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暗物质

    剧情片美国2007

    主演:刘烨  梅丽尔·斯特里普  艾丹·奎因  钱熠  

    导演:陈士争

    猜你喜欢

     剧照

    暗物质 剧照 NO.1暗物质 剧照 NO.2暗物质 剧照 NO.3暗物质 剧照 NO.4暗物质 剧照 NO.5暗物质 剧照 NO.6暗物质 剧照 NO.13暗物质 剧照 NO.14暗物质 剧照 NO.15暗物质 剧照 NO.16暗物质 剧照 NO.17暗物质 剧照 NO.18暗物质 剧照 NO.19暗物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5

    详细剧情

      物理专业研究生刘星(刘烨 饰)远赴美国某州立大学深造,在校期间,他师从著名教授雅各布•瑞瑟(Aidan Quinn 饰)。他的勤奋和出众才华很快在同侪中脱颖而出,并深得瑞瑟教授的信任和赏识。在众多课题中,刘星独对暗物质倾心着迷,他将自己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却未料到他所得出的理论与导师经典的瑞瑟模式相冲突。
      刘星关于暗物质的论文博得一片好评,然而醉心研究的他忽略了校园政治的存在,他的答辩未获通过。极度抑郁和愤慨之下,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本片根据卢刚事件改编,并荣获2007年圣丹斯电影节阿尔弗莱德•斯隆奖和2007年亚美电影节最佳故事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暗物质:卢刚之后,赵承熙之前,看不见的那个阴暗面

    13岁的“约翰”向继父照片上狠刺着飞镖,愤愤地说着:“我恨他。一定要杀死迪克!”;高中生约翰在一家赌场玩老虎机时,咒骂数学老师:“我想杀死他,你永远无法摆脱这个布朗斯通”。这两个故事在它们的创作者那自大又包含不安全感的情绪下一点点挤出,最终两个约翰合力将他们的制造者推上了屠杀的舞台,2007年4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将压迫制造者脑海的那个“You”干掉。

    可以想象,好莱坞的某个编剧正一边悲天悯人、一边盘算着稿费将赵承熙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悲剧变成银幕语言,编剧心中一定存有对凶手行为认识上的矛盾以及创作中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矛盾。

    而当华裔戏剧导演陈士争在2006年创作关于另一名杀人凶手——卢刚的电影故事时,他心中或许并不存在这么多的矛盾情绪。一方面,这个15年前因在艾荷华大学枪杀导师和师弟共四人并随后自杀的卢刚,早已被媒体和学者讨论多年,几乎以自私和狭隘的性格被盖棺定论;另一方面,卢刚与导演陈士争曾是多年的哥们,导演对他的成长历程自然更有认识。于是,陈士争以物理系高材生卢刚的研究课题“暗物质”作为电影名,想说出自己眼中的卢刚,他不是至少并不仅仅是被盖棺定论的那么简单。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屠杀悲剧上眼前,《暗物质》就小范围地在全美放映,并赢得一个2007年圣丹斯电影节科技大奖,再加上弗州屠杀案主角赵承熙与16年前的卢刚同为亚裔,时间和人物的双重原因,让4月的这次悲剧让人联想相关电影时,更多想到刘烨主演的《暗物质》,而不是比它名声大很多的关于另一次校园屠杀的《大象》。

    相比将自己彻底封闭起的韩国人赵承熙,同样在美读书的卢刚那现实生活显得要正常得多。他和十多年前在美求学的那批真正的中国精英们扎堆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搞科研、偷接邻居的电视信号、看AV、抢教区的免费自助餐吃,苦中作乐是他们共同的生活趣味;他比内向的赵承熙要开朗得多,去导师家过派对生活、教热爱中国文化的校董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唱中文歌、喝乌龙茶、讲“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绕口令,甚至勇敢追求校外的美国妞;他的研究才能更是被导师大为赞美,以至于在导师间关于早期宇宙学的激烈学术答辩时挽救了导师的论题。这样看来,卢刚身上完全不存在压迫赵承熙内心的那个假想敌“You”,于是他最后的虐杀行为不是精神病专家刘锡伟分析的那种“疯劫”,卢刚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杀了谁:不给他毕业论文通过的导师以及那个按导师设计路线走下去并获认可的师弟,这也是当年的媒体普遍认为卢刚不过是压力爆破的失败者的原因。

    但陈士争却意见不同,“对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卢刚是英雄。这些学生为了适应现实,不惜将美国梦变小。但卢刚不肯妥协,他的幻想,成了他生命的血液,幻想破灭时,他也随之消亡。”于是,在陈士争的《暗物质》里,卢刚的内心被自己所投入研究的“暗物质”完全占据,在他以数学为工具观察的宇宙空间里,暗物质占了99%,这个庞大的比例更膨胀起其良性的研究欲望以及恶性的不容被否定的自大情绪。刘烨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留学生那谨慎又固执的性格,他从不敢对导师直呼其名,永远要加上那个”professor”的称谓;他遵从中国传统师道,担心超越导师;他的每一封家书伴随着班卓琴乡谣版的《念故乡》,告诉父母在美国一切都好,自己很开心。另一方面,在面对“暗物质”膨胀的研究欲望时,他像足了文化认识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学生,固执地追求,结果没想到这里一样有校园政治:导师隐瞒了答辩程序,造成他只出模拟而无结果的论文失败,而最不愿在学术上冒险的师弟却获得了承认。

    除了科研梦想惨遭破灭,对于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来说,光宗耀祖梦想的破灭也是致命的。电影以土、金、水、木、火为题,将电影随卢刚情绪变化划分成了五段,抵美时的兴奋与刻苦、初获认可时的喜悦、社交生活带来的愉悦、答辩失败的沮丧、离美前情绪抑郁的爆发,每个段落的开头都伴随着一封家书,家书的调子只有一个:我在美国挺好的,等着接爸妈过来。影片以平行蒙太奇带出震撼的结尾,在舒伯特《爱情小夜曲》的配乐中,卢刚收拾好行囊,将积蓄寄给父母,向正在评奖优秀论文的礼堂平静地走去。这边,刚被卢刚抹上手霜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意识到不对劲,向着校园奔去,那边,在工厂上班的卢刚母亲感应到儿子的讯息,骑着自行车向家里狂奔去。催命的电话铃声也催泪般地响彻,终于,出大事了。

    陈士争当然不能漠视屠杀行为般地将故事描绘成“宁为玉碎的学生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但他成功地揭示了不同于简单认识上的卢刚心路历程,就像卢刚在师生联谊会上把干杯叫做“Up the bottom”,陈士争从上到下颠倒了我们的简单臆想,杯底剩下的是5个早逝生命的鲜血遗迹,卢刚也是受害者之一,罪魁祸首是沟通的障碍。16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摆放着纪念33位屠杀受害者的花岗岩,赵承熙也在其中,同时大量的舆论报道和评论也更加冷静而客观,试图透析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于是,我们可以相信,未来关于赵承熙的那部《You!》也会是深刻而多样性的。

     2 ) 与电影有关无关的其他

       这部电影,我是跳着完的。
        
        看着最开始刘烨对于新生活的憧憬,在他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中国的留学生在课堂上永远是最沉闷的,对于教授中国的留学生永远是最客气的。就像在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我们常常会在和同学的聊天里提到,在中国学生都不敢chanllenge teacher!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敬老师,老师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需要仰头看的!
        
        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最常挂在嘴边的单词是,yes,thank you,还有excuse me.磕磕巴巴的靠几个关键字和美国人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在说中文的时候零星的夹杂着英语单词,尽管此时你的英语还是很不流利。
         
        在最开始那段时间,我们会被邀请进教会学习的英语,吃免费的食物。我们会贪小便宜。看着满街飞驰的高级车,我们会心生嫉妒,我们会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卢刚杀人案,是一个近乎二十年前的一个案件,要不是这部影片,这仅是一个早已被人遗忘的事情。中国的留学热潮从那时起已经进入20个年头。可是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似乎所有的留学生身上都有相似的经历。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希望拿到H1-B签证,希望得到绿卡,希望没有辜负父母的培养,希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我又看了一遍卢刚的案例,我想反抗不一定就是不幸。在很多华人都纷纷谴责卢刚的时候,我在内心里理解他,也替他感到解脱。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没资格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在美国的这些留学生都有很单纯的想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一个歇脚的地方。可是这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有的人来了十几年也还是租住公寓,有些人奋斗了半辈子了,还是没有那到绿卡。很多人找不到工作,黯然回国。

        
       在美国为了维持合法身份,我们过得小心翼翼,胆胆怯怯。我们要遵守很多苛刻的规定,例如毕业90天内必须找到工作。我们不敢轻易回家,生怕回去就再也回不来。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把一个人逼进了死胡同!为了昂贵的生活费和学费,许多曾经是国内的骄子们,必须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百般算计的过日子,看着价格总是条件反射的乘以7。

       无数个不眠之夜通过了GRE,TOEFL,完成了申请,拿到了为数不多的签证。我们掩埋了自己寂寞与不得志,在一条看似没有未来的倔强的前行。越走就越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越走就越发现美国梦没那么简单!
       

        在这些留学生中,并不是每个人最后都能变成张朝阳,周彦宏,曾子墨和徐小平。
       
        我看到网上有人分析卢刚是AB型血所以有潜在的杀人动机。纯属狗屁逻辑。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是不分你什么血型什么星座的。他无非是想找到一个工作这么简单,可是前行的路上却遭到百般阻拦。

        卢刚是北大的。这就让我想起来,一个星期前,就是在硅谷这里一个华人工程师因为被解雇枪杀了办公室3名同事。那个公司就在我坐公车常常路过的地方。这个叫吴京华的47岁的男子是来自清华的。最大的孩子只有六岁。在硅谷这个弹丸之地,随便找一个华人可能都是来自北大或是清华的。
     
         当国内的同学都婚姻美满,收入稳定的时候,我们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有人说这是你们自找的,是的,这是我们自找的,所以我们更要混出个样子来。在这里,我们无亲无故,不能用父母的人情,托门子找关系。这是一个只相信实力而没有人情的国家。当国内的同学都已经是是处长部长以上的级别,在这里我们只能还是一个IT民工!
        
        这是写给所有留学生也是写给我自己的,我想说我对你们的坚强与执着感到骄傲。

        我们要用更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未来!
        

       

     3 ) 时空错位,恶俗嫁接

    本片根据1991年留美学生卢刚事件改编,我也正是由于其「真实事件改编」的性质去搜寻观看这部电影的。看罢,我只能劝谏后来人,这根本是毫无意义的烂作。此外,千万远离执掌本片的那位华裔美籍戏剧导演——陈士争,因为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溢满了对中国文化的恶意贬低。

    影片于2006年5至7月间在美国犹他州拍摄,想讲述的故事年代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故事开始时出现3.5寸软盘和卧式机箱样式的386电脑这种硬件设施,说明确实想用道具来还原当年场景。中国学生的发型显得老土,衣服也都是蓝灰色调,最具标志性的是那一副副顶在中国学生鼻梁上的大黑框眼镜,造型和1991年播映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大致相仿。可是美国人方面呢,却又完全一派当代造型打扮,基本就是2006年的惯常妆容。

    我从没有亲身去过美国,更别提九十年代的美国。但影像可以记录生活,1994年开播的美剧《老友记》连续播出了十年,对比最后一季和第一季的人物造型,便可印证我所言非虚。中国大陆1993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纽约》也是远赴美国取景拍摄,都说明当时的美国人审美观一样显得土里土气,绝非电影《暗物质》中表现的那样现代。

    而最令人费解的是,影片中的留美学生居然在看电视播出苏有朋版的《倚天屠龙记》,间或还夹杂一句李亚鹏版《射雕英雄传》的说话声音。这两部电视剧可都是2003年之后才有的,如何能够一边用着90年代的3.5寸软盘和386电脑,一边却又能看着2003年的电视剧?

    更可气的还在后面,影片中凡是出现刘星家人在中国北京生活的画面时,都要特意套上泛黄色重颗粒滤镜,显然是做旧处理的手法,再和美国生活的写实镜头两者剪辑连接到一起,更凸显中国有多么落后。天哪,原来导演在这里的世界观居然是蒸汽朋克——落后与先进共存,可为什么偏偏只表现出中国的人和物是落后,而美国的却又都先进呢?再看看里面描绘的中国留学生,刻意选取诸多劣迹行为来表现。我不否认这些现象存在,但在人心里自尊与自卑是一体两面,在外在表现势必也同时有尊严和卑贱,为何偏偏只知道表现卑贱,却无视了这些留学生都已经是博士学位的精英身份了呢?

    环顾男主角刘星周围,整间美国实验室里都是中国学生,整个学生宿舍里也都是中国留学生,几乎就连整所大学里也都是中国学生,看不到其它国家和肤色的学生,多么诡异的世界。同宿舍的那几位中国留学生,都是皮肤黝黑,品行趣味尽显低俗,中式英语磕磕巴巴,如果把他们的形象放到任何一部农民工题材作品中都属反面形象,居然还硬说他们是受过十几年中美两地教育的高端人才,这何尝不令我感到愤怒。

    陈士争导演曾在媒体采访时说:“对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卢刚是英雄。这些学生为了适应现实,不惜将美国梦变小。但卢刚不肯妥协,他的幻想,成了他生命的血液,幻想破灭时,他也随之消亡。”从如此片面的角度立论,继而揉合他个人对过往经历的报复,以上这些时空错位,恶俗嫁接以及蓄意的贬低都齐刷刷出现在这样一部争议性话题的电影中了。

    为了更多了解这位导演,我又特意看了他2010年执导拍摄的中国版《歌舞青春》,原本美版洋溢青春欢乐的歌舞剧,到他手中立刻糟践为充满低俗气味杀马特风格神经片,当然他不会忘记加入他喜欢批判的中国式父母教育和无知,足以令两代中国观众作呕,尽是世俗化贬低的满怀恶意都溢出屏幕之外了。

    我在网络上更多了解陈士争导演的过往经历,只能愈发领略这个美籍华人是蓄意对中国文化报复:1963年生于湖南长沙,幼年时在动乱中目睹其母死于非命,其父被下放,自己在湖南人办丧事的场所跟着学唱戏;1987年赴美,修读纽约大学戏剧导演硕士,因为数年后的事件变成美籍华裔;1996年前他以华裔演员的身份混迹于西方剧团不得志,直至1999年他凭借湖南花鼓戏背景和多年美国经历,跟风在林肯艺术中心导演昆曲全本剧目《牡丹亭》,终于引起轩然大波,不仅限于戏剧和戏剧团层面的指责,甚至险些影响当时的中美关系。而后他更是不断改编中国传统名篇,以曲意迎合西方人对东方的猎奇心,杂糅符号化的中国元素,不论是什么题材什么剧种,都要同时用上评弹、京剧、秧歌、杂技和高跷,人物造型都要变得鬼神妖魔一般,在外国人眼中自然显得火爆热闹。

    陈导演离开中国时间太久,也不愿再认真关注中国当代,大概也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只记得把曾经的愤恨都宣泄在作品之中,将恶意泼洒给观众。因他的经历频繁涉及上层建筑问题,我也不愿多谈了,我只能喟叹,正是有陈士争导演之流的存在,东西文化差异的鸿沟只会更为难平,彼此的误解和刻板印象也只会更为严重。最后借用前人的语句赠予美籍华裔陈士争:「丧失文化品格的伪文化的有意制造者」。

    说回《暗物质》这部电影,陈士争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源于一位对中国未来很感兴趣的投资者喜欢这个故事,赞助他独立制片。能邀请到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因为他们刚好做邻居。而关于刘烨的参演,有传闻是被导演骗上贼船,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根据IMDB查到的情况,该片在2007年前十个月里曾拿到美国和欧洲8个小型电影节中参展,迟至2008年4月才在美国包下两三块大银幕公映,共斩获三万美元票房,不知道够不够演员们的盒饭钱。

    观众们对于原型事件的关注,掩盖了电影的毫无诚意。关于原事件,1992年的《华夏文摘》十一月号增刊上曾刊载报告文学作品《万圣悲魂》,作者刘予建是在走访多位当事人亲属及同学整理诸多材料后完成,虽然也有受到受访人写信辩驳,但整体逻辑是可以自洽信实的。

     4 ) 美丽的一刻

    这部片子有我很喜欢的两首曲子 奇异恩果和往事难忘,卢刚的杀人事件N年前就已经震惊中外,我所提的只是电影本身,刘烨所饰演的这个单纯的大男孩。
      他是一个孤傲的人,也是一个内敛的孩子,除了读书,他对人类社会的认知是处于孩童时期的,单纯,任性,也有成年人所没有的善良,直爽。
      父母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他无时无刻都在惦念他的父母,直到最后他将所有积蓄都邮寄给了家里。
       他是一个与爱情无关的游子,他的才华不被赏识,甚至被自己的导师排挤,他来自重工业日益衰落的东北,家境贫寒,环境塑造了这个悲剧。
       当一个人陷于这种无法自拔的绝望中还能做什么,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像上帝。
      当他开枪的一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在血腥之中,他的怒火得到了发泄,在别人的畏惧中他圆满了,圆满是一种美。
      
    吴刚家书
    二姐:
      你好!内附的支票请迅速存入银行。这封信是专门写给你的,故不要让家里的其他人看到,在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已寄了一些东西回去,算是我的遗物。我想你只要跟海关说明,他们会让这些东西进境,就算是我自己带回来的。我最担心的是父母二老,他们年事已高,恐怕受不住这场风波。但我自己是无能为力。这副重担就要落在你肩上了。我恳求你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不息(惜)一切代价。另外,不要花钱为我办葬礼。千万不要跑到美国来搬运尸体回家。最好是让中国大使馆把我的遗体在美国就地火化,只运一些骨灰回去即可。
       牢记:不要让美国这边敲诈钱财。我想我寄回去的钱物足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已)足够报答两位姐姐的抚育。我昨晚给你打完电话后,一个人哭得死去活来,我死活咽不下这口气。你知道我一生来正直不阿,最讨厌溜须拍马的小人和自以为是的赃官。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全家人的风光。你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至少我找到几个贴背的人给我陪葬。我这二十八年来的经历使我看淡了人生,我曾跟几个人说过我想出家修行去。人的生活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在美国虽然吃穿不愁,但上边有大富人,跟他们一比,我还是个穷光蛋。总之,我给我自己出了气,给家里人生计提供了保障。
       我还有何奢望迷恋人世呢?古人云:“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四大目标,我都已尝过,可谓知足矣!我虽然是单身,但女友已有过一些。高中住宿时我就已开始交女朋友,上大学时经常和女孩乘黑溜进二六二医院老家过夜。到美国后,中国的外国的、单身的已婚的、良家女或妓女都有交往。我这人没有恒心,我是见异思
       不管怎么说,我对男女关系已经有些腻烦了,进一步我对我攻了十年之久(四年本科,六年研究生)的物理已经失去兴趣,可说是越走越觉得走进死胡同。物理研究是越来越失望,目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人们按照不同的学校分成几大派,互相攻击对方,大为吹捧自己。无怪有人说“现代物理是自己骗自己”。我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学更实际一些的学科。有什么办法呢?父母自己一窍不通,不能在学业上加以指导,全靠我一个人瞎闯。很多美籍华人物理学者在美国混得不得意,就回到国内一阵时间,吹嘘自己,为祖国贡献。于是中国**也就大肆宣扬,哄年轻人去读纯理科。不过话又说回来,若我当初去读工科,我今天绝对不可能来美国读学位攒美金。父母是没有经济实力送我来美国深造的。本校一些搞应用学科的人,他们父母大多是留过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家里有外汇,可以提供子女考托福、GRE,提供在美的学费和生活费,或他们有海外亲属来借钱。我今天到这一步,已可以说是有父母的过错在内。我信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我一切自己做自己当。另外,最好不要让下一辈得知我的真相,否则对他们的将来不利。永别了,我亲爱的二姐。

     5 ) 被“中国式教育”扭曲的一代人

    抛开卢刚事件不谈,单对于“刘星”这个电影人物来说,塑造得应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像这样的所谓“书呆子”,或者说“模范生”,能最终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电影中无论是用他朋友做对比,还是他父母的那种望子成龙的中国式一般状态、语言……都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看过《美丽心灵》的人都明白,科学这东西,没有一点狂妄和疯癫是绝对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而刘星的所做所为,正出于一个科学家必要的心理准备。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想:如果刘星的导师是纳什的话,他早毕业了。但很可惜,他的导师是一个伪善的小人,所以他更欣赏平庸、虚伪的劳伦斯.冯(一个一出场就令观众恶心的家伙)。我认为本片看似一个美梦粉碎的俗套故事,其实讽刺的并不仅仅是美国,它更是对中国人那套教育体制的完全否认。真正杀死“刘星”的也不是别人,就是他在中国接受的那一套教育方式。

    应试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抹杀理想,事实上刘星想的就是“应试教育”鼓励的东西——诸如:努力学习、为国争光、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等等。当然从表面看,对家长来说就是:光宗耀祖。这点在中国孩子的心里是心知肚明的事情。刘星为自己设想的路,一开始也是这样。他用自己超一流的“考试能力”,仅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导师让他用一个星期完成任务——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小时候为了考试,提前一个星期临时突击,仅仅是为了让父母看到一个满意的成绩(这就是中国式的逻辑)。所以对于“问题本身”,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一点都不怕。他们最怕解决的恰恰不在具体事物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最怕的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而这一点刘星是更本想不到的。因为,在他做这个美国梦之前他只是想把“事”做好——仅此而已。

    在中国,从小我们的父母,为培养我们(独生子女)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我们只需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刘星是这样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环境中被培养出来的,忽视了这一点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影片的立意。

    这样的孩子不论在学术上,还是爱情上,他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与伟大的数学家纳什是有共通点的。因此面对现实的残酷,他们最终除了在这个“人肉世界”里发疯之外,几乎找不到第二条路。满脑子的“暗物质”不仅令刘星在权威人士面前得不到必要的尊重,更让他喜爱的一个美国女孩,不得不敬而远之。于是,在这双重打击之下,这代独生子女的心理的诟病——他们脆弱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毁。

    在片中我们可悲地看到:他们这些所谓的“天之娇子”在美国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中有些人成为了理论的俘虏、有些人开始在生活上追求美国方式,更有甚者,彻底地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中国人(比如劳伦斯.冯)。但是,只有刘星,一直在坚持一种本色生活、学术上则表现为一种“原创精神”。

    一身亲切的蓝色条线运动衫,一个大而笨重的书包。这个应试教育下的“典型形象”,是我们中国观众再熟悉不过的了。他有梦想、有抱负、对祖国更有无比赤诚的热爱。他的眼泪,有人懂,也有人不懂。但,他的坚强却比纳什差远了,每一次对父母的撒谎,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拷问。我仿佛看见了在那遥远的彼岸——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神。父母的期望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压迫、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压迫——它一旦与外界的其他压迫混合在一起必然导致一个“独生子女”的彻底崩溃。因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挫折教育。在分数决定一切的竞争中,我相信刘星的那所谓自尊心,不过就是因为常年的考试——高分——再考试——再高分积累起来的罢了。至于别的什么,更本不用他操心(他也不用操心),这无疑为他后来的扭曲埋下祸根。美国人可能不理解。但作为一个80后、70后的过来人,这应该是再好理解不过的。我们就是这样被毁掉的……

    什么狗屁博士?!什么狗屁论文?!什么美国梦?!应试教育对这代人的深远影响,不是说:“让你出国,环境变一下就可以完全颠倒过来的”,在那套完备的体制下,毁灭的恰恰不是人的才华,而是人的心灵。刘星真正毁灭的地方也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在他第一次因为成绩出色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今天的疯狂。

    可以想象:在他自认为强项的这个领域,他应该有多么的不可一世呀……但也正因为如此。从没有经受过此类失败中国知识分子、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学识上的羞辱”,他们一旦失去了他们的必然王国,你让他们怎么活呢? “飞得越高 摔得越惨”——这话是有道理的。

    一贯的成功意味着一贯期望值的累加、其实,不仅是老师、父母……包括他对于自己的期望值都是相当高的——这必然在另一方面会很吃亏。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从来不告诉孩子(也不可能告诉孩子)——面对这样的风险该怎么做?因为它自身要求就是这样的东西——没有成绩就滚蛋。

    所以,这是一个注定要发生的故事。中国式的教育对抗美国式的功利,除了全面、彻底的失败,还能怎样呢? 而它只有发生在我们培养的所谓“尖子学生”身上,才会显得特别深刻,让人有所觉悟。如同我们要消灭腐败一样,只有高官、大官、不可能腐败的人也腐败了。我们才会想到:“是否该做点什么?!”,其实在我们的改革家们想的时候,问题自身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更大、更黑暗的问题即将发生。片名:Dark Matter 起得很好——它暗示了一切矛盾的总爆发。会有那么一天的……

     6 ) 【不是影评】留美博士的五连杀,卢刚校园枪击案始末

    25年前,留美博士卢刚在爱荷华大学校园大开杀戒,连毙五人,随后饮弹自尽,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惨烈血案。

    长相清秀、神似晓明哥的卢刚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爱荷华大学物理系大楼三楼309室。

    一场天文物理的专题研讨会正在进行,与会者包括克里斯托弗·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教授、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博士以及其他数位科学家和学生。

    是年28岁、已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悄悄出现在会场,静静旁听约5分钟后,他毫无征兆地掏出一把塞满子弹的左轮手枪,开始射击。

    戈尔咨教授(也是卢刚的博士生导师)首先应声倒下,卢刚又对准他的脑后补了一枪;尔后,抢口转向史密斯教授,砰砰,两枪;直到此时,其他在场人士才反应过来,这不是恶作剧,是真的杀戮,有人逃跑,有人晕倒;随即,卢刚将枪口瞄准他的同学山林华博士,向其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

    枪击这三人之后,卢刚并未停手,转头来到二楼208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

    在确认尼克森已经死亡后,卢刚出人意料地又回到第一现场309室,检查戈尔咨、史密斯、山林华三人是否全都死了?此时,几名学生正在抢救还未断气的史密斯教授,卢刚挥枪将他们赶走,迎着史密斯惊恐而哀求的眼神,补了致命一枪。

    随后,卢刚来到旁边的生物系大楼,从一楼一直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特定目标,期间他曾遇到数位师生,但并未开枪滥杀。

    在寻找未果后,卢刚又来到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柯莱瑞(T. Anne Cleary)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刚好在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试图报警,也被卢刚射了一枪。

    最后,卢刚来到二楼203室,用杀人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整个枪击过程看似漫长,实则不足20分钟,卢刚辗转4个现场,共向6人开枪(5人丧命,女学生茜尔森全身瘫痪),目标明确,行动冷静,甚至不忘检查目标是否死亡并无情补枪。

    卢刚所用的左轮手枪

    卢刚18岁考入北大物理系,1984年通过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严格考试,于1985年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就读于“公立常青藤大学”之一的名校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作案之时他已在此就读6年,并刚于5月份取得博士学位。

    看起来整个一聪明勤奋、前途光明有为青年的履历,是什么让他在大学校园中做出如此惨烈的同归于尽式杀人行径?对自己的导师、同学又是哪来的这么大仇这么大怨?

    警方在事后截获了卢刚事发前几天寄回国内的包裹、家信、汇款等,并找到了他事前写下的四页英文遗书,而媒体则大量的采访了卢刚生前的同学,汇总起来大体可以捋出惨案背后的杀人动机。

    首先还是那句老掉牙了但你又不得不承认确实有道理的话——“性格决定命运”。在同学们眼中,卢刚是一个刚愎自负、目中无人、时而埋头研究、时而放浪形骸的人,出国前就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出国之后,似乎变本加厉,在与留学生同乡的相处中表现的情商非常低,据曾经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土生赤旭明回忆,卢刚自视甚高,说话喜欢揭别人短处,以嘲弄别人为快乐。久而久之,与留学生同乡关系愈加疏远,又融不进美国社交圈,几乎是没有朋友只做研究的状态。

    如果仅是孤僻不合群也不算什么,世上多的是孤独的人,至少卢刚在学习和研究上依然是佼佼者,然而他很快又遇到了一个抢去他仅剩荣耀的“仇敌”——本案的受害者之一山林华。

    被杀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

    是年27岁的山林华出自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性格上与卢刚截然不同,热情开朗,喜欢活动,人缘极佳,曾担任爱荷华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威望颇高。他比卢刚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但在学业上很快超过卢刚,更深得导师欣赏,毕业前已有三四篇论文已刊登在行业权威的(JGR)刊物中。毕业论文更获得了全校最佳论文奖,拿到学位的时间比卢刚还早上半年。

    与此同时,卢刚的研究工作一直不太顺利,博士论文几经反复,好不容易毕业后,找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看到山林华的成绩,卢刚心中颇不服气,愈加失衡,认定导师刻意刁难自己,在他找工作上不帮忙,以及对山林华违规照顾,他曾几度就山林华论文得奖事向系里和校方提出抗议及申诉,但毫无结果。

    嫉妒和不公在心里滋长,种种矛盾日益深化,隔阂愈加撕裂,好像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刁难他,都在给他下绊子。而身边又没有朋友可以交谈,可以舒解,卢刚在苦恼中越陷越深,渐至走火入魔……

     短评

    听老外讲英语总能懂个八九不离十,听咱国人讲英文就像听天书一样你说奇怪不?ps.瞧那结尾,改编也不带这么戏剧的呀~

    5分钟前
  • Hey Johnny
  • 还行
  • 更加喜欢刘烨了

    10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力荐
  • 因为结尾 多颗星

    14分钟前
  • jiji
  • 还行
  • 准备出国留学的以及学生经历一路优秀即将考入大学的孩子,看看这部电影吧,也许会少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18分钟前
  • Tiger
  • 还行
  • 很不爽.

    19分钟前
  • A 涂
  • 力荐
  • 要不是有梅姨在 不会给三星的~~

    21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 似乎没想象中震撼

    25分钟前
  • 臭臭
  • 还行
  • 不错

    28分钟前
  • 阿苏
  • 推荐
  • 6/10

    29分钟前
  • 小凯撒
  • 还行
  • 宇宙不是无端爆炸的,它需要一个引体。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 32分钟前
  • 还行
  • 让人一如既往失望的刘烨

    33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还行
  • 只能说他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38分钟前
  • ice小鱼吃冰块
  • 推荐
  • 简直不想评价。

    42分钟前
  • 苏比
  • 还行
  • 太沉重呀太沉重

    47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 实在难看的不是一般般

    50分钟前
  • 罂粟
  • 较差
  • 穿的那身衣服跟郭晓冬很像啊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 不应该

    57分钟前
  • llxx8023
  • 推荐
  • 真傻

    59分钟前
  • 占朵
  • 还行
  • 这个悲剧不是卢刚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海外学子的通病,而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卢刚自身人格缺陷,整个中国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

    1小时前
  • 眼角的花朵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