,然后把绳索往空中丢去,当绳索落在哪头牦牛身上,那头牦牛就会被宰杀...而这也是最令人伤心的时刻!
从前村里有个牧羊人,当他去西藏买食盐时,因为他们共同的业,绳索落在他最疼爱的牦牛身上。于是那头牦牛被宰杀了,这首歌就是牦牛主人作的。歌里唱着“我因牦牛的爱得以存活”,接着他更唱道“牦牛向往高山的青草和泉水”,实际上他真正赞颂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洁,宛若高山积雪,无暇的山峰,映照着我们洁净的心境。歌曲的结尾,转变成牦牛对它主人的唱道,“愿我们情谊直到永恒!” 牦牛每天都会到山里吃草,黄昏一到它们就自动返家,因此这头牦牛才会说:“不管此生来世,我都会回来,如同每个黄昏。”
乌金在教室里给牦牛“诺拉”喂水、喂草!
教室外,乌金老师在给一个学生剪指甲,佩珠班长过来跟老师说纸张用完了,这也说明时间过了好久了。
乌金老师即将离校的消息是公开的,心里不舍的佩珠班长开始对老师展开灵魂拷问:
就算冬天过去,您也不回来了?
您跟我们在一起不开心吗?
您不想再跟我们一起?
-----------------------------------------------这太为难老师了啊!
老师把自己房间窗户挡风用的纸张撕下,发给学生课堂用,心细的佩珠班长发现了老师在撒谎。
课堂上,乌金说了一句至理名言:纸张有字才有价值!
然后开始学英语。
Apple,苹果,学生们认识。
Ball,球,学生们认识。
Car,车子,没有一个学生认识,都没见过车子啊!
老师把Car,改成了Cow,牛,当然都认识。
1小时18分,莎尔顿在山坡上原生态唱歌: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乌金的朋友从城里给他寄来的教具,有图书,贴画,篮球等,乌金的吉他也寄到了,他想给孩子们弹唱。
村长递给乌金一封信,签证成功了!是乌金一直梦想要去的地方,很远的地方,越过海洋的另一端,澳大利亚。
秋天已经来临,村里的麦子得赶在冬天前收割,大家都得为寒冬开始做准备。
阳光下,风吹麦浪,金色的画面很美。
乌金教学生们如何刷牙,打篮球,唱歌。
1:23,莎尔顿继续在山坡上教乌金唱那首歌。
乌金在教室里编了一个水牛与牦牛的故事,用英文讲解的。
在户外,乌金与村民、学生们载歌载舞:
心似瓷碗里的牛乳,纯净洁白,
即使有朝瓷碗破了,牛乳还是牛乳,
心似瓷瓶里的清水,情清净透彻,清净得无限美。
倒映在深深处...
心似风中起舞的竹子,摇曳谦卑,随风弯下了腰,却永远不折服。
心似这般纯净、清净、谦卑,
快乐就会如影随形,源源不绝。
快乐就会如影随形,源源不绝。
源源不绝...
村民们把地里成熟的麦子收割了。
渐渐地,山上开始要积雪了,雪会越级越厚,村子就会被雪覆盖了。
冬天就要来了,就连牦牛也得往低处移动。
或许就是乌金老师离开的时候了。
村长:再不动身的话,路会被雪覆盖。就得等明年的春天,才能离开了。
村长:村里人没人希望你离开,但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村长:恳请你明年能再回来。就为了孩子们回来吧!
乌金:可是,我不久也要离开不丹了!
村长:你要离开多久?
乌金:可能不会再回来了!
村长:我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可是,像你这样受好教育能身负重任,象征我们国家未来的人,却总想 去别的地方寻找幸福...
村长还是通知了米臣和辛格两个向导,准备好骡子,最晚后天动身。
莎尔顿来跟乌金话别:你明年春天不会再回来了?
乌金:看来是的。
莎尔顿:你不喜欢在这里教书吗?
乌金:我相信会来更好的老师!
莎尔顿:别这样说,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老师。但是你的学生知道,佩珠、肯秋,还有佩玛,他们都知道。他们告诉我,你在这里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知道你要离开,他们好伤心。我会很怀念你课堂上的读书声。(《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终生怀念支教老师朗读声!
乌金问莎尔顿:那你,你会有机会来廷步吗?
莎尔顿:不会啦!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妈也还不合适远行。她年岁大身体欠佳。天气一冷,腿就受不了,我哪里也去不了。我会一直待在这里,等你把《圆满牦牛之歌》完美唱出来,就像黑颈鹤那样地唱,好吗?
乌金老师打扫教室,收拾课桌。降下国旗,依依不舍!
乌金把牦牛诺布牵出教室。
向导告诉乌金,马上就要启程了。乌金回首留恋地望着朝阳下的学校,脑海里尽是教室里的场景,黑板、板书、贴纸。
村民们和学生们在几个月前迎接他的地方,为他送行。
村民为乌金老师斟酒。
村长说:这杯酒送给高山的守护神们,请守护乌金老师,如同守护我们一般,因为他也是鲁纳纳之子,与我们纯净的雪山有着深厚的缘分...
佩珠班长献上同学们写给乌金老师的信,眼睛不停地眨着,泪光隐隐浮现。
下山的路上,还是来时的那些人,那些骡子。
莎尔顿追上他们喊住了乌金,最后的祝福是献上洁白的哈达。
莎尔顿:看来我们不会再见了。
乌金: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为我带来诺布牦牛,还教我《圆满牦牛之歌》。
乌金:真的很感谢...
莎尔顿低下头,抿嘴一笑,这是离别最后的一面了。
莎尔顿说:我们会一直在这里。
乌金没有言语,转身随着向导的路下山,然后回首挥手道别。
身后的画面响起来《圆满牦牛之歌》的歌声,半山腰上的村民们挥舞着哈达在告别,
这次是村长的男性歌声,悲呛悠扬: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向导问乌金,你看上面是谁?
乌金:金帕叔怎么会唱《圆满牦牛之歌》?
向导:放牛的人,有谁不会唱歌啊?何况这还是他自己作的歌!
乌金:《圆满牦牛之歌》是金帕叔作的?
向导:是啊!金帕叔以前是我们村里最棒的歌手,他第一次唱这首歌,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但自从他太太过世之后,他就再也不肯唱了... 他总是说,等他的牦牛再出现时,他就会开口唱了...
乌金若有所思(前世就是一头牦牛啊!),在村长的歌声里渐行渐远。
路上,乌金打开学生们写的信:
谢谢老师对我们的敦敦教导,您是我们心中最喜欢的老师,您教会了我们热忱善良的心多么重要,我们永远会铭记在心,您会为了我们的学习,不顾冷风,剥下自己的窗纸,因为我们,因为牦牛诺布,请您一定要回来看我们。非常感谢您!
乌金再次到达上山的那个隘口,也主动供养神灵了!(上山时,他还不愿听从向导的供养神灵的做法)。
乌金说:祈求我们一路平安。还有,许愿有天我能回来这里。
向导:好,我们一起努力!
乌金在石堆上放下一颗石头,许下心愿!这是最后的道别仪式!
镜头里,喜马拉雅高山、蓝天白云渐渐淡去,澳大利亚的海滩海浪浮现,海天一线,现代化城市出现!悉尼的某个酒吧里,乌金在弹唱,他弹着弹着,突然中断了歌声!客人们不解地四处张望,酒吧的经理喊道,乌金你为什么不唱,我们是花钱请你唱歌的。
乌金从口袋里掏出写有《圆满牦牛之歌》的澳大利亚旅游宣传彩页纸,在酒吧客人满眼迷惑的气氛中唱起来那首村长作的歌: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无需告诉你,我将何从何去,
若要问我,就在高山雪地中,
我家就在高原之上,万花之中。
剧终!
最近痴迷上不丹电影,公认是1999年的《高山山的世界杯》为不丹第一部电影。听到了不免惊叹和不解:怎么可能一个国家到千禧年才开始有第一部电影呢!难以想象。
对啊,难以想象。在强势文化语境里生活的我们会不自觉认为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工业的标配。但是请问,全世界近200个国家&民族,而在电影语境里有存在感的又有几个呢?
电影,作为文化辐射力的载体之一,想必只有在经济基础搭建完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然而不丹电影总像个例外,嗯,或者说出其不意,但令人惊喜。随后,我们初步了解一下不丹的电影历史,似乎也不难找到答案。
目前,不丹的电影人群体似乎已形成以钦哲·诺布为核心,例如此篇的导演就是钦哲·诺布作品《嘿玛嘿玛》的制片人。不难想象,本身其电影圈就小,钦哲·诺布的副导演、执行导演在未来都有可能独立出品作品。
而钦哲·诺布是谁呢?--全称“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其是不丹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他集上师和电影导演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不丹的电影工业是从这个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贵族等这群精英群体开始的,所以作品不多,但精品率高、极引人注目。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脉络:虽然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不丹落后了(经济塌陷),但因其深厚的文化资源、以及知识精英群体投身电影工业,所以不丹电影虽然年轻却也在亚洲电影圈频放溢彩。
回到本片子,就故事情节而言,不少朋友也说了“并不惊喜之处”,我大致也同意。
但最后乌金依然离开村庄前往澳洲追梦,我认为是不落俗套的。不仅如此,我还认为这一步尤其精巧。但愿我不是过度解读。
看过片子的朋友都能感受到,鲁纳纳村庄所有美好的一切,本足以留住任何人。但乌金执意离开,离开在不丹被称之为为国家效力的教师岗位,前往地球另一边澳洲,去做流浪歌手(其外婆的说法)。临行前,老村长含泪道“都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能担起国家未来的年轻人总要到外面去寻找幸福呢?”。
就是看到这里,我的心脏就开始炸开了。
世人都知道不丹政府发明了“国民幸福指数”,不丹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但你仔细想想,工业化(是工业化,并没有说世俗化)是全球发展趋势,不丹在这里显然地缺位了。所谓“国民幸福指数”不过是政府用来麻醉人民、美化自己国家工业化落后的借口罢了。正如有人调侃道“不丹国王也知道“国民幸福指数”很蠢,但是总比被印度吞并要好啊”。(这里还涉及到小国在大国博弈之间,夹缝生存的无奈和悲哀。众所周知不丹一直是被印度“控制和指导”的,和我国接壤但不建交。这一块历史zz问题,这里咱们不说了)。
回到电影再看,不丹不渴望工业化吗?难道他们不知道”国民幸福指数“ 只是愚蠢的心理按摩吗?廷布的年轻人也向往澳大利亚!如雪山般纯净的心灵和笑容也拦不住不丹青年想要出走的心!老村长道“都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能担起国家未来的年轻人总要到外面去寻找幸福呢?“国王知道答案,印度知道答案,本片的导演也知道答案。
所以,鲁纳纳的村庄再美再好,人民教师再受尊敬,青年乌金还是要去澳大利亚!做流浪歌手也要去。
任你再宣扬“国民幸福指数”,我还是想探一探工业化潮流的温度啊。
再回到片子内容本身,通片用不少篇幅描述在乌金在村庄教学的经历。
我自己也有在藏区短暂教学的经历,结合经历更加觉得片子里的乡村教育,或者说启蒙教育(因大多数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恰当、克制、合适宜。
启蒙教育是什么呢? 教学生做好人?激励学生成功?为国家培养人才打基础?我觉得都不算完整。在高原闭塞的环境里、在孩子懵懂单纯的年纪里,道理说理大可不必教。而在于:
1. 首先,教孩子爱护自己。如教他们讲卫生,乌金教孩子们刷牙;
2.教孩子们爱护除自己以外的生灵,如人、动物、花村树木等;乌金带他们做游戏、接触自然;
3.帮助孩子们打开审美大门、初建艺术感知力。感受美,能抵御人生的苦难。乌金带他们唱歌、跳舞、画画、看风景;
4.看向外部,看向未来,激起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一生都会过得有意思,乌金老师丛首都给孩子寄来的篮球、吉他、知识贴纸,已经打开了一个个求知的窗口,鲁纳纳村的孩子们已经开始看到了未来。
乌金在澳洲酒吧唱着歌,这是山下世界的歌,却并没有人认真听。
乌金唱起曾经在不丹庄村学过的歌曲,他眼角有泪珠。
所以,你们觉得乌金在澳洲,他过的好吗?
正如,加入工业化浪潮之后,不丹还会”幸福“吗?
这,可能是所有不丹人的纠结。
一开始在豆瓣搜,居然搜不到这个词条,以为是这部电影太敏感了还是怎么样,但看了一下简介感觉很正常啊。一直到看完,我再搜,才知道这部片又名《教室里的一头牦牛》。 当我知道这是一部支教主题的电影时,我就知道电影的走向和结局是什么了(大家都知道),但这不重要,我选择继续看下去,原因之一是我相信那份真情会很打动人,我想再被感动一次。 第一次看不丹的电影,不丹相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确实不怎么发达,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和我们国家对标都是(只是客观评价,没其他意思)。 支教很苦,生活条件很简陋,当我断定结局一定是老师被打动了而最终决定留下来当长期老师,那么这部影片即使是那种我们看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的电影,有着老师与村庄里的大人孩子建立的联系、感情展现得不够多(着墨太少)或者说不够深厚这点比较明显的不足,但凭借着真实的环境、人物、真挚的情感和令我们满意(感动)的结尾,我依旧会毫不犹豫地给五星。但是,但是,我是真的没想到啊,老师,居然离开了鲁纳纳,真的让我太意外和震惊,即使最后是以在酒吧唱了这首歌为结尾,我依旧意难平。 我又在想难道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展现形式?还是说这是更多人更真实的选择?不要有那种固有的道德要求?特意选择一种我们都意想不到的结局,难道这也是一种我们应该接受的结局?我们不该有固有的思维模式、道德要求?(五个问号皆没有恶意)这部影片提名了2022最佳国际影片,这就更让我陷入了思考🤔。 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我不知道别的怎么样,但真就感觉电影里的人是真的好,好善良、淳朴,然后班长真的我一眼就认定她一定是个听话的乖小孩,一定是个好苗子,未来可期。 不管怎么样,就现阶段的我来说,我选择给四星⭐⭐⭐⭐
来浅点评一下电影《鲁纳纳之歌》
这个电影是我偶然在微博上发现的,是一部来自不丹的藏文电影。本片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乌金,一个不喜欢教书的老师,梦想着去澳大利亚当流浪歌手,却被教育部强迫委派到偏僻的村庄鲁纳纳的故事。
整部电影一个半小时多,虽然不长但是故事情节很完整,节奏也很慢。电影先讲述乌金坐大巴车,过盘山路,走了八天崎岖山路到达鲁纳纳。刚到鲁纳纳的乌金满脸不乐意,充满抗拒,甚至提出了要原路返回的要求,但是通过第一天的教学和室外传来了莎尔顿悠扬的歌声乌金犹豫了…
故事情节不是很曲折,也不是很老套。电影结尾没有采用万年不变的套路,让乌金留在村子里教一辈子。而是乌金离开了,成功的在澳大利亚成为了一名卖唱歌手,与在鲁纳纳不一样的是,没有人认真的听他唱歌,没有人充满渴望的看着他,希望他传授知识。
令我最深印象的是当乌金还是决定要毅然决然的离开不丹是,村长说的:“都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能担起国家未来的年轻人总要到外面去寻找幸福”这一段话令人深思。
《圆满牦牛之歌》,教室里的牦牛诺布,台下学生们眼角中的泪水都把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纯洁”是我认为是本部电影的代名。纯洁的眼神,纯洁的感情,纯洁的待客之道… 纯洁的村民,纯洁的孩子们,纯洁的山歌,纯洁的云… 这不仅让人遐想,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是不是我们的眼中失去了那份了干净纯洁呢?而那些满眼纯洁善良的不丹人是否在那喜马拉雅山脉上真正的幸福呢?可能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令人深思…
大多去支教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渴望去改别他乡他人,但片中的小伙子是个自我意识浓烈追求个性自由的家伙,仙丽纯净的雪村给了他一通美妙洗涤,想象之外天地间存在很多敬畏和更多奇好的维度。孩子们说的触碰未来让主人公怀疑自己设定的人生场景……但最终还是挣脱不出理性思维的束缚,只有把歌和牦牛留在远方
一部被中文译名耽误了的好电影
节制倒是挺节制,没有刻意地煽情,结尾不错,整体来讲,过于温吞,看完电影有一种吃了温吞面的感觉,看个人喜好吧。
在世界屋脊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也许幸福感来自于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 但如诗如画的壮美风光和淳朴善良的牧人更添一笔教育的思考;导演算是不丹贵族 也是台湾女婿 村民女孩作为小演员着实亮眼
简单甚至非常套路的一部支教片,但你可以用所有的美好形容词来描述它,淳朴、善良、温暖,一切的美好都在这世界上最偏远的学校和村庄里。一批批支教老师来了又走,究竟对当地利大于弊吗?12.4@海南电影节第七部
我想当老师,因为老师能看得到未来。
tag:不丹 2019。2022奥斯卡国际影片提名。首映伦敦BFI电影节,釜山亚洲电影之窗(我总有个幻觉是这片进了柏林新生代但真不是,不知道为啥……)。欢喜传媒参投,四舍五入也算中国参与吧……虽说是个不丹《凤凰琴》(同有唱国歌升国旗段),但观感其实很像个蒙古片(反而不是更形似的藏地片)。片子本身乏善可陈,剧作其实问题挺大的(好多线都不完整),不看完全不可惜。但是能抢下一个奥斯卡提名(而且是第一年不合规第二年又报名)也真是太有意思了。看似是一个不丹主旋律,但是第一宗教基本缺位(这个不在场太有趣了),第二又隐隐透着对“幸福指数”的吐槽,其实也值得聊一下。
རྫོང་ཁ་ལ་བོད་ཡུལ་སྟོད་སྨད་བར་གསུམ་གྱི་ཁྱད་ཆོས་སྣ་ཚོགས་ལྡན་འདུག ཞིབ་པར་ཉན་ན་ཧ་ལམ་གོ་ཐུབ། གློག་བརྙན་ཡང་ཡག་པོ་ཞིག་ཕབ་འདུག
朴实感人 人物弧光饱满 结尾男主唱歌以及片尾曲响起时我泪流满面
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དྲ་པོ་བཅུ་ཡོད་ན། དེ་ནས་ངས་རྫོང་ཁ་ཡི་སྐད་ཆ་ཚང་གོ ལུང་ནག་ན་སློབ་དཔོན་བྱེད་ཆོག་ཆོག་རེད།
去世界最偏远的学校,走路八天才能到。来世界最纯净的地方,只需一首歌的时间。牧牛人和牦牛有如亲人般的牵绊,异乡人和孩子有如雾霭般的缘分。他们唱着圆满牦牛之歌,笃信勤劳的生灵会转世归来。哪怕冰雪消融,雪狮不会消失;哪怕教室坍塌,牦牛不会牵走。不知道汽车为何物的孩子,教会他牵系为何物。
非常的原生态。后来乌金加入了88rising,成为了一名说唱歌手。
藏语电影都有一股独有的气质,这部电影大致就是知识青年下乡支教的故事,因为很熟悉贫穷,看得我有些坐立难安。
3.5。要尊敬每一位老师,因为他们能看得见未来。欢喜传媒投资的不丹支教电影,标准的“第三世界”作品。主题是老生常谈的回归传统、返璞归真、文化保育、人生历练和成长,配合着原始的湖光山色,进行都市人的“自我满足”。原来不丹人也吃槟榔啊。
不丹之外是整个世界。再幸福的国民指数,也无法拦住年轻人奔赴远方的心。结局真实而无奈,世间哪有那么多卢安克呢?
这种歌颂支教教师的题材和一板一眼的完成度,在中国一抓一大把,能入围奥外提名完全是因为国家小众吧。
国内很多这种电影吧
看的第一部不丹🇧🇹影片。我實在是不理解這麼美好的影片為什麼不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就像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駕駛我的車」能最終獲獎一樣。
看这种原汁原味的异色小国的电影真让人开心。不丹很令人向往。
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之一 ,这部不丹影片确实惊艳了我,朴实、准确、美丽、动人。一部乡村支教题材电影,却拍出了真正的美。片中从牦牛粪,到牦牛进教室,再到学唱牦牛歌曲,真实简练、是出色的编导创造。我近年看不丹电影是从《嘿嘛嘿嘛》(2007)开始的,印象深刻。本片使我对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邻国的绮丽风光和淳朴村民(完全和我国的藏民族一样的语言、歌声、心灵)有了直接的感受。当然这只是部导演处女作,朴实、美好也掩盖不了它单薄的缺欠;就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中呼声最高的日本片《驾驶我的车》一样,丰厚、熟练的优点下,也存在着繁琐的弱点。它们确实都是好片子,谁获奖我都认同。资料中讲该片导演曾是个摄影师,也做过前面提的电影的制片人,而且是台湾戏剧家赖声川的女婿。难怪影片投资有我们中国公司。
观影过程中一直非常担心影片会为了升华让男主留在鲁纳纳,BTW,鲁纳纳在藏语里,or 在宗卡语里是 “在黑色的山谷” 的意思。鲁纳是黑色的山谷,最后一个纳则是一个修饰方位的副词,很庆幸导演并没有让男主留在山谷里,却抛出一个疑问:“既然都说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为什么你们要选择离开这里?” 这是一句设问句,问题本身包含了答案。山区连一根粉笔都没有,甚至连纸张都算是奢侈,抛开环境的严酷,叙事把重点放在了教学设施极端匮乏之上。教育部要年轻人为国王效力,可国王是否为儿童创造了学习的条件,几盒粉笔,一张黑板,几本作业本并不过分吧?影片叙事看似温暖,却绵里藏针,把不丹国不堪的教育和年轻人在地的绝望展现出来。说到底,若不是因为没有盼头,谁愿意背井离乡受尽别人的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