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西部经典影片《红河》,好多人都看过,但是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了解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当然,美国人自己肯定知道。今天我就给大家谈一谈红河谷这个电影,以及它背后涉及到的美国巧取豪夺发家史。
电影讲述的是1851年的事情,那个时候美国刚刚发生了一件事,1850年的时候,斯托夫人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美国社会在酝酿了11年后,于1861年的时候爆发了南北大战。
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呢,是在1851年的前两年,美国刚从墨西哥那里强“买”来过来的一大块地,价格大约是七、八块钱每平方公里,买了二百多万平方公里。这块地,原先是属于墨西哥国的,后来美国好多人都偷偷地偷渡到那个地方,那里地广人稀,美国过去的人多了,他们就闹独立,然后美国第一时间承认了这个独立的国家(孤星共和国),还和老墨打了一架,承认独立后仅仅过了两年,直接就吞并到美国了,这就是得克萨斯州,电影故事发生地。当时为了吃相好看些,给墨西哥了那一笔钱。然后,美国政府开始极力鼓励移民去得州占地。每个人向美国政府交每平方公里百十块钱,然后就可以去那里占有土地(林肯的宅地法)。电影里面的大蓬车队是往美国最西边的加州去的,约翰.韦恩中途离队南下去了得州,他们都是给政府交过钱的,所以占地时候都理直气壮。得州这块新国土的历史,往前数,属于了墨西哥几十年,再往前,属于西班牙几十年,那是西班牙从印第安人的手里白抢过来的,印第安人在那里住了有好几千年。
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就能很好地理解电影里的一些情节了,1851年约翰•韦恩来到这片红河谷的时候,当时就来了两个骑马的人要赶他们离开,他们说这块地有主人,主人在南方500公里的地方居住,这块地他们说是西班牙国王许诺给的,对此,韦恩根本不屑一顾,说你们也是从印第安人手里抢过来的呢,然后双方火并,开枪打死了其中一个看家护院的,另外一个人回去给他的主人报信,很奇怪的是,他的主人并没有什么反应,其实我给你告诉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大家就都明白了,因为地刚被美国强行买走了。
顺便说一句,过了没几年,1861年,南北战争开始爆发,美国的北方州带着大部队杀了过来,把南方杀得血流成河,人烟稀少,消费低迷,这片土地上原来的南方籍主人大概率也家破人亡了。战争结束后,作为北方人的韦恩没受影响,养牛事业也“大丰收”,赶着往北方去卖牛,电影主要就是讲赶牛北上路上发生的故事。
整部电影基本就是讲一个牧场主千里赶牛卖牛的故事。大篇幅都是在赶牛,对于期待精彩故事的观众而言略乏味,虽然中间穿插着赶牛途中的种种内外危机-比如外部强盗、印第安人的骚扰袭击;内部由于路线的纷争和偷吃引起的牛群奔乱等等,但是夹杂在赶牛的段落中,这些内外交困的危机都变成插曲,被牛群踩得支离破碎。如果剪切掉这些赶牛场景,可能还好看一点。总之不推荐观看。
多么病态又暧昧的父子关系,父子间的互动包括但不限于:对视一眼便心领神会,抽同一根烟(他们还做了两次啊,我知道这在某些环境下没什么不妥但这种做法总让我幻视一些小情侣),出发赶牛前夜色中马匹上的凝视,他还是个孩子时睁着茫然的双眼被他掼到地上。马特和切里两个小年轻注视着彼此,言语间满是调情的意味(切里你该不会是看上马特了才留下来的,不过蒙哥马利走路时把腰扭得这么妖娆也难怪),只可惜切里后半段没什么戏份。最后女主拔枪的大意是:得了吧我知道你们男同整天打是亲骂是爱地秀恩爱,但也不用舞到我面前来吧。 许多电影剧本总将女人作为男性情谊中的一环,因为一个女人的出现,男人或和好(比如《红河》),或决裂(比如《雄霸天下》和许多乱七八糟的女频男频)。女人是方法,是手段,是过程,是npc,但就不是她自己,而男人与女人产生联系的目的是在男人与男人之间架起桥梁。众所周知男这一性别非常的阳刚自立,所以请下一次写男男关系的时候不要再扯上女人(光扯上不算有时还要像《雄霸天下》那样扯到沟里去)。 不认同一篇影评中认为《红河》是父亲想杀儿子所以不涉及弑父的说法。不知道该作者是否听说过“阉割焦虑”一词。 另外我不相信人们在Duson带队的时候怨声载道的,换了一个领导人之后就服服帖帖了。虽然马特不滥用手枪和绞刑架,但Duson面对的那些难题在他这就一掠而过迎刃而解了,实在不合逻辑。人们总认为新爹比旧爹好,最后父子和解,权力和平交接,善哉。 从外网搬过来的一片影评,写得很好但机翻得有点烂,勉强看一下,希望原作者不要找上门⌓‿⌓ 红河的深层结构是恋母情结,这一点曾经被指出过。这部恋母情结剧围绕马特(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饰)和汤姆(约翰·韦恩饰)的第一次见面展开。年轻的、受到创伤的马特挥舞着他的小手枪,却被汤姆没收了,并带着只有在电影结束时才能解决的建议回来(或者,只有当这个“原始”场景被解析为“男子气概”时,电影才能结束)。关于牛身上标识的协议(“只有当你赢得它时”),马特和切里(约翰爱尔兰)之间的枪战,马特拒绝让汤姆鞭打邦克(毕竟,他是另一个儿子),马特的决定为了控制赶牛场、切瑞试图射杀汤姆,以及马特拒绝射杀汤姆,这一切都源于几乎是“成人仪式”的叙事。 …… 其中一种强度涉及手镯(曾经是汤姆母亲的)、牛品牌、妇女和牛之间的关系和运动。它遵循手镯交换和牛群所有权争议的模式,就像汤姆将护身符授予芬导致她被谋杀以及他的大部分牲畜(除了一头公牛)被印第安人杀死一样,手镯的追回导致马特带着牛到来(使年轻的马特女性化)。牛群和品牌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马特控制了驱动力(驱逐了汤姆)并将手镯交给了苔丝,最终成功出售了牛,解决了与汤姆的战斗并赢得了苔丝。赶牛提供了一个隐喻,允许价值从牛群(及其有争议和模糊的起源和所有权)转移到使马特和苔丝合法化(这就是为什么汤姆试图“购买”苔丝,将她真正视为股票,在发现马特给她的手镯)。 这说明了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关键事件是牛群踩踏事件。概括地说,这是由于儿子拒绝长大(偷糖)导致失去对牛群的控制,导致“好”家庭男人的死亡,而汤姆(现在已成为“坏”父亲)寻求通过痛苦和羞辱来惩罚。在此基础上,马特介入,禁止惩罚。 同样,电影的结尾,马特明显莫名其妙地拒绝战斗,最好通过这个图式来考虑。虽然影片已经确定马特将在枪战中击败汤姆,但要求不是杀死坏父亲,而是让“坏”父亲以“好”父亲的身份回归。这对于马特和汤姆来说同样重要。如果马特干脆杀死了汤姆,篡夺了他作为族长的地位,那么“坏”父亲的地位和权威就会得到保留并合法化(毕竟,汤姆的独裁主义以他愿意杀人为特征)。从马特的角度来看,合法成为“男人”的唯一途径不是通过杀死父亲(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和《文明及其不满》中已经阐述了这些行为的后果),而是通过推迟(这已经完成了——牛群的品牌和所有权)和提升。最终的战斗不会以胜利告终,而是平静地结束,可以视为马特对汤姆的“拯救”和马特对“好”父亲的认可。
影片气势磅礴,描绘了牛仔的真实生活:他们就是牧场主雇来运送牛只的,打架斗殴不是他们的生活的主旋律,他们的生活实则艰苦、枯燥,依存于大自然。影片里有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牛仔们赶牛的场景,有万牛奔腾过河的场景,有牛仔们第一次看见火车的场景,原来火车是要给牛群让路的…..真的很历史、很震撼、很真实,然后也很有趣很好看。
影片描写了两代牛仔,一是白手起家的托马斯•道森(John Wayne扮演),他经过14年的经营终于在美国德州的一片大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大牧场;而新一代的牛仔马修,在道森的照顾下长大,有着比道森更精到的枪法,还有一颗较为仁慈的心。在赶牛到北方贩卖的艰难旅途中,牛仔们被天气和一路险阻弄得信心渐失,企图逃亡的成为了道森的枪下鬼,被迫留下的都是千万个不情愿,最后他们在马修的带领下反抗了道森, 赶去有火车的地方贩卖。影片好像写的是两个主角,但实际上对马修仁慈和反抗着墨很少,主要描写的还是道森。
仅两部影片,我有点迷上了John Wayne (约翰 韦恩)。1939年,他三十刚出头,是《关山飞渡》带着点神秘的神枪手,他自有副派头,很容易让旁边的人相信他的能力;1948年,中年的他在《红河》中演了一个上了年纪的牛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要面对比自己年轻、比自己有力量的马修。
仅仅10年时间,发现John Wayne老得还真快,真是有了年纪的感觉,面部的线条 、肩膀的曲线以及腿的感觉都有一种老态,不知是全凭演技,还是生活状态造成。据说他六十多就查出肺癌,竟然奇迹痊愈,即使继续抽烟,也未再染肺病。
John Wayne是185到190的大个儿,身板很结实,走路说话很有腔调,常演出西部片和战争片,演出的角色也是特有个性神叨叨的,其实他本人未参过军。
电影双主角戏份都很多。
电影更像是用波澜壮阔的西部开拓历史,讲述父子彼此成长,完成新老交替的故事。当然父与子的故事一向很复杂,爱恨情仇五味俱全。
先说壮阔的西部。万头牧牛,千里跋涉,众多牛仔,印第安土著,开荒者,浩渺的大草场,奔流不息的河流,这些都是西部的一部分,共享着西部的灿烂,也接受着西部大地的摧残。
而在这其中,属开荒者、牛仔最耀眼。他们面对未知,勇敢面对,又有胆怯,这些情绪组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道森和马修就是其中之一。两人的关系最开始是道森主宰。但随着马修的成长,千里迁徙羊群所遇人和事的催化,道森看到了马修的成长,两人开始平等相处,共同承担责任。所以电影最后道森如释重负的微笑,和前面独自苦苦支撑时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我相信故事的之后,他们会更和谐的相处,道森会把整个事业和自己都交给马修,完成新老交替。
这是属于父子间特有的爱。这种爱可能没有那么明显,相比父女的爱也更加激烈。而且常常伴随着恨、仇、激烈的碰撞,但最后都归于深沉的爱。
搞得我都想家了!
《红河》故事发生在内战刚结束、南方经济萧条的德克萨斯。这里人很少,马匹也不多。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为荒芜之地带来人口与牲畜的故事——你蛮可以说这里一篇荒芜,只要你不把印第安人算作人口。Thomas Dunson (John Wayne)与Matt Grath(Montgomery Clift)是父亲与养子。Dunson刚失去他的恋人后,就遇到了这名失去依靠的儿童,收养它长大成人,正如他从零开始建立起一个牧场。接着,在类似意义上,他相继失去了它们——先是因为面临有货无市的南方市场,他们不得不走上了一场大型赶集;接着因为这场赶集如此艰险,以致于Wayne逐渐沾染了奥赛罗式的猜忌,变得铁腕专权。Clift忍无可忍,因此联合了他的部下一起政变,从此与他决裂。
本片的评论有一些习惯的成见,而我想在此一一反驳他们。
(1)我们看到Dunson陷入到Garth的父子争执之中,最终Clift取代了他父亲的位置。这似乎在复制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男人想要延续他的生命,而他生命的延续倒又反过来,或许将要终止它。
(2)更多影评表达了对于本片中女性角色刻画的不满,他们既指责本片中的女性形象刻板单薄,又指责本片中女性的作用就是花言巧语,机械降神般地解决了父子两人的争执。
而我想反对这些习惯的成见。
(1)首先,本片其实和俄狄浦斯情节漠不相关。因为养子从没有弑父的欲望,是相反,父亲始终想要杀掉他。而一个想要延续生命的人会想要终止他生命的延续吗?这是自相矛盾的。不如说,他感受到他生命的延续与自己如此不同,以致于不再能认同他是自己的儿子。
(2)所以,这反而也说本片中的女性并非不重要。是Tess Millay令Dunson想起他所失去的恋人。而父亲正好因为儿子将蒙受同样的命运,也将失去他的恋人,才逐渐地同情他。而养子也是如此,才逐渐学会像他的父亲。两者的相似令父亲终于确信他们共享同一种生命。
格外有趣的是,在接近末端,Grath与Milay之间有段对白谈及Dunson(注意,是Grath的父亲,而却不谈及他们自己),这段对白解释了上帝为何残忍。“他在空无一物的地方,建立起一切。起初只有一头公牛、一头母牛,他接着要维持他们。但一切最终都一文不值。” 也许在大战结束之后,人们的唯一希望是看到神,即唯一的父亲终于想起人类也是他的造物,是他生命的一个部分,因此再次原谅他们,将希望带回来。
设想有一天全世界都被钢筋与霓虹覆盖,生活将会多么无聊
唯有在霍克斯的西部片里可以看到,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决斗时,同时向他们责骂甚至开枪的会是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之所以比在场的所有男人都要强大,是因为只有她能理解这两个相爱相杀的男人背后的无法坦诚相待。霍克斯轻松轻松地颠覆了这么多年的西部片以及男权思想,或者他压根就没打算冠名去做一个“颠覆”什么的前卫形象代言人。他只是比谁都明白男人与女人的逻辑、情感以及关于这一切的悖论。
对抗父权/强权是不是西部片的精神之一?反正从某种「孤胆英雄」/「救世主」的角度看,西部片从来就是「叛逆」的载体,驱牛易居则是人类自远古时代到技术时代之前最为壮丽的行为,属于人类童年时期的「英雄主义」,这两种精神在「红河」中汇合,成为人类电影精品也不足为奇。
经典西部片,牛群过河在当年也算大制作了吧。 其实故事套用到当下的话就说,初创企业老总,几个人打拼,公司不断壮大。但是公司虽然大了,但是资金链断裂,必须走上市这条路。最终创始人被赶走,新来的CEO完成上市敲钟。
看的时候我脑里对比的是《七武士》,很老派的娓娓道来(尤其还安排了一个画外音叙述者)。约翰·韦恩的角色强悍不失狠辣,创业时抢墨西哥土地拔枪就射、面对手下打退堂鼓时拔枪就射、面对养子的背叛(误)拔枪就射,他身上有股充沛的蛮力,而且和《七武士》对比的话,两者背后的地理学注定了精神层面的不同:狭小的日本列岛装不下武士魂魄的声张,而广阔的美国西部却为牛仔提供了恣意妄为的生命舞台……这片子在呼应南北战争的背景上也做的很好,百废待兴的年代,就出现了这么一批开疆拓土的箭头人物,也是美国精神的一种注解。其实最有趣的是片中的女性形象,父子两代人相似的经历,却因遇上了精神气质不同的女性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在女性和民族的两个维度上都有讨论的空间。老助手的假牙和嗜甜食的成年人等细节也有趣,万牛奔腾的大调度气势逼人
伟大的西部片,有一手绝活那你就横着走天下,不用费脑子费神。没有,就给走天下的人撵牛,也省的给别人念圣经。渴了就喝咖啡,饿了就吃牛肉,见了女人就上,遇到赌桌就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真是波澜壮阔,用祛魅视角去刻画真正的西部牛仔那与土地和牲畜相互依存的生活,悄然间在文本里还投射出对父权的挑战与和解;霍克斯调度着实煞是强悍:近万头牛夜间惊起肆意狂奔自是令人震撼,十数人肃立对峙却也有如此这般的效果,服。
足矣和1948年约翰·休斯顿的《碧血金沙》同居当年西部片之冠,万牛惊奔与渡河的景观大气磅礴,摄影机的机位摆得很震撼,可与《关山飞渡》中的经典战役相媲美,但印象中霍克斯的西部片NO1仍是《赤胆屠龙》。
看过最恢宏的西部片,浩浩荡荡的赶牛路,西部风情尽显,固执的唐森的悲剧爱情在马修身上弥补了遗憾,三个主角活灵活现,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没有刻意的黑印第安人,没有警长,没有亡命徒,没有赏金猎人,只有西部风情和恢宏的西部开拓史,经典的西部冒险片。
好养眼的西部片,约翰·韦恩没变老之前也是一枚大叔型小眼帅哥典范。可惜多年后,落寞了的蒙哥马利推掉了[赤胆屠龙]里酒鬼的那个角色,不然[红河]三主演就又可以重聚了
原本铁汉柔情的道森被不幸的命运凿蚀成了域情滞着黔驴技穷的统治-欲望型强力意志者,命运的复仇者,以残酷报复命运的残酷 (略像奥胖影片男主)好在最终认清自我走出怪圈回归铁汉柔情,老人与海的意志与独眼巨人的意志是两回事,马修是“不忠不孝”逆子与基督教博爱精神圣父的矛盾结合,两人相互影响殊途同归
故事上没什么特别,经典西部片套路。这种拓荒的艰难,命运的挫折在手法上和The Big Trail如出一辙。片中刻画的人物情感比较完整,无论是两代人相似的爱情还是其情同父子的纠葛。
西部拓荒史·汰旧立新篇。十五年前,道森的勇力锐气和形势判断都在高峰,就连运气也站在他这边,才能唯一脱队幸存抢地成功,建立起了上万头牛的大牧场。可十五年后,他过于自负错判路线粗暴对待下属,甚至那发型都在配合剧情往恶霸方向猛靠,被后起之秀养子马修取代自然在所难免。这马修,俊人鲜肉一枚,武力值领袖力却不输养父,更是新世代新价值的综合体,民主理念人道主义甚至同性隐喻。可尽管对立却非颠覆,所以制止了绞刑却要遏制报复,最终的“决斗”方式也必须降格到西部片难得一见的拳脚相加(此种烈度的交手通常只是搁在片中酒吧的小过场),再由传统霍克斯式强硬&魅力女主角斜刺杀出修复父子裂痕重塑牧场帝国……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56507475/
这其实是一个很情怀的故事,荒漠牛仔,然后是挑战父权的成长者。大场面控制很漂亮,大群的牛在全景中看起来非常好,好像那个火车司机说的,they even smell good。约翰福特和克里夫特平分秋色,一个帅气一个老道,那果然是个美好的年代。四星半。
枪战、人潮、偷袭、绞刑、背叛、复仇、情爱、光荣,几乎具备所有的西部元素同时又独具特色,与赤胆屠龙同为霍华德·霍克斯最成功的西部片。蒙哥马利&约翰韦恩的分裂与和解、不拔枪的经典对决,未被忽视的女性角色刻画,实拍千牛奔腾横渡红河气势磅礴
5/10,这片子现在看起来实在是乏善可陈。Montgomery Clift是影史上最性感的牛仔!!!
Monty牛仔扮相迷死人,他和John Ireland互相摸枪、射击那段,赤裸裸的调情,似乎又是对Ireland的size调侃,加上两人现实中还有过一段...看着看着我就笑出了声
1.一部体察牛仔经营生活的西部片佳作,经典性与反类型创新兼具。2.广袤壮阔的西部荒原,白手起家的执著牛仔,一段驱赶群牛的漫长旅程,危机四伏,人心惶惶。父与子之间的冲突终究无可避免。3.约翰·韦恩既是坚持原则的英雄,又是严酷无情的反派。而女性的介入则弥合了男性间的仇隙。4.这是蒙哥马利·克里夫特的大银幕首秀,迅即一鸣惊人,片中他与另一个牛仔之间的对话颇具同性暗示。5.数千头牛在夜间惊逃奔窜的场面至为震撼,还有牛群渡河涉水的镜头,各种实景与外景拍摄(除了结尾,几乎没有室内戏),调度难度高。6.不乏幽默段落,比如每次杀人后次日早晨都要为死者念祷文,那副输掉的假牙总要来回转手使用,还有为了偷吃糖而导致锅碗瓢盆失控引发牛群慌乱的小伙子。7.迪米特里·迪奥姆金的配乐荡气回肠。8.对印第安人的呈现依旧负面刻板。(8.5/10)
「约翰韦恩」作为美国集体神话与复杂情感的图征存在,其往常坚忍刚毅的形象在此实现了颠覆,这正是对韦恩所代表的persona的人格重写;影片不像同类作品着力在于英雄接班人对理想父亲的「接棒」仪式,而在于其对父权的反叛,亦是对经典西部神话的解构与背离,这标识着其进入巴洛克阶段;女性仍作为驯化者得以调停父子冲突,达成一种合乎想象的妥协与圆融;但霍华德霍克斯却将其书写得平庸而冗长,唯有(必要的)最后决战似乎才唤起了西部片的情绪点
前半直到驱使牛群过河为止都极好,场面宏大壮观,操控成百上千头活生生的牛按照需要奔跑,半夜受惊和横渡红河两段即是经典之笔。从撇开约翰·韦恩便开始降了一档,剧情走向顺利得不可思议,缺乏敌人磨难,面对几乎没有反面角色的情形,硬是把正男主掰成反一号,结尾就像是强凑出来的局面,太奇怪了。