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成癮的凡妮莎與男友仰賴社福漏洞苟且偷生,白天推著破舊除草機逐戶敲門、騷擾乞錢,夜晚徘徊荒郊曠野,蟄居廢棄拖車。日復一日,兩人不是在醫院無賴討藥,就是在街上失神遊蕩。行屍走肉般的生活逐漸讓凡妮莎感到不安,發現懷孕後,她力圖振作,卻發現自己無法割捨早已放棄人生的萎靡男友。在感情與理性間搖擺不定的她,終將墮回萬劫不復的愛情煉獄,抑或能堅定擁抱新生的勇氣?
加拿大離島出身的新銳導演艾許莉麥坎錫,將家鄉沉迷藥癮、頹廢過活的失業青年群象,改編成現實羅曼史,描繪在絕望與無奈的漩渦中載浮載沉的邊緣悲歌。堅持草根視角,啟用在地演員,以大量貼身特寫手法,展現陰性影像書寫的特殊風格。
毫不起眼的新闻题材竟然拍出风格化的实验意味,实属厉害,再加上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更佐证了这位加拿大女导演的创作天赋。导演找准了这个题材的核心,瘾君子、无业青年、成日无所事事,街头游荡的生活,无任何戏剧化情节出现。两位男女主角与法国大师布莱松镜头下无感情色彩的人物有不少相似之处,而极简主义的叙事也最适合描绘出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蝼蚁人生。 这位女导演有极其强烈的作者意识,接踵而至的人物特写镜头,反常规的画面构图,透过无微不至的脸部表情,以及身体部位(男主角的手指、女主角的鼻环、两人裸露的肌肤)的刻画来呈现其内心的手段,给予观众强烈的心理压抑感与视觉冲击力。几乎摒除配角进入画面,仅仅保留他人的对白来叙事的极端方式则大大拓展了画外空间的可能性,让观众在倾听角色对话的过程中,依靠无限想象力去填充可能存在的情节空间。另一种开拓画外空间的手法则是让画面充满丰富多样的声音:昆虫鸣叫、狗吠声、小孩玩闹声、各种机器的噪音(除草机、配药机、电子游戏等)。透过刻画外部环境的声音,反衬出主角内心的孤立无助,以及他们逐渐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尽管后半段可见女主角尝试融入到两人之外的世界)。 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来看,如此清醒的作者意识与创新的表现手法实在可圈可点,然而不足之处在于没能将主角两人的悲惨遭遇与社会问题连结起来,令影片丧失了现实批判性,有点浪费了这个题材里最宝贵的内容。
一个个特写镜头的堆砌,失之于空泛
硬核爱情了~ 这节奏和摄影角度看睡着了两次…
过度特写,让人头晕,女主真丑。
3.5星。这是我多年来看得最他妈depressing的一个电影。特别是在飞机上困了四个多小时以后,冲刺最后一个半小时时看到这个,简直想跟主人公一起自残了。竟然是个加拿大电影... 拍出了日本残酷青春系的感觉... 类似莉莉周那种... 只有80min,喜欢这类型的年轻人们可以尝试...
喜欢这样大特写无情地注视下把人物一切瑕疵和不安都囊括进去 大特写和长镜头反而制造了一种trance状态之下去观看并捕捉所有细节的奇妙感受
男女主演技很不错,摄影风格独特,不过理解不了男主的所作所为。
过分冷门的片子并不能显示逼格,去看的才是傻叉。
直到最后才稍微看到一丝希望,除此之外,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以至于他们也不愿意帮助自己。
刺激一时然后回归生活,不过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因海报想看,到马上就看见了,边缘的两个人,在谋生,自立的路上能走多远?摄影角度,、画面构图可能都是该片被『引人注目』的原因吧!——热天看这样的打扮的電影也是一种『感同身受』☞目前北京就是还没有蝉鸣的热天午后……
一部极度风格化的影像作品,成功展现出了边缘人生活的精神状态的失常,可惜过于碎片化的叙事缺少了真正情节意义上的推进使得影片过于沉闷。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观众对此应有的注意力,反而对进一步深层次的观影体验形成阻碍。
故事很平庸,可是这不就是平庸的现实吗,这现实虽不是血淋淋,可苍白也令人仿佛能看清毛孔下的血管。
过于沉闷了,大特写用得泛滥了
有一點達頓兄弟的意思,但沒有手持,而是利用更緊的攝影特寫,來逼迫出人物的困境。有趣的是,其他人在景框半身無頭,它讓觀者自行想像添加,甚至丟回我們的眼睛,用怎樣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的生活,鄙視?接納?還是伸出援手?曾經自殺藥癮,如今重新開始,卻陷於情感中,如巧克力餅乾不停被捏碎
stop it,明明说过再看就去自杀的。
观感有点像《天知道》,苍白无力的影像配合苍白无力的人生,无力感表现到位,药丸系列佳作。[B-]
社会边缘人的流浪,说是狼人但狼性全无只是人性最后的那么点自我放逐,道德和意识都上升不到适合社会发展的地步就只有悄无声息的毁灭。晃动的镜头+粗糙的演技+旷野的自然之景+没有戏剧性的过场,想来本身野心也不大。
真是被海报骗了的一部电影 这电影的名字和里面的内容完全无关 男主真是个窝囊废 同样都是吸毒 为啥女主能去工作 你就在那歇着 还有啊 女主去卖冰淇凌 现在的食品都不需要提供健康证吗 剧情也是假的一批
B+
以荒诞的大特写窥视饥饿且萎靡的底层边缘人,感受厌恶、悲悯、惋惜、气氛的低迷以及与之而来的持续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