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罗莎妈妈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贾克琳·乔斯  胡里奥·迪亚兹  拜伦·盖斯勒  乔马利·安杰利斯  尼尔·瑞恩·塞斯  梅赛德丝·卡布莱  安迪·艾根曼  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  费利克斯·罗科  蒙·康菲多  玛利亚·伊莎贝尔·洛佩兹  鲁比·鲁伊斯  约翰·保罗·杜拉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猜你喜欢

     剧照

    罗莎妈妈 剧照 NO.1罗莎妈妈 剧照 NO.2罗莎妈妈 剧照 NO.3罗莎妈妈 剧照 NO.4罗莎妈妈 剧照 NO.5罗莎妈妈 剧照 NO.6罗莎妈妈 剧照 NO.13罗莎妈妈 剧照 NO.14罗莎妈妈 剧照 NO.15罗莎妈妈 剧照 NO.16罗莎妈妈 剧照 NO.17罗莎妈妈 剧照 NO.18罗莎妈妈 剧照 NO.19罗莎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0-30 18:22

    详细剧情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长篇影评

     1 ) 精准而又高效的现实主义

    略显粗糙的新闻画质、轻微晃动的手持镜头、超市收银的日常场景,电影《罗莎妈妈》一开始便以极其简洁而又精准的方式为了我们展现了一幅属于现实主义的电影画面。

    紧接着,电影中出现了第一个冲突,即女主角与收银员关于找25分零钱的争论,这似乎是在道明本部电影的”底层”属性,即暗示女主角的“贫穷”身份或者表明她抠门的性格,而当女主离开超市时,则直接以“打车”的回答明确地回应了儿子关于如何回家的问题,这一回答如此直接而又肯定,然而这一选择所含有的“奢侈”属性似乎又与之前关于零钱的争论形成了一种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引发了我们对人物生存状况的想象,同时也使得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顿时变得丰满了起来。

    在与超市收银员发生第一个冲突过后,女主很快在回家时与出租车司机发生了第二个冲突:女主要求司机把车开到家门口,而司机则以无法拐弯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而此时的车外正下着大雨,女主和儿子不得已下了车,带着一丝抱怨准备回家。此后,女主又碰到了另一个儿子,女主要求其帮忙搬东西,可他仅仅走了一段路便回到了朋友身边,从而拒绝了继续帮忙。走过一段路后,女主碰到了一位欠债的朋友,可对方以没钱为理由拒绝了还钱的要求,由此,电影又产生了第三和第四个冲突。电影发展到这里,女主接连遭遇了来自超市收银员、出租车司机、儿子、朋友的四次拒绝,这似乎呈现出了女主的一种被动状态,又从我们得以透过这个角度观察了菲律宾社会的某种面貌,而这种刻画方式则又为电影后半段的故事形成了一种伏笔,起到了预叙作用。

    到此时,我们还仅仅只谈到了电影文本上的精彩之处,电影在影像的处理上同样值得称道:新闻式的手持摄影配合自然光线的处理,电影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对菲律宾底层街区的精准捕捉。

    短短几分钟内,电影则以高效的电影语言和精炼的电影文本让我们快速进入到电影的情景,并对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产生了多义性的想象和理解,但电影本身并不局限于此,它很快将观众的这种想象从个体延申到了整个菲律宾社会。这种高效的手法不仅仅只出现于电影的开头,更是贯穿于电影的始终。

    电影看上去十分“粗糙”,新闻纪录式的摄影(剧烈晃动的手持摄影、毫不讲究的失焦画面,甚至部分夜景都能看出来镜头反光了)显得十分随意,但却和菲律宾底层的生活环境融合得非常好,真实感非常强。本来会以为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但看到后面才发现电影在叙事上非常巧妙,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张力,而这些张力都被电影中所捕捉到的“真实环境”所消解了。换句话来说,观众会因为“真实”而忽略电影中的“设计”。举例来说,前半部分罗莎妈妈被带走时,曾在警察的车上看到路旁边有几个孩子收拾瓶子;而在电影结尾处,罗莎妈妈在街区上又看到一家人正在整理铺子并准备回家。在这两处场景中,外部的人物和事件不仅成为了人物此刻处境的一种外化的象征,同样也成为触发人物情绪的契机。在前一处场景,父母的存在是缺席的,也象征着罗莎和丈夫此时的处境:他们被抓走了,只剩孩子在家。看到这样的场景,罗莎的表情充满不安和和忧虑的。在后一个场景中,她看到的是一家人的相互合作,这又是对此时问题已经解决,一家人终于能够团圆的象征。按理说她此时的情绪应该是充满喜悦的,但她表情却显得十分复杂,更像是一种解脱和释放。在另一处情节设计上电影也显得别出心裁。开头处一个年青人来向罗莎求助,而在罗莎答应他的请求后却“得寸进尺”,请求对方再给他一些零钱作为路费。而在电影结尾处,罗莎在向朋友借钱后同样提出了给一些钱作为路费的要求。前后两个角色的处境在此时达到了一种别有意味的相似性。 除此之外,电影里在叙事上还有不少亮点,比如带出人物关系的方式就比较独特。但电影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电影中的配乐就明显有点多了,有些段落的情绪太满了,有点破坏电影想要营造的“真实感”。另外结局其实有点突然,总感觉还没有呈现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表达,电影就一下子结束了。

     2 ) 马尼拉的夜与雾

    片头一开始就把镜头投向马尼拉街头最常见的小卖部,导游说过菲律宾的人从来不存钱,买东西都是一点一点买,洗衣服一次买一小袋洗衣液,所以他们小卖部里常见那种一小袋一小袋装的东西。

    回想起当时去菲律宾最值得的一段旅程,是临走的时候去岛上唯一的商超买椰子油,结果没带够比索,没办法打车回酒店,然后我一路走回酒店。又恰逢当时订自由行的时候太迟,所以住的不是海边的酒店,而是半山腰上的酒店,这段路势必要经过电影里那样的当地人家。路过当地的学校,地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土地,连大门围栏都没有,对过马路就是孩子们的篮球场,也是泥土地,篮框是一个枯木卷成的圈圈绑在大树上。孩子们看到有游客路过,特别自信的跟你打招呼,一点都没有穷山区里那些苦孩子的感觉。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就像电影里一样,当地人不管去哪里都不会走着去,所以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的我显得特别突兀,好像马路只是用来开车的。片头罗莎妈妈从超市出来毫不犹豫打车的行为,如果不是见识过当地人花钱如流水的样子,很难理解——中国的穷人有几个舍得打车的?超市找零没有就给糖果,二儿子出来叫车该小费的但给了糖,菲律宾街头有很多那种专门站在街头给人拦车给人指路的小孩,年纪很小都很热情,所求无非一点小费而已。不管是片头那个出卖罗莎家的小男孩讨要零钱还是片尾罗莎妈妈问当铺讨要“回家钱”,其实给的都是硬币,他们一样都好好的收着了,当时在菲律宾导游再三强调不能给硬币,说硬币是给乞丐的。不知道片中是为了表达他们没有尊严,还是这只是当地人为了索要面值大一点的纸币所说的谎言。

    罗莎妈妈在夜雨蒙蒙的晚上被抓进“警察局”,导演很巧妙的只用了几个镜头就告诉你这不是真正的警察局——看门并且用木棍锁门的小孩、昏暗的后巷、所有抓捕都不是警车,居然还有个吉普小巴。然后又只用了一个短信就告诉你,其实毒的来源其实还是警察。就是这样黑暗,缴得毒又通过毒贩流通回去,赚了钱又抓小商贩来吸血,源源不尽造就多少穷人。这个地方的毛病不是毒,就是穷,如果人人都能有正当职业,可以养家糊口,不至于任人鱼肉。

    菲律宾的吃也很有意思,罗莎家导演拍完一圈下来没有看到厨房,然后晚饭的时候罗莎妈妈就到街边去买饭和烧烤串。我当时在闷热的太阳下走着,路过有些黑洞洞看不清里面的铁皮屋,有人在外面也是这样烧烤东西,一串串黑乎乎血哧哧的不知道是什么,看了电影才知道是猪血肠和鸡大肠。在路边那种推着卖的花生和鸡蛋也很多,还有他们在警局里因为赚到大钱买的锡纸包着的烤鸡,其实都没有什么好吃的,而电影里唯一有钱一点的是那个开餐馆的。在菲律宾开餐馆和开酒店的建筑对比其他任何建筑都鹤立鸡群,我路过最高档的地方全都不是个人住宅,一定是个带接驳车的酒店。

    不管是手持镜头、配乐、画面配色、剧情衔接,干净俐落,这个导演讲故事的功底都可见一斑,很有意思,绝不乏味的片子。

     3 ) 猪血肠和鸡大肠

    影片一开场就将观众带到一个拥挤不堪且毫无秩序的地方。超市不找零钱,用糖果代替。超市门口似乎有一种临时职业是帮人叫出租车,这种临时职业的收费似乎非常不固定,可能仅有一颗糖,超市用来抵扣零钱的那种。出租车无法将乘客运送到指定地点,乘客不得不中途下车走过拥挤地段。潮湿闷热的天气,泥泞的小路。这一系列令人沮丧的细节是马尼拉的日常,罗莎生活其间。

    罗莎有一个六口之家,夫妻二人,还有两儿两女。罗莎以一家之主的姿态开启了故事。她为自己的家庭提供着所有智力与体力的支持。她负责为自己家的小杂货铺进货,她负责操办晚餐,她负责管教子女,她借钱给邻居也负责催促还款,她足够有力也足够精明,在泥泞嘈杂的闹市海洋中操舵着自己的家庭之舟。在影片最初的某些短暂片刻,在雨滴与氤氲的灯光雾气中,她的生活似乎可以被认为是幸福的: 她有一个不算差的家庭,有一点小产业,有两个听话还能帮忙搬重物的儿子,有一个上大学的优秀女儿。也许就是老公有点不尽如人意。不过有一个没什么用但性格随和的丈夫总比一个同样没什么本事还爱用暴力掩盖自己的无能的丈夫幸运多了吧。带领着这样一个家庭,靠自己的身体与头脑在首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罗莎的人生故事似乎渐入佳境。

    尽管罗莎很精明,尽管有熟客推荐,有买货暗号,但整个市场的人都知道罗莎家的小卖部在卖什么。毫无意外,警察也知道了。影片在抓捕罗莎夫妇这一幕之后进入另一番基调,之前似乎弥漫着的稀薄的金色的幸福假象消失了。秩序与法律的边界伴随着警察的贪腐真相被一再向外推,直至完全消融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警员各自为着自己的上司与兄弟搜刮钱财,算不算另一种兄弟义气和尽忠职守。尽管不太情愿,但为了减轻自己的罚金,罗莎供出了自己的供货商。人与人如此紧密的关联着,不是依靠道德和情感,而是自利与恐惧。一个互害的社会,所有人都在想如何让自己平安度过这一晚,视而不见这一晚之后仍需面对的更大的压抑与失意。

    简单而言,讲述主人公罗莎的故事的这部影片可以被分为她身处闹市中和人在警局里两个部分。虽然物理空间有别,但有意思的是警局内部其混乱嘈杂也足以堪比闹市。外景和内景高度一致的呈现了马尼拉闹哄哄的城市风貌。曼多萨导演的影片在还原真实生活时使用的异常丰富饱满的细节令观众信服且深受触动。

    与影片前半部分给人的罗莎近乎幸福的生活的感觉一样,警察局竟然也有一些瞬间让人觉得那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办公室里四处漏雨,几个小孩子用水桶接雨水。也有轻松无事的警察在一旁跟着电视唱歌。小孩子跑腿给警察买了晚饭,在一个少儿不宜的环境里,警察用同样少儿不宜的粗话跟小孩交流。警察还给罗莎夫妇找来干的衣服,说他们穿着湿衣服会感冒。罗莎供出的供货商显然是条大鱼,高兴的警长让手下去买烤鸡和啤酒来庆祝,而自己则第一时间去给他的上司送赃款。犯人们和警察坐在一起吃鸡喝啤酒。罗莎的儿女们来找父母,也没有受到任何阻拦见到自己的家人。就在这间忽而鸡飞狗跳,忽而欢声笑语的警局办公室里,警察似乎是慷慨的,体贴的,通达人情世故的,她们用从犯人那里搜刮来的钱买肉买酒,和犯人同席畅饮,转瞬又可以将犯人打的头破血流。一种难以描绘和把握的法律秩序和人际交往规则令人困惑的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菲律宾令人难以言说的社会现实。

    主人公罗莎在后半场几乎没怎么出面,筹措赎金的任务交给了她的儿女。大儿子去卖电视机,小儿子去卖身,大女儿去姑妈家挨骂乞讨。三个孩子的遭遇分别将影片内容拓展到邻里关系,情侣关系,亲戚关系。这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通常会接触到的关系网络。充满龃龉,会将人带入灾难,也会帮人逃出生天。

    这部描写贫穷和丑陋的影片里有很高级的东西,导演以一个非评判的视角,对人物的生存方式进行细致描写,曼多萨没有使用任何技巧,却呈现出充满力量的场景,将真实的原始冲击力带给观众。曼多萨成功建立了一个切实可感触到的真实空间,这个空间里有生活的一切。

    在影片的末尾,赎金还差最后的4千块。罗莎从警察局一路走去当掉女儿的手机,长镜头跟着她走过她熟悉的街角,一路无言。罗莎拿到了需要的钱,她知道自己和丈夫可以脱身了,她用硬讨来的零钱买了一串鱼丸,饿了一晚上的她,站在街边吃鱼丸。旁边有人起哄向她买货,她的名声算是毁了,但比起名声,更紧要的是她的生活也几近被毁。罗莎一边吃,一边看着街对面正在收摊的一家人。罗莎,眼泪流下来。女主角的表演令人难忘,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坚强和稳定,直到影片最后一刻,在安静中崩溃。那个吞咽着鱼丸,庞大,骄傲,流泪的罗莎。给了观众的心重重的一拳。

    影片里罗莎有很多吃东西的细节,在出租车里吃超市给她的零钱糖,和儿子躲雨买水喝。到了家,就开始张罗给家人买晚餐:猪血肠和鸡大肠,5袋米饭,2只烤鱼。又以罗莎吃鱼丸作为影片终点。穷人的生活,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似乎也仅就是为了吃饭。觅食,活着,活着,觅食,没有终点的可怕的循环。

     4 ) 喜欢的几个点

    1.爸爸被抓后换上了警察的衣服,犯罪者亦是执法者,导演的小聪明,相当讽刺

    2.两段很相似的长镜头跟拍,罗莎妈妈和警长分别从关押屋子出来的那段路,只是一个进了警局一个路过,两个人走的相似的路,结局却不同,意味深长的前后呼应;

    3.结尾匆匆吃着串,眼中含泪,隐忍恰到好处,心酸顿时放大十倍;

    4.看完才知道罗莎大妈居然是戛纳影后

     5 ) 太简单太普通

    故事太简单,随便看下中国日常新闻就知道这些事情是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也不感人,也不出乎意料。 互联网真的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大脑思想也改变了,以前资讯不发达,只能看看电视以及新闻报纸,而这些电视新闻报纸基本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以前的人很单纯,除了左邻右舍,也就没啥了,黑暗的东西一般人看不到。这电影要是二十年前还可以看看,现在看了没感觉,因为这种事情在互联网上太普遍。

    所以电影的未来还是在好莱坞美国,因为美国资讯互联网太自由发达,所以像这部电影小贪小黑根本就不会合的上观众胃口,因为太普遍普通了,只要不是小学生都知道。美国那些导演编剧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满足观众胃口。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观众见过市面,不好骗,所以导演编剧必须要绞尽脑汁,比如朝鲜导演编剧就不用绞尽脑汁,我估计我学上一年拍摄技法就能拍个轰动朝鲜的电影,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

    看看那些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纸牌屋》《行尸走肉》《毒枭》《西部世界》电影《赴汤蹈火》《消失的爱人》《第九区》。编剧简直就是文学家,想象家,发明家。

    一句老话: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显然这部电影只源于生活,但没有。。。。。导演以为自己见过世面,其实许多观众比他更见过世面。

    很显然随着时间发展,以后的好电影越来越少,因为见过世面的观众越来越多。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导演比观众更懂‘世面’会越来越难。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菲律宾总统强力扫毒,招致欧美一些高高在上的人权卫士不满(这些人权卫士有时候是实际的,有时候就是一些空想主义者),所以这个导演拍了部反应扫毒负面影响的电影,来讨好这些人权卫士,当然这背后就是想得奖呗,电影奖都是被欧美把持。这也是电影另一大恶心的地方。导演你干嘛不拍拍贩毒让人妻离子散的恶的一面?两方面都拍一下吧,这样才显得公平。

     6 ) 《罗莎妈妈》:马尼拉的一天两夜

    《罗莎妈妈》起于夜的降临前,并在第二夜的到来后结束。在影片一开始,曼多萨用了两处预笔来提醒观众接下来可能目击到的马尼拉如地狱般的城市景象:一个是超市店员因为没有硬币了便不再找还罗莎零钱,而这经常发生;另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不愿将车开进小巷,导致罗莎与小儿子拎着采购来的物品冒雨归家。至于如何揭示出这座地狱城市的可怕图景,则是通过警察的介入逐步完成的。

    整个故事也许太多简单了,讲的是在一天两夜间罗莎夫妇因为贩毒被捕,后又通过三个孩子的凑款获释的过程。影片被不自然地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了被捕经过及在警察局发生的事情,后一部分则是三个孩子如何筹钱来赎人的过程。如果警察不“私法拘留”、“监守自盗“,想借此赚取赎金,便不会有这个故事发生。指责整部电影的剧作过于简单、人物形象太过单薄,是应允的,但体验的丰富性弥补了这种缺陷。毕竟,超越于“看故事”之上的是“体验影像”的可能。

    在我看来,本片中罗莎夫妇如何被捕的经过是去年最值得体验的影像段落之一。警察的突然到来向稀疏平常的现实中投掷了紧张感,具体的搜查过程加剧了这种临场的感觉,直到警察带着罗莎与丈夫离去,低沉的配乐持续响起,那种粗糙却丰富的影像形态真实再现了一种现实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捕捉贩毒份子的具体情形。这无疑反衬出香港警匪片中虚假的模式化呈现:在后者的捕捉现场中,“等待-进入-捕捉-离开”形成了完整的叙述套路。

    而在《罗莎妈妈》的现场,一切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周围的居民因为警察的到来而围拢过来,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何事;警察四处翻找,企图找到毒品,将犯人捉拿归案;罗莎惊慌失措,孩子们还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便被抓走了……通过对手持镜头的快速剪辑,镜头深入到了窄小室内空间的各处,并在宏观的概览与显微镜式的精细观察中自如地切换。这是对现实情境的真实呈现,曼多萨做到了。

    同样,在对警察体系的刻画上,曼多萨毫不避讳。控毒最后变成了警方的生财之道,制度的不完善,警方自主权力的过大都在无形中促成毒品在菲律宾的泛滥。原本应该打击毒贩的警方却与毒贩联手,从中赚取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或者在对毒贩的压迫剥削下,将毒抓伸向最普通的倒卖麻醉针剂的小贩。最终受罪的还是底层的人民,在警方与毒贩双重的淫威下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然,影片反映现实的丰富性还在于以毒品为诱发点,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筹钱方式反映出隐藏在社会底层的隐蔽现实:亲戚间的纷争,住房问题,童妓……而所有一切其罪魁祸首正是毒品。据说,曼多萨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接触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观众,这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成就感。但这种情形还尚未发生,比之于锡兰、是枝裕和、贾樟柯、阿彼察邦……曼多萨的电影其实只有极少数的受众。这与他的电影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是不相称的。

    在此,敢大言不惭地说一句:历史将证明,布里兰特·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短评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5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6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 颠簸的画面,片刻的失焦,大量的长镜头,较有特点但总体偏传统。讲的是司法系统腐败,由一场纠查申发出多人物多条线,线索是外扩的,但故事是内聚力较强的。

    9分钟前
  • Fabio法布
  • 还行
  • 门多萨的又一部佳作,有其鲜明的色彩,对于底层的关注,是其最有拿手的题材,且镜头的运用很娴熟,故事讲述得也很流畅。一件小事的起因发生与解决,都在短短的一夜之间,却在此过程中将菲律宾社会展示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让人很是动容。

    12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1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 最后边忍泪边吃丸子的特写是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动人的镜头之一

    15分钟前
  • RayonVert
  • 推荐
  • Kinatay那个路线的一种精神延续。前30分钟拍的好,贫民窟那种烦躁不安的气氛让人无法坚持。三个孩子的选角失败,都太好看了,没有任何信服力。

    19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 2018菲律宾电影展。Brillante Mendoza的手持纪实摄影风格犀利无比,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几个长镜头的运用,故事本身在三兄妹四处筹款之后就偏向通俗剧,而最后Rosa望向小贩一家平凡却安稳的生活,更是有一种调合社会矛盾的狗尾感。

    20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 曼多萨营造的潮湿闷热绝望的氛围很棒。生活化处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很生动。揭露虽然直白,但是足够有力量。经历一天一夜的折磨,到路边摊吃串眼泪都要掉下来,以食物结尾力道都很足。[B]

    2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28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 2016戛纳影后。这片……可能史上最水戛纳影后?问题在于这戏有将近一半都不在女主身上,而且她值得一夸的无非就是片尾只有一处的高光时刻,其余真的很平庸啊。感觉就是评审(出于社会立场)想给片子一个奖,分来分去就分了个影后(其实比如跟《美国甜心》换一下奖,给个小评审团就合适一点啊)。片子本身有出色的地方,反映菲律宾警察系统腐败,空间构思上有想法也有不错的执行(贫民区街道,警察局后门);但是有些镜头实在没必要给比如每个人都走了一下警察局后门那个走廊,这里面视点都成问题了;菜鸡互啄的另一条线不清不楚就没了。总之很替那年的各种大女主们(《她》《托尼厄德曼》《无名女孩》……等等)不值,以及真的有点怀疑门多萨的导演能力……

    2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 菲律宾的一天一夜

    3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3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3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 影片并未俗套式地对毒品问题进行批判,而是聚焦于菲律宾行政执法系统中的混乱腐败和肆意妄为,并与底层百姓的“苦”进行鲜明对比。仍旧是布里兰特·曼多萨那个淅淅沥沥的菲律宾,晃动的手持摄影跟拍。有两处罗莎妈妈望着一家三口路人整理货物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悔恨和渴求非常有戏,最后满头大汗的哭戏也很真切。

    39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 内室和外室只隔了一堵墙,却能隔绝自由。审讯房和派出所只差了一段路,却差了公允。凝视邻桌的英俊男子,或是正在收摊的一家老小,生活却总是一脚踩进泥泞,一脚滑倒在路旁。褪去裤子、忍受责骂换一沓钞票,当部手机、买串肉丸换一场自由。天亮以后没人记得贩毒的罗莎妈妈,只有马尼拉记得前夜的羞辱。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4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 4.5;视点转换扫过菲律宾中下层现实生活全景,贫穷与欲望的罪恶因子如毒菌般侵蚀骨髓,腐烂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无尽夜雨浸透的这条街,恰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写照,一切都绝望到寒心。观感如达内之《两天一夜》,长镜追随的残酷现实,场面调度、剧本、表演、配乐无一不佳。罗莎妈妈两次凝视小贩家庭,脸上的汗与眼中的泪,都是生存的证明。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1.竟对贩毒者产生了一丝怜悯,我也真是够了;2.生之艰难,大家混口饭吃而已;3.继续展示菲律宾脏乱差的角落、底层群众的悲苦,继续手持摄影,继续长镜头,继续虐...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