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2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4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5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6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4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5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6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8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9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年轻的戈德蒙德(詹尼斯·尼沃纳)由他的父亲派去马里亚布龙修道院学习,并会见了虔诚的n修道院学生纳西苏斯(萨宾·坦布雷亚)。水仙致力于修道院的禁欲和严格的生活规则与心脏和灵魂,起初戈德蒙德试图跟随他。两人之间的亲密友谊很快发展起来,但浮躁和爱好乐趣的金嘴很快意识到,修道院给他的生活视角与他的自由思想不一致,在水仙子的鼓励下,踏上了充满冒险的旅程,在此期间,他终于遇到了他伟大的爱勒尼(亨利特·康布里乌斯)。但多年后,水仙和戈德蒙德在戏剧性的环境中再次相遇...

     长篇影评

     1 ) 化无常为永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创作于1928年到1930年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既兼有其早中期浪漫主义风格与探求内心自我认同的奋进,又不乏开启晚期致力于穷极追索精神理想主义之序幕,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交替期作品,也是黑塞本人最爱之一。书名原为《歌尔德蒙走向慈母之路》,可见黑塞初始就打算以歌尔德蒙为主要视角,在原著和电影改编中,纳尔齐斯的叙事成分都明显偏少也合情合理。

    黑塞的原著委实很难被影像化,大量深沉的思辨与内心无穷的自我追问辩驳,若代之以密集台词交锋,对观众而言势必冗余无味。电影在保留原著整体故事轮廓的同时,以更显性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情节的曲折与悲欢的跌宕,演绎方式也偏于现代化,辅之以契合原著中具有怀乡气息的美丽田园风光与若有若无的同性暧昧情愫,较好糅合了还原原著精神与观赏可看性的诉求。

    故事起始于中世纪德国一座名为玛利亚布隆的修道院中,两名引为彼此知己的年轻修道士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共同渡过难忘的少年岁月后,走上各自选择的人生道路——纳尔齐斯在远离尘嚣的静寂中苦修冥想、体悟永恒,最后成为修道院院长;歌尔德蒙则在滚滚红尘中孜孜以求寻母,见证人间哀喜生死;直至多年后重逢,他们最终在对方身上发现永恒的存在。

    原著采用古典手法的线性叙述,也刻意模糊明确的时间节点,即他们何时分别,何时再聚首,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来呈现精神世界的深邃气质;电影则对时间线有清晰处理,从两人初识推进到七年后长成、分别,直至十五年后意外重逢,再以倒叙方式回溯这些年来歌尔德蒙所经历的一切。影片对原著一部分细节有过整合与更改,如原著中歌尔德蒙大篇幅的风流韵事被删减到只剩几个特别典型的,第一次杀流浪汉的经过,丽迪娅/尤利娅姐妹替代了伯爵情妇阿格妮丝的存在(甚至还包括姐妹俩与歌尔德蒙的三角恋被其父当床发现,丽迪娅出于嫉妒而告发歌尔德蒙),父亲与歌尔德蒙的关系(母亲的死因),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重聚后的再次出走原因,以及最终的死亡方式,虽然对整体结构并无大碍,但对两人的性格成因和相对关系都有影响。当然,这些整改对剧情的紧凑度来讲是有贡献的,原著中的大量过场人物是歌尔德蒙生命中的流星,选取几位作为生命里程碑亦可反映他在漫游途中的经历;并在尽量保留事件的前提下,将繁杂信息匀给紧要人物。

    从原著角度看,结尾的改编是最大败笔——心怀怨怼嫉恨的神父不仅在歌尔德蒙幼时便对他极为严苛,多年后依然与之处处作对,更对歌尔德蒙呕心沥血创作的祭坛施以毒手,凸显世人对这位孤寂漫游者的无法理解,也更显出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从心灵深处的赞赏与倾慕。另一败笔是关于歌尔德蒙的父亲,影片决意将之塑造成杀害母亲的凶手,若从歌尔德蒙身上洋溢的“母系”精神着手,可理解为与“父系”的对峙,但深究黑塞原作,所谓“母系”(感觉敏锐,富于幻想,情感充沛热烈)与“父系”(崇尚理智,克制欲望,追求精神的纯粹)更多源于性灵与气质,过于具象坐实,显得流于平庸。

    影片对于歌尔德蒙寻母之路的描摹完成度较高,从圣母像上的乳房到世俗女子的胸部,从接受一个吉普赛姑娘性启蒙肇始,从乡间村妇的怀抱到大家闺秀的耳光,他在世间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急切地搜寻着「母亲」的存在,想把这人间所有的痛苦与怀念都投射于某张脸,这张脸他永远无法看清——即使父亲濒死时恶毒地说“你长得太像她了”。 歌尔德蒙跋涉千山万水,除了在官能享乐中想象母亲作为人类之母的存在,也幸运地将寻找母亲的执念付诸于雕刻。瘟疫期间有两个桥段拍得甚好:酒池肉林的末日狂欢气氛中,他恍惚的意识仿佛被吸附到离天国或地狱只剩一步之遥;追寻母亲附身符的下落。在历经人间地狱一季之后,他终于找到让母亲“复活”的方式,洞见到“在人生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存不衰的一件东西:艺术品。”唯有艺术才能镌刻住人类易逝脆弱的情感,才能化无常为永恒,歌尔德蒙把对母亲的思念、对所有女性的爱恋与悔恨、对人世的冷暖生死,全部投进雕像创作,从而实现艺术的绵延与精神的不朽,通过作品,他不仅“找到”了母亲,更实现了自我。

    影片将歌尔德蒙的圣母成像改为祭坛群像(暗指他所游历的悲苦人间在艺术形式上提升至悲悯圣洁),以及尤利娅为歌尔德蒙画的人像神似耶稣躺在圣母怀中(暗喻他回归世俗与宗教上的两重意义),这两处改动也属妙笔,不仅贴合主题,也将之前的多处细节线头捏在一起。

    纵观两个少年的成长之路,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两人代表了艺术和美的双面意义,更是黑塞本人最直接的艺术观——“艺术是父姓世界和母性世界的结合体,是精神和血肉的结合体。”藉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作为生活/艺术的一体两面,分别指代理性/抽象/隐遁/道德与感性/声色/放纵/热情,他们选择的道路表象上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因此彼此能成为对方的引路人和心灵皈依,这个概念与另一部作品《德米安》有相似处,也散落于其他作品。他们之间的羁绊超越凡俗模式,是人类理智与情感的互相融合与互为补养,也是每一个个体自我矛盾的调和之道——我们既需要神的启迪和知识的力量,也需要爱与美的浇灌;因此,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互为镜像,照见彼此的光辉,也目睹对方的缺憾,歌尔德蒙临终前问纳尔齐斯:“你没有母亲?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就不能死啊。”“母亲”使歌尔德蒙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力量成为艺术家,也使纳尔齐斯借助雕像从对生命无常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当他孤身一人漫步于当年他俩嬉闹的小径,想到歌尔德蒙对他说:“你要快乐”,于是他微笑了。

    首发于【看电影看到死】

     2 ) 2020再次被经典照亮

    这是迄今为止我唯一一部看完片子想去看原著的电影。电影情节不难理解,却充满了思考与启迪。正如Goldmund在生活中寻找到艺术的答案一样,我在这部片子中也看到了对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的一种解答:事业中理性与艺术的矛盾,生活中节制与放纵的矛盾,最终又回到了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这样的剧本毫无疑问是一名优秀作家对自身生命深入思考后给出的答案。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超越历史背景和地理种族的,它们表现的是人类对永恒问题的深刻思考,正如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一样。片子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很多拍摄角度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经典油画的光线与构图,再加上布景与情节,让这部2020年的电影散发出浓浓的古典美。

     3 ) 奈尔其事与戈尔德蒙

    对于这种文艺剧情片来说,本片的拍摄手法已经算是登峰造极,场景考究,美奂细腻,服饰用品都充斥着质感,观感极佳,给人已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对片中人生的启发,艺术的灵感,信仰的执着,产生了共鸣,本片虽说富含的内容有点太多,意蕴丰富,但在如此氛围下观影还是很舒适的,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解读剧情。对友情的诠释也是刻骨铭心,可以说是一部很敏感的男人电影,不过片中女性角色作用不大,刻画不多,匆匆一过。估计会招来女拳主义的抗议。与其这样还不如减少女性戏份。

     4 ) 友情和永恒的意义。

    4星,对于这种文艺剧情片来说,本片的拍摄手法已经算是登峰造极,场景考究,美奂细腻,服饰用品都充斥着质感,观感极佳,给人已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对片中人生的启发,艺术的灵感,信仰的执着,产生了共鸣,本片虽说富含的内容有点太多,意蕴丰富,但在如此氛围下观影还是很舒适的,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解读剧情。对友情的诠释也是刻骨铭心,可以说是一部很敏感的男人电影,不过片中女性角色作用不大,刻画不多,匆匆一过。估计会招来女拳主义的抗议。与其这样还不如减少女性戏份。

     5 ) 从《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看艺术家的信仰之路,盘点34部关于信仰的电影

    2020.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7.5 德 大胆犯错并付出代价 比受庇护的完美生活要勇敢的多 捕捉到了黑塞的灵性 削弱原作的哲学性 戏剧感更浓 真正的爱总是让人嫉恨让无爱的人痛下杀手

    这片子其实讲的是艺术家的信仰之路,经历人间的丑恶与苦难寻找心中的圣光。他把好友之间灵魂契合的友情,转化成了一尊充满痛苦与人性的圣徒像,又把对母亲的渴望,转化成了治愈尘世痛苦的圣母像。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都是在用自己的创作来证明着信仰。或许你在现实中找不到神存在的证据,但是在艺术里,却能那么真切地感受到超越凡间的神圣力量。

    影片的黑死病背景别有深意。你看到了人间的堕落,也看到了天降的惩罚,你拿什么回应这一切?他的本心是想求死的,面对尸体拿起了画笔,丝毫没有恐惧。然而尽管这样还是死不了,那么作为艺术家,你的作品应该表达什么?在这个充满恐惧和灾难的世界,在这个一切安逸享乐被死亡阴影笼罩的世界,在这个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世界,你该拿出什么来回应这一切?

    他的回答是信仰,超越一切苦难之上,我们还有信仰,我们只能信仰。

    到今天我们回顾人类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艺术,处处都闪耀着信仰之光。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自不必说,即使是东方,讲究意境和空灵,他背后的思想底蕴也是万物有灵和轮回转世,在山水花鸟的背后还是信仰。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人间充满了解不开的苦难,何以解忧?唯有信仰。

    那么到了现代,文化艺术背后还有信仰吗?

    其实也是有的,只不过信仰的东西有了改变。有人信仰利益,有人信仰仇恨,有人信仰欲望。现代社会普遍用现世取代了彼岸,用实证取代了超验。确实人人的心中都有空洞,但是今天的人们相信,那个空洞只能用钱填满。

    然后我们看到,这个物质的世界充满了危机,因为没有一块蛋糕应该永远属于你,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然后人们崇拜的偶像也可以轰然倒塌,互联网大亨也可以突然被罚,一夜之间变成人人喊打。转了一圈我们终于发现,人间依然充满解不开的苦难,最痛苦的是今天的人们再也找不到安慰和信仰。

    然而,超越苦难是人类最大的追求和终极的梦想,所以当物质文明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人类就必然重拾信仰。历史上的伟大作品都给当时的人带来了安慰,到今天也是一样,人们需要这样的作品,能给自己战胜苦难的力量。

    所以,与其讨论神的有无,不如把信仰看做人类历史上的必然现象,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土壤。因为人的渺小和局限与生俱来,所以才那么渴望依靠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以人们总是造神,总是相信和服从强者,总是甘愿奉献一切来换取强者的庇护。

    所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信仰的战场,一直都是不同的神祇在争夺信徒。从宗教到科学,从金钱到互联网,一切吸引人们蜂拥跟随的事物都是当代神祇。而信徒其实是最势利的,他们只看谁更强。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上的政教合一,说白了就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代表着人间天上的至高权柄,天上地下莫此为大。而东方的天子也是政教合一的概念,得到了上天的授权代天牧民,所以自然而然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臣死臣只能谢主隆恩。

    其实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所有的历史进程,不过是追寻与臣服于最强大的力量。

    下面盘点一下电影中的信仰。以下内容来自于我给几万部电影做的标签,查豆瓣短评用70个字概括一部电影的优点,相当于豆瓣的浓缩版,目的是让人在一分钟内对作品的亮点一目了然。如果里面有你想看的,豆邮我,立刻给你片名。因为盲选会有惊喜,它的亮点会契合你的频率。如果想知道所有的片名,这只能给合作者提供。如果你愿意为大家付出,愿意帮我完善这个标签系统,那就是我的合作者。因为标签的工程量太大,一个人确实做不过来。

    1959.

    8.0 弗雷德·金尼曼导 金球杰出价值 经历各种考验最终却决定放弃 一路的信仰质疑和自我拷问 揭示了教会的黑暗面 摄影构图大师级 礼仪场景神圣庄严 赫本展示出宗教般的劝导力量

    1961.

    8.6 戛纳金棕榈 宗教三部曲之二 怀着仁爱之心做好事没好报 下贱之人必做下贱之事 被帮助的无产阶级更加卑劣 人性之恶使救世美梦破灭 颠覆戏仿最后的晚餐绝赞

    1962.

    8.3 戛纳金棕榈 对信仰的虔诚引来无数荒诞 宗教只能使人变得狭隘 攫取各自利益的社会群体推波助澜 卑微的人最终被巨浪淹没 简约深刻的巴西社会面面观 将教会和政府讽刺的体无完肤

    1966.

    7.7 英 传记历史宗教 奥斯卡6项 法官为维护原则不受王权践踏而殉难 忠于内心忠于上帝 拷问人心发人深省 展示的气节令人扼腕 精彩的博弈对辩非常爽快 台词非常哲学而有力

    1971.

    7.6 宗教 远藤周作小说改 比美版更凄厉 把弃教的绝望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露骨展現了基督教在日本如何被信徒扭曲 探讨日本的本质文化 氛围压抑看似平淡却愈感窒息 台词非常棒

    1973.

    7.4 科幻喜剧 人类走回独裁的盲目崇拜 嘲讽政权工业宗教 揶揄中产阶级的生活 否定一切讽刺一切的劲头 把整个世界全黑了个伸手不见五指 想象力天马行空

    1976.

    7.6 宗教 卡扎菲千万美元打造史诗巨片 伊斯兰的创教历史 展现人性的挣扎和令人信服的价值观 虔诚与凝聚力无以伦比 巧妙的把镜头作为穆圣的视角 考证严谨荡气回肠 氛围节奏都很好

    1987.

    8.3 宗教 奥斯卡外语戛纳天主教 大厨用盛宴弥合了信徒们的嫌隙 美食让心灵进化消除阶层差异 让人与上帝贴得更近 神性与世俗的交融妙不可言 爱是那么美好永远不必畏惧

    1988.

    7.8 威廉·达福 卡赞扎基斯小说改 重新阐释宗教够离经叛道 保罗是骗子 犹大是英雄 被天主教认定渎神 软弱迷茫的神之子 在神圣与世俗间挣扎

    1989.

    9.1 宗教人性 威尼斯费比西 影史无法超越的巅峰 摩西十诫实例化的电影诠释 用上帝视角察看人间百态 环环相扣处处悖论 充满各种艰难的选择 在矛盾中呼唤良知 都具极强的代入感

    8.1 宗教 思考圣经当代意义的必看之作 嘲讽了现代信息产业的每个角落 宗教和现实世界重叠呼应 如果耶稣重临他将无路可走

    1997.

    8.1 德 原生态 对大自然的敬畏 宗教的力量救赎一切 没有个人选择内心更加安宁 劳作变成了人与神的沟通 展示了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传统力量 古老文化慢慢消失

    2001.

    7.2 法 宗教 在天命与人性间苦苦挣扎 超凡脱俗的空灵世界 水滴回归大海方得解脱 深邃充满禅意 生活过才能明白生活的本意 欲望无尽唯有利他 原汁原味展现西藏生活 钟丽缇太美

    2003.

    8.5 宗教文艺 模仿达摩为何东渡 概念先行禅味十足 人类的劣根性从不改变 每个人都要背负着巨石沉重地生活 暗藏深刻的人生哲理 体现东方美学情怀 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2004.

    7.4 战争人性 卢森堡大主教的真实故事 被假释的九天经历内心挣扎 拒绝拥护纳粹的新宗教政策 放弃挽救更多牧师请大家同受苦楚 犹大成全了耶稣出卖是出于耶稣的授意

    2005.

    8.2 丹麦 黑幽 不断受苦的现代约伯感化了信奉恶魔的新纳粹 乐观隐忍令人感动钦佩 引用很多宗教隐喻 影像语言行云流水 神奇的脑回路好温馨 有种虐心的快感

    2006.

    7.9 俄 东正教简单却接近神性 对上帝有所图的信仰是假的 基督徒的信仰正是向天主承认自己不坚定 信仰越坚定自己越卑微 一个人的忏悔是对整个社会的审判和祝福 画面空旷纯净

    2007.

    7.6 穿越修真求道片 不断回溯寻找最初的自我 现代版圣人得道的全程缩略图 信息量太大 涵盖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 深度探讨唯心论 谜样隐喻花样摄影

    2008.

    8.0 家庭宗教 婚姻拯救指南 坚持40天爱的挑战 信仰改变生活 主教会我们如何圣洁持久地爱人 重生得救的人才能原谅忍受心硬的对方 靠神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多大的甘心

    2009.

    7.2 法 威尼斯4项 探讨神迹和功利性的信仰 揭示朝圣旅游业背后的资本逻辑 试图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 嘲笑不公的上帝鞭挞不古的人心 不动声色的致命一击 摄影冷峻简洁

    2014.

    5.8 宗教灾难 人性对神性的抗争 揭示出人类敬神又逆神的矛盾必然性 主选择我是因为我能完成任务 非常悲观黑暗的导向 唯有灭世才能创世 人类又该毁灭了

    6.6 雷德利导 宗教历史 最冷静克制的出埃及记 探讨造物者和被造者的关系 复原了人神共处时代的讨价还价 上帝刁蛮任性 十灾触目惊心 精度气魄叹为观止 节奏场面表演无一不爽

    8.4 爱情人性喜剧 外星角度解释人类的规则文化信仰 窥探社会生态肌理 把宗教涮得体无完肤 深入浅出娱乐性思想性兼顾的典范 寓教于乐功能最大化 人造的神棍最可恨

    7.9 德 文艺 柏林最佳剧本 少女生命崩塌的14个片段 信仰权威下的人性扭曲 一个人的上帝是另一个人的魔鬼 戏仿耶稣受难的14幕结构 严谨叙事肃穆中见荒谬

    6.6 真实反映美国大学信仰状况 以详细的哲学推理否定哲学 任何境况下有勇气捍卫上帝的荣耀 在每一次挑战里信靠祂 自己的神性比任何外在的人和物都可靠

    7.2 小男孩濒临死亡的天堂之旅 上帝是对每个生命无私的爱 成人的怀疑是害怕去相信 指出了信仰的脆弱性 要坚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平实简朴温暖动人 深刻分析人性

    2015.

    7.9 家庭 身边处处有战争 希望改变对方只会被魔鬼控制 以祷告为战斗的利器 领受神的恩典和能力 生动贴切深刻有力 启示如醍醐灌顶 主带领我们成长

    2017.

    6.8 宗教混搭环保议题 在苦行与自杀之间徘徊的神父 双重身心困境下的考验与自我救赎 信仰在现实中完全无能为力 视觉简约影像精准 弥漫着迷离的诡异感 伊桑·霍克既愤怒又慈悲

    8.7 黑幽人性 宗教政经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社会写实讽刺超到位 台南风味富足人情 情感力量巨大 天马行空举重若轻 有佛无慈悲 满满的绝望 诙谐中透着悲悯

    6.2 宗教 基督信仰的深度剖析 大胆平实叙述神爱着你的真相 直击心灵打开心结 上帝为什么允许苦难发生 学会原谅杀害女儿的凶手 善恶有报信任生命

    6.7 传记宗教 很阳光的心理实验 三个自称基督的精神病人 神性与人性的相互治愈 充满人性关怀和光辉 只有内心深受过创痛的人才能谅解互助 为心理学过去的错误忏悔 小恶魔出神入化

    2018.

    6.0 英 史诗级的圣徒电影 妓女身份洗白 摄影冷冽配乐清扬 基于女性直觉的宗教感 是我们抛弃了上帝 救世主希望你们改造自己 只有世人改变世界才会改变

    2020.

    6.5 爱情音乐青春真实改 痛苦不会摧毁信仰而是使信仰更完美 我们被痛苦撕扯碎后被爱重新拼合 爱里没有惧怕爱即完全 信仰不会拯救疾病和死亡只能教生者如何勇敢

     6 )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

    先看的电影才去补的原著,可能跟一些原著党的感受不太一样,个人感觉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来看的话,这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算是翻拍小说的电影里很走心的一部了,原著中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美感都呈现得超出预期。

    无论是两个少年交错相伴的成长主线,还是他们两人之间那种soulmate的羁绊关系,都处理得很细腻惊艳,让人不自觉被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诗意吸引,精神上的平行宇宙也是越往后看越有趣味。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很难简单地判定这二者的高下,好在电影中并非只是把这两种人性和神性改编成简单的二元对立。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个少年分别作为理性派和感性派的代表,也分别对应了严谨禁欲的父系思维和浪漫自由的母系思维。这样两个在性格和思想上都各自极端的人,看上去永远都不会有相交的可能,却在人生种种奇妙的际遇中各自成长,最终成为了彼此懂得、彼此成全的知己好友。这样的冲突感很奇妙,也足够引人入胜。

    剧情上虽然看上去侧重讲述歌尔德蒙只身闯荡世间,在寻找生母的过程中结识众多女性、感受各式各样的死亡,最终找到艺术和生命的真谛的故事,但纳尔齐斯的理性思辨部分也有兼顾到,导演把更多自我辩驳的空间都留给了观众。

    古典主义色彩则是影片的另一个惊艳点,选角很契合人物气质,影片中描绘的人物的情欲、痛苦、挣扎等等细节都很有中世纪油画的代入感,视觉上是很享受的。特别是故事中穿插的几段体现德国民间风情群像的场景,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带着那种时代背景里独有的诗性,可以说是拍得美轮美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被影像化,想想也能感受到难度之大了,看得出主创们下了不少功夫,值得推荐。

    本文首发于:盗梦观影团(nicemovie),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观看影片可移步公众号留言【盗梦精选第十六期】,约稿可带需求私信,谢谢。

     短评

    “你酣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你的梦中人是少女,我的梦中人是少男。”第一次读完8年后改编成电影,味儿不太正。

    7分钟前
  • 负暄
  • 还行
  • Julia为Goldmund画的圣母怜子倒是挺符合电影主旨,但是黑塞想表达的绝对不止于此。电影比原著还要gay,可惜无法表现出Narziss和Goldmund之间日月相对海陆两隔互相吸引却渐行渐远的羁绊。

    9分钟前
  • pluszero
  • 推荐
  • 以现代理念重新创作的官方精神平行宇宙,中古德国风俗展的几个段落让人很是喜欢,嗑药般朦胧梦幻的狂欢节与大瘟疫场面也深得黑塞老师精髓,就是不知为何让粉丝发出了“若不是中世纪就能好好相爱”的新时代同人感言

    14分钟前
  • El Guaje
  • 推荐
  • 修道院内外形成巨大反差 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 我用一辈子在感受 用一刻来表达 但真相总是太残酷 我不是不爱你 我是没法爱 答应我 你要快乐 剩下的话语 我去和上帝说

    19分钟前
  • Jaldasun
  • 力荐
  • 黑塞一定是我的灵魂家族,有了你我就还能相信灵魂整合的那一天,相信那丰盛的完美,相信我的纳尔齐斯会遇见我的歌尔德蒙//我的黑塞居然也有被拍成电视剧的一天,天啊。。。兴奋又不敢想象怎样才能表现出黑塞那诗一般的精神追求

    20分钟前
  • 漩式焰
  • 力荐
  • 一流小说往往只能改出三流电影。。。电影完全表现不出黑塞深邃的思想,变成个普通的故事了。

    21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较差
  • 终于等到了。也许是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放映厅的观众寥寥无几,刚好让我可以没有任何顾忌地沉浸。肯定会有吹毛求疵的人或者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影评人对电影的节奏或者情节的处理指指点点。但这并不妨碍我被打动。欣赏这件事本就有主观客观之分。不能说两位主演的表现有多么亮眼,但能够让人相信纳尔其斯与歌尔德蒙真的就是那样地存在过已经足够。为了不让影迷冒新冠的险,Sabin取消了原定3月13日在哈根市的见面会。电视采访中他表示,虽然影片受到疫情冲击,整个剧组两年的努力如此惨淡让他心里流血,但他更担心的是那些受疫情影响的自由职业演员们。他对我说,能够在电影院中欣赏到总部电影,我还是幸运的。语气中的无奈……不知道该怎样安慰才好。

    23分钟前
  • 楼少
  • 推荐
  • 歌尔德蒙的一生实在太精彩了,以至于没人能理解纳尔齐斯。

    25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 歌尔德蒙……让我今天告诉你吧,我是多么地爱你,你对于我一直有多么宝贵,由于你,我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啊!这在你不会很有意义;你对爱情已司空见惯,已让许多女人宠爱和娇惯过。可对我却不同;我的一生缺乏爱,缺乏这最美好的东西。……要是我终究还是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就得归功于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无法衡量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沙漠中的甘泉,荒原里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还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到达的地方,这完完全全得感谢你。

    2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 除了对两位演员外形没什么意见,也没啥亮点了,老修士纵火焚烧祭坛像并且行凶害人的情节出离了,即使以同人标准也觉得这样改编太过分了,高大上的纳尔齐斯比沦为歌尔德蒙背景板更糟糕的是,他的爱被狭隘成了禁忌之爱,欲爱不能从而饱受痛苦折磨……纳歌太同人化处理了而且是平庸的同人。

    33分钟前
  • Favillae
  • 还行
  • 基本忠实于原著(虽然纳尔奇斯演员与原著带给我的想象不同,且原著中的哲理很难予以画面的诠释)。纳尔奇斯以皮鞭惩罚自身同性情欲的一幕让我想起《海》。与这一幕画面平行进行的歌尔德蒙与妓女交欢又让我想起《阿里格尔》。两位男主是两个人,也是人的两种矛盾与极限,两种不完整,至高的永恒与丰饶的生命,永远不可能同时抵达。 历经千回百转的歌尔德蒙最终死在了纳尔奇斯怀里。影像化改编有一种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界限的诗性之美。

    35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 黑塞的原著委实很难被影像化,大量深沉的思辨与内心无穷的自我追问辩驳,若代之以密集台词交锋,对观众而言势必冗余无味。电影在保留原著整体故事轮廓的同时,以更显性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情节的曲折与悲欢的跌宕,演绎方式也偏于现代化,辅之以契合原著中具有怀乡气息的美丽田园风光与若有若无的同性暧昧情愫,较好糅合了还原原著精神与观赏可看性的诉求。明确时间线,对原著部分细节有过整合与更改,结尾改编是最大败笔。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 Sabin党根本躲不过

    45分钟前
  • ONAR
  • 推荐
  • 孩子长得太帅了,走哪都被扑倒..

    50分钟前
  • 费纸姬
  • 还行
  • 影20270:改变原作的时间线,成为了一个雕刻家成长的全新故事,还有耶罗尼米斯·博斯的油画嫁接,在雕刻初现那一刻,艺术来源于生活,甚至想到了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祭坛》。不过电影终究有些流水。纳尔齐斯存在感太弱。

    53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 和原著完全不对味儿

    57分钟前
  • Maple·C
  • 还行
  • 这剧情真是改得放飞自我,连时间线都飞了,飞得连原著里重逢的震撼都飞得烟消云散。编剧和导演楞是把一盘三鲜馅饺子变成了魔鬼辣椒馅饺子,全程辣得人喘不过气儿来……大家还是去看原著吧~

    1小时前
  • 索南夏因
  • 还行
  • “我走遍世界每个角落,经历过许多善恶,看过恐怖与死亡,见到许多美景,在人生的的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久不衰的只有一样东西,艺术品,它们化无常为永恒。”以为是大闷片,没想到意外的好看,削弱原作本身的哲学性,戏剧感也更浓。不过明明是受规训的艺术家血泪成长,却透着一股基味,重在歌尔德蒙,经历一半受难一半自省,与纳尔齐斯开始得潦草,结束也唐突,几段极具德国风情的民间群像和致幻场景不错。

    1小时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 纪念我久违六个月后重新踏入影院兼人生中第一次参加上影节!歌尔德蒙的悲歌与纳尔齐斯的圣歌,两个属于彼此的纯洁灵魂相互萦绕触动。音效震撼,景色旖旎,今年两度在大银幕看傻宾,小纳尔齐斯水灵帅气,Jannis Niewöhner哥哥贡献大量全裸胴体!!!中年扮相简直酷似湖南哥和维京风的Travis Fimmel!为什么这么多女人都喜欢歌尔德蒙?“青梅竹马”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一开始便满露基情……“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德国男演员三大宝:裸体扮基佬扮纳粹。看到黑死病横行,人们头戴鸟嘴防毒面具那段差点哭出来,太有临场感了。[四星半]

    1小时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1小时前
  • 劲歌王子小猫咪
  • 很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