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雄心勃勃,追名逐利不容有失。身为管理顾问,她负责协助不同公司进行架构重组,可是她自己的人生,又如何重组?总是忙于工作、到不同城市出差、跟客户共晋晚餐、上健身室,事业型女性的亮丽外表下,是深深隐藏的秘密:姊姊罹患精神病,有自毁倾向及被害妄想。罗拉老是收到姊姊求助电话,井然有序的生活开始失控。玛莉克鲁泽把女强人故事混合心理悬疑及惊栗元素,揭示正常与失常的一线之隔。入选柏林影展竞赛单元。
这部出自奥地利女导演玛丽·克鲁泽(Marie Kreutzer)的作品算是女性职场题材的一种变奏。导演利用心理惊悚类型来给这个题材增添不少新鲜感,尤其是前半段装神弄鬼的情节,充斥着不可靠叙述者、幻觉,以及声音剪辑等惊悚类型片常见的手法。正当观众误以为画面上全是精神分裂的女主角幻想出姐姐的情节,结果在后半段反转过来,完全走回正轨。这个故事描写一位单身女强人在职场上拼搏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难题,一边要应付繁重工作与晋升压力,另一边要隐瞒同事自己有一个精神病的姐姐,还有就是她与女上司之间的隐秘同性关系。即使是单身女性也无法心无旁骛地在职场上全力拼搏,仍然要受困于亲情和爱情的羁绊而难以抽身。这种关于女性在亲情与职场间周旋的情节难免不让人联想到2016年那部《托尼·厄德曼》。
不过这部作品隐约像是在探讨男女两性不平等的话题,而剧本里也安排了男同事与女主角竞争的一条副线。然而即便如此,在我看来影片要表达与呈现的重点并不突出,究竟是家族遗传的精神病,还是职场上的压力导致女主角一系列的心理幻觉,剧本里没有明确的答案。导演刻画了当代欧洲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一位单身职业女性形象,她愿意牺牲身体健康,承受亲情与爱情的困扰,而最终换来的是否幸福?影片结尾也似乎是给人模棱两可的态度。
片尾女主达到了晋升的目标,同时失去了精神病自杀的亲姐姐。悲伤过后,她恢复以往的生活,她多了的是什么呢?很明显是恐惧。
本片也在刻板印象着职场女性精英的印象,勤奋、克制、压抑、冷漠无情,捉摸不定。想到的电影还有美国的<斯隆女士>,德国的<托尼 厄德曼>。
还值得一说的是,导演给片子叙事的调调是惊悚片定位,有点儿值得玩味,因为很可能,如果还有续集精英女性变杀人狂也是相当有可能性的。
片中提到药物滥用的问题,不仅精神病人会滥用药物,女主的上司兼情人也是满包的各种药,不禁想起南非老外ex漫不经心地说西方吸毒特正常,而她也曾滥用药物,这都是有报应的啊。惨死了。
女性的困境、現代人的困境,拍的冷酷寫實。身邊有精神/人格障礙的親友,真的很辛苦。
床上的罗拉。
3.5 看看人欧影女导,sigh
一幅很成熟也很完整的女性肖像画,所有的画面和重心都交给了主人公:那些在职场、爱情和家庭生活下不断被挤压的生存空间,值得唤起注意的精神健康还有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时而是“何苦为难这个女人”的哀叹,时而是想向所有讥笑和轻视发动战争的愤怒,Lola在整部片子的旅程坎坷却又残酷得真实。但是仅由她一人的遭遇,来概括看似所有的问题,会明显感觉到电影的“过载”;到最后会觉得不再贴近,而只是流于展示。感觉和《系统破坏者》有着很相似的问题,但至少让人更正视从中试图涉及的话题。
今年女导演多,相应也更关注当代女性议题了,比如这部就刻画了一个在私生活和职场间艰难平衡的独立女强人形象。女主每天健身身材管理严格,空中飞人,永远穿规范正装,工作出类拔萃的同时也受男性挑逗和排挤,跟同样美丽干练的女上司是地下伴侣。她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姐姐,她们是一对孤儿,女主不得不从高强度会计师工作中频繁抽身,渐渐把自己也搞得四分五裂,出现幻觉。精彩的是,影片将幻觉拍得很实(信件、电话等),在层层精神压迫下,更添一丝悬疑和心理惊悚味道,是很有张力的剧情片。
#BATURU女性电影节 真实的“自我”与想象中的“自我”的博弈,怎么能不失序啊,永远没办法杀死真的我。妙的是对爱欲关系的描写是一对Lesbian。靠去性别化的方式挣扎在精英阶层,却在苦苦维系中异化了自我。
密集展示一个当代女性的状态,日常生活和空中飞人式的连续工作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偶尔穿插的健身和片刻偷欢都像是用节奏安排好的,像完成任务一样。支撑这种生活的目标和信念则相对空虚。姐姐这一条线用一种很真实的对照方式引出这种生活的背面或阴影,悬疑的应用模化但现实感很强。只不过最终效果很普通,还是一起流入#当代生活#的大潮中了。
要说给这部电影打标签的话 自然有太多元素看似是为了让这个片子所谓的艺术和政治正确起来 但是我从她身上 切身感受到了一种想要有能力拥有但是又让人害怕的生活 香港的翻译名叫 迷走罗拉 很妙😏
装神弄鬼,简直不敢相信真的就这么平淡无聊。这伪装我差点就信了呵呵。
故事把女性置于一个极端冲突之中,高压的男权工作,私密的同性恋情,亲人的精神疾病,以及日常生活的混乱在努力协调中平衡,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焦虑的生活空间,电影的观感很好的把这种不安感传达出来,观影过程显得格外烦躁,当然也可以说这是过于细腻的呈现,让女主的内心矛盾和虚幻感准确的传达到银幕之外,大概只有当她站在地面上的时候,一切才是真实的
现代都市(职场)人的焦虑与精神病「妄想」,被工作、感情、亲人的压力折磨,焦虑与敏感。
这是我看过的最酷的电影!!!没有之一
导演将所有老生常谈的元素都杂糅进来,家庭困境、心理悬疑、贫富阶级、LGBT,甚至参与对女权的讨论。但所有话题都是泛泛而谈,流于表面,让人不明就里。影片不像是对生活病灶的思索,更像是没有内涵的无病呻吟。
它展现的是一种现代的精神病理状态,风格上则有点像苦大仇深版的《托尼·饿得慢》,情节剧。柏林其实还是很先锋的,一边纠结历史,一边脚下步履不停,很多作品都在讲当代人的事儿,超前一大截。3.5
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唯一一部参展德语片《Der Boden unter den Füßen》以职场女性的中年危机切入,又借了女同性恋+paranoia这两壳子展现少数族群,绝望地让人窒息。非常适合独立女性或者pre-midlife crisis的人品一品……
是我独立翻译的第一步电影哈哈😄
德奥同种,电影气质如是。不算太压抑的故事,伴随荒兮兮地插曲,道尽生活不易。
居然没标记,记得是Friedrichstadt剧院
#2019金马No.4 看片之前粗略浏览豆瓣短评一片唱衰之声,但是看完全片反倒觉得其实细腻贴切。不像简介里描述的那般悬疑,其实还是生活流的,没有刻意去营造出其不意的惊悚感,反倒像躁郁患者的喃喃自语,就像影片头尾处姐姐写的小诗一样。我认为影片对于工作过劳女强人的生活的描写是适当且经过斟酌的,她的不安感最大的来源不仅是姐姐的病情,更大一部分是女性的社会角色这一点,职位晋升的患得患失才是她的心魔。影片中对其爱人兼上司的描摹是神来之笔,观影过程中我在预设这些相处会不会都是主人公的臆想,因为是悬疑题材,后来发现相处是真的相处,但若即若离也是真的若即若离,这种与他人关系距离难以把握的不安感才是女主的心结。PS:和《托尼·厄德曼》并置讨论,一部是将父女隔阂用吉利服的拥抱融化,一部是将姐妹病症用鬼魅来电相连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女导演+拉拉题材,柏林最正确的选择。在商战或者办公室政治题材中间掺入情欲和精分两大题材是个比较有趣的选择,剧作讲究,尤其是并没有按套路给影片中的神秘电话一个确切的解释:究竟是太过孤独(母亲早逝,女主姐姐精神病入院后她就成了孤儿,一直生活在寄养家庭),还是工作压力太大,还是女主本身家族精神病史让她也有了精分症状?即便长对话比较多,仍然堪称非常稳重又不乏味的调度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