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uren Redniss所著小说《Marie &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聚焦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夫妻对科学的探索和两人之间的关系。
裴淳华主演的这部《放射性物质》,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却断断续续用了将近半个月才看完,观影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牛逼的女人值得比这更牛逼的电影。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如此关注,是因为居里夫人可以说是我儿时的偶像之一。我这人小时候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那么一点虚无虚荣的科学家情怀,但真正让我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缘自一本叫做《画说数理化》的书。(以下开始吹水……)
这本书是我八岁的时候父亲买给我的,是一本科学启蒙读物,用章回故事和精美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古今中外数十位科学伟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每一章都会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唯独三位科学家用了两章才讲完,分别是牛顿、爱因斯坦,和电影《放射性物质》的主人公居里夫人。
我甚至至今还记得书中有关居里夫人那两章的标题,分别是“奇女子,异国他乡求真理;好伴侣,濡沫相依攻难关”和“愿将事业作爱子,却看名利如浮云”。(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三国演义》?话说小时候标题好几个字都不认识,一个个查了字典反而现在还记得……)
彼时我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并不是因为懂得镭元素的发现有多么伟大,也不是因为她是书中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而是因为书中对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过程的描写细腻,令人动容。
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的方法十分原始且“变态”,就一个字——“煮”。她需要将数以吨计的沥青不断地加热、搅拌、重结晶来提取目标产物,这个过程不仅极耗体力,还会吸入大量沥青沸腾时释放出的刺激性气体,这个过程不仅极其漫长,且当时的居里夫人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成功。
看着书中居里夫人坚实的身影在一桶又一桶的沥青中俯仰穿梭,即使是年幼的我也被那份对真理强大的渴望和无限的热情所深深感染。(吹水完毕…)
当然,长大后自然知道居里夫人是真的牛,她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推动了现代物理和化学的发展,她是两获诺奖第一人,且大多数人认为诺贝尔奖成就了居里夫人的长久美名,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成就了诺贝尔奖,在她之前,诺奖的影响力并非今日这般举世闻名。
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执着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积极的实干家。一战时期,她停止了科研工作,和女儿一起建立了军用放射中心,利用X光为伤员诊疗,并制造出含有放射性气体的“空心针”来为伤员消毒,作出了巨大的人道主义贡献。
而在此之前,居里夫人早已曾欲捐出自己的诺贝尔奖章来支援前线,也本着科学无国界的态度放弃了镭元素的相关专利。要知道放射性元素所主导的新型化工产业,可以为居里夫人带来无数财富,而她本人一生中曾多次遭遇科研经费短缺的窘境。
居里夫人的挚友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大概是世上唯一不为名利腐蚀的人。
以上啰嗦,除了爱因斯坦这句话,几乎所有我提到的内容,都在电影《放射性元素》中出现了,可见这部电影的诚意和野心,但我为什么仍觉得这部电影配不上居里夫人呢?
事实上我一直纳闷如居里夫人这般传奇人物,为何刻画她的影视作品如此之少?
最早了解到的是1943年的《Madame Curie》,导演是执导过《魂断蓝桥》的茂文·勒鲁瓦,这部黑白电影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片中对于居里夫妇的科学研究刻画得很细致,以至于不少观众看着感觉像纪录片。
到2016年,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与法国、德国一起合拍了一部《Marie Curie》,但这部作品似乎把兴趣放在了居里夫人的私生活上,也就是她在寡居之后和亡夫的学生郎之万之间的那段不伦恋情,根本没能全面地看待居里夫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人们从来都热爱在伟人身上挑毛病,尤其是情感生活上那些说不清的纠纷,就像看过美剧《天才》后,鲜少有人感叹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专注和激情,而更多是强烈谴责爱因斯坦这个大渣男(虽然他确实…)。
再看这部《放射性物质》,它谈到了居里夫妇对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但对于居里夫人艰辛的研究历程,几乎只是一首BGM的时间就匆匆略过了,且实验室道具的摆放实在是不走心,化学专业的我真的没眼看;
它谈到了居里夫妇的爱情,但很显然皮埃尔·居里在这部电影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负责提供仪器设备顺带帮忙领奖的工具人;
它谈到了居里夫人对当时法国学界乃至于整个传统社会的冲击,女性在科学领域大放异彩多么鼓舞人心,但对于居里夫人略显骄傲偏执的性格设定,使得影片在女权主义层面少了很多对话和探讨的空间;
它也谈到居里夫人和郎之万的情感纠纷,但没头没尾,画蛇添足,它甚至让本来对通灵术嗤之以鼻的居里夫人,在丈夫离世后转而求助于江湖卖艺的神婆,讲真咱就没有别的办法来表达夫妻情深吗……
更别说广岛原子弹、切尔诺贝利这些历史事件,虽然都和放射性元素有关,但和居里夫人的人生故事放到一起,实在难以形成立意上的互文,除了让影片本就颠三倒四的叙事节奏更加凌乱之外毫无用处。
所以整部电影通篇看下来,可谓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处处隔靴搔痒,没有一处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妙笔。
《放射性物质》的导演玛嘉·莎塔琵是一位很出色的女性导演,她于2007年制作的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女性视角之下的深藏民族情感和政治思考的佳作。虽然《放射性物质》是由小说《Marie &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所改编的,但不得不说导演对居里夫人这位科学家的理解稍嫌不足也是事实。
最后,我开篇“牛逼的女人值得更牛的电影”一语,也不仅仅是为居里夫人“鸣不平”,同时也是对电影主演裴淳华稍感遗憾。
抛开影片本身的杂乱无章,裴淳华塑造的居里夫人是一位个性十足的奇女子,无论是在学术观点上的寸土必争,还是在知识产权上的慷慨洒脱,无论是和丈夫之间的点滴柔情,还是钻牛角尖时的针锋相对,都让《放射性物质》中的居里夫人真正地从文献资料的画像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一个观众能够触摸到的真实人物,裴淳华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如果这部电影本身质量上乘的话,相信至少能够为她带来一个影后提名了。
各方面都比较糟糕的一部电影 😯
导演方面 — 居里夫妻二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白天或者夜晚的街道上急匆匆地走来走去,看得时候只想问一句他俩的脚能不能歇一歇,不嫌累噢?仿佛就是导演不知道剧情该怎么进行到下一部分了,得,让他俩到街上走走吧 😒 同时街景(主要是夜间部分)的studio look感太重,假到不能再假,另外街道上的群演也是很敷衍了...
剪辑方面 — 穿插的放射性物质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的和居里的剧情主线缺乏足够的衔接度,几段片段出现得很突兀
表演方面 — Pike的居里夫人一旦有情绪波动就是歇斯底里的状态,将一个终生献身科学,坚毅执着,对真理有无限探求的科学家塑造得仿佛一个躁郁症患者 😟 Riley对居里先生的诠释和他在《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里对Mr. Darcy诠释是一个模式,可放在不同的故事背景及人物关系里,角色的讨喜程度实在是打了极大折扣
仅有的可称赞之处就是电影没有过多纠结于女性投身科研这个讨巧但小家子气的话题,而且还让居里夫人向女儿挑明指出经费和资源才是她艰难行走在科研之路上时真正在意的掣肘 — 这一处可说是整部电影最具格局的片段
居里夫人是一位科研工作硕果累累的科学家,“科学家”这个身份不需要用“女”字作修饰来彰显她的伟大和不易 🙇 希望过几年可以有一个有宏阔格局也有强大执行力的女导演再导一部居里夫人相关的电影,不然真的对不起这位传奇伟大的科学家
放射性物质的两面性,人在社会也具有两面性。 丈夫去世后,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状态。直到保罗·朗之万——另一颗伟大而聪颖的头脑,介入了她的生活。朗之万是热爱玛丽·居里的——当然,他的离婚失败了。同时他还愚蠢地让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他的情书,这些情书最终被公布给了报社。玛丽·居里在45岁的这年,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女主角的老妈死在医院,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女主角再也不敢去医院。女主角是一位女科学家,她希望有自己的实验室。但是上头不批准!还好女主角结识了男主角,他愿意提供自己的实验室和她共同使用。
在一起工作日久生情,女主角就嫁给了男主角。因为他们共同发现了新的元素,所以获奖了。但可惜的是只有男主角一个人去领奖。女主角为男主角生下两个女儿,但是女主角现在很不爽。她觉得研究就是一起研究,但是领奖自己却没份。男主角获奖后没过几年就出车祸离世了。
大魔王趁虚而入,女主角甚至把大魔王带回家过夜。男主角尸骨未寒,大魔王又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私情被大魔王老婆拿到了实锤。上了热搜刊登在报纸上。群情激愤纷纷取关,粉转路一生黑这些人把女主角骂得狗血淋头。大魔王此时选择回归家庭,同女主角划清了界限。
同时女主角又一次获奖了,她以男主角未亡人的身份去领奖。本来底下的观众都不肯站起来鼓掌,但是因为有一群女性观众率先起立鼓掌,其他人再也坐不住了只好也站了起来。女主角后来又向上面申请了一些救护车,救助那些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女主角的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人类也理所当然的会把这些科技用于战争造成了生灵涂炭。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当你成功的时候人们送给你的都是仰慕和赞美。当你出事了之后,人们又会把你打倒将你骂得狗血淋头。他们不会记得你获得了30多次的金牌,只会记得你那两次的退赛。
放射性物质是当今社会最关注内容,科学家的素质科学家的优秀 1、追求真理的精神。 2、具备科学家的职业素养。 3、有锲而不舍,刻苦努力,极具 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勇往直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苦心研究,勤奋努力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邓稼先妻侄许进和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分别讲述了两位科学巨匠克服万难、为国奉献的动人事迹。支队助理工程师程都感慨:“先贤已去,精神永存。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赤胆忠诚的品质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玛嘉·莎塔琵的传记电影讲述了天才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镭的。
当全世界每天早上醒来等待来自实验室的好消息时,科学的原始兴奋激发了《放射性物质》的灵感,这是一部关于玛丽·居里的传记电影。影片的元素反复无常——罗莎蒙德·派克的精彩表演,一种讲故事的风格,暗示你在片尾字幕处会拿到一张试卷。1934年接近尾声时,我们从一个戴着太阳镜的虚弱但坚定的人物开始。“这是居里夫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这种字面上的介绍。
导演是玛嘉·莎塔琵,她之前的作品包括《波斯波利斯》,像改编自漫画小说的《放射性物质》一样。在那里,电影仍然是动画的。在这里,有血有肉的演员被鼓励像在演讲厅中一样说话。
对话断断续续,就像步枪开火一样。“我对所有与主流观点相冲突的科学感兴趣”被当作闲聊。然而,闪回到大约1893年的巴黎,这种奇怪的、滴答滴答的节奏让人想起了女主角的本质,她对激进科学的热情会让她的生活变得复杂,即使她不是一个女人,也不是波兰人,因为在那个时代和地方,这两者都会招来各种质疑。
银幕上的物理原理就像电影里的作家敲打字机,直到几秒钟后出现杰作。
在这里,烧瓶间的咕哝声里诞生了——镭。无论电影多么僵硬,那一刻都在歌唱,实验室突然充满了神奇的绿光,这将成为美好年代的祝酒词。在巴黎人开始生病之前,它被添加到口红和止咳糖浆中。
如何描绘一个如此残酷的“双刃剑”奇迹,它给了世界x光和埃诺拉·盖伊。在《放射性元素》中,另一个对这个超前时代的女人的触动是,在她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之前,她穿梭着去见证切尔诺贝利——在那里,就像在现实中一样,她带着她的发明开车去救那些被锯骨的士兵。
尽管电影中存在种种缺陷,但派克饰演的居里夫人是不可磨灭的,她是一个被不可预见的后果困扰的天才。
给裴小姐一个最佳女主角提名不过分吧?
TIFF P&I 爱了爱了 塑造出的居里夫人形象还真挺符合我的想象 摄影美学和配乐都能把颗粒的放射感和前沿科学的未来感给传递出来了 除了有些台词意图太明显外 希望有好票房
万用辐射家庭日常品,通灵会信仰之必要,移民寡妇名流寻欢所遭受媒体社会世俗之歧视,还有时不时超现实穿越科学双刃剑造就的未来景象;手法挺花哨,成品很无趣,导演以前明明用自我经历改编创作过伊朗政教合一前后女性视觉的优秀作品,塑造这位百年前女科学家却充满了各种俗不可耐的刻板印象,居然能把原子弹和切尔诺贝利的锅都扣在居里夫人脑袋上,感觉造就偏见的知识壁垒要远远高于性别壁垒
裴淳华女士放佛都没走入歧途,与劳模一样。个人能力出色,表演细腻。但也都是一水儿的大女主,坚韧的女性。演来演去无区别无突破。
女geek的传奇一生。chernobyl又乱入了。
居里夫人和丈夫一起探索科学前沿的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一个重点。皮埃尔·居里死后对居里夫人的打击还是挺大的,她经历了一段彷徨无助的时光。一战期间,她和女儿一起用X光机在前线帮助了很多受伤的士兵。问题在于,居里夫人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事怎么也应该提一下吧,毕竟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第一人。另外,导演可能对化学也不太了解,居里夫妇俩做试验得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本应是这部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但导演加快了这部分的进度配合着一首BGM就过掉了……第三,电影穿插着很多段其他时空关于放射性元素的故事,广岛原子弹,癌症的放射性疗法等等,导演应该是想表达放射性物质本身没有对错,主要还是看怎么利用这个意思,但笔墨过多,让我产生了主角不是居里夫人的感觉。最后居里夫人当年提纯获得的氯化镭只有微量,不是电影里这样的一小瓶。
2.5 | 导演想要表达得太多,以至剧情混乱,画面生硬得不和谐。人物传记类电影还是欣赏只单纯描述这个人一段时期、一件重要的事情。
头重脚轻,独自研究-相知-相爱-合作的前半段更加紧凑而有凝固力,后面又是走马观花的讲完居里夫人一生,始终觉得淳华值得更多更好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上也值得更好的剧本。广岛核爆-切尔诺贝利的视点切入有对科学更加纵深的讨论,但作为传记片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感的抽离。
玛利亚居里,You changed the world. 但这好像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们想看到的那种剧情。O(∩_∩)O
再一次,好角色和好演员碰上了庸剧本。
就这?最大的篇幅给了和朗之万的婚外情,还穿插了跑题的广岛核弹和美国治癌。导演倒也是很想讲女权,但是诺贝尔颁奖礼上女性带头起立鼓掌也太做作了(如果不是事实的话)。可惜了这些女演员,每一个我都挺喜欢的。居里夫人本人绝对tough fighter。
居里夫人是两届诺贝尔得主,一个多么传奇的女性人物。按理来说,拍出来的电影应该会非常不错。但可惜的就是导演把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了平庸的流水账电影。没有任何惊喜。
这部评分建议8.0
淳华真的很稳,上乘的角色驾驭能力稳住了人物的整个脉络,但导演为了适应时下话题,讨论女性主义和科研的伦理等议题,进行了未来闪现和一些意识流的场景表达,展现得太花哨了一些,和主线剧情也不太融合,很难让人有深层共感,让全片作为人物传记包袱很重,有点可惜
等待了1个小时24分50秒后,终于等来了安雅。剧情总体来说非常平庸,导演似乎想用一些未来的片段来说明放射性物质的的利害两面,然而无论是核弹还是切尔诺贝利,其实和居里相关性没有那么高,而且全片还是不乏打拳的嫌疑。
3.5星。以为是妮可。
中规中矩
主線拍的很文藝我很喜歡,但突然穿插一些未來科技發展的閃回畫面實在是太糟了,完全打亂主線的節奏和氣氛的古典感。但是瑪麗真酷啊!無懼種族歧視和厭女的社會,放到現在還是很前衛,太愛了!Rosamund Pike也演的很好,加一星吧(另外原來居里夫婦跟跳舞的Loïe Fuller有交集啊,真是神奇
传记片向来难出彩,尤其还是传统配方:把居里夫人的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打散开,再组合穿插,过去现在未来,交互剪辑。伟大头脑带来的荣光与痛苦做引,站在丈夫身后的失落,家庭的琐碎,面对人性的执着善良都在,看起来拍得很努力,但还是没有主线,走马灯式的回望免不了变流水账,保险又无趣,很难让人有更深的震颤(超现实表达尤其无语)。好在裴淳华的表演很加分,姐是真厉害,年轻时热情聪明,年老回忆时沉重,演起来却轻盈,剧本拖后腿太可惜。
伊朗女导演拍摄的科学家居里夫妇的传记片,女演员很精彩地再现了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性格和情感。但编导将科学发明之后,一个世纪来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各种灾难过多地穿插在主叙事之中,图解科学发明的正负使用,占用了过多篇幅,消弱了对主人公传记刻画的丰满度。摄影、美术还原时代气质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